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合集下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管理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但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的本质和技能。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开放、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来深入理解环境管理。

本文将介绍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问题提出。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问题可以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和社会问题中选择,比如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

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针对性,即问题要明确,具体,有挑战性。

同时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宜过于简单或复杂。

第二步,学生小组组建。

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协作,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步,问题研究。

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步,研究成果展示。

小组成员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展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问题。

同时,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和改进之处。

首先,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相应的问题并明确授课内容。

教师需要提供部分的指导和支持,组织讲解和讨论,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发挥的机会。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寻找真实的解决方案,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通过反复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实现。

再次,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组成合适的小组,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沉淀,而且可以增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最后,要重视评价和反思。

在学生完成研究后,教师需要对小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和打分,同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成长进行反思和总结。

研讨式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摘要】目的探讨影像资料播放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环《境卫生学》中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教改对象。

先播放影像资料,然后利用1周的课余时间完成文献查阅、报告撰写,再用2学时完成课堂讨论和评分。

结果采用影像资料播放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法,成功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教学;预防医学本科生医学文献检索、阅读需要一定数量的文献馆藏支持;研讨课的准备、影像资料的获取与编辑耗时较多。

结论《环境卫生学》的某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影像资料播放结合文献查阅的研讨式教学法,但更多地采用此法需要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做较大调整。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环境卫生学影像资料【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59-02研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的大学教学,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主要教学法之一,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高校也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研讨式教育法在我国内地一些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也开始受到重视,被认为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新方向”[1]。

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过程分成文献阅读、报告、提问/回答、讨论四个阶段。

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预防医学本科后期专业课的教学,多在四、五年级进行,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有“身临其境”式的学习体验,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然而,目前内地医药院校预防医学本科教学较少采用这一教学法,原因包括:(1)专业课课程集中,内容多,学时少,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无暇顾及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满足于填鸭式教学;(2)预防医学本科生知识面较窄,课后学习往往不得要领,局限于教科书。

案例讨论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案例讨论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3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案例讨论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3万逢洁 张志勇 何 敏(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宁 53002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大课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

为了加强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讨论课,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1 方 法1.1 案例准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结合理论课的内容准备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1.2 学生准备:上讨论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要求及教师所提问题预习,查阅教科书及文献资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准备讨论题的答案。

1.3 讨论课的实施:首先,老师简要介绍要讨论的案例,然后再给15~20min 学生分组(每组6人~7人)进行讨论,书写讨论结果,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不足之处由本组的其他学生补充。

期间,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自由发问,由汇报组同学集体回答。

老师及各组同学根据汇报组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

1.4 教师总结:各组轮流汇报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纠正、点评和总结,并对案例问题及相关知识进行深层次阐述,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案例的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

1.5 总结报告:讨论课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及对案例讨论课的反馈意见写在实验报告本上。

2 结 果实验报告本上的反馈意见表明,学生对案例讨论课都有较浓厚的兴趣,认为案例讨论课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牢固地复习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记不住的书本知识,一讨论就记住了”,又有利于启发、培养公共卫生思维,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Seminar教学法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Seminar教学法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Seminar教学法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然而现有的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卫生学的发展和适应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Seminar教学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的。

标签:Seminar;卫生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Seminar教学法是德国的大学从18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1],直译通常为“研讨会”或“讨论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才能和教师的教学才能。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2],也与我们素质教学的宗旨是一致的。

现今,Seminar已被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大多数国家采用,并运用于文学、历史、物理、化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国内高校也开始注重Seminar 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但也多在研究生培养中运用此方法,在本科生教学中涉及的还很少。

一、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背景和目的受我国医疗改革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形势的影响,需要一批既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为此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卫生学》主要讲述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内容,其相关知识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临床医学专业接受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即灌输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的典型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只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环境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主要关注着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

而研究性教学更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环境管理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作用和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环境管理课程来说,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我发现。

1. 问题研究:首先,针对环境管理领域的问题,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当地水质污染问题,或者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

2. 实地探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到实地进行探究研究。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水体进行采样,进行水质分析。

或者带领学生到城市绿化带进行植被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对植被的影响等等。

3. 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利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统计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等等。

4. 撰写报告: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报告需要包括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环境管理领域的问题,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最终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报告。

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素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师点评 和课后 知识巩 固等 阶段在 内的讨论式教学 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对学生掌 握教学难点 , 开拓学生 的创新思维 , 培养学生 的自学 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显著的作用。

境 条阵 ,起作用 的 牲 物 撇生物 与硫 的氧化 ,@微生 物电子传 递 循环中的作用 的营养类型 链 ;④ 矿山酸 l 生 废水 的产生机理,⑤生物 屁 匣原理以 采 @含硫恶臭的j I ! i 【 生物去 除 殛 该反应的利弊 污染物微 生物 分 析苯 并嘲芘微 生物代 谢 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驸 ,⑦ 黼 酶 ;④持 5 降解 的 谲在 途径 久・ l 菊 机污染 ④ 污染物 的踌膜运输 ; ⑤ 污染 物分 子 自 陶与其微 生物 降解 某 江发 生镉污染 舌,有关 ① 重金属i j } 【 j 生物转化 ; 污染物撇生物 胡 ‘ ] 利 用絮凝剂把水 中的 ②蛙金孱的 融 与 6 转化 镉 定至 盯 江麻 请 分 晰 沉 ③环境因素与重叠犀徽生物转化的 沉 积物 中磊的环境影响 关系
2 0 1 4年第 3期 ( 总第 1 0 9 5 期)
黑 龙 江教 育( 高 教研究与评估)
HE I L ONG J I A NG E DUCA TI ON (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Ap p r a i s a 1 )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 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 能由讨论
的主题 延伸 学生 的思维空 间 , 并起 到促进学生 理论联
污染环境 的生 如 何开展重金属污染 农田 ① 重金属微 生物铸化 ,⑦敝生物与檀物 的 7 的生物 修复 . 并 有效地解 联 合够 复作用 ,@环 境因素 对修 复的影 物修复 决 当地 农民的就业问题 响 ;@ 环境够复 的工程实例;0农 民与修 复 物种 的种 檀马管理 8 微生物 与废物 降低环 保型菌刊生 产藏 本 废 物资源化应用于功能 微生 物发酵 资源化 的关鼹措施 废} 壹与废 气的 为什么垃圾卫生填埋过程 ① 微生物的营 类型 ;②哨化作用与反硝 9 生物处理 产 生 的渗 滤 液N H 浓度 化 作用 ,@J 氧环境与污染物微生物转化 远 高于N 0 3 一 浓 度 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一、引言环境管理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环境管理课程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研究性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管理实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以问题为导向。

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科学研究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科学研究项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以实践应用为目的。

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 设计开放性研究课题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题,如环境调查、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完成研究报告。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性教学中,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到实地进行环境调查和监测,收集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合作研究项目研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浅谈"实践-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

浅谈"实践-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作者:张文睿薛建良高宇胡术刚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11期[摘要]在环境监测课程教授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内容,忽视与实践研讨手段相结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开阔发散思维的形成。

该课程可采用“实践—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从理论依据、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模式;实践;讨论;探究[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67-03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监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具有实践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既要掌握重要的监测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1]。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该课程的特点,将课堂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活动,并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环境监测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在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以及国家日渐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更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育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环境监测教学方式,引入“实践—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科学的部署,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未来国家必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因此对环境专业的人才要求和需求更大,这也对环境专业课程尤其是环境监测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

传统的教材、教师及随堂授课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较大,只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少注重与课外实践的相融合。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作者:罗皓杜进林刘林华张贺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8期罗皓杜进林刘林华张贺(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学教研室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为了提高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在预防医学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过案例,合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将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环境卫生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44-01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应用医学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技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其规律以及如何消除这些影响的学科[1],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开课前对这门课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因此,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的传统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不高[2]。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对此门课程感兴趣,才能学好这门功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位环境卫生学授课老师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对前几届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抱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像“科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差。

为了激发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本学期开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讨论,以探索其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以广东医学院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学生73人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案例准备:授课教师共同收集、精心设计、结合理论课的内容及最新有关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整理编写案例库,并根据每个案例设置相应的问题。

学生准备:上课前一星期首先由老师简要介绍即将需要讨论的案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和课本对应的内容预习,围绕案例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查阅教科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

Ab t a t nq r e c ng m e ho s a n w e c ng m e ho s r c :I uiy t a hi t d i e t a hi t d,wh c t o y brng e d ng i h no nl i s l a i r l ft a h r n o f lpl y bu l o r fe t he p e mi ntpo ii n o t e s o e o e c e si t ul a ta s e lc st r do na sto fs ud nt .Ba e n s do
il t a e he i lus r t s t mplm e a i r c du e n ol fi uiy t a hi g m e ho o e nt ton p o e r s a d r e o nq r e c n t d c mbi d wih ne t s c fc t a hi a tc r pe ii e c ng pr c ie fom he a p c s oft ani t e s c p biii s o ef la ni g。 t s e t r i ng s ud nt" a a lte fs 1 — e r n s l n o e n nno a i g. o vi g pr bl ms a d i v tn
Ke r :e ion e a o t rng t a hi g;nq r e c ng m e ho i p e e a i n p o y wo ds nv r m nt lm nio i e c n i uiy t a hi t d;m l m nt to r —
c d e ;hi e o a i a duc to e ur s gh r v c ton le a i n;t a hi g p a tc e c n r c ie

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OCSPMOOC在运筹学课程教学 中的应用
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MOOC和SPOC的优势。在运筹 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 计。通过引入MOOC资源,学生可以在线学习丰富的知识点和实际案例,提高学习 效率。同时,SPOC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 求。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运筹学课程教 学中的应用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组织。通过引 入MOOC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入讲解, 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设置 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 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开展不同学科领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检验该 模式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其次,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 等,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更精确、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最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授课模式与网络授课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优势,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混合 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促进师 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环境卫生学教学现状
传统授课模式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 导致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脱节, 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网络授课模式则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学 习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自律性差、缺乏面对面交流等问题。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背景介绍中,介绍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发展背景。

教学内容设计部分包括了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探索部分探讨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

通过实践效果评估,作者评价了教学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课程实际应用的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个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背景介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效果评估、案例分析、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环境卫生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于提升广大学生的环境卫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背景介绍之后,将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实践效果的评估。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最终,本文将得出结论,总结探索《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来认识环境卫生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还能掌握预防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方法,从而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引言至此结束。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教学中,环境卫生学往往只是作为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教学,而忽略了环境卫生与公共卫生的密切关系。

很多教学内容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案例性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通过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环境卫生学课程更加生动、实用和具有针对性。

以案例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新模式

以案例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新模式

以案例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新模式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卫生学课程中,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种以案例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新模式的介绍。

一、案例选择在环境卫生学课程中,应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相关的案例,如饮用水污染、空气质量问题等。

这些案例应当是真实且有代表性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作为学习的起点。

通过让学生阅读案例文本并讨论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讨论,在学生之间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三、知识梳理四、知识拓展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知识拓展到其他相关领域。

比如,对于饮用水污染案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水质检测的方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将案例与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五、实践活动在案例分析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境卫生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水处理厂、进行环境监测或开展环境宣传活动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反思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回顾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归纳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上是一种以案例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新模式的介绍。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卫生学的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环境研讨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环境研讨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课程名称环境研讨课二、教学对象(年级、班级)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收集相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环境问题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环境问题是什么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新知传授1. 教师讲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收集到的资料。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典型环境问题案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 学生分析案例,探讨解决方法。

四、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2. 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七、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或论文。

教案范文:一、课程名称环境研讨课二、教学对象五年级一班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2.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收集相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雾霾天气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雾霾天气是空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探究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李卓凌(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摘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该方法分为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并通过自我探究,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课堂教学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掌握探究方法,敞开探究思路,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

1探究式教学法的各环节分析1.1设疑激其趣是前提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情趣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

例如:在建筑设计史时,为学生放映卢浮宫和世界大型建筑设计的短片,使学生感受气势恢宏的伟大建筑工程,学生随着影片一起走近了世界的名胜,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领会设计风格,回味其创意,深刻理解设计的构思。

1.2辩疑解其难是关键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实际,在实践中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主题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

主题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

主题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
周宏伟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27
【摘要】通过开展主题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环境卫生学众多的学科知识点。

同时,培养学生组织材料,口头报告和提问回答的能力,锻炼学生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并通过点评等环节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周宏伟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
【相关文献】
1.导读式教学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J], 覃健;张志勇;何敏;农清清
2.基于"主题讨论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教学创新 [J], 郑俊杰
3.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J], 吴汉奇
4.分子生物学主题研论式教学模式探索\r——以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为例 [J], 苏丽艳
5.《环境卫生学》教学方法探索与体会 [J], 牛强;李述刚;徐上知;丁雨松;木拉提;马儒林;冯刚玲;郑荣华;井明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讨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教学的运用论文

研讨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教学的运用论文

研讨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教学的运用论文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学科。

也即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目前国内外教材较多,比较优秀的教材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董德明等主编)、《环境化学》(王红云等主编)、《EnvironmentalChemistry》(ManahanHE)、《ChemistryoftheEnvironment》(RonaldABailey)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化学课程组经过多方比较,选择南开大学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

该书共8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是概括性的介绍一下环境化学学科。

第二、三、四、五章分别讲解了主要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四个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规律。

第六章从污染物类型方面入手,介绍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介绍了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及原理,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化学氧化技术等。

第八章是绿色化学的根本原理与应用,包括绿色化学的开展史、根本原理及应用,探讨了未来的化学工业的开展方向[1]。

根据我校学科设置情况、环境工程的培养方案安排(60学时),同时结合我校石油石化高校的特点。

全部讲解会难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为此环境化学课程组选择第二、三、四、六、七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尤其是二、三、四章的内容,作为授课的重点。

因为大气、水体、土壤是当前主要污染物的受体,与人类最为密切的环境要素,其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安康存在;而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控制及修复技术将会在环境工程的其他课程如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中会详细介绍,因而在本课程教学中只做简单介绍。

环境化学是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不同介质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迁移转化规律和效应及其控制原理的科学,其中有很多描述性及原理性的内容,如果单纯课堂讲解枯燥无味,很多学生认为只需死记硬背即可,故不认真听讲,也不愿意深入思考,更缺乏主动联系实际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讨式教学法在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发表时间:2012-09-17T11:05:21.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戴文涛赵晓蓉[导读] 故选择此章,引入探讨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有“身临其境”感。

戴文涛赵晓蓉(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5 1 0 0 0 0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资料播放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环《境卫生学》中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教改对象。

先播放影像资料,然后利用1周的课余时间完成文献查阅、报告撰写,再用2学时完成课堂讨论和评分。

结果采用影像资料播放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法,成功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教学;预防医学本科生医学文献检索、阅读需要一定数量的文献馆藏支持;研讨课的准备、影像资料的获取与编辑耗时较多。

结论《环境卫生学》的某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影像资料播放结合文献查阅的研讨式教学法,但更多地采用此法需要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做较大调整。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环境卫生学影像资料【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59-02研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的大学教学,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主要教学法之一,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高校也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研讨式教育法在我国内地一些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也开始受到重视,被认为是“高等学校教学的新方向”[1]。

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过程分成文献阅读、报告、提问/回答、讨论四个阶段。

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预防医学本科后期专业课的教学,多在四、五年级进行,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学生迫切需要有“身临其境”式的学习体验,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法。

然而,目前内地医药院校预防医学本科教学较少采用这一教学法,原因包括:(1)专业课课程集中,内容多,学时少,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无暇顾及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满足于填鸭式教学;(2)预防医学本科生知识面较窄,课后学习往往不得要领,局限于教科书。

有鉴于此,近几年来,笔者选取预防医学本科《环境卫生学》教学的部分章节,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并将文献查阅与影像资料播放结合起来,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生动性,现将有关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选择“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教改对象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常见于报端,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事件、康菲公司渤海石油钻井平台漏油事件,连篇累牍的报道,凸显出民众对此类事件的深切关心。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预防医学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甚至是亲身参与处理的公共卫生问题[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环境卫生学》不可或缺的重点教学内容[3]。

我院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六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新增的一章,教材内容编写和教师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学生感觉空洞难懂。

同时,该章内容涉及“非典”等历史事件、相关法律的制定及沿革、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国家动员机制等,涉及面广,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欠缺社会经验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难于理解。

故选择此章,引入探讨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有“身临其境”感。

2.文献查阅的物质条件文献查阅是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目前,国内各高校均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入的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图书及电子文献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5]。

就我校来讲,纸质图书文献方面,校图书馆拥有数百万册的纸质藏书,其中,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的图书有约30万册,且多藏于赤岗校区图书馆,书库设在教学楼1-3楼,查阅十分方便;电子文献资源方面,体现出少而精的收藏特色,有CN K I期刊全文/年鉴/报纸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超星电子书、ACS、Ovid-Adis外文数据库,等等,可以查阅到国内主要的专业期刊文献和报纸信息。

特别是可利用珠三角的文献资源区域服务优势,通过“读秀”外文资料馆际互借、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情报服务系统(F M J S),可以查到最新西文献全文;必要的时候,亦可利用中山大学图书馆庞大的文献资源。

3.教学影像资料的选定和制作教学影像资料的制作应尽可能体现真实的事件环境与事件过程,力求具体细致,少做矫饰,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充分认识到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启发其课后对真实情境中某些感兴趣的环节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欲望[6]。

实践中,笔者注意从几个方面获取影像资料:(1)本校图书馆所藏的影像资料,如,《环境卫生学》精品课程影像资料、中国高等学校公共教学素材资料库、超星学术视频、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公共卫生学院官方网站上的影像资料;(2)国内外公开播放的电影资料,如电影《家园》、《不可忽视的事实》、《地球》,等;(3)有选择地节录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有关福岛核电站、渤海漏油事件等类似事件的新闻报道。

选取有用的影像内容,适当编辑,备用[7]。

4.实施前的调查和时间、内容安排文献阅读要求学生不仅有阅读文献的能力,也要有收集、获取文献的能力[5]。

由于我校的《文献检索》及类似课程均为选修课,并非所有学生都有选修或进行过相关训练,具备检索文献数据库或者纸版文献的能力。

因此,于研讨课前,对学生选修《文献检索》及类似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2.5%(40/64,以08级学生为例)的学生选修过这些课程,占多数。

据此,决定由已修生与未修生组成研讨小组,通过互助的形式帮助后进同学检索数据库,获取文献。

时间安排。

按照教学计划,本章共用时3学时。

为保证研讨质量,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为此,将第一学时与后续的两个学时分开,第一学时安排教学影像资料播放、文献检索方法介绍、研讨课内容要求、学生分组,等等;中间间隔一周,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完成研讨报告;后两个学时做研讨报告、提问、回答问题、评分,等。

5.具体讨论题目的选定与指导具体研讨题目的选定在上述分开的课时之间(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为了让研讨内容相对集中,不至于太过散乱,需要教师对研讨的具体题目和内容做某些限定和指导[8]。

具体做法是:(1)每小组选定一个同学作为研讨报告人,组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文献查阅和研讨报告撰写;(2)要求报告者每人侧重一个问题或一篇文献;(3)每组预先提交备选题目和文献,由教师逐篇阅读后,对每篇文献都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具体研讨题目,布置参考书,安排答疑和辅导;(4)安排少数报告人做讨论预报告,教师参与并就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必要的指导,起规范和示范作用;(5)课堂报告前的师生互动尽量通过网络(如,Ema il)进行,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6)报告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报告适时做补充,以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我院预防医学08 级本科专业64名学生的研讨课中,学生平均每人用于研讨准备的时间约4小时,正式研讨课共用去3.5学时(拖堂半学时);教师备课用时30学时,出研讨提12道,查阅文献18篇,批改研讨报告12份,准备口头问题23个。

6.课堂讨论与讲评课堂讨论要有严肃而自由的气氛[8]。

首先,教师带头着正装,并希望学生尽量穿正式服装,以饱满的精神、优雅的姿态上台做报告,发表意见。

针对预先选定的题目,采用类似论文答辩的形式,由小组推选的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报告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将自己的文献阅读、思考的成果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同时回答同学/教师的提问。

教师和台下学生坐在一起,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保证讨论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顺利进行,防止可能的情绪失控,避免冷场。

上台学生的报告和讨论后,教师随即一一做讲评,表扬成绩,指出不足,一时不能下结论的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7.考试与平时测评相结合讨论课开始前提醒学生,这一部分内容,要根据表现,记入平时成绩,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重视起来,认真准备。

讨论课按照文字报告、口头报告、问题回答和提问等方面评分,记入平时成绩。

8.小结影像资料与文献查阅、课堂讨论相结合的研讨教学法给所有学生和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讨论课结束时,课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后的回访显示,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定这一教学方法,认为使抽象的、被动的教学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直接、更主动,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起来。

不少学生甚至建议《环境卫生学》的更多内容采用类似方法教学。

学生在课余认真按时完成布置任务,在课堂上对报告者表现的关注,对提问、回答的积极与踊跃,在本课程的教学历史中是少见的,也使教师受到很大鼓舞,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应该继续下去。

从本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和教师用于准备与课堂讨论的时间,远远多于大纲规定的3学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今后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1]肖丙刚,王秀敏.研讨式教学法在微电子学导论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 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1,(1):3-5.[2]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2007.7,443-445.[3]刘骏,刘驰.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思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6):37-38.[4]吕俊彪.论研讨式教学法在人类学教学中的应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3):115-118.[5]常山,桑志文,胡勇,等.用研讨教学法进行R L C串联谐振实验教学[J].大学物理实验,2010,23(1):89-93.[6]王海云,刘胜利.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67.[7]张永太,修彦凤,冯年平,等.影像教学资料在教学法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ECM,2011,30(3):34-36. [ 8 ] 刘曼西. 如何将课堂研讨引入本科教学中[ J ] . 高等教育研究,1998,(1):9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