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王国,公国,共和国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王国,公国,共和国的区别
帝国、王国、共和国、大公国、公国是国体,反映了国家的性质。
王朝是帝国或王国中的某一段时期,反映了统治者的性质(姓氏,领地,统治者期望等)。
帝国欧洲的体系而言,「帝国」称号最难得,一般国家即使实力强大也不能随意称「帝国」或「皇帝」。
就算硬称了也是杂牌帝国,认可度不高。
这里只讨论罗马帝国之后的帝国,之前的众说纷纭加之史载不明、神化过甚,评断标准比较模糊。
「皇帝」来源于罗马帝国,一般指拉丁语中的Imperator 和Caesar,这两个称号并无高下之别。
由于英语的原因,我们对Imperator 比较熟悉。
其实叫Caesar的也不少。
拉丁语中Caesar 念作「keisa」,即恺撒。
英语中Caesar音标为['si:za],所以有的电影会念成西撒。
德文中写作「Kaiser」,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帝国皇帝的正式称谓。
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都是「罗马人的皇帝」的意思。
俄文中写作「царь」,中国采半音半意译为「沙皇」。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称呼沙俄君主以及保加利亚君主时,「恺撒」才翻译成「沙皇」,其他情况下均翻译成「皇帝」。
凯撒大帝君主为「皇帝」的国家一定是「帝国」,但「帝
国」的最高领袖有时不一定是「皇帝」,比如神圣罗马也存在君主未加冕为皇帝的个例。
在欧洲诸国中,能称「帝国」或「皇帝」者,需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二或之一:1.传承罗马帝国国祚a 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于286年分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直接继承罗马帝国国祚。
b 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继承西罗马帝国国祚。
神罗的帝位是由查理曼大帝奠定的。
矮子丕平和查理曼两代,法兰克王国扩张并占领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公元800年的圣诞节那天,教皇“出其不意”地把王冠戴在了他头上,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曼大帝于西元814 年去世,法兰克帝国被分裂为三。
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和东法兰克(德意志)王国自认上的皇帝之名也存在,皇帝之位一直被争夺。
962 年,罗马教皇若望十二世为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神罗的本质是披着罗马外衣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虽为「罗马皇帝」的延续,却并非所有神罗君主都能成为皇帝。
在确立了七大选帝侯选举皇帝的制度后,其选举出来的君主也只是「罗马人的国王」,还要通过「进军罗马」、「征服意大利」,来获得教皇的册封,才能最终取得「罗马人的皇帝」的头衔。
期间教皇权力之大,甚至废过几次皇帝。
一直到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王位之后,选帝侯的实际作用几乎消失,皇帝也不再需要教皇加冕,于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奥地利—德意志君主的一般称号。
c 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国祚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三次参加反法联盟,均为拿破仑击败,先后失去了德意志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的领地。
本来神罗内部各个王国与公国联结就很松散,到此时已接近瓦解。
1804.05.18,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
为回击拿破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
1806年,奥地利再次被拿破仑击败,弗兰茨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称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
至此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独立,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折衷方案。
最终1867年6
月经帝国议会通过,正式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
奥地利皇帝同时是匈牙利国王,也是波希米亚国王(波西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也算有了神罗国祚的传承)玛利亚.特蕾莎女皇d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国祚普鲁士公国历史上因为公爵膝下无子,爵位由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建立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勃兰登堡选帝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由此普鲁士由神罗边境屌丝看守
逆袭成黄金血统的高富帅。
三次王朝战争后,除了奥地利之外的神罗领土,包括四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国、七个候国三三个自由市均为普鲁士所有。
1871年击败法国,确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邦国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随着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掌控了整个帝国的领导权。
1871.01.18,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
不过它的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德文:Deutsches Reich)而不是帝国,这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其实威廉一世想成为Kaiser von Deutschland,也就是「德意志皇帝」,或者说是「全德意志的皇帝」,可议会批准的是Deutscher Kaiser,也就是「德意志(的)皇帝」。
对于两个名字,可以类比「中国皇帝」和「中国境内的皇帝」。
德皇加冕e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解体,东罗马帝国直接继承罗马帝国国祚。
西罗马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国正统的延续,在其千余年的历史中一直自称正式名称是Rōmanía(罗马),或者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帝国)。
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历经十二王朝93 帝。
君士坦丁堡f 俄罗斯帝国1473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帝国的亡国公主索非亚,一般认为索菲亚带来了拜
占庭国祚。
之后俄国人将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合法延续。
(另一个有双头鹰国徽的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也把双头鹰便成王徽的主体,显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地位。
一些德意志地区的诸侯王室也引用了双头鹰标志,显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亲密关系。
)
双头鹰徽章1547~1721 年间,俄罗斯的国号为「沙皇俄国」,君主称「沙皇」。
「沙皇」最早是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拜占庭帝国皇帝,后对蒙古可汗(金帐汗国)的敬称。
保加利亚君主也称过「沙皇」,建立过「保加利亚帝国」,不过自封的程度太大,也没有合法来源。
且和拜占庭的战争中打赢了就自称「沙皇」,打输了又改称「大公」,个人觉得实在称不上是真正的帝国。
自彼得大帝1721 年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胜利后,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正式称皇帝(俄语:Император),俄罗斯的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但在俄国民间与各国仍一直**惯把俄罗斯皇帝都俗称为沙皇。
沙皇叶卡捷琳娜2.获得教皇加冕法兰西帝国自查理曼大帝逝世,西法兰克王国到后来的法兰西王国这一段时间里,法兰西一直是王国。
之后通过革命成为共和国。
1802年,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为拿破仑宪法,改为终身执政。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
改为法兰西帝国。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加冕称帝。
不过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
但毕竟至少把教皇请来,诚意也算有了。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为了不使教皇难堪,选用了后半截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面。
需要指出的是,从法理上来讲,教皇加冕的合法性还是来自于罗马帝国(教皇代表罗马帝国)。
但是个人认为如果说法兰西帝国直接继承了罗马国祚时间跨度上有些牵强。
且拿破仑是「法国人的皇帝」而非「罗马人的皇帝」,这与之前神罗既是「罗马人的皇帝」又是「日耳曼人的皇帝」相比有所变化,也算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与形成时期一个观念上的变化。
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1852 年效仿拿破仑,自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二世是拿破仑的儿子,从未登基)。
这是法国经历两个帝国的原因。
拿破仑加冕3.获得其他帝国的国祚大英帝国(这个就比较奇葩了)帖木儿帝国灭亡前夕,末代大汗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兵败逃至今天的印度,并在那里开创了莫卧儿王朝。
17 世纪时莫卧儿君主称「巴沙底」,在欧洲人眼中类似于皇帝,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
英国在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号称“日不落”,境内大约有4亿多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领土约3367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成为有史以来领
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然而英国自阿尔弗雷德大帝伊始(Alfred the Great,这里的the Great只是后人对杰出君主的尊称,王国和帝国元首均可有此尊称,并没有皇帝的意思。
在翻译时为了彰显霸气才译作「大帝」),一直是王国,这与当时其强大的实力不相符合。
反而当时比英国弱小的国家,例如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也成为了皇帝。
当时欧洲处于一个秩序崩坏的阶段,「只有一个皇帝」的不成文规定被打破(神罗灭国,而法国,奥地利,德国先后成为帝国)。
但是英国祖上没娶过神罗选帝侯的女眷,英国国教和罗马教廷也不对路。
所以只能另想办法。
为了从法理上获得和法国等国一样的地位,英国议会决定让国王兼「印度皇帝」,这勉强也说得通,毕竟一来印度是远东大国,帝位还算值钱;二来西欧君主头衔都比较多,比如奥地利皇帝有几十个头衔。
1874年大选后迪斯累利重新掌权成为首相。
迪斯累利促使议院通过了1876年皇家头衔法案。
1877 年1月1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成为「印度女皇」。
英国历史上拥有皇帝或女皇头衔的只有维多利亚、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五位君主。
他们的头衔为印度皇帝(Emperor of India)或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
随着印度独立,「皇帝」头衔也随之取消。
印度独立后,乔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国王(King of India)达两年,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
和国成立。
之后,乔治六世依旧保有巴基斯坦国王(King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
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即位时也拥有巴基斯坦女王(Queen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所以说英国的帝国称号(不是国祚,仅仅是帝国血统)是蒙古帝国传下来的。
即实际上并不存在「英国皇帝」或者「英国女皇」之名,但英国却有帝国之实。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以上是欧洲诸帝国,下面顺便说说蒙古诸国中的帝国。
一般来讲,游牧世系均称「汗国」,汗国的地位有类似于公国的,有类似于王国的,也有类似于帝国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国家而定。
蒙古诸汗国中能称帝国的,只有蒙古帝国(很快就分裂了)、大汗帝国(元,继承蒙古帝国国祚,黄**族)和帖木儿帝国(实力强大,黄**族的女婿,击败过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的前身),其他只能称汗国。
中世纪时,沙皇名号最早是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拜占庭帝国皇帝,后对蒙古可汗(金帐/钦察)的敬称。
不过金帐汗国从根本上来讲不算帝国,虽然当时蒙古帝国内部分裂了,但金帐汗国仍奉大汗帝国(元)为宗主国,所以从法理上来讲只能算是蒙古帝国治下的一个王国。
蒙古帝国最后说一下华夷体系的帝国。
这个其实大家基本都熟悉了,我国自秦起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帝国,不需要获得什么国祚(比如孙吴就纯粹野路子出身),不管你民族(辽、
金、前秦等等),也不搞教皇加冕,曾经有个弄到玉玺才能称帝的条件,可惜后来玉玺玩丢了。
总之有实力、有地盘就可以。
广义上来讲称了帝的割据政权(魏蜀吴)也能算帝国,狭义上来讲占领了汉地十八州一半及以上的(南宋、东晋是最低要求)就算是帝国。
对于华夷体系内藩属诸国而言,原则上不允许称帝国,至少在外交场合不可以,但是也存在朝鲜这样虽只为郡王级别,对中国时称国王,对内却僭用了庙号等皇帝才有的待遇的情况。
另外越南对中国称安南国王,而对内则自称大越皇帝。
朝鲜王朝王朝欧洲体系而言,王朝的界定就是改帝国的统治者家族或姓氏有无发生变化。
王朝名一般就是家族姓氏(温莎王朝)或家族所在地(XXXX 堡王朝)。
欧洲王朝的变化,大致来讲有两种大的情况:1.家族未变化,但姓氏变化,故王朝变化1)王位外传旁支、远亲或女婿例如英国的汉诺威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
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
2)王室改姓英国现今的温莎王朝,原来叫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反德情绪强烈,而「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名字来源于德文。
王室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
“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
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温莎城堡2.家族变化这个用神罗举例再合适不过了。
1356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并不是同宗传承,而是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
各地领主权力很大,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能收税。
故而神罗的帝位更替变成了各大领主之间的博弈。
神罗的历史,就是一部皇帝的家族不断变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王朝变化的历史。
变化的次数太多,就不详细写了。
简而言之,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统治的国祚或者地区决定了帝国的名字(有的帝国统治的区域和国号没有关系,比如神圣罗马),统治者的信息决定了王朝的名字。
王朝变化是经常的,帝国变化是缓慢的。
中华体系而言,其本质和欧洲分类是一样的。
如果硬要有个帝国名的话,我觉得就是中华帝国,例如中华帝国大明王朝。
依照欧洲分类法,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号」和欧洲意义上的「王朝名」是等价的,而欧洲意义上的「帝国名」等价于「中华帝国」,但给我们以不同感觉的原因在于:1.中华体系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整体,而不像欧洲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出现数个帝国、王国对立的情况(不过原则上西欧只能有一个帝国)。
2.中华体系在历史上不称「帝国」,只称「王朝」或「国号」。
「帝国」一词是近代日本发明的。
例如明代人只会称「我大明朝」、「我大明王朝」或「我大明」,「我大明帝国」的说法是没有的。
只
有清末才有「我大清帝国」的说法。
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包括实行君主制的国家,尤其指版图十分辽阔的君主制国家。
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包括不一定实行君主制而拥有殖民地或恣意向外扩张的国家。
如: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
共和国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
共和政治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
因而,公正而自由的选举,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则。
合众国指以团结民众,实现民主为主旨的联邦制国家,,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墨西哥合众国等,这些国家皆是实行民主制的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是和单一制相对应的。
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外加权利,只有一部统一的宪法,有一套法律体系。
联邦制国家不同,其下辖的加盟国都有自己的宪法,有对外交往权利,有自己的法律体系。
公国(duchy)国家的元首被称作大公(ArchDuke),这样的国家称为公国,或称为大公国(Archduchy)。
公国的元首为大公(仅仅是皇子、公国元首称为大公,并非所有公爵都称
大公),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同于诸侯国。
公国起源于查理曼帝国分裂后。
帝国分裂后,欧洲大陆被**小小的诸侯国瓜分,大批的贵族都沿用以前的封号,统治相对独立的领地,有侯爵的侯国和公爵(Duke)的公国,像德意志、俄罗斯、意大利等都是分裂的。
到了中世纪,英法等国家加强**集权,成为王国,王国内的贵族仅仅有采邑,不再对领地拥有绝对的权利;意大利等国则分裂为许多城市国家,一些国家仍由公爵管理,如米兰公国;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波兰、俄罗斯逐渐发展成为大公国,俄罗斯由于东正教加冕不再称为公爵国家,自己的元首称沙皇;由奥地利、普鲁士等小国组成的莱茵联邦——神圣罗马帝国,其中既有公国也有侯国。
其中有权选举皇帝的魏玛公国、巴伐利亚公国等称为选帝侯国,由选帝侯国中的通过教皇加冕选出来的,就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卢森堡大公国王国kingdom本意是指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借指有某种特色的领域。
王国,汉语多对应英语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元首为国王的现代主权国家。
从发展史上,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时期,其王国和现代国家不同。
随着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成为演化为现代国家,并由此形成当今各种政治体制的国家,如君主立宪制的英王国、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部分阿拉伯国家;很多自始至终由单一民族的王国变为现
代单一民族国家如朝鲜。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中国秦朝(先秦时期)以前的相当长时间内,由中原王朝天子封地被称为诸侯列国(state),有封王,如齐王、楚王等,中文称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王国为诸侯。
汉朝之后,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之后各个朝代各有分封,封国的统治者时称为“国王”,有的封国、地方割据势力、民族共同体演变为独立国家如朝鲜、越南。
——————————————————你喜欢旅游吗?
你想要一边赚钱,一边旅游吗?更多消息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一路海风一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