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和实践的一种观念形式的表达和反映,并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代人民进行社会生产实践的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说”、“元气论”、“三才论”等方面的内容,其内核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不凡的当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扬起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核与当代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相通的;第三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当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积极学习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刻地融合了唯物主义观点与生态学原理,指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必须得到有效对策。

他们认为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为当代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促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明。

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现实意义、生态建设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概述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早已融入其思想体系之中。

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强调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非互相割裂。

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污染严重等问题。

他们主张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通过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生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2. 正文2.1 唯物主义观点与生态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对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主张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转变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路径作者:葛亚坤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6年第4期葛亚坤提要:“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和合理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之中而提出来的。

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特点鲜明,是指导我国发展实践的“指挥棒”。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理论意涵实践形态作者葛亚坤,女,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秦皇岛0660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认识把握和全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意蕴,对于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理论贡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基本内涵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指的是把发展动力和基点放在创新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①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关系中国长远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其中,理论创新是行动的先导,制度创新是行动的保证,科技创新是行动的力量,文化创新是行动的灵魂。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指的是理顺发展中的不平衡。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解决我国各个领域中的“短板”问题,平衡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着重促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只有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性。

首先,这种哲学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人类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自然的生态过程,而不是试图去征服和改造自然。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类只能通过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要把生态保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最后,这种哲学还提倡人类应该积极地与自然互动,探索自然环境的奥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适应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把生态保护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倡人类积极与自然互动。

这种哲学意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哲学原理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哲学原理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的哲学原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化解经济发展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①“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亮点,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是党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因此,深入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当下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问题导向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②即是说一个理念的实现程度主要是取决于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五大发展理念”能在当下中国实现,因为其既符合个人又符合国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叠加,“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现实问题顺势而出。

(一)创新发展理念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大的困境。

面对经济增速减缓的发展现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国经济增速至少要达到6.5%。

”③要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问题和实现2020年的目标就必须以创新为先导。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是各要素的简单重组、拼凑,而是突出一种创造性。

当代创新的主体绝非局限于科学家个人,也包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论断,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研究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研究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思想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揭示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以期为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阐述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生态思想,包括其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对自然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破坏的批判等。

本文将探讨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为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概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诞生,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剖析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相互联系性和发展性。

恩格斯强调,自然界是一个由各种物质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既存在斗争,又存在联系和转化。

同时,恩格斯也指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深入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这些观点割裂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忽视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论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

论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

论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摘要】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

首先介绍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指出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接着探讨了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

然后详细分析了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提出了注重人类需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文章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念,呼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新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这一思想将有助于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哲学、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念、新要求。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提出,为探究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强调人的需求和利益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重视人的价值和权益,才能实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利用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

通过将人放在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以人为本发展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和挑战,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研究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哲学观

生态哲学观

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哲学理论。

由于它的独特视角,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内在联系,探索其对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

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经历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过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 20世纪初德国的历史哲学以及法国的实证主义后,近百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为基础,以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丰富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得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力量,“主体性”概念也深入人心。

自然界并不等同于“客观”,它是“人化”了的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无非就是“人化”的自然。

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无疑改变着自然,包括自然界的结构,规律,属性,规则,秩序,平衡等等。

这些已经被认识和重塑了的自然“异化”了,不再为人所有,而只是被看做或能够被占有、利用和控制的手段。

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不仅具备哲学的眼光,而且还要具备可操作性。

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物质性、思想性和运动着的实在。

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脱离了物质载体,“自然”作为客体并不是“客观”的。

不可见的物质形态,诸如声音,气味等,只有转化为可见的形态才成为客体。

正是由于“物质”、“形式”的确立,人们才有可能赋予“自然”某种属性。

在自然界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时间和空间。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引力”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各种属性,都能够用物理学语言加以描述。

世界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

人类的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等,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自然界的发展。

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要尊重自然规律。

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双重文化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双重文化视域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社群继承了两种文化,并学会了适应这两种文化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理念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方式,而是透过不同的文化视角,更为全面、多元、综合,也更贴近本土文化的发展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经济、科技等领域不断发展之际,许多学者开始透过双重文化视域来探讨中国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人文发展”。

以下将从双重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五大发展理念。

1.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将天地之道和人事之道融为一体,强调人类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的状态。

而在现代,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和谐发展成为了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双重文化视域下,和谐发展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而是与生俱来的本土文化特征。

和谐的中文古汉语用法非常广泛,仅在《诗经》中就出现过68次,表明了和谐在古代诗词、哲学思想和政治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之上的。

2.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生态文明观念鼓励人们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尊重生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等。

这种观念与现代环保运动紧密相连,要求人们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从双重文化视野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

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关于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思想,如《诗经》中有“采芑之麦,麦秀成穗”,倡导采食时只采取底部的麦草,保留上部的成穗,有据可查的,这项技术自古代至今一直是中国农民用来增加收成,减少损失的重要技巧。

3.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指借助新技术和新思维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升级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创新发展已经被视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与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实践原则,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赢的关系,倡导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摒弃一切破坏性的发展模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刻反思,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仅要关注环境保护,也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当代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这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致力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立足于国情,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强化全球生态合作与治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治理。

在当代社会,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间的生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弘扬绿色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但这种发展必须是以绿色为基调的,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论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

论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向度
人文与社会科学
h : w . s .m环球市场 t / we 8c W/ w m 6o 信息导报
论 以人 为本发展 思想 的生态哲 学向度
颜悦 南 (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摘 2 04 ) 10 6 要: 生 态哲 学视 角来解读 以人 为本发展 思想对我们准确把握科 学发展观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科学发展 观 中的以人 为 从
本 ,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该文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分析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基本 内涵,探讨 以人 为本发展 思
想与生态哲学的一致性 ,指 出以人 为本发展 思想是 对现代人 类 中心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 是其最高价值 目标 关键词: 态哲 学;以人为本 ;科 学发展观 生

0 8 I 第4 期 2 1- 期 C 13 9 SN0 —0 8 一I 总 3 0 0 #g3 N14 / I 1 591 1 9 —5F S 04
环球市场 信息导报 es 8@1 .r m9 6 6 c 5 3o n
人文与社会科 学
要、素质和本质 的全面发展。 这种主体性地位是在人与 自然的双 向互动中体现 出来的 ,而其对 “ 以人为本”要求的是在发展 中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 , 不仅要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与超越也正是通过这种互动体现 出来。 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要顾及人 的生存条件 、生活质量和 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最高价值 目标 . 人的素质 的改善和提高程度。要把改善人 的生存条件 、提高人的 以人 为本 的发 展 观直 接 来 源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关于 人 的 全面 发 展 物质 生活 、政 治 生 活和 精 神 生 活 的质 量 和 推 进 人 的全 面 发 展 为 转 的理 论。人 的全 面发 展 包含 两 个层 面 的含 义 , 整个 人 类而 言 , 就 人 移, 也就是把所有的发展都着眼于人对 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 的, 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 国向 自由王国的过渡。 它 以及 自身 发展 需 要 的 满足 。 强调 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 , 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 以人为本 ,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 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也可以理解为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就作 为个 来理解就是说在人类与 非人类 自然 的关 系方面 ,坚持人类价值 的 体的人而言 , 全面发展强调 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 即作 为个体 的人 本位性 , 强调人类在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 目的的地位。 如 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 , 世 果不 以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作 为发展 的动机和 目的,那么这种发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 展就是盲 目的、不科学 的。把人的整体和长远利 益作为科学发展 展 ,人格 、智 力 、能力 、体 力、创 造 力 的全面 发 展等 。我们 也 可 以 观的最终 目的,则是生态哲学研究和思考 的起点、归宿和内驱 力, 把 它理 解 为个 体 的人 的全面 发展 。 不 管是 整个 人 类 的全面 发 展还 而 离开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的价值取 向,人所建立 的整个社 会生活 是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理想性、 现实性和历史性。 理想性是 大厦就会崩塌。因此 ,“ 以人为本”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 指人 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理 想, 它是一种尚未达到 的状态 , 是对 对人 的主体性 原则上的一种肯定 、完善和深化 ,是对人类中心主 现实状况的批判 , 是现 实人的希望 , 是引导人们超越现实 , 走向未 义的超越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讲 ,以人为本中人 的这 来的 目标。 现实性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种理想它的内容和要求是 种主体性地位是在人与 自然 的双向互动 中体现出来 的,而其 具体的 , 是在特定的现实基础上产生 出来的, 是来 自于人们的现实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正是通过这种互动体现 出来。“ 人类的主 生活中, 在具体 的时代和环境 中有着具体的现实的内涵。历史性是 体性不仅包含人作为认识 、实践的主体对客观的主动 、主导、 自 指人的全面发展不是 自然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历史的生成, 主力的肯定 ,也包括主体 对这些能力的 自控 、自制以及对其活动 是历史辩证运动 的结果,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 的内容和水平也是不断 结果正 负效应的 自省、 自责和责任 。 ”0 发展的,具有历史性。从全面发展 的内容看; 不管是整个人类的全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 的现代人 类中心主义 ,主张从人的 面发展还 是个体 的人的全面发展都必然地包含着人的需要 的全面 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 中来理解人的主体性。“ 现代人类中心 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主义”是 一种价值论 ,是人类为 了寻找、确立 自己在 自然界中的 以人 为本 的发展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 、人和发展人的 优越地位 ,维护 自身利益而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一种理论 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 就是坚持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人的 假 设;人类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和 归宿点是人类的整体利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社会 益和长远利益;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 ,人是主体 ,处于主导地位 ,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这是马克思主 对 自然有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 并且有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与义务 , 因 义的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 ,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只是实现人的全面 此 自然就 处于客体地位。 由于人类的这种主体地位 、现代人类中 发展的必要手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发展思 想的最 把 心主 义还认为 ,人类拥有运用理性 力量和科学技术 的手段改造 自 高价值 目标 ,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 然和保护 自然实现 自己的目的与理想。这与科学发展观中 “ 以人 律认识的新飞跃 , 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 为本”所主张的人的主体性有相似性。这种 主体性作用有两方面 内容: 一是改造 自然与破坏 自然。这体 现在人能动地改造 自然 , 人 参考文献 是能动的主体 ,自然界是受动 的客体; 二是保护 自然与补偿 自然。 [] 1 王建 明. 以人 为本 的环境价值观 [ 江海 学刊. 0 50 论 J ] 20. 4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人是 自然界 的一部分 ,人要 []邓天雄 . 类 中心主 义与马克 思主义及科 学发展 观 【 2 人 J ] 生存就必须保护 自然和补偿 自然。因此,“ 以人为本”是在 更全面、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 0 .3 0 50 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主体性原则上的一种肯定、 完善和深化 , 它 []黄 鼎成 ,王 毅 ,康 晓 光 . 与 自然 关 系导 论 [ 3 人 M]武 吸收 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精 华屏弃 了其糟 粕,是对现代人 类中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作者:马小静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6期摘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基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是关系着我国发展大局的一场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进行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24 — 03一、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发展的历史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关于对发展观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从酝酿到萌芽再到形成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新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

“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自然经济、农业文明的封建社会中,大都主张英雄史观,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力量不是大多数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张资本主义历史观,认为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动力,資本是至高无上且神圣不可侵犯。

比较而言,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则是通过“生产力决定论”“两个决不会”等一系列思想和论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且这个基本规律在本质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因素和力量。

马克思通过“两个决不会”论断进一步延展和深化了“生产力决定论”,进一步表述了人类社会形态是如何更替和如何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发。

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二重性矛盾进行探索,从而揭示商品和价值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进而发现剩余价值,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

谈谈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谈谈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五大发展理念”是以战略思想思虑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办理目前和长久的关系、国内与外国的关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关系而形成的新的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 纲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表现了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中,创新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联系观。

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有丰富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交融、有机一致,共同组成了新阶段对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

[重点词 ]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 ;哲学 ;思虑辩证唯心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根源理和基本范围组成的理论系统,此中的基根源理是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认识的能动反应原理。

辩证唯心主义的三个基根源理互相依存、密不行分。

“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特别是矛盾运动原理的集中体现,包含着运用矛盾运动原理指导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智慧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文章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出自,转载请保存此链接!。

一、“创新发展理念”集中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以为,世界上全部事物都处在永不暂停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穷变化和永久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行进和上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消亡。

这一基根源理详细到方法论上,就是要用发展的看法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看法看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从哲学源泉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对于事物永久发展的原理。

改革开放新期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先后提出科技是第一世产力的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式国家战略等理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说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虑论文。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追求,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和启示作用。

通过对这些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和理解,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加注重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生的社会进步。

结论":{ "3.1 总结关键观点":{},"3.2 强调生态价值追求":{},"3.3 展望未来发展":{}}}}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各个部分的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安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介绍了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以及相关背景信息。

文章结构部分则用于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组织顺序。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探讨的目的和意义。

-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田园生活的生态追求。

每一章节都探讨了相关哲学思想或生态观念的概念、内涵、意义和实践方法,为读者展示了这些思想在生态价值追求中的重要性。

- 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关键观点,强调了生态价值追求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全文做出了完整的收尾。

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这三种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生态价值追求。

通过对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田园生活的生态追求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回归自然、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态方式。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基本理念生态文明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

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1)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绿色低碳环保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循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推进可持续利用资源、推广生物多样性、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实现经济环境相互促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

(3)统筹发展,保障民生福祉。

坚持谋求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效益,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增长的红利,推进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

(4)全球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社区。

在全球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二、实践中生态文明如何建设?(1)强化全过程管理和源头治理。

改革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各项环保工作全面落实,规范环境监管,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目标。

(2)加强环境惩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保护生态和垃圾分类处理等环境公共责任,促进行业监管和执法。

(3)鼓励技术创新和创新投资。

支持优质环保科技成果和创新研究,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技术进步。

(4)促进环境教育和文化建设。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形成共建绿色环保的社会共识。

(5)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并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生态文明思想的出现为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思路和前瞻性理论。

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气质和内涵。

1. 创新的哲学气质:创新的哲学气质体现在对变革和进步的追求上。

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观和矛盾论,强调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的理念倡导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鼓励探索未知、挑战权威,体现了哲学中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精神。

2. 协调的哲学气质:协调的哲学气质体现在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上。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平衡关系。

协调的理念倡导全面、系统、长远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追求单一目标而忽视整体利益,体现了哲学中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想。

3. 绿色的哲学气质:绿色的哲学气质体现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

它体现了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绿色的理念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式,体现了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和对未来负责的责任感。

4. 开放的哲学气质:开放的哲学气质体现在对全球化的接纳和包容上。

它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和交流互鉴的哲学理念,强调开放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和合作的态度。

开放的理念倡导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哲学中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论原则。

5. 共享的哲学气质:共享的哲学气质体现在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上。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强调发展成果应由全社会共享,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正。

共享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理、价值、意义的探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生态哲学体系

生态哲学体系

生态哲学体系
生态哲学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强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和平衡。

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和环境伦理学。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可持续性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不会破坏未来世代的发展和资源。

环境伦理学是指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生态哲学的实践包括环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

环境教育旨在提高公众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是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生态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伦理学、生态学、环境政治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社会学等。

生态哲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探究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具体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生态危机事 件,由此看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各国学者、科学家等相关认识都在积极寻找解决 生态危机的良策。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 事件频繁发生,国内外学者们积极尝试将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考查,深 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努力将马克思 主义的生态观和我国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体分 析,争取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一) 自然生态观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 “人与自然” 关系的阐述 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价值。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 统一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 观,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马克思生态观的 基础,实践的 人 化 自 然 观 是 其 生 态 观 的 理 论 起 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 途径——— “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 生态观体现了 “尊重万物” 与 “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指导社会生态文明实 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成果,总体而言,马 克思主 义 的 自 然 生 态 观 主 要 包 含 三 个 方 面 的 内 容:第一,人是整个世界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 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统一的、稳定的伙伴 关系,这样有利于人和自然保持统一性;第二, 整个自然界系统中的任意一种物质形态都处在运 动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自然界处在生生不息的 运动 过 程 之 中; 第 三, 自 然 界 对 人 类 具 有 反 作 用,人类运用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同时,如果 超越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界就会 报复人类的行为,让人类自食破坏自然的恶果。 (二) 经济生态观 18世纪 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
·152·
“五大发展理念” 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探析★崔小莉
就是要 不 能 越 雷 池 一 步, 否 则 就 应 该 受 到 惩 罚。”[1]237所以,我国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生态环境 保 护 之 间 的 关 系, 自 觉 地 倡 导 绿 色 发 展、循环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坚决避免粗放型 经济增长 态 势。 积 极 贯 彻 国 家 倡 导 的 新 发 展 理 念,让人民看到生态环境的积极改善,切实体会 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丰 富的自然资源。
态哲学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其次,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生态思想在汲取儒家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得 到了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积极 的指导;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汲取传 统文化思想基础上不仅能够完成中国化,而且能 够保持先进性,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性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 题,当前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 间的关系。过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很 好地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 境会愈加恶化。2017年 12月全国北方很多地区 持续的严重雾霾污染,以及 2016年上半年各地 爆发的水污染事件等都是生态环境危机向人们敲 响的警钟。总之,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样遭到了严 重的 破 坏, 如 果 照 此 发 展 下 去, 后 果 将 不 堪 设 想。习近平主席指出: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20世纪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到现阶段如 此严重的地步,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问题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因其所处历史条件和 历史背景的缘故,在他们的著作中较少涉及具体 生态 问 题 的 分 析, 而 系 统 研 究 就 更 为 缺 乏。 但 是,仔细研究他们的著作就会发现其思想中包含 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有着前瞻性的预见,很 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 著 作 中 明 确 分 析 了 人 与 自 然、 人 与 社 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关于这三个层面的 理论分析就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哲学思想。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 1期 NO1,2018
“五大发展理念” 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崔小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中主要蕴涵了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儒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倡导 “天人合 一” 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格局,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解”,作 为中西方有着重要代表意义的两大理论,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问题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以 “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 “五大发展理念” 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儒家和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思想问题 上的协同性,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西生态观;生态哲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8)01-0152-04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蕴 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课题编号:SKL-2017-18)。 作者简介:崔小莉 (1982—)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哲学比较。
2015年 10月,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 国家实现 “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 “鲜明提出 了创 新、 协 调、 绿 色、 开 放、 共 享 的 发 展 理 念。”[1]127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时代要求,对中 国未来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五大 发展理念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是关于儒家 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生
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逐步加快,经济领域获得了 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 提高,与此同时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 在关注科技革命带来胜利成果的同时忽略了自然 环境的承载能力。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 20世纪 出现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就是环境污染最直 接的后果,西方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注重经济的 快速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