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今称谓语词典
古今称谓语词典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统计,在我们日常的口头表达中,称谓语的使用率超过30%,仅次于主谓宾等句式。
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古今称谓语有所差别,这里,笔者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称谓词,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称谓词又可分为直称和尊称。
一般来说,直称不需要区分性别,如姐姐、哥哥、弟弟等;尊称男性长辈或女性长辈则应加上其姓氏。
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和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基本相同,但在书面语中往往会将称谓词省略。
称谓,即尊称和谦称,有时可以交替使用,如“家父”、“敝人”、“愚兄”、“学生”等。
其中,对自己的谦称一般为“贱息”、“晚生”、“晚学”等;对他人的谦称一般为“鄙人”、“在下”、“后学”等。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中,我们一般只用尊称,即必须带上其姓氏,以表示敬意。
1.凡对尊长、亲属等长辈,可用“尊”,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夫人等。
凡对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弟、贤侄、贤友等。
当别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也称“尊”时,我们可以用“家尊”、“家严”、“家慈”、“家君”等。
2.还有的词典里是没有“君”的,我们就用“你”代替吧,用“你的”。
例如:《论语》(学而篇):“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八佾篇)郑玄注:“君子,尊称也。
”这里,君子、尊君都是可以的。
古代:古代中国把皇帝叫做“圣上”,把太子叫做“太子”,把自己的儿子叫做“犬子”。
到了明朝才开始盛行于民间。
此外,古代有时还以封地、爵位、官职、年龄、排行及辈分等作为称呼。
文人学士在相互称呼时,往往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在上述各种称呼中挑选一个或几个适合的词,组成简短的称呼语,并且按照长幼、亲疏、尊卑、贵贱、亲热等次序进行排列,使用时也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有所变化。
通常是前边加一个尊称,如称帝王为圣上,称有道德的人为先生等。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与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引言: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重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人年龄称谓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一、儿童阶段1. 新生儿: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古代社会对新生儿十分珍视,视其为宝贝。
2. 乳儿: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年龄一般在出生到三岁之间。
3. 捱堂儿:指已经不吃母乳、能够捱得住磨炼的孩子。
年龄在三岁左右。
二、学童阶段4. 童子:指已经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男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5. 童女:指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女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6. 象棋童:指对象棋有初步认知并学会下棋的孩子。
年龄在六岁至十岁之间。
三、青年阶段7. 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一般指十岁至十八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
8. 青年男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性。
9.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女性。
四、中年阶段10. 壮年男子: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
11. 不惑之年:指年满四十岁,有所领悟和经验的阶段。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
13. 耳顺之年:指年满五十岁,延年益寿的阶段。
五、老年阶段14. 高年男子: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15.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16. 高年妇女: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17.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六、耄耋之年阶段18. 老爷子: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19.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20. 老太太: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女性。
21.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结语: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年龄的尊重和称谓,上方所列的年龄称谓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龄差异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长者的尊重和崇敬。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年龄。
这些词语有的是从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借来的,有的是以天、地、物理量或尊卑等来表示的。
这些词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就列举一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供大家参阅。
1. 花甲之年(60岁)“花甲”是古代指60岁的一个词语。
花甲本义指硬壳节足类动物蜕皮后的第七龄,引申为60岁。
2. 桃李满天下(40岁)“桃李满天下”本是汉代宰相陈平用来自谦的话,引申为40岁。
3. 杨白昼(30岁)“杨白昼”是古人用来形容三十岁的词语,意思是在白天还能活跃如同年轻的杨柳。
4. 不惑之年(40岁)“不惑”一词,原是中国古代指40岁的一个词语。
5. 半百年华(50岁)“半百年华”是泛指50岁的年纪,表示已经半百之年。
古人用这些词语来表示年龄,反映了他们对时间的重视和对自然生命过程的理解。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分期观念以及对年龄与生命价值的认识。
这些词语有着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地方和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视角。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是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体现,也是当代人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些古代词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重视与敬畏,同时也可以借此对当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有所启迪。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古代词语有所了解与体会,在当代生活中也更加珍惜时间与珍视生命。
第二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古人在表示年龄时,并非像现在一般使用数字或者岁数来表达,而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
这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既有一些非常直观的词汇,也有一些颇为有趣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用词语来表示自己的年龄的。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中,“年”和“岁”这两个词虽然都与时间相关,但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年”。
在古代,“年”通常指的是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同时,“年”也可以表示农作物成熟的周期,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往往需要一年时间。
此外,“年”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寿命,因为人的寿命通常也是大约一年。
因此,“年”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时间、农作物生长和人的寿命等多重含义。
接下来,我们来看“岁”。
在古代,“岁”通常指的是年龄或者年代,也就是某个时间段内所经历的年数。
例如,“三岁”表示三年时间,“五岁”表示五年时间。
此外,“岁”还可以表示每年的收成或者收获的次数,因为每年都有一定的收成或者收获的次数,所以可以用“岁”来表示。
因此,“岁”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年龄、年代和收成的多重含义。
综上所述,“年”和“岁”虽然都与时间相关,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年”侧重于表示一年时间、农作物生长和人的寿命等多重含义,而“岁”侧重于表示年龄、年代和收成的多重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年”和“岁”这两个词仍然在使用,但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现在,“年”通常只用来表示一年的时间,而“岁”则更多地用来表示年龄或者年龄段,例如“周岁”、“虚岁”、“岁数”等。
同时,“岁”也可以表示每年的收成或者收获的次数,例如“今年收成不错,又过了一个好岁。
”。
子的甲骨文含义
子的甲骨文含义
一、前言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主要刻在
龟甲和兽骨上。
子的甲骨文作为最基本的汉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
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字形、音韵、义理等方面详细解读子的甲
骨文含义。
二、字形解析
子的甲骨文形状类似于一个小孩子,头部像个半圆,身体向下弯曲,
两条腿向左右分开。
这种形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婴儿或小孩子的模样,因此“子”字就被赋予了“儿童”的含义。
三、音韵演变
1.古代音:在古代汉语中,“子”字读作“tzu”,属于古汉语中的一
种单音节词。
2.现代音:随着汉语语言的演变,“tzu”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zi”,并且成为了一个常用字。
四、义理解析
1.表示年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常用来表示年龄。
例如,“十岁以下称为‘童子’”,“子曰”中的“子”就是指孔子,因为他是
古代的大师,具有高深的学问和丰富的经验。
2.表示后代:在中国文化中,“子”还常用来表示后代。
例如,“儿子”、“孙子”等都是由“子”字构成的词语。
3.其他含义:此外,“子”还可以表示小、少、细、微小等意思。
例如:“子弟”、“弱不禁风”,都含有“小”的意思。
五、结语
总体来说,子的甲骨文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体现了古代汉字创造
者对人类生命和家族后代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对甲骨文进行解读,我
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的文化素养。
古代时间的一些用词收集的一些古代时间上的用词分享给大家岁年迩年近
古代时间的一些用词收集的一些古代时间上的用词分享给大家岁年迩年近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古代时间的用词,以飨读者。
首先,我们来说说“岁”这个词。
在古代,“岁”常用来表示年份,如“岁岁平安”意味着每年都平安无事。
同时,“岁”也可用来表示年龄,如“年岁已高”表示年纪已经很大了。
接下来是“年”这个词。
在古代,“年”是最常用的时间单位之一,表示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此外,“年”还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的总称,如“年轻时代”、“年少轻狂”等。
再来看看“迩年”这个词。
在古代,“迩年”表示近些年来的意思,常用来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如“迩年来,国家繁荣昌盛”表示近些年来国家发展得很好。
此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表示时间的用词。
如“旬”表示十天,“朔”表示月初,“望”表示月中,“晦”表示月末。
这些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为古代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同时,古代人们还常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如“甲子年”、“乙丑月”等。
这种记时方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古代时间的用词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用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还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希望这些分享能激发大家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十者可以衣帛者的用法
五十者可以衣帛者的用法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其中“五十者”和“可以”的用法如下:
“五十者”是一个名词性短语,指五十岁的人。
在这里,“五十”表示年龄,“者”是一个助词,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类别。
“可以”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能够”或“有能力”。
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表示主语具备某种能力或条件。
因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的人就能够穿上丝织品了。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期望。
释“黄发”“鲐背”及“耇”
释“黄发”“鲐背”及“耇”“黄发”“鲐背”“耇”都是上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年老或年老之人的词语。
为何“黄发”“鲐背”“耇”可以代指年老,各种辞书和著作对此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三个词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认为“黄发”即指老人白发不纯,泛黄的现象;“鲐背”指老年人脸上的“老年斑”;而“耇”,情况较为复杂,可作“驼背”与“老年斑”两解。
标签:黄发鲐背耇古代汉语中表示“长寿”的词语较多。
这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尊老敬老的传统有关。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长寿代表了祥瑞,所以年老之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敬。
人们倾向于选择“白发”“老年斑”等能表现老年人特有生理特征的词语来代指年老。
《尔雅·释诂》:“鲐背、耇、老,寿也”。
《方言·卷一》:“眉、棃、耊、鲐,老也。
东齐曰眉,燕代之北鄙曰棃,宋卫兖豫之内曰耊,秦晋之郊陈兖之会曰耇鲐”。
上古时期产生的这些词语,都表示年老或代指高寿的老人。
为何“黄发”能够表示“长寿”?“耇”的造字理据又是什么?《尔雅》《方言》中记录的这些词,各种辞书论著要么沿袭旧说,要么独树一帜,解释不尽相同,往往造成读者的困惑。
本文试对存在争议较多的“黄发”“鲐背”“耇”三词作出解释,分别论述于下:一、黄发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为“黄色的头发”,代指年老,亦指高寿的老人。
这个词语在上古汉语中用得较多。
《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晋代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然而,老人白发者居多,黄发者少见,“黄发”为何有“长寿”之意?各书对“黄发”为老人的一种寿征并无疑义,而对它的得名之由却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解释:1.老人发落之后又生出来的黄头发。
如《尔雅》郭璞注:“黄发,发落更生黄者”。
2.老人头发变白之后,久又变黄。
《诗经·南台有山》及《诗经·行苇》之孔颖达《正义》引舍人说云:“黄发,老人发白复黄也”。
3.“黄发”即为“白发。
古文对年岁的雅称
古文对年岁的雅称
0-1岁称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3-8岁:垂髫(tiáo)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7岁是一个分水岭,古代有“男女7岁不同席”的说法;
8-14岁: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女孩13岁:豆蔻
男子13岁:舞勺
女子15岁:及笄(jī),表示已经成年了
男子15岁:束发
男子15-20岁:舞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男子20岁:加冠、弱冠,表示已经成年了
古代男女成年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现在不管男女都是18周岁。
30岁:而立、始室、克壮
40岁:不惑
5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6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77岁:喜寿
80岁:伞寿
88岁:米寿
90岁:鲐背、冻梨、
100岁:期颐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年和岁都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单位,但它们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年是指一个完整的日地公转周期,通常用来表示一年的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年的用法更加广泛,不仅可以表示时间的长短,还可以表示岁月的流逝和人的年龄。
比如,“年复一年”表示岁月的流逝,“年高德劭”表示年纪大并且有才德,“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示一年的计划在春天时确定。
岁则是指一个人的年龄,也可以用来表示一年的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岁通常用来表示人的成长和年龄的增长。
比如,“少年多劳苦,白发老来稀”表示青少年时期多劳苦,到老年时头发稀疏,“一岁一枯荣”表示每逢过年,人的年龄增长一岁。
在古代汉语中,年和岁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表示一年的时间或一个人的年龄。
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中的“一年”可以理解为一岁,“岁寒三友”中的“岁”可以理解为年。
总的来说,年更强调时间的长短和岁月的流逝,而岁更强调人的年龄和成长。
在古代汉语中,年和岁的用法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来选择使用。
无论是描述时间的流逝还是人的年龄增长,年和岁都是非常常用的词汇。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年和岁是两个常用的词汇,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年通常指的是一年的时间,是一个单位,用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而岁则是指一个人的年龄,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用来表示一个人的生命经历。
在古代汉语中,年和岁常常被用来描述不同的概念。
年被用来描述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比如农历的一年或者公历的一年。
而岁则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成长和年龄,比如说一个人的岁数、年龄。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年和岁有着不同的重视和使用方式。
年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农民们根据年来计算农时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而岁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标志,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岁数来决定他们的教育方式和责任。
古代文人和诗人也常常用年和岁来表达他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比如《将进酒》中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又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时间的推移和寒冷的冬天。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年和岁虽然有着相似的含义,但它们在使用和重视上有所不同。
年是一个时间单位,用来计算时间的长短;岁则是一个人的年龄,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经历。
无论是对于农民还是文人,年和岁都承载着重要的意义,是古代汉语中不
可或缺的词汇之一。
古代汉语人称词知识点总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人称代词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 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 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 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 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 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致的,异姓--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 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 贾人:商人。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年和岁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年和岁是两个常见的词汇,它们都是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
然而,它们在具体含义和使用方式上有一些区别。
年是用来计算时间跨度的单位,表示一年的长度。
古代汉语中的年通常指农历年,也就是农历的一轮循环。
在古代社会,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作物生长和季节变化的依据。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与年相比,岁则更多地指一个人的年龄。
古代汉语中的岁通常指人的周岁,也就是从出生那一天开始算起的年龄。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七岁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任务。
因此,岁在古代社会中常常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程度。
当一个人过生日时,人们会说他“增一岁”,表示他又长大了一岁。
年和岁的区别在于,年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和循环,而岁更侧重于个体的成长和变化。
年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涉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而岁是一个微观的概念,涉及个体的成长和生命周期。
年和岁都是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计算方式,它们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汉语中的年和岁虽然都是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但在具体含义和使用方式上有一些区别。
年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和循环,而岁更
侧重于个体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对这两个词汇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时代的时间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古代汉语常见谦词、敬词类说
古代汉语常见谦词、敬词类说古代汉语常见谦词、敬词类说一、古代汉语常见谦词:【带小词】古人常用一些带“小”字的词,来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
例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儿子)、小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
【带家词】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
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带拙词】有时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词前加上“拙”字,以示谦虚。
如: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笔(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带愚词】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示在说话时的谦虚,常在说话内容前用“愚”字。
例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谦称自己)、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以为(谦说自己认为)。
【带鄙词】在与别人说话时,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以表达说话人的谦虚。
如: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带敝词】在与别人说话时,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词前加“敝”字。
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敝姓(称自己的姓)、敝处(称自己所处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带薄词】与人交往时,谦称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在某些词加一“薄”字。
如:薄酒(称自己待客的酒)、薄礼(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称自己的情面)。
【带贱词】同别人说话时,谦称自己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表事物的词前加上“贱”字。
例如:贱姓(说自己的姓)、贱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带敢词】在向他人有所请求时,在某些行为动词前加上一个“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地。
如:敢问(冒昧地询问)、敢请(冒昧地请求)、敢烦(冒昧地麻烦你)。
【带忝词】与同行或他人说话时,在某些动词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为可能是辱没了他人,自己觉得有愧。
“束脩”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
“束脩”在古代都有哪些意思 束脩⼀词虽然古⽼却并不冷僻,今⼈常有提起并训解为学费。
古⼈也讨论束脩。
但话题重点不在学费,⽽是考辨其词义多解以及缘由。
仅本⼈所阅古籍⽂献,束脩⼀词存有四解。
⼀为贽礼,即学费。
⼆为年龄,即⼗五岁男⼦。
三为修饰,即束带装饰。
四为检束修德,⾃我约束。
“束脩”⼀解 束脩⼀词早见于经书,以《论语·述⽽篇》与《礼记·少仪》中两句话较为流⾏。
《论语》云:“⼦⾏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
” 宋儒朱熹注云:“脩,脯也。
⼗脡为束。
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薄者。
”(《四书章句集注》)脯就是⼲⾁,脡是⼲⾁量词。
⼗脡⼉⼲⾁为⼀束,故⽈束脩。
朱⼦认为此束脩是古⼈见⾯礼中较轻者,以⼩礼聊表敬意⽽已。
《礼记》云:“其以乘壶酒、束脩、⼀⽝赐⼈。
”汉儒孔安国注云:“束脩,⼗脡脯也。
”乘壶酒之乘为数词,即四壶酒。
束为⾁脯数量词,⼗条⾁脯为⼀束。
此⼗条⾁脯说最流⾏,可算“束脩”⼀解。
“束脩”⼆解 “束脩”不仅载于经书,汉代以后⼜常见史书。
《汉书·王莽传上》:“窃见安汉公⾃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
”这句话是⼤司徒陈崇称颂王莽所⾔,安汉公即王莽。
唐儒颜师古注云:“束脩,谓初学官之时。
”束脩在此表⽰年龄。
《后汉书·伏湛传》:“南阳太守杜诗上疏荐湛⽈:……⾂诗见故⼤司徒阳都候伏湛,⾃⾏束脩,讫⽆毁玷,笃信好学。
”唐李贤注云:“⾃⾏束脩谓年⼗五以上。
”李贤明确束脩意为⼗五岁以上。
此⼆处“束脩”不再是⼗脡⾁脯词义,皆喻意年龄。
此可谓“束脩”⼆解。
“束脩”三解 西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卷四云:“余结发束脩,年⼗三幸得宿卫。
”这句话是桑弘⽺说⾃⼰⼗三岁得宿卫之官。
《史记·平准书》载有此情节:“弘⽺,洛阳贾⼈⼦,以⼼计,年⼗三侍中。
”此条“束脩”意为修饰,⾮指⼗五岁之年龄,桑弘⽺⼗三岁即任侍中。
《后汉书·延笃传》:“且吾⾃束脩以来,为⼈⾂不陷于不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
14.知天命: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15.耳顺:指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
16.花甲:亦指60岁。
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
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
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18.从心:亦指70岁。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太平广记·辛夤逊》:
“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
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
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