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七下之三

合集下载

25、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五下之二

25、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五下之二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五下之二1德兴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卷专论砂图。

夫砂法甚繁,难以悉陈。

其大要,必从龙穴以别贵贱,故曰砂如美女,贵贱从夫。

然亦有吉凶一定不可移易者,如探头、刺面、掀裙等形,终不可使之为吉;而玉带、御屏、帝座等砂,终不可使之为凶之类是也。

今于诸家砂法中,撮其近理者,编为一卷,分上、中、下三格,富、贵、贱三科,而各取的于龙之贵贱,以断其吉凶之准,庶几展卷则得其要归耳。

口议一、凡砂之形象,不必尽拘。

廖氏云:“喝砂相似便为是,奉劝莫执泥。

”又云:“砂形变像原不一,触类宜详推;在人心巧与目明,自可立名称。

”二、凡砂之拟于物类,不可胶执。

盖山形万古不易,而物类则因时更变。

固有古方而今圆,古贱而今贵,亦有古有而今无者。

如席帽贱于唐而贵于宋,玉鱼、金鱼佩于宋而国朝不用之类,乌可尽以执泥?在人活泼而决之耳。

三、凡砂格中,多有御用之物,如帝座、御屏之属,非谓有禁穴,乃朝臣之应也。

廖氏云:“格中多有帝主制,非谓其有位。

宰相侍从近清光,朝夕得翱翔。

”四、砂格有专论其山峦之头者,有专论其山峦之脚者,有兼头脚而论者,又有两山、三山相合而成一格者,不可拘于一律。

如华盖、文笔等,则专取其山头;进田笔、倒笏等,则专取其山脚;谢恩、绛节等,则兼取其山之头脚;马上贵人、点兵报捷之类,则取数山相映,凑合而成者也,在人聪巧可取。

亦须多见古格,而心有所主也。

五、砂格中又有所谓阴砂者,则专看平田、小洲,及小可墩埠、山麓、石脊之类,及穴中不见者。

此等砂形,或在明堂,或在左右,或在水口,亦关利害,不可不察。

六、砂中又有刑杀,不可不知。

廖氏云:“砂中有杀人不知,贵贱最难医。

仔细消砂杀有八,射探冲破压。

更兼反断走皆凶,解说要1此卷所载砂图之说明,与大文堂本颇有出入,凡文理可通者,不作改动。

文理不通者,据大文堂本径改,不出批注。

人通。

射是以尖来向穴,徒配何须说?探是斜山少露头,作贼不知休。

破是浪痕直透顶,淫乱恣游骋。

冲是横来揷穴前,非祸自连绵。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
江右龙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舆家莫要于论龙。论龙而不知天下大干,则所见者近而不远,所究者浅而不深,所窥者狭而不广,乌乎可哉?故首论天下大干龙,庶几识其大者。
论昆仑为诸山之祖
《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蔡牧堂《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陶公《捉脉赋》云:“大智察脉,起自昆仑。”《明山寶鉴》云:“山脉之起,本于昆仑。”郭氏《锦囊经》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诚以地理之法,龙则原其始,穴则乘其止,故不可不审山之起祖处也。然观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观龙之所终,必察其水之所界。今以舆图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是可见山起于西北矣。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是也。或云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远莫稽。而杨公又云须弥山生四龙,昆仑山特其南肢。葛溪氏述其说曰:“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为巨物。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龙入中国。南龙入自昆仑山,龙子龙孙皆可别。”虽据佛经,人所罕见,阙之可也。今但以中国山川之可考者论之,则昆仑诚诸山之祖,在中国之西北。九峯蔡氏云:“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盖可见矣。
论山河两戒
按: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冡,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僥,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经》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道而通之,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入于宗周万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一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堪舆家及著作堪舆八宅明镜[唐]杨筠松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地理辨证疏[清]蒋大鸿注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5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全辑要[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地理大全要诀[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7卷2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6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理气四诀[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3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平阳全书[清]叶九升撰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5卷1册全堪舆地理大成山法全书[清]叶九升撰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19卷6册全堪舆地理四秘全书[清]尹一勺撰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12种3册全堪舆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铅弹子地学正义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清聚锦堂刻本十卷全堪舆地理金弹子玉弹子[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铅弹子[明]孟又承传[清]张九仪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1卷1册全堪舆地理铁弹子[南唐]何令通撰[明]刘青田释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地理青囊经[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8卷1册全堪舆地理六法点穴大全[唐]杨佐仙等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6卷1册全堪舆地理五决[清]赵九峰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8卷2册全堪舆地理选择录要[清]蒋大鸿撰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堪舆地理阳宅大全四集[清]许明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地理正宗[清]蒋国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12卷2册全堪舆地理直指原真[清]释彻莹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3卷2册全堪舆地理葬埋黑通书[清]释彻莹撰清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琢玉斧[清]张九仪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清]沈镐撰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赣州风水秘传不署撰人民国石印本12卷2册全堪舆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堪舆郭璞葬经[晋]郭璞撰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卷1册全堪舆罗经顶门针[明]徐之镆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罗经解定[清]胡国桢撰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罗经透解[清]王道亨撰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2卷1册全堪舆秘本搜地灵[明]刘伯温订光绪有益堂刻本2卷1册全堪舆平砂玉尺经[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2卷1册全堪舆乾坤法窍[清]范宜宾集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3卷2册全堪舆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清]瞿天赉撰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册全堪舆入地眼全书[宋]静道和尚撰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三元总录[明]柳珍纂辑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3卷1册全堪舆阳宅大全[明]一壑居士集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10卷2册全堪舆山洋指迷[明]周景一撰乾隆刻本4卷4册全堪舆阳宅爱众篇[清]张觉正撰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宝照秘诀不署撰人清稿本1册全堪舆山洋指迷[明]周景一撰民国上海广益书局4卷2册全堪舆阳宅集成[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8卷4册全堪舆雪心赋辩讹正解[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阳宅三要[清]赵九峰撰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阳宅十书[明]王君荣纂辑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阴宅集要[清]姚廷銮撰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不署撰人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4卷2册全堪舆宅谱指要[清]魏青江撰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4卷1册全堪舆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清]陈应选撰民国抄本1册全堪舆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不署撰人嘉庆抄本一卷全堪舆地理辨正直解[清]蒋大鸿撰经元堂刻本5卷全堪舆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明]张鸣凤编明世德堂写刻本十二卷全堪舆地理黑囊经[明]范越风撰清初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不署撰人明抄本1册全堪舆地理正宗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三卷全堪舆地理指迷篇臆解[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二卷全堪舆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清康熙宏德堂刻本四卷全堪舆地学[清]沈镐撰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二卷全堪舆地学精华[民国]夏更清撰民国版铅印本1册全堪舆分房变气论宅法[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堪舆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明]吴征岀定郑谥注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格水定针法不署撰人地理手抄稿本一卷全堪舆管氏地理指蒙[魏]管辂著清印本堪舆郭璞古本葬经[晋]郭璞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祖传风水地理孤本110 1堪舆胡矮仙至宝经[唐]胡矮仙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黄帝宅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唐]空石长者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李思聪堪舆杂撰[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堪舆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堪舆要诀[明]狄奄氏手录嘘龙村舍藏本一卷全堪舆考验通书法窍秘决不署撰人清印本二册全堪舆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廖禹撰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四卷全补遗一卷全堪舆李思聪总索[宋]李思聪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灵城精义笺[清]沈竹礽撰自得斋丛书一卷全堪舆刘基堪舆漫兴[明]刘基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缪希雍葬经翼[明]缪希雍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刘见道乘生秘宝经[唐]刘见道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八宅明镜[唐]杨筠松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二卷全堪舆杨曾地理元文[清]端木国瑚撰清刻本一册全堪舆水龙经[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五卷全堪舆续水龙经[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四卷全堪舆水龙经阴阳宅[晋]郭璞撰[明]刘基阅清内府抄本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堪舆青乌先生葬经不署撰人清印本一卷全堪舆仕学备余[清]纪大奎撰清刻本六卷全堪舆十道天心[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28 一卷全堪舆孙伯刚璚林国宝经[宋]孙伯刚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天机望龙经[宋]吴景鸾授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一卷全堪舆天心正运线法不署撰人手稿本一卷全堪舆天星秘诀寻龙合格定穴不署撰人清光绪手抄秘本一卷全堪舆谢和卿神宝经[宋]谢和卿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明]午荣撰明汇贤斋刻本三卷全堪舆玄秘龙法玄秘穴法不署撰人手抄本两册全堪舆选择纪全不署撰人明汇贤斋刻本一卷全堪舆雪心赋辨讹正解[唐]卜应天撰民国排印本四卷全堪舆雪心赋直解[明]吴一棣撰清顺治十八年刻本四卷全堪舆阳宅大成[清]魏青江撰清嘉庆刻本十五卷全堪舆阳宅起手[清]査咏旺传清抄本一卷全堪舆阳宅十书[明]王君荣纂辑清印本四卷全堪舆阳宅元运会要不署撰人清抄本一册全堪舆阳宅指南篇[清]蒋平阶撰清稿本一卷全堪舆杨筠松青囊奥旨[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杨筠松十二杖法[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杨再谪仙人杨公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唐]杨筠松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阴阳秘诀不署撰人清抄本 1堪舆玉元子天宝经[宋]玉元子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廖禹十六葬经[宋]廖禹撰清印本一卷全堪舆青囊心印[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二卷全堪舆青囊续编[清]王宗臣撰清康熙刻本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堪舆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明]徐善继徐善述撰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

“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

“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

艺术生活ART&LIFE“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622021年第1期(总第219期)N0.1 2021Serial N0.219“湖上升明月”堪舆文化表征李若愚郑艺鸿(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安徽蚌埤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以移迁古建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在全国属首创。

内容通过 用易经八卦、儒道学说等风水学理论对园区内的生态环境、景观改造和规划布局的成因和功用进行分析,阐述了 风水原理在古今营造手法和意识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应用在主湖心岛建筑聚落场景的形式特征、的人文思想和价 值取向。

关键词:古民居;风水;聚落;易经;八針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2021 ) 01-0062-06引言风水相地之术,古称堪舆,又称青囊,是一种 古老的卜宅之术,是古人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并寻求 理想的居住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术。

在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文化脉络深厚,包含了哲学、天文学、地理 地质学、气候环境学、景观建筑学、易学、儒家学说、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内容,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 科学。

堪輿学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即追求 “天人合一”的儒道哲学思想。

“堪,天道;舆,地 道”,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实践累积的宝贵文化精 髓,从本质上也是通过协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的生态系统。

风水理论注重建筑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不 论是择址还是改造的目的都是使之愈发协调或互补,认为建筑物不能抛弃环境独立存在,这与现代建筑设 计及城市规划的主旨和理念一致。

古老的“天地人合 一”观念与现代的社会生态学都含有可持续发展观。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从选址、规划布局至填山拓 湖无不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一、选址分析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选址于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龙子湖西南区域,主要依托龙子湖畔的生 态环境和水体景观进行营造。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凤阳新书》记载,此处本是一片洼地,由淮河水倒灌至此,成为一片水 域,最后形成湖面。

故宫珍本丛刊-宫中术数目录

故宫珍本丛刊-宫中术数目录

故宫珍本丛刊-术数故宫珍本丛刊-术数今天公开免费下载《故宫珍本丛刊》是由故宫博物院和海南出版社十年联袂努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出的大型古籍图书,全书共731册,售价85000元,仅发行400套即已绝版。

国内很多公立图书馆都没有收藏,更遑论个人。

其中宫中术数类藏书百余种,汇编成29册,涵盖了中国术数学的主要流派,多为广大易友梦寐以求的珍本,秘本!尤其是地理风水、奇门遁甲、大六壬等高级术数学,藏本尤多,可见皇家对这三门术数的重视。

如今此书已绝版,为弘扬中国传统术数文化,利益广大易友,特将个人所拥有的全部29册“宫中术数”电子书如数上传!请有缘得之者珍惜!踏实研读,如有所得,不吝赐教!全部电子书容量超过三个G,一时难以上传完毕,会陆续搞定,请稍等。

下载地址:/u/2194393803/ish?folderid=741004以下是目录:术数·数学第四○五册河洛理数七卷宋陈摔撰邵雍述明崇祯刻本范衍十卷明钱一本撰明万历刻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本广象彻微初集二卷附指南缄说清马真撰清道光八年刻本术数·占候第四○六至四○八册管窥辑要八十卷清黄鼎撰清顺治九年黄氏刻本术数·相宅相墓第四○九册水龙经五卷续水龙经四卷阳宅二卷阴宅二卷题晋郭璞着明刘基阅清康熙抄本地理四弹子十卷南唐何令通等撰明刘伯温基序注清聚锦堂刻本雪心赋直解四卷附地理碎事一卷唐卜则巍明田希玉辑清顺治十八年刻本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筴扒砂经四卷补遗一卷宋廖禹撰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第四一○册入地眼全书十卷释静道撰清道光六年文星堂刻本新刻石函平砂玉尺经全书真机五卷后集五卷元刘秉忠撰明刘基注附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朴葬经一卷明吴征删定郑谥注新镌京版工师雕斯正式鲁班经匠家镜三卷附源流明午荣汇编周言校正章严集选择纪全一卷不着撰人名氏明胡文焕校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右五种明汇贤斋刻本第四一一册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明徐善继徐善述撰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第四一二册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十二卷明张呜凤编明世德堂写刻本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四卷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清康熙宏德堂刻本第四二二册地理正宗臆解三卷指迷篇臆解二卷明萧智深撰清金六吉撰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地理黑囊经不分卷明范越风撰清初抄本青囊心印二卷续编一卷附天玉经四卷清王宗臣撰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地学二卷清沈镐撰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第四一四册阳宅大成共十五卷(宅谱指要四卷宅谱迩言二卷选时四卷修方五卷)清魏青江撰清嘉庆刻本阳宅指南篇一卷分房变气论宅法一卷清蒋平阶撰清稿本术数·占卜第四一五册梅花易数五卷宋邵雍撰清德聚堂刻本增补详注六爻一撮金易数不分卷附灵棋经宋邵雍撰明刘基补注清康熙袖珍抄本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七卷明适摘子撰清金陵经正堂写刻本邵子易数六卷明俞有功撰清王通瑞删定清道光五年京都三槐堂刻本大六壬课经集四卷清郭载辑清初五云斋刻本第四一六册增删卜易十二卷清野鹤老人传李文辉增删清康熙三十年陈长卿刻本卜筮正宗十四卷清王维德撰清康熙四十八年经元堂刻本第四一七册御定六壬直指二卷御定六壬直指析义六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精抄本第四一八册御定六壬直指三卷附钤一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写本御定六壬金口合占六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精抄本御定卜筮精蕴三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精抄本第四一九册六壬经纬六卷清毛志道撰清雍正刻本六壬粹言六卷首一卷清刘赤江编清道光六年品莲堂刻本六壬类聚四卷清纪大奎撰清杨照藜校刊本第四二○册太乙数统宗大全四十卷清李自明编清集福堂刻本第四二一册订正选择神煞起例二例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抄本六壬视斯二卷清叶悔亭辑清经纶堂刻本鼎锲卜筮鬼谷源流断易天机大全三卷首一卷原题鬼谷子撰清道光十年三让堂刻本火珠林一卷原题麻衣道者撰清道光四年百二汉镜斋刻本奇门卜筮不分卷清不着撰人名氏清内府精抄本四季开门四卷清不着撰人名氏清内府精抄本术数·命书相书第四二二册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五卷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清光绪九年京都大成堂刻本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摔撰明袁忠彻订清道光五年经国堂刻本子平集要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精抄本第四二三册御定五星精义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抄道光增补本星平集腋统宗四卷清廖瀛海撰清道光十二年经文堂刻本神相汇编四卷续集一卷清高鼎玉辑清道光二十三年修竹吾庐刻本子平管见集解二卷清雷呜夏撰清同治五年六吉堂刻本第四二四至四二五册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人相编五卷清陆位崇编清光绪八年京都文兴堂刻本神相水镜集四卷清范棘撰清聚盛堂刻本太极数二十四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内府抄本精考演禽三世相法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未经国堂刻本术数·阴阳五行第四二六册奇门遁甲统宗大全十二卷原题汉诸葛武侯撰清刻本大统皇历经世三卷明胡献忠撰明莱竹堂刻本奇门遁甲金镜宝鉴十六卷题明刘伯温辑清抄本第四二七册奇门遁甲秘籍大全二十三卷附金函玉镜图六卷题明刘伯温编清抄本第四二八册阴阳五要奇书一集郭氏元经十卷二集璇玑经三集阳明按索五卷首一卷四集佐元直指九卷首一卷五集三白宝海三卷附八宅明镜二卷一集晋郭璞着二集晋赵载着三集明陈复心着四集明刘伯温着五集元幕讲禅师着明江孟隆辑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董氏诹吉新书二卷明董潜撰清光绪二年二酉斋刻本董公选要览一卷明董潜撰清光绪二十四年浙江官书局刻本第四二九册奇门遁甲十卷不着撰人名氏后六卷题九天玄女纂明抄本奇门遁甲全局阳遁九局阴遁九局不着撰人名氏明抄本奇门遁甲备览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顺治抄本遁甲奇门捷要不分卷清杨憬南编清康熙刻本第四三○册御定奇门真诠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朱墨精抄本第四三一至四三二册御定奇门宝鉴六卷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内府精抄本第四三三册奇门阴遁九局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精抄本奇门阳遁不分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康熙精抄本许真君万全玉匣记二卷清许真撰清光绪十七年刘诚印写刻本钦定修造吉方立成不分卷清敬征编清光绪九年武英殿写刻本选择书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清光绪内府朱墨抄本董氏讽吉新书续编一卷不着撰人名氏清末刻本今天公开免费下载有需求的易友可以去看看。

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

历代所有堪舆相关的主要著作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
堪舆
青乌先生葬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仕学备余
[清]纪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堪舆
十道天心
[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
28
一卷全
堪舆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孙伯刚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机望龙经
[宋]吴景鸾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一卷全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不署撰人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分房变气论宅法

地理人子须知心得

地理人子须知心得

地理人子须知心得地理人子须知心得1一不可不知地理孔子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程子曰:“卜其宅兆者,卜其地之美恶也。

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盛。

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

”又曰:“祖父子孙同气,彼安则此安,彼危则此危。

”朱子曰:“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

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

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

”又曰:“其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蚁蝼、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

”陆象山曰:“通天地人曰儒。

地理之学虽一艺,然上以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其为事亦重矣。

亲之生,身体发肤皆当保爱,况亲之殁也,奉亲之体厝诸地,固乃付之庸师俗巫,使父母体魄不得其安,则孝安在哉!”夫观圣贤所论如此,则择地殡亲之道,诚仁人孝子之不可忽者。

若平居视地理为末务,而不之问,一旦有大故,则不免仓卒苟且为之,幸得吉地,固所愿矣;不幸而置亲体于蚁泉沙砾中,无异委之于壑坵,不孝孰甚?故人子须于平时讲明其说,庶几他日临事不悞,而亲魄得安于地下矣。

虽然,三折臂然后称明医,地之理又非肤浅及鲜传者所能究竟也。

苟曰予既已知之矣,而自用自专,悞凶为吉,牢不可破,则其害奚异于庸师俗巫哉!噫,万镒之玉,必付之玉人而后可也。

二不可停柩不葬司马温公曰:“今人有丧亲者,往往久而不葬。

问之,曰岁月未利也。

又曰未有吉地也。

游宦远方未得归也。

贫未能办葬具也。

至有终身累世而不葬,遂有弃失尸柩不知其处者。

呜呼!可不令人深叹愍哉!人所贵于身后有子孙者,为能藏其形骸也。

其所为乃如是,曷若无子孙死于道路,犹有仁者见而殣之耶。

且先王制礼,葬期远不过七月,自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

又礼,未葬不变服,食粥,居倚庐,哀亲之未有所归也。

既葬,然后渐有变除。

今之人背礼违法,未葬而除丧,从宦四方,食稻衣锦,饮酒作乐,于心安乎?”吴草庐曰:“丧不即举,年代已远,或子孙参差而人事不齐,或罹兵乱而水火不测,或贫病兼并而不能举,或是非争兢而害成,或官事牢狱而不可为,或日怠日忘而竟成弃置,皆停丧久远而变见多端也。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二之下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二之下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二之下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一卷专论龙有驻跸、行止及分劈、余气、背面之所当辨,乃堪舆中奥旨,故着其要以决疑云。

论龙驻跸驻跸山者,乃行龙暂止,如王者之驻跸也。

亦谓之住脚星辰。

盖此处分龙虽多,而正龙特起高大之山,暂尔停息,犹去未住。

其分龙则以此山为太祖耳,故有大驻跸、小驻跸。

大者延袤数百里,跨州连郡。

其数百源小水于此分派,数百枝分龙于此发轫。

小者亦冠一州一郡一府,或数十里。

又小者冠一邑一乡,不过数里,亦必有数十源水、数十枝龙从此去也。

然皆巍峨高大,群峰攒聚,万岭嵸巃。

又为分龙之太祖。

其大小虽有不同,不可认为少祖山也。

以其大龙尚去未住,故曰驻跸。

以其自此分出众龙,故曰太祖。

如王者尊居帝位,而百僚咸集,万姓观瞻。

其分出力量轻重,犹之朝廷,尊卑并列,可得其概。

所贵于观龙者,见其驻跸之山,看其某枝是正龙分派,某枝是从龙分派,前去结作大小、美恶,察其贵贱吉凶,一见了然。

杨公《画策图》所谓源派者是也。

但人多畏其登高陟远,纵有眼力,每惮陟履之劳,只在眼前山麓间寻地,已失要领。

纵得龙之枝脚,或亦有穴情,不过些须小地而已。

岂知专龙正气,钟孕融会,宏远广邈,动收数百里山川,醯鸡井蛙之见,何足语此?杨公云:“谁人识得大龙脊,山正好观无脚力。

裹费不惜力不穷,其家世代腰金公。

”诚确论耳。

论龙行止紫琼云:“山去水去随送去,此是龙行犹未住。

山走斜飞水不停,不是眞龙作穴处。

”诚以龙行未止,不可寻穴,谓之行龙,又谓之过龙。

《葬书》云:“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盖龙原其所起,穴乘其所止,必须辨认龙止处,方可求穴。

《青囊奥语》云:“第一议,要识龙身行与止。

”故凡山势奔走不停,水势峻急不环,门户不关,罗城不卫,水山不团聚,皆是龙行之处,未为止息。

虽有奇形巧穴,而山水无情,亦不足论。

若乃龙之眞止者,则玄武顶自然尊重不动。

《葬书》云“其止如尸”。

下手诸山则自逆水回拦,左右随从之山则自枝枝齐止,不敢他往。

朝对迢迢远来,亦并止于穴前,如拜如伏。

地理人子须知部分

地理人子须知部分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凡例一1、是编为人子术,非为术家设,故凡不传之秘,一一敷陈口诀而作诗歌,以为不记诵便。

二、是编惟务通俗,俾易知识,初无意于组织文辞,以绚观美。

是以直叙其旨而不嫌于鄙,详述其奥而不虑乎繁。

即于前后之重复,辨证之琐屑,与夫照应不齐,言论肤浅,俱弗暇恤耳。

三、是编所收诸名地图,不过为释疑设耳。

故于紧要相关处,援古证今,具图详说以发明之。

其间或因论龙穴而略于于砂水,或因论砂水而略于龙穴,惟所重处特加详焉,其它莫能悉及。

盖寸笺半简间,摹数百十里山川,乌可兼备哉!暗者或病其不类,缘识见不同耳。

祝观物先生云:“图图图,模糊模糊复模糊。

一人摹一样,十人画九图。

”信哉!善观者当自得其妙,又安可按图索骥?四、凡诸名地图,皆予兄弟足目所经涉者,或名师扦点,或课验不爽,或发越确应,必有明征可为法则者斯收之。

否则,无征不信,何可泛收?五、凡诸地图,必着其土名山向,某师所卜,及详所出人物官爵,不以琐屑自嫌者,固所以征其实迹,亦欲人子因此可以索微探颐,得意于笔舌之外,毋以是而反启疑议焉。

六、凡引用诸名师语,或称姓氏,或称书名,或称号,或称字,或止称某氏某公,从便也。

其不著者,阙疑耳。

多吾乡者,考据切实云。

七、凡折衷诸说是非,亦惟据于已验仙迹,及名师议论之长者取证也。

八、凡收诸名地图,既有叙说矣,又间有补义释义,及有传奇传疑者,或以取证,或以申明,非琐也。

九、凡设龙穴砂水诸图式,立法有不得不然者,但不可执泥耳。

生山不与画山同,固有山水奇妙处,虽良工不能施其巧,在智者触类1原本凡例,各条之间并无编号,仅以“―”分开,今为便于阅读,加上条目。

旁推可也。

十、凡名地,有远至数百年后而方有福应者,有近只数年而即有福应者,世俗多泥葬地后所生人方能受荫,即此太远太近,岂不荒唐哉?予兄弟初尝深疑,久而徧征,灼然不爽。

盖骤发迟发,亦犹悟学有顿门渐门之义,渐发乃常理共知,不必辨。

其骤发者,如陶氏之牛眠穴、王氏之折臂三公地,固已彰彰明验于世,不可谓无此理也。

《地理五诀》——地理三合派通俗入门之作

《地理五诀》——地理三合派通俗入门之作

《地理五诀》——地理三合派通俗⼊门之作《地理五诀》——地理三合派通俗⼊门之作《地理五诀》⼀书著于清乾隆丙午年间,著作者为赵⽟材先⽣,字九峰;是当时地理风⽔的宗⼯哲匠。

(赵⽟材先⽣还著有《阳宅三要》⼀书,论述有关阳宅风⽔,对后⼈影响很⼤。

)赵九峰先⽣是清朝直⾪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能⽂,善画鸟⽊。

赵⽟材先⽣的受业门徒兼学友四川彭县王梦亭(庸弼)先⽣、成都张应泰(合章)先⽣参与著述整理。

著述的时代背景是因为当时社会上风⽔地理学“⽴法种种,各持⼀家,是分门愈多⽽道理愈晦,地理失传。

”对于地理“先贤诸书得分真赝”。

于是,在乾隆⼄巳年底,赵九峰师徒三⼈“更相讨论研究,遍拣诸书”“慨然有救正之⼼”“尽所秘⽽笔之”“越七⽇⽽卷成”师徒三⼈⽤七天时间加班⽽书成。

著述的⽬的是因为“前⼈著述艰深,滋世迷误,”为“尽洗近今⽀⽀离离之说”,“故⾔期显易,⼀见能解。

”希望⾔简意赅,⾔语显近,地理风⽔学者⼀读能懂,达到通欲易懂的⽬地。

做到“持是法以相地,如规矩在乎物,⽆所遍其⽅圆”。

“⼤⼩咸宜,⽽便于⼈者也”。

可惜,赵九峰先⽣是看不到了,当今的风⽔地理学社会情况与⼏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泥沙俱下,龙鱼混杂。

呵呵赵九峰先⽣在著述中⾃谓,《地理五诀》是“遵郭景纯《葬经》、杨救贫《青囊经》、刘秉忠《⽟尺经》、⼘则巍《雪⼼赋》、刘青⽥《披肝露胆》、谭仲简《⼀粒粟》,或祖其⽽为之发明,或直述其语。

”并参阅了《⽟髓经》、《天⽟经》、《青乌经》、《⿊囊经》、《仙婆集》、《孝思集》、《琢⽟斧》、《顶门针》、《天机会元》、《⼈⼦须知》、《⼀贯堪舆》、《三才发秘》、《司马⽔法》、《地理正宗》、《地理⼤成》、《四弹⼦》等地理风⽔学书籍,“从流溯源”。

《地理五诀》这本书共⼋卷,卷⼀为五⾏基础和罗盘初步篇;卷⼆论龙脉⽣旺死绝形象;卷三论⽳之阴阳富贵贫贱;卷四论砂形贵贱得位失位;卷五论⽔之吉凶进神退神;卷六论四局朝向龙⽔配合;卷七论⼆⼗四⼭向⼗⼆种⽔⼝吉凶判断法;卷⼋论平洋地理风⽔要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

《地理人子须知》卷一[明] 徐善继、徐善述着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一之上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一册専论天下大干龙。

龙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舆家莫要于论龙。

论龙而不知天下大干,则所见者近而不远,所究者浅而不深,所窥者狭而不广,乌乎可哉,故首论天下大干龙,庶几识其大者。

论昆仑为诸山之祖《性理大全》临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脉起于昆仑。

”蔡牧堂《发微论》曰:“凡山皆祖昆仑。

”陶公《捉脉赋》云:“大智察脉,起自昆仑。

”《明山寳鉴》云:“山脉之起,本于昆仑。

”郭氏《锦囊经》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

”诚以地理之法,龙则原其始,穴则乘其止,故不可不审山之起祖处也。

然观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观龙之所终,必察其水之所界。

今以舆图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

是可见山起于西北矣。

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是也。

或云昆仑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远莫稽。

而杨公又云须弥山生四龙,昆仑山特其南肢。

葛溪氏述其说曰:“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为巨物。

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龙入中国。

南龙入自昆仑山,龙子龙孙皆可别。

”虽据佛经,人所罕见,阙之可也。

今但以中国山川之可考者论之,则昆仑诚诸山之祖,在中国之西北。

九峯蔡氏云:“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

”盖可见矣。

《昆仑说》曰:昆崘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

高诱称河出昆仑,伏流地中万三千里。

禹道而通之,出积石山。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余里。

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入于宗周万里。

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

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

”数说不同。

《地理人子须知》卷六

《地理人子须知》卷六

《地理人子须知》卷六《地理人子须知》卷六[明] 徐善继、徐善述著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六上德兴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以下五册,专论水法。

夫天一生水,水实万物之祖。

水在天地间为最多,四海五湖,特其概耳。

浴日月,浸乾坤,皆水之效灵者也。

故水于阴阳家,曰山水,曰风水,水居其半,可谓重矣。

而地书乃以水居四科之末,似以水为轻于龙穴也。

殊不知龙非水送,则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则无以明其止。

盖"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是龙穴又赖水为证应。

然则,居四科之末者,特以次序言,非以轻重言也。

故郭氏曰"得水为上",杨氏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廖氏曰"寻龙点穴须仔细,先须看水势",皆言水之当重,与龙穴均也。

辑水法。

水法总论夫水者,龙之血脉也。

《葬书》以水为外气,良有旨哉!西山蔡文节公云:"両水之中必有山。

"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

此自然之理也。

尝观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尩与伛人。

是水能移人形体性情如此。

且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

是水之关祸福又如此,孰谓地理之可忽夫水哉!《水经》谓"五行始焉,万物所由生,元气之腠液。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流通者。

"故曰水其具财也。

而地理家谓山管人丁水管财,诚然不爽。

然水有大小,有远近,有深浅。

观其形势,察其性情,而吉凶取舍有定见矣。

然其大旨不过来者欲其屈曲,横者欲其绕抱,去者欲其盘桓,而汇聚者欲其悠扬,囊江融潴澄凝。

登穴见之,不直冲,不斜撇,不峻急,不湍激,不反跳翻弓,不倾泻陡跌,不射不牵,不割不穿,而有情顾穴,环绕缠抱,恋恋不舍。

《葬书》所谓"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吴公所谓"来去之玄横绕带",卜氏所谓"交锁织结之宜求,穿割箭射之宜避"。

地理人子須知

地理人子須知

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青囊经》秦之隐君子体易而作,陈希夷注释称《天机书》。

按:世言堪舆家为青囊术,盖祖此耳。

《青乌经》秦青乌子着。

《搜山记》汉朱桃仙着。

《赤霆经》汉留侯张子房着。

《六甲配卦图》汉京房着。

《狐首经》按:曾葛溪谓得之沈氏万卷楼中,无作者名氏。

郭璞《葬书》所引之《经》即一也。

《锦囊经》即《葬书》,晋叅军河东郭璞着,宋西山蔡文节公订定,草庐吴文正公删定。

《捉脉赋》晋太尉长沙公鄱阳陶侃着。

侃将葬母,失牛,遇异人指牛眠**,位至三公。

今催官说始此。

《小卷阴阳正要》唐司天李淳风着。

《大衍历分度》唐内供奉一行禅师着。

《理气心印》唐亚父闻喜丘延翰着。

《雪心赋》唐昭文馆学士章贡卜则巍着。

《疑龙经》、《撼龙经》、《画筴图》、《筴四大**法》、《立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俱赣州杨筠松着。

筠松名益,号救贫仙,南唐时人,曾文辿师也。

心镜、寻龙记、阴阳问答雩都曾文辿着。

《一粒粟》杨筠松着,刘诚意伯批注。

《游氏家传启蒙》南唐佥判新安游潜着。

潜,国师何令通婿也。

《金锁秘诀》五代陈抟着。

抟,字图南,豪州人,受业曾文辿,隐居西华山。

宋征不起,赐号希夷先生。

《黑囊经》五代范越凤着。

一云杨筠松着。

《洞林秘诀》、《寻龙八式歌》范越凤着。

《葬经六卷》隋肃吉着。

《龙经三卷》左仙着。

《太华经》太华眞人许亮着。

《拨沙经》陈亚和着。

《吴氏家传口诀》五代德兴吴克诚着。

诚,南唐国师吴法旺子,受业陈希夷先生。

《玉髓眞经》宋国师张子微着。

子微名洞玄天师,张道陵三十三代孙。

蔡西山先生增发挥。

《吴公解义》批注心印。

《龙格通玄歌》、《吴氏秘诀》俱宋国师景鸾着。

克诚子。

《泄天机》前廖瑀着。

按:元曾葛溪《俯察要览》云:“有两廖瑀,前廖乐平人,后廖雩都人,俱号金精,术俱神。

《泄天机》本前廖着,因余芝孙增入后廖《地课》及《入式歌》,增首尾衍文,世遂莫知有前廖禹矣。

”今考前廖著述,重峦头;后廖著述,重天星。

后廖乃张公道明为虔倅时拔者,卒传吴氏学。

《地理人子须知》卷三之三

《地理人子须知》卷三之三

《地理人子须知》卷三之三此一卷专论穴证。

盖真龙结穴,必有证佐。

证佐明白,穴斯的矣。

所谓证佐者,求之于前则朝案美,明堂正,水势聚;求之于后则乐山峙,鬼星撑;求之于左右,则龙虎有情,缠护俱夹;求之穴下,则唇毡正;求之四方,则十道全;求之界水,则分合明白。

此数者,穴之证佐也。

故点穴之法,必以此数者为标凖。

于此而精察之,宁有不得其要领者乎?论朝山证穴《撼龙经》云:“真龙藏幸穴难寻,惟有朝山识幸心。

朝若高时高处下,朝若低时低处针。

”《指南》云:“古人一语值千金,高欲齐眉低应心。

”《圆机歌》云:“秀应在左穴居左,秀应在右用右奇。

”是皆朝山定穴之法也。

故朝山高,穴宜高;朝山低,穴宜低。

朝山近,恐凌压,穴必上聚,宜寻天穴;朝山远,则气易散,穴必融结于低处,或就堂气,或就下砂,宜寻地穴。

秀应之沙在左,则穴宜向左;秀应之山在右,则穴宜向右。

此其梗概也。

然又有远近不同。

其外洋远朝之山虽秀丽,只要面前有,不必拘于登对。

登对合法,固是全美。

或徒贪外洋远秀,而失坐下穴场气脉,则尤不可。

故朝山证穴之法,必以近案有情为主,其外洋远应之峰,虽不甚登对,亦不为碍。

大抵天造地设,必是近案有情。

所谓有情者,求之水城必美,求之向家必利,求之后乐必对,求之四围必无缺陷。

若徒贪外洋,则近身必有不合不利之处。

蔡氏云:“秀峰当面,固是嘉美。

必不得已,当以近案为据,不可取外洋而弃近案也。

”卜氏云:“外洋千重,不若就身一案。

”又云:“欲求真的,远朝不如近朝。

”又云:“多是贪远尖而嫌近小,谁知就近是而贪远非。

”《龙髄经》云:“譬如尊贵之人,必据案区取事宜。

设或有贵人朝谒,曹属禀承,必不敢当面相敌。

”谓尊不敢对,此亦一说耳。

然不必泥,必是远近相符为善。

偶有不符者,又当活法裁处。

大抵明堂案对,亦门户外事,当内以穴中塟法、乘气为主,外立门向,以纳堂案之秀。

所谓“内藏黄金斗,外掩时师口。

四势任君谈,五行当自守。

”如浮梁李八公寿域,是其证也。

附元余宗益氏述李八公事寔浮梁界田李八公德鸿,与乐平洪士良、舒南二长老同受业于吾邑国师吴公仲祥。

《地理人子须知卷之二》

《地理人子须知卷之二》

《地理人子须知卷之二》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二之上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册专论龙身行度节目。

盖龙之节目有太祖、少祖,以及父母、胎息、孕育、入首诸格,皆观龙之大旨。

审龙者诚于此而有得,庶几知其要归云。

论太祖山夫寻龙之法,当原其所始,故先察祖宗山。

《经》云:“寻龙须寻祖与宗,不辩祖宗何足语。

”《赋》云:“问祖寻宗,岂可半途而止!”盖山之有祖,亦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

根大则枝远,源深则流长,自然理也。

是故寻龙之法,必先究祖宗。

知其祖宗,则龙之远近长短,气之轻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泽久暂,皆可于此而察识之矣。

《龙髓经》云:“只用源流来处好,起家须是好公婆。

”公婆即祖山也。

卜则巍曰:“祖宗耸拔者,子孙必贵。

”子孙指穴而言。

皆谓有特异祖龙,必结富贵美地。

故寻龙必先观祖宗山。

即其远者而名之,有所谓太祖山焉,也曰始祖,以其去受穴处甚远,如人之有始祖远宗也。

然此太祖山,必须高大迥异,或跨州连郡,延袤数百里,大者如名山五岳,小者亦必高大冠于一州一郡,又小者,亦须冠于一邑一方,乃可谓之太祖山。

其形则巍然高大,耸入云霄。

或如龙楼宝殿、千丝坠、万石仓等格。

其发出枝派蕃衍,不可悉数。

如人之太祖,子孙众多,未易历举者也。

祖山既高大异常,其天时将阴晦,则有云雾生其巅。

廖氏云“祖宗高顶名楼殿,常有云气现。

”杨筠松云:“先寻雾气识正龙。

”又云:“寻龙望气先寻脉,云雾多生在龙脊。

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生处觅。

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

”故观云雾之所生,以察山龙之太始,亦一诀耳。

既能认太祖山,以次审其出身行度,及父母胎息,以至受穴之山,皆于此原其始矣。

论少祖山寻龙之法,须究祖宗。

然太祖远宗犹恐未眞,又当于少祖察其来历,审其美恶,庶为亲切,故不可不论少祖山也。

夫少祖山者,即近祖次宗,廖氏又谓之主山。

龙行既长,离祖已远,各分枝派。

将结穴处,忽起高大山峦,不过数节,即结穴场。

其高大山峦,谓之少祖山也。

若其山分枝尚多,结穴尚远,犹未可为少祖,乃是驻跸山。

正传地理统一全书卷之首

正传地理统一全书卷之首

正传地理统一全书卷之首正传地理统一全书卷之首此为迩来泥天星者失峦头,拘卦例者昧丈法、或变乱阴阳或颠倒五行、未定于一,予独忧之。

今著斯集,启觉破疑,首立二十九条,统论纲领旨趣,庶几挽邪归正,而后以龙穴砂水、星卦理气,详解详辨,于世道人心,未必无小补云。

第寻地,莫先于积德,故开卷以积德为先,次则崇正学,证星卦,化气法,证讹说,迁改论,慎改葬,采嘉言,括大旨,明阴阳,决五行,观星辰,审雌雄,察关联,辨真假,识巧拙,别生死,认形势,施倒杖,宜饶减、占土色,定深浅,究自欺,正讹传、破群疑、论错解、录急知,教传授,立盟仪,护身法、白方寸,叙历传,总于首列。

先积德夫天道不言,而降宵祥在德,此感应之不容诬也。

凡人欲为子孙永远计者,当以公心处世,方便行事,一念合理,百神归向,择地立穴,则为次矣。

不然吾德之不修,而徒责于风水,何益哉。

蔡牧堂曰:“阴地好,不如心地好”。

求地者,必以积德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应之,是所以福其子孙者心也,亦将以符之也。

其恶果盈,天必以地应之,是所以祸,其子孙者心也,而地之凶,亦将以符之也。

观澜翁曰:“富贵之地天地所秘惜,神明所护持,苟非其人,见如不见”。

郑氏曰:“主者福寿,良师辐辏,主者当衰,盲师投怀。

”卜氏曰:“欲求滕公之佳城,须积叔敖之阴德。

”葛奚谷曰:“积德乃求地之本,和善之家,未尝求地,及其当兴,多是天造地设,神驱鬼运,谓之天葬”。

宋谦曰:“世人尽知穴在山,宁知方寸一线,好山好水世岂无,苟非其人寻不见,我观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皆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

”曾氏曰:“或地路傍人不识,下了令人忆,不是时师眼不开,留与福人来”。

陶氏曰:“阴功宜厚积,孝行感神明。

”葬法拾遗曰:“积善成庆,积恶成秧,人实成之,天实囚之,培本之要,莫先于德焉。

”但今之求风水者,或百计谋之而不可得,或得之而有他故,或弃自家之吉,而反别图非也。

或信庸妄之言,以为不合天星卦例而不用,或视为不急之务,而蹉跎致误或未知作用之法,而裁剪失宜,或不识真穴而执己见以自干,或有伤天理而侵祖坟以盗葬。

中国山水画的“龙脉”解读

中国山水画的“龙脉”解读

892017/10 No.188文_李琼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内容摘要:“龙脉”作为古代风水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所规定的地理形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山水画家的心理习惯。

“龙脉”理论在主观精神上具有某种择吉意味,它是人们在心灵上的慰藉,使人们在审美视觉和心理要素中需求的安适宁静得以展现。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中,古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画中“龙脉”是最吉祥的表达。

古代山水画中的“龙脉”展现,描绘的不仅是某段山水的景致,更是对山水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龙脉;四神砂;背山面水;五星形体中国山水画的“龙脉”解读一、风水中“龙”的含义自古以来,龙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龙”上可腾云驾雾,下可潜藏深渊,在形态上与自然界的山脉走势颇为相像,因此被风水术士起名为“龙脉”。

中国人视“龙”为一种完美的、有吸引力的生灵,并对之顶礼膜拜。

风水术士把这种美好的龙体寓意赋予连绵起伏的山脉,也正是堪舆家们称山脉走势为“龙脉”的原因。

《人子须知》中云:“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现,支拢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明之。

”[1]风水理论认为“龙”是一种能将生气送达到风水穴的神异动物。

风水穴通常位于“支龙”的末端。

环绕在风水穴周围的山体都可聚结生气,风水上称作“砂”,即穴前后左右的山为“砂”。

“砂”与“龙”都是指山体。

“龙”是高大主要的山体,就如主人。

“砂”则是“龙”周围的小山丘,是“龙”的奴仆。

因此砂的作用就是捍水挡风。

环绕于风水穴周围四个不同方位的山体被称为“四神砂”[2],它们分别为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图1)。

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龟蛇盘缠一体的灵物,被称为群山之首,被认为是主山,它位于龙尾及风水穴结成处。

因为山的形态与生气的质量关系密切,而玄武处于龙尾的位置,生气要想通过龙身传到风水穴所在的山的话,玄武必须低头,还要山势优美端庄。

朱雀指位于穴前之山,取象于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七下之三江右山人徐善继述同着此后阴阳妙用,凡五卷。

二十四龙所主吉凶壬龙阴权主之,主骤富贵,一二代而止。

主僧道、技艺,有浮靡,少温良,乏人丁,多水厄,福力微,运祚促。

子龙阳光主之,主富贵有武略。

主贼将悍卒,多骄惰,无忠节,子嗣寡,运祚促。

癸龙阴光主之,主骤富贵,一二代而止。

主荣显饶财,少忠贞,多诡诈,人丁寡,运祚促。

丑龙牛金主之,主左道、财禄、大富大祸,少忠良,多奸诡,有邪淫,有孤寡,遭恶死,乏人丁。

艮龙阳枢主之,主极贵、巨富、高寿、文武将相、聪明俊雅、丰厚魁伟、美髯髭、忠良正直。

下格亦主旺人饶财,小贵。

寅龙天棓主之,主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亦发小福,多痼疾,短运祚。

甲龙阴机主之,主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主一二代富贵,多痼疾、疯跛,后嗣微,运祚促。

卯龙阳衡主之,主威武胆略,忠勇刚毅,主富贵将相之识。

多修长魁伟之士。

下格亦主豪霸,旺人饶财。

乙龙天官主之,主不祥。

若格贵穴吉,亦主一发,多庶子、螟蛉、赘婿。

辰龙天罡主之,主大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局完水吉,亦主一二代富贵,一败如灰。

多凶狠、夭亡、孤寡、恶死、痨瘵、兵火、军贼、绝灭、抄拈。

巽龙阳璇主之,主荣贵聪明,科甲文章。

中格亦旺人饶财,女贵。

巳龙天屏主之,主中富,小贵,旺人,多淫佚浮靡。

丙龙阴枢主之,主贵禄荣显,富贵忠良。

下格亦主旺人饶财,多田产赀货,良善文雅。

午龙阳权主之,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主文武兼备,大富极贵,易发易败。

多离乡客死,有回禄横亡,善浮靡,寡檏直,后祚微,气运促。

丁龙南极主之,主高寿,富贵荣显,神仙龟鹤之姿,文章清高之士。

下格亦旺人丰财。

未龙鬼金主之,主大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亦主有福有祸,左道荣贵,神佛灵显,名僧符法,有邪侫之资,少忠贞之气,多孤寡、淫贱、恶死。

坤龙天钺主之,主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水朝山秀,亦主骤发富贵,女柄男权,多柔靡,无忠贞,有孤寡,有邪淫。

作龙湫寺院则吉。

申龙天辟主之,局穴吉,仅可免祸。

庚龙天潢主之,主威权勇猛,文武之资,专征伐,多荣爵,延寿考。

下格亦主旺人丰财,武断乡曲。

酉龙阳闿主之,主富贵,文武全才,公相英雄,弘霸之资,贵寿清高之士。

下格亦主旺人财。

辛龙阴璇主之,主荣贵、爵禄、文章、聪明才辩、饶财多能。

中格亦主多技艺、文雅、丰富、高寿、旺人。

戌龙天魁主之,主大不祥。

纵局完穴吉,虽有富贵,亦易歇灭。

多夭札、瘵疾、恶死、狱讼、孤寡。

干龙阳机主之,主大不祥。

若格贵穴吉,葬善时宜,主暴富,军伍武职,有胆勇,二代后则主歇灭、鳏寡、残疾、毒虐。

主人好利少义,有勇急燥之性,多乖戾之气,中伤、恶死、绝灭。

作神坛社庙则吉邵武府福善王庙基,系八十里干龙两河夹送,因名大干,神甚显应。

亥龙天皇主之,主极贵巨富,荣显、高寿、公相、人品极伟,美髭髯,丰厚、忠义、良善,五福全,运祚长,福力大。

下格亦主饶财旺人。

论双脉吉凶干亥双行:左落干多亥少凶,右落亥多干少可下,中抽平分可作行龙,不可下穴。

壬亥双行:左落亥多壬少可下,右落壬多亥少凶,中抽平分可作行龙,不可下穴。

丑艮双行:左落丑多艮少不吉,右落艮多丑少主贵。

寅艮双行:左落艮多寅少可下,右落寅多艮少凶,中抽平分可作行龙。

甲卯双行:左落甲多卯少不吉,右落卯多甲少可下,平分半吉,皆主疯跛痼疾。

卯乙双行:左落卯多乙少可下,右落乙多卯少不可下,平分半吉,皆主招赘过房,庶出、义子发。

辰巽双行:左落巽少辰多凶,右落巽多辰少半吉,平分凶,不可下。

丙午双行:左落丙多午少半吉,右落午多丙少凶,平分半吉,皆主回禄之灾。

午丁双行:左落午多丁少不吉,右落丁多午少半吉可下,平分亦不吉。

丁未双行:左落丁多未少半吉,右落未多丁少凶,平分亦凶。

申庚双行:左落申多庚少凶,右落庚多申少半吉可下,平分可作行龙。

辛戌双行:左落辛多戌少半吉,右落戌多辛少凶,不可下。

平分可作行龙。

蔡西山先生详节天表六十龙吉凶分金八卦坐向纲目坎宫名六十龙分度甲子大凶金,危,初七分壬丙子半吉火,虚,正壬戊子大凶水,虚,五分壬;庚子大吉金,女,正坎壬子次吉火,女,七分子乙丑半吉土、牛,七分癸丁丑大吉水,斗,三分癸己丑大凶金,牛,五分癸艮宫辛丑半吉水,斗,正丑癸丑大凶土,牛、箕,七分丑丙寅次吉火,箕,七分艮戌寅大吉火,尾,正艮庚寅大吉水,尾一,五分艮壬寅大凶水,尾,正寅甲寅大凶土,心,三分甲震宫丁卯半吉木,房,七分申乙卯半吉水,角,正申辛卯次吉土,轸,五分甲癸卯半吉木,房,正卯乙卯大吉金,氐,三分乙戊辰半吉水,氏,七分乙庚辰大凶土,氐,正乙壬辰大凶水,亢,五分辰巽宫甲辰大吉木,轸,正辰丙辰大凶火,轸,三分巽已巳大凶金,翼,七分巽辛乙大吉木,翼,正巽癸巳大凶土,翼、张,五分巳乙巳半吉火,张,正巳丁巳半吉土,奎、张,三分丙离宫庚午大凶水,张,七分丙壬午大吉土,星,正丙甲午大凶土,昴丙午大吉火,柳,正午戊午大凶水,柳,三分丁辛未大凶金,鬼,七分丁癸未半吉土,井,正丁坤宫乙未大凶水,井,五分未丁未大吉水,井,正未己未大凶金,井,三分坤壬申大吉火,参,七分坤甲申大吉火,参,正坤丙申大凶水,觜,五分申戊申大吉火,胄,正申庚申大凶水,毕,三分庚兑宫癸酉凶土,昴,七分庚乙酉半吉水,胃,昴正庚丁酉凶火,胃,五分酉己酉大吉水,胃,五分兑辛酉半吉土,娄,三分辛甲戌大吉金,娄三分酉,七分辛丙戌半吉火,奎,正辛干宫戊戌大凶水,奎,五分辛庚戌大吉金,奎,正戌壬戌大吉火,奎,二分干乙亥凶水,室,三分戌丁亥大吉火,室,正干己亥凶土,三分亥辛亥大吉水,正亥癸亥吉水,三分壬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八之上德兴山人徐善继述同着二十四龙诸吉穴壬龙凡三穴:子山午向、艮山坤向、辛山乙向。

子龙凡一穴:艮山坤向。

癸龙凡二穴:艮山坤向、子山午向。

丑龙凡一穴:壬山丙向。

艮龙凡八穴:癸山丁向、壬山丙向、甲山庚向、乙山辛向、卯山酉向、干山巽向、亥山巳向、丑山未向。

寅龙凡二穴:艮山坤向、寅山申向。

甲龙凡二穴:艮山坤向、巽山干向。

卯龙凡四穴:甲山庚向、乙山辛向、癸山丁向、巳山亥向。

乙龙凡一穴:艮山坤向。

辰龙凡二穴:巽山干向、艮山坤向。

巽龙凡三穴:乙山辛向、巳山亥向、坤山艮向。

巳龙凡一穴:巳山亥向。

丙龙凡四穴:巳山亥向、甲山庚向、乙山辛向、坤山艮向。

午龙凡二穴:丙山壬向、丁山癸向。

丁龙凡二穴:坤山艮向、巳山亥向。

未龙凡一穴:坤山艮向。

坤龙凡一穴:丁山癸向。

申龙凡二穴:丁山癸向、庚山甲向。

庚龙凡二穴:酉山卯向、坤山艮向。

酉龙凡三穴:坤山艮向、干山巽向、亥山巳向。

辛龙凡三穴:干山巽向、酉山卯向、坤山艮向。

戌龙凡一穴:辛山乙向。

干龙凡二凡:辛山乙向、戌山辰向。

亥龙凡五穴:壬山丙向、干山巽向、癸山丁向、丑山未向、酉山卯向。

以上二十四龙诸穴,以耳受气者为上,腰受气者次之,详具于下:壬龙之穴第一宜坐子向午穴。

壬龙入首右落,穴子向午,宜挨左加亥半分,取丙子正壬之气贯右耳,《催官》诗云:“背一面九乘天辅(壬),气从右耳为合矩,穴宜挨左加天皇(亥),富贵荣华振乡土。

”第二宜坐艮向坤穴。

壬龙入首右落,穴艮向坤,宜挨左加亥半分,取主脉贯右腰。

《催官诗》云:“壬山迢迢穴天市(艮),天辅(壬)气奔冲右腧。

穴左微侵半分亥,富贵声名向闾里。

”分金:兼丑未宜辛丑辛未;兼寅申宜丙寅丙申第三宜坐辛向乙穴。

壬龙入首左落,穴辛向乙,宜挨右加子半分,取正壬脉贯左腰。

《催官诗》云:“天辅(壬)穴向天官(乙)星,气从左腧通玄灵。

穴宜挨右加阳光(子),亦主财富人俊英。

”分金:兼卯宜辛酉辛卯;兼辰宜丙辰丙戌。

坎龙之穴第一宜坐艮向坤穴。

子龙入首右落,穴艮向坤,宜挨右微加壬一分,使正子气贯右耳。

《催官诗》云:“阳光(子)穴坐天市(艮)垣,气冲右耳乃为玄。

穴宜挨左加天辅(壬),孕生六指多田园。

”分金:兼丑宜辛丑辛未;兼寅宜丙寅丙申。

癸龙之穴第一宜坐艮向坤穴。

癸龙入首右落,穴艮向坤,宜挨左微加子,取丁丑正癸脉贯右耳。

《催官诗》云:“催官十三向玄戈(坤),阴光(癸)俊美右耳过。

挨左微加半分月(子),富贵便见风流多。

”分金:兼丑宜辛丑辛未;兼寅宜丙寅丙申。

第二宜坐子向午穴。

癸龙入首左落,穴子向午,宜挨右微加丑,取丁丑正癸之气贯左耳。

《催官诗》云:“阴光(癸)穴坎向炎精(午),左耳乘气不为轻。

穴宜挨右微加牛(丑),出人英俊资财盛。

”分金:兼壬宜庚子庚午;兼癸宜丙寅丙子。

丑龙之穴第一宜坐壬向丙穴。

丑龙入首左落,穴壬向丙,宜挨右微加艮,取辛丑正脉贯左耳。

《催官诗》云:“牛(丑)金走向大微(丙)垣,气奔左耳龙脉旋。

阳枢(艮)微加穴粘右,水朝局锁多田园。

”分金:兼亥宜辛亥辛巳;兼子宜丙子丙午。

艮龙之穴第一宜坐癸向丁穴。

艮龙入首左落,穴癸向丁,宜挨白虎加寅一分,使戊寅正艮气贯左耳。

《催官诗》云:“催官第二穴宜癸,天市(艮)正气左冲耳。

穴粘西兽微加寅,昼锦荣华耀闾里。

”分金:兼子宜庚子庚午;兼丑宜丁丑丁未。

第二宜坐壬向丙穴。

艮龙入首横落,左来右出,穴壬向丙,宜挨右取戊寅正艮气贯左腰。

《催官诗》云:“天市(艮)来龙太微(丙)向,气冲腰腧官资旺。

阴阳相见福永祯,二枢(艮丙)配分相随唱。

”分金:兼亥宜辛亥辛巳;兼子宜丙子丙午。

第三宜坐甲向庚穴。

艮龙入首右落,穴甲向庚,宜挨青龙加丑一分,取丙寅之气贯右耳。

《催官诗》云:“天市(艮)迢迢穴阴机(丑),气冲右耳无透迤。

天厨(丑)微加穴粘左,富贵文武官班随。

”分金:兼寅宜庚寅庚申;兼卯宜丁酉丁卯。

第四宜坐乙向辛穴。

艮龙入首横落,右来左出,穴乙向辛,宜挨左微加丑,取戊寅正气贯右腰。

《催官诗》云:“阳枢(艮)穴坐天官星,右腰乘气多荣名。

”分金:兼卯宜辛卯辛酉;兼辰宜丙辰丙戌。

第五宜坐卯向酉穴。

艮龙入首右落,穴卯向酉,宜挨青龙加丑一分,取丙寅之气贯右耳。

《催官诗》云:“阳枢(艮)行龙向西兑,右耳乘气应为最。

穴宜挨左加厨星(丑),阀阅荣华定无艾。

”分金:兼甲宜辛卯辛酉;兼乙宜丁卯丁酉。

第六宜坐干向巽穴。

艮龙入首横落,左来右出,穴干向巽,宜挨右取戊寅正艮之气贯左腰。

《催官诗》云:“天市(艮)行龙向阳璇(巽),气冲左腧通微玄。

屋润家肥积金宝,但恐夭折亏天年。

”分金:兼戌宜庚戌庚辰;兼亥宜丁亥丁巳。

第七宜坐亥向巳穴。

艮龙入首左落,穴亥向巳,宜挨右取艮正气贯左腰,此穴有富无贵。

分金:兼干宜辛亥辛巳;兼壬宜丁亥丁巳。

第八宜坐丑向未穴。

艮龙入首左落,穴丑向未,宜挨右加寅一分,使戊寅正艮气贯右耳。

分金:兼癸宜辛丑辛未;兼亥宜丁丑丁未。

寅龙之穴第一宜坐艮向坤穴。

寅龙入首左落,穴艮向坤,宜挨右微加甲,取壬寅之气贯左耳。

《催官诗》云:“功曹(寅)坐艮面玄戈(坤),左耳乘气无偏颇。

微加甲位局周完,龙脉精奇发如火。

”此穴发福最速。

分金:兼丑宜辛丑辛未;兼寅宜丙寅丙申。

第二宜坐寅向申穴。

寅龙入首,直来直受,作寅山申向。

穴宜挨右,以取甲寅正气。

要龙神奇特踊跃,穴星甚巧,砂水秀丽则可,缺一非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