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4.4 万有引力定律
【步步高】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章 章末限时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
《步步高》2014高考物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章末限时练(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Δt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探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答案 A2.北京时间2012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设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 m,测速精度0.2 m/s,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移B.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被测物体的位置C.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D.北斗导航卫星测速服务提供的是运动物体的速率答案 A解析由位置、位移、时间间隔、时刻和速度的定义可知,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提供的是一个点,是位置,而不是位置的变化,故选项A错误,B正确;北斗导航卫星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故选项C正确;北斗导航卫星测速服务提供的是运动物体某时刻的速度大小,即速率,故选项D正确.3.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B.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C.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答案 B解析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 =Δv Δt.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量也为零,但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不为零,速度可能为零,故A 、C 选项错误;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B 选项正确;位移是矢量,是由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如果质点做往复运动或曲线运动,位移的方向与质点运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故D 选项错误.4. (2011·天津·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5t +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第1 s 内的位移是5 mB .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C .任意相邻的1 s 内位移差都是1 mD .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答案 D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对比题给关系式可得v 0=5 m/s ,a =2 m/s 2,则第1 s 内的位移是6 m ,A 错;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v =x 2t =5×2+12×2×222m/s =7 m/s ,B 错;Δx =aT 2=2 m ,C 错;任意1 s 内的速度增量Δv =a Δt =2 m/s ,D 对.5. 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到达最高点前的最后一秒内和离开最高点后的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x 1和x 2,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分别为Δv 1和Δv 2,若小球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 ) A .x 1>x 2,Δv 1<Δv 2B .x 1<x 2,Δv 1<Δv 2C .x 1>x 2,Δv 1>Δv 2D .x 1<x 2,Δv 1>Δv 2答案 C 6. 一滑块以某一速度从斜面底端滑到顶端时,其速度恰好减为零.若设斜面全长为L ,滑块通过最初34L 所需时间为t ,则滑块从斜面底端滑到顶端所用时间为 ( )A.43t B.53t C.32t D .2t 答案 D解析 假设存在逆过程,即为初速度是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全过程分为位移为L 4和 34L 的两个阶段,位移之比恰好满足1∶3的关系,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其时间之比为1∶1,即t ′=2t .故选D.7. 在一次救灾活动中,一辆救灾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刚运动了8 s ,由于前方突然有巨石滚下,堵在路中央,所以又紧急刹车,匀减速运动经4 s 停在巨石前.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 1∶a 2等于2∶1B .加速、减速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v 1∶v 2等于1∶1C .加速、减速中的位移之比x 1∶x 2等于2∶1D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 1∶a 2不等于1∶2答案 BC解析 汽车由静止运动8 s ,又经4 s 停止,加速阶段的末速度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相等,由v =at ,知a 1t 1=a 2t 2,a 1a 2=12,A 、D 错,又由v 2=2ax 知a 1x 1=a 2x 2,x 1x 2=a 2a 1=21,C 对,由v =v 2知,v 1∶v 2=1∶1,B 对.8. 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B .t 1时刻乙车追上甲车 图1C .t 1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D .0到t 1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答案 B9. 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某地在实施人工降雨时,竖直向上发射的气象火箭弹,先以2g 的加速度向上匀加速运动,经时间t 0后,变为匀速运动,再经时间t 0后爆炸.下列关于其爆炸前运动的速度图象(v -t 图)和加速度图象(a -t 图)的描述,正确的是(以向上为正方向) ( )答案AC解析依题意可知,在0~t0时间内火箭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其v-t图线应该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段,而a-t图线则是一条平行于横轴且在横轴上方的线段;在t0~2t0时间内火箭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其v-t图线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线段,而a-t图象则是一条与横轴重合的线段.10.磕头虫是一种不用足跳但又善于跳高的小甲虫.当它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时,将头用力向后仰,拱起体背,在身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空区,然后猛然收缩体内背纵肌,使重心迅速向下加速,背部猛烈撞击地面,地面反作用力便将其弹向空中.弹射录像显示,磕头虫拱背后重心向下加速(视为匀加速)的距离大约为0.8 mm,弹射最大高度为24 cm.而人原地起跳方式是,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向上加速,假设加速度与磕头虫加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如果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重心上升高度为0.5 m,那么人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可达(空气阻力不计,设磕头虫撞击地面和弹起的速率相等)( )A.150 m B.75 m C.15 m D.7.5 m答案 A解析磕头虫向下运动末速度大小与向上运动初速度大小相等,向下运动过程中v21=2ah1,弹射过程中v21=2gh2;人向上加速运动过程中v22=2aH1,离地上升过程中v22=2gH2,代入数值得H2=150 m,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8分)利用图2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天平B .秒表图2C .米尺 (2)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误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存在摩擦解析 (1)通过处理纸带求加速度,一定要知道长度,则要有米尺;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不需要秒表;重力加速度的值和物体的质量无关,故不需要天平.(2)加速度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阻力作用,据此说一条理由就行.12.(8分)如图3所示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反映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图中所标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测得OA =7.05 cm 、AB =7.68 cm 、BC =8.33 cm 、CD =8.95 cm 、DE =9.61 cm 、EF =10.26 cm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______ s ,打点计时器打A 点时小车的速度是____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3答案 0.10 0.74 0.64解析 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0.02×5) s= 0.10 s ,打点计时器打A 点时小车的速度v A =OB 2T =7.05+7.680.20×10-2 m/s =0.74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EF +DE +CD -BC -AB -OA9T =10.26+9.61+8.95-8.33-7.68-7.059×0.01×10-2 m/s 2=0.64 m/s 2. 13.(10分)A 、B 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同向做匀速运动,A 在前,速度为v A =8 m/s ,B 在后,速度为v B =16 m/s ,当A 、B 两车相距x =20 m 时,B 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为避免两车相撞,刹车后B 车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 a >1.6 m/s 2解析 如图所示,两物体相撞的条件为:同一时刻位置相同.设此时A 的位移为x A ,则B 的位移为x B =x A +x ,由运动学公式得: v B t -12at 2=v A t +x ①当B 车追上A 车时,若B 的速度等于A 的速度,则两车刚好相撞, v A =v B -at ②由①②得a =1.6 m/s 2故为避免两车相撞,B 车的加速度应大于1.6 m/s 2.14.(10分)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利用速度传感器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其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4所示,求:(1)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a ; 图4 (2)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x .答案 (1)2 m/s 2(2)1 m解析 (1)由图象可知,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 =Δv Δt =2-01.5-0.5m/s 2=2 m/s 2. (2)由v -t 图象看出,物块的初速度为v 0=4 m/s沿斜面上滑的时间和加速度分别为t =0.5 s ,a ′=Δv ′Δt ′=0-v 0t=-8 m/s 2 故物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x =v 0t +12a ′t 2=4×0.5 m-12×8×0.52 m =1 m 15.(12分)某人骑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正前方7 m 处以10 m/s 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然后以大小为2 m/s 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求此人需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答案 8 s解析 汽车刹车,经时间t 1停止,则0=v 0-at 1,故t 1=v 0a=5 s .设汽车在匀减速过程中被人追上,则x 人=x 车+7 m ,x 人=v 人t ,x 车=v 0t -12at 2, 联立以上三式,代入数据得,t 2-6t -7=0,解得t =7 s>t 1,故相遇前车已停下. 设人经过t 2追上汽车,则人追上汽车需满足的条件为: x 人′=x 车′+7 m ,x 人′=v 人t 2,x 车′=v 202a联立以上三式,代入数据解得t 2=8 s.16.(12分)2012年2月23日凌晨,第18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男子3米板决赛结束,中国选手包揽冠、亚军,其中奥运冠军何冲以总成绩553.35分成功卫冕.如图5所示是他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到达最高点时他的重心离台面的高度为 1 m ,当他下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他的重心离水面也 图5是1 m .设他静止站在台面上时重心距台面的高度为0.8 m ,重力加速度g =10 m/s 2,问:(1)他的起跳速度约是多大?(2)从起跳到入水(手掌触水)共需多长时间?答案 (1)2 m/s (2)0.97 s解析 运动员上升过程重心上升的高度h 1=0.2 m ;下降过程重心下降的高度h 2=3 m.(1)在上升的过程中,由v 2=2gh 1得运动员起跳速度v =2gh 1=2×10×0.2 m/s =2 m/s. (2)分段考虑:上升时间t 1=v g =210s =0.2 s 下降过程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由h 2=12gt 22得 t 2= 2h 2g = 2×310 s =0.77 s ,故总时间t =t 1+t 2=0.97 s.。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4章 章末限时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里有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下落一半高度时汽车突然向右匀加速运动,站在车厢里的人观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图中的( )答案 C解析 开始时小球相对观察者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车突然加速时,等效成小球相对汽车向左突然加速,刚开始加速时,水平方向的相对速度较小,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平方向的相对速度逐渐增大,故观察者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应该是C 图.2. (2012·安徽理综·14)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对接前,“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50 km ,“神舟八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43 km.它们的运行轨道均视为圆周,则( )A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速度大B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周期长C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角速度大D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加速度大 答案 B解析 由题知“天宫一号”运行的轨道半径r 1大于“神舟八号”运行的轨道半径r 2,天体运行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根据G Mmr 2=m v 2r,得v =GMr.因为r 1>r 2,故“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较小,选项A 错误;根据G Mm r 2=m (2πT )2r 得T =2πr 3GM,故“天宫一号”的运行周期较长,选项B 正确;根据G Mmr2=mω2r ,得ω=GMr 3,故“天宫一号”的角速度较小,选项C 错误;根据G Mm r 2=ma ,得a =GMr 2,故“天宫一号”的加速度较小,选项D 错误.3.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并发回了大量数据.如果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下列测量数据,能够得出火星密度的是( )A .发射一颗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r 和卫星的周期TB .测出火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C .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速度vD .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角速度ω 答案 D解析 A 项中只能测出火星的质量;B 项能测出太阳的质量,在C 、D 项中由T =2πω和ρ=3πGT2知,C 错,D 对.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高尔夫球将逐渐成为普通人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如图1所示,某人从高出水平地面h 的坡上水平击出一个质量为m 的球,由于恒定的水平风力的作用,球竖直地落入距击球点水平距离为L 的A 穴.则( )图1A .球被击出后做平抛运动B .球从被击出到落入A 穴所用的时间为 2h gC .球被击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L2g hD .球被击出后受到的水平风力的大小为mgh /L 答案 BC解析 在竖直方向上h =12gt 2,所以t =2hg,在水平方向上,在时间t 内速度由v 0减至零,有v 0=at ,且v 02t =L ,所以v 0=L2g h ,a =gL h ,水平风力F =ma =mgL h,因此选项A 、D 错误,B 、C 正确.5. 在杂技表演中,猴子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杆向上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运动,同时人顶着直杆以速度v 0水平匀速移动,经过时间t ,猴子沿杆向上移动的高度为h ,人顶杆沿水平地面移动的距离为x ,如图2所示.关于猴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相对地面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 .相对地面做匀加速曲线运动C .t 时刻猴子对地的速度大小为v 0+atD .t 时间内猴子对地的位移大小为x 2+h 2 答案 BD解析 猴子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合力在竖直方向上,与合初速度不共线,所以相对地面做匀加速曲线运动,A 项错,B 项对;合位移为x 合=x 2+h 2,D 项对;t 时刻v =v 20+(at )2,C 项错.6. 以速度v 0水平抛出一小球后,不计空气阻力,某时刻小球的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此时小球的竖直分速度大小大于水平分速度大小B .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C .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D .从抛出到此时,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v 0g答案 AD解析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x =v 0t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y =12gt 2,v y =gt ,tan α=yx ,tan θ=v y v 0 联立得:tan θ=2tan α,t =2v 0g所以v y =2v 0,故B 、C 错误,A 、D 正确.7. 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附近,在P 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绕月飞行,如图3所示.若卫星的质量为m ,远月点Q 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 ,运行到Q 点时它的角速度为ω,加速度为a ,月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则卫星在远月点Q 时对月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图3A .maB .G Mm R 2C.mgR 2(R +h )2D .m (R +h )ω2答案 AC解析 由F 万=ma 知A 项正确,B 项中的R 不是Q 点到月心的距离,B 项错误;在Q 点,F 万=GMm (R +h )2,而GM =gR 2,所以F 万=mgR 2(R +h )2,C 项正确;由于Q 点是椭圆轨道的端点,不能用圆轨道的向心力公式m (R +h )ω2来求Q 点的万有引力,D 项错误. 8. 如图4所示,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拴住一个小球,在O 点的正下方与O 点相距l2的地方有一枚与竖直平面垂直的钉子;把小球拉起使细绳在水平方向伸直,由静止开始释放,当细绳碰到钉子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小球的线速度不发生突变B .小球的角速度不发生突变C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到原来的2倍D .绳子对小球的拉力突然增大到原来的2倍 答案 AC解析 由于惯性,小球的线速度不会发生突变,但由于继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角速度ω=v r 增为原来的2倍;向心加速度a =v 2r 也增为原来的2倍;对小球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T -mg =m v 2r ,即F T =mg +m v 2r ,r 减为原来的一半,拉力增大,但不到原来的两倍.三、非选择题(共45分)9. (12分)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1)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 1的表达式;(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的表达式.答案 (1)v 1=gR (2)T =2πR(R +h )3g解析 (1)设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质量为M ,地球表面处的某物体质量为m ′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球表面附近满足G Mm ′R 2=m ′g则GM =R 2g 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它受到的万有引力 则m v 21R =G Mm R2②将①式代入②式得v 1=gR(2)由①式可知,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为 F =G Mm (R +h )2=mgR 2(R +h )2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 4π2T 2(R +h )④③④式联立解得T =2πR(R +h )3g10.(15分)在一足够长的倾角为θ=37°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小球A ,经过时间t 后,仍在斜面顶端水平抛出另一小球B ,为使抛出的小球B 能够刚好击中小球A ,小球B 应以多大速度抛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sin 37°=0.6,cos 37°=0.8) 答案 gt解析 设B 球平抛后经时间t 1落到斜面上 其水平位移为x =v t 1① 其竖直位移为y =12gt 21②考虑到斜面倾角有y =x tan θ③ 根据①②③式可得t 1=2v tan θg =3v2g ④B 球位移为s =xcos θ=v t 1cos θ=15v 28g⑤而在这段时间内A 球总位移为l =12g sin θ(t 1+t )2⑥因为两球相碰,则s =l ⑦由⑤⑥⑦可得v =gt11.(18分) 如图5所示,半径R =0.2 m 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MN 竖直固定放置,末端N与一长L =0.8 m 的水平传送带相切,水平衔接部分摩擦不计,传动轮(轮半径很小)做顺时针转动,带动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 0运动.传送带离地面的高度h =1.25 m ,其右侧地面上有一直径D =0.5 m 的圆形洞,洞口最左端的A 点离传送带右端的水平距离s =1 m ,B 点在洞口的最右端.现使质量为m =0.5 kg 的小物块从M 点由静止开始释放,经过传送带后做平抛运动,最终落入洞中,传送带与小物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 取10 m/s 2.求:图5(1)小物块到达圆轨道末端N 时对轨道的压力; (2)若v 0=3 m/s ,求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3)若要使小物块能落入洞中,求v 0应满足的条件. 答案 (1)15 N ,方向竖直向下 (2)0.3 s (3)2 m/s<v 0<3 m/s解析 (1)设小物块滑到圆轨道末端时速度为v 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R =12m v 21设小物块在轨道末端所受支持力的大小为F N ,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1R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F N =15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对轨道的压力为15 N ,方向竖直向下. (2)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加速运动时,由μmg =ma ,得 a =μg =5 m/s 2加速到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t 1=v 0-v 1a =0.2 s ,位移x =v 1+v 02t 1=0.5 m 匀速运动的时间t 2=L -x v 0=0.1 s故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t =t 1+t 2=0.3 s (3)小物块从传送带右端做平抛运动,有h =12gt 2恰好落在A 点s =v 2t ,得v 2=2 m/s 恰好落在B 点D +s =v 3t ,得v 3=3 m/s故v0应满足的条件是2 m/s<v0<3 m/s。
步步高一轮复习第四章第5课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第5课时 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
基础再现· 深度思考 一、开普勒三定律
第5课时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思考
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k值有什么特点?
基础再现· 深度思考 二、万有引力定律
第5课时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 连线上,引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距离r的二次方 与它们之间_____________成反比. m1m2 F=G r2 6.67×10-11 2.公式________,通常取G=____________ N· 2/kg2,G m 是比例系数,叫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 质点 公式适用于_____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 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 质点,r是_______间的距离;对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 两球心 质点 质点的万有引力的求解也适用,其中r为球心到_____间的 距离.
A.400g 1 B. 400g C.20g 1 D.20g
课堂探究· 突破考点
考点二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第5课时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跟踪训练2 】为了对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我国于2011 年10月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假设探测器在离火星表 面高度分别为h1和h2的圆轨道上运动时,周期分别为T1和T2.火星可视为质 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忽略火星的自转影响,万有引力常量为G.仅利用 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 ( A ) A.火星的密度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火星的质量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 C.火星的半径和“萤火一号”的质量 D.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火星对“萤火一号” 的引力
2014届高考物理全程复习方略(广东版-第一轮)(含详细解析)4.4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课时提能演练(十三)(40分钟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 A∶T B=1∶8,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A.R A∶R B=4∶1,v A∶v B=1∶2B.R A∶R B=4∶1,v A∶v B=2∶1C.R A∶R B=1∶4,v A∶v B=1∶2D.R A∶R B=1∶4,v A∶v B=2∶12.(创新题)2011年11月3号凌晨,“天宫一号”与“神八”实现对接,11月14日实现第二次对接,组合体成功建立了载人环境,舱内将进行多项太空实验.假设一宇航员手拿一只小球相对于太空舱静止“站立”于舱内朝向地球一侧的“地面”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航员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介于7.9 km/s与11.2 km/s之间B.若宇航员相对于太空舱无初速度释放小球,小球将落到“地面”上C.宇航员将不受地球的引力作用D.宇航员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零3.(易错题)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 1和T 2,设在卫星1、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 1、g 2,则( ) A. B.C.g 1g 2=(T 1T 2)2D.g 1g 2=(T 2T 1)2 4.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个由两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月地连线上某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与地球绕O 点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和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约为( )A.1∶6 400,1∶80B.1∶80,1∶6 400C.80∶1,80∶1D.6 400∶1,80∶1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5.(易错题)(2012·杭州模拟)人类正在有计划地探索地球外其他星球,若宇宙空间某处有质量均匀分布的实心球形天体,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引力常量G 已知)( )A.若宇航员测出宇宙飞船贴着天体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则可推知天体的密度B.只要测出宇宙飞船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就可推知该天体的密度C.若宇航员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一物体在该天体的极地比赤道上重P ,且已知该天体自转周期为T ,则可推知天体的密度D.若测出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该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则可以推知该天体的密度6.(2011·广东高考)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3GMT 24π2B.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 MmR2D.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7.(2012·黄冈模拟)太阳由于辐射,质量在不断减小,地球由于接受太阳辐射和吸收宇宙中的尘埃,其质量在增加,假定地球增加的质量等于太阳减小的质量,且地球的轨道半径不变,则( ) A.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增大 B.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变小 C.地球运行的周期变长 D.地球运行的周期变短8.如图所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三个人造地球卫星A 、B 、C 在某一时刻恰好在同一直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根据v =gr ,可知v A <v B <v C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F A >F B >F CC.向心加速度a A>a B>a CD.运动一周后,C最晚回到原地点9.(2012·深圳模拟)地球“空间站”正在地球赤道平面内的圆周轨道上运行,其离地高度为同步卫星离地高度的十分之一,且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关于该“空间站”说法正确的有( )A.运行的加速度一定等于其所在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B.运行的速度等于同步卫星运行速度的倍C.站在地球赤道上的人观察到它向东运动D.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因受到平衡力而在其中悬浮或静止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0.(预测题)(18分)中国赴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港口出发一路向南,经赤道到达南极.某同学设想,在考察船“雪龙号”上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地球的平均密度:当“雪龙号”停泊在赤道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1,当“雪龙号”到达南极后,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同一个钩码的重力,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2,设地球的自转周期为T,不考虑地球两极与赤道的半径差异.请根据探索实验的设想,写出地球平均密度的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G、圆周率π已知).11.(18分)一组太空人乘太空穿梭机,去修理位于离地球表面6.0×105 m的圆形轨道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机组人员驾驶穿梭机S进入与H 相同的轨道并关闭推动火箭,而望远镜在穿梭机前方数公里处,如图所示,设G 为万有引力常量,M E 为地球质量.(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6 m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 9.8 m/s 2)(1)在穿梭机内,一个质量为70 kg 的人站在台秤上,则其示数是多少? (2)计算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值. (3)计算穿梭机在轨道上的速率和周期.答案解析1.【解析】选D.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 ,卫星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故G Mm R 2=m v 2R =m(2πT )2R 故R 3T 2=GM4π2,v = 所以:R 3A T 2A =R 3B T 2B ,R A R B =3T 2AT 2B =14, v Av B =R B R A =21.选项D 正确. 2.【解析】选D.7.9 km/s 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可见,所有环绕地球运转的卫星、飞船等,其运行速度均小于等于7.9 km/s ,故A 错误;若宇航员相对于太空舱无初速度释放小球,由于惯性,小球仍具有原来的速度,所以地球对小球的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它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即G Mm ′r 2=m ′v 2r ,其中m ′为小球的质量,故小球不会落到“地面”上,而是沿原来的轨道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故B 错误;宇航员受地球的引力作用,此引力提供宇航员随空间站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否则宇航员将脱离圆周轨道,故C 错误;因宇航员所受的引力全部提供了向心力,宇航员不能对“地面”产生压力,他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 正确. 3.【解析】选B.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或重力)提供,则G Mm r 2=m 4π2T 2r ,又mg =m 4π2T 2r ,设两周期为T 1和T 2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 1和r 2,解得g 1g 2=,故B 正确.4.【解析】选C.月球和地球绕O 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月球和地球的向心力相等.且月球、地球和O 始终共线,说明它们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设月球和地球的质量、线速度、轨道半径分别为m 1、m 2,v 1、v 2和r 1、r 2,角速度为ω,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向心力相等,有m 1v 1ω=m 2v 2ω,即v 1v 2=m 2m 1=801,m 1ω2r 1=m 2ω2r 2,即r 1r 2=m 2m 1=801,选项C 正确.【总结提升】解答双星问题的“两等”与“两不等” (1)双星问题的“两等”分别是: ①它们的角速度相等.②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它们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2)“两不等”分别是:①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是它们连线上的一点,所以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双星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它们的轨道半径之和才等于它们间的距离.②由m 1ω2r 1=m 2ω2r 2知由于m 1与m 2一般不相等,故r 1与r 2一般也不相等.5.【解析】选A 、D.若天体的半径为R ,宇宙飞船绕天体飞行的半径为r ,周期为T ,即有G Mm r 2=mr(2πT )2,而ρ=M43πR 3.只有当r =R 时,可得ρ=3πGT 2,故选项A 正确,B 错误;在极地的重力为G MmR 2,赤道上的重力为G Mm R 2-mR(2πT )2,由题意可知P =mR(2πT )2,仅此不能求出天体的密度,故选项C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v =gR ,而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GM R 2,可得M =v 4gG ,所以ρ=M 43πR 3=3g 24πGv2,即可求出天体的密度,故选项D 正确.6.【解析】选B 、D.对同步卫星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R +h)2=m(R+h)4π2T 2,所以h =3GMT 24π2-R ,故A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环绕速度,B 正确;同步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万有引力,应为:F =GMm (R +h)2,C 错误;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a 同=GM(R +h)2,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a 表=GMR2,知a 表>a 同,D 正确.【变式备选】某同学设想驾驶一辆由火箭作动力的陆地太空两用汽车,沿赤道行驶并且汽车相对于地球速度可以任意增加,不计空气阻力,当汽车速度增加到某一值时,汽车将离开地球成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航天汽车”,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 =6 400 km ,取g =10 m/s 2)( )A.汽车在地面上速度增加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增大B.当汽车离开地球的瞬间速度达到28 440 km/hC.此“航天汽车”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周期为1 hD.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测力计无法测量力的大小【解析】选B.汽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在速度增加时,向心力增大,重力不变,支持力减小,即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小,选项A 错误.若要使汽车离开地球,必须使汽车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28 440 km/h ,选项B 正确.此时汽车的最小周期为T =2πr 3GM=2πR 3gR 2= 2πRg=5 024 s =83.7 min ,选项C 错误.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产生形变仍然产生弹力,选项D 错误.7.【解析】选A 、C.由GMm r 2=m 4π2T 2r ,可知T =4π2r 3GM,由于r 不变M 变小,则T 变长,C 正确,D 错误;由F 万=GMmr 2可得r 不变,M 与m 的和不变,但差值减小,即Mm 变大,则F 万变大,A 正确,B 错误. 8.【解析】选C 、D.由GMm r 2=m v 2r=ma 可得:v =GMr,故v A >v B >v C ,不可用v =gr 比较v 的大小,因卫星所在处的g 不同,A 错误;由a =GM r 2,可得a A >a B >a C ,C 正确;万有引力F =GMmr 2,但不知各卫星的质量大小关系,无法比较F A 、F B 、F C 的大小,B 错误;由T =2πr v 可知,C的周期最大,最晚回到原地点,故D 正确.9.【解析】选A 、C.在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都等于所受万有引力与其质量的比值,A 正确;根据环绕速度公式v =GMr,由于“空间站”的离地高度等于同步卫星离地高度的十分之一,其轨道半径不是十分之一的关系,B 错误;因为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比地球上的人运动的角速度大,所以站在地球赤道上的人观察到它向东运动,C 正确;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做圆周运动,不是平衡状态,合外力提供向心力,D 错误.10.【解析】在地球赤道处,钩码受地球的引力与弹簧的弹力作用,钩码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所以F 引-F 1=m 4π2T 2R ①(5分)在地球的南极钩码受地球的引力与弹簧的弹力作用,因该处的钩码不做圆周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有F 引=F 2=G MmR 2 ②(5分)又因为M =ρV =ρ43πR 3 ③(4分)联立①②③解得ρ=3F 2πGT 2(F 2-F 1) (4分)答案:ρ=3F 2πGT 2(F 2-F 1)11.【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把握以下几点: (1)穿梭机内的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即穿梭机的向心加速度. (3)利用F 万=F 向计算穿梭机的速率和周期.【解析】(1)在穿梭机中,由于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质量为70 kg 的人站在台秤上时,对台秤的压力为零,因此台秤的示数为零. (2分)(2)穿梭机在地面上时mg =G M E mR 2(2分)在轨道上时mg ′=G M E m(R +h)2(2分)解得:g ′=gR 2(R +h)2. (2分)代入数据得: g ′=8.2 m/s 2. (2分)(3)穿梭机在轨道上运行时:G M E m (R +h)2=m v2R +h , (2分)GM E m(R +h)2=m(2πT )2(R +h) (2分)联立解得:v =R g R +h ,T =2πR (R +h)3g (2分)代入数据解得:v =7.6×103 m/sT =5.8×103 s. (2分)答案:(1)示数为零 (2)8.2 m/s 2(3)7.6×103 m/s 5.8×103 s。
《步步高》2014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word版文档】第九章_专题十_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
专题十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考纲解读 1.会分析计算电磁感应中有安培力参与的导体的运动及平衡问题.2.会分析计算电磁感应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考点一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分析1. 安培力的大小由感应电动势E =Bl v ,感应电流I =ER 和安培力公式F =BIl 得F =B 2l 2v R .2. 导体两种状态及处理方法(1)导体的平衡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理方法:根据平衡条件(合外力等于零)列式分析. (2)导体的非平衡态——加速度不为零.处理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动态分析或结合功能关系分析.例1 (2012·广东理综·35)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导体棒ab ,垂直放在相距为l 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上,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并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左侧是水平放置、间距为d 的平行金属板,R 和R x 分别表示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计其他电阻.图1(1)调节R x =R ,释放导体棒,当导体棒沿导轨匀速下滑时,求通过导体棒的电流I 及导体棒的速率v .(2)改变R x ,待导体棒沿导轨再次匀速下滑后,将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的微粒水平射入金属板间,若它能匀速通过,求此时的R x . 答案 (1)Mg sin θBl 2MgR sin θB 2l 2(2)mBldMq sin θ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先电后力”,即:先做“源”的分析——分离出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 和r ;再进行“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应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然后是“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常是金属杆、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最后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判断出正确的运动模型.突破训练1如图2所示,两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匀强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下,金属棒ab、cd与导轨构成闭合回路且都可沿导轨无摩擦滑动,两金属棒ab、cd的质量之比为2∶1.用一沿导轨方向的恒力F水平向右拉金属棒cd,经过足够图2长时间以后() A.金属棒ab、cd都做匀速运动B.金属棒ab上的电流方向是由b向aC.金属棒cd所受安培力的大小等于2F/3D.两金属棒间距离保持不变答案BC考点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分析1.过程分析(1)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过程.(2)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必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因此,要维持感应电流的存在,必须有“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外力”克服安培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3)当感应电流通过用电器时,电能又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安培力做功的过程,或通过电阻发热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安培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2.求解思路(1)若回路中电流恒定,可以利用电路结构及W=UIt或Q=I2Rt直接进行计算.(2)若电流变化,则:①利用安培力做的功求解: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能等于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②利用能量守恒求解:若只有电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则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产生的电能.例2如图3所示,倾角为θ=30°、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相距L1=0.4 m,B1=5 T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一质量m=1.6 kg的金属棒ab垂直于MN、PQ 放置在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其电阻r=1 Ω.金属导轨上端连接右侧电路,R1=1 Ω,R2=1.5 Ω.R2两端通过细导线连接质量M=0.6 kg的正方形金属框cdef,正方形边长L2=0.2 m,每条边电阻r0为1 Ω,金属框处在一方向垂直纸面向里、B2=3 T的匀强磁场中.现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不计其他电阻及滑轮摩擦,g取10 m/s2.(1)若将电键S断开,求棒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若电键S闭合,每根细导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6 N,求细导线刚好被拉断时棒的速度.(3)若电键S闭合后,从棒释放到细导线被拉断的过程中,棒上产生的电热为2 J,求此过程中棒下滑的高度(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图3答案(1)7 m/s(2)3.75 m/s(3)1 m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的分析技巧1.电磁感应过程往往涉及多种能量的转化(1)如图4中金属棒ab沿导轨由静止下滑时,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用来克服安培力做功,转化为感应电流的电能,最终在R上转化为焦耳热,另一部分转化为金属棒的动能.(2)若导轨足够长,棒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做匀速运动,之后重力图4势能的减小则完全用来克服安培力做功,转化为感应电流的电能.2.安培力做功和电能变化的特定对应关系(1)“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2)安培力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安培力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包括右手定则)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2)画出等效电路图,写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的表达式.(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所满足的方程,联立求解.突破训练2如图5所示电路,两根光滑金属导轨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导轨下端接有电阻R,导轨电阻不计,斜面处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电阻可忽略不计的金属棒ab质量为m,受到沿斜面向上且与金属棒垂直的恒力F的作用.金属棒沿导轨匀图5速下滑,则它在下滑高度h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金属棒上各力的合力做功为零B.重力做的功等于系统产生的电能C.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D.金属棒克服恒力F做的功等于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答案AC1.模型概述“导轨+杆”模型是电磁感应问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基本道具”,也是高考的热点,考查的知识点多,题目的综合性强,物理情景变化空间大,是我们复习中的难点.“导轨+杆”模型又分为“单杆”型和“双杆”型;导轨放置方式可分为水平、竖直和倾斜;杆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或转动等;磁场的状态可分为恒定不变、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等等,情景复杂,形式多变.2.常见模型类型“电—动—电”型“动—电—动”型示意图已知量棒ab长L,质量m,电阻R;导轨光滑水平,电阻不计棒ab长L,质量m,电阻R;导轨光滑,电阻不计过程分析S闭合,棒ab受安培力F=BLER,此时加速度a=BLEmR,棒ab速度v↑→感应电动势E′=BL v↑→电流I↓→安培力F=BIL↓→加速度a↓,当安培力F=0时,a=0,v最大,最后匀速运动棒ab释放后下滑,此时加速度a=g sin α,棒ab速度v↑→感应电动势E=BL v↑→电流I=ER↑→安培力F=BIL↑→加速度a↓,当安培力F=mg sin α时,a=0,v最大,最后匀速运动能量转化通过安培力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克服安培力做功,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运动形式变加速运动变加速运动最终状态匀速运动,v m=E′BL匀速运动v m=mgR sin αB2L2解析(1)设甲在磁场区域abcd内运动时间为t1,乙从开始运动到ab位置的时间为t2,则由运动学公式得L =12·2g sin θ·t 21,L =12g sin θ·t 22 解得t 1=Lg sin θ,t 2= 2Lg sin θ(1分) 因为t 1<t 2,所以甲离开磁场时,乙还没有进入磁场.(1分)设乙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1,乙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 1,回路中的电流为I 1,则12m v 21=mgL sin θ(1分) E 1=Bd v 1(1分) I 1=E 1/2R (1分) mg sin θ=BI 1d (1分) 解得R =B 2d 22m2Lg sin θ(1分) (2)从释放金属杆开始计时,设经过时间t ,甲的速度为v ,甲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 ,回路中的电流为I ,外力为F ,则 v =at (1分) E =Bd v (1分) I =E /2R (1分)F +mg sin θ-BId =ma (1分) a =2g sin θ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F =mg sin θ+mg sin θ2g sin θL·t (0≤t ≤ Lg sin θ)(1分) 方向垂直于杆平行于导轨向下.(1分)(3)甲在磁场运动过程中,乙没有进入磁场,设甲离开磁场时速度为v 0,甲、乙产生的热量相同,均设为Q 1,则 v 20=2aL (1分)W +mgL sin θ=2Q 1+12m v 20(2分)解得W =2Q 1+mgL sin θ乙在磁场运动过程中,甲、乙产生相同的热量,均设为Q 2,则2Q 2=mgL sin θ(2分) 根据题意有Q =Q 1+Q 2(1分) 解得W =2Q (1分) 答案 (1)B 2d 22m2Lg sin θ(2)F =mg sin θ+mg sin θ 2g sin θL·t (0≤t ≤ Lg sin θ),方向垂直于杆平行于导轨向下 (3)2Q突破训练3 如图7甲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 、PQ 竖直放置,其宽度L =1 m ,一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导轨的上端M 与P 之间连接阻值为R =0.40 Ω的电阻,质量为m =0.01 kg 、电阻为r =0.30 Ω的金属棒ab 紧贴在导轨上.现使金属棒ab 由静止开始下滑,下滑过程中ab 始终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其下滑距离x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图象中的OA 段为曲线,AB 段为直线,导轨电阻不计,g =10 m/s 2(忽略ab 棒运动过程中对原磁场的影响),求:甲 乙图7(1)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2)金属棒ab 在开始运动的1.5 s 内,通过电阻R 的电荷量; (3)金属棒ab 在开始运动的1.5 s 内,电阻R 上产生的热量. 答案 (1)0.1 T (2)0.67 C (3)0.26 J1. (2012·山东理综·20)如图8所示,相距为L 的两条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上端接有定值电阻R ,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 .将质量为m 的导体棒由静止释放,当速度达到v 时开始匀速运动,此时对导体棒施加一平行于导轨向下的拉力,并保持拉力的功率恒为P ,图8导体棒最终以2v 的速度匀速运动.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P =2mg v sin θB .P =3mg v sin θC .当导体棒速度达到v 2时加速度大小为g2sin θD .在速度达到2v 以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R 上产生的焦耳热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答案 AC2. (2012·江苏单科·13)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9所示.在磁极和圆柱状铁芯之间形成的两磁场区域的圆心角α均为49π,磁场均沿半径方向.匝数为N 的矩形线圈abcd的边长ab =cd =l 、bc =ad =2l .线圈以角速度ω绕中心轴匀速转动,bc 边和ad 边同时进入磁场.在磁场中,两条边所经过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 、方向始终与两边的运动方向垂直.线圈的总电阻为r ,外接电阻为R .求:图9(1)线圈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 m ; (2)线圈切割磁感线时,bc 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 ; (3)外接电阻上电流的有效值I . 答案(1)2NBl 2ω(2)4N 2B 2l 3ωr +R (3)4NBl 2ω3(r +R )6. 如图6所示,两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MN 、PQ 固定在水平面上,相距为L ,处于竖直方向的磁场中,整个磁场由若干个宽度皆为d 的条形匀强磁场区域1、2、3、4……组成,磁感应强度B 1、B 2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即B 1=B 2=B .导轨左端MP 间接一电阻R ,质量为m 、电阻为r 的细导体棒ab 垂直放置在导轨上,与导轨接触良好,不计导轨的电阻.现对棒ab 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使其从区域1磁场左边界位置开始以速度v 0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并穿越n 个磁场区域.图6(1)求棒ab 穿越区域1磁场的过程中电阻R 产生的焦耳热Q ; (2)求棒ab 穿越n 个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拉力对棒ab 所做的功W ;(3)规定棒中从a 到b 的电流方向为正,画出上述过程中通过棒ab 的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4)求棒ab 穿越n 个磁场区域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 的净电荷量q . 答案 (1)B 2L 2v 0Rd (R +r )2 (2)nB 2L 2v 0dR +r(3)见解析图(4)BLd R +r 或0。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件(江苏专用) 第四章 第3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设小球受到的阻力为 Ff,到达 S 点的速度为 vS,在此过程中 阻力所做的功为 W,由机械能守恒知 vD=vB,由动能定理可得 1 2 1 2 mgh+W= mv S- mvD. 2 2 解得 W=-68 J.
答案
(1)10 m/s
(2)43 N
(3)-68 J
【变式跟踪2】 (多选)(2012· 浙江卷,18)由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减少 ①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重力势能就_____;重 增大 力对物体做负功,重力势能就_____. 等于 ②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_____物体重力势能的减 -ΔEp 少量.即W =-(E -E )= ______.
G p2 p1
3.弹性势能
弹性形变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而具有的能. (2)大小: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劲度系数有 越大 越大 关,弹簧的形变量_____,劲度系数_____,弹簧的弹性势 能越大. (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类似于重力做功与重 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用公式表示:W= -ΔEp _____.
径R=4 m的圆弧形轨道,且B点与D点在
同一水平面上,在B点,斜面轨道AB与
图4-3-3
圆弧形轨道BD相切,整个轨道处于竖直平面内且处处光滑,
在A点处有一质量m=1 kg的小球由静止滑下,经过B、C两点
后从D点斜抛出去,最后落在地面上的S点时的速度大小vS=8 m/s,已知A点距地面的高度H=10 m,B点距地面的高度h= 5 m,设以MDN为分界线,其左边为一阻力场区域,右边为 真空区域,g取10 m/s2,cos 53°=0.6,求:
【变式跟踪3】 (单选)如图4-3-6所示,在倾 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放有两个质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2章 第1课时 力、重力、弹力
第1课时 力、重力、弹力考纲解读 1.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及重心概念.2.掌握弹力的有无、方向的判断及大小的计算的基本方法.3.掌握胡克定律.1.[对力的理解]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受力物体可能受到两个施力物体的作用力B .力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C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可能存在力的作用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不对其他物体施力答案 A解析由于一个受力物体可能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所以一个受力物体可能找到两个施力物体,A正确;因为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力不能通过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B错误;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大类,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错误;根据力的定义可知,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D错误.2.[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下列关于重力和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B.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用细线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的直线上D.重心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答案 C解析重力是由地球吸引产生的,是所受引力的一个分力,两者一般不等,A错.压力和重力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力,B错.由平衡条件知,细线拉力和重力平衡,重心在重力作用线上,C对.重心跟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但不一定在物体上.如折弯成直角的均匀直杆,D错.3.[画弹力的受力分析图]画出图1中物体A和B所受重力、弹力的示意图.(各接触面均光滑,各物体均静止)图1答案物体A和B所受重力、弹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考点梳理1.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g的特点①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②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③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4)方向:竖直向下.(5)重心①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②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2.弹力(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力①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②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胡克定律①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②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4.[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在下图中,a、b(a、b均处于静止状态)间一定有弹力的是()答案 B解析A选项中,a、b间如果存在弹力,则b给a的弹力水平向左,a将向左侧加速运动,显然与题设要求不符,故A选项中a、b间无弹力作用.同理,C选项中a、b间没有弹力.对于D选项,也可以假设a、b间有弹力,则a(斜面)对b的弹力将垂直于斜面向上,因此,b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即b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故D选项中a、b间无弹力作用.B选项,假设b对a没有弹力,则a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不可能静止,故a、b间一定存在弹力.故选B.5.[胡克定律的应用]一根轻质弹簧,当它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为G的物体时,长度为L1;当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压一重为G的物体时,其长度为L2,则它的劲度系数是()A.GL1 B.GL2C.GL1-L2D.2G L1-L2答案 D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0,由胡克定律知,G=k(L1-L0),G=k(L0-L2),联立可得k=2GL1-L2,D对.方法提炼1.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可以先假设有弹力存在,然后判断是否与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可以设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撤离”,看研究对象能否保持原来的状态,若能,则与接触物体间无弹力;若不能,则与接触物体间有弹力.2.利用胡克定律求弹簧弹力的大小.考点一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4)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否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例1画出图2中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图2答案1.有形变才有弹力,只接触不发生形变不产生弹力.2.几种典型接触弹力的方向确认:突破训练1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所有接触面均光滑)答案考点二 弹力的分析与计算首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弹力.例2 如图3所示,一光滑的半圆形碗固定在水平面上,质量为 m 1的小球用轻绳跨过光滑碗连接质量分别为m 2和m 3的物体, 平衡时小球恰好与碗之间没有弹力作用,两绳与水平方向夹角 分别为60°、30°,则m 1、m 2、m 3的比值为( )图3A .1∶2∶3B .2∶3∶1C .2∶1∶1D .2∶1∶ 3答案 B解析 对m1受力分析可知: m 2g =m 1g cos 30° m 3g =m 1g cos 60°, m 2=32m 1m 3=12m 1,B 正确.突破训练2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 和B ,质量均为m ,用长度相同的 两根细线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 ,再用长度相同的细线连接 A 、 B 两小球,如图4所示.然后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小球A ,使三线均处于直线状态,此时OB 线恰好位于竖直方向,且两小球都静 图4 止,小球可视为质点,则拉力F 的大小为( )A .0B.3mgC.33mgD .mg答案 B解析 OB 恰好竖直,说明AB 绳无弹力,对A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由图知,F =mg tan 60°= 3mg .突破训练3 如图5所示,小车内放有一物体,物体刚好可放入车箱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B .若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物体受到车箱前壁的作用 图5C .若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则物体受到车箱前壁的作用D .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受三个力作用 答案 AC解析 当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物体只受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支持力,A 正确.若小车后壁不给物体作用力,则物体不可能做匀加速运动,故小车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车箱后壁的作用.同理,当小车做匀减速运动时,小车前壁给物体作用力,C 正确. 考点三 含弹簧类弹力问题的分析与计算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和“橡皮绳”也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 =kx ,其中x 是弹簧的形变量. (2)轻:即弹簧(或橡皮绳)的重力可视为零.(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橡皮绳只能受拉力,不能受压力. (4)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力时,其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弹力不能突变.但是,当弹簧和橡皮绳被剪断时,它们产生的弹力立即消失.例3 如图6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ABC 放在水平面上, 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的两个轻弹簧沿斜面悬挂着,两弹 簧之间有一质量为m 1的重物,最下端挂一质量为m 2的重物,此时两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现把斜面ABC 绕A 点缓 图6 慢地顺时针旋转90°后,重新达到平衡.试求m 1、m 2分别沿斜面移动的距离. 审题指导解析 没旋转时,两弹簧均处于伸长状态,两弹簧伸长量分别为x 1、x 2 k 2x 2=m 2g sin θ,解得x 2=m 2g sin θk 2k 2x 2+m 1g sin θ=k 1x 1,解得x 1=(m 1+m 2)g sin θk 1旋转后,两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压缩量分别为x 1′、x 2′ m 2g cos θ=k 2x 2′,解得x 2′=m 2g cos θk 2(m 1+m 2)g cos θ=k 1x 1′,解得x 1′=(m 1+m 2)g cos θk 1所以m 1移动的距离d 1=x 1+x 1′=(m 1+m 2)gk 1(sin θ+cos θ)m 2移动的距离d 2=d 1+x 2+x 2′=(m 1+m 2)g k 1(sin θ+cos θ)+m 2gk 2(sin θ+cos θ)答案(m 1+m 2)gk 1(sin θ+cos θ) (m 1+m 2)g k 1(sin θ+cos θ)+m 2gk 2(sin θ+cos θ)突破训练4 如图7所示,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 的A 、B 两球,用两根 等长的细线悬挂在O 点,两球之间夹着一根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 静止不动时,弹簧处于水平方向,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为θ,则弹簧的 长度被压缩了( )图7A.mg tan θkB.2mg tan θkC.mg tanθ2kD.2mg tanθ2k答案 C解析 对A 受力分析可知,A 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 、沿着细线方向的拉力F T 以及水平向左的弹簧弹力F ,由正交分解法可得水平方向F T sin θ2=F =k Δx ,竖直方向F T cos θ2=mg ,解得Δx =mg tanθ2k,C 正确.4.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的分析1.跨过滑轮、光滑杆、光滑钉子的细绳两端张力大小相等.2.死结模型:如几个绳端有“结点”,即几段绳子系在一起,谓之“死结”,那么这几段绳中的张力不一定相等.3.同样要注意轻质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作用力的方向需要结合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得,而轻质活动杆中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例4如图8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10 kg的物体,∠ACB=30°,g取10 m/s2,求:(1)轻绳AC段的张力F AC的大小;(2)横梁BC对C端的支持力大小及方向.解析物体M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可判断,与物体相连图8的轻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取C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1)图中轻绳AD跨过定滑轮拉住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绳AC段的拉力大小为:F AC=F CD=Mg=10×10 N=100 N(2)由几何关系得:F C=F AC=Mg=100 N方向和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答案(1)100 N(2)100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一般情况下,插入墙中的杆属于固定杆(如钉子).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而用铰链相连的杆属于活动杆,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突破训练5若【例4】中横梁BC换为水平轻杆,且B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如图9所示,轻绳AD拴接在C端,求:(1)轻绳AC段的张力F AC的大小;(2)轻杆BC对C端的支持力.答案(1)200 N 图9(2)173 N,方向水平向右解析物体M处于平衡状态,与物体相连的轻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取C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1)由F AC sin 30°=F CD=Mg得:F AC=2Mg=2×10×10 N=200 N(2)由平衡方程得:F AC cos 30°-F C=0解得:F C=2Mg cos 30°=3Mg≈173 N方向水平向右高考题组1.(2012·山东基本能力·85)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力的图示及表述正确的是()答案BD解析由于在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g不同,旅客所受重力不同,故对飞机的压力不同,A错误.充足气的篮球平衡时,篮球壳对内部气体有压力作用,即内外气体对篮球壳压力的差值等于篮球壳对内部气体的压力,故B正确.书对桌子的压力作用在桌子上,箭尾应位于桌面上,故C错误.平地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其主动轮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其前进的动力,地面对其从动轮的摩擦力是阻力,汽车受到的动力与阻力平衡时才能匀速前进,故D正确.2.(2010·课标全国·15)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 1;改用大小为F 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 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F 2-F 1l 2-l 1B.F 2+F 1l 2+l 1 C.F 2+F 1l 2-l 1D.F 2-F 1l 2+l 1答案 C解析 设弹簧原长为l ,由题意知,F 1=k (l -l 1),F 2=k (l 2-l ),两式联立,得k =F 2+F 1l 2-l 1,选项C 正确. 模拟题组3.如图10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物体分别挂在支架上的B 点(如图甲所示)和跨过滑轮的轻绳BC 上(如图乙所示),图甲中轻杆AB 可绕A 点转动,图乙中水平轻杆一端A 插在墙壁内,已知θ=30°,则图甲中轻杆AB 受到绳子的作用力F 1和图乙中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F 2分别为( )图10A .F 1=mg 、F 2=3mgB .F 1=3mg 、F 2=3mgC .F 1=33mg 、F 2=mgD .F 1=3mg 、F 2=mg答案 D4.如图11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的最高点有一个光滑的小孔,质量为m 的小球套在圆环上,一根细线的下端系着小球,上端穿过小孔 用力F 拉住,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设小球受 支持力为F N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F =2mg cos θ B .F =mg cos θ图11C .F N =2mgD .F N =mg答案 AD解析 对小球受力分析,利用几何关系可知F N =mg ,选项C 错误,D 正确;此时F = 2mg cos θ,选项A 正确,B 错误.5.如图12所示,重80 N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有一根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1 000 N/m的弹簧,其一端固定在斜面底端,另一端放置物体A后,弹簧长度缩短为8 cm,现用一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物体,若物体与斜面间最大静摩擦图12力为25 N,当弹簧的长度仍为8 cm时,测力计读数不可能为() A.10 N B.20 N C.40 N D.60 N答案 D解析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且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测力计的示数最大,此时F+kΔx=mg sin θ+F fmax解得F=45 N,故F不能超过45 N,选D.►题组1力、重力和弹力的理解1.如图1所示,两辆车在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图1A.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或质量分布有关D.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答案AC解析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水平面垂直,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所以A 正确,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包括货物)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发生了变化,重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D错误.2.玩具汽车停在模型桥面上,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桥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B.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C.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图2D.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答案 C解析汽车与桥面相互挤压都发生了形变,B错;由于桥面发生弹性形变,所以对汽车有向上的弹力,C对,D错;由于汽车发生了形变,所以对桥面产生向下的压力,A错.3.如图3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皆受到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图3若认为弹簧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A.L2>L1B.L4>L3C.L1>L3D.L2=L4答案 D解析完全相同的弹簧,其伸长量由弹簧的弹力(F弹)大小决定.由于弹簧质量不计,这四种情况下,F弹都等于弹簧右端拉力F,因而弹簧伸长量均相同,故选D项.题组2弹力方向判断和大小的计算4.如图4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竖直墙上,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需加一水平力F,且F通过球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球一定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B.球可能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图4 C.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D.球可能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答案BC解析F大小合适时,球可以静止在无墙的斜面上,F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墙才对球有水平向左的弹力,故A错误,B正确;而斜面对球必须有斜向上的弹力才能使球不下落,故C正确,D错误.5.如图5所示,一重为10 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 N,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A.大小为7.5 N 图5B.大小为10 NC.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D.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答案 D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得,AB杆对球的作用力F与绳的拉力的合力与小球重力等值反向,可得F方向斜向左上方,令AB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可得:tan α=GF拉=43,α=53°,F=Gsin 53°=12.5 N,故只有D项正确.6.如图6所示,重物的质量为m,轻细绳AO的A端和BO的B端固定,平衡时AO水平,BO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AO的拉力F1和BO的拉力F2与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是()A.F1>mg B.F1<mgC.F2<mg D.F2>mg 图6 答案BD7.如图7所示,两根相距为L 的竖直固定杆上各套有质量为m 的 小球,小球可以在杆上无摩擦地自由滑动,两小球用长为2L 的 轻绳相连,今在轻绳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 ,恰能使两 小球沿竖直杆向上匀速运动.则每个小球所受的拉力大小为(重 力加速度为g )( )图7A.mg 2B .mg C.3F /3D .F答案 C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两根轻绳与竖直杆间距正好组成等边三角形,每个小球所受的拉力大小为F ′,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2F ′cos 30°=2mg ,解得小球所受拉力F ′=3F 3=233mg ,只有C 正确.8.如图8所示,轻杆BC 的C 点用光滑铰链与墙壁固定,杆的B 点通过 水平细绳AB 使杆与竖直墙壁保持30°的夹角.若在B 点悬挂一个定 滑轮(不计重力),某人用它匀速地提起重物.已知重物的质量m = 30 kg ,人的质量M =50 kg ,g 取10 m/s 2.试求: (1)此时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的大小;图8(2)轻杆BC 和绳AB 所受力的大小. 答案 (1)200 N (2)400 3 N 200 3 N解析 (1)因匀速提起重物,则F T =mg ,故绳对人的拉力也为mg ,所以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为:F N =Mg -mg =(50-30)×10 N =200 N ,方向竖直向上.(2)定滑轮对B 点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2mg ,杆对B 点的弹力方向沿杆的方向,如图所示,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得:F AB =2mg tan 30°=2×30×10×33N =200 3 N F BC =2mgcos 30°=2×30×1032N =400 3 N.题组3弹簧弹力分析和计算9.如图9所示,在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图9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A.向右做加速运动B.向右做减速运动C.向左做加速运动D.向左做减速运动答案AD10.三个质量均为1 kg的相同木块a、b、c和两个劲度系数均为500 N/m的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10所示,其中a 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图10 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g取10 m/s2.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答案 C解析“缓慢地拉动”说明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该过程中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等于两个弹簧长度变化量之和;最初,p弹簧处于原长,而q弹簧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F N1=m b g=1×10 N=10 N,所以其压缩量为x1=F N1/k=2 cm;最终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q弹簧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F N2=m c g=1×10 N=10 N,其伸长量为x2=F N2/k =2 cm,拉力F=(m b+m c)g=2×10 N=20 N,p弹簧的伸长量为x3=F/k=4 cm,所以所求距离x=x1+x2+x3=8 cm.题组4“滑轮”模型和“死结”模型问题11.如图1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悬挂在轻质支架上,斜梁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设水平横梁OA和斜梁OB作用于O点的弹力分别为F1和F2,以下结果正确的是()A.F1=mg sin θ图11B.F1=mgsin θC.F2=mg cos θD.F2=mgcos θ答案 D解析由题可知,对悬挂的物体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绳子的拉力等于其重力,则绳子拉O点的力也等于重力.求OA和OB的弹力,选择的研究对象为作用点O ,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可知,F 1和F 2的合力与F T 等大反向,则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几何关系可得:F 1=mg tan θ,F 2=mg cos θ,故D 正确.12.图12所示,杆BC 的B 端用铰链接在竖直墙上,另一端C 为一滑轮.重物G 上系一绳经过滑轮固定于墙上A 点处,杆恰好 平衡.若将绳的A 端沿墙缓慢向下移(BC 杆、滑轮、绳的质量 及摩擦均不计),则( ) A .绳的拉力增大,BC 杆受绳的压力增大图12B .绳的拉力不变,BC 杆受绳的压力增大 C .绳的拉力不变,BC 杆受绳的压力减小D .绳的拉力不变,BC 杆受绳的压力不变 答案 B解析 选取绳子与滑轮的接触点为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绳中的弹力大小相等,即F T1=F T2=G ,C 点处于 三力平衡状态,将三个力的示意图平移可以组成闭合三角形, 如图中虚线所示,设AC 段绳子与竖直墙壁间的夹角为θ,则根据几何知识可知F =2G sin θ2,当绳的A 端沿墙缓慢向下移时,绳的拉力不变,θ增大,F 也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BC 杆受绳的压力增大,B 正确.13.在如图13所示的四幅图中,AB 、BC 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A 、C 端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B 处由铰链相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3A .图中的AB 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甲、乙 B .图中的AB 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甲、丙、丁C .图中的BC 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乙、丙D .图中的BC 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乙、丁 答案 B解析 如果杆端受拉力作用,则可用等长的轻绳代替,若杆端受到沿杆的压力作用,则杆不可用等长的轻绳代替,如图甲、丙、丁中的AB杆受拉力作用,而甲、乙、丁中的BC杆均受沿杆的压力作用,故A、C、D均错误,只有B正确.。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1章 专题一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专题一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考纲解读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v-t图象,并会用它们解决问题.2.掌握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对位移图象的理解]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A.15 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 mB.前10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 m/s2C.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2. [对速度图象的理解]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六艘海盗快艇试图靠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保护的商船,中国特战队员发射爆震弹成功将其驱离.假如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设运动过程中海盗快艇所受阻力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盗快艇在0~66 s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B.海盗快艇在96 s末开始调头逃离C.海盗快艇在66 s末离商船最近D.海盗快艇在96 s~116 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考点梳理1.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随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的方向.2.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随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在该点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3.[利用v-t图象分析追及问题]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如图所示.则下列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能够追上另一辆的是()4.[追及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3 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人骑自行车以v0=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方法提炼1.在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时,可用以下方法:(1)临界条件法: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近).(2)图象法:画出x-t图象或v-t图象,然后利用图象进行分析求解.(3)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2.在追及问题中,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大于前者的速度;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3.在相遇问题中,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对运动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4.四看“面积”:即图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也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例如v和t的乘积v t=x有意义,所以v-t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例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6.六看“特殊点”:例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但v-t图象的交点只表示速度相等.例1如图3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4 mC.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 s~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D.0~1 s内的加速度大小大于2 s~4 s内加速度的大小突破训练1如图4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 .x -t 图象中t 1时刻v 1>v 2C .v -t 图象中0至t 3时间内图线3和图线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 .图线2和图线4中,t 2、t 4时刻都表示物体反向运动考点二 运动图象的应用1.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而且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2.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物理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学式表达,还可以用物理图象描述.如果能够用物理图象描述,一般来说会更直观且容易理解.例2 某同学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s ,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实际上,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应是 ( )A .v =s tB .v =2s tC .v >2s t D.s t <v <2s t突破训练2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5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 -t 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 .在0~t 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 .在t 1~t 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 .在t 3~t 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考点三 追及与相遇问题1. 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3甲车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4 m/s的速度与甲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时开始以0.5 m/s2的加速度刹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求:(1)乙车在追上甲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2)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突破训练3如图6所示,直线MN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B两处,A、B间的距离为85 m,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2.5 m/s2,甲车运动6.0 s时,乙车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0 m/s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处的距离.3.挖掘图象信息,结合运动情景解决运动学问题突破训练4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路标.如图8是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线,折线ABC和折线OBD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内的运动情况.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t=10 s时,两车相遇C.在10 s~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D.在0~20 s内,两车最远距离为100 m高考题组1. (2013·天津理综·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9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A.0.25 m/s向右B.0.25 m/s向左C.1 m/s向右D.1 m/s向左2.(2013·广东理科基础·3)图10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0~1 s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C.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模拟题组3. 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11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6 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30 mB.在0~6 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40 mC.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 m/sD.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5 m/s4. 一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2所示.则()A .在0~t 1时间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 .在0~t 1时间内,汽车的位移等于v 1t 1C .在t 1~t 2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D .在t 1~t 2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5. 汽车A 在红灯前停住,绿灯亮时启动,以0.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0 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 以8 m/s 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 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 )A .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车相遇 B .A 、B 相遇时速度相同C .相遇时A 车做匀速运动D .两车不可能相遇(限时:30分钟)►题组1 对位移图象的理解1. 物体A 、B 的x -t 图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 A .从第3 s 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 A >v BB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 s 才开始运动C .在5 s 内两物体的位移相同,5 s 末A 、B 相遇D .5 s 内A 、B 的平均速度相等2. 2011年12月23日下午瓦良格号三度海试,为飞机降落配备的拦阻索亮相,这使得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降成为可能.若该机在甲板上加速起飞过程可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段时间内的x -t 图象如图2所示,视歼15舰载战斗机为质点,根据图中所给数据判断该机加速起飞过程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经过图线上M 点所对应位置时的速度小于2 m/sB .在t =2.5 s 时的速率等于4 m/sC .在2 s ~2.5 s 这段时间内位移等于2 mD .在2.5 s ~3 s 这段时间内位移等于2 m3. 美国国会住房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调查小组2010年2月23日就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举行听证会.美国田纳西州退休妇女朗达·史密斯在听证会上诉说了自己2006年10月驾驶丰田雷克萨斯ES350型汽车的生死经历.史密斯当时驾驶那辆开了不到5 000千米的新车行驶在公路上,突然间,汽车莫名地从时速70千米加速到时速100千米.此后大约10千米距离内,无论史密斯怎么刹车都不管用(可看成匀速运动).按照史密斯的说法,“上帝干涉后”车才慢慢停了下来.如果用图象来描述当时这辆车的运动情况,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可以简化为匀变速运动,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题组2 对速度图象的理解4. 四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所示,在2 s 末能回到出发点的是( )5.一乒乓球运动员在一次近台抛发球技术练习中,将一乒乓球靠近球台边缘竖直向上抛出,球拍没有与球接触,经一段时间后落到地面,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且大小不变.则下面最能反映乒乓球运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是()6. 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第1 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B.物体在第2 s内、第3 s内的加速度是相同的C.物体在第2 s末返回出发点D.物体在第5 s时离出发点最远,且最大位移为0.5 m7. 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4所示,则() A.1 s时甲和乙相遇B.0~6 s内甲、乙相距最大距离为1 mC.2 s~6 s内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D.4 s时乙的加速度方向反向8. 如图5所示是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某同学根据图线得出以下分析结论:①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②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开始向正方向运动;③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④前4 s内,在t=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以上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②④D.只有①►题组3对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的理解9.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5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6所示.下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 m/sB.汽车在40 s~50 s内的速度方向和0~10 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C.汽车在50 s末的速度为零D.在0~50 s内汽车行驶的总位移为900 m10.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t=0时刻物体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11.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7所示.求:(1)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题组4应用v-t图象分析追及相遇问题12.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如图8所示.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 s~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 s~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13.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参考答案[基础知识题组]解析 因为是位移—时间图象,15 s 末的位移为30 m ,前10 s 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 ,加速度为零,A 、B 均错;20 s 末的速度v =-1 m/s ,C 正确;由x -t 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汽车在0~10 s 沿正方向运动,10 s ~15 s 静止,15 s ~25 s 沿负方向运动,D 错.2答案 B解析 在0~66 s 内图象的斜率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小,故海盗快艇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A 错误;海盗快艇在96 s 末,速度由正变负,即改变运动的方向,开始掉头逃跑,此时海盗快艇离商船最近,B 正确,C 错误;海盗快艇在96 s ~116 s 内,沿反方向做匀加速运动,D 错误.[考点梳理]1. 位移;时间;速度;速度2. 速度;时间;加速度;加速度3. 位移的大小;负[规律方法题组]3答案 AC4答案 (1)2 s 6 m (2)12 m/s解析 解法一 用临界条件求解(1)当汽车的速度为v 1=v 0=6 m/s 时,二者相距最远,所用时间为t 1=v 1a=2 s 最远距离为Δx =v 0t 1-12at 21=6 m. (2)两车距离最近时有v0t 2=12at 22解得t 2=4 s汽车的速度为v =at 2=12 m/s.解法二 用图象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t =2 s 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Δx =12×6×2 m =6 m.(2)两车距离最近时,即两个v -t 图线下方面积相等时,由图象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 12 m/s.解法三 用数学方法求解(1)由题意知自行车与汽车的位移之差为Δx =v 0t -12at 2 因二次项系数小于零,当t =-v 02×(-12a )=2 s 时有最大值,最大值Δx m =v 0t -12at 2=6×2 m -12×3×22 m =6 m. (2)当Δx =v 0t -12at 2=0时两车相遇 解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课堂探究考点突破]例1答案 D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0~1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 =v 0+v 12=0+22m/s =1 m/s ;在0~2 s 内的位移大小为相应的“梯形”与横坐标轴包围的面积,x =3 m ;在0~1 s 与2 s ~4 s 速度都为正,方向相同;由图象的倾斜角度可知a 0~1>a 2~4.综上可知只有选突破训练1答案 B解析 x -t 图象和v -t 图象都是用来描述直线运动的,图象并不是运动轨迹,A 项错误;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所以在t 1时刻v 1>v 2,B 项正确;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所以在0~t 3时间内图线3的位移小于图线4的位移,图线3的平均速度小于图线4的平均速度,C 项错误;图线2中t 2时刻表示物体反向运动,图线4中t 4时刻不表示反向,只表示速度减小,D 项错误.例2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当飞机的速度减小时,所受的阻力减小,因而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变小.画出相应的v -t 图象大致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的意义可知,实线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为s ,虚线(匀减速运动)下方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v 2t .应有:v 2t >s ,所以v >2s t,所以选项C 正确.突破训练2答案 BD例3答案 (1)36 m (2)25 s解析 (1)当甲车速度减至等于乙车速度时两车的距离最大,设该减速过程所用时间为t ,则有v 乙=v 甲-at ,解得t =12 s ,此时甲、乙间距离为v 甲t -12at 2-v 乙t =36 m (2)设甲车减速到零所需时间为t 1,则有t 1=v 甲a=20 s t 1时间内,x 甲=v 甲2t 1=102×20 m =100 m x 乙=v 乙t 1=4×20 m =80 m此后乙车运动时间t 2=x 甲-x 乙v 乙=204 s =5 s 故乙车追上甲车需t 1+t 2=25 s.突破训练3答案 125 m 或245 m解析 甲车运动6 s 的位移为x =12a 1t 20=45 m 此时甲车尚未追上乙车,设此后再经时间t 甲车与乙车相遇,则有12a 1(t +t 0)2=12a 2t 2+85 将上式代入数据并整理得:t 2-12t +32=0解得:t 1=4 s ,t 2=8 st 1、t 2都有意义,t 1=4 s 时,甲车追上乙车;t 2=8 s 时,乙车追上甲车再次相遇第一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s 1=12a 1(t 1+t 0)2=125 m 第二次相遇地点距A 的距离:s 2=12a 1(t 2+t 0)2=245 m. 【例4】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学图象分析.两车同向运动,a 做匀减速运动,b 做匀加速运动,t =0时两车相距为d ,t =5 s 时两车第一次相遇,t =5 s 到t =15 s 时间段内,由图象可以看出,两者位移相等,因此t =15 s 时两者第二次相遇,A 项正确;t =5 s 到t =20 s 时间段内,b 的位移比a 的大,B 项错误;在t =5 s 到t =15 s 时间段内,一直是a 车在前直到两者相遇,C 项错误;10 s ~15 s 内两者的距离在减小,D 项错误. 突破训练4答案 CD解析 因0~10 s 内、10 s ~20 s 内v 甲>v 乙,所以二者间的距离一直变大,在t =20 s 时最大.由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之差可求得两车最远距离为100 m .因此正确选项是C 、D.[高考模拟提能训练]1答案 B解析 前8 s 内的位移x =12×2×3 m +12×(-2)×5 m =-2 m.v =x t =-28m/s = -0.25 m/s ,负号说明平均速度的方向向左,故选项B 正确.2答案 A解析 甲、乙两物体在速度图象里的图形都是倾斜的直线,表明两物体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乙是匀加速,甲是匀减速,加速度方向不同,A 对,C 错.根据在速度图象里面积表示位移的方法可知,在0~1 s 内甲通过的位移大于乙通过的位移,B 错.根据在速度图象里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D 错.3答案 C4答案 C解析 0~t 1时间内,汽车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所以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 错误;0~t 1时间内汽车的位移小于v 1t 1,因为图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汽车的位移,而该面积小于v 1t 1,选项B 错误;假设t 1~t 2时间内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 1+v 22,将t 1~t 2时间内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与实际位移作比较会发现,汽车的实际位移小于匀减速运动的位移,故C 正确,D 错误.5答案 C解析 作出A 、B 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v -t 图象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经过30 s 时,两车运动图象所围面积并不相等,所以在A 车加速运动的过程中,两车并未相遇,所以选项A 错误;30 s 后A 车以1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图象所围 “面积”越来越大,可以判断在30 s 后某时刻两车图象所围面积会相等,即两车会相遇,此时A 车的速度要大于B 车的速度,所以两车不可能再次相遇,选项C 正确,选项B 、D 错误.[练出高分]1答案 A解析 x -t 图象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由题图可知,A 正确;B 物体的出发点在离原点5 m 处,A 物体的出发点在原点处,B 错误;物体B 在5 s 内的位移为10 m -5 m =5 m ,物体A 在3 s ~5 s 内的位移为10 m ,故C 、D 均错误.2答案 B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2 s ~3 s 这段时间内该机的平均速度v =x t=4 m/s ,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在t =2.5 s 时的速度等于4 m/s ,选项B 正确;结合图象可知M 点位于t =2.5 s 时刻之后,其速度大于4 m/s ,选项A 错误;该机在2 s ~2.5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4 m/s ,所以位移小于2 m ,选项C 错误;而在2.5 s ~3 s 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大于4 m/s ,所以位移大于2 m ,选项D 错误. 3答案 A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在位移—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所以斜率应先增大后不变,最后减小,因此A 项对,B 项错;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速度先增大后不变,最后减小到零,因此C 项对;在加速度—时间图象中,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加速度方向相反,因此D 项错.4答案 AD解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时间轴以上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时间轴以下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总位移为两位移的代数和,可知A 、D 正确,B 、C 错误.5答案 A解析 由于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且大小不变,在上升时,a 上=mg +F f m,在下落时,a 下=mg -F f m,a 上>a 下,所以选项A 正确. 6答案 B解析 2 s 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A 错;在第2、3 s 内图象斜率相同,加速度相同,B 对;2 s 末和6 s 末离出发点最远,C 、D 错,正确选项为B.7答案 C解析 由图象与坐标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1 s 时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甲、乙不能相遇,A 项错误;在2 s 时,甲、乙相遇,在2 s ~6 s 内,乙的位移为零,x 甲=8 m ,因此0~6 s 内甲、乙相距最大距离为8 m ,B 项错误.由于在2 s ~6 s 内,二者加速度相同,因此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 对;4 s 时乙的加速度方向没变,速度反向,因此正确选项为C.8答案 C解析 物体的运动方向即为速度方向,从题图上可知物体在2 s 前速度为负值,即物体向负方向运动;2 s 后速度为正值,即物体向正方向运动.故①是错误的,②是正确的.物体的位臵要通过分析位移来确定,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等于速度-时间图线中对应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的代数和.由题图可知前4 s 内物体在2 s 时有最大的负位移;虽然2 s 后运动方向改为正方向,但它的位臵仍在位臵坐标值负值处(4 s 末物体回到出发点),故③是错误的,④是正确的.所以选项C 对.9答案 A解析 由加速度图象可知前10 s 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30 s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10 s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得v m =a 1t 1=20 m/s ,A 正确;50 s 末的速度为v =(20-1×10) m/s =10 m/s ,故B 、C 错误;在0~50 s 内汽车行驶的总位移为850 m ,D 错误.10答案 C解析 把各运动图象翻译成相应的物理情景,可知只有C 做单向直线运动. 11答案 (1)见解析图 (2)900 m解析 (1)设汽车在t =10 s 、40 s 、60 s 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由题图知:0~ 10 s 内汽车以加速度2 m/s 2匀加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v 1=2×10 m/s =20 m/s ① 10 s ~40 s 内汽车匀速行驶,则:v 2=20 m/s ②40 s ~60 s 内汽车以加速度1 m/s 2匀减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v 3=v 2-at =(20-1×20) m/s =0③根据①②③式,可画出汽车在0~60 s 内的v -t 图线,如图所示.(2)由第(1)问中的v -t 图可知,在这60 s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 =30+602×20 m =900 m 12答案 C解析 在0~10 s 内,v 乙>v 甲,乙车与甲车的距离逐渐变大,A 项错;在10 s ~20 s 内,v 甲>v 乙,甲车逐渐靠近乙车.由图象知在5 s ~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在t =10 s 时两车相距最远,在t =20 s 时,两车位移相等,两车相遇,选项B 、D 错,C 项正确,正确答案为C 项.13答案 B解析 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象,甲、乙、丙三辆汽车的位移相同,即速度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由图象分析可得B 对.。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第1课时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第1课时 运动的描述考纲解读 1.知道参考系、质点、位移的概念,理解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和位移的矢量性.2.知道速度与加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并理解二者间的关系.1.[对质点的理解]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的跳水动作时B.研究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最佳运行轨道时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并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是朝上还是朝下时D.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倒的危险时答案 B2.[对参考系的理解]如图1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 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图1D.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答案 B解析甲、乙两人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A错,B对;研究物体的运动一定要选择参考系,C错;参考系的选择具有任意性,D错.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讲平均速度时,必须讲清楚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B.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跟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无关C.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D.瞬时速度是某时刻的速度,只有瞬时速度才能精确描述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答案ABD解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在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不同,但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平均速度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无关,故A、B均正确;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只有瞬时速度才能精确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故C错,D正确.考点梳理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2.参考系(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2)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3. 位移是位置的变化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填“矢”或“标”) 4. 速度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v =ΔxΔt ,其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4. [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由a =Δv /Δt 可得( )A .a 与Δv 成正比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由Δv 决定C .a 与Δt 成反比D .Δv /Δt 叫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 答案 D解析 公式a =ΔvΔt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 与Δv 、Δt 无关,故选项A 、B 、C 都错;Δv /Δt叫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选项D 对.5. [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A .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B .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因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D .太空中的空间站绕地球匀速转动,其加速度为零 答案 B 规律总结1.比值定义法: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2.加速度的大小与v 、Δv 的大小无关,a =ΔvΔt ,因此,加速度又叫速度的变化率.3.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考点一对质点和参考系的理解1.质点(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2.参考系(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例1下列情况下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神州九号”飞船B.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的转动情况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D.研究“蛟龙号”下潜到7 000 m深度过程中的速度时答案AD突破训练1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成质点处理的是() A.研究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时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C.研究被运动员踢出的旋转足球时D.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答案 D解析在研究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把运动员当做质点处理,选项A错;研究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旋转时,叶片的形状不能忽略,选项B错;研究足球的旋转时,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C错;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可作为质点处理,D对.例2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这三个人的说法()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B.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的说法是错误的C.如果选择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都对D.如果各自选择自己的参考系,那么三个人的说法就可能都对解析如果被观察物体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甲、乙、丙相对于地面分别是匀速运动、静止、加速运动,再以他们自己为参考系,则三个人的说法都正确,A、B错误,D正确;在上面的情形中,如果他们都选择地面为参考系,三个人的观察结果应是相同的,因此C错误.答案 D突破训练2如图2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两条船的运动状态是()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图2B.A船肯定是静止的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B船可能是静止的答案 C解析题图中河岸是静止的,由旗帜向右飘,可知此时风向向右(相对河岸而言).A船上的旗帜向右飘表明,A船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A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右方;二是A船向左运动,风相对A船向右吹,风把旗帜吹向右方;三是A船向右运动,但船速小于风速,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右方.对B船,则只有B船向右运动且船速大于风速,风才能把旗帜吹向左方.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1.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2.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但平均速度的大小不能称为平均速率,因为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例32012年8月6日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100米决赛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3获得金牌.在8月6日举行的110米栏决赛中,美国选手梅里特以12秒92的成绩夺得冠军,刘翔因伤退赛;8月10日,博尔特又以19秒32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金牌.关于这三次比赛中的运动员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 m比赛的位移是100 m比赛位移的两倍B.200 m比赛的平均速率约为10.35 m/sC.110 m栏比赛的平均速度约为8.51 m/sD.100 m比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70 m/s解析200 m赛道是弯道,100 m赛道是直道,所以运动员跑200 m路程时的位移小于200 m ,A 项错.200 m 比赛的平均速率为v =20019.32 m/s =10.35 m/s ,B 项对;同理C 项对.在100 m 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在全程中并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最大速度不等于平均速度的2倍,D 项错误. 答案 BC物理问题常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本题中200 m 跑道不是直的, 而是弯曲的,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所以学习物理不能脱离生活.突破训练3 如图3所示,一个人沿着一个圆形轨道运动,由A 点开始运动,经过半个圆周到达B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方向由A 指向B B .人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方向沿B 点的切线方向图3C .人在B 点的瞬时速度方向由A 指向BD .人在B 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B 点的切线方向 答案 AD解析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所以人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方向由A 指向B ,A 正确,B 错误.物体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点的运动方向,人在B 点时的运动方向为沿B 点的切线方向,所以人在B 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B 点的切线方向,C 错误,D 正确.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A .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速度也逐渐减小B .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改变C .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D .加速度为零时,速度的变化率最大解析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不再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为零,故D 错误;速度增大还是减小,是由速度与加速度同向还是反向决定的,与加速度的大小及变化无关,故A 、B 、C 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 D1.a =Δv Δt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加速度的决定式是a =Fm ,即加速度的大小由物体受到的合力F 和物体的质量m 共同决定,加速度的方向由合力的方向决定. 2.根据a 与v 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 (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大.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小.突破训练4 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 .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答案 B解析 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故加速度减小并不代表速度减小了,只是说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减小了,但仍是加速.1. 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由平均速度公式v =ΔxΔt 可知,当Δx 、Δt 都非常小,趋向于极限时,这时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测出物体在微小时间Δt 内发生的微小位移Δx ,然后可由v =ΔxΔt 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这样瞬时速度的测量便可转化成为微小时间Δt 和微小位移Δx 的测量. 例5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 cm的遮光板,如图4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 为Δt 1=0.30 s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2=0.10 s ,遮光板图4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 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3.0 s .试估算: (1)滑块的加速度多大?(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 (1)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 v 1=L Δt 1=0.030.30 m/s =0.10 m/s遮光板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 v 2=L Δt 2=0.030.10m/s =0.30 m/s故滑块的加速度a =v 2-v 1Δt ≈0.067 m/s 2.(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x =v 1+v 22Δt =0.6 m.答案 (1)0.067 m/s 2 (2)0.6 m突破训练5 根据速度定义式v =Δx Δt ,当Δt 极短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下列物理方法中的( )A .控制变量法B .假设法C .微元法D .极限法答案 D解析 在时间间隔Δt 较小的情况下,平均速度能比较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Δt越小,描述越精确,这里利用的是极限法.高考题组1. (2011·上海·4)图5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A.太阳在运动B.月球在公转C.地球在公转图5D.地球在自转答案 D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星星的轨迹呈现圆弧形状,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不是恒星在运动,而是因地球自转拍摄到的恒星相对位置变化的现象.即选择地球表面为参考系,所观察到的恒星运动轨迹.2.(2009·广东·2)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成质点处理的是() A.自转中的地球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C.在冰面上旋转的花样滑冰运动员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答案 D模拟题组3.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D.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答案 D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6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图6A.60 km/h B.29 km/h C.19 km/h D.9 km/h 答案 A解析20 min=13h,故平均速率v=ΔsΔt=2013km/h=60 km/h.(限时:30分钟)►题组1质点和参考系概念的理解1.以下情景中,加着重号的人或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B.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用GPS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答案 D解析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的时间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旋转球”上的不同点转动情况不同,故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时,不能把翟志刚看成质点;用GPS确定“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武汉”舰看成质点.故应选D.2.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的动作时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时C.研究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运动的快慢时D.研究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的运动特点时答案 C解析在跳水比赛中,人们要观察跳水运动员的优美动作,包括空中的和入水时的动作,所以不能看做质点,A错误;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与硬币的形状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看做质点,B错误;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在长跑中主要看她所用的时间,不考虑其本身的形状和大小,C正确;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的运动十分复杂,所以不能把足球看做质点,D错误.3.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1所示,经过一棵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上面自由落下,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考系,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下图中的()图1答案 B解析以车为参考系,则果子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选B.4.两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人同时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 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答案 B解析乙上升过程,甲、乙间距越来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下降过程,因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间距仍然变小,故甲看到乙还是向上运动,只有B项正确.5.汉语成语中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成语,意思是人的身体和影子分不开,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在晴天的早上,某同学在操场上跑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C.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D.以人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答案BC解析人的速度与其影子的速度相等,选人为参考系,影子是静止的,选地面为参考系,影子是运动的.B、C正确.6.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上升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乙D.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乙答案ABD解析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在匀速下降;又因为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比甲下降得更快,即乙也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看到乙匀速下降,说明丙可能在匀速上升,或停在空中,也可能在匀速下降且v丙<v乙.选项A、B、D正确.►题组2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7.某人向正东方向运动了x米,然后再沿东偏北60°方向又运动了x米,则该人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A.x米 B.2x米 C.3x米D.2x米答案 C解析其运动情景如图所示:该人的位移大小为:2x cos 30°=3x米,C正确.8.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都等于零C.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答案AC解析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物体静止,平均速度等于零,A选项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不变,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等,都等于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C选项对;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但任一时刻瞬时速度不一定都为零.若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平均速度为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不为零,B选项错;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不断变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完全有可能等于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9.2011年10月24日,南京选手王冬强在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上以13秒38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刘翔师弟陆嘉腾以13秒41的成绩获得第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10 m栏比赛中,选手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王冬强在起跑过程中的加速度一定比陆嘉腾的大C .王冬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8.22 m/sD .冲到终点时,王冬强的速度一定大于陆嘉腾的速度 答案 C解析 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A 项错误;由v =ΔxΔt 可知,王冬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8.22 m/s ,C 项正确;选手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及瞬时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故B 、D 两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项.10.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2甲所示,a 、b 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 、b 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图乙中MN 是水平桌面,Q 是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让滑块d 从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2.5×10-2 s 和1.0×10-2 s ,小滑块d 的宽度为0.5 cm.可测出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________ m/s ,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 2=________ m/s.图2答案 0.2 0.5 ►题组3 加速度理解和计算11.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a 甲=4 m/s 2,a 乙=-4 m/s 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快D .甲、乙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可能相同 答案 B解析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甲、乙加速度大小相等,A 错.甲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所以做加速运动,乙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做减速运动,B 对.加速度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甲、乙速度变化一样快,C 错.由Δv =a Δt 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速度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错. 12.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有( )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 .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答案 AD解析 速度变化很大,根据Δv =a Δt ,如果Δt 很大,a 可以很小,故A 选项正确;a =Δv Δt ,其中Δv 与a 的方向一致,故B 选项错误;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即ΔvΔt 越来越大,也就是加速度越来越大,故C 选项错误;因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无直接关系,故D 选项正确.13.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为(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②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 ③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 ④太空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匀速转动 A .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B .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D .尽管空间站匀速转动,加速度也不为零 答案 BD解析 即将升空的火箭,速度为零,但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加速度不为零,A 错.由于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故加速度很大,B 对.磁悬浮列车以很大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加速度为零,C 错.空间站匀速转动,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存在向心加速度,D 对.14.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开出,然后保持匀速运动,最后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下表给出了不同时刻汽车的速度:(1)(2)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答案 (1)11 s (2)96 m解析 (1)汽车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a 2=3-91m/s 2=-6 m/s 2设汽车从3 m/s 经t ′停止,t ′=0-3-6 s =0.5 s故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经历的时间为 10.5 s +0.5 s =11 s(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1=6-31 m/s 2=3 m/s 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 1=12-03 s =4 s汽车匀减速运动的时间t 3=0-12-6 s =2 s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t 2=11-t 1-t 3=5 s 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12 m/s 则汽车总共运动的路程s =v 2t 1+v t 2+v 2t 3=⎝⎛⎭⎫122×4+12×5+122×2 m =96 m。
2014届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4.4
§4.4 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及应用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变换;2.结合三角恒等变换考查y =A sin(ωx +φ)的性质和应用;3.考查给出图像的解析式.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掌握“五点法”作图,抓住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的特征;2.理解三种图像变换,从整体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确定函数y =A sin(ωx +φ)的性质.1. 用五点法画y =A sin(ωx +φ)一个周期内的简图时,要找五个特征点.如下表所示:3. 图像的对称性函数y =A sin(ωx +φ) (A >0,ω>0)的图像是轴对称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具体如下: (1)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关于直线x =x k (其中ωx k +φ=k π+π2,k ∈Z )成轴对称图形.(2)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关于点(x k,0)(其中ωx k +φ=k π,k ∈Z )成中心对称图形. 4. 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1)根据图像建立解析式或根据解析式作出图像.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3)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1.作图时应注意的两点(1)作函数的图像时,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对于具有周期性的函数,应先求出周期,作图像时只要作出一个周期的图像,就可根据周期性作出整个函数的图像. 2. 图像变换的两种方法的区别由y =sin x 的图像,利用图像变换作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 (x ∈R )的图像,要特别注意:当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先后顺序不同时,原图像沿x 轴的伸缩量的区别.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平移的量是|φ|个单位,而先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再平移变换,平移的量是|φ|ω个单位.1. 已知简谐运动f (x )=2sin ⎝⎛⎭⎫π3x +φ (|φ|<π2)的图像经过点(0,1),则该简谐运动的最小正周期T 和初相φ分别为__________. 答案 6,π6解析 由题意知1=2sin φ,得sin φ=12,又|φ|<π2,得φ=π6;而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 =2π÷⎝⎛⎭⎫π3=6. 2. (2012·浙江)把函数y =cos 2x +1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然后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像是 ( )答案 A解析 y =cos 2x +1――→横坐标伸长2倍纵坐标不变y =cos x +1――→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y =cos(x +1)+1――→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y =cos(x +1).结合选项可知应选A.3. (2011·大纲全国)设函数f (x )=cos ωx (ω>0),将y =f (x )的图像向右平移π3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图像与原图像重合,则ω的最小值等于( )A.13B .3C .6D .9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nT =π3 (n ∈N *),∴n ·2πω=π3 (n ∈N *),∴ω=6n (n ∈N *),∴当n =1时,ω取得最小值6.4. 把函数y =sin ⎝⎛⎭⎫5x -π2的图像向右平移π4个单位,再把所得函数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所得的函数解析式为( )A .y =sin ⎝⎛⎭⎫10x -3π4 B .y =sin ⎝⎛⎭⎫10x -7π2 C .y =sin ⎝⎛⎭⎫10x -3π2D .y =sin ⎝⎛⎭⎫10x -7π4 答案 D解析 将原函数的图像向右平移π4个单位,得到函数y =sin ⎣⎡⎦⎤5⎝⎛⎭⎫x -π4-π2=sin ⎝⎛⎭⎫5x -7π4的图像;再把所得函数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得到函数y =sin ⎝⎛⎭⎫10x -7π4的图像.5. 已知简谐运动f (x )=A sin(ωx +φ) (|φ|<π2)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该简谐运动的最小正周期T 和初相φ分别为( )A .T =6π,φ=π6B .T =6π,φ=π3C .T =6,φ=π6D .T =6,φ=π3答案 C解析 由图像易知A =2,T =6,∴ω=π3,又图像过(1,2)点,∴sin ⎝⎛⎭⎫π3×1+φ=1, ∴φ+π3=2k π+π2,k ∈Z ,又|φ|<π2,∴φ=π6.题型一 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及变换 例1 已知函数y =2sin ⎝⎛⎭⎫2x +π3, (1)求它的振幅、周期、初相;(2)用“五点法”作出它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3)说明y =2sin ⎝⎛⎭⎫2x +π3的图像可由y =sin x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思维启迪:(1)由振幅、周期、初相的定义即可解决. (2)五点法作图,关键是找出与x 相对应的五个点. (3)只要看清由谁变换得到谁即可.解 (1)y =2sin ⎝⎛⎭⎫2x +π3的振幅A =2,周期T =2π2=π, 初相φ=π3.(2)令X =2x +π3,则y =2sin ⎝⎛⎭⎫2x +π3=2sin X . 列表,并描点画出图像:(3)方法一 把y =sin x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得到y =sin ⎝⎛⎭⎫x +π3的图像,再把y =sin ⎝⎛⎭⎫x +π3的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y =sin ⎝⎛⎭⎫2x +π3的图像,最后把y =sin ⎝⎛⎭⎫2x +π3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即可得到y =2sin ⎝⎛⎭⎫2x +π3的图像.方法二 将y =sin x 的图像上每一点的横坐标x 缩短为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y=sin 2x 的图像;再将y =sin 2x 的图像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得到y =sin 2⎝⎛⎭⎫x +π6=sin ⎝⎛⎭⎫2x +π3的图像;再将y =sin ⎝⎛⎭⎫2x +π3的图像上每一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得到y =2sin ⎝⎛⎭⎫2x +π3的图像. 探究提高 (1)作三角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就是五点法,此法注意在作出一个周期上的简图后,应向两端伸展一下,以示整个定义域上的图像;(2)变换法作图像的关键是看x 轴上是先平移后伸缩还是先伸缩后平移,对于后者可利用ωx +φ=ω⎝⎛⎭⎫x +φω来确定平移单位.已知函数f (x )=3sin ⎝⎛⎭⎫12x -π4,x ∈R .(1)画出函数f (x )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 (2)将函数y =sin x 的图像作怎样的变换可得到f (x )的图像? 解 (1)列表取值:(2)先把y =sin x 的图像向右平移π4个单位,然后把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再把所有点的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f (x )的图像. 题型二 求函数y =A sin(ωx +φ)的解析式例2 (1)(2011·江苏)已知f (x )=A sin(ωx +φ) (A ,ω,φ为常数,A >0,ω>0)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f (0)的值是______.(2)(2011·辽宁)已知函数f (x )=A tan(ωx +φ)(ω>0,|φ|<π2),y =f (x )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 f (π24)等于( )A .2+ 3 B. 3 C.33D .2- 3思维启迪:(1)由最高点和相邻最低点间的相对位置,确定周期;根据待定系数法求φ. (2)将“ωx +φ”看作一个整体放在一个单调区间内求解. 答案 (1)62(2)B 解析 (1)由题图知A =2,T 4=7π12-π3=π4,∴T =π,ω=2ππ=2.∴2×π3+φ=2k π+π,k ∈Z ,∴φ=2k π+π3(k ∈Z ).令k =0,得φ=π3.∴函数解析式为f (x )=2sin ⎝⎛⎭⎫2x +π3, ∴f (0)=2sin π3=62.(2)由图形知,T =πω=2(38π-π8)=π2,∴ω=2.由2×38π+φ=k π,k ∈Z ,得φ=k π-34π,k ∈Z .又∵|φ|<π2,∴φ=π4.由A tan(2×0+π4)=1,知A =1,∴f (x )=tan(2x +π4),∴f (π24)=tan(2×π24+π4)=tan π3= 3.探究提高 根据y =A sin(ωx +φ)+k 的图像求其解析式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A 的确定:根据图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即A =最高点-最低点2;②k 的确定:根据图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即k =最高点+最低点2;③ω的确定:结合图像,先求出周期T ,然后由T =2πω(ω>0)来确定ω;④φ的确定:由函数y =A sin(ωx +φ)+k 最开始与x 轴的交点(最靠近原点)的横坐标为-φω(即令ωx +φ=0,x =-φω)确定φ.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 (A >0,|φ|<π2,ω>0)的图像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 f (x )=2sin ⎝⎛⎭⎫2x +π6 解析 观察图像可知:A =2且点(0,1)在图像上,∴1=2sin(ω·0+φ),即sin φ=12.∵|φ|<π2,∴φ=π6.又∵1112π是函数的一个零点,且是图像递增穿过x 轴形成的零点,∴11π12ω+π6=2π,∴ω=2.∴f (x )=2sin ⎝⎛⎭⎫2x +π6. 题型三 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例3 如图为一个缆车示意图,该缆车半径为4.8米,圆上最低点与地面的距离为0.8米,且每60秒转动一圈,图中OA 与地面垂直,以OA 为始边,逆时针转动θ角到OB ,设B 点与地面间的距离为h . (1)求h 与θ间的函数关系式;(2)设从OA 开始转动,经过t 秒到达OB ,求h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该缆车首次到达最高点时所用的时间.解 (1)过点O 作地面的平行线ON ,过点B 作ON 的垂线BM 交ON于点M (如图),当θ>π2时,∠BOM =θ-π2,h =OA +BM +0.8 =5.6+4.8sin ⎝⎛⎭⎫θ-π2. 当0≤θ≤π2时,上式也成立.∴h 与θ间的函数关系式为h =5.6+4.8sin ⎝⎛⎭⎫θ-π2. (2)点A 在圆上转动的角速度是π30弧度/秒,∴t 秒转过的弧度数为π30t ,∴h =5.6+4.8sin ⎝⎛⎭⎫π30t -π2,t ∈[0,+∞).首次到达最高点时,h =10.4米, 即sin ⎝⎛⎭⎫π30t -π2=1,π30t -π2=π2, 即t =30秒时,该缆车首次到达最高点.探究提高 本题属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通常的解决方法:转化为y =sin x ,y =cos x 等函数解决图像、最值、单调性等问题,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已知的模型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需要建立精确的或者数据拟合的模型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利用数据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学建模”的本质.如图所示,某地夏天从8~14时用电量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y =A sin(ωx +φ)+b ,φ∈(0,π). (1)求这一天的最大用电量及最小用电量;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解 (1)最大用电量为50万度,最小用电量为30万度.(2)观察图像,可知从8~14时的图像是y =A sin(ωx +φ)+b 的半个周期的图像. ∴A =12×(50-30)=10,b =12×(50+30)=40.∴T 2=14-8=12·2πω,∴ω=π6,∴y =10sin ⎝⎛⎭⎫π6x +φ+40. 将x =8,y =30代入上式,解得φ=π6,∴所求解析式为y =10sin ⎝⎛⎭⎫π6x +π6+40,x ∈[8,14].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析式典例:(12分)如图为y =A sin(ωx +φ)的图像的一段.(1)求其解析式;(2)若将y =A sin(ωx +φ)的图像向左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后得y =f (x ),求f (x )的对称轴方程.审题视角 (1)图像是y =A sin(ωx +φ)的图像.(2)根据“五点法”作图的原则,M 可以看作第一个零点;⎝⎛⎭⎫5π6,0可以看作第二个零点. 规范解答解 (1)由图像知A =3,以M ⎝⎛⎭⎫π3,0为第一个零点,N ⎝⎛⎭⎫5π6,0为第二个零点.[2分] 列方程组⎩⎨⎧ω·π3+φ=0,ω·5π6+φ=π,解之得⎩⎪⎨⎪⎧ω=2,φ=-2π3.[4分]∴所求解析式为y =3sin ⎝⎛⎭⎫2x -2π3.[6分] (2)f (x )=3sin ⎣⎡⎦⎤2⎝⎛⎭⎫x +π6-2π3=3sin ⎝⎛⎭⎫2x -π3,[8分] 令2x -π3=π2+k π(k ∈Z ),则x =512π+k π2 (k ∈Z ),[10分]∴f (x )的对称轴方程为x =512π+k π2(k ∈Z ).[12分]第一步:根据图像确定第一个平衡点、第二个平衡点或 最高点、最低点.第二步:将“ωx +φ”作为一个整体,找到对应的值. 第三步:列方程组求解. 第四步:写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第五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答题规范.温馨提醒 (1)求函数解析式要找准图像中的“五点”,利用方程求解ω,φ;(2)讨论性质时将ωx +φ视为一个整体.方法与技巧1. 五点法作函数图像及函数图像变换问题(1)当明确了函数图像基本特征后,“描点法”是作函数图像的快捷方式.运用“五点法”作正、余弦型函数图像时,应取好五个特殊点,并注意曲线的凹凸方向. (2)在进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时,提倡“先平移,后伸缩”,但“先伸缩,后平移”也经常出现在题目中,所以也必须熟练掌握,无论是哪种变形,切记每一个变换总是对字母x 而言,即图像变换要看“变量”起多大变化,而不是“角”变化多少. 2. 由图像确定函数解析式由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确定A 、ω、φ的题型,常常以“五点法”中的第一零点⎝⎛⎭⎫-φω,0作为突破口,要从图像的升降情况找准第一零点的位置.要善于抓住特殊量和特殊点. 3. 对称问题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与x 轴的每一个交点均为其对称中心,经过该图像上坐标为(x ,±A )的点与x 轴垂直的每一条直线均为其图像的对称轴,这样的最近两点间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是半个周期(或两个相邻平衡点间的距离). 失误与防范1.由函数y =sin x (x ∈R )的图像经过变换得到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在具体问题中,可先平移变换后伸缩变换,也可以先伸缩变换后平移变换,但要注意:先伸缩,后平移时要把x 前面的系数提取出来.2.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像和性质是本节考查的重点,也是高考热点,复习时尽可能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如求解对称轴、对称中心和单调区间等.3.注意复合形式的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求法.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的单调区间的确定,基本思想是把ωx +φ看做一个整体.在单调性应用方面,比较大小是一类常见的题目,依据是同一区间内函数的单调性.A 组 专项基础训练 (时间:35分钟,满分:57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将函数y =sin x 的图像向左平移φ (0≤φ<2π)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 =sin ⎝⎛⎭⎫x -π6的图像,则φ等于( )A.π6B.5π6 C.7π6 D.11π6答案 D解析 将函数y =sin x 向左平移φ(0≤φ<2π)个单位得到函数y =sin(x +φ).只有φ=116π时有y =sin ⎝⎛⎭⎫x +116π=sin ⎝⎛⎭⎫x -π6. 2. (2012·课标全国)已知ω>0,函数f (x )=sin ⎝⎛⎭⎫ωx +π4在⎝⎛⎭⎫π2,π上是减少的,则ω的取值范围是( )A.⎣⎡⎦⎤12,54B.⎣⎡⎦⎤12,34C.⎝⎛⎦⎤0,12 D .(0,2]答案 A解析 取ω=54,f (x )=sin ⎝⎛⎭⎫54x +π4, 其减区间为⎣⎡⎦⎤85k π+π5,85k π+π,k ∈Z , 显然⎝⎛⎭⎫π2,π⊆⎣⎡⎦⎤85k π+π5,85k π+π,k ∈Z , 排除B ,C.取ω=2,f (x )=sin ⎝⎛⎭⎫2x +π4, 其减区间为⎣⎡⎦⎤k π+π8,k π+58π,k ∈Z , 显然⎝⎛⎭⎫π2,π⎣⎡⎦⎤k π+π8,k π+58π,k ∈Z ,排除D.3. 将函数y =sin(x +φ)的图像F 向左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后得到图像F ′,若F ′的一个对称中心为⎝⎛⎭⎫π4,0,则φ的一个可能取值是( )A.π12 B.π6C.5π6D.7π12答案 D解析 图像F ′对应的函数y ′=sin ⎝⎛⎭⎫x +π6+φ, 则π4+π6+φ=k π,k ∈Z ,即φ=k π-5π12,k ∈Z , 令k =1时,φ=7π12,故选D.4. 若函数f (x )=2sin(ωx +φ),x ∈R (其中ω>0,|φ|<π2)的最小正周期是π,且f (0)=3,则( )A .ω=12,φ=π6B .ω=12,φ=π3C .ω=2,φ=π6D .ω=2,φ=π3答案 D解析 ∵T =π,∴ω=2. 又2sin φ=3,|φ|<π2,∴φ=π3.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5. 函数y =A sin(ωx +φ) (A ,ω,φ为常数,A >0,ω>0)在闭区间[-π,0]上的图像如图所示,则ω=________. 答案 3解析 由图像可以看出32T =π,∴T =23π=2πω,因此ω=3.6. 已知f (x )=sin ⎝⎛⎭⎫ωx +π3 (ω>0),f ⎝⎛⎭⎫π6=f ⎝⎛⎭⎫π3,且f (x )在区间⎝⎛⎭⎫π6,π3上有最小值,无最大值, 则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3解析 依题意,x =π6+π32=π4时,y 有最小值,∴sin ⎝⎛⎭⎫π4·ω+π3=-1,∴π4ω+π3=2k π+3π2(k ∈Z ). ∴ω=8k +143 (k ∈Z ),∵f (x )在区间⎝⎛⎭⎫π6,π3上有最小值,无最大值,∴π3-π4<πω,即ω<12.∴令k =0,得ω=143.7. 设函数f (x )=sin x -cos x ,若0≤x ≤2 011π,则函数f (x )的各极值之和为________.答案2解析 f ′(x )=cos x +sin x =2sin ⎝⎛⎭⎫x +π4,令f ′(x )=0,得x =-π4+k π (k ∈Z ),∵f (x )=2sin ⎝⎛⎭⎫x -π4, ∴f ⎝⎛⎭⎫-π4+k π=2sin ⎝⎛⎭⎫-π4+k π-π4 =2sin ⎝⎛⎭⎫k π-π2=-2·cos k π, 当k 为奇数时,函数取得极大值2; 当k 为偶数时,函数取得极小值-2, ∵0≤x ≤2 011π,∴14≤k ≤8 0454,∴此函数在此区间上各极值的和为 2. 三、解答题(共22分)8. (10分)(2012·陕西)函数f (x )=A sin ⎝⎛⎭⎫ωx -π6+1(A >0,ω>0)的最大值为3,其图像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π2.(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设α∈⎝⎛⎭⎫0,π2,f ⎝⎛⎭⎫α2=2,求α的值. 解 (1)∵函数f (x )的最大值为3, ∴A +1=3,即A =2.∵函数图像的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为π2,∴最小正周期T =π,∴ω=2,∴函数f (x )的解析式为y =2sin ⎝⎛⎭⎫2x -π6+1. (2)∵f ⎝⎛⎭⎫α2=2sin ⎝⎛⎭⎫α-π6+1=2, ∴sin ⎝⎛⎭⎫α-π6=12. ∵0<α<π2,∴-π6<α-π6<π3,∴α-π6=π6,∴α=π3.9. (12分)已知函数f (x )=23sin ⎝⎛⎭⎫x 2+π4cos ⎝⎛⎭⎫x 2+π4-sin(x +π).(1)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2)若将f (x )的图像向右平移π6个单位,得到函数g (x )的图像,求函数g (x )在区间[0,π]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 (1)因为f (x )=3sin ⎝⎛⎭⎫x +π2+sin x =3cos x +sin x =2⎝⎛⎭⎫32cos x +12sin x =2sin ⎝⎛⎭⎫x +π3, 所以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2)∵将f (x )的图像向右平移π6个单位,得到函数g (x )的图像,∴g (x )=f ⎝⎛⎭⎫x -π6=2sin[⎝⎛⎭⎫x -π6+π3] =2sin ⎝⎛⎭⎫x +π6.∵x ∈[0,π],∴x +π6∈⎣⎡⎦⎤π6,7π6, ∴当x +π6=π2,即x =π3时,sin ⎝⎛⎭⎫x +π6=1,g (x )取得最大值2. 当x +π6=7π6,即x =π时,sin ⎝⎛⎭⎫x +π6=-12,g (x )取得最小值-1.B 组 专项能力提升 (时间:25分钟,满分:43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函数y =sin 2x 的图像向右平移φ (φ>0)个单位,得到的图像恰好关于x =π6对称,则φ的最小值为( )A.512π B.116π C.1112π D .以上都不对答案 A解析 y =sin 2x 的图像向右平移φ个单位得到y =sin 2(x -φ)的图像,又关于x =π6对称,则2⎝⎛⎭⎫π6-φ=k π+π2 (k ∈Z ),2φ=-k π-π6 (k ∈Z ),取k =-1,得φ=512π. 2. 设ω>0,函数y =sin(ωx +π3)+2的图像向右平移4π3个单位后与原图像重合,则ω的最小值是( )A.23B.43C.32D .3答案 C解析 由函数向右平移4π3个单位后与原图像重合,得4π3是此函数周期的整数倍.又ω>0, ∴2πω·k =4π3 (k ∈Z ),∴ω=32k (k ∈Z ),∴ωmin =32. 3. 电流强度I (安)随时间t (秒)变化的函数I =A sin(ωt +φ)(A >0,ω>0,0<φ<π2)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则当t =1100秒时,电流强度是( )A .-5安B .5安C .53安D .10安 答案 A解析 由图像知A =10,T 2=4300-1300=1100,∴ω=2πT=100π.∴I =10sin(100πt +φ).⎝⎛⎭⎫1300,10为五点中的第二个点,∴100π×1300+φ=π2. ∴φ=π6.∴I =10sin ⎝⎛⎭⎫100πt +π6, 当t =1100秒时,I =-5安.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 若f (x )=2sin(ωx +φ)+m 对任意实数t 都有f ⎝⎛⎭⎫π8+t =f ⎝⎛⎭⎫π8-t ,且f ⎝⎛⎭⎫π8=-3,则实数m 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 -1或-5解析 依题意得,函数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π8对称,于是当x =π8时,函数f (x )取得最值,因此有±2+m =-3,解得m =-5或m =-1.5. 已知函数f (x )=sin(ωx +φ) (ω>0,-π2≤φ≤π2)的图像上的两个相邻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为22,且过点⎝⎛⎭⎫2,-12,则函数解析式f (x )=____________. 答案 sin ⎝⎛⎭⎫πx 2+π6解析 据已知两个相邻最高及最低点距离为22,可得⎝⎛⎭⎫T 22+(1+1)2=22,解得T=4,故ω=2πT =π2,即f (x )=sin ⎝⎛⎭⎫πx 2+φ,又函数图像过点⎝⎛⎭⎫2,-12,故f (2)=sin(π+φ)=-sin φ=-12,又-π2≤φ≤π2,解得φ=π6,故f (x )=sin ⎝⎛⎭⎫πx 2+π6. 6. 某城市一年中12个月的平均气温与月份的关系可近似地用三角函数y =a +A cos ⎣⎡⎦⎤π6(x -6)(x =1,2,3,…,12,A >0)来表示,已知6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1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8℃,则10月份的平均气温值为________℃. 答案 20.5解析 由题意得⎩⎪⎨⎪⎧ a +A =28,a -A =18, ∴⎩⎪⎨⎪⎧a =23,A =5,∴y =23+5cos ⎣⎡⎦⎤π6(x -6), x =10时,y =23+5×⎝⎛⎭⎫-12=20.5. 三、解答题7.(13分)(2012·湖南)已知函数f (x )=A sin(ωx +φ)(x ∈R ,ω>0,0<φ<π2)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 (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求函数g (x )=f ⎝⎛⎭⎫x -π12-f ⎝⎛⎭⎫x +π12的单调递增区间. 解 (1)由题设图像知,周期T =2⎝⎛⎭⎫11π12-5π12=π,所以ω=2πT =2.因为点⎝⎛⎭⎫5π12,0在函数图像上, 所以A sin ⎝⎛⎭⎫2×5π12+φ=0,即sin ⎝⎛⎭⎫5π6+φ=0. 又因为0<φ<π2,所以5π6<5π6+φ<4π3.从而5π6+φ=π,即φ=π6.又点(0,1)在函数图像上,所以A sin π6=1,解得A =2.故函数f (x )的解析式为f (x )=2sin ⎝⎛⎭⎫2x +π6. (2)g (x )=2sin ⎣⎡⎦⎤2⎝⎛⎭⎫x -π12+π6-2sin ⎣⎡⎦⎤2⎝⎛⎭⎫x +π12+π6 =2sin 2x -2sin ⎝⎛⎭⎫2x +π3 =2sin 2x -2⎝⎛⎭⎫12sin 2x +32cos 2x=sin 2x -3cos 2x =2sin ⎝⎛⎭⎫2x -π3. 由2k π-π2≤2x -π3≤2k π+π2,k ∈Z ,得k π-π12≤x ≤k π+5π12,k ∈Z .所以函数g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k π-π12,k π+5π12,k ∈Z .。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4-4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
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 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6.67×10-11 N·m2/
kg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 )
A.1.8×103 kg/m3
B.5.6×103 kg/m3
C.1.1×104 kg/m3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答案】 BC 【解析】 设地球的质量为 M,半径为 R,被测物体的质量 为 m. 在赤道:GMRm2 =G1+mR4Tπ2 2 在两极:G2=GMRm2 地球的体积为 V=43πR3
第35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地球的密度为 ρ=MV 解得 ρ=GT2(3πG2G-2 G1).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 C 项,当放在地球赤道地面上的物体不再对地面有压力时: G2=mR·T4π′22 所以 T′=T· G2G-2G1.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故选 B、 C 两项.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第1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知识清单
第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 相等的面积.
第21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2.利用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计算 已知卫星运动周期 T 和轨道半径 r (1)由 GMrm2 =m4πT22r,得中心天体的质量 M=4GπT22r3. (2)若已知中心天体的半径 R,则天体的密度 ρ=MV =43πMR3= 3πr3 GT2R3.
【步步高】(新课标)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4课时 万有引力与航天(含解析)
第4课时 万有引力与航天考纲解读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2.理解环绕速度的含义并会求解.3.了解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1.[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2013·江苏单科·1)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D .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答案 C解析 火星和木星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可能始终相等,因此B 错;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A 错; 在相同时间内,某个确定的行星与太阳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D 错,本题答案为C. 2.[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关于万有引力公式F =Gm 1m 2r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公式只适用于星球之间的引力计算,不适用于质量较小的物体B .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C .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D .公式中引力常量G 的值是牛顿规定的 答案 C解析 万有引力公式F =Gm 1m 2r,虽然是牛顿由天体的运动规律得出的,但牛顿又将它推广到了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适用于计算任何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0时,两个物体就不能视为质点了,万有引力公式不再适用.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公式中引力常量G 的值是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用实验测定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故正确答案为C.3.[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美国宇航局2011年12月5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开普勒—22b”,其直径约为地球的2.4倍.至今其确切质量和表面成分仍不清楚,假设该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当,根据以上信息,估算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等于( )A .3.3×103m/s B .7.9×103m/s C .1.2×104 m/sD .1.9×104m/s 答案 D解析 由该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当可得M 1R 31=M 2R 32,地球第一宇宙速度v 1= GM 1R 1,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v 2=GM 2R 2,联立解得v 2=2.4v 1=1.9×104m/s ,选项D 正确. 4.[对人造卫星及卫星轨道的考查]a 、b 、c 、d 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四颗人造卫星.其中a 、c 的轨道相交于P ,b 、d 在同一个圆轨道上,b 、c 轨道在同一平面上.某时刻四颗卫星的运行方向及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 .a 、c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b 的加速度B .b 、c 的角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 的角速度C .a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d 的线速度D .a 、c 存在在P 点相撞的危险 答案 A解析 由G Mm r 2=m v 2r =mr ω2=mr 4π2T2=ma ,可知B 、C 、D 错误,A 正确.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F =Gm 1m 2r2,G 为引力常量:G =6.67×10-11 N·m 2/kg 2. 3.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二、环绕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推导过程为:由mg =mv 21R =GMmR2得:v 1=GMR=gR =7.9 km/s.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具有的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特别提醒 1.两种周期——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不同2.两种速度——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最大环绕速度等于最小发射速度 3.两个半径——天体半径R 和卫星轨道半径r 的不同 三、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1.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11.2 km/s ,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2.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16.7 km/s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G Mm r 2=ma n =m v 2r =m ω2r =m 4π2r T2 (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R2=mg (g 表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G ,天体密度ρ=M V =M 43πR 3=3g 4πGR.(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3GT 2;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ρ=M V =M 43πR3=3πr 3GT 2R 3;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ρ=3πGT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例1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 ,因此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若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地球半径R ,地球上一个昼夜的时间T 1(地球自转周期),一年的时间T 2(地球公转周期),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距离L 1,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L 2.你能计算出( )A .地球的质量m 地=gR 2GB .太阳的质量m 太=4π2L 32GT 22C .月球的质量m 月=4π2L 31GT 21D .可求月球、地球及太阳的密度解析 对地球表面的一个物体m 0来说,应有m 0g =Gm 地m 0R 2,所以地球质量m 地=gR 2G,选项A 正确.对地球绕太阳运动来说,有Gm 太m 地L 22=m 地4π2T 22L 2,则m 太=4π2L 32GT 22,B 项正确.对月球绕地球运动来说,能求地球质量,不知道月球的相关参量及月球的卫星运动参量,无法求出它的质量和密度,C 、D 项错误. 答案 AB突破训练1 (2012·福建·16)一卫星绕某一行星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线速度大小为v .假设宇航员在该行星表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质量为m 的物体重力,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已知引力常量为G ,则这颗行星的质量为( )A.mv 2GN B.mv 4GN C.Nv 2GmD.Nv 4Gm答案 B解析 设卫星的质量为m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 Mm ′R 2=m ′v 2R①m ′v 2R=m ′g②由已知条件:m 的重力为N 得N =mg ③由③得g =N m ,代入②得:R =mv 2N代入①得M =mv 4GN,故B 项正确.考点二 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与运算 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2.极地卫星和近地卫星(1)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2)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 km/s. (3)两种卫星的轨道平面一定通过地球的球心.深化拓展 (1)卫星的a 、v 、ω、T 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量发生变化,其他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量与卫星的质量无关,它们由轨道半径和中心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 (2)卫星的能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同一颗卫星,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势能越大,机械能越大.例2 (2012·天津理综·3)一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假如该卫星变轨后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减小为原来的14,不考虑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变轨前、后卫星的( )A .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1B .角速度大小之比为2∶1C .周期之比为1∶8D .轨道半径之比为1∶2 解析 根据E k =12mv 2得v =2E km ,所以卫星变轨前、后的速度之比为v 1v 2=21.根据G Mmr2=m v 2r ,得卫星变轨前、后的轨道半径之比为r 1r 2=v 22v 21=14,选项D 错误;根据G Mm r 2=ma ,得卫星变轨前、后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 1a 2=r 22r 21=161,选项A 错误;根据G Mm r2=m ω2r ,得卫星变轨前、后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ω1ω2=r 32r 31=81,选项B 错误;根据T =2πω,得卫星变轨前、后的周期之比为T 1T 2=ω2ω1=18,选项C 正确.答案 C突破训练2 2013年6月13日,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对接前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引力常量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神州十号运行的周期和轨道半径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B .由神州十号运行的周期可以求出它离地面的高度C .若神州十号的轨道半径比天宫一号大,则神州十号的周期比天宫一号小D .漂浮在天宫一号内的宇航员处于平衡状态答案 A例3 地球赤道地面上有一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所受的向心力为F 1,向心加速度为a 1,线速度为v 1,角速度为ω1;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高度忽略)所受的向心力为F 2,向心加速度为a 2,线速度为v 2,角速度为ω2;地球同步卫星所受的向心力为F 3,向心加速度为a 3,线速度为v 3,角速度为ω3;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第一宇宙速度为v ,假设三者质量相等,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F 1=F 2>F 3B .a 1=a 2=g >a 3C .v 1=v 2=v >v 3D .ω1=ω3<ω2解析 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即F 1=G Mm 1R 2-F N ,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 2=GMm 2R2,同步卫星的向心力F 3=GMm 3R +h2,所以F 2>F 1,F 2>F 3,A 错误;地面附近mg =G Mm R2,F 1<mg ,所以a 1<g ,F 2=mg ,所以a 2=g ,F 3<mg ,所以a 3<g ,即a 1<a 2=g >a 3,B 错误;GMm R 2=m v 2R ,F 1<GMm R 2,所以v 1<v ,F 2=GMm R 2,所以v 2=v ,F 3<GMmR2,所以v 3<v ,v 1<v 2=v >v 3,C 错误;地球自转角速度ω=v 1R,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和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相同,所以ω1=ω3=ω,ω2=v R,v >v 1,所以ω2>ω,ω1=ω3<ω2,D 正确.答案 D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突破训练3 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3GMT 24π2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 MmR2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 BD解析 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为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地球的引力使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即F 万=F 向=m v 2r =4π2mr T 2.当卫星在地表运行时,F 万=GMmR2=mg (R 为地球半径),设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为h ,则F 万=GMmR +h2=F 向=ma 向<mg ,所以C 错误,D 正确.由GMmR +h 2=mv 2R +h 得,v = GM R +h < GM R ,B 正确.由GMm R +h2=4π2m R +hT2,得R +h = 3GMT 24π2,即h = 3GMT 24π2-R ,A 错误.考点三 卫星变轨问题分析当卫星由于某种原因速度突然改变时(开启或关闭发动机或空气阻力作用),万有引力不再等于向心力,卫星将变轨运行:(1)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大时,G Mm r 2<m v 2r,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 = 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减小.(2)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减小时,G Mm r 2>m v 2r,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 =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增大. 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例4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绕地运行一段时间后,离开地球飞向月球.如图2所示是绕地飞行的三条轨道,1轨道是近地圆形轨道,2和3是变轨后的椭圆轨道.A 点是2轨道的近地点,B 点是2轨道的远地点,卫星在轨道1的运行速率为7.7 km/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卫星在2轨道经过A 点时的速率一定大于7.7 km/sB .卫星在2轨道经过B 点时的速率一定小于7.7 km/sC .卫星在3轨道所具有的机械能小于在2轨道所具有的机械能D .卫星在3轨道所具有的最大速率小于在2轨道所具有的最大速率解析 卫星在1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 v 21r ,卫星在2轨道A 点做离心运动,则有G Mm r 2<m v 22Ar ,故v 1<v 2A ,选项A 正确;卫星在2轨道B点做近心运动,则有G Mm r 2B >m v 22B r B ,若卫星在经过B 点的圆轨道上运动,则G Mm r 2B =m v 2Br B ,由于r <r B ,所以v 1>v B ,故v 2B <v B <v 1=7.7 km/s ,选项B 正确;3轨道的高度大于2轨道的高度,故卫星在3轨道所具有的机械能大于在2轨道所具有的机械能,选项C 错误;卫星在各个轨道上运动时,只有万有引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在A 点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速率最大,故卫星在3轨道所具有的最大速率大于在2 轨道所具有的最大速率,选项D 错误. 答案 AB突破训练4 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如图3所示,一块陨石从外太空飞向地球,到A 点刚好进入大气层,之后由于受地球引力和大气层空气阻力的作用,轨道半径渐渐变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 .陨石正减速飞向A 处B .陨石绕地球运转时角速度渐渐变小C .陨石绕地球运转时速度渐渐变大D .进入大气层后,陨石的机械能渐渐变大 答案 C解析 由于万有引力做功,陨石正加速飞向A 处,选项A 错误.陨石绕地球运转时,因轨道半径渐渐变小,则角速度渐渐变大,速度渐渐变大,选项B 错误,C 正确.进入大气层后,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陨石的机械能渐渐变小,选项D 错误. 考点四 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1.第一宇宙速度v 1=7.9 km/s ,既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环绕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的求法:(1)GMm R 2=m v 21R ,所以v 1=GMR. (2)mg =mv 21R,所以v 1=gR .3.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也都是指发射速度.例5 “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1989年10月进入太空起,历经6年,行程37亿千米,终于到达木星周围.此后在t 秒内绕木星运行N 圈后,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考察,最后坠入木星大气层烧毁.设这N 圈都是绕木星在同一个圆周上运行,其运行速率为v ,探测器上的照相机正对木星拍摄整个木星时的视角为θ(如图4所示),设木星为一球体.求:图4(1)木星探测器在上述圆形轨道上运行时的轨道半径; (2)木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解析 (1)设木星探测器在题述圆形轨道运行时,轨道半径为r ,由v =2πrT可得:r =vT2π由题意,T =t N联立解得r =vt2πN(2)探测器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v 2r. 设木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0,有,G m ′M R 2=m ′v 20R联立解得:v 0=rRv 由题意可知R =r sin θ2,解得:v 0=vsinθ2.答案 (1)vt2πN(2)vsinθ2突破训练5 随着我国登月计划的实施,我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已不是梦想.假如我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附近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经时间t 后回到出发点.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v 0tB .月球的质量为2v 0R2GtC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获得v 0Rt的速度就可能离开月球表面围绕月球做圆周运动D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绕行周期为 Rt v 0答案 B解析 根据竖直上抛运动可得t =2v 0g ,g =2v 0t ,A 项错误;由GMm R 2=mg =m v 2R =m (2πT)2R可得:M =2v 0R2Gt ,v =2v 0Rt,T =2πRt2v 0,故B 项正确,C 、D 项错误.20.双星系统模型问题的分析与计算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如图5所示,双星系统模型有以下特点:图5(1)各自需要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相互提供,即Gm 1m 2L 2=m 1ω21r 1,Gm 1m 2L2=m 2ω22r 2 (2)两颗星的周期及角速度都相同,即T 1=T 2,ω1=ω2(3)两颗星的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r 1+r 2=L (4)两颗星到圆心的距离r 1、r 2与星体质量成反比,即m 1m 2=r 2r 1(5)双星的运动周期T =2πL 3G m1+m 2(6)双星的总质量公式m 1+m 2=4π2L3T 2G例6 宇宙中,两颗靠得比较近的恒星,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相互绕转,称之为双星系统.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多数恒星都是双星系统.设某双星系统A 、B 绕其连线上的O 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6所示.若AO >OB ,则( )图6A .星球A 的质量一定大于B 的质量B .星球A 的线速度一定大于B 的线速度C .双星间距离一定,双星的质量越大,其转动周期越大D .双星的质量一定,双星之间的距离越大,其转动周期越大解析 设双星质量分别为m A 、m B ,轨道半径分别为R A 、R B ,两者间距为L ,周期为T ,角速度为ω,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Gm A m B L2=m A ω2R A① Gm A m B L 2=m B ω2R B②R A +R B =L③由①②式可得m A m B =R B R A, 而AO >OB ,故A 错误.v A =ωR A ,v B =ωR B ,B 正确.联立①②③得G (m A +m B )=ω2L 3, 又因为T =2πω,故T =2π L 3G m A +m B,可知C 错误,D 正确.答案 BD高考题组1.(2013·新课标Ⅰ·20)2012年6月18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 km 的近圆形轨道上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B .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C .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D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答案 BC解析 地球所有卫星的运行速度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A 错误.轨道处的稀薄大气会对天宫一号产生阻力,不加干预其轨道会缓慢降低,同时由于降低轨道,天宫一号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故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B 、C 正确;航天员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此时引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D 错误. 2.(2013·新课标Ⅱ·2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B .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 .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 .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 BD解析 在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减小;气体阻力做负功,机械能逐渐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选项B 正确,C 错误.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根据G Mm r 2=m v 2r 得v =GMr,所以卫星的速度逐渐增大,动能增大,选项A 错误.减小的引力势能一部分用来克服气体阻力做功,一部分用来增加动能,故D 正确. 模拟题组3.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距离地球球心为r 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可能为如下图象中的哪一个( )答案 A解析 当r =R 时,G MmR 2=mg 0,所以g 0=GM R 2;r <R 时,g =GM 1r 2,M =ρ·43πR 3,M 1=ρ·43πr 3,联立可得g 0=43πG ρR ,g =43πG ρr ,即g =r R g 0;当r >R 时,GMm R 2=mg 0,GMm r 2=mg ,即g =R 2g 0·1r2,综上可得g -r 的图象如A 所示,A 正确.4.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如图7所示,嫦娥二号卫星的工作轨道是100 km 环月圆轨道Ⅰ,为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图中B 点正下方)进行精细成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降轨控制,嫦娥二号在A 点轨道变为椭圆轨道Ⅱ,使其近月点在虹湾地区正上方B 点,距月面大约15公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7A .嫦娥二号卫星在A 点的势能大于在B 点的势能 B .嫦娥二号卫星变轨前后的机械能不相等C .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道Ⅰ上的速度大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D .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道Ⅱ上A 点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在轨道Ⅰ上A 点的向心加速度 答案 AB解析 因为A 点高度大于B 点的高度,所以卫星在A 点的势能大于在B 点的势能,A 项正确;因为变轨瞬间卫星点火减速,做向心运动,则其机械能变小,B 项正确;因为轨道Ⅰ的半径大于月球半径,所以卫星在轨道Ⅰ上的速度小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C 项错;由a =GM r2知,D 项错误.5.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 ,某登月飞船在接近月球表面的上空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周期为T .飞船着陆后,宇航员用绳子拉着质量为m 的仪器箱在平坦的“月面”上运动,已知拉力大小为F ,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箱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力常量为G ,求: (1)月球的质量.(2)箱子与“月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 (1)4π2R 3GT 2 (2)T 2F cos θ4π2mR -T 2F sin θ解析 (1)G Mm 0R 2=m 0R ·4π2T 2,由此解得M =4π2R3GT 2(2)以箱子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F cos θ=μF N 竖直方向F sin θ+F N =mgGMmR 2=mg解得:μ=T 2F cos θ4π2mR -T 2F sin θ6.有一极地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的运动周期为T 0/4,其中T 0为地球的自转周期.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半径为R .求: (1)该卫星一昼夜经过赤道上空的次数n 为多少?试说明理由. (2)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H .答案 (1)8次 (2)14 3gR 2T 2π2-R解析 (1)由于一个周期通过赤道上空两次,卫星在一昼夜共四个周期,故通过8次.(2)GMmR +H 2=m ⎝ ⎛⎭⎪⎪⎫2πT 042(R +H ) m 0g =GMm 0R2H =14 3gR 2T 20π2-R(限时:30分钟)►题组1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1.(2012·新课标全国·21)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 .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 .1-d RB .1+d RC .(R -d R)2D .(RR -d)2答案 A解析 设地球的密度为ρ,地球的质量为M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GM R 2.地球质量可表示为M =43πR 3ρ.因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所以矿井下以(R -d )为半径的地球的质量为M ′=43π(R -d )3ρ,解得M ′=(R -d R )3M ,则矿井底部的重力加速度g ′=GM ′R -d2,则矿井底部的重力加速度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g ′g =1-dR,选项A 正确. 2.如图1所示,三颗质量均为m 的地球同步卫星等间隔分布在半径为r 的圆轨道上,设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 .地球对一颗卫星的引力大小为GMmr -R2B .一颗卫星对地球的引力大小为GMm r C .两颗卫星之间的引力大小为Gm 23r2D .三颗卫星对地球引力的合力大小为3GMmr2答案 BC解析 地球对一颗卫星的引力等于一颗卫星对地球的引力,由万有引力定律得其大小为GMmr 2,故A 错误,B 正确;任意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L =3r ,则两颗卫星之间的引力大小为Gm 23r2,C 正确;三颗卫星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且三个引力互成120°,其合力为0,故D 选项错误.3.2013年1月27日,我国在境内再次成功地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中段是指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空间依靠惯性飞行的一段.如图2所示,一枚蓝军弹道导弹从地面上A 点发射升空,目标是攻击红军基地B 点,导弹升空后,红军反导预警系统立刻发现目标,从C 点发射拦截导弹,并在弹道导弹飞行中段的最高点D 将其击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图中E 到D 过程,弹道导弹机械能不断增大B .图中E 到D 过程,弹道导弹的加速度不断减小C .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运动轨迹是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D .弹道导弹飞行至D 点时速度大于7.9 km/s 答案 BC解析 弹道导弹从E 到D 靠惯性飞行,只受地球的引力作用,机械能守恒,选项A 错误;弹道导弹从E 到D ,与地心的距离R 增大,万有引力F =GM 地mR 2减小,弹道导弹的加速度a =Fm减小,选项B 正确;由开普勒第一定律知,选项C 正确;D 点在远地点,弹道导弹的速度最小,由v = GMr可知,D 点到地心的距离r 大于地球的半径R 0,所以弹道导弹的速度v =GMr小于第一宇宙速度v 宇= GMR 0=7.9 km/s ,选项D 错误. ►题组2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4.有一宇宙飞船到了某行星上(该行星没有自转运动),以速度v 贴近行星表面匀速飞行,测出运动的周期为T ,已知引力常量为G ,则可得( )A .该行星的半径为vT2πB .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3πGT2C .无法求出该行星的质量D .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4π2v2T2答案 AB解析 由T =2πR v 可得:R =vT 2π,A 正确;由GMm R 2=m v 2R 可得:M =v 3T 2πG ,C 错误;由M =43πR 3ρ得:ρ=3πGT 2,B 正确;由GMm R 2=mg 得:g =2πv T,D 错误.5.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 小球落回原处,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R 星∶R 地=1∶4,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设该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的质量为M 地,该星球的质量为M 星.空气阻力不计.则 ( ) A .g ′∶g =5∶1B .g ′∶g =1∶5C .M 星∶M 地=1∶20D .M 星∶M 地=1∶80。
2014年《步步高》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人教版)
第二章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 f=μF N推出的μ=F fF 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 f成正比,F f越大,μ越大B.动摩擦因数μ与正压力F N成反比,F N越大,μ越小C.μ与F f成正比,与F N成反比D.μ的大小由两物体接触面的情况及其材料决定解析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材料决定,与摩擦力F f和压力F N无关,一旦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确定了,动摩擦因数μ也就确定了.答案 D2.(2013·揭阳模拟)如图2-1-13所示,物体P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左边用一根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体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小于原长.若再用一个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拉动,那么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F T的大小和地面对P的摩擦力F f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有不逮().A.弹簧对P的弹力F T始终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减小B.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增大C.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D.弹簧对P的弹力F T先不变后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解析物体P始终静止不动,故弹簧的形变量没有变化,弹力F T保持不变.由力平衡知F=F f-F T,力F逐渐增大时,F f也逐渐增大,故选项B正确.答案 B3.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2-1-14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A.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 f1=μmg的摩擦力B.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 f2=μmg的摩擦力C.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f=2μmgD.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 f=μmg答案 D4.如图2-1-15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拴住放在水平粗糙的传送带上,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传送带分别以v1、v2的速度做逆时针运动时(v1<v2),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1、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f1<F f2B.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右C.F1=F2D.传送带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可为0解析物体的受力如图所示,滑动摩擦力与绳的拉力的水平分量平衡,因此方向向左,B错;设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F cos θ-μF N=0,F N+F sin θ-mg=0,解得F=μmgcos θ+μsin θ,恒定不变,C正确;滑动摩擦力F f=F cos θ=μmg cos θcos θ+μsin θ也不变,A、D错.答案 C5.如图2-1-16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边长相等,盒子沿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B.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解析先以盒子和小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无论上滑还是下滑,用牛顿第二定律均可求得系统的加速度大小为a=g sin α,方向沿斜面向下,由于盒子和小球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也是a=g sin α,方向沿斜面向下,小球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大小恰好等于所需的合外力,因此不需要左、右侧面提供弹力.答案 A6.(2013·六安质量检测)如图2-1-17所示,楔形物块a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其斜面上静止着小物块b.现用大小一定的力F分别沿不同方向作用在小物块b 上,小物块b仍保持静止,如下图所示.则a、b之间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的是().解析未加力F前对b进行受力分析可知,b受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A中加力F后,静摩擦力一定增大;B、C中加力F后,静摩擦力可能减小,B、C 错;D中加力F后,静摩擦力不变,D错.A选项正确.答案 A二、多项选择题7.如图2-1-18所示,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P.用力压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增大,P上移B.F增大,P下移C.F减小,P下移D.F减小,P上移解析本题考查微小形变的放大法.当力F增大时,两镜面均向里倾斜,使入射角减小,经两次累积,使反射光线的反射角更小,光点P下移;反之,若力F减小,光点P上移.所以,选项B、D正确.答案BD8.(2011·山东卷,19)如图2-1-19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固定于墙壁.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 fa≠0,b所受摩擦力F fb =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图2-1-19A.F fa大小不变B.F fa方向改变C.F fb仍然为零D.F fb方向向右解析右侧绳剪断瞬间,木块b受到弹簧向左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因b在弹簧拉力作用下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木块a受左侧绳的拉力和弹簧弹力不变(弹簧未来得及形变),故F fa不变.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答案AD9.(多选)(2013·海南琼海一模)如图2-1-20所示,将一物块分成相等的A、B两部分靠在一起,下端放置在地面上,上端用绳子拴在天花板上,绳子处于竖直伸直状态,整个装置静止,则().A.绳子上拉力可能为零B.地面受的压力可能为零C.地面与物体间可能存在摩擦力D.A、B之间可能存在摩擦力解析经分析,绳子上拉力可能为零,地面受的压力不可能为零,选项A对、B错;由于绳子处于竖直伸直状态,绳子中拉力只可能竖直向上,所以地面与B间不可能存在摩擦力,而A、B之间可能存在摩擦力,选项C错而D对.答案AD10.(多选)如图2-1-21甲所示,一物块在粗糙斜面上,在平行斜面向上的外力F 作用下,斜面和物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外力F按照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21A.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逐渐减小B.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逐渐增大C.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增大D.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减小解析设斜面的倾角为θ,物块和斜面均处于平衡状态,以物块和斜面作为整体研究,在水平方向上有f=F cos θ,外力不断减小,故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断减小,故A正确、B错误.对于物块m,沿斜面方向:(1)若F0>mg sin θ,随外力F不断减小,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先沿斜面向下减小为零,再沿斜面向上逐渐增大;(2)若F0≤mg sin θ,随外力F不断减小,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不断增大,故C正确、D错误.答案AC11.(多选)A、B两物块如图2-1-22叠放,一起沿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则().A.A、B间无摩擦力B.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αC.A、B间有摩擦力,且B对A的摩擦力对A做负功D.B对斜面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解析选取A为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可知,物体A除了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 A和垂直A、B接触面向上的弹力F N作用外,肯定还受到平行于A、B接触面指向左上方的摩擦力F f的作用,如图所示.根据受力图可知,B对A的摩擦力F f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所以摩擦力F f对A做正功,选项A、C 均错误;选取A、B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对其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易得,斜面对整体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斜面的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故选项D正确;沿斜面方向(m A+m B)g sin α=μ(m A+m B)g cos α,解得μ=tan α,故选项B正确.答案BD12.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木块A和木块B间的动摩擦因数μ,有如图2-1-23所示的两种装置.(1)为了能够用弹簧测力计读数表示滑动摩擦力,图示装置的两种情况中,木块A是否都要做匀速运动?(2)若木块A做匀速运动,甲图中A、B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否等于拉力F a的大小?(3)若A、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150 N,甲图中当物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60 N,拉力F a=110 N,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图2-1-23解析(1)甲图装置中只要A相对B滑动即可,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等于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乙图装置中要使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等于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A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2)甲图中A受B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力而使A处于匀速运动状态,应是这两个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之和等于拉力F a的大小.(3)F N=G B=150 N,B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此时弹簧测力计读数,即为F f=60 N,则由F f=μF N可求得μ=0.4.(注:滑动摩擦力与F a的大小无关,这种实验方案显然优于乙图装置的方案)答案(1)甲图中A可以不做匀速运动,乙图中A必须做匀速运动(2)不等(3)0.4。
2014高三物理专项训练步步高课时复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2014高三物理专项训练步步高课时复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若两个半径为实心小铁球半径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 )A .2FB .4FC .8FD .16F2.如图1所示,A 和B 两行星绕同一恒星C 做圆周运动,旋转方向相同,A 行星的周期 学科 为T 1,B 行星的周期为T 2,某一时刻两行星相距最近,则 ( )A .经过T 1+T 2两行星再次相距最近 图 1 ZXXK] Z*xx*kB .经过T 1T 2T 2-T 1两行星再次相距最近 C .经过T 1+T 22两行星相距最远D .经过T 1T 2T 2-T 1两行星相距最远 3.(北京高考)据媒体报道,嫦娥一号卫星环月工作轨道为圆轨道,轨道高度200 km ,运行周期127分钟.若还知道引力常量和月球平均半径,仅利用以上条件不能求出的是 ( )A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B .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 Z_xx_kC .卫星绕月运行的速度D .卫星绕月运行的加速度4据报道,“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飞行器的圆形轨道距月球表面分别约为200 km 和100 km ,运行速率分别为v 1和v 2.那么,v 1和v 2的比值为(月球半径取1 700 km) ( ) A.1918 B. 1918 C. 1819 D.18195.假设哈勃望远镜沿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已知地球半径为6.4×106 m ,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的距离为3.6×107 m 这一事实可得到哈勃望远镜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以下数据中最接近其运行周期的是( ) A .0.6小时B .1.6小时C .4.0小时D .24小时6.星球上的物体脱离星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 2与第一宇宙速度v 1的关系是v 2=2v 1.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16,不计其它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 ) A.gr B. 16gr C. 13gr D.13gr7.太空被称为是21世纪技术革命的摇篮.摆脱地球引力,在更“纯净”的环境中探求物质的本质,拨开大气层的遮盖,更直接地探索宇宙的奥秘,一直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机会.“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给我国航天界带来足够的信心,我国提出了载人飞船——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的三部曲构想.某宇航员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 ( )A .只能从较低轨道上加速B .只能从较高轨道上加速C .只能从空间站同一高度的轨道上加速D .无论在什么轨道上,只要加速都行 Z,xx,k8.质量相等的甲、乙两颗卫星分别贴近某星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围绕其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星球和地球的密度相同,半径分别为R 和r ,则( )A .甲、乙两颗卫星的加速度之比等于R ∶rB .甲、乙两颗卫星所受的向心力之比等于1∶1C .甲、乙两颗卫星的线速度之比等于1∶1 ZXXK]D .甲、乙两颗卫星的周期之比等于R ∶r二、多项选择题9.(山东高考)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ZXXK]B .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C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D .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Z,xx,k10.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于5月1日成功定点在东经77°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关于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B .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C .周期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周期相等D .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三、非选择题11.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1)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 1的表达式;(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12.飞天同学是一位航天科技爱好者,当他从新闻中得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在2010年底为青少年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希望一号”卫星(代号XW -1)时,他立刻从网上搜索有关“希望一号”卫星的信息,其中一份资料中给出该卫星运行周期10.9 min.他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绕地卫星的周期不可能小于83 min ,从而断定此数据有误.已知地球的半径R =6.4×106 m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10 m/s 2.请你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3 min 的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不可能的.答案 1.D 2.B 3.B 4.C 5.B 6.C 7.A 8.A 9.BC 10.ABC 11. (1)Rg (2)2πR (R +h )3g12.设地球质量为M ,航天器质量为m ,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有G Mm r 2=m 4π2T 2r ,解得T =2πr 3GM .由上式可知,轨道半径越小,周期越小.因此,卫星贴地飞行(r =R )的周期最小,设为T min ,则T min =2πR 3GM质量为m 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G Mm R 2=mg ,因此有GM =gR 2Zxxk联立解得T min =2πRg =5 024 s =83.7 min 学+科+因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最小周期为83.7 min ,所以发射一颗周期为83 min 的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不可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万有引力定律1.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共同分享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早在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假设“高锟星”为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k ,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q,则“高锟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 ( ).A.qkB.kqC.q 2kD.k 2q解析 根据黄金代换式g =Gm 星R 2,并利用题设条件,可求出C 项正确. 答案 C2. 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个由两质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月地连线上某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与地球绕O 点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 ). A .1∶6 400 B .1∶80 C .80∶1 D .6 400∶1解析 双星系统中的向心力大小相等,角速度相同.据此可得M v 12r 1=m v 22r 2,M ω2r 1=m ω2r 2,联立得v 2v 1=M m =801,故C 项正确.答案 C3.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B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C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D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解析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故A 正确、B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 mM R2=m v 2R,得v = GMR,其中,M 为地球质量,R 为地球半径,故C 、D 错误. 答案 A4.已知地球半径R =6 370 km ,“天宫一号”在离地面340 km 的圆轨道上运行平稳后,绕地球飞行1圈的时间约为( ).A .3.5 hB .2.5 hC .1.5 hD .0.5 h解析 设“天宫一号”在离地面340 km 的圆轨道上运行速度为v 2,已知第一宇宙速度为v 1=7.9 km/s ,由v = GM r ∝1r,v 2=v 1RR +h=7.7 km/s ,“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1圈的时间t =2πRv 2=5 460 s =91 min.答案 C5.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 ). A .轨道半径变小 B .向心加速度变小 C .线速度变小 D .角速度变小解析 探测器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G Mm r 2=m 4π2T 2r ,G Mm r 2=m v 2r ,G Mm r 2=m ω2r ,G Mmr2=ma .由以上四式可知,T 减小则r 减小,a 、v 、ω均增大,故仅A 正确.答案 A6.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飞行轨道是不同的,“风云一号”是极地圆形轨道卫星,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周期为T 1=12 h ;“风云二号”是同步卫星,其轨道平面在赤道平面内,周期为T 2=24 h ;两颗卫星相比 ( ).A .“风云一号”离地面较高B .“风云一号”每个时刻可观察到的地球表面范围较大C .“风云一号”线速度较大D .若某时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正好同时在赤道上某个小岛的上空,那么再 过12小时,它们又将同时到达该小岛的上空 解析 因T 1<T 2由T =4π2r3GM可得r 1<r 2,A 错;由于“风云一号”的轨道半径小,所以每一时刻可观察到地球表面的范围较小,B 错;由v =GMr可得v 1>v 2,C 正确; 由于T 1=12 h ,T 2=24 h ,则需再经过24 h 才能再次同时到达该小岛上空,D 错. 答案 C7.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1480,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A .轨道半径之比约为 360480B .轨道半径之比约为3604802 C .向心加速度之比约为360×4802D .向心加速度之比约为360×480解析 设地球、太阳的质量分别为m 1、M 1,太阳体积为V 1,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1,周期为T 1,向心加速度为a 1,则由万有引力定律知G M 1m 1r 12=m 1r 14π2T 12,其中M 1=ρV 1,ρ为中心天体密度,同理设“超级地球”质量为m 2,母星质量为M 2,母星体积为V 2,超级地球绕母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2,周期为T 2,向心加速度为a 2.则由万有引力定律知G M 2m 2r 22=m 2r 24π2T 22,其中M 2=ρ·60V 1=60M 1,而T 2=T 1480,所以r 2r 1= 3604802,即选项B 正确、选项A 错误;由向心加速度a 1=GM 1r 12和a 2=GM 2r 22得a 2a 1=360×4804,故 选项C 、D 错误. 答案 B8.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如图4-4-4所示,“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 和远地点N 的高度分别为439 km 和2 384 km ,则 ( ). A .卫星在M 点的势能大于N 点的势能 B .卫星在M 点的角速度大于N 点的角速度 C .卫星在M 点的加速度大于N 点的加速度 D .卫星在N 点的速度大于7.9 km/s解析 卫星从M 点到N 点,万有引力做负功,势能增大,A 项错误;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M 点的角速度大于N 点的角速度,B 项正确;由于卫星在M 点所受万有引力较大,因而加速度较大,C 项正确;卫星在远地点N 的速度小于其在该点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而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是线速度的最大值,D 项错误. 答案 BC9.下面是地球、火星的有关情况比较.图4-4-4( ).A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大于火星公转的线速度B .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大于火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C .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小于火星的自转角速度D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于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解析 地球和火星都绕太阳公转,由G Mm r 2=m v 2r,得v =GMr,地球公转的半径小, 故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大,A 项正确;由G Mm r2=ma ,得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大于火星 公转的向心加速度,B 项正确;地球自转周期小于火星,由ω=2πT得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大于火星的自转角速度,C 项错误;由于题目没有给出地球和火星的质量及相应的半径, 故不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重力加速度,D 项错误. 答案 AB10.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 ).A .6小时B .12小时C .24小时D .36小时 解析 设地球半径为R ,平均密度为ρ,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 1,另一行星的半径为r 1,其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 2,对于地球的同步卫星,由GMm r 2=m 4π2T2·r 得:G ρ·43πR 3m R +6R =4π2m R +6R T 1,①对于行星的同步卫星:G 12ρ·43πr 13m 2.5r 1+r 12=4π2m 2.5r 1+r 1T 22,②由①②两式得:T 2T 1=12,T 2=12T 1=12小时,B 项正确.答案 B11.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作用,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会慢慢改变,某次测量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1,后来变为r 2(r 2<r 1),用E k1、E k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T 1、T 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则( ).A .E k2<E k1,T 2<T 1B .E k2<E k1,T 2>T 1C .E k2>E k1,T 2<T 1D .E k2>E k1,T 2>T 1解析 由G Mm r 2=m v 2r 可得v =GMr, 又因为E k =12mv 2=GMm 2r ,则E k ∝1r ,所以E k2>E k1,又由G Mmr2=mr ⎝⎛⎭⎪⎫2πT 2得T =4π2r3GM,则T ∝r 3,所以T 2<T 1,故应选C.答案 C12.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 ). A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 B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 C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 D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解析 由GMm r 2=m v 2r 知,E k =12mv 2=GMm2r,r 越大,E k 越小.r 增大,卫星在升高过程中要克服万有引力做功,引力势能增大.综上所述D 对,A 、B 、C 错. 答案 D13.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3GMT 24π2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 Mm R2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解析 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为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地球的引力使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即F 引=F 向=m v 2r =4π2mr T 2.当卫星在地表运行时,GMmR2=mg (此时R 为地球半径),设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为h ,则GMmR +h 2=ma 向<mg ,所以C 错误、D 正确.由GMmR +h 2=mv 2R +h得,v = GMR +h < GM R ,B 正确.由GMm R +h 2=4π2m R +h T 2,得R +h = 3GMT 24π2,即h = 3GMT 24π2-R ,A 错.答案 BD14.为了探测X 星球,载着登陆舱的探测飞船在以该星球中心为圆心,半径为r 1的圆轨道上运动,周期为T 1,总质量为m 1.随后登陆舱脱离飞船,变轨到离星球更近的半径为r 2的圆轨道上运动,此时登陆舱的质量为m 2,则 ( ).A .X 星球的质量为M =4π2r 13GT 12B .X 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X =4π2r 1T 12C .登陆舱在r 1与r 2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v 1v 2= m 1r 2m 2r 1 D .登陆舱在半径为r 2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2=T 1r 23r 13解析 飞船绕X 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知GMm r 12= m 4π2r 1T 12,则X 星球质量M =4π2r 13GT 12,选项A 正确.由G Mm r 12=m 4π2r 1T 12=ma 1,知r 1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 1=4π2r 1T 12=GM r 12,而对绕X 星球表面飞行的飞船有G MmR2=mg X (R 为X 星球的半径),则g X =G M R 2>a 1=GM r 12=4π2r 1T 12,选项B 错误.由G Mm r 2=m v 2r 知v =GM r , 故v 1v 2= r 2r 1,选项C 错误.根据G Mm r =m 4π2rT 得T = 4π2r3GM ,故T 2T 1= r 23r 13,即T 2 =T 1r 23r 13,选项D 正确.答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