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刊和报刊公共领域的雏形
中国近代报刊公共领域形成的首次成功尝试——邹韬奋和《生活》、《大众生活》的信箱栏目
、
报 刊 的信 箱 栏 目
报刊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形态 的公共领域 ,它也 具有后者的一切属性 。哈 贝马斯认为 ,公共领域的 出
在我 国近代 报刊史 上 , “ 通信 ”或 “ 读者信 箱”
栏 目开办得 最有声 色的 当推邹 韬奋所 主编的 《 生活》
现必须具 备三个 条件 :一是公 共 领域 必须 具有公 共
何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公共领域形成 的成功尝试的 。
一
俄的文章 ,以致 于胡适批 评说 : “ 今
青年》 差不
从传受互动的角度 ,揭示这两个刊物的信箱栏 目是如 多成 了 Sv tR s a的汉译 本 ” oi us e i 。接着 从第 八卷 起 ,
杂志正式成 为中国共产党 的机关 刊物 ,公共领域所必 须具有的公共性不复存在 。
盛 萱盗成功 尝试—— 邹韬奋和 《 、 《 生i 大众生} 的信箱栏 目
外, “ 信箱里解答 的文字 ,是我所 聚精会神 的一种工 调 : “ 记者个人只是救 国会的一分子 ,没有参加任何 作 。我不敢说我所解答 的一定怎样好 ,但是我却尽 了
我 的心力 ,有时 并代 为请教 我认 为可 以请 教 的朋友 们 ”阎 。而广大读者从一 开始就踊跃投 信参与这一栏 目, 年 6 ,增加 到平 均每 E 10多封 ” 9 0年 1 月 , 月 t0 ;13 1 政党 ,也没有组织什 么 ‘ 新的政党 ’的计划”[ 。o 1 l 报刊发展的历程说明 ,维护 刊物 公共性 的必要前
维普资讯
中国近代报刊公共领域形成的首次成功尝试
— —
邹韬奋和 《 生活》 《 、 大众生活》 的信箱栏 目
彭 垒
( 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武汉 武汉 407) 302
我国追现代报刊的发展与公关领域的建匏——以新记《大公报》为例
工商界人士 。 这一私人领域 的大量 存在为
公共领域奠定 了坚 实的社会 根基 。
() 2 动荡不安的 时局埋 下现 实基 础。
朝代 的更迭 , 战火 的连绵使得 民众 的安全 感一 落千 丈 , 共利 益愈加 凸显 。 时 间 公 从 序列看 , 中国现代 出版业起 步于 1 、0世 92 纪之交 , 长于 1 1 成 9 0年代 , 繁盛 于 2 0年
报 》“ 不仅消极地保住 了事业 ,而且积极
地顶住 各派军阀的压力 , 为后来事业 的迅
速 发展奠定 了基础 。 ③ ” 大公报 续刊 时发
行 量 不 足 2 0 , 12 0 0 到 9 7年 5月 涨 至 6 0 00
个 由现 代都市知识 分子构成 , 借助于新式 公共空 间( 大学 、 媒介等) 形成权 势网络 , 并
否 也存在着 这样 一块公共领域 , 其类型又
如何 , 曾经发 生过 多次激 烈的争 辩 。 经过
萌发 一聚合 一联 盟 一分化 一散落 的行 为 轨迹 是高度一致的 。 如果说 中国现代公 共 领域 的形成是 以 19 8 6年上海创 刊的 《 时 务 报 》为发端 , 么整 个 2 那 O世 纪上 半 叶 的中 国现代 出版 进程 可以说 就是 一部浓
代, 固守于 3 O年代 , 没落 于 4 0年代 。 这与
19 8 5—1 4 9 9年 间 中 国 “ 识 人 社 会 ” 知 从
发展 开辟 了一条 新路 在 12 9 6年 9月 1日复 刊 号 发 表 的 《 社 同人 之 旨趣 》中, 本 张季 鸾提 出 了著 名的 “ 四不”社训 : 不党 、 “ 不私 、 卖 、 不 不
民国初年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的初 步发展
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积极关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认为最早的“公共领域”理论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广场集会,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对话基础之上。
人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角色截然不同。
真正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催生的资产阶级内部。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的公共交往。
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
哈贝马斯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公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
他研究的公共领域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组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
因此,“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后半部分,哈贝马斯重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
从19世纪末开始,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的财富不均衡导致了对公共领域的不平等控制。
参与经济利益分配的国家,逐渐控制了原本为公共服务的媒介,媒介的民主功能不断下降,诸多免费的公共服务机构转为私有开始收费,“社会的对话被管理起来”。
(微博的出现) 由此,具有政治功能的媒介集团被意识形态所操纵,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趋向融合,从公私分明转向国家社会一体化。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公共领域的结构性框架遭到来自国家干预社会和社会依仗国家权势的双重过程的夹击而致瓦解。
1、核心问题:传媒的管理体制。
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舆论学》读书报告一. 简介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
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 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论《生活》周刊发展历程
论《生活》周刊发展历程作者:顾轩之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2期摘要:《生活》周刊于1925年10月11日由黄炎培在上海创办,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1933年12月16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查封。
《生活》周刊发行期间历任王志莘、邹韬奋、胡愈之等编辑,屹立了八载有余,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时政刊物,也是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以《生活》刊发时间阶段为线索,据以史实,梳理其出刊宗旨的变迁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生活》周刊;邹韬奋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2-00-01一、在日常中追求生活的意义——《生活》之雏形早在1917年10月,《生活》周刊的创刊人黄炎培先生就创办了出版至今未衰的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期刊《教育与职业》。
之后,因当时的中华职教社社下仅有一份《教育与职业》,并且其刊物性质为理论性、学术性的刊物,尚显不足,于是决定再办一份面向社会大众的机关刊物,来反映底层民众的声音,这也是《生活》的创刊初衷。
在中华职教社初始创办《生活》周刊就是要将其作为职教辅助刊物,为底层职业教育做宣传,发布职教信息,但在真正创刊的过程中却受到了黄炎培先生的影响,《生活》第一期的《创刊词》即指出生活的重大意义:“世界一切问题的中心,是人类;人类一切问题的中心,是生活!”黄先生及《生活》周刊初期的编辑们对于《生活》周刊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受众,都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当时的经费来源有限,因此,第一卷的《生活》周刊在发行之后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力,只能算是一份内部刊物,并且没有销路,多为赠阅,这令编辑室更加捉襟见肘,仅能勉强维持。
二、让读者贴近生活的一腔热忱——《生活》之盛年就在《生活》周刊在风云变幻的上海滩发展摇曳不定之际,《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第二任主编——邹韬奋。
从1926年《生活》第二卷起,邹先生带领当时的编辑们逐步落实创刊初期所提出的创刊宗旨,研究时下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切实可行地去探查和解决社会生活思想存在的问题,使得岌岌可危的《生活》周刊逐步走上正轨,逐渐被世人所称道。
中国新闻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渤海大学
第一章测试1.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A:错B:对答案:B2.王韬主编的第一份报刊是《华字日报》。
()A:错B:对答案:B3.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提出言论自由的新闻人。
()A:对B:错答案:A4.《近事编录》是由王韬创办的。
()A:错B:对答案:A5.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报刊是《循环日报》。
()A:对B:错答案:A6.王韬参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
A:《六合丛谈》B:《循环日报》C:《万国公报》D:《遐迩贯珍》答案:A7.我国的第一份政论报刊是()。
A:《新民丛报》B:《万国公报》C:《循环日报》答案:C8.我国“办报立言”的传统是由()开创的。
A:王韬B:梁启超C:黄远生D:康有为答案:A9.王韬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A:中国记者的先行者B:中国报刊之父C:中国新闻报刊之父答案:AC10.王韬参与编辑和创办的报纸有()。
A:《华字日报》B:《循环日报》C:《遐迩贯珍》D:《六合丛谈》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中外纪闻》是我国的第一份机关报。
()A:对B:错答案:A2.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A:错B:对答案:A3.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份报纸是《万国公报》()A:对B:错答案:A4.《新民丛报》创办于上海。
()A:错B:对答案:A5.梁启超参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
A:《六合丛谈》B:《遐迩贯珍》C:《万国公报》D:《循环日报》答案:C6.梁启超被称为我国的()A:中国新闻之父B:中国记者先行者C:言论界之骄子答案:C7.《新民丛报》的宗旨是()A:造新民B:开民智答案:AB8.梁启超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是()A:《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B:《敬告我同业诸君》C:《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答案:C9.梁启超的报刊宣传方法有()A:客观法B:煽动法C:浸润法答案:BC10.下列文章出自梁启超之手的有()A:《论报馆有益于国事》B:《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C:《敬告我同业诸君》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黄远生是我国现代新闻通讯的奠基人()A:对B:错答案:A2.黄远生是我国第一位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
公共领域
从《生活》周刊到微博,关于“公共领域”,你必须知道的!从中美贸易磋商到叙利亚危机;从济南小太阳幼儿园虐童事件到“米脂恶性杀人案”,时政、民生与公共安全类话题热度不减,公众们也急需一个独立自由的交往空间,因此公共领域问题日益成为家关注的焦点。
而哈贝马斯描述的18世纪的咖啡馆也许仍是理想之境:自由、平等、开放、包容是它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那里,社会分层暂时消弭,每个人可以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都有权力与他人对话,平等的参与公共讨论。
那么,处于东方文化中心的中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如果存在,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它是个舶来品,最初由德裔犹太女学者汉娜·阿特伦提出,主要侧重于研究政治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而公共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当数哈贝马斯,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要素、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领域的蚕食。
简单地说,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就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介于国家和私人空间之间的,广大民众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和发表观点意见的咖啡吧、酒吧、沙龙等公共场所。
按照哈贝马斯的提法,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公共空间;二是参与者能独立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是讨论的话题具有公共性。
哈贝马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大众媒介对于公共领域的决定性作用, 在他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中, 他赋予媒介当时主要是报刊非常重要的角色, 认为公共领域也就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 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
`他甚至把政治公共领域视做一种“由大众传媒编造和传播的整合z文化”。
在其著作中他说“在封建社会, 大众传媒还没有出现, 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那时的公共领域只是代表性公共领域,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出现, 代表性公共领域才过渡到真正的公共领域。
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
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1996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X问世,在法国传媒界和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各方人士踊跃参与论争,持续数月之久。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出尽风头。
毫无疑问,人类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
乐观主义者称,电子媒介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新时期;悲观主义者却为媒介的霸权和专制深感忧虑,各种折衷之说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于是,面对电子媒介,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电视影像文化,我们该做些或能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布尔迪厄提供了另一种策略: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
这不由地使我想起了他在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演说时采用的同样策略,运用任职仪式赋予他的权威,来增加他对任职仪式的逻辑和效果所作的分析的权威性,进而探讨“一个学术性的制度机构,它的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运作的”。
Y他认为,电视正在对艺术、文学、科学、哲学和法律等文化生产构成巨大的危险,揭露电视的象征(或符号)暴力,使这一切大白于天下,进而唤起人们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自觉意识,乃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说过,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往往对它们熟视无睹。
他创造的“叙事剧”旨在把熟悉的变成陌生的,以引起观众的警觉,此乃“陌生化”(间离效果)。
布尔迪厄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与阿多尔诺式的在媒介体制之外来批判媒介的方法相比,布尔迪厄“参与性对象化”的方法似乎带有更大的破坏性,它从内部揭露了媒介体制鲜为人知或人所忽略的那一面。
那么,布尔迪厄为电视解魅,较之于前人和他同时代的人,有何新颖独到之处呢?文化工业和公共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是媒介批判的早期形态,阿多尔诺在其与霍克海默合写的《启蒙的辩证法》(1947)中尖锐指出,文化工业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服从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逻辑的,总而言之,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公共领域视野中的高校德育
公共领域的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由尽可能多的人 分退出, ( ) 社会生活开始摆脱过去那种泛政治化的状态, 公
参与、 大量社会经验能够得到表达、 以及各种观点和意见 共领域的功能更加突出。 其中, 以官僚科层制为组织原则 可在其中相互碰撞的公共空间,由此我们可推导出公民 的公共教育体制 已经暴露出不少弊端,不同层次地导致 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在参加公共讨论时应遵行的第一个 了公共教育的低质低效,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迫在 原则——开放原则。( 公共领域的机制是公共性原则, 眉睫, 2 ) 教育分权势在必行。19 年 1 98 0月, 联合国教科文 即公共舆论统治原则。这种讨论不应是二元化的, 更不应 组织发布了 ( 1 2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 是极端的。因此,公民应遵行的第二个原则便是理性原 言》 《 和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 其中表 ,
四、 公共领域建构中的高校德育改革 既然高等学校是公共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德育 的改革也必须遵循公共领域的三大原则。首先, 公共领域
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通过自身的教学科研活动与校园 的协同原则要求重新设定高校德育的目 美国学者罗尔 的。 “ 文化构建来促成先进的社会行政理念和法律思想的因子 斯这样写道: 一个社会之所以井然有序,不仅是因为它
来提供一个属于个人的、 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障政府的民
有、 民治、 民享。而公共领域( bi pee , P lcShr) 按照哈贝 u 马斯的定义,就是处于政治权力之外的、 作为民主政治 “ 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营造出公民自由讨
二、 高校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构建,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开始
而且也因为它受到普遍正 生成, 捍卫公共领域的三大原则, 发挥公共领域的公众监 的宗旨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 督与提供理论论证和价值准则的功能,对社会生活各个 义观的有效支配……在这个社会里,1 ( )每个人接受了并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
《后形而上学思想》 《包容他者》 《事实与价值》 《真理与论证》 《政治评论集》(第1—4卷) 《新的非了然性》(第5卷) 《一种清除弊端的方式》(第6卷) 《追补的革命》(第7卷) 《柏林共和国的规范性》(第8卷)
思想发展过程
• 前交往期(1959—1968)。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 史分析以及认识论的历史重建,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 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 交往期(1969—1981),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 步完成了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 • 后交往期(1982—1989),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清 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 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 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 • 反思期(1990—2000),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把交往 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概 念及社群主义政治概念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 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 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 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属于 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 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同公共权力展开讨论”。
我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我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作者:廖欣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2期【摘要】“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
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文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
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报刊公共领域新记《大公报》言论“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对欧洲市民社会“理想类型”的一种理论表述,简而言之,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它们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功能。
文人论政也可被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
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阐述它是如何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位主持人的“励精图治”下,不断建言献策,监督官吏。
一、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阐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18世纪下的欧洲——以法、英、德为主要国家历史背景所得出的一个马克斯·韦伯式的理想类型。
他分析了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认为这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正是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这一概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之后,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块公共领域,其类型又如何,曾经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辩。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该学术谜团已被破解得渐趋明晰,即现代中国社会不仅存在着一个以地方绅商为主体,强调公益精神,与国家非对抗性的士绅公共领域,还存在着一个由现代都市知识分子构成,借助于新式公共空间(大学、媒介等)形成权势网络,并且带有批判色彩的公共领域。
后者虽然有别于欧洲市民社会下典型的公共领域的若干特征,但从本质上讲仍归于哈氏严格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类型①。
二、新记《大公报》所建构的“公共领域”1、历史背景(1)市民社会的兴起奠定群众基础。
《生活》周刊的科学传播
视频传播形式
科学视频
01
通过制作和选编科学视频,向读者展示科学实验、科技事件和
人物的形象化展示。
科教影片
02
通过放映科教影片,向观众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
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视频
03
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科学与人类文明
介绍科学应用
《生活》周刊还介绍了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让读者了解科学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 的作用。
科学方法传播
介绍科学方法
《生活》周刊介绍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 等,让读者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强调实证精神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实证精神,《生活》周刊通过介绍科学方法的实 践,强调了实证精神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实 证。
的关系,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04
《生活》周刊的科学传播效果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 2 3
传播科学知识
通过《生活》周刊的传播,公众可以了解到更多 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 等各个领域。
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传播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培养公众的科学 思维,让公众能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科 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促进科技交流
通过组织专家访谈、研讨会等活动,促进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和合作,推动科技进步。
引导科技创新
鼓励读者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为科技创新提供思路和支持 。Leabharlann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
培养科学素养
《生活》周刊通过长期的科学传播活动,帮助读者培养科 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大众传播与政治
公共领域与媒介
公共领域与媒体政治言论
❖ 公共领域的观念应可溯源自希腊雅典时代 的「polis」的概念,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 能够开放自由的讨论或辩论。
❖ 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 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 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
公共领域早期的雏形是所谓的“布尔乔亚公共领域” ( Burgensis ),其中又可分为“艺文领域”与“报业”
美国色情业大亨弗林特 电影:《性书大亨》
弗林特在《风尘女郎》的滑稽广告中虚构一故事,说右翼福音传教士法 尔威尔与他妈发生了“第一次”,法尔威尔向地区法院起诉,法院判弗林 特赔偿20万美元,弗林特不服,上诉第四巡回庭,被驳回。再上诉最高法 院,最后最高法院8名法官竟一致裁决弗林特胜诉,裁决书上说:
❖ B、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
❖ C、监督政府。
❖ D、扩大决策系统的信息输入与输出
❖ 2、传媒的局限性: ❖ A、执政者对传媒的控制
❖ a.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 ❖ b. 政府动用公共资金宣传“政府见解” ❖ c. 邀请新闻界人士参加政府决策机构
❖ B、传媒本身的局限性
❖ 赢利第一,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 ❖ 新闻的社会性、倾向性
审判过程:
❖ 审判于1735年8月4日开始。曾格的辩护问题吸引了费城一位 80岁高龄的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前来,主动要求做曾格的辩 护律师。
❖ 按照当时英国和北美的惯例,凡是对政府进行批评,不管内 容是否真实,一律视为诽谤,若言论舒适,其煽动作用更为明 显,所以事实是比谎言更大的诽谤。
❖ 汉密尔顿从两个方面对指控进行了反驳:首先它指出诽谤罪 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 实真相的自由”,政府所谓诽谤的实质,正是那些人伤害和压 迫在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激起人民的呐喊和控诉,然后再将人 民的控诉作为新的压迫和起诉的根据。其次,汉密尔顿坚持陪 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 法庭和陪审团共同做出。
《公共领域在中国》PPT课件
肯定说基本观点:
• 在政治权力和商业化的双重挤压下艰难生 存的公共领域,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 找到了新的对话平台。互联网凭借其强大 的搜索、超链接手段提高了媒介载体的民 主性。它打破了人类交际、对话活动受到 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谁都可以在同一时 间进入公共领域,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 的信息和文化资源。
一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路径问题二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强政治倾向明显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彻底政治体制改革还需完善社会体制改革刚刚开始中产阶级力量薄弱三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完善发展规模小资金来源不足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多与政府都有着某种关联呈现出准政府性倾向国家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模式及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四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比较长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政治文化背景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依附盲从畏权的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价值观念淡薄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解菲 新闻世界
肯定说基本观点:
• 网络具有平等、开放、理性批判、服务而不是管 理等特点,正是有了这些特点,电子公告板 (BBS)成了信息时代最具前景的公共领域。 • 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超越哈贝马斯公共领 域理论的设想,已经成为公众自由进行话语交流 的新兴公共领域,形成多元化的交流特征。
--------------------------------------------------------------------《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黄 宗智 《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河北大学
第一章测试1.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分成三个时期:民主报刊时期、工人报刊时期与党的报刊时期。
()A:对B:错答案:A2.1845年电报开通,1850年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1866年欧洲与美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自此欧洲、美洲可以互通电报。
()A:对B:错答案:A3.我国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1919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A:错B:对答案:A4.马克思有一个公式:真正的报刊=自由报刊=人民报刊,主张报刊要成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A:对B:错答案:A5.1918年7月14日,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见解最深的报纸。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产生于16世纪,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Utopia,音译成“乌托邦”,意思是指子虚乌有的地方。
()A:错B:对答案:B2.《乌托邦》通过水手希斯拉德的口述记录而成,在拉丁文中,希斯拉德是空谈家的意思,作者以此来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纯属虚构的。
()A:错B:对答案:B3.1753年,摩莱里撰写的长篇叙事诗《自然法典》在巴黎出版,这部作品描述了他心目当中理想的社会。
()A:对B:错答案:B4.圣西门把报纸当做制造舆论、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他曾说:“博爱者将采用的唯一手段就是宣传,而这种宣传的唯一目的,则是唤起君主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实施政治改革。
”()A:错B:对答案:B5.卡贝是欧文的忠实粉丝,曾模仿欧文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共产主义试验区“伊加利亚移民村”,还曾模仿莫尔等人的笔法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撰写了《伊加利亚旅行记:哲学和社会小说》。
()A:错B:对答案:B第四章测试1.1843年夏天,马克思和卢格为筹备办刊工作,开始互相通信。
《马克思致卢格》这封信是马克思在当年9月写给卢格的一封信,连同他在3月和5月的另外两封信一起刊登在《德法年鉴》1843年通信专栏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魏 杨 静
【 摘要】 近年来 , 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 的热点 。 国历 史上到底 有 我 没有报刊公共领域, 笔者的答案 是肯 定的。 本文 以邹韬奋主持 的 生5 ) -) g 周刊为例 , 讨论 了当时报刊公共 领域 的建构。
【 关键词 】 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 生活 周刊 邹韬奋
贝马斯 , 他在 《 公共领 域的结构 转型 》 一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 、 要素 、 运行机 制 , 以及现代化的背景下 , 资
的高度集 中的封建专 制制度似 乎不能孕
育出公共领域 。 这也是伯克利加 州大学亚
社、 学会 、 学校这样 “ 三位一体” 构。 我 结 ②
国学者许 纪霖教授所持 的也是这一观点 。 他认 为 , 末的新型士 大夫 、 清 文人论 政是 囊括 最广大公众 自为形成 的公 共领 域在
钊均在 内⑤ 在这之后不久 , 。 二人分别死在
反动 军 阀 的屠 刀 下 。
的一系列关于 马列 思想 的文章当中 , 新 《 俄 国之研究 》 这本专著影 响更 大 , 者以 作 高度 的政 治敏感欢 呼社会 主义苏俄 的诞 生, 对俄 国的起义 、 政权建设 和经济制 度
等各方面进行 了比较全 面的观察 与研究 ,
中国的变种 。 在这里 , 公共领 域不是 具体
的某个物理空间的概念 ,而是通过报 刊 、
的, 广大 民众可 以畅所欲 言 , 自由讨论 和
主持北京群众 五千余人 , 在天安 门集会抗
入中国以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完 整 、
最系统 的一篇 文章 。 应该说 , 李大钊 是在 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而邵飘萍 在经历 了民主革命 的洗礼以后 , 也开始逐
大钊 与邵 飘萍》, 文史精 华 ,0 7 4) 20 (
( 作者 : 为安徽 大学新闻传播学 院 均
21 研究生) 0 0级 责编 : 少宝 姚
罗章龙介绍下 ,秘密地加 入 了中国共产
党, 成为了一名光荣 的共产党员。
1 o 2l g7 s o g '秘 l
学会 、 校形 成的一种 舆论空 间。 纪霖 学 许
作为 中华职业教育 的机关 刊物 , 以反映和 探索解决职业生活 、 职业修养等问题为 主
要 旨趣 ,内容 因为专业化而 比较枯燥 , 销
的详 细报道 ,是这一转 变 的最成熟 的体 现, 不仅是邹韬奋先 生 自己 , 很多 《 生活 》 周 刊的读者也是 自此从 改 良主义立场 坚
教授 认为 这个 时期 比较著 名的报 刊如康 梁创 办 的 《 国公报 》( 改名为 《中外 万 后 纪 闻 》) 《 、 时务报 》 等都对公共空间 的建
从 邵飘萍 与几位名人 的交往 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敢于表达 自身意见 、 追 随时代进 步 、爱憎分明的报业活动家 。 同 时他也是 名副其实 的社会活动家 , 擅于 他 在和不同的人交往 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 上 至总理下至普通百姓他都能周旋其 中, 游
议, 结果他 自己也身负重伤 。 《 而 京报 》 在
运动 发生后连续两 天 以两个 整版篇 幅加 以报道 ,并在惨 案发生后 l 内共发表 2天 13篇有关消息 、 1 评论和通 电。 4月 1 5日, 奉 系军 阀下达 4 人通缉令 , 8 邵飘 萍 、 李大
渐接受 马克思主义 , 并使得 《 报 》 京 成为
当时宣传 马列思想 的重要阵地 , 在他发表
史上是存在 的, 然而其存在 的形式并非 哈 贝马斯描述 的 “ 咖啡吧 、 酒吧 、 龙”, 沙 并 非独立于政治之外 的, 而是和政 治有 密切 关系的中国 1 9世 纪末 、0世纪 初 的 报 2
公共领域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 , 其扎根
的历史土壤是 民主社会 , 是市 民阶级对公 共权 力的批判 。这样看来 , ① 中国几千年来
当下 , 无论在 政治学 、 历史 学还是新
发表 观点意见 的咖啡吧 、 吧 、 酒 沙龙 等公 共场所 。 在这个领域 内公 民的言论 自由而 不受政府的干涉。 哈贝马斯 的这一论 断是建立在 他对 欧洲 国家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 认为这样的 出现哈 贝马斯 的公 共领域 。 ”
次把 马克思主义和 北方 的工 人运动结
是 当时介绍苏俄最详尽 的一本专著 。⑥ 正 是 由于二者在思想 实践 方面的共识 , 向 一
以无 党派人士 自居的邵飘 萍在李 大钊和
合起来 。 在 《 他 新青 年 》 上发表 了 《 的 我
马 克思 主义 观 》、 《马 克思 主义 历 史 哲 学》 等一系列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 其 中《 我的马克思 主义观 》 是马克思主义传
本主义 国家对 公共领域 的蚕食 。简单地
说, 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就是独立 于 政治之外 的 ,介于 国家和私人 空间之 间
洲研究者魏斐德教 授的观点 , 他在 《 民 市
社会 和公共领 域 问题 的争论——西方 人
对 当代 中国政 治文化的思考 》 一文 中指
出 , 虽然 10 “ 9 0年 以来 中国出现 了社 会
闻传播 等学科领域 , 来越 多的专家学者 越 将 自己的研究 目光投 向公共领域。 何谓公 共领域 ? 其实 , 它是个舶来 品,
最初 由德 裔 犹太女 学 者汉 娜 ・ 特伦 提 阿 出, 主要侧重于研究政治在公共领域 中的 作用 。 而公共领域研究 的集大成者 当数哈
但 也有学 者认为公 共领域在 中 国历
刃有余。 他对新闻的敏锐察 觉能力和采访
技 巧 至 今 为 后 人所 称 道 。 ■
相对于运动而言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是他们两人联 系在一起 的思想纽带 。 大 李 钊是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的第一人 , 第
一
参考文献
①②⑨盛小平 , 邵飘萍与冯玉祥 ,
池 州师专学报 》 2 0 ( ) , 01 5 ④⑤⑥童然星 ,( 四运 动前后的 李 (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