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9bd032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c.png)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48246c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5.png)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https://img.taocdn.com/s3/m/06e85c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6.png)
古代各年龄段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孩童。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0、志学:十五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一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4b6e36c69ec3d5bbfd0a7469.png)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人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https://img.taocdn.com/s3/m/086201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2.png)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年龄。
这些词语有的是从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借来的,有的是以天、地、物理量或尊卑等来表示的。
这些词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就列举一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供大家参阅。
1. 花甲之年(60岁)“花甲”是古代指60岁的一个词语。
花甲本义指硬壳节足类动物蜕皮后的第七龄,引申为60岁。
2. 桃李满天下(40岁)“桃李满天下”本是汉代宰相陈平用来自谦的话,引申为40岁。
3. 杨白昼(30岁)“杨白昼”是古人用来形容三十岁的词语,意思是在白天还能活跃如同年轻的杨柳。
4. 不惑之年(40岁)“不惑”一词,原是中国古代指40岁的一个词语。
5. 半百年华(50岁)“半百年华”是泛指50岁的年纪,表示已经半百之年。
古人用这些词语来表示年龄,反映了他们对时间的重视和对自然生命过程的理解。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分期观念以及对年龄与生命价值的认识。
这些词语有着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地方和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视角。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是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体现,也是当代人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些古代词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重视与敬畏,同时也可以借此对当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有所启迪。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古代词语有所了解与体会,在当代生活中也更加珍惜时间与珍视生命。
第二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古人在表示年龄时,并非像现在一般使用数字或者岁数来表达,而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
这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既有一些非常直观的词汇,也有一些颇为有趣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用词语来表示自己的年龄的。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5471d57d0c22590103029d35.png)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古代年龄的词语
![古代年龄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d22975132b160b4e767fcfd0.png)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 男孩15岁。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8、及笄(jĪ):指女子15岁。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10.中丁:表示青年。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 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12、而立0岁。 15、耳顺:指60岁。 16、花甲:亦指60岁。 17、古稀:指70岁。 18、从心:亦指70岁。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
20、期颐:指百岁。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qiǎng bǎo):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 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 “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 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4、垂髫(tiáo):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 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https://img.taocdn.com/s3/m/80220648c850ad02de804180.png)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https://img.taocdn.com/s3/m/4c49be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7.png)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年龄,这些词语不仅仅是数字的替代,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人生阶段的不同理解。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词语被用来表示不同的年龄阶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1. 稚童稚童一词通常用来表示幼小的儿童,年龄通常在幼儿园到小学之间。
稚童取自《诗经》中的“稚童”之义,指年幼的孩子。
古人对待稚童十分重视,相传孔子曾言“稚童齐家,男女老少皆宜”,可见稚童在古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2. 少年少年通常指的是青少年期的人,年龄大约在12岁到18岁之间。
少年一词由“少”和“年”组成,意为年幼的男子。
在古代中国,少年往往是家族中的希望,他们会接受教育,学习诗书礼乐,为将来的成就做准备。
3. 青年青年通常指的是成年人的一种阶段,年龄大约在18岁到30岁之间。
青年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疾走者”,原指行走迅速的士兵,后来引申为年轻的成年人。
在古代,青年人是壮年的前奏曲,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的重任。
5. 中年中年通常指的是成年人的一个重要阶段,年龄大约在40岁到60岁之间。
中年一词由“中”和“年”组成,意为年龄在中间的人。
在古代中国,中年是人生迈入晚年之前的过渡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关注家庭和事业的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词语之外,古人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表示年龄,比如用“花甲”表示60岁,用“稼穑”表示70岁,用“古稀”表示80岁,用“耄耋”表示90岁,用“期颐”表示100岁,用“车笠”表示110岁,用“杖屦”表示120岁,用“百里”表示130岁,以此类推。
这些词语既是数字的替代,又反映了古人对年龄的重视和人生阶段的不同理解。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dc4f62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9.png)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https://img.taocdn.com/s3/m/ccf0334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8.png)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中国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1. 岁
“岁”是最常见的表示年龄的词语之一,表示一年的时候,如“三十岁”表示三十年的时候,简称“三十”。
古代也有用“阳岁”和“阴岁”来表示的,其中“阳岁”指的是农历的跨年,而“阴岁”指的是阳历的跨年。
2. 弱冠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时的年龄,也称为“廿岁”。
这个词源于古代礼仪,二十岁时,男子可以正式穿戴成年礼服,代表着成年和责任的开始。
3. 沐
“沐”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一个称呼,“沐年”表示一年,如“三沐”表示三年。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一种“沐衣”,用来表示年龄增长的次数。
5. 龄
“龄”用来计算年龄时比较正式的称呼,如“十岁”、“二十岁”,经常出现在书面文献中。
这个词语的字形来源于龙,寓意着年龄的长寿和庄严。
6. 沙
“沙”是古代表示一个月的时间单位,如“三沙”表示三个月。
这个词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古代一种用沙子计时的方法,另一种是指古代磨沙粉来记录日子的方法。
7. 节
“节”也是古代表示时间及年龄的常用单位之一,“岁首”到“立夏”为一节,周岁为二十四节。
这个词源于古代农事,表示一年中农具收藏及农民生活的变化情况。
8. 岁寒
“岁寒”是古代农历的一个月份,也用来表示人的年龄。
如“活到百岁寒来晚”就是说老人已经100岁了,已经到了寒冷的岁月。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doc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doc](https://img.taocdn.com/s3/m/b8d0c5c89ec3d5bbfd0a74e6.png)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
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mào diã),
九十鲐(tái bâi)背之年,一百称人瑞”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https://img.taocdn.com/s3/m/2e40124da8956bec0975e3cd.png)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b790f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3.png)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https://img.taocdn.com/s3/m/0c29ae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5.png)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e8fdbdb769dc5022aaea000b.png)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ã)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孩提幼儿时期
总角童年时期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花信女子24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米寿88岁
白寿99岁
耄耄80-90岁期颐100岁。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d3113727bd64783e09122bc4.png)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
“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
“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唐代乔知之《从军行》)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
“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垂髫”代指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
“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
”(《林黛玉进贾府》)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林黛玉进贾府》)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
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
”(《周礼•秋官•司民》)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龀”是换牙,指七、八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
“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晋书•潘岳传》)齿危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谓老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
“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韩愈《元和圣诗》)
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
“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
”(唐代乔知之《从军行》)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
“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垂髫”代指儿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
“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
”(《林黛玉进贾府》)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林黛玉进贾府》)
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
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
”(《周礼•秋官•司民》)
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龀”是换牙,指七、八岁。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
“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晋书•潘岳传》)
齿危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谓老年人。
“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祭妹文》)
汤饼之期古俗,婴儿出生三日设宴招待亲友,叫“汤饼筵”或“汤饼宴”、“汤饼会”,后以“汤饼之期”代称婴儿出生三月。
成名古俗,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为其取名,因称婴儿三月为“成名”。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
”(《周礼•地官•媒氏》)
笄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年之礼,结发插笄。
“笄年”就是女子初加笄之年,又叫“及笄”,即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加冠,行成人之礼,因以“冠”指男子二十岁。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读guàn)
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弱冠”就是刚成年的男子,二十岁左右。
“予弱冠粤行。
”(《祭妹文》)
襁褓“襁”本系背负婴儿的背带,“褓”本系包裹婴儿用的小被,用“襁褓”比喻幼小的年龄。
“曾孙虽在襁褓。
”(《汉书•宜帝纪》)
雏初生之鸟叫雏,用“雏”比喻幼儿。
“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
”(杜甫《徐卿二子歌》)
黄口雏鸟口角黄色,而幼童稚嫩如同雏鸟,故用“黄口”比喻幼儿。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汜论》)
豆蔻或称“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娉娉婷婷,如豆蔻初放,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青春本谓“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青年时代。
“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西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
华年像花一样美妙的年龄,比喻青年。
“华”通“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垂胡胡,兽颔下垂的肉,老人颔皮松弛下垂,故用“垂胡”比喻老年。
“身世蚕眠将作茧,形容牛老已垂胡。
”(陆游《七十》)
素秋本指秋季。
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
秋天景色凋零肃杀,因以素秋比喻晚年。
例见“青春”条。
龟鹤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因以比喻长寿。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郭璞《游仙》)
周晬婴儿满一岁。
“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祭妹文》)
生小童年。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孔雀东南飞》)
裹头男子成年后裹头巾,“裹头”表示成年。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