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化教育也在维护和弘扬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旨在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使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一、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是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核心。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兼顾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的特色,集成各国的优势资源。

例如,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

同时,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国际交流中,既要积极向外界推广本土文化与教育成果,也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教师是实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的关键。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对于促进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本土教师需要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制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

此外,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效率。

通过建立国际化的学校评估和认证机制,促进各校的改革与发展,保证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水平。

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离不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教师互访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合作项目,拓宽教育资源和渠道,提升学校的全球知名度。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土教育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可持续性,能够更好地贴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如何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讨。

一、了解本土文化特点要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首先需要了解本土文化的特点。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传统,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和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和家长也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和传统手工艺人来学校开展讲座和示范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利用本土资源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

而本土资源的利用,则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风、田野调研和参观当地的农耕、渔业和手工业生产基地,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本土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土资源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农耕文化节、渔业体验营和传统手工艺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本土资源的价值和魅力。

三、实践教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校本课程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本土资源和校本课程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综合培养。

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地探索野外植物、昆虫和动物,来让学生了解本土生态资源的特点和保护方法;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况报道、采访调查和文物文献展览,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在艺术与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班级文艺汇演、校园运动会和手工制作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和鉴赏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发展趋势。

然而,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土教育的特色和需求。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策略,并提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强调全球意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土化则强调与当地文化、价值观和需求的契合,注重培养本土优势和特色。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旨在使学生能够既具备全球竞争力,又具备本土适应性。

二、融合策略1. 教师与课程的国际化:学校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和学习经验。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国际化的内容,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2. 学生交流与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项目,组织学生互访和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

3.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4. 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强化: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鼓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本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施方案1. 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学校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与国外优秀学校建立联系,组织学生赴外交流学习,并邀请国外教师到校讲学。

2. 本土文化教育项目:开设本土文化教育项目,重视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

3. 国际化课程模块设置:增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开设关于跨文化交流、国际经济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4. 教师培训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研讨会、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方向中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化

教育方向中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化

教育方向中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化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对教育的思考不仅要立足于传统的本土经验,同时也必须具备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与本土化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

本土化不仅是指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本地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更是推动全球视野在教育中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带来了知识、文化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各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国际化教育的兴起,使得许多国家纷纷引入国际课程,如国际文凭(IB)、剑桥国际教育(CIE)等。

这些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超越国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增强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然而,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化的重要性并未因此减弱。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本土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挖掘本地文化的价值,培养与当地社区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全球视野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培养全球视野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宽广的思维,能够包容多元的意见,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文化。

这样的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心态和丰富的国际视野,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资源短缺等,并倡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学生而言,全球视野的培养应体现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引入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文化,从而在观念上更加开放,增强其全球意识。

在本土化的教育中,尊重本地文化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本地的语言、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在认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去欣赏和包容其他文化。

论本土知识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的方式

论本土知识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的方式

土 知 识 渐 渐 面 I 失 , 一 味 用 现 代 科 学 知 识 将 其 排 挤 甚 至 临流 若 取 代 , 势 必 造 成 不 同程 度 的 文 化 混 乱 和 价 值 错 位 。 所 以对 则 本 土 知 识 的 合 理 开 发 与 利 用 是 尊 重 文 明 , 化 资 源 , 建 和 优 构 谐 的 内在 要 求 。尽 管 本 土知 识 一 直 以来 还 未 完 全 走 进 学 校 的 官 方 知 识 体 系 , 它 仍 以 自身 的 方 式 在 应 有 的社 会 领 域 流 传 但 与延续。 本 土 知 识 被 提 出 的 时代 背 景 关 于 本 土 知识 的界 定 ,学 术 界 至 1 8 年 考 克 林 (o ki, 90 Cnl n 18 ) 其 民 族 科 学 以来 , 多 学 者 都 秉 持 不 同 论 点 , 其 作 90将 许 对 过 界 定 。 有 的将 其 与西 方 知 识对 应 起 来 , 的从 社 会 学 和 政治 有 学 角 度来 解 释 , 为本 土 知识 就 是 一 种共 享 的知 识 我 国 学者 认
( ) 土知 识 可 作 为 一种 教 育 资 源 二 本 由于 教 育 改 革 的 不 彻 底 , 在 很 多 地 方 教 育 都 处 于 被 同 现 化 的状 态 , 别 是 教 育 内容 很 少 有 自 己 的本 土 特 色 。 比如 很 特 多 二 十 世 纪 末 的 少 数 民 族 青 少 年 几 乎 不 会 说 自 己 本 民 族 的


石 中英 在 其 《 识 转 型 与 教 育 改 革 》 书 中 , 本 土 知 识 定 义 知 一 将 为 : 本 土人 民在 自己长 期 的生 活 和 发 展 过 程 中所 自主 生 产 、 由 享 用 和 传 递 的知 识 体 系 , 本土 人 民的生 存 和 发展 环 境 及 历史 与 密 不 可 分 , 本 土 人 民 的共 同精 神 财 富 , 一度 被 忽 略或 压迫 是 是 的本 土 人 民实 现 独 立 自主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智 力 基 础 和 力 量 源 泉 , ~ 种地 方 性 的 、 体性 的 、 是 整 压迫 性 的和 一 种 授权 的 知识 本 土 知 识 是 一 个 地 区 ,一 个 民 族 在 自己 的 生 活 实践 中所 形 成 的 . 当地 的人 文 和 环 境 息 息 相关 。 的 内容 和 形 式 既 符 与 它 合 本 土 人 民生 活 和 生 产 发 展 , 具 有 自身 的独 特 性 , 又 具有 浓厚 的人 文 气 息 。 在 上 世 纪 科 学 知识 一 度 占主 导 地 位 , 伴 随 多 虽 但 元 文化 和知 识 多 样 性 的提 出 ,本 土 知 识 的 价 值 逐 渐 被 广 大 学 者 所 重 视 。 二 十 世 纪 七 八 十 年代 开 始 , 际及 地 区性 学 术 会 从 国 议 及 其 教 学 组 织 逐 步 关 注 “ 土知 识 ” 题 。 尤 其 是 九 十 年 代 本 问 以 来 , 土 知识 受 到 了学 术界 和 民 间组 织 的 广泛 重 视 , 且 引 本 并 起 了联 合 国有 关 部 门 的重 视 与 支 持 ,有 利 促 进 了 国际 范 围 内

教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

教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

教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突显了不同地区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在教育中的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知识与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然而,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各国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力求在融合中保留自身特色。

在讨论教育内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时,首先需要了解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全球化教育内容通常指的是一些国际通用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比如科学技术、数理逻辑、英语等,这些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普遍应用。

本土化教育内容则更多地强调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包括地方历史、民族语言、传统技艺等,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

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政策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全球范围内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只有通过这种平衡,教育才能既不失去其文化根基,又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对教育内容进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首要之一是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真正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全球通用知识的吸收,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求与文化特点。

以科学教育为例,虽然物理法则与数学定理是普适的,但在教学中引入本地的科学实践与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

这种结合使学生能够从本土视角理解全球共享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新。

教师的角色在这一平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引导者。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教师应当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能够将国际教育理念融入本土教育实践中。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案例以及项目,帮助学生在了解国际视野的同时,深入理解自己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大学本科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这种转型是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响应,也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

同时,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推进中。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此,各高校纷纷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这些改革实践对于提升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仍面临许多挑战。

如何更好地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教育公平?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水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既是对当前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与规划。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中国刚刚开始近代化进程,高等教育也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与国际接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

知识转型教育改革

知识转型教育改革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 石中英 教育科学出版社该书从“知识”、“知识型”、“知识转型”等概念的界定讲起,考察了由古至今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更迭,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考察和研讨:通过对三次知识转型的分析,为研究人类知识的增长和教育思想的演化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分析,动摇着现代知识观中的绝对化和教育模式的公式化,对于知识创新与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本土知识”的讨论,使人们更多地去思考知识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讨,不仅是对“知识统一性”传统信念的挑战,更深化了当前有关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讨论,等等。

导言知识与教育第一章 知识型与知识转型第二章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知识转型第三章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第四章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第五章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改革第六章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改革第七章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第八章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后记知识概念的困惑和争议知识是什么?我有时会思考我们该向下一代传授什么知识,如何传授,但对于知识是什么这样的本源性问题甚至还没有认识它是个问题呢。

今天看了第一章的第一节,作者把“知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抛出来,才开始意识到原来“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是个多么复杂难解又意义深厚的问题!我还没有多少思考和认识,简单写下自己肤浅的想法和问题:知识和真理有区别吗?知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缓慢的发生着变化。

它应该是个包容万象的概念,如包含伦理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活知识等等。

那么,这其中什么样的才能提到知识的层面呢?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死的,那么写书的人是否要在书中经常提示读者他所写的东西或讲述的概念只是他个人的理解,告诉读者不可以此为真理,而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准则。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体会.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体会.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笔记实验小学吴英忠知识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体现为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就无法达成。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性质的转变必然会动摇原有教育的知识基础,引发建立于其上的原有教育观念、制度和活动的危机,从而推动一定时期的教育改革。

石中英所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从“知识”、“知识型”、“知识转型”等概念的界定出发, 考察了自古至今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更迭, 将知识型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四种,对三次知识转型和由此带来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历史透视。

作者通过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分析,动摇着现代知识中的绝对化和教育模式的公式化,对于知识创新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本书对于“缄默知识”和“本土知识”的讨论, 引起我们更多地去思考知识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相互差异与关联的讨论, 引起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文精神的复归。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相互作用,知识型也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的模型”或“知识范式”,它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方法、制度及信念的整体。

知识型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历史性、先验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

知识转型,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型的转变,就是知识“范式”、知识“形态”或知识“政体”的转变或被颠覆,就是原有的知识型出现了危机。

知识转型推动着教育改革,构成教育改革的一个深刻动力和社会背景。

教育改革必须回答社会和个体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包含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必须重新反思什么样的知识才最具有教育价值?如何获得这些知识才有教育意义?教师和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有什么知识论方面的依据?应该根据新的知识要求发展什么样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评价模式?知识转型对教育改革的影响除了对教育实践活动方面的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间接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也通过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来进行。

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往往缺乏区域特色和个性化元素。

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本土课程资源是指符合当地文化、民俗、地理等特色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明确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进一步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1.3 意义和价值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挖掘和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本地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更深刻的认知和情感联系,有利于幼儿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依托本土资源探索园本本土化课程

依托本土资源探索园本本土化课程

依托本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论文概要:本土化课程教育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管理改革的深化,园本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

但从目前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教学的实践现状来看,本土化教育仍是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幼教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近年来,我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依托本土资源,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发挥本土优势。

通过发掘与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园本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

同时,也扩展了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园本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

此外,也促进了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

关键词:本土化园本课程生活家庭和社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管理改革的深化,园本课程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

而本土化课程教育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幼儿园对本土化课程教育都非常重视。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其中就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这为我们对园本本土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何谓本土化课程,我们认为即:教师引导幼儿或幼儿自主地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条件,形成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

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可开放性、人文性等特点。

但从目前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教学的实践现状来看,本土化教育仍是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幼教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重视不够,缺乏研究;多数幼儿园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缺少本土化教育内容;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等。

而本土化教育是具体的,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

本土资源课程实施方案

本土资源课程实施方案

本土资源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土资源课程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土资源课程是指以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当地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的教育实践和教学资源为支撑,构建起的符合当地特色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本土资源课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和社会的认同感,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1. 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本土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 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实施策略。

1. 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本土资源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本土资源的教学应用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课程设计,结合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源,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当地的教学资源,建立本土资源课程数据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支持本土资源课程的实施;4. 学校环境打造,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丰富学校的文化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合作,促进学生对本土资源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四、实施效果。

1. 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明显增强;2.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3.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得到加强。

五、总结。

本土资源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设计本土特色课程,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学校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希望各学校能够充分重视本土资源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土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源泉

本土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命源泉
现“ 马太 效 应 ”。
⑧教 材编写的城市化倾 向: 教材是课 改的重要载 体 ,但其编0 却 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 儿个省市 , ;
础教育经费投 入严重失衡。 日前 “ 以县 为 编写专家也来 自大学及 中心城 市的中 特级教师 , 他 皇” 的财政管 理体制 导致义务教育经 费投入差距甚 们对农村教育 现实 _解甚少 r 虽然新课改倡导 教材 多 大 , 以基础教育改革启动的 20 年为例 , 乡教育经 样化 , 仅 01 城 但在 “ 多样化 ” 的教材中 , 没有一套 是专 门为农
更鲜有人追问 , 实用主义教 育理 论在 美罔尚儿命运 多
舛 , 道 就 眼 中国 的 “ : 吗 ? 难 水 t” ( 农村 基础 教 育 的边 缘 化 2)
奉次课改是在 信息 化的时代背景 卜 进行 的, 诸如 研究性 习 、 息技术 科课程 合 、 # 信 _ j 课改 l } 的专 家£领等 先进理念 , j l 都需要物质保障与支持 。 然而 , 可 供农 村学校选择 、 利用 的资源 {分匮乏。如果不注意 这些 现实情况 , 农村 与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很容易 出
无动于衷 。” …
() 1 改革理论基础 的模糊化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本次
l 课改的理论基础 并不 十分明确 , 建构主义 、 后现代 主
我们不厌其烦地引进、阐释域外的教育思想, l 实用主义……人们对此莫衷一是。理论基础的模 似 义、 乎是与国际接轨 , 似乎有了与他人对话的资本。结果 l 糊化必然导致认识上的混乱, 对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的
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不仅要借鉴其成功之处, 还
去了与他人对话的机会。难怪有学者大声疾 呼 , 教育 I 要借鉴其失败之处 。以杜威 的实用主义教 育思 想为 I ,0世纪初 , 例 2 实用 主义不仅 在美 国 , 而且在全球 风

论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意识

论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意识
构 成 了 新 时 期 基 础 教育 改 革 的历 史 基 础 . 如果 忽 视 这 些 带
有本土 意味的历史经验 .势必会 重犯原来教育 改革史 上犯
过 的错 误 。
自主意识往往 与他主相对 而言 ,是 指对个 体或群体存


何 谓基 础教 育改革 的 “ 本土意 识 ”
在 的价值 、意义的充分认识 ,其核 心表现为一 种强烈 主体
以 “ 者 ” 的 角 度 来 观 照 ,还 是 以 “ 土 ” 视 角 来 思 考 ? 他 本 又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方 法 论 问题 。 若 以 “ 者 ” 角 度 .即 引 进 他
外来 教育理论来 解决本土 问题 ,必须要 考虑到外来 教育理
育传 统和 以往教改经验 的基础之上 。民族文化作 为改革 的 “ 母体 ” ,无论我们 承认 不承认 ,是否感觉得 到 ,它总是 隐
需要 坚守 “ 土 意识 ” 本 ,这 主要 包括 继承 意识 、 自主 意 识 、 国情 意 识 。 “ 土 意 识 ” 的 树 立 ,对 于 基 础 本
教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键 词 ] 基 础教 育 关 教育改革 本 土意 识


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有 “ 本土意识 ” ,这似乎并不成 为一 个 问题。 因为改革本 身就是在一定 时空 、一定地 域 内发生 的 ,并 受其 民族文化 、基本 国情 、教 育实际情况 等条件 的 制约 。忽略 了 “ 本土意识 ” .基础教育改革就缺乏历史和现 实根基 。然而 ,我 国近 年来 基础教 育改革的实践表 现 ,却 呈现 出 “ 本土意识 ”弱化的倾 向,使 这个本不该 成为 问题 的问题 ,却成 了一个 比较严重 的问题 。本文就此 问题 ,展

教育全球化 本土化与本土生长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教育全球化 本土化与本土生长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三、如何促进本土生长
4、调整教育政策:政府应该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 教育政策,以促进教育的本土生长。例如,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水平;而对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则可以更加注 重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的作者,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杰出代 表之一。这本书是瞿葆奎多年研究和实践的结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在书中,瞿葆奎还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 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他提出了“素 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此外,他还 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
内容摘要
除了《教育与教育学》之外,瞿葆奎还撰写了多部教育学著作,如《教育目 的论》《教育方法论》等。这些著作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现象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现象
教育全球化主要指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模式的互鉴,通过跨国 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创新和发展。教育本土化则是指基于本国或 本地区的教育传统和现实需求,将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 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体系。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现象
内容摘要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它试图 揭示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 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历史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教学方 法、学习心理、课程设置等。
内容摘要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孔子的《论语》 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 育》,这些经典著作都为我们理解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教育改革动态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教育改革动态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教育改革动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国际大环境紧密相连。

各国的教育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本土教育改革也在这样的国际视野中不断推进和发展。

本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从国际视野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备受赞誉,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和专业素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以其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实践导向而闻名,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技能和就业机会。

那么,在国际经验的启示下,我国的本土教育改革呈现出怎样的动态呢?一方面,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从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如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品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课程改革是本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程内容也不断更新,融入了现代科技、社会热点和文化传承等元素,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改革的一大亮点。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项目学习、实验探究等活动在课堂上越来越常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然而,本土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变革也日益显著。

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土生长,这三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实际上在教育领域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它们构成了教育变革的三大驱动力,推动着各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育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各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平。

教育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文化冲突、教育差异等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教育的本土化特色,成为各国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土化则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应立足本国实际,尊重和传承本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特色。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全球化的回应,也是对全球化挑战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土化,各国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本国人民的教育需求,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本土生长则是指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影响下,各国教育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新一代。

这一代人不仅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也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和历史中。

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将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土生长是教育变革的三个重要维度。

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变革的复杂图景。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变革的规律和趋势,为各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流动、教育理念的传播、教育模式的借鉴与创新等,都在推动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本土化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本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实现教育的本土化与本土生长,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的独特视角。

试论体育教育改革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试论体育教育改革的民族化和本土化

240作者简介:蓝芬(1972.6-),女,壮族,贵州黔南人,黔南民族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体育。

试论体育教育改革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蓝芬 黔南民族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摘要: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升,教育的改革和深化也在逐步推进。

近几年,“全民健身”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等方面均面临着改革,而对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发掘,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们接触到更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改革;民族特色一、体育教育改革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必要性加强体育教育改革不仅仅关系到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年轻人也有一定的督促和引导作用。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音体美课程往往不受重视,部分学校和教师队伍甚至会存在擅自取消学生体育课程的行为,将体育课程的时间分配给文化课,让学生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化课知识,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

但是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代年轻人、青年人的运动锻炼量明显不足,在日常工作、学习之余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甚至不足百分之五,在这百分之五的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改善形体,而不是将锻炼的重点放在提升体能上。

而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的人群是基本不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几乎无人锻炼的现状,教育部门需要从学生入手,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同时对体育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改革,让教师和学生们都可以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当前体育教育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可行性体育教育内容不仅仅包括西方体育项目,例如跑步、篮球、健美操等,中华民族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地区、民族都具有个性、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活动。

摔跤、武术、蹴鞠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应该被纳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借助传统的体育文化,学生们不仅仅可以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传统的体育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与机遇。

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互通互鉴,而本土化则强调对地方文化和需求的适应与融合。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国际化的意义首先,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至关重要。

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提升自身的教育声誉。

比如,____(具体国家或地区)____吸引了大量留学生,这推动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其次,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企业亟需能够跨文化沟通、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人才。

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如_(具体项目或课程名称)_,让他们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展开竞争。

二、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本土化同样不可忽视。

教育本土化强调将教育与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首先,通过本土化,教育内容可以更符合当地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_(具体地区)_,学校注重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本土化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强调本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从而在社会中促进和谐共处。

三、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为了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教育机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1.课程设计: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同时保留本土文化的元素。

在______(具体课程名称)______中,可以围绕全球议题进行讨论,同时引入本土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全球视野的同时,理解本土的现实问题。

2.师资建设:引进国际优秀教师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通过国际培训和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合作交流:鼓励学校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和教师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
2008-01-20
提要:本文阐释了本上知识的概念、关键特征,以及在帮助本上社会实现内在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反思了现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师范教育模式,提出将重建本上社会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培养热爱、理解和建设本上社会的人才,构建包含本上知识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认识论,扩展师范教育的知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本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陆续成立了许多国际性的有关学术组织,召开了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文献,包括教育文献。

20世纪末,本上知识已成为国际发展组织和一些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各种发展规划、培训发展工作人员的一种重要知识基础,对于本土人民重新认识本土社会发展动力、深化教育改革等各项事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促进国内有关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为了引起国内教育界对本上知识教育价值的重视,本文将简要阐释本上知识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本上知识的发展价值,并从本上知识视角出发就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一、什么是本土知识
什么是本土知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考克林(conklin,1980)将本土知识界定为民族科学(ethnoscience),即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知识体系,相对于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科学(western sciences)或欧洲科学(european sciences)。

这一定义将本上知识与西方知识对应起来,对后来所有本土知识的定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布罗肯夏(brokensha,d.,1980)将本土知识定义为本土人民所共同分享的知识,强调本土知识是本上人民的"智力财富"。

这实际上宣布了本土知识的政治属性,启发了人们后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认识本上知识和"本土知识的反抗"。

瓦伦(warren,d. m.)和迈克基男(mckiernan,g., 1999)则认为,"本土知识是地方性知识--一种某一文化或社会所独享的知识。

本土知识与通过大学与研究机构所产生的`国际知识体系相区别"。

总结上述定义,本文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

该定义试图概括本土知识的下列关键特征:第一,本土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第二,本土知识是一种整体性知识(holistic knowledge);第三,本土知识是一种被压迫的知识(subjugated knowledge);第四,本土知识是一种授权的知识(empowering knowledge)。

本土知识的地方性是指:在知识生产上,本土知识是由生活于一定文化时空中的本土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独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所生产的,处于不
同文化时空中的本土人民往往生产不同的本土知识体系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在知识传播上,本土知识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时空中传播;在知识消费上,本土知识主要是由某一特定文化时空中的人民消费以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在知识辩护上,本土知识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时空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一些特殊的证明方式也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本土知识的整体性是指: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以至于"局外人"很难分清哪儿是生活,哪儿是知识;本土认识方式是以整体思维为主的,倾向干将某一问题纳入到一个更大的问题领域中来认识。

本土知识不同部分之间往往相互渗透,分享着一些共同的宇宙论、本体论和人性论假设。

本土知识的保存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