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十大高频考点-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版含解析
【2018最新】2018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2018年的高考即将到来,高考复习就像是一场持久战,考生应该注意适当地做好历史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的工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历史易混知识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易错点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混点1、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
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3、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018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8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于2017年12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以下为您精彩呈现名师解读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下附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原文)。
名师解读山东省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长魏明对照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2018年考试大纲没有任何修改和变化。
新考试大纲仍然分“Ⅰ考核目标与要求”、“Ⅱ考试范围与要求”两大部分,在考纲的考试内容依据、命题要求依据以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考试内容(必修、选考)范围上都与去年保持一致。
这说明在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指明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历史)试题要继续落实考试大纲理念,持续稳妥地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相信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历史学科定会继续贯彻“一点四面”(一点:在高考中要体现立德树人,四面:在高考中要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考查原则,坚持从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出发,通过优化历史试题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加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强化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2018-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众所周知,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那么历史有什么复习备考标准呢?下面由小编为整理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资料,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看一下吧!2018高考历史考纲:主要变化主要变化有: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2018高考历史考纲:解读选考板块的变动,从具体内容上“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没有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现在只保留了六个,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伦改革被删掉。
建议把宗教改革和梭伦改革放到选修里讲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知识考察的力度。
2018高考历史考纲:备考范围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
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
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
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
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共18张PPT)
4
(2)格式体系变化解读:
一、原考试大纲首先讲述“考试性质”及一段表 述,新考试大纲删去了“考试性质”及一段表述。 二、表述层级调整: 原考试大纲的Ⅱ部分标题是“考试内容”,下 设两大部分,分别是“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考试范围”。另外,在“一、考核目标与要 求”前,安排了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的表述。 新考试大纲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Ⅰ.考核 目标与要求”、“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包含两个内容,一是 原考纲的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二是原考纲 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两者是合并在一起的。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1、历史修订内容: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 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 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 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 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 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 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 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 个作答。
9
(6)应对策略历史解读: ( 1) “考试中心对全国卷历史考试 大纲进行了局部微调,主要是针对选考内 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在原来的基础上删去 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 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 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这 样2017年的全国文综卷历史学科选考部分 保留了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即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选考三《20世纪 的战争与和平》、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考生从中选取一个作答,必修内 容没有变化。我认为,局部微调不要影响 正常的复习备考。
(3)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根据近几年高考选修试题的特点,在一轮
2018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8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1)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专题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7)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11)专题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5)专题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3)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28)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1)专题八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34)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 (38)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38)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42)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49)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3)专题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57)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 (6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61)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6)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70)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76)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9)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84)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 (87)第二部分多种史观与文综历史高考 (89)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89)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 (94)三文明史观范式与文综历史 (100)四社会史观范式与文综历史 (101)五革命史观范式(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范式) (102)六生态史观范式与文综历史 (105)七综合应用与文综历史 (106)八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107)第三部分掌握规律,赢在文综高考 (108)第四部分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 (123)第五部分历年高考频点知识网络构建 (139)一、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方式 (139)二、民主化、法制化——政治制度创新的方向 (144)三、悲怆的旋律,痛苦的历程——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 (147)四、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进程 (154)五、中西主流思想的演变 (160)六、你追我赶的世界科技,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 (167)第六部分掌握共性知识,争取答题正确 (172)第七部分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要点 (184)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完整word)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2018高中历史考纲分析
2018年历史《考试大纲》分析高三历史备课组陈根涛一、把握备考趋向1.考试大纲强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高考大纲强调通史体系。
复习备考要按照从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思路对教材内容加以必要整合,强调知识的内在关系,强化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构架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复习备考要注意选修内容,因为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有益补充,加入选修内容后的必修内容才会使通史复习更为完整。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落实要强化对学科基本概念、技能和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内化。
2.考试大纲强化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复习备考要通过优化历史试题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强化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把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个方面十二个层次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真正贯穿于备考复习当中。
复习备考一定要细化能力目标,从2017年高考全国历史卷考查来看,2018年学科复习备考更要注重“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训练与提升。
3.考试大纲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要求复习备考无论到哪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这一核心,特别注重“发现问题”能力训练与培养。
要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唯物史观”在历史认识方面的指导作用,注意把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4.近年来历史学科开始注重“创新精神”的考查。
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试题通过创新设计,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考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从多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需要在复习备考中特别注重“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能力素养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一)强化基础知识,注重常规落实。
在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中一边精讲精练,一边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构建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我觉得这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很有帮助,最起码你会知道考察的客观史实是什么,才有可能去挖掘探究更多的问题。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十大高频考点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十大高频考点政治史模块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模块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更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成熟阶段(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一、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西周宗法制(2017年湖南郴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一、xx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xx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
•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 26.宋代,有田产 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 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 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唯物史观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 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 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 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选择题唯物史观的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考查体现在选项的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设置上。该题选项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设置考查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辩证关系
如何看待“ 回忆录”的 史料价值?
目标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 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史料实证
(2017全国文综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
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 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目标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 条件下进行考察。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情况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考点 儒家思想 古代农业 古代政治 古代政治 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洋务运动 抗日战争 专题 必修三 必修二 必修一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二 必修一 通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设问关键词 解释 说明 反映 有助于 表明 依据 反映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
★精品文档★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出国留学高考为大家提供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站的更新!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精品文档★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历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1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 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 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 现代科学技术(1) 相对论和量子论(2) 现代信息技术6.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 文学的主要成就(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4现代中国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 “文化大革命”(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 大众传媒的发展5.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 毛泽东思想(3) 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 教育事业的发展5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 商鞅变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3. 王安石变法4. 俄国农奴制改革5. 明治维新6. 戊戌变法选考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 “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 中东战争(3) 两伊战争(4) 海湾战争6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 东西方的先哲(1) 孔子(2) 柏拉图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 “亚洲觉醒”的先驱(1) 孙中山(2) 甘地(3) 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 马克思、恩格斯(2) 列宁(3) 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 牛顿、爱因斯坦7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史模块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模块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更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成熟阶段(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一、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西周宗法制(2017年湖南郴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B二、以家国情怀灵活考查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2017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三、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秦朝新型国家管理体制(2017年河南中原名校质检)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这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四、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2017年石家庄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
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
这一做法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宰相与皇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是具体部门直接处理相关的事务,与官僚体制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可知,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行政的效率,故C 项正确;材料所描述这些部门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
【答案】C高频考点二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古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的摇篮。
众多城邦中,以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具代表性。
但要注意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2.古罗马法律制度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上。
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崇尚自然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不仅是罗马帝国辉煌的保障,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各具特色的代议制形式(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4.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总体特征(1)以国家权力取代王室家族势力。
(2)以法律取代王室贵族的特权。
(3)以民选的国家机构取代王朝和廷臣专权。
(4)在原则上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
这些变化构成了欧美各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旋律,其伟大成果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罗马法的原则(2017年山西名校联考)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
这反映了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答案】A二、以时空观念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2017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质检)《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
”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答案】C三、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017年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以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
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实行联邦制原则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解析】从材料中“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通过在1870年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德意志已经完成了实质上的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有关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而且“皇帝权力受到限制”的表述与史实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A高频考点三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救亡图存1.近代列强侵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列强侵华,是攫取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过程,导致中国国际地位逐步下降。
但列强侵华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由闭关锁国走向开放,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任务——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017年衡水金卷)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如果晚清政府继续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思想,就没有理由造成“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是中英鸦片战争而非中日甲午战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已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1875年至1894年)就已被引入中国,而且这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B二、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辛亥革命(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解析】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