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军工科研单位保密工作问题研究
244作者简介:陈宇佳(1984— ),男,汉族,湖北枣阳人。
主要研究方向:军工科研单位保密工作。
保密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工作中,保密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安全,关系大局、关系全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中之重。
各科研单位是国家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主体,在贯彻落实国家保密工作部署方面发挥着 “神经末梢”的作用,研究科研单位保密工作落实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军工科研单位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1)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很多军工科研单位仍停留在保密工作就是保护涉密纸质文件、采用 “三铁一器” 防护的认识水平,对信息化高速发展引发反窃密防泄密的保密工作转型升级迫切需求没有切身感知。
虽然 2016 年以来我国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但科研单位对全民参与国家安全的认识还没有及时跟进,科研人员作为高知群体,对国家安全关注不足,特别是对网络信息安全、外事活动保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等领域的保密工作不够理解,在工作中不够配合,继而引发保密管理其他方面的问题。
(2)信息安全保密人才缺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保密防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形势下科技创新竞争激烈,在某一领域领先的科研机构是防泄密反窃密的重点,提升防范能力需要有复合型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既掌握该单位科研保密要点,又能运用信息安全专业技术进行防范。
目前一般科研单位并不设置专门信息安全技术部门,也没有对口招录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依靠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兼职。
有的科研单位招录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但由于不属于科研单位的主流人才,没有对应的评价措施,按照一般管理人员使用,难以将其培养成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存在无密可保的认识。
科研单位若无涉密科研项目,一般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不涉及任何国家秘密,不需要保密,科研资料可以在互联网电脑上处理、存储。
文章调研了若干科研人员,90% 以上的认为自己工作不涉及国家秘密,无需保密措施,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很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单独看不是国家秘密,但数据汇集起来就可能涉及国家安全。
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产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摘要]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认识误区、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足、科技创新服务偏差。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吸收教师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解决高职教育“高”字问题的唯一途径。
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关键词]产学结合科技创新高职院校体系构建运行机制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就需要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类型创新人才,构建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2004年,在继国家经贸委推出技术创新工程和中国科学院推出“知识创新工程”之后,教育部也启动科技创新工程,鼓励高等学校的原始性创新。
之后的几年,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成为国内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推陈出新。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即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关系;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的搭建;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综合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思路、人才队伍、科技评价、交叉学科、创新基地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问题。
科技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技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科技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来部署和规划。
为此,科技管理部门应该从完善科技管理上层建筑,树立正确的科技管理价值观,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服务水平,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效果等方面着手,使实际的科技管理与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联系,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地推进科技创新改革。
因此,充分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科技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科技管理创新;问题;对策引言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不仅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征程上,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的国际竞争,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推动政府的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新时代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 科技管理的概述科技管理是指运用管理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并加以管理的行为。
在这个世界之中,这里的科技主要包括低等科技、中等科技、高等科技、新兴科技、新科技、有形科技、无形科技以及适当科技等;从长远的角度而言,科技管理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规划,以达到全面的长远的竞争优势创造。
2 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2.1 对科技管理不够重视为了能够快速地获得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一些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可以快速获得利润的产品经营上,通过降低投入成本来降低生产压力,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科技创新和管理的关注。
2.2 创新型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部分企业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有科技项目的时候,企业会根据科技项目的特点,临时指派某个部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在项目完成之后,团队解散,参与人员也会回到之前的部门,这就会导致科技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科技管理活动断层等问题。
关于科技管理创新对提高科研管理质量的探讨
关于科技管理创新对提高科研管理质量的探讨摘要:本文基于某核电厂在科技管理过程中的创新内容,对促进科研管理质量提高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通过对各项科技管理创新内容的实施和取得的创新成果介绍,说明相关科技管理创新在某核电厂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对提高科研管理质量是有效的,对其它核电厂科技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管理创新科研管理质量1.科技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介绍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发展,核电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自上而下极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更是以创新驱动发展。
某核电厂为落实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制度,发布的科技领域管理程序包括:科技管理政策、科技管理大纲、技术委员会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奖励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标准管理、职工发表论文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学技术协会管理等。
涵盖了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科技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某核电厂对科技管理进行积极开拓创新。
具体创新举措包括: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专业技术评估体系;自主科研平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立高效检索全球专利和同行技术情报渠道;利用预算管理系统管控全范围科研预算执行等。
2.科技管理创新主要内容122.1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FFBUS办公系统开发的管理系统模块。
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子模块,实现了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下达、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发布、项目实施、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对外发表论文管理子模块,实现了职工对外发表论文的审批、论文发表信息跟踪、查询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子模块,实现了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软著)的申报和信息维护;技术委员会议题申请管理,实现了技术委员会议题申请单和议题信息查询管理。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如下:图1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图自2020年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上线至今,累计300余项自主、共性和集中研发项目通过管理系统平台有效管理,包括项目申报、进度管理、变更管理、项目验收和信息统计等,并与专利申请审查、论文外发审查等电子化流程配套,实现科研管理活动信息化。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科技生产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突破。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和空间,打造形成若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一、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高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
未来五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产业到经济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数据、AI算法、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推广机器人、北斗导航等应用,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发展。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未来五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新材料研发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研发数控机床、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中的关键技术装备,推进装备制造商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航空产业领先突破,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建设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建设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环境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才作为科技的载体,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规模结构、创新能力、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
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人才的对口性与可塑性;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人才合作新生态。
论文就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优化高质量发展人才环境的措施进行研究,为实现人才引领驱动提供支持。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引言现阶段,国家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想把风险挑战转化为机遇,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人才培养这个关键。
现有的科技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科技投入、日益复杂的创新活动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的需要,又是构建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构建有效路径,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潜力,释放科技创新人才活力,为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和2035 年远景目标提供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才工作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一是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充分发挥党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战略谋划与统筹引领功能,确保人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党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用科学真理和实践真知守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坚定政治立场、扩大人才队伍和凝聚人心所向的有机统一。
二是把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
贯彻科学发展观 构建新型科学监管体系——创新政府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思考
政府 行政 执 法系统 要坚 持 以科 学发 展观 为根 本指 导思
想 ,全 面统领监管工作实践 ,创新 行政执法工作 ,构建新型
科学监管体 系。科学监管体 系的构建 ,能使执法系统更好地 履行经济 调节 、市场 监管 、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的职能 ,整 体提升监管水平和效能 ;增 强各级 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 的
必 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同时还 要做到公正执法 、文 明执法 、阳光执法 ,确保行政执法质量 。 第二 ,绿色 监 管是科 学 监管 的核 心 ,强调 监管 的 合理 性 、和谐性和可持续性 。主要包含三个基本 点 :一是为 了实
现 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以人 为本 是科 学发展观的本质核
一
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 ,任 务非常艰巨 ,必须 以科学监管理念 为指导 ,认真分析 出现 问题 的原因和工作 中的薄弱环节 ,理 清思路 ,找准 问题 的关键 点 ,把握 工作的着力点 ,统筹解决 各种事关全局性 、深层 次问题 ,拿 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全面 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
能力 ,更好地维护人 民利益和 国家利益 ,为经济社会 的可持 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保障 。 1 科学监管 的基本 内涵 纵观 内外经 济社 会发展规律和趋 势 ,认真总结 国内外 行政执法部 门的成功 经验 和失败教 训 ,面对新形势 、新挑 战
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 , 做到 “ 要 有法可依 、 法 有
科学监管就是 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立党为公 、执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监管不仅要保障
正常的经济秩序 ,而且要保 障正常 的社 会秩序 、生态秩序 ,
长宁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 力 的生命线 。规模以上的企业都要建立 自己
未来的经济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
的科技研发中心 ,高度重视 引进和培养 创
依靠科技 实力与创新能力 。长 宁的科技基 新人才 ,加大科技投入 ,大力开展 引智 引 础较 差 ,反映在 科技发 展的基础 条件上 , 技活动 ,加强与高等院校 、科研 院所 的人 科技人 员规模相 对偏小 ,结构不太 合理 , 才交流和技术 合作 ,努力使企业成为科技
实施 “ 人才强县”战略 。抓住培养、引进 、 使 用三个环 节 ,加 强人才 资源能 力建 设 。 工作。各乡镇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 ,
农村生产力迈上新 的台阶 。要进一步健全 农村科技服 务体 系。建立县农业科技 专家
集技术服 务、物资供应 、产 品营销等功能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鼓励优秀人才脱 于一体 ,为农 民提供快 捷 、灵便 、高效 的 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 良好环境 。 科技服务 ,为农村科技 成果转化及推广应
总体素质不 够高 ,影响 了科技 的持续发展 创新 的主体。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建立技 和对产业结 构调整优化升级 的支持 。未来 术 创新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整合科 个时期 ,长宁科技工作 的重要任务仍然 技 、农业 、教 育 、工商等部 门科 技资源 ,
一
必须大力加 强科技基础建设 ,全面提高综 改变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的局面 。 合科技实力 ,进一步增强科技的创新能力 33大力推进 农 村科技 进 步 . 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使科技能够密切配 要切实落实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项 合经济社会发展的 目标 ,加快长宁经济发
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践与经验分析 赵岩
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践与经验分析赵岩摘要:随着能源与电力技术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顺势提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思想,而通过协同管理理论,强化公司管理协同性是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关键。
文章分析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形势的基础上,从协同管理的理念、思路和目标入手,构建了电网公司提升绩效的协同管理体系,并以重庆电力公司为例介绍了该体系的具体运作。
关键词:三集五大;供电企业;发展;前言:近年来,供电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上的弊端也慢慢凸显出来。
“三集五大”改革体制及营销系统的上线运行,促使了供电企业必须踏实认真做好基础管理还有基层建设方面的工作,把供电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落到实处。
那么,怎样做到审时度势,提升发展方面的认识,树立目标和追求,促进所有供电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本文就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供电企业管理工作变革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浅析和研讨。
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管理发展的历程表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促进管理范式转变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不断发展催生管理范式的不断变革。
对于电网企业而言,随着能源与电力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特高压电网带来的强电气连接和智能电网带来的智能化交互,国家电网的结构、运行特性和物理形态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当前根据地域区划和电压等级而确定的电网管理模式和生产分工方式较为松散,管理链条长,生产机构设置复杂,难以适应发展阶段智能电网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在资源配置方式、组织管控模式、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深化创新,及时变革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
近几年公司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电网核心业务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依然延续了传统模式。
而且公司盈利能力不强,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精尖人才,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也有待提高,这其中既有国家电网公司脱胎于国家部委的历史沿革烙印,也有企业自身改革的内部影响以及管理手段和专业化水平的制约。
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
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强区,为我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海上花园提供强劲动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通过五年行动,以强有力的举措加速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激发科创活力,深耕厚植科创生态,促进全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到2027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4%以上,达到全市前列。
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指数达到160以上,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次实现“进等升位”,跃居全省前40位。
——高能级平台体系加快完善。
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09人年以上,达到全市前3水平。
——重大科研成果加快涌现。
到2027年,省“尖兵”“领雁”立项7项以上,市“揭榜挂帅”立项10项以上,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以上,取得科学技术攻关重大标志性成果。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提升。
到202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2.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各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创新生态。
到2027年,引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孵化面积超6万平方米,技术交易总额超8亿元。
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抓手”,推动9大重点科技创新指标实现新突破,加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
论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
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与突破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与机遇。
因此,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接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深入剖析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当前体制下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关键举措,包括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然而,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领域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这主要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但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是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规划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规划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本文将从如何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及规划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其中,科技创新应按照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等特征开展,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要、市场需求和民生问题来展开。
首先,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
因为只有企业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
其次,政府也应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
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帮助。
此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先进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创新。
二、科技创新规划的制定科技创新规划的制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它应该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关键问题和前沿领域,确定重点方向,制定可行计划,合理分配资源,有计划推动科技创新。
为了制定科技创新规划,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要紧抓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新型人才的数量和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并吸收国外优秀的科技成果,争取更多的人才、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
最后,要依托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创造市场竞争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规划实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规划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行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思路。
政府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园区,吸引企业入驻。
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型的技术研发组织形式,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产物。
一、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我国当前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以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等为主体组建的创新型科研机构,其建设主体包括高校院所、企业、地方政府或园区、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社会资本等。
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提出的相对较晚,但我国具有当前新型研发机构特征的研究机构出现的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形成了新型研究机构,命名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是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这两个单位联手合建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逐渐盘活了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加快了各大高校以及各类型企业的团队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知识产权落在实处的目的,同时也刺激了新型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我国当前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多数属于产业技术开发性质的研发机构,依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体和技术团队类型,当前我国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此类新型研发机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高校院所的技术团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投入模式。
一般是地方政府通过科技创新园区和工业园区,给予政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研发机构运营主体一般为高校院所派驻的团队。
我国这种形式的研发机构较为广泛,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等。
(二)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
此类新型研发机构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机制比较灵活,由政府组建运用团队,其技术团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全球招募,组建专职研发团队;二是与高校院所联手,共建综合型的研发队伍,形成专兼混合的局面。
广州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广州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者:叶青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06期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两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到全球第八位;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1月1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广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孙志洋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广州聚焦聚力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广州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的秘诀是什么?笔者深入广州科技创新一线,探寻答案。
在广州生物岛,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目前,由广州市政府和黄埔区政府支持建设的项目前期配套研发大楼已经建成。
为何要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人体有50万亿个细胞,我们对它的认知远远不够,犹如盲人摸象。
”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段子渊介绍,只有明晰细胞命运变化的底层逻辑,才能进一步操纵它、控制它,为再生医学、器官再生等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设施计划通过汇集海量的人体细胞多组学数据,绘制出人类谱系单细胞精度的‘航海图’。
”段子渊说。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是“十四五”期间广东获批建设的4个大科学设施之一。
“该设施将以研创核心细胞指征动态观测的大中型自研科学装置为基础,建成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成化的国际顶尖细胞谱系综合性研究设施,打造细胞科学研究和生命健康领域的世界级科学中心。
”段子渊说。
随着原始创新不断深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利器。
广州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这个平台体系是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两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涵盖各类平台27个(动态),覆盖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摘要]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
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
而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创新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
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
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
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主要的人力资源。
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
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
当时,科学研究只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尽管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工作有所分工,但由于科研和教育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重要的。
科研与教育的结合点是人才,而不在于机构。
人才是科研与教育结合的载体,机构是科研与教育结合的依托。
新型科技管理体系要鼓励并实现研究所和高校人员相互兼职、协作科研,包括人员交流、换岗等。
这在基础研究方面尤为重要。
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
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
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主要是指,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科学家围绕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推动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3、推动应用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应用研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4、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
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5、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
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
总之,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基本思路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
建立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体系
建立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体系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若干引领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支撑,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助力。
一、建立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涵盖多个细分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在公共属性、投资规模和运营主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新型基础设施政策设计时不能完全相同,要突出差别,因业施策,分类推进。
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演进,部署5G网络建设,扩大千兆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建设新一代智能化超大传输容量光传输网络,提升多协议接入、智能化采集、高并发处理等物联能力,发展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稳步升级融合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能源中的应用,打造通用、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效益。
统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布局协调化、治理多元化、应用融合化,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教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和开源社区建设,推动协同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打造创新基础设施的技术生态体系,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摘要]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
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
而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创新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
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
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
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主要的人力资源。
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
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
当时,科学研究只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尽管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工作有所分工,但由于科研和教育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重要的。
科研与教育的结合点是人才,而不在于机构。
人才是科研与教育结合的载体,机构是科研与教育结合的依托。
新型科技管理体系要鼓励并实现研究所和高校人员相互兼职、协作科研,包括人员交流、换岗等。
这在基础研究方面尤为重要。
关门科研、关门教育,不仅是人力、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科研和教育自身的发展。
过去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就与大学、厂矿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实施全面合作,这表明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正在形成。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
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
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是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在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
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