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教育本质

第二章 教育本质

第二章教育本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概念的认识,理解教育的本质,同时对教育系统的性质、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总体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教育的本质主要内容:1、教育概念的界定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3、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授课学时:6学时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受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这个词也成了生活中的常用词,似乎理解它并不困难,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有着自身悠长的发展历史,有着复杂、多样的内在结构,还有着与社会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组成的社会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性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如果想从整体上认识教育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

按系统的观点看,教育可归属到复杂的开放系统一类。

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另外,本章将涉及不少教育方面的基本概念,需要我们掌握并深入理解。

第一节“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综述在具体分析教育的系统结构前,有必要对“教育”这一概念作一界定。

不然,我们就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属于教育系统的,什么是该系统之外的,对象不确定,研究也无从进行。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回答:有的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角度,有的从教育本质的角度。

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各人代表的阶级、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这些回答就很不相同,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如19世纪中叶有影响的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却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有些教育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培养,有些教育家却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家庭和教会的事,教育应该着力于智慧的训练;即使在当今国内外的《教育学》教科书中,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教育定义。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优选内容]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优选内容]
3.中方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 。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格的程度而 言,远远不及东方教育。
行业借鉴#
31
2.西方的理解
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 导作用之特点。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 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 反映了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
行业借鉴#
22
(三)近代教育(17世纪-19世纪)
特征:
1.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普及教育受到重视 3.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4.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 5.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
行业借鉴#
荀子
23
(四) 现代社会的教育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 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 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 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
行业借鉴#
6
评价
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 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 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行业借鉴#
17
阅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及陶行知的“生活及教育” 观点。(P20-21)
思考
对比这两个观点的异同?
行业借鉴#
18
评价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 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 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 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 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 教育的起源问题。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简介本章将重点探讨教育的本质,并说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育哲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的人格、道德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本章将深入探讨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理解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影响人的思维、行为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它是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育哲学中,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途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还提出了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同时,中国还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这些实践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说文解字》: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长江大学教科系
2.西方: 英文是education,法文是education,德文是 erziehung,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Educere 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字构成,“e”指 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 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 转变为现实。
2.外国: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 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 来世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教育是指在学校 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
动, 。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 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 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有6种:
1.教育。2.教导;指点。3.告诉。4
.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
“效”,相仿。
长江大学教科系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大学功能取向
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打工仔培训机构,打 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姚国华
1.要适应经济结构的需要
2.要培养能职业技术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不需要研究高深的学问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要 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高等教 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高等教育系统能否更好 地适应社会需要,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 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地区布局、管理结构、财 政结构、科研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课程 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
(一)层次结构 (二)体制结构 (三)科类结构 (四)形式结构 (五)能级结构 (六)区域结构
从汉字构造上可以看到一种对教育的东方理解: 1.教字左右结构表明了教育活动的是教与学、师 与生的双边交流。 2.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外部系统文化的经典传授, 强调知识传授。 3.重视施教者的教育活动中的权威性,强调教学 过程的严肃性甚至强制性。
Education源于拉丁文,其中e 表示使动,ducere则为“导”之 能动意义。因此,西方世界理 解教育本质的时候侧重把人本 身所具有的东西引导出来,从 一直潜质变为现实。
• (一)层次结构
•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 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 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
• (二)体制结构 • 体制结构是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举办主体和行
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 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高等案育体制 结构是国家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 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国家政体形式以及民 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讨论
高等教育本质亦即是对高等教育内在矛盾及其质的 规定性。 历史和逻辑的来看,高等教育在本质上:

(完整版)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完整版)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练习题一、选择题1.狭义的教育是指( )。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永恒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5.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永恒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6.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7.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k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8.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

A.军事体育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地理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9.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 )。

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10.“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 )。

A.具有阶级性 B.脱离生产劳动C.具有等级性 D.崇尚书本,呆读死记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 )。

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1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1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 )。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5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二章考点

2015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二章考点

第⼆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概念 (⼀)⼴义的概念 ⼴义的教育是泛指⼀切有⽬的地增进⼈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智⼒和体⼒,影响⼈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的教育活动。

它可能是⽆组织的、⾃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觉的、系统的。

⼴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般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教育是把⾃然⼈转化为社会⼈的过程。

第⼆,教育培养⼈是有意识有⽬的⾃觉地进⾏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向,⾝⼼发⽣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教育⼀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论哪⼀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的⾝⼼发展的影响和作⽤,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培养⼈的⼀种活动,因⽽在教育理论上,⼈们⼀般认为,教育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切社会所必需。

只要⼈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

教育是⼀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教育具有两⼤职能或作⽤:⼀是使新⽣⼀代适应现有的⽣产⼒,作为⽣产⽃争的⼯具;⼆是使新⽣⼀代适应现存的⽣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争的⼯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类社会的产⽣⽽产⽣,发展⽽发展。

第二章 教育本质

第二章      教育本质

第二节
一 、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
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下表为几个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经费的多少。可见我 国教育经费之少。1985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长到8美圆,到九十 年代也不过二十几美圆,而同期美国为966美圆,加拿大为947美 圆,法国是584美圆,日本为555美圆,新加坡为249美圆。
占财政预算 17.7% 16.5% 8.8% 约18% 14.3% 12% 9.9% 9.13%
人均教育费 556.68美圆 556.68美圆 336.6美圆 336.6美圆 311.43美圆 311.43美圆 415.38美圆 415.38美圆 268.9美圆 268.9美圆 164美圆 164美圆 4.67美圆 4.67美圆 5.75美圆 5.75美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产生: 教育的产生: 1. 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书中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书中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人 类产生以前,教育早就在动物界中存在了, 类产生以前,教育早就在动物界中存在了,他把 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原理》中指出, ( 英)沛·西能 在《教育原理》中指出, 西能 “教育是扎根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是扎根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结构和 教育内容 ;
如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结构的内部调整: 农 业
1950年 年 1970年 年
工 业
1950年 年 1970年 年

教育的本质是指

教育的本质是指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的实施者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组织,受教育者则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各个阶段的个体。

教育的价值教育的本质在于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个体价值。

在社会层面,教育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在个体层面,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技能技艺等方面的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培养品德、提高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目标。

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社会层面,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进步。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不仅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个体层面,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生活品质。

结语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指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有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个体的发展和提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中的作用,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 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终身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 的过程,认为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都要不 断接受教育。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 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 少年时期。这种教育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 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 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㈡心理起源论
1、心理起源沦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史 教科书》 3、关于心理起源论的简要评价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 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㈢劳动起源论
1、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评述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生产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递也需要教 育,这样教育便应运而生。
(3)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 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4)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 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 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5)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观点讨论: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有两个特别的生理器官: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
和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 两个特别的行为方式:工具制造和语言交流 两个特别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
㈠生物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3、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动物的种种学习行为不能等同于教育活 动。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 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它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教育哲学作为研究教育本质和意义的学科,探讨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义,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章将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探讨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旨在影响和引导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智力、品德、情感等方面,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取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品德,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而多元的,既包括个体的自我实现,又包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培养、行为引导、社会化等多个方面。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教育还能实现社会化的功能,使个体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并承担社会责任。

五、教育的实践教育的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教育实践包括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六、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客观的,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七、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八、结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章教育本质(2学时)

第二章教育本质(2学时)

• 2、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 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进行的。其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 的需要来确定的,其培养方式是对受教 育者在身体、心理两方面施加影响,这 种影响是有专门人负责的。即根据一定 的社会需要,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 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施加影响,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
• 3、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 • 传授知识的教育要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密切 结合起来。没有传授知识的教育实践,感化人、 培养人的目的是达不到的。 • 4、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生产。 • 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自然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 育者。这种传递的过程,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受 教育者的精神素质进行“加工”的过程,也是 受教育者接受精神产品以提高和武装自己的过 程。 •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工厂”所生产 的“产品”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 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属于精神的范畴。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孙秀芬
一、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本质
•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是 个实践的问题。 • 教育的本质: • 第一条讲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 第二条讲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 当前对教育本质的三种看法: • Ⅰ教育是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的社会现 象; • Ⅱ教育是部分属于“上层”,部分属于 生产力的社会现象; • 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 5、教育的本质的传递生活经验,培 养人的社会生活能力的工具。 • 6、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 过程。 • 注意:社会要求与个体心理水平辩 证统一。
• 三、教育规律(亦可看成本质)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及当代教育转型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及当代教育转型

• (8)20世纪下半叶的学校 • 全民教育、学校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新型综合中学产生。英 国: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为;综合中学;法国: 市立中等教育学校; • (9)欧美学校发展的特点 • 主要围绕目标上的平等与质量之间、结构制度上的分化与综合之 间、课程上的学术化与职业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而表现出来。 • 目标上:19世纪以前——注重质量的精英型目标,20世纪开始— —注重平等的大众型目标,当前——寻求双重目标:兼顾质量与平等 、追求大众与卓越; • 结构上:追求学术质量目标时,以分化为特征;追求大众化目标 时,以综合为特征;课程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教学与生 活的联系。

1.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 2.夸美纽斯:“我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 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 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 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 以前完成。” • 3.福录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 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 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 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 也是神圣的生活。”
三、 教育的起源
• 1、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 神创论:上帝造人,女娲造人 • 生物进化论;仅仅关注生物体本身的变化,忽略了生物体特别是 人所积累的“客观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 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将生物学的视野扩展到哲学的视野,将达 尔文对古猿前肢向人手演化的生物学研究扩展为对古猿向人手(动物 肢体)和工具(超生物肢体)质变的哲学研究。

2019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备考讲义(5)

2019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备考讲义(5)

2019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备考讲义(5)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在确定教育目的时,总要考虑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

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当他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时,便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他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地从事生产,提升劳动生产率。

所以,教育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确定教育目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凭借直接的生产技艺与经验就能够实行生产,所以,学校教育不担负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主要是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这时,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不明显。

但是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形式的出现,要求生产劳动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这种要求使学校教育目的发生质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把培养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作为自己仅。

有的教育目的,开始培养科技人才与生产工人。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表现为门类由少到多。

古代社会的学校所设课程不多,且多数为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和语言文学等工具学科。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并逐渐被反映到学校课程中来。

例如,西欧的学校在14世纪时,自然科学课程仅有算术、几何、天文学,16世纪中叶则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18世纪,学校课程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动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奠定了现代学校课程的基础。

教学内容表现为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以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持续掀起教学内容改革的浪潮,在教学内容中持续补充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内容,如核物理、生态学、生物工程等,教学内容更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很多边缘学科课程和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信息论、教育未来学、教育哲学等,教育内容愈益丰富和深化。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教育,是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教育, 种还未从其它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 种还未从其它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是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 会生活原始地结合在一起。 会生活原始地结合在一起。 2、 无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2、无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就是教 育场所,民族和部落的长者也就是年青者的教师。 育场所,民族和部落的长者也就是年青者的教师。 3、反映这种生活劳动的教育内容是极其简单的、 贫乏 、 反映这种生活劳动的教育内容是极其简单的、 教育手段极其简单,通过对实际生活模仿来学习, 的,教育手段极其简单,通过对实际生活模仿来学习,口耳 相传。 相传。 4、教育是平等的, 只是男女劳动分工不一样, 受教育 、 教育是平等的,只是男女劳动分工不一样, 内容有所不同,教育水平低,无阶级性。 内容有所不同,教育水平低,无阶级性。
二、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主体性、 主体性、
目的性、社会性。 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的总和
第二节 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在西方:Education 源于拉丁文 Educare 即: 在西方: 导出、对人实行某种引导。 导出、对人实行某种引导。教育一词具有引导 帮助儿童发展的含义。 帮助儿童发展的含义。 [捷克 夸美纽斯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 捷克]夸美纽斯认为 捷克 夸美纽斯认为, 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 就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在他看来, 就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在他看来,教育在 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瑞士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 瑞士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 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 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 能力。”在他看来,教育就在于对人的一切天 能力。 在他看来, 赋能力或力量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 赋能力或力量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本章学习指导1.识记: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特点。

2.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及不同社会形态教育的特征。

3.应用:掌握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并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

培养人是一门学问,要做好培养人的工作,就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

研究、学习教育科学首先就是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有怎样的特点?教育是如何起源的?历史上经历了那几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等等。

这些都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要素构成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对此,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教育”一词,据考证,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明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表述了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从受教育者发展来说,既有教,又有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许多典籍中说到教育多用一个“教”字,如《中庸》“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Education 、法文Education 、德文 Erziehung ,均来自拉丁文Educare 。

前缀“e”为“出”的意义,词根则为“导”的能动意义,二者合起来为“引出、导出”的意思。

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把原本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潜质变成现实。

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如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为以后生活的训练,使人变善;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杜威则认为,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教育既生活。

第2章教育的本质

第2章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二)受教育者 —— 教育对象,学习活动承担者 特征:可受教性 (三)教育影响 —— 中介物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 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 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
学校的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有以教育活动为专门职能的 教师。 2. 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性。 3.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且所传播的文化 逐步规范化。 4. 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 5. 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 形态,以至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
三、学校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从1901年-1905年明令废除科举止,各省 仿照西方的样式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 1902年:京师同文馆 我国开始向制度化学校教育靠近,即有 严格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的规定,进 行分年级教学,有明确的课程要求,严 格的管理制度,并有固定的专职教学人 员和场所等。
(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 南师大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受教育者; 教育者;教育影响。 张人杰主编的《大教育学》:教育者;受教育 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 陈桂生著的《教育原理》:教育者的有目的的 教育活动;教育资料;教育对象。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教育资料)。
四、我们对教育的尝试性定义:


从广义上说,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 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无论这种 活动有否具体目的、有否组织、有否系统,都 属于广义教育范畴。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从狭义上说,是指教育者受社会委托,利用学 校这一机构,借助教育内容和手段,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以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 动。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3. 封建社会的教育
(1)鲜明的阶级性
(2)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3)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4. 资本主义的教育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教育组织 形式 教育目的 受教育权 利 增加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许多新的学科 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入学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班级授课制 出现了双重目的,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 另一方面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生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健 康发展,正常发育,全面发展个体的身体素质
心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 意志、兴趣和才能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 • 决定教育目的 •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 反作用
•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 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 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 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相对独立性
• 自身的继承关系 • 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的影响 • 与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托尔诺、 托尔诺、 斯宾塞、 斯宾塞、 沛.西能 西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 界也有教育 教育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 的模仿。 的模仿。 一方面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 条件,另一方面劳动也向教育提出了 条件, 客观要求。 客观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

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比较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4.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本质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存在已久,人们一直在追寻它的答案。

不同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以不同形式存在,人们也给以不同形式的回答。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问题和教育的历史发展问题,正如教育上其他重大的理论课题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阐明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什么是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的起源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四种主张: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需要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教育生物起源说的倡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

他在《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连昆虫界也有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而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这就是教育。

后来,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P.Nunn,1870~1944)在其主要教育著作《教育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地阐发了教育生物学化的理论观点。

他曾在1 923年的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的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地说明:“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谓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肯定了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之间的联系是正确的,较之古代社会认为的教育起源于神意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把教育仅仅归结为本能而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没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种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

孟禄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和肯定模仿与人类教育之间的联系是正确的,但他把无意识的摹仿视为教育的基础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活①转引自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动是在意识支配下的目的性行为,而无意识的摹仿仍然只是一种本能活动。

(三)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的学说,主要是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观点。

他们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祖先发展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就是说,当人类祖先已进化到了相当的水平,即当自然界给了人类祖先发展为人的可能性(亦即当自然界的作用使基因突变而携有发展为人的某种物质)时,当生存迫使人类祖先必须利用自然工具进行劳动使上肢发展为手并进一步制造工具时,当生存迫使人类祖先的劳动和生活必须采取集体的形式而过着共同的社会生活时,当上述这些活动促使人类祖先的大脑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由于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必须进行交流而产生语言,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产生意识时,正是在上述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和在这个时候,人类已创造了人类经验(劳动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人类必须把这些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递给新生一代。

因此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求而产生的。

他们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这种意识性表现为:教育者头脑中已经获得了生产知识,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传递经验的必要性,教育者还意识到了要追求和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而教育产生于劳动又是以人类的语言发展为条件的。

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识到了社会性问题乃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性问题,把握人类的生存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并把工具的制造作为一个显著标志。

然而,“按遗传学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

而且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

”①劳动是人的属性;人猿的分化,劳动并非唯一的因素。

据此,只能说:人“选择”、“保留”或“创造”了教育。

事实上,在劳动、人和教育这三者之中,几乎不可能作出源、流之分。

(四)需要起源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学界、教育史研究者,赞同并发展了苏联教育学家关于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同时也和苏联教育学界一样,对“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劳动起源说对教育起源问题的简单推论以及理论建构方面的明显不足,我国教育理论界又有了一些新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的再认识。

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宏观方面讲,教育的产生“出于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从微观角度看,教育的产生“出于发展个体的需要”②显然,这种观点包容了上述的三种假说,甚至可认作是无所不包。

但是,无所不包的实质几乎等于一无所包。

除了教育之外,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的起源,似乎都可以用同一答案来回答。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争议还远远没有结束,历史上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考角度。

而对教育的起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仅需要展开百家争鸣,以期得出较为一致的共识;更期待着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有说服力、足可为证的资料、化石和实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手段,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它将永存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然而,教育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科学文①转引自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②胡德海:《教育起源问题诌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化的水平不同,人发展的水平也不同,因而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也总是在变化着。

使一个时期的教育,本质上区别于另一个时期的教育。

本章以教育自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来划分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理论根据是:教育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分不开,与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特定的矛盾,有其自身的根据。

研究教育发展不能不从唯物史观出发,不能不从决定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中去探索它的原因和动力。

然而,这个动因如何促使教育的发展,如何使教育的新质产生和旧质消失,还应从教育内部来研究。

虽然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不能离开社会生产方式,但主要应以教育自身发展的特征为依据。

①依据这一观点,本章将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非形式化的教育、古代社会形式化的教育、近现代社会制度化的教育几个基本阶段。

(一)原始社会非形式化的教育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最初的社会形态。

从原始人群、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从世界范围计,约经历了三百万年,以中国范围计,也经历了二百万年以上。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工具简陋,劳动技能低下,人们只有共同劳动才能生存,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也没有国家。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显出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有限的。

其主要特征是:1.原始社会的教育,融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活动之中教育的要求和过程,主要是为了生产,而且是在实际的生产中进行的。

在劳动中老一代向新一代传授生产知识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技能。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除了生产活动以外,氏族有了较多的公共事务、宗教活动,有了竞技、舞蹈、唱歌等艺术活动,有了种种的神话传说,老一辈就在这些活动中,向新一代传授这些精神生活的内容。

这时的教育,尽管没有专门的教师、学校和教材,但也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料。

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动。

因此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占有突出的地位。

如我国古代传说中有“燧人教民,以火以渔。

”②,取火的技术和用火的经验依靠教育活动而推广和传授给下一代。

又如《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种。

”“后稷教民稼穑。

”③,反映了农业种植技术和农具的制造使用,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是关于生活习俗的教育。

由于农业和其它生产事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开始选择有利的环境过安定的生活,建立了氏族村落。

在氏族公社内,一切按照传统习惯行事,这种传统习惯对全体氏族成员都具有约束力。

如成年礼是氏族公社时期一种重要的传统习惯。

男女达到成人阶段(各氏族对成人年龄的规定不同,早自13岁,迟至20岁),必须举行十分庄重的仪式。

成年礼不只是对少年是否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检验、考核、鉴定的方式,而且也是对一个未成熟少年进行的有计划的集中、严格训练的过程。

而位于中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中有广为流传的禁忌,比如禁食图腾动物,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如一年中某个季节或一昼夜中的某个时候禁止发出任何声响,不许大声说话、唱歌和干活。

三是关于军事体育的教育。

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

由于狩猎和游牧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部落之间的战争,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军事体育教育也成为原始社会重要的教育内容。

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儿童从四五岁起就训练学习弓箭;日耳曼人也强调①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韩非子》。

③《荀子·解蔽》。

儿童要进行操练,以培养儿童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

四是关于政治、宗教、艺术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含有不同的教育因素。

如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类有所差异,人们所崇拜的自然对象有所不同,自然崇拜物上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有山河土地、禽兽草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