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七、防制
3、免疫接种: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 产蛋种母鸭皮下注射,共两次,每次1毫升,间隔 两周。常发生本病的疫场,则雏鸭在10—14日龄 时仍需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4、治疗:对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皮下注 射康复鸭血清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 卵黄
四、临床症状
雏鸭发病时精神萎糜,行动呆滞,厌食,
很快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
背,呈角弓反张。
四、临床症状
病死雏鸭角弓反张
五、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见肝肿大,颜色发黄,肝脏表面有 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胆囊肿胀,充满胆汁。 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
五、病理变化
肝脏表面明显出血点
五、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表面大量的出血斑
六、诊断
1、初步诊断:发病急、传播快,小鸭发病,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2、实验室诊断: 动物试验:接种一周龄内的易感鸭和有母源 抗体的小鸭 荧光抗体
七、防制
1、隔离饲养,尤其是对4—5周龄以内的雏鸭群 隔离饲养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坚持自繁自养和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供给适量的维生 素和矿物质,禁止饮用野生水禽பைடு நூலகம்息的露天水池 的水。
鸭病毒性肝炎
一、概念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 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 特征: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本病发病急,传 播快,死亡率高。
二、病原
鸭肝炎病毒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1—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最早3日龄就 可发病,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可成为带毒者。 传染源:病鸭和带毒鸭。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播。 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

鸭的病毒性肝炎

鸭的病毒性肝炎
免疫机制
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机制研究涉及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两个方面。研究免疫机制有助于开发更加有效的疫苗和免 疫治疗方法。
病毒变异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存在多个亚型,各亚型之间的抗原性和 致病性存在差异。病毒变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进化 和传播规律,为防控提供参考。
疫苗研发
目前市场上已有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不同亚型的疫苗,但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交叉保护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包括定期消毒、隔离饲养、无害化处理病死鸭等 措施。
预防效果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途 径,降低感染风险。
经验教训
生物安全措施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同时要 结合疫苗接种等措施综合预防鸭病毒性肝炎。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研究进展
诊断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 验室诊断。其中,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 测、抗体检测和基因检测等。
案例二
疫苗种类
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 苗。
接种程序
雏鸭在1-3日龄进行首免,10-14日龄进行 二免,种鸭在开产前进行三免。
控制效果
疫苗接种能够显著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经验教训
疫苗接种应结合当地疫情和兽医建议进行, 确保免疫效果。
案例三
生物安全措施
02
鸭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和特点
鸭1型病毒性肝炎
致病性
高致病性,传播迅速,易感性强,发病率和 死亡率较高。
病变
肝脏肿大,质脆易碎,呈淡红色或黄红色。
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翅膀 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
防治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禽鸭。

该病病原微生物DVH病毒主要引起鸭的肝脏发炎和坏死,严重影响了鸭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对鸭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一、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1. 病原微生物: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属于黄色病病毒科黄色病病毒属。

2. 传播途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飞沫、粪口、血液和经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鸭群密集饲养和无序调群是传播的主要原因。

3. 流行季节: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病高峰,气温湿度适宜时病情容易爆发。

4. 临床症状: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热、肌肉颤抖、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可采用如下方法:1. 病毒分离:通过禽病毒学研究方法,从患鸭体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对病毒进行生物学和生化鉴定。

2. 病毒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手段,对鸭血清和组织液进行病毒检测。

3. 病原检测:利用分子传染病学技术,如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方法,对患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4. 免疫学诊断: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鸭体内的抗体水平,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免疫学诊断。

为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措施:1. 良好的饲养管理:科学规划养殖场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饮水、饲料卫生,避免饲养密度过高。

2. 病害监测:定期对鸭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病原学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和处理。

3. 疫苗预防:目前已有鸭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可采用预防接种的方法,提高鸭群对病毒的抵抗力。

4. 抗病药物治疗:对患病鸭可以采用抗病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病情。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2.症状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

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

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

多数肾脏充血、肿胀。

心肌如煮熟状。

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3.诊断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

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4.治疗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5.预防(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七、鸭病毒性肝炎

七、鸭病毒性肝炎
第七节 鸭病毒性肝炎
•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 病毒和坏死为特征。
• 本病最先在美国发现,并首次用鸡胚分离 到病毒。 • 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 家陆续发现本病。 • 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并有 上升趋势。
• 传播途径多由于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 场购入带病毒的雏鸭引起。 • 鸭舍内的鼠类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亦不能 排除。 • 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成年鸭感染不 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3症状
•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一般死亡多发生 在3~4d内。 • 雏鸭病初精神萎糜、缩颈、翅下垂、不爱 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 半闭,厌食, • 发病半日到1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 侧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 有时在地上旋转。
抵抗力。
• 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有抵 抗力。 • 在56º C加热60min仍可存活,但加热至 62º C 30min即被灭活。 • 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中 2h(15~20º C)可灭活, • 在2%漂白粉溶液中3h,均可灭活。
2流行病学
• 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 火鸡和鹅。 • 疾病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呼吸道 亦可感染。 • 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可迅速传播给 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表明它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
• 本病最先在美国发现,并首次用鸡胚分离 到病毒。 • 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 家陆续发现本病。 • 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并有 上升趋势。
1病原
•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基因组为RNA。 • 本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和鸭 胚细胞培养,可见病毒增殖。不能在鸡胚 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增殖。 • DHV对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均无血凝作用。

鸭病毒性肝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DVH)
• 潜伏期1-2天,病程3-4天(发病急,传播快) • 初期精神萎顿,厌食、嗜睡、行动呆滞 • 半日到一日后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 全身性抽搐,侧卧,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很 快角弓反张死亡 • 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 白色和绿色稀粪
2008年10月
Lijing
鸭病毒性肝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DVH)
• 是由鸭肝炎病毒(DV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 传染病。
•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出现角弓反张,肝脏肿大有 出血点
2008年10月
Lijing
鸭病毒性肝炎(DVH)
• 病原 • 流行病学 • 临床症状 • 剖检变化 • 诊断 • 防制
• 对外界抵抗力强,一旦污染难以彻底清除,在污染的孵 化室内至少存活10周;2%NaOH,1%甲醛,15-20℃可经2 小时灭活。
2008年10月
Lijing
鸭病毒性肝炎(DVH)
• 易感动物:主要是鸭,3周龄以内易感,尤其5-10日龄多 见,1周龄内病死率最高,5周龄以上基本不死亡,成年 鸭多为隐性感染。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2008年10月 Lijing
接种1-7日龄敏感雏鸭和1日龄有母 比试验
源抗体的雏鸭作对
2008年10月
Lijing
鸭病毒性肝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介绍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病毒性肝炎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使用感康多肽治疗,感康多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2000羽初禽,一般注射一次即可。

饮水每套500羽成禽、1000羽初禽集中3—4小时饮完,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两天、一天一次。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人工感染大约24小时。

雏鸭均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睛半闭,打嗑睡。

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图版6-2),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姿态(图版6-3)。

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广。

人工感染的病鸭一般都在接种后第4天死广。

鸭群感染病毒性肝炎后在3~4天内全部死亡,绝大多数在第二天死亡。

有些发病很急的病鸭往往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

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的雏鸭的死亡率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的死亡率50%左右。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饲 条 件 下 本 病 可 迅 速 传 播 给 鸭 群 中 的全 部 易感
我 国是世界上 鸭生产和消 费大 国 . 肉 、 鸭 鸭 蛋 、 绒 产 量 均 居 世 界 第 一 。 入 WT 后 , 洲 鸭 加 O 欧 及 美 国市 场 进 口关 税 下 降 .将 有 利 于 中 国 鸭 肉
年 来 不 仅 发 生 于 1周 龄 左 右 .在 3 5周 龄 的 鸭 ~
也 有 可 见 传 播 途 径 多 由从 发 病 场 或 有 发 病 史 的 鸭 场 购 人 带 病 史 的 雏 鸭 引 起 。 通 过 同行 人 员 的参 观 、饲 养 人 员 串 舍 以及 污 染 的 用 具 和 车 辆
及 羽 绒 产 品 的 出 口 . 这 样 广 阔 的前 景 下 . 中 在 给 国 养 殖 业 带 来 了 财 富 .同 时 对 养 殖 业 快 速 发 展
雏 鸭 . 亡 率 很 高 , 明 它 具 有 极 强 的传 染 性 。 死 表
在 初 发 病 时 主 要 发 生 于 5 7 日龄 的 雏 鸭 .但 近 ~
为 鸭 肝 炎 病 毒 的储 存 宿 主 .这 对 于 该 病 的 流 行
病 学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经 口摄 入 的 病 毒 可 在 体 内
1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危 害 及 流 行 病 学
鸭病 毒 性肝 炎是 雏鸭 的一 种 高致病 性 的 。 传 播 迅 速 的病 毒 性 传 染 病 患 鸭 以 角 弓反 张 和
死 率 达 5 % 6 % 的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对 养 鸭 场 具 0 0 有 重 大 的经 济 意 义 『 2 1
等 的 传 播 亦 属 可 能 野 生 鸟 类 在 短 距 离 内 可 作
为机 械 带 毒 者 , 色 大 鼠 ( atsov ge s 可 作 褐 R t n reru ) u

鸭传染病防治技术-鸭病毒性肝炎

鸭传染病防治技术-鸭病毒性肝炎

VS
成年鸭
病理变化与雏鸭相似,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较轻。肝脏 肿大、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雏鸭和成年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鸭的肝脏、脾脏等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
03
鸭病毒性肝炎预防措 施
疫苗接种
01
02
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尤其是1周龄~2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常见突然 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病原学特点
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是该科中第一个被发 现的病毒。
特性
该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热和紫外线敏感。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 。
程序。
紧急接种
对未感染的鸭群进行紧急接种, 以建立免疫屏障,防止病毒的传
播。
观察接种效果
对已接种疫苗的鸭群进行观察, 确认免疫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中药治疗
选择合适的中草药
选择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炎作用的中草药,如 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
制备中药制剂
将选定的中草药制备成中药制剂,如颗粒剂、口 服液等,以便给病鸭服用。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 冬春季节多发。
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感染鸭,不同品种、 日龄的鸭均可感染,但以1周 龄~2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 环境进行传播。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其是 1周龄~2周龄的雏鸭死亡率可 高达90%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DHV)是一种流行于禽类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引起禽类肝脏病变,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流行于鸭、鹅等家禽中,并且经常引起疫情。

该病在春季至夏秋季流行的较多,而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低。

该病病原病毒暴露于外界环境中能够存活数月到一年,能够通过呼吸道、泪道、口腔等途径传播。

病原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饲料以及草料传播,引起家禽感染,从而引起全群暴发的疫情。

二、实验室诊断1. 病死鸭或鸭肝组织或血液的采集从病死鸭或鸭肝组织或血液样品中采集标本,测定DHV的核酸。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高效、快速,能够对DHV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2. 病原病毒与病原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血凝、抗原凝集和更为敏感的核酸鉴定等。

3. 病理学病死鸭的病理学可以进一步确认DHV的感染。

通常情况下,DHV对鸭肝脏组织有较强的影响,能够引起急性肝脏病变、肝脏肿胀和中心坏死等症状。

肝细胞囊泡变性是DHV感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三、防治措施目前,防治DHV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措施:1. 严格消毒地面、饮用水、食料和其他物品等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减少DHV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2. 合理饲养对饲养鸭的数量和密度进行限制,同时改善饲养环境条件,以减少感染DHV的风险。

3. 疫苗的使用可使用有效、安全的DHV疫苗控制该病的传播。

4. 根据疫情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如果发现DHV的疫情,应立即采取加强消毒、封锁病区、饲料和饮用水的处理等措施,以防止DHV的蔓延。

同时,可使用疫苗进行动物接种,以减小疫情对饲养业的影响。

总之,DHV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简况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简况
以肝 炎 为 特 征 … 。
历 史 和 分 布
病 毒 在 氯 化 铯 中 的 浮 密 度 为 1 3 0 1 3 . 4X1 . 6×
1 g/m 0k 。
15 9 0年 ,L vn e ie和 F bia t 次 在 美 国 纽 约 ar n 首 c
已证 实 D HV有 3个 血 清 型 【
, I Ⅲ 型 为 、
长 岛 鸡 胚 中 分 离 到 病 毒 ,并 命 名 为 鸭 肝 炎 病 毒 D V [ 17 H 2 。 9 1年 国 际 病 毒 命 名 委 员 会 将 其 分 类 为
小 R A病 毒 科 的 肠 道 病 毒 属 。 随 后 此 病 逐 渐 蔓 延 N 至英 国 、加 拿 大 、原 西 德 等 国家 , 目前 世 界 上 所 有
久。
珍 珠 鸡 、野 鸡 、鹌 鹑 最 易 感 ,死 亡 率 高 达 6 0— 10 ,从 死 亡 或 接 种 后 3天 扑 杀 的 上 述 禽 类 的肝 0%
脏 中可 分 离 到 D HV。 D HV 不 会 传 染 给 人 , 但 R thf 发 现将 含 有 肝 炎 病 毒 的人 血 浆 和 传 染 性 肝 ac ie
病 原
高 ,而 心 、脑 、肺 次之 。感 染 鸡 胚 的胚 体 含 病毒 量
最 多 ,而 尿 囊 液 含 病 毒量 最 少 。
发 病 机 理 与 流 行病 学
D HV 主要 侵 害 3周 龄 以 内雏 鸭 ,传 播 迅 速 , 呈 急 性 经 过 ,但 也 可 引起 4—6周 龄 或 更 大 周 龄 鸭
维普资讯
鸭 痴 考 住 所 炎 的 研
胡守萍 , 曲连 东 , 德 霞 付
( 国农 业 科 学 院 哈 尔 滨 兽 医 研 究 所 哈 尔滨 1 0 0 ) 中 5 0 1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其发病急,传染迅速,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以角弓反张、神经症状、肝脏炎症状肿大、出血斑驳为特征。

流行特点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都可以引起鸭肝炎。

我国流行的病例均由Ⅰ型鸭肝炎病毒引起。

Ⅲ型主要发生在英国,Ⅲ型鸭肝炎流行于美国。

本病仅发生雏鸭,主要发生于4-20日龄的雏鸭,3-5周龄的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虽可感染但无临床症状,且不影响其生产性能。

本病对雏鹅也有感染性,并引发相同的症状、病变和死亡。

病雏鸭或带毒鸭是传染源,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和死尸污染饲料、饮水等以及污染的参观人员、饲养人员(串舍),饲管运输用具、水源、鼠类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不能垂直传染。

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可迅速传播,鸭群中全部易感的雏幼鸭、雏鹅,传染性极强。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雏鸡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20-100%不等。

一般4-5周龄雏鸭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低,雏鸭发病的病死率为43%。

主要症状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委顿、缩颈、嗜眠、厌食、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发病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身体斜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

死前头弯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势,迅速死亡,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

剖检病变主要的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

许多病例肾充血肿胀,灰红色,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心肌如煮熟状。

胰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片状出血,呈红白色或淡红色。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变可以做出初诊,必要时可取病死鸭的肝脏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或应用鸭病性肝炎高免血清或特异性的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对照试验予以确诊。

防治方法1、平时鸭场、鹅场坚持自繁自养,并严格执行防疫卫生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本病例的重要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概况与鉴别治疗研究

鸭病毒性肝炎的概况与鉴别治疗研究

畜牧兽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8期鸭病毒性肝炎的概况与鉴别治疗研究郭晶莹,高丽娜(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摘要:鸭肝炎是DHV引起雏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病率高,死亡迅速。

鸭病毒性肝炎分布广泛,在我国多地流行爆发,为养鸭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系统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病原特性与鉴别治疗,查阅相关文献,调查当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概况,总结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与治疗方法。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概况;治疗方法0 引言鸭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鸭传染病,病原体可导致疫病广泛传播,且多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潮湿多水的南方地区发生。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高致病性传染病,致死率达50%~95%,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传播[1]。

此病主要危害3周龄内的雏鸭,以肝脏出血性炎症为其主要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常用的诊断方法有PCR检测、间接血凝试验等,疫病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可行性高。

对于大部分规模养殖场都能做到自检自测,确保疫情发生时得到有效控制,缩小发病范围,降低发病数量,及时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在进行疫病防控时,要加强对鸭场的综合管理,做到全进全出制度,日常也要做好通风消毒工作,并在疫病高发前提前进行免疫接种,注射鸭病毒肝炎高免血清,以提高鸭机体免疫水平。

1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特性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HV),简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2]。

该病毒共有三种血清型,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为小RNA病毒科、禽肝病毒属,拥有二十面体核衣壳,病毒颗粒直径为20~40 nm。

I型鸭病毒性肝炎于1945年在美国首次出现,感染I型DHV细胞培养物,不能吸附人类O型,鸡鸭鼠的红细胞,pH在6.8~7.4时,病毒悬液不能凝集实验动物白细胞。

I型DHV通过鸡胚传代后可丧失对雏鸭的致病性。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I型为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英国在1965年首次报道发现II型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VE)是一种由禽类呼肠孤病毒(DV)引起的急性、高致死率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鸭子中。

该病毒同时也能感染家禽(鸡、鸽、家鸭等)和野生鸟类(鸳鸯、鸭嘴兽等)。

在中国,鸭病毒性肝炎已成为鸭子养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疾病的传播规律、防治措施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水、食物、饮水和污染物等多种渠道。

尤其是在夏季和雨季,因鸭池水及饲料可能被病毒污染,经受感染的鸭群较易发生爆发。

此外,鸭病毒性肝炎在鸭群中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实验室诊断中,目前主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凝集试验(HI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来判断感染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如常规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法,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为了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减少其对养殖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建设合理的鸭舍和育苗场,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性,增强对病情的监测和诊断能力等方面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需使用有效的疫苗来提高鸭子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毒的能力。

总之,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格外容易引起鸭子中的疫情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通过实验室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来控制病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正常运营。

鸭病毒性肝炎资料汇总

鸭病毒性肝炎资料汇总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

[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届小RNA病毒科成员。

已报道鸭肝炎病毒有1、2、3三个血清型,而国内外所报道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是由1型肝炎病毒引起,另外还可能存在1型肝炎病毒变异株。

在英格兰曾有过2型雏鸭肝炎病毒的报道,但经过实验可能为星状病毒。

3型肝炎仅在美国有正式报道。

[流行病学特点]1.1型鸭肝炎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上以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一旦发病则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死广率20%~60%不等,个别鸭群可高达90%左右。

人工感染潜伏期短至24小时左右,死亡多集中发生于24~96/J、时。

2.2型鸭肝炎仅在英国有散发,而且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未再发生。

3.3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稍低,临床上死亡率往往不超过30%,人工感染的死亡率更低。

[临床症状]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临床上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雏鸭死亡。

感染雏鸭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跟不上群,然后出现蹲伏或侧卧,随后出现阵发性抽搐。

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姿势。

[剖检病变]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肾脏轻度肿大、出血.诊断1.临床诊断根据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一一发病急、死亡快、死亡时间集中以及肝脏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等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1)病毒的分离鉴定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经过无菌处理后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可稳定地致死胚,并可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鉴定病毒。

(2)动物接种取l~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经皮下注射I~2ml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卯黄抗体,24小时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注射抗体组80%一100%存活,而未免疫组80%~100%发病死亡。

禽的传染病(鸭病毒性肝炎)

禽的传染病(鸭病毒性肝炎)

【临床症状】
病鸭大量死亡
2022/2/9
13
【临床症状】
病死鸭呈角弓反张姿势
2022/2/9
14
【临床症状】
病鸭平衡失调,呈痉挛性踢蹬
2022/2/9
15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质脆,外观呈土黄色或黄红 色,肝表面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状,充满胆汁,胆 汁呈淡绿色、茶色或褐色。
2022/2/9
6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感染 ,特别是 。成年鸭即使在病原污染的环境中也不
会发病,并且不影响产蛋率。
传染源:DHVⅠ型主要传染源是 。传染源主要通过粪便排
毒。
2022/2/9
7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DHVⅠ型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 吸道感染。常因从发病场和有发病史的鸭 场购入带毒的雏鸭而传入一个新的鸭场中 ,本病不经种蛋传播。
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 张,但不引起肝脏出血
2022/2/9
31
【防制】
建立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严禁场 外人员进场,妥善处理病死鸭。
种鸭开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1mL鸡 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间隔2周后再注 射一次。可为2~3周内的雏鸭提供有 效保护。
2022/2/9
32
【防制】
在出壳后1~3天内皮下注射高免血清 0.5~1mL,或高免卵黄抗体1~1.5mL, 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2022/2/9
20
【病理变化】
野鸭肝脏黄染,有出血斑
2022/2/9
21
【病理变化】
胆囊扩张
2022/2/9
22
【病理变化】
脾脏肿胀,有细小出血点,呈斑驳状(野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强 现 象 。 胚 对 该 病 毒 敏感 . 胎 经 鹅 胚 尿 囊 腔 接 种 后2 3d 亡 死 病 毒 能 在 鸭 胚 胎 肝 细 胞 、鸭 胚 肾 细胞 与 成 纤 维 细 胞 中增 殖 .在 胞 浆 中 可见 病 毒 颗 粒 。弱 毒 株 可 在 鹅 、 鸡 、 火 鹌鹑 、 、 珠 鸡 和 鸡 的 胚 细 胞 培 养 物 雉 珍 上 生 长 。 强 毒 只 能 在 珍 珠 鸡 、 鹑 和 而 鹌 火 鸡 的胚 细胞 上 不 同程 度 地 生长 鸭 胚 成 纤 维 细胞 接 种 I型 鸭肝 炎病 毒 鸡 胚 适 应 毒 可 连续 生 长 .并 产 生 很 强 的 细 胞 致 病 作用 几 种 哺乳 动 物 的 血 清对 病 毒 有 非 特 异 性 抑 制 作 用 .但 鸭 或 鸡 的 血 清 中 没 有 或 有 极 微 弱 的 病毒 抑 制 作 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兽 医研 究 8
L E T c N O L BYlD s B o 2 2 I S O KA D P U T U T Y N 7 V N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黄 戎 娟 ( 三 军 医 大学 实验 动 物 中心 , 庆 第 重 403 ) 000
采 用 鸭 胚 接种 在9日龄 鸭 胚 的尿 囊 腔 中接 种 病 毒 .O 6% 的 鸭 胚 在 接 种 1%~ 0 后 5d 6d 亡 .鸡 胚 发 育 不 良 或 水 或 死
中 图分 类 号 :8 8 2 文 献标 识 码 : ¥5 . 3 A
文章 编 号 :0 8 0 1(0 11— 0 8 0 10 — 4 42 1)2 04 — 3
在 集 约 化 和 规 模 化 的 现 代 养 鸭 业 中 . 的 疫病 防治 是 成 效 的关 键 。 众 鸭 在
的传 播 亦 属 可 能 野 生 鸟 类 在 短 距 离 内 可 作 为 机 械 带 毒 者 . 褐 色 大 鼠 ( aun r ges 可作 为 鸭 肝 炎 病 毒 R t sov ru ) t e 的储 存 宿 主 .这 对 于 该 病 的流 行 病 学 具 有 重要 意 义 经 口摄 人 的病 毒 可 在 体 内存 活 达 3 . 鸭 感 染 后 1 2d 5d 雏 8 2 可 排 毒 . 染 后 1~ 4d 有 血 清 抗 体 感 2 2 仍 存 在 。 台 湾 学 者 报 道 。 鸭 肝 炎疫 区 据 从
肿 病 毒 在 鸭 胚 传 代 后 丧 失 对 鸭 胚 的 致病 力 .经 鸭 胚 多 次 传 代 后 亦 可 丧 失 对雏 鸭 的致 病 力 鸭 胚 传 代 毒 虽 然 对
雏 鸭无 致 病 性 .但 可 在 鸭 体 组 织 内增 殖 . 滴 度 却 比野 毒低 。 雏 鸭 的 脑组 其 在
3 鸭 肝 炎 病 毒 分 离
病 性 的 . 播 迅 速 的病 毒性 传 染 病 。 传 患
鸭 角 弓 反 张 和 以 肝炎 及 出 血 为 主要 特
征 肝 炎 可 由3 不 同类 型 的 病 毒 引 鸭 种
起。 为 I , 称 型 Ⅱ型 , Ⅲ型 鸭 肝 炎 病 毒 。 除 了 上 述 3 可 致 鸭 肝 脏 疾 病 的病 毒 种 外 .在 野 鸭 和 家 鸭 中 还 发 现 一 种 鸭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u khpti B v u D c e at i s. is r D V) 嗜 肝 病 毒 科 禽 嗜 肝 病 毒 属 , HB . 属 与 哺 乳 动 物 的 乙型 肝 炎 病 毒 同 科 . 对 鸭 的感 染 机 理 仍 不 完 全 清 楚 世 界 动 物 卫 生 组 织 f L 19 ) 鸭 病 毒 性 O E.9 6 将
胰 蛋 白 酶 和 p .均 有 抵 抗 力 . H30 在
5 ℃加 热 6 i仍 可 存 活 .但 加 热 到 6 0m n
6 ℃3 n 2 0 mi 即被 灭 活 .或 经 1 甲 醛 、 %
生 于 孵化 雏 鸭 的季 节 .可在 雏 鸭 群 中
迅 速 传播 .可 通 过 消化 道 和 呼 吸道 传
肝炎 划 归 为B 动 物疾 病 [ 类 3 1 本 病 I型仅 发 生 于 雏 鸭 .主要 发
I型鸭 肝 炎 的病 原 是 I 鸭 肝 炎 型 病 毒 ( HV 型 ) D I .属 于 微 R A 毒 N 病 科 , 病 毒 属 . 小 为 2 ~ 0n 肠 大 0 4 m。感 染 细 胞 经 负染 在 电镜 下 观 察 . 毒 在 胞 病 浆 中呈 晶格 排列 。 毒对 氯 仿 、 醚 、 病 乙
染 . 能 证 明通 过 鸭 蛋 垂 直传 播 。 不 饲养 管理不 良. 乏维生素和矿物质 . 缺 鸭舍 潮 湿 、 挤 . 可促 使本 病 的 发生 。在 拥 均 野 外 和 舍 饲 条件 下 本病 可迅 速传 播 给 鸭 群 中的 全 部 易感 的雏 鸭 .死 亡 率 很
多 鸭 传 染 性 疾 病 中 .以危 害7 2 — 0日龄 雏 鸭.病 死 率 达 5 %~ 0 的鸭 病 毒 性 0 6%
肝 炎对 养 鸭 场 具 有 重 大 的 经 济 影 响 。
1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危 害 及 流 行
病 学
织 中 . 检 测 到 较 高浓 度 的 野 毒 . 却 可 但
池塘人 工养殖 的鲤鱼肠道 内容物 中 . 证 明 有 多量 鸭肝 炎 病 毒 存 在 .并 认 为 对 本 病 的 流 行病 学有 重 大 关联 就 目 前 所 知 .媒 介 昆 虫 不 是传 播 本 病 的 因
素 2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病 原 体
并 且 经 雏 鸭 回 复 传 代 后 .可 发 生 毒 力
检 测 不 到 或 只能 检 测 到 低 浓 度 的 鸭胚
传 代 毒 通过 鸭胚 传 代 同样 也 可 减 弱 I型 鸭肝 炎病 毒 的致 病 力 .经胚 胎 传
代 致 弱 的 I型 鸭肝 炎病 毒株 接 种 后仍 可 引 起 轻 微 的 、 过 性 的组 织 学 变 化 . 一
鸭 病 毒 性肝 炎是 雏 鸭 的一 种 高 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