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毗陵秦氏介绍
秦姓来源及支派2
秦冉:孔子弟子。
姓秦,名冉,字开,春秋末年人。
唐代开年间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孔子弟子。
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鲁国人。
唐代开元年间封“汧阳伯”,宋封“华亭侯”。
秦商:孔子弟子。
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人。
唐代开元年间封“上洛伯”,宋封“冯翊侯”。
秦开: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名将,曾率军打败东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国扩展领土数千里。
秦袭: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西汉时任太守,被称为“万石秦氏”。
其后几代均在当朝为高官。
秦嘉:陇西(今甘肃省临洮东北)人,东汉著名诗人,因去洛阳赴任与妻不能面别,便做诗以赠而传为美名。
秦宓:广汉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北)人,三国时蜀汉大臣,累官至大司农,其文词藻壮美,惜作品多佚。
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
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桧:字会之,宋建唐(今江苏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谥忠献,改谥谬丑。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
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
据闻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但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之后,与金廷和议,并于建炎四年(1130年)戏剧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
此后,一方面不断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
另一方面不断打压国内抗金的势力,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以“莫须有”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父子,为与金廷再次签订和约铺平道路。
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用面团做成他的形像丢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成今时今日的“油条”(香港地区仍称做“油炸鬼”)。
秦仪:字凤冈,号梧园,江苏省无锡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人称“秦杨柳”,名噪一时。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任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故称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
毗陵洛阳秦氏
毗陵洛阳秦⽒秦观后裔毗陵洛阳秦⽒1949年4⽉江苏常州解放,位于武进县的洛阳镇洛阳秦⽒宗祠便收归国有,曾作武进县公安局洛阳派出所⽤房。
1953年改为粮库,后经镇政府拆建祠堂为洛阳⽂化宫,拆建过程中在祠堂第⼆进东墙发现⼀块乾隆三⼗⼀年所⽴《重建祠堂碑记》,镇政府当即收藏作为镇最古⽼⽂物。
洛阳秦⽒始祖秦少游为北宋⼀⼤⽂豪、龙图阁⼤学⼠,有《淮海集》四⼗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问世。
为纪念这⼀历史⽂⼈,1991年镇政府决定在⽂化宫⼤院西侧建⼈⽂景点--淮海亭,将所收藏之祠堂碑记置于淮海亭,并邀请扬州⼤学教授秦⼦卿先⽣提供的《秦淮海先⽣遗像》悬挂在碑记上⽅,碑记左右为秦⼦卿先⽣撰⽂并书之楹联:上联为"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下联为"江淮存世泽学⼠风流九百年"。
毗陵洛阳秦⽒家族常州与⽆锡杨市交界处有洛阳镇,聚居着⼀批秦⽒,称毗陵洛阳秦⽒家族。
据明建⽂三年(1400)池⼝黄观作《洛阳秦⽒谱系序》称:"洛阳秦⽒⾃赵宋有淮海先⽣讳观者,为国史院编修,坐党籍屡徒,死藤州,其⼦湛仕毗陵,奉淮海柩⾃⾼邮改葬⽆锡璨⼭,因家晋陵之新塘乡,遂因姓名村。
淮海以下世不乏⼈,⾄五世有思齐者,历仕忠良⼤夫,始迁安尚乡永安桥居焉,桥以禹夫尉洛阳,卒于官,其⼦春怀思弗能忘,遂易今名。
"洛阳有秦⽒⾃秦观五世孙秦思齐(宗贤)始。
(秦保余)秦观祠秦观五世孙宗贤从秦村迁居永安⾥(即今武进洛阳)。
秦⽒⼦孙奉秦观为始祖,建专祠于洛阳西街。
康熙初年遇灾,仅存基础。
雍正戊申(1728年)重建祠于桥东。
乾隆庚⾠(1760年)复迁于桥西。
初建时前后才三楹。
后由秦道⽴董事重建,以原第⼆进移后作第三进,成为前中后三进,每进各五楹。
⼤堂后址设东西两厢,并于祠东建灶屋⼆间。
前进⼤门有"秦淮海先⽣祠"匾额。
中进为"顺德堂",后进有"整齐严肃"匾额。
秦姓部分始祖
秦姓部分始祖一世黄帝。
二世昌意,三世颛顼,四世仲容,五世夷,六世武恒,七世伯辛,八世女修,九世臬陶(郎大业),十世大费(柏翳,郎伯益,舜赐姓赢氏),十一世大廉(鸟俗氏),十二世武, 十三世琪, 十四世建, 十五世弘, 十六世奎临, 十七世迁, 十八世宣, 十九世永通, 二十世彦翔, 廿一世轩, 廿二世子能, 廿三世费昌, 廿四世仲衍(佐殷国,为诸侯), 廿五世玉珍, 廿六世道宁, 廿七世兴, 廿八世犍, 廿九世大顺, 三十世茂荣, 卅一世克和,卅二世达,三十三世胥轩,卅四世中潏,卅五世蜚廉(亦为殷纣大夫),卅六世恶来(段纣大夫),卅七世女防,卅八世旁臯,卅九世太几,四十世大骆,四十一世非子(周孝王赐姓赢,复续赢氏祀,封邑秦,为附庸,号赢秦氏),四十二世秦侯(秦氏始祖)部分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从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尧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秦辉、秦耀。
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铭,号发祥,谨按公为我山东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苏洞庭,官至翰林学士,当明建文初,以疾告归,后因靖难之乱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阳里而家焉,遂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则五十五傅矣。
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寿八十三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时卒,葬永州零陵县咸阳里地名独田铺老鸭公头子山午向。
元配:蒋氏,赠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时生,寿八十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时没,葬合夫茔同向。
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
佐、佑、祥另详永州支谱。
湖南益阳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炽,号赐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时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
论清代常州府文学家族的文化特征——以恽氏、秦氏、刘氏、张氏等为中心的考察
著 的成就 。这 些 文化 成就 , 常在家 ( ) 的“ 述 ” “ 文 录” , 家集 中都有 所 载记 。尤 其家集 , 是 通 族 谱 著 、艺 中 在 它 对家族 诗 文 、 学术 ( 主要 是诗 文 ) 成就 的专 门汇 辑 , 能体 现 一家 族 文化 成 果 的 丰厚 ; 且 , 颇 并 那些 家 集 本身 ,
的文学 名族 。常州 府 的文学 家族不 但 以文学 成就 得到 世人 的认 可 , 而且还 不 同程度 地 以它们 在德 行 、 功业 及艺术 、 学术 等 方面 的成 就 , 为世所 称许 , 这种 现象 在 清代 江 南是 具 有典 型 性 的 。对这 一现 象 进行 深 入 研
究 , 以概括 出一些 普遍 性 的特征 。毗 陵恽 氏 、 山秦 氏、 可 锡 西营 刘 氏都 是常 州府 典型 的 巨姓 大族 , 而大南 门
族 趣 尚、 家族 文化 成 就 丰 厚 , 重视 人 才 培 养 、 族科 举发 达 , 化 家 族 联 姻 、 才 汇 聚 繁 衍 , 化 艺术 活 动 丰 富 、 雅 成 为 家 家 文 人 文 风 族标 尚 , 学 兴 盛 、 教 突 出等 五 个 方 面 。 文章 以常 州府 恽 氏 、 氏 、 氏 、 氏等 为 中心 , 这 些 特 征 进 行 了深 入 探 讨 。 妇 母 秦 刘 张 对 关键词 : 清代 ; 州府 ; 学 家 族 ; 化 特 征 常 文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99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9xfO0 O 一 05— 5 10 23 2 J )J 03 0
清代 常州府 是 江南 文学家 族 的一大 渊薮 , 如恽 、 、 、 、 储 、 庄 秦 刘 吕、 管诸 氏 , 是 清代 文化史 上声 名卓著 都
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秦姓源流
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秦姓源流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379万之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9%。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秦,希望大家喜欢!秦姓姓氏溯源源流一秦出自嬴姓。
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
《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
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
”,又有少昊的裔孙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国名为氏者。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
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
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
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
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
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
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
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姬姓。
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
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
毗陵小都秦巷各支派简述
毗陵小都秦巷各支派简述自崇义公元末迁徙小都秦巷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除了世居秦巷各支派外,还有许多外迁支派。
根据民国三十二年撰修的秦氏宗谱统计,共有36个支派,留居秦巷的有9个支派。
外迁支派达27个。
崇义公生二子:正一、正二。
正一公生一子贤一,正二公生一子贤二。
贤一公生三子:敬一、敬二、敬三,贤二公生一子敬四。
为了更好地区别长幼,现将崇义公第四世起,按长幼分为四房进行简述。
1.秦巷恭俭派:恭俭派最初为小都支派,长房敬一公子志一后代,世居秦巷里。
自十五世良俭、良恭分出为恭俭派。
恭俭派居住在秦巷村西头。
2.老古桥派:长房敬一公子志一后代。
第十三世铨、鈇兄弟俩于明天启年间自秦巷迁居老古桥,后代于十八世无考。
3.曹巷派:曹巷派最初为小都支派,二房敬二公四子志五后代。
第九世孙钊,字怀颖,燮公长子,于明正德年间迁居曹巷,生三子:龙、凤、鹤,均为曹巷支派,其后代世居曹巷。
鹤公后世分别迁居安桥、魏村、朱婆滩等地。
4.安桥支派:鹤公五孙继氵善于明万历年间迁居安桥,为安桥支派。
安桥支派无考。
5.魏浦派:鹤公后代。
鹤公五孙继氵善迁居安桥后,第十七世明嘉,由安桥迁居魏村,为魏浦支派,其后代现散居魏村,后更名魏村支派。
6.朱婆滩派:鹤公后代。
鹤公六孙继谋居曹巷,第十六世宗流,于清雍正年间由曹巷迁朱婆滩,为朱婆滩支派。
朱婆滩位于钟楼区北港街道童子河东,松涛路北。
7.丹阳塘头支派:二房敬二公长子志二,明永乐年间迁丹阳九曲河塘头,为塘头始祖。
塘头位于九曲河东,即今丹阳新桥后巷一带。
其后裔散居于九曲河东秦家村、建山倪山秦家村。
因其家谱在文革期间均已焚毁,无法确认其世系。
本次修谱因寻找到秦家村之时间已晚,来不及登录,仅倪山一支在清后期迁往孟城定居,此次修谱列入待考,作为孟城支派列于谱后。
8.芮庄桥派:二房敬二公四子志五后代。
第十世纡公,于明嘉靖年间迁芮庄桥(薛家青墩村芮庄桥)秦家村,后代均为芮庄桥(谱原为树椿桥)支派。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ppt课件
常州篦梳巷
17
常州乱针绣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 品的汉族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 人为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 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 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 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 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另外两条敞尾形独木舟,均是1965年内城河出土的。舟尖头敞尾, 尖头微上翘,舟尾敞开宽而平,属于尖头方尾独木舟一类。其中一条 长4.22米、舱上口 宽0.32米、深0.45米,尾舱宽0.69米。系用楠木制 成。舟舱两边上端各有一排孔眼,右边5个,左边6个,孔径2厘米,孔 口十分光滑,是人加工所为。舟外壁光滑,内壁有比较均匀的斧凿痕 迹。现 陈列于南京博物院。曾出国到日本、西欧巡回展出。 另一条长7.45米、舱上口宽0.69米、深0.36米,舟舱两边上端各有一 排孔眼。整个舟身腐蚀较为严重,现经过专家修复加固保护。今陈列 于淹城博物馆。
2
常州历史文化遗产——淹城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 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 “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 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 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 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 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 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 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 在国内仅此一家。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 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 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秦观家谱志异
秦观家谱志异秦观后裔繁衍,分支世系在江苏省高邮、常州、无锡、苏州以及上海、湖南、广东等地聚族而居,目前几乎遍及全国,并有移居国外者。
秦观家谱始辑于何时已不可考,笔者曾考证撰有《秦观家谱简介》一文,刊于《无锡史志》2004年第二期,此后又在各地族人处发现几种。
由于各支派修谱均以始迁祖为始,对其先世的记载或按传闻,或据其他支派谱牒抄录,往往记述不一,甚至世次混乱,相互难以认同,使人无所适从。
本文拟将各谱记载相异者列出,为寻根访祖者之参考。
一、始祖秦观世表记述秦氏各家谱大多载有秦观的世表,有详有简,有所不同,《毘陵洛阳秦氏谱》创修于明建文三年(1400),且曾与旧渎、安虞、堵墅、萧塘等通族归修校正,新谱已于2002年出版。
比较:新旧各谱有关秦观世表的记载,各有不同的说法,现列于后并作简略分析。
1、关于追赠官职直龙图阁建炎四年庚戌(1130),秦观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被追赠为直龙图阁。
但在各谱世表中,有记载为直龙图阁学士的,或龙图阁学士,或龙图阁直学士。
那么直龙图阁究竟是什么官职呢?龙图阁系宋真宗咸平元年(998)用以收藏太宗帝御书、御制文集与典籍、图籍、图画宝瑞之物、属籍、世谱等而设置。
真宗景德元年(1004)置龙图阁待制,四年置龙图阁直学士,大中祥符三年(1010)置龙图学士,九年置直龙图阁,皆以他官兼任。
久任馆职者必选直龙图阁作为升任的基础。
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直学士为从三品,待制为正四品,直龙图阁为正七品。
秦观生前任国史院编修为正八品,追赠直龙图阁已属升格。
因此各谱所述秦观为龙图阁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直龙图阁学士均误。
2、关于秦观妻何人?《毘陵洛阳秦氏宗谱》记载为"配徐氏",大部分谱载与之相同,记载不同者有二份宗谱,《毘陵秦巷宗谱外纪世表》(常州小都德泽,今魏村)载:"配苏老泉之女"。
《吴集秦氏八修族谱》(湖南衡东,2000年版)载:"四年,(英宗治平)娶苏氏苏洵之女东坡之妹也。
明清时期的洞庭秦氏
明清时期的洞庭秦氏一洞庭秦氏尊宋朝太常博士秦观为始祖,始迁祖为秦观的五世孙益之公。
益之公在“绍熙时由晋陵徙居吴兴临平,营别业于义阜,尝游洞庭,爱山水之盛,遂筑室于消夏湾之安仁乡,卒葬缥缈峰下飞仙山之阳。
子君显公守墓于此,遂卜居焉,更乡名为秦家堡”(同治《洞庭秦氏宗谱》,以下引文据此谱,不再一一标注)。
由此,洞庭秦氏家族遂世居洞庭西山。
洞庭秦氏自宋以来聚族西山,乃“山中望族,书礼家声”,明朝初年,靖斋公伯龄,由岁贡荐辟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在其任上“发奸?`伏,明若烛照,而不事深刻,故法严而人不怨。
所上章奏,皆凿凿可行”。
秦英,洪武中任邢台县簿。
秦文或,明初先后任醴陵县知县等。
但是业儒仕进并非洞庭秦氏族人的唯一出路,洞庭两山“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生十七八即挟资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不归者”。
洞庭两山既是商贾之乡,秦氏族人身处其中,难免为此种风气所影响,明代以后族中从事商贾之事的人也渐渐变多,上文提到的秦伯龄即曾在“洪武中商于淮北”。
秦怡松曾“迁有无,化居荆襄间”。
宣德年间的秦仁放弃举业改从经商,从事长途贩运二十多年,终于“赀殖渐多”。
成化、正德年间人秦淮亦中途放弃举业,“乃代厥考,经纪田园,综理泉布,岁殖其赢”。
入清后,秦元社“年甫弱冠,服贾荆襄,为人精强有心计,蚤作夜兴,居奇致赢,家业因以渐裕”。
秦子声“本货殖列肆在楚南,货颇饶”,后来因为要返回故里,所以“倩人经纪计权子母,得息,可以赡其家”,即选择了“委托经营”的方式。
洞庭秦氏经商者不胜枚举,这里不一一列出。
洞庭秦氏始终在业儒与经商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虽然西山一支在明中叶之后就没再出过在科举上取得辉煌成就之人,但是族人中依然不乏有人怀抱读书仕进的追求,亦儒亦商的传统始终贯穿于家族发展之中,这亦使得洞庭秦氏家族历经改朝换代仍能够繁盛不衰。
二洞庭秦氏自始迁祖益之公来居西山之后,“一传有都督公,再传有驸马公,自是丁日繁,支日衍”,驸马公生三子,长子双林公居秦家堡之东,为东秦派;次子云峰公居秦家堡之西,为西秦派;季子阆仙公居西秦之西,亦为西秦派。
常州祠堂的前世今生
常州祠堂的前世今生2016-09-09朱炳国常州家谱横林余巷冯氏宗祠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它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标志与象征。
放眼神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
在常州这片悠久的吴文化诞生地上,祠堂更是星罗棋布,氤氲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气息。
目前,集中介绍一个地域祠堂的著作,全国范围内还很少见。
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常州祠堂作一番梳理。
瞿氏宗祠从皇室到平民——中国祠堂的历史足迹祠堂的起源和形制,历史悠长,内涵丰厚,纵贯了五千年华夏文明,涵盖了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
它萌生于祖灵崇拜的初始宗教观念,植根于“宗君合一”的宗法社会,始兴于两汉的“陵庙制度”,鼎盛于明清的“三纲五常”。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宗祠、祖庙的雏形。
在甲骨、金文中多次出现的若干“示”字,即是宗庙神主的称谓。
1976年安阳发掘的妇好墓中,即有殷商宗庙的遗迹。
及至周代,“家国同构,宗君合一”,宗法制度正式确立,祠庙形制已有定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祭于寝堂。
帝王宗庙称为太庙,为江山社稷存亡兴衰的标志,故有四时祭祀的典礼:春祭曰“祠”,夏祀曰“礿”,秋享为“尝”,冬敬曰“烝”。
西汉初年,设陵庙之制,帝王死后立神主于太庙,安葬之处另设陵寝,岁时祭享,为国之大事。
臣民士庶,仿照此例,在祖坟墓茔修筑石室,作为祠室,名之曰“堂”,“祠堂”一词即源于此。
山东长青县孝堂山石室,即是东汉初年郭氏墓祠的原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横林赵氏宗祠魏晋、隋唐迄于两宋,祠堂发展较为缓慢。
南宋时朱子《家礼》虽明确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
但朱子所言祠堂并非明、清以后祠堂之形制,而是与居室连在一起的“寝堂”。
独立于居室之外,辟地另建祠堂、家庙,实盛于明代中叶。
中国民间大规模建立祠堂始于1536年。
当时,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使民间建立祠堂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小都毗陵秦氏宗谱《丙申续修宗谱序》注38
小都毗陵秦氏宗谱《丙申续修宗谱序》注38小都毗陵秦氏宗谱《丙申续修宗谱序》注常州小都秦氏后裔秦舒凌常州小都《毗陵秦氏宗谱》(三贤堂)续修于1943年。
从康熙壬午年开始辑有序,至1943年续修谱序,共有二十六篇。
为方便族人阅读和了解谱序中的内容,现辑入其中典型的一篇,加放标点,并对谱中一些内容加注。
三代亲亲之道在立宗法,宗法立而谱系明焉。
说文不登谱字⑴,大徐增之⑵。
引桓君山言⑶,以为谱名起周代,不知普即谱之本字⑷。
诗谱序疏⑸:谱,普也。
广雅⑹:牒也。
释名⑺:布也,绪也。
牒记之,布列之,绪引之,皆周普之义。
然则,祖若宗,积厚流光,子若孙,支分派别,非谱经普之不为功。
秦生启光者,与余少壮时从游者也。
为其族续修家乘,以族之祭酒肇京翁之命,偕其族贤宗翰、国治、谦益等,携旧帙⑻而以弁言⑼嘱余。
余展阅之,乃知秦本以国为氏,自唐时族望⑽会稽⑾,一徙而至高邮,再徙而至晋陵⑿,断自宋学士少游观公始。
观子湛判常⒀,始居武进之新塘⒁。
越十传至国子助教崇义公,又徙郡北小都里,是为秦巷始迁祖。
迄今历四百余年,传二十余世。
而分徙者,相距数十里,散处者,不下数十村,悉藉斯谱以统之。
夫乃恍然,于谱之为言,普也。
顾其谱例,有尽善者,溯受姓源流于简,端列远宗,彷唐宰相世系表例⒂,盖古谱序法也。
近宗自迁祖下特详,据唐刘知几⒃史通⒄判限例也。
谱记某派某支,则据通志艺文略⒅、杨氏枝分谱⒆也。
载行事于传赞碑铭,欧阳氏例⒇也。
古法不纪迁徙,今纪迁徙,亦欧阳氏例也。
观乎此,而谱系于焉明矣,宗法于焉立矣。
抑余尤有感焉。
忆自启光游余门,尝朅来于秦巷里,见秦氏祠宇踞坐高阜,其环而居者,屋舍俨然。
而东则德胜河,西则剩银河,故其江流之所贯,输资浸溉者,素称沃壤。
且其傍左右,陂塘蓼红苹白,晨光夕照,烟霭霏霏。
未始不低徊,留之不忍去,诚奥区也。
昔昌黎(21)之言曰:扶兴磅礴郁积之气,物产不能独当(22)也,盖必于人材泄焉。
秦巷土风固雄,而诸君以兵燹(23)余生,二十年来一再而修,辨昭穆(24),别亲疏,序长幼,洵有裨于学校,明伦之大矣。
常州毗陵秦氏简介
常州毗陵秦氏简介常州毗陵秦氏介绍常州远在唐代即有秦姓居住。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前后),有晋陵人秦景通与弟秦暐,皆精通《汉书》,时人称其兄弟为“大秦君”、“小秦君”。
秦景通官至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其弟秦暐后也复践其官。
其时至今已近1500年之久。
秦景通兄弟后裔已不可考,或宦游于他乡未归故里,或融在其他秦氏中。
据历代府县志以及秦氏谱牒资料查证,历史上世居常州的秦姓大族,大都在宋代迁入常州。
现择数支介绍如下:“毗陵洛阳顺德堂秦氏”,尊北宋一代文豪秦观为始祖。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扬州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太学博士、龙图阁大学士,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于北宋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逝世于藤州(广西藤县),其三子秦湛千里扶柩,归葬父于高邮故里。
秦湛,字处度,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任常州通判时,将其父棺柩自高邮迁葬常州府无锡县之灿山东大池(今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湛致仕后择地居于晋陵新塘乡,即今武进雪堰镇秦村,秦湛为迁常一世祖。
此支秦氏子孙繁茂,源远流长,迁常至今已近900年,至今已衍为三十六世,约有族人8000余。
今居于常州、无锡、宜兴、江阴、上海、苏州等地大部分秦姓子孙皆出于此族。
秦氏迁常后,第五世孙秦宗贤(师孔次子),字思齐,二岁丧父,幼承母训。
及长,两举秀才不第,遂归筑别业。
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自新塘乡秦村迁居安尚乡永安里桥滨(今武进洛阳镇),杜门不出。
至南宋光宗年间((1190-1194))诏授忠亮大夫,宁宗朝奉敕同知常州机务事。
秦宗贤为迁永安里一世祖。
宗贤之子禹夫(第六世),字子谟,南宋理宗朝(1210年左右)任河南洛阳尉,卒于任所。
其子秦春(第七世)在宝庆三年(1227),远赴河南洛阳,扶父柩归葬常州故里,为痛父亡洛阳,遂将永安更名为洛阳,武进洛阳之名由此而来。
此族秦氏后世迁居极广,除世居秦村、洛阳,后裔主要迁居支派有:第九世秦悟于元代初年自秦村迁居无锡阳明(今扬名镇),为迁锡始祖。
秦姓的来源
秦姓的来源秦姓在古书中排第78位,并不像那些大姓那样每位人都六位熟悉,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百家姓起源中秦姓的,姓秦的名人有哪些。
让家长们可以为宝宝起名的工作做一下功课哦。
秦姓一、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有周武王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火鸡,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
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
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的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侍读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
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随后了全国。
秦灭后,王族子孙以中文名称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
周公旦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始祖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些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
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隋朝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
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东欧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
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
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后官,故世号“万石秦氏”。
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聚居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
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南宁、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年轻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
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比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既其来历!龙城茶座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既其来历!龙城茶座常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代常州曾被称为:延陵、毗陵、晋陵、兰陵。
延陵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
常州从此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古称延陵,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城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的境内外,小丘相连。
东周时,称延陵邑。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建延陵县,这一地名沿用至公元前206年。
毗陵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延陵县为毗陵县,“毗”意为相连,与“延”意相近。
公元9年,王莽改为毗坛县。
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县。
三国东吴时234年,置毗陵与农校尉,辖管今武进、丹阳、丹徒等地。
晋太康二年(281年)改为毗陵郡。
管辖范围又扩大至今无锡、江阴等地。
晋陵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名毗,为避讳,永嘉五年(311年)将毗陵郡改名为晋陵郡。
晋陵郡管辖范围最大时,包括今常武地区、无锡、常熟、江阴、丹阳、丹徒等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全国废郡,置州于常熟县,因县名为常州,后因常熟县归入苏州,逐移常州治所于晋陵县。
晋陵县的地名一直用至1357年。
时城内分属晋陵,武进两县。
将晋陵县改名京临。
兰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地区混战,大量北方居民南迁。
时山东兰陵县的部分居民移居常州地区。
318年,侨立南兰陵郡于武进县境内,并侨置兰陵县。
南兰陵后因出过齐,梁两朝皇帝而闻名。
502年,梁武帝废除侨置郡县,独保留兰陵郡县名,将南东海郡改为兰陵郡。
包括丹徒、武进等县。
558年复为东海郡。
620年,以原来兰陵县地置武进县。
细数这些姓氏,都是常州的名门望族!看看里面有你的吗
细数这些姓氏,都是常州的名门望族!看看里面有你的吗电视剧《芈月传》播出以后,“芈”姓彻底火了。
其实,在咱们常州,还有个比“芈”还少的姓呢,它就是——“是”姓。
这个小布之前就普及过啦,今天再来说说常州的姓氏望族。
以下所说的这些姓氏望族,不仅有着高大上的来头,在江南地区的威望极高,还为常州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细数常州姓氏望族庄氏常州庄氏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周后羿,庄周故里在蒙城(今河南省商丘附近),常州庄氏先祖由蒙城南渡镇江。
庄氏为江南著名望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 清代学者朱筠说:“惟常之郡,吴都会所,峨峨庄氏,望族巨室,抱珪曳组,名声隆隆,越几百年。
”毗陵庄氏自古名人辈出,业绩显著。
毗陵庄氏名人记载于国志、省志、府志、县志和各种典籍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自明至今,有著作传世者有一百五十人之多,留有著作五百七十余部;庄氏家族的妇女亦是满腹珠玑,才华横溢,共有二十七部诗词作品集问世;此外,庄氏还有大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存世。
毗陵庄氏的三大杰出人物是清代的庄存与、民国的庄蕴宽、当代的庄逢甘。
唐氏常州唐氏是江南著名的望族。
常州唐姓一族,古今名人辈出,为常州的人文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代科举中,唐姓有1名传胪、5名会魁、4名经魁、5名武魁、10名进士、38名举人。
其中许多人入仕为官,知府、侍郎、尚书一级的职官多名,有的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文学家和书画家。
现代常州唐姓人士中,多科技界、医学界、管理界精英。
历代唐姓人士为常州留下的人文景观有:唐荆川墓、荆川故居、唐氏宗祠楠木厅等。
与唐姓有关的地名有:城区白云溪、唐家湾(荆川高祖唐诚建,在原白云溪湾处)、荆川路、陈渡桥;新闸周围有3个唐家村,魏村有唐家边,安家有唐薛家塘。
杨氏常州地区杨氏是明清时期名门望族,出过状元、榜眼,有“四世翰林两及第”“杨氏科举之盛甲里中”之说。
毗陵秦村访亲记
毗陵秦村访亲记2016年8月,中华毗陵秦氏宗亲群秦岳明、秦大峰、秦伟刚、秦平、秦亚军、秦舒凌等宗亲们,应毗陵新塘旧渎支秦氏宗亲会会长秦小刚先生之邀,相约齐聚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谢家村《毗陵秦氏宗谱》(世德堂)续修理事会办公室,在祖源地寻根访亲,欢聚一堂,访亲团一行就旧渎支《毗陵秦氏宗谱》(世德堂)的续修进展工作,秦氏大祠堂的重建工作,毗陵秦村处度故里纪念亭、纪念画廊的征地修造设想,进行了研讨交流,还在秦村现场察看了北宋大词人秦少游季子、宋常州府通判秦湛(处度公)花墓坟遗址和一些遗存的石碑。
召集人秦大峰先生向毗陵旧渎支宗亲会赠送了其参编的《谱牒文化》、《中吴》、《大秦文化》等报刊。
会谈时,《毗陵秦氏宗谱》(世德堂)民国版旧谱捐献者秦仕岳先生等一批毗陵旧渎支宗亲特意到场,宾主一行相谈甚欢、其乐融融,真乃:千年等一回,中华毗陵秦氏俱欢颜!毗陵秦村处度故里简介秦湛,字处度,号济川,北宋婉约派词宗秦少游之季子,宋常州府通判,有惠政,入《宋咸淳毗陵志》。
其工于诗文,善画山水,《全宋词》存有词作,苏东坡赞其:“甚奇俊,有父风”。
任内迁父柩至惠山二茅峰,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致仕,卜居毗陵新塘秦村(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为中华毗陵秦氏始迁祖,后子孙繁衍,迁徙全国各地。
史载,其居处桥塘产紫莲花,并有太史桥、八角井、花墓塘等遗迹。
中华毗陵秦氏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扬州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太学博士、龙图阁大学士,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于北宋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逝世于藤州(广西藤县),其季子秦湛千里扶柩,归葬父于高邮故里。
秦湛,字处度,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任常州通判时,将其父棺柩自扬州迁葬常州府无锡县惠山二茅峰(今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湛致仕后择地居于毗陵武进新塘乡秦村,即今常州武进雪堰镇雪东村,秦湛为中华毗陵秦氏始迁祖。
本族各支尊奉秦少游为始祖。
常州毗陵琴馆
常州毗陵琴馆常州位于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学术风气浓郁。
龚自珍在《常州高才篇》如是称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清代以来,常州更是产生了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5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庄存与、洪亮吉、张惠言、张琦、恽敬、黄景仁等10多位杰出的学术领袖、作家和诗人。
而在这中间,艺术成就尤其突出的是张氏兄弟。
张惠言,字皋文。
他既是常州词派的宗主,又是阳湖文派的领袖,同时也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称:“天下读书者称皋文先生兼工词。
其词及古文能别开生面,独成一派,世所称阳湖派古文、常州词派者,皆自惠言启之也。
”其弟张琦,字翰风,号宛邻,“与兄惠言同撰《词选》,奥始始开,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
”正是在张氏兄弟的言传身教下,张氏家族人才济济,女性更是表现不凡,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张琦的四个女儿,皆能诗文,人称“毗陵四女”。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作为常州词派创始人的后人,张氏四女在词的创作技巧、词的美学追求以及词的美学风格等都对常州词派有所继承,同时,作为女性词人,她们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张氏四女词体创作概貌张琦长女熠英,字孟缇,著有《澹菊轩初稿》诗四卷,词一卷,熠英从小博览群书,词笔秀逸,得碧山白云之神;次女珊英,字纬青,著有《纬青遗稿》一卷,才华横溢,风格幽隽,可惜英年早逝;三女纶英,字婉,著有《绿槐书屋诗》三卷,文风继承魏晋,不屑绮丽之语,风格刚健沉毅,“词雅而体清,力遒而骨峻”;四女纨英,字若琦,著有《餐枫馆文集》二卷,《邻云友月之居诗》四卷,秉性和雅,诗文全能,书精古篆。
张琦的儿子仲远为其女兄弟诗词结集刊刻,合称《毗陵四女集》,传为佳话:“一门风雅,可想见其渊源有自矣。
”安吴包世臣这样评价四女的诗词:“纬青幽隽,婉排,若绮和雅,各得先生之一体,恭人(孟缇)则缠绵悱恻,不失于愚。
属词必事,必达其志。
节族膏泽,多有所得,被文采而能高翔矣。
秦观诞辰960周年毗陵秦氏家族露了一回脸2
秦观诞辰960周年毗陵秦氏家族露了一回脸2秦观诞辰960周年毗陵秦氏家族露了一回脸共和国60华诞之际,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秦观诞辰960周年纪念活动于本月23~25日在无锡举办,作为主办单位无锡市文联的协办者,毗陵洛阳秦氏家族有幸参与了整个筹备工作,并组团赴锡参加了为期3天的寻祖纪念与学术交流活动。
出生在高邮的秦观字少游,为北宋一大文豪、龙图阁大学士,生前曾在名篇《鹊桥仙》中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唱。
秦少游辞世后,任职常州通判的三子秦湛定居毗陵新塘乡秦村(今雪堰太湖村),并将其父墓葬迁至无锡惠山。
到秦少游五世孙秦宗贤时,又从秦村迁至永安里(武进洛阳)。
随着秦氏家族人口增多,后来又辐射到苏锡以及更远的地区。
秦志发、秦志尚与无锡秦氏族人在书画笔会现场秦志尚与美籍作家秦家聪、无锡族人秦学海在书画展作为尊秦少游为始祖的秦氏家族的重要发源地,洛阳秦氏家族派出以新科集团老总秦志尚为首的十几位代表,全程参与了祭扫秦观墓、拜谒淮海(学者称其淮海先生)祠、游览寄畅园(又名秦园,全国文保单位)及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
在海内外百余名秦氏宗亲及秦少游学术研究专家出席的盛会上,毗陵洛阳秦氏代表、原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秦志法,以及锡山秦氏代表、中共早期领袖博古(秦邦宪)之子秦钢等古稀老人,先后作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秦少游学术研究有关的专题发言。
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秦志发、新科集团总裁秦志尚一起参观秦志发在贵宾室与无锡市政协副主席秦蕴石、文联主席雷群虎交流记者昨天从无锡市文联获悉,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自1986年起,江苏、广西、湖南等省份已先后举办过5次全国性的"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探寻中国顶级书香世家——“常州庄氏”
探寻中国顶级书香世家——“常州庄氏”江南望族常州庄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 这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巨族世家。
从万历年间第八世到光绪年间第二十世,284年间,常州庄家代代榜上有名,共出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翰林11名,进士35名,举人82名,贡生54名,在历史上罕有其匹。
毗陵庄氏族谱盛宣怀的夫人、瞿秋白的奶奶、吴祖光的母亲、史良的外婆……庄家,几乎和当时的名门都有联姻。
毗陵庄氏家族缔姻必崇门第,交友必择贤良。
通过联姻交友,毗陵庄氏家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有着牢固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望族共同体,保持着最好的成长环境、优秀的基因遗传,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学理念。
一度,庄氏家族的房子,从城西到城东,几乎占据了常州半个古城,单单祠堂就有20多个。
到第八代有庄起元、庄廷臣同祖兄弟双双考中进士,分别搬到常州城内西门织机坊和东门太平仓,人称“西庄”和“东庄”。
现存的“西庄”院落里面,保存最好的是位于民元里的济美堂、传胪第,坐南朝北,硬山式砖木结构,雕刻精美的挂落长窗,一踏进院落,隔世之感顿生。
济美堂内回字楼济美堂内江南院落庄氏家族曾占据常州半个城毗陵庄氏是明清时期常州地区知名的文化家族,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和多数江南大家出自本地或北来士族高门不同,毗陵庄氏本是普通百姓,从安徽流寓金坛,随后入常州经商。
经过数百年发展,毗陵庄氏通过巧妙的通婚和持续不懈的努力,完成向上的阶层流动,成功跻身江南顶级书香世家。
毗陵庄氏明清时期共中举79人,中进士35人,在全国范围内罕有其匹,更有兄弟鼎甲、兄弟会魁、兄弟三进士、兄弟二进士、三代八进士、七世十九进士、同榜三进士等诸多盛事。
甚至直到当代,毗陵庄氏仍然家风不坠,如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三兄弟并为院士。
庄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常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庄氏家族的房子,从城西到城东,几乎占据了常州半个古城,单单祠堂,就有20多个之多。
毘陵、延陵、晋陵(附图)
毘陵、延陵、晋陵(附图)毗陵由宋代咸淳四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咸淳毗陵志》(三十卷),距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历史。
是为今人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亦是全国仅存的十余种宋修府志书之一。
它主要记载了自春秋吴季子采延陵邑,至南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辖晋陵、武进、江阴、宜兴)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人口、风土、物产、人物、古迹等发展演变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够为我们今人及后人系统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时常州历史的重要史书。
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保存了现有最早的常州版图,对我们了解宋时常州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具有重要帮助。
二是保存了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据查考的原始史料。
三是记载了很多历代有关常州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佚文尤显其重要历史价值。
四是其采用纲目式和图、表、文字并用记述的编纂体例和方法,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并对至今修志仍有其深远影响。
清郡人赵怀玉在重修时称其为“体例赅备,可称良志。
”因此,该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方志史书的重要资料。
毗陵,亦作“毘陵”。
1)古地名。
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
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
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贝州为甘州,吉州为庐陵,常州为毗陵。
明高濂《玉簪记·下第》:毘陵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
清朱之瑜《阳九述略·致虏之由》:其时南徐、毗陵、吴兴、金阊,设能多出奇兵,掎角此虏,其有只轮北济乎!*** 延陵,古邑名,大约在今常州、江阴等吴地沿江一带地区。
为春秋吴邑,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常州市焦溪镇与江阴市申港镇交界处);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延陵郡为中国十大姓之一的“吴”姓的郡望。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毗陵秦氏介绍
常州远在唐代即有秦姓居住。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前后),有晋陵人秦景通与弟秦暐,皆精通《汉书》,时人称其兄弟为“大秦君”、“小秦君”。
秦景通官至太子洗马、崇贤馆学士。
其弟秦暐后也复践其官。
其时至今已近1500年之久。
秦景通兄弟后裔已不可考,或宦游于他乡未归故里,或融在其他秦氏中。
据历代府县志以及秦氏谱牒资料查证,历史上世居常州的秦姓大族,大都在宋代迁入常州。
现择数支介绍如下:“毗陵洛阳顺德堂秦氏”,尊北宋一代文豪秦观为始祖。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扬州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太学博士、龙图阁大学士,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于北宋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逝世于藤州(广西藤县),其三子秦湛千里扶柩,归葬父于高邮故里。
秦湛,字处度,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任常州通判时,将其父棺柩自高邮迁葬常州府无锡县之灿山东大池(今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湛致仕后择地居于晋陵新塘乡,即今武进雪堰镇秦村,秦湛为迁常一世祖。
此支秦氏子孙繁茂,源远流长,迁常至今已近900年,至今已衍为三十六世,约有族人8000余。
今居于常州、无锡、宜兴、江阴、上海、苏州等地大部分秦姓子孙皆出于此族。
秦氏迁常后,第五世孙秦
宗贤(师孔次子),字思齐,二岁丧父,幼承母训。
及长,两举秀才不第,遂归筑别业。
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11—1117)自新塘乡秦村迁居安尚乡永安里桥滨(今武进洛阳镇),杜门不出。
至南宋光宗年间((1190-1194))诏授忠亮大夫,宁宗朝奉敕同知常州机务事。
秦宗贤为迁永安里一世祖。
宗贤之子禹夫(第六世),字子谟,南宋理宗朝(1210年左右)任河南洛阳尉,卒于任所。
其子秦春(第七世)在宝庆三年(1227),远赴河南洛阳,扶父柩归葬常州故里,为痛父亡洛阳,遂将永安更名为洛阳,武进洛阳之名由此而来。
此族秦氏后世迁居极广,除世居秦村、洛阳,后裔主要迁居支派有:第九世秦悟于元代初年自秦村迁居无锡阳明(今扬名镇),为迁锡始祖。
九世孙秦奁,光世次子,字子俭,于元初至元年间(1264—1294)自洛阳迁居延政乡浮荡桥(今湖塘桥),为湖塘秦氏之祖。
第十一世惟善(号湖山居士)于元代泰定年间(1325年)迁居太湖之西旧渎(今宜兴洋溪镇旧渎村),是为西宅之祖。
其弟惟祯迁于太湖之北阳湾(今无锡胡埭镇,锡山祖),惟禧于秦村迁居太平乡安虞(今潘家安圩桥)。
第十二世正黼,字子仪,于元代大德年间自秦村迁堵墅(今属洛阳)。
正兖,字子华,自秦村迁居无锡洛社。
正伦自秦村先迁无锡阳明,复迁武进德泽乡前桥里(今属三井)。
仲良,字邦信,自洛阳迁塘头秦家塘,后世又居杨埼。
其弟仲明,字邦华,在元至正年间从军任百户长,远
戍贵州,子孙入籍黔地未归。
第十三世秦星,字五垣,自秦村迁居荆溪(宜兴)萧塘,为萧塘始祖。
第十四世秦集,字友成,自秦村于元至正年间迁居无锡陡门(今属洛社镇)。
第十七世思深于明永乐间自秦村迁居宜兴旧渎,其一子启懋自旧渎复迁宜兴周铁乡三洞桥秦家村。
秦鸾(忠德三子)于明初自洛阳迁居常州郡城谯楼里(府治钟鼓楼,今大观路周围),后世子孙散居青山门、荷花池、鸣珂巷等地。
第十八世楚安于明正统年间自浮荡桥(今湖塘桥)迁居西塘门,后世分居戴巷村、朝东村等地。
第二十世静轼(字少怀)于明崇祯年间自浮塘桥迁西升平(今芦家巷三河村小村)。
第二十一世廷铨于顺治间自洛阳迁居礼嘉桥之西西庙桥,其四子分居浒渡桥、江湾村、湖田村、茶亭秦家塘。
延铭因从商迁嘉定县东门鲍家塘。
国卿于明崇祯间自湖塘桥迁花园头村(今属湖塘花园村)。
第二十二世允锷于康熙间自洛阳迁横林徐桥。
允铃自西塘门迁朱湘潭(今礼嘉猪婆村)。
士宝、士和迁居宜兴高塍镇。
第廿四世秦涛于康熙间自郡城谯楼里迁居苏州。
粤隆自谯楼里从军远戍广东,后世未归。
元林于雍正年间自花园头村迁建平县城关(今安徽郎溪县城)。
耀圣于乾隆年间自花园头村迁河上岸村(今属湖塘)。
第二十五世秀玉于乾隆年间迁居郡城府直街鸣珂巷,彭年于乾隆年间自湖塘桥迁宜兴扶风下苏村,泉荣迁荆溪汤渡眼家桥(今属宜兴鼎山)。
另据《毗陵秦氏宗谱》(三贤堂藏版)记载,
该族一世祖秦崇义,为秦观第十二世孙,先世居新塘乡秦村。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自秦村迁居于常郡青山门外五十里通江乡小都里(今孝都秦巷村)。
崇义,字淳古,瑞三公少子,明洪武初举明经,为国子监助教。
生二子正一、正二,至第四世有八孙,遂别为八派。
迁秦巷640余年来,除世居秦巷祖地,后世子孙迁居数十地,主要有:迁秦巷第四世志二于明永乐年间迁丹阳九曲河塘头村。
第八世秦熠迁居官庄(今罗溪灯塔村),秦煜于明正德间官山东历城典史,遂入籍历城,后世未归。
第九世嗣宗于万历年间官于临安府,子孙未归。
第十世秦纾、秦维兄弟于明嘉靖年间迁自秦巷同迁芮庄桥(今属薛家青墩村)。
秦纶迁居丹阳吕城甲班头村,福寿迁居高墅桥(今属魏村)。
秦仓迁卞村(今魏村柴家边村)。
第十一世秦儒于嘉靖年间迁居曹巷(今孝都曹巷里)。
秦恩于明隆庆年间迁居杏村(今新北区百丈杏村)。
秦荣迁居十字巷(今汤庄窑井十字巷村)。
秦寿迁居祝墟庙(今属魏村),贵一迁居南新庄(今孝都长江村),希翰于嘉靖年间迁居罗湾(今罗溪)。
秦珑迁居大沟门村。
第十二世继善于万历年间迁居安桥(今罗溪南站安桥村)。
第十三世秦铁于明天启年间自秦巷迁居老古桥(今百丈沟河村)。
文汇迁居江阴桃花港吉家村,文科于康熙年间自芮庄桥迁居茅柴沿(今薛家青墩茅柴沿村)。
第十四世盛兼于康熙年间迁河北夏家村(今属小河)。
第十六世宗流于雍正年间迁朱婆滩(今
属北港),宗泽迁连江桥河南士庄里(今北港仕庄村)。
第十七世明忠于雍正年间自秦巷迁石头弄(今属孝都柴家边村)。
第十八世正麟于乾隆年间迁秦家湾;第二十一世启润于同治年间自秦巷迁常州城内太平巷(南接西直街),启帅迁居崇荫下(今属孝都)。
另据《无锡秦氏宗谱》(世德堂藏版)载,该族始迁祖秦惟祯,世居武进新塘乡秦村,于元代末迁居富安乡胡埭里(今无锡胡埭镇),遂开族而居,今已为秦姓大族。
另据《江阴水南秦氏宗谱》记载,该族始迁祖秦惟善,于元代至正年间自武进秦村迁居江阴水南村(今山观镇寿山村),因改籍江阴,其地秦姓已成为大族。
常州历代秦姓人士中,出类拔萃者很多:宋元丰五年(1082),有常州晋陵人秦宗臣为常州秦姓第一位进士及第者;明代正统年间有秦显、崇祯十六年有秦之鉴等皆中进士,入仕为官卓有政绩;秦宫壁,字龙光,清武进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不羡世俗,笃志实学,工诗及古文辞,邃于经史,与天文、地理诸书靡不研贤,所撰诸书,征引评博,著有《崇正集》、《发谲集》、《章句大全》等传世。
与秦姓有关的地名有:淮海亭(在洛阳镇文化宫院内),壁间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秦观祠碑记》石碑一块,有《秦淮海先生遗像》雕塑,内有刻石楹联:“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江淮存世泽学士风流九百年”,为洛阳人文景观之一。
秦姓聚居地有城内鸣珂巷、西直街、太平巷,雪堰桥秦村、洛阳镇、
孝都秦巷里、卜弋桥东、罗溪罗墅村、礼嘉高树村、秦巷村、秦公桥等。
与秦姓有关的地名有33处。
============================== 毗陵堵墅秦氏家谱,宣统版旧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