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优秀教案设计 第6章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 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体积为20cm³,求该物体的密度。
答案:ρ = m/V = 2kg/20cm³ = 0.1kg/cm³。
5. 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0kg,体积为1000L,求该物体的密度。
答案:ρ = m/V = 100kg/1000L = 0.1kg/L。
-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认可,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生们对于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实验和实例的讲解,他们也能够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质量与密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密度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质量与密度问题。
2. 逻辑推理:培养学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6.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6.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课题名 6.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深入理解密度,特别是对公式的理解与计算。
2.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使用量杯(量筒)测量体积的方法。
二、科学思维通过量筒或量杯的使用,间接测固体的体积,学会等量替换的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和密度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养成乐于探究的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量筒、食盐、小石块、烧杯、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能判断苗族姑娘所佩戴的银色饰物是什么物质吗?生产、生活中常要知道某种物质的密度,那么如何进行测量呢?只要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能算出物质的密度。
二、新课教学(一)量筒的使用教师展示一个量筒(或量杯),告诉学生用这个量筒(或量杯)就可以测量水和塑料块的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量筒(或量杯)的结构.生:量筒(或量杯)上有单位毫升(mL)、刻度值.教师提醒:1mL=1cm3.不同量筒(或量杯)的最小刻度值可能不同,大家在使用之前,先要看清楚,以免读数时弄错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液体体积的工具.量筒或量杯的壁上均有刻度,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分度值,表示量筒或量杯的精确程度.通常情况下,还标有100mL、200mL或500mL等字样,这些字样均表示量筒或量杯的最大量程,即最多能测量的体积是多少毫升.在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都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好,下面请大家思考,如何用量筒量取体积为50mL的水.请几位同学上台给大家演示.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评判.教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纠正.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读法让学生判断.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面的凹液面相平齐(注:如果是凸液面,则视线与凸液面相平齐).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乙、丙图错在哪里?会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教师请三位学生演示乙、丙两种操作,并引导学生分析,然后作出总结:乙图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丙图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既然量筒可以测量出液体的体积,那么不妨由乌鸦喝水想到利用固体排开液体的方法间接测量出排开液体的体积便知道固体的体积.下面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量筒测量出这个不规则小固体(塑料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如何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如何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多媒体课件)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不规则小固体(塑料块)的体积(排水法):①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如图甲)。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详细内容包括:6.1质量,6.2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6.3密度,6.4测量密度的方法,6.5密度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质量的概念,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正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
3.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重点:质量的测量、密度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物体(如石头、木块、水等)、密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石头和一个木块,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质量更大。
提问:质量是什么?它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2. 教学内容展开(1)质量的概念解释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2)质量的测量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质量,并强调注意事项。
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3)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是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多少,计算公式为ρ=m/V。
(4)密度的测量演示如何利用密度计测量密度。
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结果。
(5)密度应用讲解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体积等。
3.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质量和密度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性质。
2. 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支铅笔的质量和长度,计算其密度。
作业答案:(1)密度=质量/体积,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自行计算。
(2)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与密度的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2.指导实验: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激发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个体差异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抽象概念的理解:质量与密度是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2.实验技能的运用:质量与密度的测量需要学生熟练使用天平和相关实验器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3.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学生需要将所学质量与密度的知识与其他物理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运用能力是一大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态度。
此外,我还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在课后,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质量与密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关键概念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六章的课后练习题,重点是对质量与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实验心得,提高实验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提高表达、倾听、协作等社交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5.情感态度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方法,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
3.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避免主观臆断。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性质,如质量、体积等。
2.提问:物质还有哪些特性?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2.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密度计算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四、总结反思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密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质量、体积等概念,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也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测量物质密度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尚不熟练。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含教学反思)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
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 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分析总结 由公式ρ=m V 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 mL 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 3)?1 mL =________cm 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3.如何读数?总结归纳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 mL=1 cm3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在小组间进行巡视,提供指导和支持。
2.教学活动设计
(1)实验演示: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演示,并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
此外,在作业布置和反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存在计算错误和实验数据处理不当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1.密度概念
-密度的定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公式:ρ = m/V
2.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如何求平均值、如何判断数据的可靠性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
(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如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需要掌握测量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教师应重点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何正确读取体积值等。
2.教学难点
(1)密度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密度公式ρ = m/V的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如不同物体密度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 密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 实验设计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② 添加趣味元素:在板书中添加一些趣味元素,如幽默的插图、有趣的物理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添加一些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发现的插图或故事,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背景和历史。
③ 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有趣的插图或设计一些有趣的板书布局,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关于密度的实验插图,或者设计一些关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板书布局。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方面,学生可能对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此外,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可能缺乏分析问题和策略选择的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测量物质的密度的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概念。
3.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液体、固体等。
2.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入密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解为什么冰块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重点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
5.拓展(10分钟)讲解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伪劣产品、设计船舶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教学设计设计(打包4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和密度教学设计(打包4份)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和密度的概念;2.掌握计算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3.运用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材本节课主要针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的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质量和密度的实际应用。
2.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知识点讲解•引入质量的概念,与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如称重、秤重物体;•讲解质量的单位及计算方法;•引入密度的概念,与学生分享水和石头的密度差异;•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互动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几个物体的质量和密度;•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与答案,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提供实验步骤和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互相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总结实验规律。
第二课时1. 讲解应用•根据教材中的案例,讲解质量和密度的实际应用,如船只的浮力、气球的升力等;•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与同桌分享。
2. 解答疑惑•学生提出关于质量和密度的疑问,教师做出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质量和密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观察案例图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组织小组合作进行计算。
第三课时1. 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项小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题目,并根据课堂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案、结果分析等内容;•学生互相交换实验报告,进行互评。
第四课时1. 总结与复习•教师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法和技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巩固学生对密度的认识。
2.学生通过总结,发现密度测量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感受密度变化带来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究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浮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ຫໍສະໝຸດ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师强调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家用水壶中水的密度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精品教案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的体积和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体验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重难点重点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教学准教师:课件、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蜡块、粉笔等.备学生: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地质勘探、科学考察常需要对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测量,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测量.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测量密度有哪些常见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密度的测量.直接以问题引出课题,开门见山.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量筒的使用师: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果知道一个物体的密度,我们就可以根据密度表查出这个物体可能是用何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生: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知,如果通过测量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根据密度计算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又如何测量呢?生甲: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再计算即可.生乙:质量用天平测量正确,但是体积的测量方法不正确,只有长方体的体积才可以用长、宽、高的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生丙:还不正确!规则物体的体积才可以通过测量长度来计算它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很难用刻度尺测量的.复习上节所学,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活动一:探究新知答:先用天平测量出小固体块的质量m;接着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体积V1,然后再把小固体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量出小固体块和水的总体积V2.则小固体块的密度ρ=21-mV V.【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完成表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不断指导,并协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点3:液体密度的测量【想一想议一议】问题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案: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接着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该方案中盐水的密度如何计算?答:盐水的密度ρ=12m mV.问题2:上述设计方案的测量会导致较大的误差,误差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测得的盐水的密度较大还是较小?答:这种方案中烧杯中的盐水并不能完全倒入量筒中,这样就导致盐水体积的测量值偏小,使密度的测量值偏大,形成较大的实验误差.问题3:要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如何调整实验步骤?调整实验步骤后的测量结果如何表达?答:先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完善实验,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设计实验,想好实验的细节,有的放矢,便于后面学生实验的操作.活动一:探究新知再将烧杯中的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最后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则盐水的密度的表达式是ρ=12m mV.【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完成表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不断指导,并协调学生之间的配合)活动二:运类型一:量筒的使用例1.三位同学在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6-3-1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所示,其中乙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60cm3.图6-3-1【解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所以乙同学读数准确,读数为60 mL=60 cm3.类型二:固体密度的测量例 2.小元同学在完成“测量某小合金块密度”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将小合金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小合金块和水的总体积.C.将小合金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1)该实验的原理是ρ=mV.(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最佳的实验操作顺序是A、C、B(填写字母).(3)正确操作后读取数值,如图6-3-2甲、乙所示.小合金块的质量为32g,小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由此可得出小合金块的密度为3.2g/cm3.以例题进一步熟悉所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最佳方案.甲乙图6-3-2【解析】(1)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2)测量密度时如果先测量小合金块的体积,由于测完体积后小合金块表面会沾有水分,此时再去测量小合金块的质量会造成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大,所以应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而测质量前需要调节天平,故准确的顺序是A、C、B.(3)由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是20 g+10 g+2 g=32 g,体积是40 cm3-30 cm3=10 cm3,所以其密度是ρ=mV=332g10cm=3.2 g/cm3.类型三:液体密度的测量例 3.小明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如图从左向右表示了他主要的操作过程.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测出牛奶的密度为1 224kg/m3,测出的密度比牛奶的实际密度偏大.图6-3-3【解析】图中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说明天平右盘偏高,所以要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使横梁水平.由图可知空烧杯的质量是初步学习误差的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质量的概念;第2节密度的概念;第3节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第4节密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 使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测量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以及密度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各种物体(如石头、木块、金属块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天平、量筒、物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质量与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的关系。
2. 教学质量的测量:讲解质量的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3. 教学密度的概念: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引出密度概念,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4. 案例分析: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实验,并计算密度。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 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3. 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步骤。
七、作业设计(1)一金属块,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
(2)一木块,质量为150g,体积为300cm³。
2. 答案:密度分别为4g/cm³和0.5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 拓展延伸: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热胀冷缩等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实验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分享实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5)总结讲解环节:教师讲解实验结果,强调密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 总结讲解:讲解实验结果,强调密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
6.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
1. 科学探究:通过密度测量实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测量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测量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奥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我将其设定为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减小方法。
为了进行这个活动,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天平、量筒、水、各种固体物质等。
我会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他们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并引入我们今天要使用的测量方法。
接着,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固体物质,使用天平和量筒,自行测量该物质的密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指导他们如何准确地使用天平和量筒,如何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在学生完成测量后,我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体会,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以及如何在测量过程中减小误差。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学生对密度的理解程度,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减小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密度并不容易。
因此,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密度的特性。
例如,我可以准备两个相同体积但不同密度的物体,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它们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课题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教材P117图6.3-1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教材P118图6.3-2看怎样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侍测固体的体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质量与密度《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2011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怎样利用所选的工具来进行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排水法测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五、教学准备托盘天平、量筒、水、小石块、盐水、烧杯、细线、胶头滴管、多媒体课件、一体机、笔记本电脑、摄像头六、教法与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仙山、秀水、汽车城是十堰市的三张名片,近年来绿松石受到热捧,已逐渐成为十堰的一张新名片。
前几天朋友让我帮忙买一个高品质的绿松石印章,接着展示收集的绿松石密度的资料,哪位学生能帮我想办法鉴别这块绿松石是不是高品质的绿松石,具体该怎么做?带着这个问题,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测量物质的密度》。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激趣诱思】
利用多媒体展示“鉴别皇冠”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
的叙拉古国的国王希罗让工匠为他做
了一顶纯金的皇冠。
国王给了工匠一些
黄灿灿的金子,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
了。
金灿灿的皇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
适,并且非常漂亮。
可是希罗国王总怀
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
些等重的白银。
于是,他让人称了皇冠
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
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
坏皇冠,又能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
呢?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固体
和液体的密度。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
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
听故事
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怎
样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
做的呢?想出各种各
样的办法,其中有测量
皇冠的密度的。
【教学过程】量筒的使用[问题引导]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
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
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 实验原理:
V
m
=
ρ
[问题引导]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
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
[自学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提出的
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
度的?是ml还是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
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
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归纳总结]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
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要会放、会读
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
回答:测量盐水的质量
和体积。
根据公式
V
m
=
ρ计算
回答:用量筒。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
的量筒,回答问题。
测量盐水的密度相平。
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
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
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
[误差分析]
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
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
那么
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
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
1、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
分测量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
质量m2。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2)
/V。
[温馨提示]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
具,不能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
对于学
生用量筒代替烧杯放在天平测质量的
实验方案加以否定。
(设计意图: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方案设
计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方案一,通
过误差分析,实验步骤的调整,自然过
渡到方案二,优化的实验方案不是直接
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水到
渠成,顺理成章。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
验,测量水的体积,
方案一:
1、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
质量m
2、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
水,测烧杯和水的总质
量m1
3、将烧杯的水全部倒入
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
密度ρ=(m1-m)/V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
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
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
异的原因。
测量石块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
小石块的密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把测量的数据记
录在表格中:
[误差分析]
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量筒测
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
小?
(设计意图: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
盐水的密度简单的多,放手让学生设计
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
根据现有的器材,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
论测量石块密度的方法
方案设计: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
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
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
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
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
中,读出水的体积V
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
2
- V
1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
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
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
异的原因。
【盘点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收获,通过本节知识的学
习帮助国王皇冠的真伪。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
获和困惑。
【课堂检测】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家庭作业】完成课本1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
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ρ=m/v
二、量筒的使用
三观察:1.单位标度
2.量程
3.分度值
读数: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质量 m(g) 水的积 V1(ml ) 放入小石块后总体积V2(ml ) 小石块体积V (cm3) 小石块密度ρ(g/cm3)
四、测盐水的密度 烧杯和盐水的
总质量m1 (g) 烧杯和剩余盐
水的总质量m2 (g)
量筒中盐水的
体积V (cm3) 量筒中盐水的
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我发现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设计测量盐水的方案时,花费的时间较多。
为了节约时间,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案去测量,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效果会更好。
2.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的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小组读数时姿势不规范,不能学以致用,使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附件1:达标检测
1.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测得石块的质量为48g ,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测出石块的体积为 cm 3,则石块的密度是 kg/m 3.
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
是()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3.在“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实心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操作过程如图
6-3-9(a)(b)(c)所示,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三个砝码质量依次是50 g、20 g、5 g,游码位置如图(a)所示.
图6-3-9
(1) 请你将小明同学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栏目内.
(2)计算铁块密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铁块的密度ρ=__________.
答案:1、20 2.4×10³ 2、D 3、(1)78 20 30 10 (2)ρ=m/v 7.8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