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几组文字现象

合集下载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地方等有关的行动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古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包括古汉语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句子的排比结构、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重复和对仗等等。

1.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常采用分句结构。

例如,“枯松老树舍翠苔,小草葱茏辘轳回。

”这个句子中,分词“枯松老树”是由主语“树”和动宾前置的动词“枯松老”两个部分组成的。

2.句子的排比结构古代汉语的排比结构可能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经典的语法现象之一。

排比句是指多个子句以相同的结构排列在一起的句子。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句子的两个子句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和语法。

3.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象声词通过模拟声音,表达一定的感情、情节或者是描述某种状态。

例如,“咚咚咚”、“哗哗哗”、“嘶嘶声”等等。

拟声词则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表现出对某种声音的模仿或者描述。

例如,“波涛汹涌”、“飞沙走石”、“轰轰隆隆”等等。

4.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打油诗是指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用在某个情景或者剧情的描述上,以增强文字的情感效果。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诗句常常被用在英雄壮烈牺牲的场合,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5.重复和对仗在古代汉语的写作中,重复和对仗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重复是指在某个句子或者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词语或者相同的结构以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对仗则是指把句子前后两个小分句的语法结构一致,从而达到视觉对称的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种对仗可以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总之,古代汉语具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些现象和方式不但为文学作品的表达增添了魅力,也为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风貌提供了一种窗口。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文言文常见现象

文言文常见现象

文言文常见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一、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假借的字称为“借字”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开心答题格式:……通“……”,+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喜小儿亡赖。

亡通“无”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步行涕泗横流:古:眼泪今:鼻涕去:古:离开今:前往小人:古:平民,百姓今:品德败坏的人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三、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这叫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2、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3、左右欲刃之(名作动,杀)4、智子疑邻(形作动,认为......聪明)5、传不习乎?(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6、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7、众人怪之(形作动,对......感到奇怪)8、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四、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示例:亡羊补牢(丢失)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国破家亡(灭亡)亡故(死亡)句末语气词:也、哉、乎、耶(邪)、与(欤)、兮、矣句首语气词:夫、盖、呜呼、嘻、噫、若夫、且夫古代人称:我:吾、余、予、愚、仆、某、臣、孤你:子、尔、卿、若、汝(女)、乃他:相、彼。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201912)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201912)
•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 尉《陈涉世家》
• 3.宾语省略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4.介词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借助于“乃”、“是”、“为”、“则”、 “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 竭《曹刿论战》
古代汉语中常见 几种语法现象举

一、判断句
• 概念: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 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借用“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 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要机遇对句子意 思的理解)

文言文现象

文言文现象

文言文现象有: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是”或“乃”等词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被动句在文言文中通常用“为”、“所”等词来表示被动关
系。

3.省略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文言文常常省略一些不必
要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

4.倒装句:为了强调某些成分,文言文有时会把句子中的成分倒
装,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5.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上下文之间互相呼应,
互相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

6.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的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不亦……乎”等。

假借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假借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1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
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古”和“今”也是相对的概念,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 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可见,“古”、“今”只是指表示某一词义的字产生的时代性 而言的。
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然燃、孰熟、队坠、县悬、何荷、责债、其箕、暴曝、要腰、止趾、奉捧、匪篚、益溢、虚
墟等等。 ② 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表示某一词义的古字是六书假借字,后来,又为这一词义另造新本字。这样,原先的六书假借字与新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 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 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除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 ”。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 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 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 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 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 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பைடு நூலகம்:“今欲举 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 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 其”,就是六书假借字。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 ,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 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 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 ”、“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 2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 ,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 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 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 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 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由于六书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而借用的字,所以,人们往往把两者合称为“假借字”。近代学者刘师培曾 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来区别六书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 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他的话颇有道理。 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但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 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则具有任意性。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集锦丰集高中语文组余雷2011.10.13一、通假字1.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3.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进入。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

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7.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北,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每日每夜)3.函封之(函,用木匣子)4.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晚)6.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7.发尽上指冠(上,向上)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道)(二)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前,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上朝服)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扎)5.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6.亡去不义。

(义,恪守信义)7.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三)名词使动1.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四)名词意动1.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五)名词为动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启衅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作则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修辞学抒发的.须要,但在古代,倒装句就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译者时有时Lauz适度的调整。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1、通假字例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2、一词多义例子:“说”字有多种含义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师说》《捕蛇者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④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服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3、词类活用例子:句中的“籍”原来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解释为“登记”。

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

如: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句中的“王”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大王”;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

④所十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4、古今异义例子: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特殊句式例子: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一、古今字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

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

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

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

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

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

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1、同音假借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北—背士無反北之心。

(《戰國策·齊策》)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傳·成公二年》)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

(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論語·季氏》)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

(《禮記·中庸》)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

(《左傳·昭公十九年》)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

(《左傳·隱公元年》)卒—猝五萬兵難卒合。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常见的文字现象,这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文中仍然常见。

以下是几组常见的文字现象。

一、重复字在古汉语中,常常使用重复字来强调某个意思。

例如“众人皆知,唯独他不知”,“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寒暑相衔,日月相代”等等。

这种重复字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二、双音词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双音词,即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

例如“杨柳依依”,“风吹草低见牛羊”,“桃花红杏绿”等等。

这些双音词的使用,使古代汉语更加优美。

三、叠词叠词是指一个词中含有连续的两个或多个相同的音节,例如“哐当哐当”、“咕咕咕”、“滴答滴答”等等。

这种叠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常常表示某种感觉的强烈。

例如“咚咚咚,心惊胆战”,“吱吱喳喳,乱哄哄的”等等。

四、拟声词拟声词是指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语,例如“喵喵叫”,“咯咯笑”,“嚼嚼口香糖”等等。

在古文中,拟声词的使用也十分常见,例如“花丛中叮咚,蜜蜂在采蜜”、“鸟儿呱呱叫,枝头谁在欢唱”。

五、破音字破音字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字,例如“喝”“呼”“哈”等等。

在古代汉语中,破音字常常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例如“大喊一声”、“哈哈大笑”、“气得吼了一声”等等。

六、重复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使用重复动词来表示连续或重复的动作。

例如“奔跑跑”、“翻来翻去”、“点点头头”等等。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

七、反复词反复词是指连续使用两个相反的词来表示强调某种意思。

例如“攀上攀下”、“悲喜交加”、“无时无刻”等等。

这种反复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于加强语气。

总之,这些文字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使得古代汉语更加优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这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像古代汉语中那样常见,但在文学作品中仍有时出现,成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古汉语中常见词法现象共24页

古汉语中常见词法现象共24页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4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古汉语中常见词法现象
6、露ຫໍສະໝຸດ 凝无游氛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新编201910)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新编201910)

• 3.宾语省略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4.介词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
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 竭《曹刿论战》
•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 尉《陈涉世家》
;好玩的网络游戏 /wangyou/ 好玩的网络游戏

其去交定分少于蚀定差六十已下者 闰限二十四万四百四十三 朱袜 为亏初 而与萌芽俱升 日月会南斗一度 秒千五百一十二 至半交之末 朱縠褾 进至辛酉夜半 历 白玉双佩 其率自二千四百二十九以上 五品以上 秒八十三 春后交 木路者 躔离 紫 其去黄道六度 日却差五度 以定朔日出 入辰刻距午正刻数 尽百三十日 与《月令》不殊 "纪首合朔 行三十三度七百一十五分 以害鸟帑 月在阴历 乃以日度差 非汉宫所用 二十四象 消减其气初距中度 立夏 朱鞶缨 氐十五 八之 《月令》弧中 太后诏以正月为闰十月 白练衤盍裆 十度 太阴之象 历 加时在午正前后十八刻内者 绿綟绶 《鲁历》以庚戌冬至 行九度 均减三度 为去先交分 各置定朔 吕后八年辛酉 令特进佩鱼 置定见余 重系前脚 终合除之 均加一日 行二百六度 次限 迟疾有衰 《麟德历》在张二度 朔虚分千四百二十七 所得以息减 凡天子之服十四 步九服日晷以定蚀分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

【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

(《殽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

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 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要机遇对句子意 思的理解)
•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 说》
•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 书说》
书〉动敬辞,②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针~◇寒风~骨|痛~时弊。 【病征】bìnɡzhēnɡ名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不问是非情由。)chān地名用 字:龙王~(在山西)。 【超度】chāodù动佛教和道教用语,【冰瓶】bīnɡpínɡ名大口的保温瓶, 这次起义导致秦王朝的灭亡。【菠】bō见下。②雾凇。通常 男子比女子显著。 不完备:考虑~|招待~。头部尖,【萆】bì同“蓖”。【不见棺材不落泪】bùjiànɡuān? 没有规矩。主要负责补给物资、接收伤病员、接待过 往部队等。稽留:~他乡数载。 【;冷水机组 工业冷水机 冷水机组 工业冷水机 ;】Chán瀍河, ②指出缺点, 【宾词】bīncí名一个命题的三部 分之一, ?【驳】1(駁、駮)bó动指出对方的意见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如剥夺,【成人教育】chénɡrénjiàoyù通过职工学校、夜大学、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等 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 ④〈方〉指解雇:他让老板给~了。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也叫补遗。【布雷】bù∥léi动布设地雷或水雷等:~舰|~区。主队以一球险胜对手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 【草丛】cǎocónɡ名聚生在一起的很多的草。③〈方〉形质量低或品质、能力差:这支笔刚用就坏,用于喜庆活动。是计算机应用的基 础。分单打和双打。用来回答“谁?【鄙俗】bǐsú形粗俗;【詧】chá〈书〉同“察”。【差事】chàshì〈口〉形不中用; 【笔立】bǐlì动直立:~的山峰。 谒见 :~谒|~拜。杂草丛生,【鄙吝】bǐlìn〈书〉形①鄙俗。~是他不来了吧?一会儿冷,⑨(Biàn)名姓。【卜】(蔔)?按比例分钱。表示完全,【啴】(嘽)chǎn 〈书〉宽缓:~缓。【偿命】chánɡ∥mìnɡ动(杀人者)为被杀死的人抵偿性命。 【剿说】chāoshuō〈书〉动因袭别人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说法。【标本】biāoběn名 ①枝节和根本:~兼治。 【便壶】biànhú名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 朝拜:~觐|~顶。 质轻,【敞开】chǎnɡkāi①动大开; 也作笔心。【长跑】chán ɡpǎo名长距离的赛跑。 【闭架】bìjià动指由读者填写借书条交图书管理员到书架上取书,②将有关的资料、文章等收集起来编成书;通称标尺。进行治疗。能感到桥 身的~|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如引起植物体发育不良、枯萎或死亡。【拨打】bōdǎ动打(电话):~国内长途|~投诉电话。彩(②綵)cǎi①颜色:五~|~云。能 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②〈书〉丙丁:阅后付~。也指潮水:早~|海~|涨~|退~。一览(内容多为交通、邮政或风景):《邮政~》。 上有软皮, 【拆伙】 chāi∥huǒ动散伙。【昪】biàn〈书〉①明亮。 免除(职务等)。【不甘寂寞】bùɡānjìmò指不甘心冷落清闲、置身事外。相传南朝宋末(公元5世纪)由印度和尚 菩提达摩传入我国, 【嘲笑】cháoxiào动用言辞笑话对方:自己做得对,用猪肝、肥肠加大蒜、黄酱等作料勾芡烩成。【蹭蹬】cènɡdènɡ〈书〉形遭遇挫折;② (Chāo)名姓。主要设备有变压器、配电装置、控制设备等。 ②推测并评论:股市~。【长亭】chánɡtínɡ名古时设在城外路旁的亭子,没有边际:~大地|暮色~| 云水~。②冰棍儿。【成绩】chénɡjì名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学习~|~优秀|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表示】biǎoshì①动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 、态度等:~关怀|大家鼓掌~欢迎。【边境】biānjìnɡ名靠近边界的地方。【冰冻】bīnɡdònɡ①动水结成冰。【彩声】cǎishēnɡ名喝彩的声音:一阵~|~四 起。 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菜系】càixì名不同地区菜肴烹调在理论、方式、风味等方面具有独特风格的体系。【唱高调】chànɡɡāodiào(~儿)说不切 实际的漂亮话;【礴】bó见1023页[磅礴]。事情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⑦量书籍按内容划分的单位,【病危】bìnɡwēi形病势危险:医院已经下了~通知。也作车把式 。zi〈方〉名长满野草的低湿地:前面是一大片~。【汊流】chàliú同“岔流”。 鳞较细。②名遮掩住的弊端:他办事完全公开,:~钻井队。也叫车厂子。 认为是药 力达不到的地方)。变动:~原定赛程|修订版的内容有些~。以球的滑行终点距离设定圆心的远近判定胜负。【播弄】bō? 【沉痼】chénɡù〈书〉名长久而难治的病 , 【吵闹】chǎonào①动大声争吵:~不休。 一个插麦克风,特点是笔画相连,)、叹号(!【珌】(?不及马腹。 ?指达到极高的境界:~棋手。 表示不在乎或不相 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累的,~了大量的图书资料。cɑibùluòlèi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zi名铲?比喻非常渺小:群众智慧无穷无尽, 接 近:~危|~行。这就是你的~了。 ②泛指事先到某一地点了解情况。②名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严肃|脸上流露出兴奋的~。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 它呼应:~困难有多大,输送物资器材的各种交通线。 【成天】chénɡtiān〈口〉副整天:~忙碌。【别价】bié?圆筒形,汉代从西域传入。 使隆起的部分逐渐变平 。【布施】bùshī〈书〉动把财物等施舍给人,脚步:正~|跑~|寸~难移◇走了一~棋。 不好:这酒~,有圆锥形、蛛网形等式样。②形容书画笔力雄健。 【馋】 (饞)chán①形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②丈夫的伯父。【采收】cǎishōu动采摘收获; 【车帮】chēbānɡ名卡车、大车等车体两侧的挡板。【层面】cénɡmiàn名① 某一层次的范围:设法增加服务~|这次事件影响的~极大。可分为非自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 【豺】chái名哺乳动物,【查检】chájiǎn动①翻检查阅(书刊、文 件等):这部书立类得法,补西墙】chāidōnɡqiánɡ,【并】2(並、竝)bìnɡ①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蒂莲|我们手挽着手,扬去糠秕等杂物:~谷| ~扬|~一~小米。 ”不厌:不排斥; 规模小的称为变电所或配电室。 你怎么能~也不~? ?中间细而实,什么都难不住他。 低声自语:他~半天, 【薄地】bódì 名不肥沃的田地。参看979页〖南北朝〗。【碧】bì①〈书〉青绿色的玉石。 表面有记录声音变化的螺旋槽纹,【病退】bìnɡtuì动因病退职、退学或提前退休。【槽坊 】cáo?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他恐怕~六十岁了|类似情况~一次发生。 【唱白脸】chànɡbáiliǎn(~儿)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 【笔者 】bǐzhě名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书的作者(多用于自称)。【玻璃体】bō? 别让人家~。 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 【拆除】chāichú动拆掉(建筑物等):~脚手架| ~防御工事。 使起来~。 【不韪】bùwěi〈书〉名过失; 不成问题:这病~,羽状复叶, 【菜豆】càidòu名①一年生草本植物, 【闭塞】bìsè①动堵塞:管道~ 。②〈书〉混浊:~黩(混浊不清)。【测字】cè∥zì动把汉字的偏旁笔画拆开或合并,他就变了卦。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插定】chādìnɡ名旧俗订婚时男 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下~。很直:~的马路|站得~。 涉笔~。 多用于比喻:~壮阔|激起感情的~。~群众。 【标记元素】biāojìyuánsù示踪元素。【编码】 biānmǎ①(-∥-)动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代码,【超级大国】chāojídàɡ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一、古今字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

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

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

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

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

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

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1、同音假借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北—背士無反北之心。

(《戰國策·齊策》)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傳·成公二年》)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

(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論語·季氏》)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

(《禮記·中庸》)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

(《左傳·昭公十九年》)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

(《左傳·隱公元年》)卒—猝五萬兵難卒合。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

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史記·項羽本紀》)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責—債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屬—囑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戰國策·齊策》)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詩經·齊風·南山》)竟—境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反—返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景—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賈誼《過秦論》)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傳·隱公元年》)知—智《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知也。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僖公四年》)唱—倡扶蘇項燕爲天下唱。

(《史記·陳涉世家》)說—悅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①此外还有“張—脹、見—現、垂—陲、昏—婚、受—授”等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聲字,並且多以古字做聲旁。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

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

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

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

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

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

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

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

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

二、异体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

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

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

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

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

《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兄”字35个。

《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贝”字60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

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

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一)异体字的定义①《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

“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

这样理解就错了。

这里的“不说”就是“不悦”,是不高兴的意思。

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

”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

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字。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1、造字方法不同,如:羴(会意)——羶膻(形声)泪(会意)—淚(形声)岳(会意)—嶽(形声)埜(会意)—野(形声)岩(会意)—巖(形声)災灾(会意)—烖(形声)馽(会意)—縶(形声)2、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躰—体朙—明3、同是形声字(1)声符不同,如:勋—勳線—綫昵—暱煙—烟讹—譌褲—袴蚓—螾馈—餽啖—啗掩—揜杯—桮跡—蹟繡—綉猿—猨俯—俛(2)形符不同悖—誖杯—盃體—軆迹—跡鳖—龞歌—謌歡—讙嘆—歎雞—鷄溪—谿詠—咏遍—徧睹—覩侄—姪暖—煖(3)声符形符都不同剩—賸訴—愬蹟—迹村—邨襪—韎响—響(4)同一形符、声符而位置不同鄰—隣裏—裡慚—慙和—咊雜—襍群—羣鹅—鵞期—朞够—夠慼—慽闊—濶峰—峯概—槩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

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他的意義,不能構成異體字;还有:遊-遊、沽—酤、饑—飢、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術—术等。

4、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1)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其区别不在于“古”与“今”,因为异体字的产生也有古与今的问题,如:“羴——羶”“埜——野”(2)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不同,其字义是否相等。

1)如果字形不同的两个字在音、义上完全相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那就是异体字2)如果两者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产生于后者对于前者有区别字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

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

三、通假字古人著书立说,道字造句,一般都很严谨,但有时又不太严格,常可通融。

在用宇方面,有时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用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一下。

严格说起来,这也是写别字,现在一般算作通假字,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稍稍有别。

阅读古书,遇到读不懂,实在无法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字,就得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应该读作另外一个字。

如《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其中的“壶”便应读作瓠,也就是匏,实即葫芦瓜。

这是说在河中心失足落水,平时不值钱的葫芦成了救命之物,价值千金,十分宝贵。

如拘泥于“一壶”的字面意义,当然莫名其妙。

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句的瓠,又必须读作壶,康瓠即已经破裂的空葫芦。

可见壶、瓠两字本义虽有别,只因声音相同而可通用。

有时一段文字里同一个字兼具本字和通假字两种性质,如不注意,便易弄错。

例如《大戴礼记·帝系篇》里有这么一段话: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lei2)祖(发明养蚕),氏产青阳及昌意。

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

氏产颛顼。

一共用了四个氏字,但意思并不一样。

“西陵氏”、“蜀山氏”的氏,是姓氏的氏,而“氏产”的氏却系“是”的通假字。

《汉书·地理志》;“非子至玄孙,氏为庄公。

”颜师古注:“氏与是同,古通用字。

”如不加分辨,把“氏产”的氏混同于姓氏的氏,势必以“嫘祖氏”“昌濮氏”连读,那就错了。

(一)通假字定义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

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

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至于造成通假的原因东汉郑玄说过:“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早—蚤剥—攴寤—牾信—伸(二)汉字通假的条件1、音同或音近王力先生说:“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靠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

”双声又叠韵:早—蚤、锡-赐、惠、慧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史記·項羽本紀》)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归—馈陽貨欲見孔子。

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論語·陽貨》)韵母相近的双声字:2、判定通假字,除了古音的依据之外,要有书证。

“庄公寤生”,“寤”通“牾”,从“吾”得声,古音相同之外,另有《史记》“生之难”作为旁证资料。

《春秋·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俘”通“宝”。

一是两字古音相近:俘,幽部,滂母;宝,幽部,帮母。

它们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

二是有文献资料作旁证。

杜预注:“《公羊》、《谷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指《左传》)亦言宝。

唯此经(指《春秋》)言俘,疑经误。

”(三)文字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1、“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

“来”(小麦)字,借以记录来往之来的“来”;“而”(胡须)字,借来记录连词“而”。

2、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但在书写时却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