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关于年龄的解释
古文年龄表达
古文年龄表达豆蔻年华年轻力壮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血气方刚年逾花甲半老徐娘年过半百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
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究_5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中华文化连年龄都有这么大讲
究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
年龄尚小用文言文怎么说
年龄尚小用文言文怎么说1.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超详细版)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超详细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仅是对人的年龄,就有许多不同称谓,对不同人的不同年龄,又有不同称谓,蔚为大观。
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称谓,阅读文言文就会遇到困难。
1.赤子:初生的婴儿。
举例: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举例:《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举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古文中的年龄与时令称谓
古文中的年龄与时令称谓古文中的年龄与时令称谓-古代称谓别称系列一、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1、年龄称谓趣谈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摽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其具体年龄称谓大致如下:资料图0岁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一、常见的用作年龄单位的词语1、旬“旬”用来特指某一年龄时,十岁为一旬。
比如年过六旬,则是指年龄已过60岁;八旬老者,则是指八十岁的老者。
“旬”也可指12年,一般用于年龄的差距,常说的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也就是12年。
2、纪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大约需十二年,为一纪。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马嵬》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中“四纪”指四十八年,唐玄宗在位45年,约为四纪。
四大名著之一的吴承恩《西游记》中,“增寿一纪”,就是指增加十二年寿命。
3、甲子、花甲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甲子,干支纪年或记岁时六十组干支轮一周,称一个甲子,共六十年。
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
花甲即一甲子。
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4、初度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屈原《离骚》:“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所以后世也作“生日”解。
“初度”无论只作“生日”用,还是又指一岁之开始,都是就虚岁说的。
也就是说,满四十九岁的这个生日,为五十初度。
太虚大师诗云:“余五十岁满,五十一初度。
”5、岁、龄年龄,年龄不需要解释。
主要说明虚岁和一岁。
虚拟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民俗。
一般以春节为分界点,以自己的生日为分界点。
虚岁的计算方式是:出生时一年,然后每年春节后一年(古义现在是立春)。
但是有些人的虚拟年是一岁多两岁,这个算法是按照出生年份的前半年和后半年来划分的。
上半年出生的虚年只比一岁大一岁,下半年大两岁(阳历或阴历)。
具体换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
第二种:虚岁=现年份(农历)-出生年份(农历)+1。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礼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一而立”,意思是男子三一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日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古诗文中对年龄的代称总结
古诗文中对年龄的代称总结古诗文中对年龄的代称总结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文中对年龄的代称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称谓释义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勺:男子13岁。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豆蔻:女子13~14岁。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
“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文言文中经常遇见。
为了方便查阅,特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及出处备注1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7岁(女) 髫(tiaoˊ)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4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6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813岁(女) 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913-15岁(男) 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14岁(女) “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15岁(女) 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 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文言文年龄五十翻译
夫人生五十,乃半百之数,亦谓之中年。
此时,子孙绕膝,事业有成,可谓人生之盛也。
然此岁数,亦多有感慨,故作赋以抒怀。
吾生五十载,春秋五十有五。
回首往昔,恍若隔世。
少年时,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
及长,世事艰辛,岁月如梭,不禁感慨万千。
五十岁者,人生之关也。
此时,身体渐衰,精力不比当年。
然心志未衰,仍怀壮志。
五十岁之人,既有少年之锐气,又有中年之稳重。
此乃人生之最佳时期,宜把握时机,奋发向前。
昔时少年,志在四方,欲一展鸿图。
然世事无常,人生多舛。
五十岁之际,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昔日之豪情壮志,今已化为云烟。
然人生如梦,五十岁乃梦醒时分。
吾当珍惜余光,不负此生。
五十岁之人,家庭美满,子孙满堂。
然家庭之中,亦多烦恼。
夫妻之间,或有争执;子女教育,或有忧虑。
然五十岁之人,应懂得宽容,以家庭为重。
家庭和睦,乃人生一大幸事。
五十岁之人,事业有成。
然而,事业之途,亦非一帆风顺。
五十岁之际,回首事业,既有成就,亦有遗憾。
然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五十岁之人,应知足常乐,不因一事而悲喜。
五十岁之人,友情深厚。
昔日之好友,或有离别;今日之知己,或有新交。
五十岁之人,应珍惜友情,勿以富贵贫贱论交情。
友情长存,乃人生一大乐事。
五十岁之人,身体渐衰。
然而,养生之道,不可忽视。
五十岁之际,宜注意饮食起居,锻炼身体,以保健康。
健康长寿,乃人生一大福。
五十岁之人,感慨万千。
然此感慨,非为悲叹,而是对人生之感悟。
五十岁之人,当以豁达之心,面对人生。
五十岁之人,当以智慧之眼,审视人生。
夫五十岁,人生之关也。
此时,吾当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奋发向前。
五十岁,人生之盛也。
吾当以五十岁为起点,再创辉煌。
嗟乎!五十岁之人,人生之关也。
此时,吾当怀揣壮志,勇往直前。
五十岁,人生之盛也。
吾当以五十岁为起点,再创辉煌。
愿吾等五十岁之人,皆能珍惜时光,奋发向前,共谱人生华章!。
文言文年龄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年龄的表达方式》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文言文里那些关于年龄的有趣表达方式。
先来说说“襁褓”,这个词指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时候的小宝宝还得被包在被子里呢。
再大一点,到了两三岁,就叫“孩提”。
想象一下,这个年纪的小朋友,走路还不太稳,摇摇晃晃的样子,多可爱呀!
“总角”呢,是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把头发梳成两个小发髻,就像小牛的角一样。
“豆蔻”一般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就像春天里刚刚绽放的豆蔻花,美丽又充满朝气。
十五岁的女孩子叫“及笄”,这时候就可以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成年啦。
男孩子十五岁叫“束发”,也要把头发扎起来。
二十岁的男子就“弱冠”啦,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承担责任了。
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古代,有个叫小李的书生,到了弱冠之年,他就立志要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
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这个时候的人应该能够自立于世,有自己的事业和目标。
四十岁是“不惑之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对人生不再迷惑。
五十岁叫“知天命”,知道了上天给自己安排的命运。
六十岁是“耳顺之年”,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七十岁就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在古代可不多见。
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文言文里年龄的表达方式,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以后咱们读文言文的时候,看到这些词,就能明白说的是多大年纪啦!。
【转载】古文对年龄的称谓
【转载】古文对年龄的称谓本文转载自温馨女兵《古文对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年龄文言文的翻译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禀气含灵,自幼至长,渐次而变。
若草木之春荣秋枯,日月之东升西落,循环不已,自然之理也。
幼年之时,童稚无知,懵懂无识,犹如璞玉未琢,未露锋芒。
父母亲视如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教以诗书,导以礼仪。
此时期,人生之基,如建筑之基石,固若金汤。
及长,渐入青春,筋骨强健,志气方刚。
此时,学业有成,始涉世事,如鹰击长空,鱼跃龙门。
男子立志于经世济民,女子贤淑温良,内外兼修,内外光耀。
壮年之际,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子孙满堂,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此时,人生如日中天,气象万千,正当奋发有为,锐意进取。
然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老年之时,垂垂老矣,白发苍苍,体力渐衰,记忆力减退。
此时,回首平生,感慨万千。
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
虽已远离尘嚣,然心中仍有遗憾,未能完成之事业,未能尽孝之心,未能广结善缘。
然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世间万物,皆有轮回。
人之生死,亦如昼夜交替,春夏秋冬。
老者死,少者生,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故人虽老,精神不灭,犹可传道授业,教化后人。
夫人生于斯世,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人生之价值,非在长短,而在其内涵。
幼年之时,如初阳初升,充满希望;壮年之时,如日中天,充满活力;老年之时,如夕阳西下,充满智慧。
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故古人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故当珍惜时光,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禀承天地之气,孕育着灵性,从幼年到老年,逐渐发生变化。
就像草木的春天繁盛秋天枯萎,日月东升西落,循环不息,这是自然之理。
幼年时期,天真无邪,懵懂无知,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尚未显露锋芒。
父母亲视如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教以诗书,引导以礼仪。
这个时期,人生的根基,就像建筑中的基石,坚固如堡垒。
等到成年,渐渐步入青春,筋骨强健,志气刚强。
这个时候,学业有成,开始涉足世事,如同雄鹰击长空,鱼儿跃过龙门。
年龄文言文怎么表达
年龄文言文怎么表达1. 男子年龄用文言文怎么说0-1岁:孩提、襁褓2-3岁:孩提8岁:童龀9岁:九龄13-15岁: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15:束发、成童、志学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1岁:开六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1岁:开七、华甲64岁:破瓜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1岁:开八77岁:喜寿80岁:望八、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望九、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人瑞2.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一、婴幼儿时期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1、金钗之年:女子12岁;2、舞勺:13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女子15岁;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7、弱冠:指男子20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关于年龄的解释
1.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
用“垂髫”称人的幼儿或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垂髫常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 总角:古代未成年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个扎成一个
髫,形如两个半角,故称“总角”,因此古人把幼年称之为“总
角”。
总角之交,就是指幼年就相识的好友。
宗教具体是指八九
岁至十三四岁。
3. 豆蔻:豆蔻是一种夏初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
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豆蔻一般只女子十三四岁。
4. 及笄: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岁以
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
笄”至年满十五岁的女子。
5. 束发:古代男子以十五岁为成人之年,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把头发扎成一个束盘在头顶,故而“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又
称“结发”。
明代的归有光在《项背轩志》中有“余自书法读书轩
中”的句子,说明他到十五六岁是扎起头发,在轩中发奋图强
了。
6.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单因
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7. 而立:出自《论语·为证》:“三十而立。
”故而后代称三十为“而
立之年”,也就是说,人活到三十就到了应该做出一定的成绩的
年龄。
8. 不惑:《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意思是四十岁是能够
明辨是非、有自己思想和主见的年龄。
后来用为四十岁的代
称。
9. 知命:《论语·为政》中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五十
岁就懂得了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于是称五十岁为“知命”。
我们通常还称五十岁为年逾半百,知非之耳,艾服之年,大衍
之年。
10. 耳顺:《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指人年至六十,听到
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故而六十岁称为耳顺。
11. 花甲:用于天干地支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
个甲子。
《唐诗纪事》中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
球”的诗句伺候花甲指代六十岁。
12. 古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曲江》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句子,后人就用“古稀”指代七十岁。
13. 耄耋:指老年高龄。
古人用来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4. 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
食欲旺盛之意。
15. 白寿:“百”字少一位“白”,百少一为九十九,故古人借“白寿”指
九十九岁。
16.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颐”
17. 指一百零八岁,茶子上面卄,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
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