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意动
文言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一、使动用法1.定义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使动有名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动词使动。
2.什么时候需要使动?当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不是(或不能)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来施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动。
(一句话概括:句子中,动作不是由主语来施行,而是由宾语来施行,这时需要使动。
)3.翻译形式使动一般译为“使……怎么样”。
4.举例说明【例1】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分析】“却”有退却的意思在句中作谓语,主语是蒙恬,宾语是匈奴,“退却”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匈奴来施行的,而不是蒙恬,因为是匈奴“退却”了,并不想蒙恬“退却”了,所以此处“却”应翻译成“使退却”,句意是:(蒙恬)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
【例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分析】此句中“‘行’仁义”是由主语(周文王)施行的动作,因此直接翻译就行,“施行仁义之举(策略)”,不需要使动。
若改为使动来翻译,便是“使仁义施行”这显然翻译不通。
“仁义”(宾语)是由“周文王”(主语,此句省略了)来“行”(动词,动作),而非“仁义”自己来施行,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怀”有“关怀;安抚”之意,此处引申为“归顺”。
而此句中,谁作为归顺的对象是翻译的关键。
显然是“西戎”归顺,而非是省略的主语周文王,这里便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周文王不施行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怀”(归顺),而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西戎)施行,所以这里需要使动,翻译成“使西戎归顺”,而不能译成“使周文王归顺”。
二、意动用法1.定义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在于意念上的想法或看法,而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意动有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2.什么时候需要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或主语对宾语作主观看法、评价。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高考热点,也是学习难点。
借助成语领悟使动用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
例句: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读书者有几?生死肉骨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人复生;肉:名词作使动词,使骨长肉。
例句: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闭月羞花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月躲藏;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花羞残。
例句: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沉鱼落雁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鱼沉入水底;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雁降落沙洲。
例句: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
飞沙走石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沙飞扬;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石滚动。
例句: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
例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威武不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屈服。
例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悦近来远悦:形容词作使动词,使近处的人悦服;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远处的人来归。
例句: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一鸣惊人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震惊。
例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安邦定国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邦安定;定: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国巩固。
例句:我本是安邦定国李存孝,今日个太平不用旧将军。
大快人心快: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人心痛快。
例句:若果有激浊扬清之当道,则乘是狱之起,并其监生而黜之,是为大快人心者矣。
殚精竭虑殚: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精力耗尽;竭: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忧虑用尽。
例句:于是居肆子弟皆踊跃登来,殚精竭虑,以求推陈出新之法。
丰衣足食丰:形容词作使动词,使衣物丰富;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粮食充足。
例句: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词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经典文学作品中。
它通过动词加上一个名词作为宾语,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使宾语发生相应的动作或状态。
下面是对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名词解释:
使动: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使宾语产生动作或状态。
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通常是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或动作的结果等。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行为、控制或影响事物的过程,以及表达情感和意愿等。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例子:
使人动作:如使君(让人君主)、使妾(让人成为妾)、使女(使人成为女仆)等。
使物动作:如使剑(挥舞剑)、使弓(拉弓射箭)、使笔(用笔书写)等。
使抽象概念:如使人伤心、使人欣喜、使人感动等。
使动结果:如使人醉倒、使物摧毁、使地动山摇等。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动词通常带有使、令、让等意义相近的词语,用于引导宾语。
此外,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尤其在文学、古风等领域。
了解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一,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二,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三,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词让别人去做事的语法结构。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一个动词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动作,使动词所表示的主动意义比较强烈,同时它可以表示请求、命令、召唤、劝说等语义。
下面是一些古汉语使动用法的例子:
1.劝
例句:劝君莫惜金缕衣。
(《长恨歌》)
分析:劝是使动用法的一个典型例子,表示劝告别人不要做事。
这句诗的意思是劝告男子不要惜金缕衣,不要过分珍惜财富,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2.命
例句:命归旧山林,愿结一枝春。
(《离思五首·其四》)
分析:命表示命令,告诉别人去做事。
这句诗是在表达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对方回到故乡,在这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并表达了诗人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教
例句:教人下马知何处。
(《青玉案·元夕》)
分析:教表示要求,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人以自己的口吻告诉读者,如果有人下马来过元夕,应该向别人询问方向。
4.叫
例句:叫骆宾王赋新诗。
(《送魏万之歌辞》)
分析:叫表达召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形容魏万之的才情出众,诗人要求骆宾王为魏万之赋一首新诗。
5.使
例句:使君休命是何人。
分析:使表示命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派人去请问对方的队伍排列情况。
6.召
例句:召唤白云归故乡。
(《春宫怨》)
分析:召表示召唤,请求别人做事。
这句诗是在表达女子思念故乡的心情,希望白云能够回到故乡。
文言文使动用法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巩固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时,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
王:使……为王
代表的人或事物。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 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2.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 使……听到
3.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息:使……停止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4.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迷:使……眼花缭乱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6.惊天地,泣鬼神。
使……震惊 使……哭泣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忿恚:使……恼怒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使得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了不同的语义 和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 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这种用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
活:使……活下来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法与意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现象两种词类活⽤现象初解⼀、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法)。
⼜如:闻寡⼈之⽿者(闻,使寡⼈闻,即使寡⼈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春风⼜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意为“使……成为疆界”,句⼦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法)。
⼆、意动⽤法:⼀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我的妻⼦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我的妻⼦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如:是故明君贵五⾕⽽贱⾦⽟(贵,意动,认为五⾕贵;贱,意动,认为⾦⽟贱)。
2、名词的意动。
⾢⼈异之,稍稍宾客其⽗。
(宾客,名词,宾客“其⽗”,即:以“其⽗”为宾客,意为⼈们⽤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然⽽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主语)使(宾语)怎样。
”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它来判断使动⽤法却不那么得⼼应⼿⾏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中的⾼⼀学⽣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成份更是⼀⽆所知,你⼜是主语宾语,⼜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来,⼤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
古汉语分辨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表达的是主语让宾语实施某个动作,即主语通过动词表达了使动宾语发生某种变化的意思。
使动用法的出现使得古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要分辨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境分析法
使动用法通常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一个词是否具有使动意义。
例如,“沛公旦暮渡易水,鼓兵而进。
”这句话中的“鼓”字在正常语境下应该理解为“击鼓”,但在该句中,沛公并非亲自击鼓,而是命令士兵击鼓,以鼓舞士气。
因此,“鼓”在这里具有使动意义,应该翻译为“使鼓”,即“鼓兵而进”应翻译为“使士兵击鼓前进”。
二、结构分析法
古汉语中,使动用法一般采用“使+宾语+动词”的结构形式。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句子的结构来判断一个词是否具有使动意义。
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
”这句话中的“将”字后面跟了宾语“孙膑”,而且句子的意思是指齐威王想要任命孙膑为将领,因此“将”在这里具有使动意义,应该翻译为“让孙膑当将领”。
三、意义分析法
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通过动词表达了使动宾语发生某种变化的意思。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一个词的意义来判断它是否具有使动意义。
例如,“沛公藏在高处,项羽及其部下攻入函谷关。
”这句话中的“藏”字后面跟了宾语“高处”,而且句子的意思是指沛公让项羽及其部下藏起来,因此“藏”在这里具有使动意义,应该翻译为“让项羽及其部下藏起来”。
总之,分辨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需要结合语境、结构和意义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含义和思想。
高考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常见类型
⾼考语⽂⽂⾔⽂使动⽤法常见类型
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由宾语发出的。
使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来的。
使动⽤法⼀般有以下⼏种类型,⼤家接着往下看吧。
动词的使动⽤法
动词使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的变化。
如:“焉⽤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郑国灭亡”。
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郑”这个名词,成为使动⽤法。
这些谓语动词只有⽤使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悄怆幽邃”(《⼩⽯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意为“使⾻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法
名词的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
如“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带⼀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般的⽤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咸阳的就王他”。
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
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特点是注重修辞和表达的精确性。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非常重要,动词使动用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动词用法。
本篇文库文档将介绍文言文中动词使动用法的例子,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简洁的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用法。
一、什么是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词使动词的主语使他人或物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在文言文中,使用使、令、叫等动词可以表达这一用法,起到促使他人或物做某事的作用。
下面将通过例子来说明动词使动用法的用法和作用。
二、动词使动用法例子1.使天下寒士皆折节例句:使天下寒士皆折节,志坚行苦,以臣于王。
译文:使天下贫苦的人都能崇奉礼乐,保持坚定的志向和遭受艰苦,以侍奉君主。
解析:这个例子中,“使”起到了促使贫苦的人去崇尚礼乐,坚定自己的志向和忍受艰苦的作用。
这种使动用法强调了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引导。
2.令人心悦诚服例句:各宗室嫡庶,万民之心所系,迫然奉迎,令人心悦诚服。
译文:各个宗室的嫡庶子孙,是万民所依赖的,他们紧紧地迎接,使人感到非常欣慰和心悦诚服。
解析:这个例子中,“令”表示主动要求别人做某事,他们紧紧地迎接,让人感到欣慰和心悦诚服。
3.叩闻先人事迹例句:叩闻先人事迹,广取益于后世。
译文:向前辈们打听事迹,从中广泛吸取对后代有益的经验。
解析:这个例子中,“叩闻”是使役动词的一种用法,表示通过问询前辈们的事迹来取得有益的教训和经验。
三、总结动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起到了促使他人或物发生某种动作或变化的作用。
通过使用使、令、叫等动词,可以很好地表达出这种使动的意思。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是动词使动用法的常见例子,通过这些例子的解析,相信读者对动词使动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动词使动用法的用法和常见例子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篇文库文档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动词使动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水平。
以上所述即为文库文档《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例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古汉语使动用法指的是汉语古代文献中的句子形式,现代汉语中的使
动词也可以用作古汉语使动词的形式,例如“令”、“召”、“使”、“命”等。
在古汉语使动用法中,句子结构主要包括广义的句子成分,如
使动词(形式为“令、召、使、命”)、宾语、宾语的变体、助词“曰”、谓语以及词尾“也”等。
下面举例分析古汉语使动用法:
例1:《史记·滑稽列传》:“太后令孙穆续撰写九州图志,编修六艺,宣播五经,舆地三统,四海一览。
”
这句古汉语使动用法中,使动词为“令”,谓语为“撰写、编修、宣播、舆地、四海”,宾语分别为“九州图志”、“六艺”、“五经”、
“三统”、“一览”,助词“曰”未见其影,词尾“也”存在。
例2:《史记·国渠列传》:“老子使他用水淹于大北海,而洪水却
大而不能淹之。
”
该句使动词为“使”,谓语为“用水淹、洪水却大而不能淹”,宾语
为“他”,“于大北海”,助词“曰”未见其影,词尾“也”存在。
例3:《汉书·荆轲列传》:“君王使荆轲暗杀刘邦,而被辨认出来。
”
该句使动词为“使”,谓语为“暗杀、被辨认”,宾语为“刘邦”,
助词“曰”未见其影,词尾“也”存在。
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使动用法的例子文言文
使动用法的例子文言文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舞”和“泣”不就是让蛟龙舞动,让嫠妇哭泣嘛,多神奇呀!
2. “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的“活”就是使他活下来呀,你说厉害不厉害?
3.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不就是让他称王嘛,这在当时得引起多大轰动啊!
4. “宁许以负秦曲”,“负”不就是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嘛,真是巧妙的算计呢!
5. “毕礼而归之”,这“归”就是让他回去呀,送了人还落个好,多会办事哟!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就是让后人哀悼呀,要是能借鉴就更好啦,不是吗?
7. “李牧连却之”,这个“却”就是使敌人退却呀,李牧真厉害呀!
我觉得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真是太有意思啦,它能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呢!。
文言文使动用法(最新整理)
文言文使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
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动词”的格式。
例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
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
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
“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
使动用法例子文言文
使动用法例子文言文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
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一、三种情形。
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1.动词使动用法。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例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
(《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如: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
例如: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使动:可以译为“使……怎么样”。
如:1、生死人而肉白骨译:使(让)死人活,使(让)白骨长肉。
生,使……活/ 肉,使……长肉意动:可以译为“以……为……”一般有两种情况,翻译稍有区别。
如: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其父为宾客,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把他的父亲当作(视为)宾客” 宾客是名词,所以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翻译为“把……当作(视为)……” 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间的“粪土”如: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美,“认为……美” 美是形容词,所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翻译为“认为……怎么样” 意动用法一般只有形容词和名词。
第一次来回答不知道满意不……。
2. 什么是文言文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主要有:(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 富国强兵:2. 强兵足食: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3. 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B.1.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宾客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
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例4:“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5:“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
句子的主语是单于。
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例6;又如:“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例7:《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
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
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例8;《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
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9;焉用亡郑以陪邻例10;.项伯杀人,臣活之。
例1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例12;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例13;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例12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例13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4: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
(《五蠹》)怀:使……归顺。
例15: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16: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鸣,使……鸣叫。
……动词作使动(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又如:例17: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例1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又如例19: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其实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例20: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臣:使……称臣。
文言文形容词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
前提条件有三: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2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例2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2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例25: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例2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例2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8: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例29: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例3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例31: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例32: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同于意动用法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3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夜泊瓜州》“绿”带上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为“使。
绿” “使。
变绿”意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乡?例34:是以令吏人玩客所馆,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子产坏晋馆垣》)“完”字应该理解为“使。
完好”,“高”应理解为“使。
高大”,“厚”应该理解为“使。
厚实”译: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使它完好,使馆门加高,使围墙加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
例3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愚”应该理解为“使。
愚昧”译: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书籍,以此来达到使百姓愚昧的目的。
“废”废黜,废除。
“道”施政之道,治国之道。
例35:“令愠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此例中的“尊”。
意思是“尊贵”。
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是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
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
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
例36:无案牍之劳形“劳”使。
劳累例3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使。
怀念“安”使。
安逸例3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
稳固例39: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
受苦,受累,受穷。
例4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
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例41:贤哉,回也!使。
品德贤例42:美乎哉,山河之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
壮美例43:“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梅雨》中的“暗”是使动用法,使。
变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例44: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例45: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6: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例4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例4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例49: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例50: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5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
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53: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宴》)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例54:既东封郑 (使……成为边界)例55: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56: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
称臣。
例5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
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也不多见。
例58: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