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厢记ppt

西厢记ppt

人物关系解析
1 2
张生与崔张生与红娘、法聪
三人形成了一个支持张生和崔莺莺爱情的团队 。
3
崔母与崔莺莺
母女关系复杂,崔母期望女儿能够嫁给一个有 地位的男子,但崔莺莺却追求自由爱情。
03
西厢记的文学价值
语言艺术特色
精炼流畅
西厢记的语言表达精炼而流畅,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使得文本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
文化符号
02
《西厢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
熟知,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学术研究
03
《西厢记》在学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到文学、
戏剧、哲学等多个方面。
西厢记的未来发展及创新探索
现代化演绎
《西厢记》作为传统戏曲,需要与时俱进,通过 创新探索,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全球视野
1960年
《西厢记》,导演:朱石麟,主演 :夏梦、乐蒂
1987年
《西厢记》,导演:王家卫,主演 :张国荣、林青霞
2014年
《西厢记》,导演:路奇,主演: 海一天、韦青
影视改编中的主题及人物塑造
主题
爱情、人性、社会
人物塑造
张生、崔莺莺、红娘、法本等
影视改编的意义及影响
意义
传承和弘扬了经典文化、拓展了受众群体
民间信仰的反映
神灵信仰
西厢记中出现了许多神灵形象,例如普救寺中的佛像和护法神祇等,这些形 象反映了民间信仰中对神灵的崇拜和尊敬。
吉祥物信仰
西厢记中出现了许多吉祥物,例如红鸾、月老等,这些吉祥物代表了民间信 仰中对婚姻和爱情的崇拜和尊敬。
人文精神的传承
爱情至上
西厢记中强调了爱情至上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这种观念鼓 励人们追求真爱,勇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反对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简析《西厢记》对《诸宫调西厢记》的发展

简析《西厢记》对《诸宫调西厢记》的发展

简析《西厢记》对《诸宫调西厢记》的发展
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
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西厢记》书籍导读

《西厢记》书籍导读

《西厢记》导读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二、王实甫生平及著作三、《西厢记》与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四、《西厢记》故事的源流和故事梗概•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1、原始时期巫术活动——巫觋“灵保”“尸”“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

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

”2、春秋时期:俳优晋之优施(晋献公时代)、楚之优孟(楚庄王时代)——《史记·滑稽列传》)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主,优以男为主。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3、汉代角抵戏: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史记·乐书》秦汉间冀州有乐,名“蚩尤戏”。

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梁任昉《述异记》4、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和参军戏歌舞戏: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

——《通典》卷一四六滑稽戏:《李可及戏三教》参军戏5、宋代的戏曲宋代傀儡戏宋代杂剧6、金代院本院本者,行院之本也。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记载六百九十种院本。

7、元杂剧广胜寺明应王殿(南壁东侧)元代杂剧壁画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高4.11米、宽3.11米元代戏曲的几个概念1.元曲:元代的流行歌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

2.散曲: (诗歌)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3.杂剧:(戏曲)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4.小令:“叶儿”,独立的只曲,调短字少。

“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

”——王骥德《曲律》5.带过曲(双调):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

由同一宫调的两只或三只不同曲牌组成,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雁儿落】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得胜令】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张养浩(退隐)6.套数:又称“套曲”、“散套”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而且一韵到底。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本课内容: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授课时间: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莺莺故事的流变及其阶段性特点;2、掌握《西厢记》在营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王实甫及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地位非常重要。

《西厢记》把元代以来莺莺题材的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确立了以爱情为主线、与封建保守势力勇于斗争、争取婚姻幸福的主题,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构安排合理,矛盾线索紧密,语言华美,是元剧文采派的代表者。

三、教学重点1、莺莺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2、《西厢记》的内容主题及其思想意义;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1、对张生、莺莺、红娘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与掌握;2、《西厢记》故事线索的安排与处理。

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七、课文导入:如果说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一座艺术丰碑,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无疑是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明初就有人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一、王实甫生平、创作和西厢故事的演变(一)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生活在元代前期,熟悉勾栏生活,才华出众,和关汉卿同为最杰出的元杂剧作家。

《录鬼簿》载,王实甫作杂剧14种,今存3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是他最享盛誉的代表作。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明初的贾仲明一锤定音,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在《西厢记》在文学上的位置。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摘要:
1.西厢记的起源和发展
2.元曲杂剧时期的西厢记
3.明清小说时期的西厢记
4.现代西厢记的改编和影响
正文: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小说,起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后经历代演绎,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西厢记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首先,我们来了解西厢记的起源和发展。

西厢记的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经过宋、金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这是西厢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次,是元曲杂剧时期的西厢记。

在这个时期,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使其成为元曲杂剧的代表作之一。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也是西厢记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

接着,是明清小说时期的西厢记。

在这个时期,西厢记被改编成小说,如明代的《金瓶梅》和清代的《红楼梦》等,都受到了西厢记的影响。

这些小说将西厢记的故事和人物融入其中,进一步扩大了西厢记的影响力。

最后,是现代西厢记的改编和影响。

现代以来,西厢记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如1997 年的电影《西厢记》和2013 年的电视剧《新西厢记》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传承了西厢记的故事和精神内涵,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总之,西厢记从唐代起源,历经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和现代改编等阶段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西厢记故事。

《西厢记》概述

《西厢记》概述

《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书生张生(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达成美满婚姻的故事,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带着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三十余人,护送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在途经河中府普救寺时,他们暂时居住下来。

此时,河南洛阳的书生张珙(字君瑞)为了赶考,也来到普救寺游览,并与莺莺相遇。

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差异和礼教束缚,他们无法直接表达爱意。

崔莺莺的美貌引来了叛将孙飞虎的垂涎,他率兵围住普救寺,要求交出莺莺。

崔夫人为了保全女儿和寺庙中其他人的性命,承诺将莺莺嫁给能退兵的人。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求援。

杜确及时赶到,解救了普救寺,孙飞虎兵败被擒。

然而,崔夫人却食言赖婚,不愿将女儿嫁给张生。

张生因此相思成疾,幸得红娘相助,莺莺最终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夫人得知此事后,愤怒地拷问红娘,但被红娘巧妙地说服。

崔夫人虽然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只有考中才能娶莺莺。

张生与莺莺惜别后,上京应试,最终考中状元。

然而,崔夫人的侄儿郑恒却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崔夫人再次赖婚,要将莺莺嫁给郑恒。

幸而张生及时赶到,郑恒撞死,崔、张二人最终完婚。

《西厢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封建家长的权威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

同时,《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是作品中的重要纽带和推动力量。

《西厢记》教案

《西厢记》教案

《西厢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元杂剧得特点与成就。

(2)了解《西厢记》故事得渊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疏理剧情得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得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得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与爱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剧情,赏析红娘得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赏析剧情发展中得突变,品味其艺术效果。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一、了解元杂剧得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得北曲杂剧。

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就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得故事。

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就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得。

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得名字。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得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

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就是剧中人物得唱词,有严格得格律,就是元杂剧得主体。

宾白就是剧中人物得说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就是宾,所以称为宾白。

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

独白,就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得对话;带白,就是唱曲得过程中偶尔插入得几句说白;插白,就是主唱得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得几句说白;旁白,就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得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得方式。

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

分白,就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得内容又就是彼此有关系得。

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

科范,就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得舞台指示。

二、了解《西厢记》故事得渊源与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得传奇《莺莺传》,就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

在这篇传奇中,张生就是个骗取了莺莺得爱情,却又另娶高门得轻薄书生,莺莺则就是个饮恨吞声得悲剧形象。

《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

《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

试述《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1.《西厢记》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 779- -831 )写的传奇短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其大致内容是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

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

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

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2.《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

文人如秦观、毛滂都写有《调笑转踏》歌舞词。

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

南戏有《西厢记》一目。

北宋赵德麟《令時》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赵德麟和毛滂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

张生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作者虽还没有洞悉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但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

3.金代董解元使用说唱艺术形式诸宫调,以《西厢》为故事题材,创造《西厢记诸宫调》,成为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

他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

①张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风流倜傥、质朴钟情、乐观又带几分幽默气质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衬照出《莺莺传》中张生的卑鄙灵魂。

原来的轻薄文人变成了“情种”,一个新的张生形象由此诞生。

拆散二人婚姻的成了老夫人,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崔张的矛盾亦变为崔张为争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

这不仅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和人民大众的心理愿望,而且它所触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超过了《莺莺传》,并赋予作品以更高的艺术生命力。

《西厢记》四种版本的注释之比较

《西厢记》四种版本的注释之比较

深入浅出型注释风格
01
特点
注释内容深入,但以浅显易懂的 方式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
02
03
优点
缺点
既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又避免了 过于复杂的表述,易于读者接受 和理解。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仍然需要 一些时间来适应和理解这种注释 风格。
04
注释目的与价值比较
注释目的比较
解释字词含义
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比较不同版本对修辞手法的注释 ,如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 法的运用。
诗词曲赋注释
考察不同版本对诗词曲赋的注释 ,如《明月几时有》、《待月西 厢下》等经典诗词的解读。
语言风格注释
比较不同版本对语言风格的注释 ,如文采派、本色派等语言风格 的运用。
03
注释风格比较
简洁明了型注释风格
1 2
特点
注释简短明了,直接点明注释对象的意义和用法 。
优点
方便读者快速理解注释内容,减少阅读障碍。
3
缺点
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缺乏足够的 背景信息和细节。
详尽细致型注释风格
特点
注释内容详细,对注释对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说 明,包括背景、用法、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
优点
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深入了解注释对 象。
缺点
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 理解注释内容。
《西厢记》四种版本的注释 之比较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西厢记》四种版本概述 • 注释内容比较 • 注释风格比较 • 注释目的与价值比较 • 注释差异原因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西厢记》四种版本概述

《西厢记》研究的历史意义

《西厢记》研究的历史意义

《西厢记》研究的历史意义首先,《西厢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品,《西厢记》在戏曲形式和文学手法上都有独特的贡献。

其语言流畅、富于韵律感,多采用对白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此外,该剧还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之一,并成为后世戏剧、小说文学的重要参考。

其次,《西厢记》对于揭示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剧以唐代名士元稹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为背景,描绘了元代儿女间的爱情纠葛和社会禁忌的冲击。

通过这一情节,剧中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婚姻制度、社会习俗、世间道义等方面的特点和矛盾。

这部剧以其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元代社会的一部分真实状况,有助于读者了解元代社会风貌,对于研究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此外,《西厢记》还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鼎盛时期,而《西厢记》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剧在戏曲题材上的选择以及形式上的创新,影响了后世戏曲剧种的发展。

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杂剧,它在表现主题上进行了突破,打破了以往杂剧中以英雄壮丽题材为主的格局,注重塑造人物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培养了观众对于细腻情感的审美需求。

同时,《西厢记》还通过对于唱腔的运用,使剧中人物更加形象生动,展示了元代戏曲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最后,《西厢记》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剧中展示的男女主角在坚守爱情和道德之间的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道德和情感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当代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因此,《西厢记》的故事和主题依然具有触动现代观众的力量。

此外,该剧也强调个人主义与规范道德之间的平衡,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认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综上所述,《西厢记》作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品,从文学史、社会历史、戏曲发展史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研究与解读该剧,不仅可以了解元代社会的风貌和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启示。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作者:王亚慧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1期内容提要:《莺莺传》出自唐代诗人元稹之手,主要叙写了崔莺莺与张生之间曲折感人的感情故事,受到众多文人的关注和喜爱,也经过多次增补和改编,其中尤以著名元杂剧作家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影响最大。

《西厢记》对《莺莺传》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较多改动和发展,本文主要从情节的继承与改动、人物的继承与增修、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主体思想的演变等方面,全面探究了《西厢记》对《莺莺传》的继承和发展。

希望以此深入解析这部文学作品的流变历程。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继承发展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引来了众多人们的关注和改编,在宋代时,文人雅士以《莺莺传》的故事为体裁,创作了大量诗歌唱词。

金戏曲作家董解元又以诸宫调将《莺莺传》改编为《西厢记》,他在继承《莺莺传》叙事元素的基础上,冲破了传统限制,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赋予了这部文学作品以新的艺术特点。

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在董解元改编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的文学加工,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更加成熟和完善,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叙事内容的继承与发展1.情节的继承与改动元稹所著《莺莺传》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内容较为单薄,主要包括兵掠蒲人、张生护卫、张生与莺莺相见、张生情诗挑逗、二人相约月夜、张生抛弃莺莺等情节。

王实甫在继承这些情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目成、惊艳、拷红、赖婚等情节,促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紧凑,内容更加充实。

此外,王实甫在借鉴《莺莺传》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又将故事格局做了相应调整,《莺莺传》主要是围绕张生、崔莺莺二人展开,而《西厢记》则加入了老妇人、红娘等角色。

《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是在张生解围之后才相遇的,而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则安排二人在一开始就在普救寺邂逅,并互生情愫,后又有张生解围,二人感情升温,但老夫人横加干涉,二人感情受阻,最终在红娘诸人的帮助下终成眷属。

影随风动——《西厢记》情节发展与时间季节的搭配

影随风动——《西厢记》情节发展与时间季节的搭配

影随风动——《西厢记》情节发展与时间季节的搭配《西厢记》是元代剧坛上的一朵奇葩,因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而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王实甫拒董谢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使得《西厢记》杂居表现出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结构上,突破杂居规矩,以五本二十折打破原有体制,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上,充分肯定了崔张二人真挚的爱情,褪去了“董西厢”、“合礼”、“报恩”之类的保护色,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五本四折);思想上,反抗封建礼教,挑战封建婚姻制度,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的猛烈冲击;艺术上,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描述了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描写了典型的环境和细致的心理,运用了文采与本色相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西厢记》首创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把时间作为抒情要素的写作手法,情节发展与时间季节的搭配,犹如影随风动,贯穿故事始终。

利用时间季节的变化,使它成为抒情的凭借,在作品中起到了烘托、反衬、起兴的作用,自觉运用使得情与景更好的交融,使故事在相应的背景下,更加内涵深刻。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楔子中就讲到“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就在这样一个懒春时节,唤出红娘去大殿上香。

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可正是人掩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

一本一折中,张生与莺莺佛殿巧遇,【寄生草】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种种暮春意象折射出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之后“透骨髓相思病染”,春天本就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草长莺飞,花柳争妍,正是: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也开始在心底生根发芽。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1. 生平关于王实甫的生平事迹,至今所知甚少。

仅知其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人,有杂剧作品十四种,散曲今存一只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其创作杂剧的主要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2. 杂剧创作王实甫有杂剧作品十四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与发展1.《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西厢记》导读

《西厢记》导读

《西厢记》导读关于《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的历史,我们所知极少。

根据片段记载,知他是大都(北京市)人,名德信。

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

有人据《录鬼簿》认为应作“德名信”。

“德名”就是表德的意思。

元代杂剧《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李孔目问李逵说:“兄弟,你表德唤作什么?” 像旧时代询问人家名字时先加“尊讳”二字。

据此,“德名信”就是表德名信之意,“实甫”二字是他的号,正式的名字是王信。

据《日下旧闻考》引《函山旅话》,确有王信其人,也在元代,号信之,但只说他是“燕人”,没有其它说辞,是否就是戏曲家王实甫,不能肯定。

对王实甫的籍贯和生卒年也有不同说法。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是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

王结,是易州定兴人。

据此,他约生于元代中统元年,卒于至元二年左右(约1260-1336)。

据王季思考订,王实甫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约1295-1307,见王季思校注《西厢记》)。

王国维的《曲录》根据王实甫的《丽春堂》写金代故事,其结尾处颂金皇“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既写金事又颂金皇,而且剧中写金代风土人情十分具体,于是他说:实甫亦由金入元者矣。

有一定道理。

王实甫大约做过官,六十岁时辞官隐居。

明人陈所闻粹选的《北宫词纪》一书,载有他写的一首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

该曲文辞华美传情,风格类似《西厢》,所用词藻亦为《西厢》习见,作者为王实甫应该是可信的。

曲中流露出某种颓放的情绪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惧:“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

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

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看来是仕途并不得意,而晚年生活是:“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

”与金代的战乱现实对照,多少是有些夸大粉饰,但是至少他晚年是安适的。

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

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例子

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例子

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例子
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通常是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包括起始、发展和结局三个阶段。

以《西厢记》为例,其行动序列如下:
1. 起始阶段:故事开始时,叙述了张生对崔莺莺的倾慕,这是故事的可能性阶段。

2. 发展阶段: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情节中,张生搬兵解围,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

3. 结局阶段:最后,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以上是行动序列的经典例子,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叙事学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西厢记脱胎于唐传奇故事

西厢记脱胎于唐传奇故事

西厢记脱胎于唐传奇故事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唐传奇故事是一种短篇小说形式,以神奇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闻名。

这些故事通常涉及到仙人、僧人、精灵等超自然的元素,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世作品,它的创作灵感即来自于唐传奇故事。

本文将探讨《西厢记》脱胎于唐传奇故事的背景和影响。

唐传奇故事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以描写神仙、僧侣、鬼怪等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形式被称为唐传奇故事。

在唐传奇故事中,作者经常以玄幻的手法,描写人与仙鬼之间的互动,以及人性的挣扎和情感的真挚。

这些故事有时会展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有时则融入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西厢记》的创作背景《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传世剧作。

它以唐传奇故事为脉络,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将唐传奇故事的元素巧妙地结合进剧本中,创造了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西厢记》中,主要人物张生和文君之间的爱情故事非常动人。

张生是一个贫穷的学生,他和文君相爱却有着无法逾越的阶级差距。

他们在法海庙相识,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坎坷,最终赢得了幸福的结局。

整个故事情节中充满了悬念和戏剧冲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西厢记》与唐传奇故事的联系《西厢记》与唐传奇故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

首先,《西厢记》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都脱胎于唐传奇故事,这点是无法忽视的。

王实甫巧妙地运用了唐传奇故事中的元素,如法海庙、仙姑、幻境等,将其融入到剧作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神秘和动人。

其次,《西厢记》对唐传奇故事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王实甫在创作中不仅保留了唐传奇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元素,还进行了创新和改编,使得故事更加符合元代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趣味。

《西厢记》对后世的影响《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元代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

汉诗接受,始见于12世纪中期林宗庇、吴廷硕、朴公袭等人的汉诗作品之中。

之后得力于李仁老、李奎报、崔滋、李齐贤等高丽诗话作者的推崇肯定,杜诗在高丽诗坛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被高丽中后期文人林椿、李谷、李穑等广泛接受,杜诗的影响得以在高丽乃至之后的朝鲜王朝持续扩大。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莺莺传》是唐代一部传奇小说,其作者为著名诗人元稹,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随后,一直有文人墨客对这篇传奇小说进行改造和补充,其中以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出名。

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刻画、从叙事方式到表现主旨都有着继承与发展,本文围绕这些继承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与分析,从而也折射出唐朝、元朝的不同时代风采。

一、元稹的《莺莺传》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1.1元稹的《莺莺传》大量文献资料显示《莺莺传》是一部具有自传体色彩的传奇小说,该小说最为突破的地方就是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追求自由婚姻的爱情故事。

这种突破正是唐朝当代青年男女心底深处的声音,也许正因为这篇小说替他们喊出了这心底之声,才会被一直传唱至今。

小说女主角崔莺莺可以说是一个叛逆的半成品,这是因为她的时而刚强、坚决时而软弱、犹豫: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做出了突破和尝试,她“由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张处”,以身相许,这是她刚强坚决的表现;但是有时却又变得犹豫、动摇和不安,这也是她软弱的体现。

1.2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则是一部古典现实主义的著作,其取材源自《莺莺传》,同时还拥有一个人们所期望的美好结局,就像是格林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爱情故事一样,因而也深受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青年男女的喜爱。

有别于《莺莺传》中的崔莺莺,这里的女主角是一个冷静而热情的女子,她迫切希望能够追求自由的爱情,同时面对张生也有拘泥、扭捏。

崔莺莺深受封建礼教的局限,表现出了对于红娘的顾忌以及对于张生的忍情,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西厢”的历史来看,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西厢记》改编,一是变换艺术形式,便于排场搬演而作,原书的主旨意图并不改变的改作;二是对王《西厢》全本或后四折主旨有所不满,把原作推翻,重新创作的翻作;三是对原有的作品结局不够满意,接其结尾而继续的续其人,踵武王实甫者接连而至,其中不乏名家巨手,《西厢》改编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为扩大《西厢记》的影响,对推动《西厢记》广泛传播是十分有利的。
。在南宋(金)元时代,除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公调》保存下来,其余的西厢故事散见在目录中:《永乐大典》著录“戏文十九”为《崔莺莺西厢记》。徐渭《南词叙录》“本朝戏文”有《崔莺莺西厢记》.下注“李景云编”。张大茇《采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撮南曲谱》的“元传奇”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特别说明“此为李景云改本,非王实甫所作”。元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说到元代时行的传奇有《张珙西厢记》。何良俊《曲论》提到《杀狗记》、《南西厢》……等丸种所谓戏文,金元人之笔也。 《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海盐人崔时佩因王实甫的“西厢”不便于吴骚清唱,于是改之为南曲,吴县李曰华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成了《南西厢记》,嘉靖是就开始大规模的流传,这一版本也是后世西厢京剧、昆曲等戏曲的祖本。同时,陆采也写了《南西厢》,但是后人对陆采《西厢记》的评价不高,凌蒙初云:“陆天池亦作《南西厢》,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志可谓悍矣。然元词在前,岂易角胜,况本不及?”语言骈俪化和低俗化.成两极化的现象,人物语言时而骈俪,连宾白也求工整,时而口吻粗俗,尤以和尚、郑恒、琴童最低俗不堪这些都是它的缺点,但总体来说《南西厢》更为娱乐化幽默化,更加利于传唱。
浅析 《西厢记》的流变
内容提要:《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本文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二、“西厢”的流变
在宋代,在元稹版《莺莺传》的基础上崔张的故事进一步地被改编,不仅是故事情节,还有文艺样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据这一故事写作了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但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发展。以赵的鼓子词为例,赵只是将元稹的散文截为十章,每章之下,配合以唱词。词只是对本章情节发一点感慨咏叹,创作表演的重心都在曲词的“唱”上,散文故事是“说”出来的,只是唱的背景资料,所以鼓子词对故事没有贡献。在内容上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却丢开了张生的“忍情说”、“善补过”和“尤物”的观念,鄙视“薄情少年”同情被遗弃的莺莺。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写道:“最恨多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弃掷前欢惧未忍,岂料盟言,徒顿无凭准。””3俱表示出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此外,还有已经失传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参考文献
1、张家欣 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 《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第20页
2、赵春宁 《西厢记》传播研究 博士论文
3、王胜男 南北西厢记之比较 硕士论文
4、潘兆明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中华书局 第6页
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但是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又称《董西厢》)猛进了一大步。《董西厢》产生的金朝,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对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功名前途十分渺茫,他们的追求也就不如唐人那样热衷。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婚姻恋爱问题,在人生中的地位,就显得重要了,人们更热烈地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长期战乱,对门阀制度和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攀附高门与门当户对的社会作用已不像唐代那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人们更大胆地否定乃至嘲弄门阀,而赞美爱情。所以《董西厢》的主题是以莺莺和张生共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两人最终私奔,并获得美满爱情生括,摒弃了《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悲剧和忍情的丑恶思想。金受古典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董解元笔下的崔张反抗封建礼教和腐败婚姻制度,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不仅主题上有所突破升华,《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突破,张生在《莺莺传》里原是个始乱终弃、无品行的文人,在《葚西厢》里成为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传》里那个被侮辱和损害却怨而不怒的牺牲品崔莺莺,在《董西厢》里初步被塑造为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理想、摆脱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董西厢》中最活跃的人物就是红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红娘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不爱钱财、机智、巧慧、热心帮忙,这就是《董西厢》里红娘的形象。《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当中最为完整的作品,它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的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堪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间接地,它对元代杂剧的兴盛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创始”之功。
关键词:《西厢记》 流变
人们对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的关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始终如一。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一、“西厢”的源头
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故事主要写的是唐贞元中期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张生对他绝情的解释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撑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宣扬女子是祸水的陈词滥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这个故事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与《董西厢》同时有关崔张爱情故事,还有话本《莺莺传》,列在罗烨《醉翁谈录》的“小说开辟”中;《醉翁谈录》的“舌耕叙引”、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上卷皆载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话本名目。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录南戏《莺莺西厢记》,但都已亡侠。
元代王实甫对西厢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将这个故事演绎到了顶峰,写成了《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杂剧,这个时候西厢故事才基本定型。《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流,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王实甫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普遍问题,但仍没跳脱出才子佳人式的框架,所谓“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实际上是向封建势力妥协的结局。这个时代是蒙古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是落后的游牧文化与先进中原文化融合的时代,特殊的年代赋予作者更多的揭露社会黑暗和弊端的可能,其作品透露出很强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蒙古统治者不仅实行残酷民族压迫而且广大知识分子也加以迫害,而王实甫作为一个戏剧家而且是代表人民大众意愿戏剧创作者,他就要揭露这一丑恶现象。这便是《王西厢》比《董西厢》的思想内涵的深化之处。
近代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参照了各种西厢故事和戏,如:元镇的《莺莺传》,董解元的《弦索西厢记》,苏联的《倾杯记》,50年代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的红娘戏,西厢记故事的折子戏(包括京剧、越剧)。田汉同志取诸剧之所长,弃其所短,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发挥他个人的弓考和创见,对《西厢记》进行一番推陈出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这也是当时时代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