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西厢记》是一部经典的元杂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以青年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婚姻观念和爱情价值观。

自元代以来,《西厢记》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其故事情节优美,文笔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厢记》逐渐流传开来,不仅在民间广为传颂,而且在文人墨客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西厢记》的流传过程中,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在元杂剧时期,剧作家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杂剧,奠定了故事的基本框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开始出现,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有些版本中增加了更多的细节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曲折。

到了明清时期,《西厢记》逐渐被改编为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改编版本中,有些保留了元杂剧的基本框架和人物形象,有些则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和创新。

例如,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记》就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改编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剧的结构和人物形象,但也保留了原剧的基本精神。

在现代,《西厢记》的故事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它不仅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而且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西厢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总之,《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

然而,《西厢记》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文精神却一直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崔宗之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宫廷女子与一个书香门第子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部分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的价值。

一、思想内容1.宣扬“婚姻自由”思想《西厢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一种人性观和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是自愿的,应该以双方感情为本,不受封建礼教和家族集体的束缚。

在小说中,主角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既难以遵循婚姻制度,也几乎破碎于世俗利益和礼教观念。

但作者将他们终成眷属,主要原因是要宣扬个人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

2.献扬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西厢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在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女主角莺儿是小说中的一位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是张生,对于世俗的礼教约束毫不在乎,义无返顾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莺儿这一形象的描绘,作者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更为国人树立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3.反映整个社会变化和转型《西厢记》以描摹社会文化现象为基础,并以朝廷、官场、贾宅和书香中至上贵族的行动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和转型。

经过全书的描绘,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社会底层的转型和中、下层阶层的抗争。

小说表现出了官宦新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香门第的衰弱和贾宅豪门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发展。

二、艺术特色1.描写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赋予了小说形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张生是个文静俊秀的青年,他才气横溢,却又时常悲愁郁结,观感深邃;而莺儿则是个任性、娇俏的女孩,理性冷静,却又常常鬼鬼祟祟,动感十足。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物的表面形象,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低下的困境和男女之间的隔阂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故事的流变也不尽相同。

最早版本的《西厢记》被称为《马丹阳曲》,是在元代创作的。

这个版本的故事通过对话和歌曲展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但结局并没有明确表达他们的爱情是否得到圆满的发展。

到了明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将《马丹阳曲》进行修改,形成了现在所称的《西厢记》。

这个版本的故事中,祝英台是一个才华出众、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主动出谋划策帮助梁山伯进入相府,并最终与梁山伯相遇并结合。

这个版本强调了女性的主动性和智慧。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对剧本进行修订,取消了一些性爱描写,使剧本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

清代版本的《西厢记》更加强调婚姻的伦理意义和对社会道德的塑造。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对《西厢记》的改编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些改编版本强调了女性意识觉醒和自主性,关注女性角色在封建社会
中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努力。

还有一些版本将故事背景置于现代社会,通过改变角色设定和情节来反映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现实。

总的来说,《西厢记》的故事流变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绎,也是对社会变迁的回应和反思。

无论是古代版本还是现代改编,故事中对爱情、女性地位和社会伦理的思考都使得这个经典故事持续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意义。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仪式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秩序模式中,由于不同的传播观念,有原形与变形的微妙变化。

中国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播的仪式观突出了文化因素对于社会建构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古代很多传播现象提供了依据。

本文试以西厢记故事为例,结合仪式观理论来探究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原型与变形的传播学意义。

一、西厢记故事的原型西厢记故事源于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作品之一。

故事讲的是张生、崔莺莺两人相恋,私定终身,最终张生为了仕途抛弃了崔莺莺的故事。

作品塑造了张生、崔莺莺两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元稹前半生放荡不羁,仕途比较顺利,经常游走于灯红酒绿之中。

有学者认为,元稹就是张生的原型。

在《莺莺传》中,元稹借张生之口,在抛弃崔莺莺之后污蔑她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褒奖自己善补过: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主人公对此事多方回护,上层社会在舆论上也持戒备态度,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负责任态度。

用儒家礼教来衡量张生与莺莺的行为是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的。

如果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结局就等于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倡导。

元稹在《莺莺传》中并没有谴责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或许是因为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礼教的立场上,张生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元稹所拟定的接受对象是与作者同样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所采取的传播方式是案头小说形式,需要相当的文化水平才能阅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莺莺传》的受众范围。

二、金元时期的西厢记故事演变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局。

当西厢记故事流传到金元时期,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最后结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多维角度赏《西厢》

多维角度赏《西厢》

多维角度赏“西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戏曲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号称“北曲压卷”。

作者通过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描述了剧中人物跌宕起伏千变万化的情怀。

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皇皇巨著,其艺术成也是多方面的。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只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有力地表现典型的冲突。

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

三个人物性格、作风大相径庭,却各具特色。

【崔莺莺】作为出身名门的相国小姐,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但是,崔莺莺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高深的文化文化修养的的青年女性,对生活有自己的愿望和追求。

然而,显赫的门第,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已经有婚约在身的特殊身份,这一切都使得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崔莺莺一方面强烈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因此,形成了她“乖性儿”和“假意儿”兼备的矛盾性格特征。

从出场的“惊艳”到“闹斋”再到“寺警”,从“听琴”到“酬简”,中间经历了老夫人的“赖婚”阻挠,崔莺莺的性格一步步克服软弱,走向冲破束缚,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终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

面对渴望的爱情,崔莺莺表现为既撒娇,又撒野,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深沉曲折、迟疑反复的相互冲突的性格把一个想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又担惊受怕、愁恨无穷的真实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又拘于礼教、顾虑重重,不敢断然行动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是一个贵族小姐的叛逆形象,反映出她性格的犹疑、软弱的同时,又兼有克服困难、冲破桎梏的勇敢,这样的崔莺莺比《莺莺传》和《董西厢》中的在性格发展上又有了飞跃。

塑造了更为真实可信,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

【张生】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显然迥异于《莺莺传》中的形象。

经过王实甫的加工改造,从“始乱终弃”的浪子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善始善终的有情郎。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崇正派杂剧,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情趣之巅峰”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自由和尊严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西厢记》着重表现了“爱情至上”的主题。

在这部剧中,杜丽娘和张生深刻地体现了两个人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和果敢。

他们不畏权势,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该主题具有教育意义,让观众了解到爱情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种陶冶,更是实践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行动。

其次,《西厢记》呈现了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思想内涵。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起义之后所经历的追求尊严和自由的过程,表达了个人品德和自由选择的价值所在。

杜丽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勇气和毅力,她带领着一群妇女首次在故事中发起了起义。

通过杜丽娘的行动,该剧清晰地表现了个人尊严和选择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该剧还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和友情思想。

《西厢记》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

除了杜丽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外,剧中还表现了友情的高尚品质。

例如,孟光、文叔等人对袁政的不离不弃,表现了友情的至高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具有独特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

王实甫巧妙地刻画了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让人物深入人心,令观众在脚下看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例如,舞台上的花鼓戏是剧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图画美妙,临场演绎生动。

总结起来,《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传统文化作品,它通过描写爱情、自由、尊严和友情等主题,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感情和智慧的内涵。

同时,该剧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欣赏价值。

从《西厢记》的流传演变中看蒙汉文化交流

从《西厢记》的流传演变中看蒙汉文化交流

《西厢记》在蒙汉文化交流中扮演了 重要的传播角色,它通过各种艺术形 式和媒介,将汉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 观传播到了蒙古族地区,同时也将蒙 古族的文化元素引入了汉族地区,促 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未来进一步加强蒙汉文化交流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挖掘文化价值
推动多领域合作
《西厢记》作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经典 之作,其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未来可以加强对《西厢记》的研究 ,深入探讨其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的地 位和作用,为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02
《西厢记》在蒙古族文化 中的影响
《西厢记》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蒙古族文学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蒙古族 文学的宝库,为蒙古族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了蒙古族文学的发展
《西厢记》的出现,刺激了蒙古族文学的发展,引领了新的文学风 尚,对后来的蒙古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强文化软实力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文化 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促进了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
《西厢记》的传播和发展,不 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也 带动了影视、戏剧、音乐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文化收益。
《西厢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 和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 软实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西厢记》在蒙古族语言中的翻译和改编
翻译
《西厢记》最初是以汉语创作的,但在元代蒙古族文学家就将其翻译为蒙古文,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 点。
改编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艺术家对《西厢记》进行了改编,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方式与蒙古族文化传统 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西厢记》版本。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历史上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既有浓厚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

首先是关于爱情观念的思考。

《西厢记》以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两位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现了作者对纯洁爱情的向往。

在这个故事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不分贵贱的,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与追求,最终战胜了世俗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不分贵贱的,只要真心相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爱情幸福。

其次是关于批判封建礼教的思考。

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们自由恋爱的限制和歧视。

作者认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不仅使人们无法追求真挚的爱情,更是对人们自由恋爱的一种剥夺。

而崔莺莺正是通过与这种封建礼教的对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西厢记》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和对人们自由恋爱的呼吁。

我们继续分析《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艺术特色:首先是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

《西厢记》中的语言非常优美,结构完整,既有戏曲的抒情性特点,又有散曲的细腻和写实特色。

其中对于崔莺莺的描写非常细腻,把她塑造得既有风华绝代的容貌,又有聪明伶俐的性格,同时还有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其次是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

《西厢记》的舞台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它是一种融合了对唱、散曲和表演的艺术形式,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现代的活力和魅力。

这种表现形式既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新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最后是丰富的音乐和配乐。

《西厢记》中的音乐和配乐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音乐在整个剧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烘托气氛,又能够增加戏剧的感染力。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写的一部杂剧,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和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

整个剧情围绕着元稹和杜秋娘的爱情展开。

元稹是一位文人才子,杜秋娘则是一个才女,并不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行事。

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阻拦和压迫,使得两人常常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扰。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感情的限制,以及对于女性自主权的剥夺。

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在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明,充满了独立和自主的精神。

杜秋娘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性,她不甘屈从于封建社会的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她的闺阁姐妹们也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展示了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应享有平等的权益,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

剧中通过设置宏大的虚构的西厢,与现实的王宅相对应,展现了“虚实”两个世界的对立,以及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与联系。

通过“虚实对立”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加了舞台效果的变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

剧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舞台的布景设计,将元稹与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情节展现在一个优美而宜人的环境中。

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剧情的发展相呼应,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剧情中,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境遇。

作为元代戏曲作品的代表,《西厢记》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反映了士人对于官场腐败的不满,还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该剧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和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展现了文人情怀为主题的艺术风格。

这些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西厢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西厢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西厢记》最早的底本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本是一个悲剧故事,张生赴京赶考一去不回,后来另娶了他人,对崔莺莺可谓是始乱终弃。

王实甫根据这部传奇创作《西厢记》时,保留了基本架构,但是为了表现不同的主旨,做了相当大的改动。

有不少多细节的改动,如将崔莺莺的年纪从十七岁改成了十九岁,贼兵围困的动机也从劫夺财物改为夺占莺莺,等等。

但是最大的改动有两点:首先,王实甫的改编,强化了张生与莺莺之间的爱情主题。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莺莺传》的结尾是一个悲剧,张生进京赶考一去不回,两人也没能在一起;而《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是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以说,故事从悲剧变成了喜剧,批判的矛头也从社会规则转向家长礼教制度。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王实甫所生活的元代,有不同于唐代的社会制度变迁。

这种流变,在崔莺莺的形象上也有许多表现,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女性文化。

美国汉学家韩森在《开放的帝国》中曾说,后世戏曲家不断重写张生和莺莺的传奇,以迎合他们所处时代对于妇女的主流观点。

比如,在崔莺莺生活的唐代,女性其实是不缠足的。

但是,生活在元代的王实甫却将崔莺莺写成了一个小脚女性。

所以,《西厢记》的主人公崔莺莺的生活背景虽然是在唐代,但是在王实甫的笔下体现的反而是元代的社会价值,张生和莺莺也是元代人心目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摘要:一、引言二、西厢记的故事背景与来源三、西厢记的流传与演变1.元代杂剧《西厢记》2.明代传奇《西厢记》3.清代及以后的西厢记改编与影响四、西厢记故事的主题与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西厢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传奇小说,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两代的传奇,以及后世不断改编的影视作品,《西厢记》的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西厢记》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二、西厢记的故事背景与来源《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主线,讲述了一段冲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真爱的爱情故事。

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经历代改编与传承,逐渐演变成脍炙人口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的流传与演变1.元代杂剧《西厢记》元代杂剧《西厢记》是现存最早的《西厢记》改编作品,由王实甫创作。

该剧以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为主线,以红娘为副线,情节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其中,《长亭送别》、《拷红》等场次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

2.明代传奇《西厢记》明代传奇《西厢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相较于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更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的塑造更为丰满。

同时,汤显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如《琴心剑魄》等,使故事更加动人。

3.清代及以后的西厢记改编与影响清代以后,《西厢记》的故事继续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地方戏等。

同时,《西厢记》的故事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镜花缘》等。

可以说,《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西厢记故事的主题与价值《西厢记》故事的主题是冲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真爱。

在这个故事中,莺莺、张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封建礼教,最终赢得了美满的结局。

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主题在流变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西厢记》主题在流变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西厢记》主题在流变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一首名古老的诗词,其主题显著特殊:对一段
穿越时间的恋情的缅怀、抒发以及追忆。

它通过一个古老的故事、一
曲简单勾引的诗句,传达男女之间古老而又真实的情感か。

因此,时
至今日,“西厢记”仍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流传至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厢记》主题也有所改变。

例如,西
厢记本来是对爱情的传达,但现在它也延伸出了其他的主题,例如量,友谊,勇气和不可割舍之情,让这首诗有了更多的内涵。

此外,时代文化的变迁也促使《西厢记》的主题发生变化。

伊始,《西厢记》的主题是关于浪漫情感的故事,而如今,它的定义已经超
越了爱情,变成了一种承载着更多象征符号的故事。

它不再仅仅诠释
爱情,而是一种思想和时尚,这一点可以从年轻一代的反响中感知到。

总之,由于时代文化的变迁以及新的解释,《西厢记》这首古老
的诗歌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它把古老的那份情感延伸到现代,让它
变得更加动人,让新一代的读者来体会古老的情感。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_郝青云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_郝青云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uly.2008第4期(总166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ENCES N o.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郝青云 王清学【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

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

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

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北宋文人赵令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

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

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

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

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

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

《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

《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

《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西厢记》简介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但“始乱之,终弃之”,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西厢记》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

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有赵令畤所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情节基本同于《莺莺传》,但对张生的态度变为谴责。

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

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马,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王作无名氏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王实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称为《北西厢》。

李景云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已失传。

崔时佩、李日华著有《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相同,曲文亦多沿袭王实甫《西厢记》。

从传奇到戏剧——西厢故事的演化及其意义

从传奇到戏剧——西厢故事的演化及其意义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从传奇到戏剧——西厢故事的演化及其意义姓名:学号:年级:专业: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科说明一、开题报告前的准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内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

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内容。

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

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

4.研究(或设计)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

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设计(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

5.实施计划。

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内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二、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可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系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导师必须参加。

报告最迟在毕业(生产)实习前完成。

2.本表(页面:A4)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本人、导师、所在系(要原件)各一份。

三、注意事项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关键的环节。

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申请答辩。

3.本表(原件)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清楚。

西厢记的流变名词解释

西厢记的流变名词解释

西厢记的流变名词解释《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曲文学和戏剧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它讲述了一段跨越贵族与庶民、男女身份差异的美好爱情故事。

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这部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中出现了一些流变名词。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名词做解释和分析。

1. 西厢《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长安城西街的西厢房,西厢房是唐代贵妇人居住的地方。

在中国文化中,西厢也成为意指美好爱情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浪漫的标志。

因此,《西厢记》这个名字代表着这部戏剧的主要情节。

2. 舞台模式《西厢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舞台模式。

其中最有名的是“西江月”舞台模式,被称为“西厢记的皇冠”。

西江月舞台模式是明代传承下来的戏曲舞台布景,其特点是舞台宽敞,舞台后景描绘了一个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色。

这种舞台模式给人一种宛如仙境的感觉,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3. 窦娥窦娥是《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寡妇,被东窗事发后被丈夫所害。

窦娥这个名字在戏曲中暗示了一个女子的坚贞与忠诚。

她的形象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标志,代表了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勇气的女性形象。

4. 曲艺形式《西厢记》被认为是明代京剧的前身,将话剧和音乐相结合。

其中的唱词经常以唱念低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唱念低吟的曲艺形式在戏曲中被称为京剧的“唱腔”,这种形式使得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得到深入描绘。

5. 变脸《西厢记》中的一个角色名为张生,他是个喜剧角色,也是京剧中非常经典的角色之一。

他使用变脸的技巧表演,在剧中用不同的脸谱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角色性格。

变脸是京剧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6.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西厢记》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虽然形势与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西厢记》这个名字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对于人性至善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郝青云 王清学【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

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

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

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

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

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

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

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

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

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

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

词在宋代得29到了空前的发展,词这种文艺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外来音乐的融入为前提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及西域音乐的融入丰富了中原音乐的表现力,促进了宴乐的产生,而宴乐的产生是丰富词的音乐体系的重要因素。

在秦观(1049~1100)和毛滂(1055?~1120?)的笔下,都用《调笑转踏》对崔莺莺进行了吟咏;赵令(创作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算是词中的“鸿篇巨制”了。

同时,西厢记故事在说话艺术中也得到讲述,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中著录有《张公子遇崔莺莺》,其故事梗概与元稹的小说内容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与南方文学发生分化。

女真族南下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传统汉文化相融合。

北方民族乐舞和讲唱文学结合中原地区的诗词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产生了新的文艺形式———院本和说唱诸宫调。

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成为西厢记故事世代传承的里程碑。

《董西厢》不仅将西厢记故事搬上了说唱艺术的舞台,而且丰富了原有的情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使多年以来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遗憾得到了抚慰。

第三阶段:金元统治时期,以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处于南宋政权的统治之下,儒家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得相对较好。

金时的南北隔离使南北方文艺的发展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王世贞在《曲藻》序言中谈到了南北曲的差异及元代北方民族音乐对北曲的影响:“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但大江以北,渐染胡语,时时采入,而沈约四声遂阙其一。

”①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的大融合。

元杂剧就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兴盛起来。

剧作家王实甫将西厢记故事搬上了舞台,从此,元杂剧的不朽之作《西厢记》诞生了。

但南方与北方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差异却一时难以消除,因而在宋、金、元时期,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体系。

正如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言:“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很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

②南戏的源头不一定如徐渭所言,但徐渭的话却很恰当地点明了南北戏曲的不同源流,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民间文艺的影响。

第四阶段:明朝建立,南方的文化北上,使原本盛行于南方的南戏(后来发展为明传奇)也移居北方,成为戏剧舞台的新盟主。

正如王骥德《曲律》中所言:“唐之绝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传。

宋之词,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传。

以至金、元人之北词也,而其法今复不能悉传。

是何以故哉?国家经一番变迁,则兵燹流离,性命之不保,遑习此太平娱乐事哉。

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传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为慨,且惧。

”③戏剧形式的变革促成了西厢记故事的又一次重生———《南调西厢记》诞生。

此后出于不同作者的审美和欣赏者的需求,在明代又出现了诸多的《西厢记》改本和续本。

由于南戏声腔体系的差异,在明代甚至出现了传奇改本的改本。

明朝的建立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回归,蒙古族多年的统治早已使中原儒士大感“礼崩乐坏”。

因此,革除蒙元遗风是当务之急。

开国之初,朱元璋曾对侍臣说:“礼以道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迭和,又使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祗,饰为舞队,谐戏殿廷,殊非所以道中和崇治体也,今所制乐章,颇和音律,有和平广大之意。

自今一切流俗喧39郝青云 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①②③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第240页。

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第155页。

譊淫亵之乐悉屏去之。

”①在中原传统文化中,以“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乐”来陶冶人的性情,礼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淫词艳曲更唱迭和,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也就是指北方民族的音乐打破了以往中原的音乐体系,并与中原传统音乐相融合而建立起来的元曲音乐。

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来看,伴随文化的变迁,文艺形式不断的建构与解构,伴随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西厢记故事始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二、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进西厢记故事内容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发生的。

从《莺莺传》到《南西厢》的演进,历经了几个朝代、几种文化语境,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的变化无不与时代文化精神紧密相关。

无论哪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演义西厢记故事,都对其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一)从《莺莺传》到宋词及说话的演进这个时期的变化有以下特点:艺术形式的变化较大,但思想内容相对稳定。

秦观的《调笑转踏・莺莺》写道:诗曰: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树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词曰:春梦。

神仙洞。

冉冉拂墙花树动。

西厢待月知谁共。

更觉玉人情重。

红娘深夜行云送。

困亸钗横金凤。

②毛滂也呼应秦观写下《调笑转踏・莺莺》:诗曰: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

白玉郎君恃恩力,尊前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蒙花雾,落霞零乱墙东树。

此夜云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词曰:何处。

长安路。

不记墙东花拂树。

瑶琴理罢霓裳谱。

依旧月窗风户。

薄情年少如飞絮。

梦逐玉环西去。

③这两首诗词都以咏物、咏史的方式,咏叹了崔莺莺的不幸,同时也对张生的薄情予以了指责。

从《莺莺传》诞生之日起,就以传奇小说的形式把玩于文人墨客的股掌之间,在《莺莺传》中就多次提到友人的评价及赋诗。

宋代词人们所咏所赋依然不超脱元稹的本传,秦观、毛滂与元稹同为士大夫文人,他们所代表的是同一种文化形态下的同一个社会阶层,因而,他们无法超越元稹的立场。

对于他们而言,崔莺莺只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素材,是文人的一个“尤物”,与功名仕途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南宋时期赵令(的《蝶恋花鼓子词》共十二首,其序中写到:“……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惜乎不比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

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

今于暇日,详观其文(指《莺莺传》),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

每章之下,属之以词。

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

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序全篇之意。

”④这段序表明了当时西厢记故事还没有乐人吟唱,作者试图填补这个空白,并没有改编故事结局的意思。

赵令(乃宋朝皇室后裔,他与儒家的正统思想应当是一致的,时值北宋末南宋初,正当大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此时《董西厢》还没有诞生),因而他也不大可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宋代的说话艺术中,虽没有相关的话本传世,但在宋人笔记《绿窗新话》中著录了一个4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①②③④《明太祖实录》卷66,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第6页,总第1245页。

《全宋词》(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66页。

《全宋词》(二),第690页。

《全宋词》(一),第491页。

题为《张公子遇莺莺》的故事,略述其事,但无孙飞虎逼亲、郑氏赖婚之事,虽未详说结局,但提到“数夕,忽红娘敛衾携枕,引崔氏至。

斜月晶莹,疑若仙降。

自是欢好几一月。

”基本与唐传奇《莺莺传》是一脉相承的。

(二)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蜕变《董西厢》是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关键,从西厢记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来看,《董西厢》的贡献和作用超越了任何一个西厢记故事改本。

在内容上它把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说,改编成情节丰富、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佳话;在形式上又把一个文人手头把玩的传奇小说改编成大众娱乐的讲唱故事,为后代戏剧的再加工打下了声腔、音韵及篇章结构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