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驱动设计(MDD)之灵活设计

合集下载

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设计

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设计

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软件开发中,模型驱动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模型驱动设计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以及应用场景等相关内容。

一、概念模型驱动设计(Model Driven Design,MDD)是以模型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方法学,它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系统,以模型为基础进行开发和测试等工作。

MDD强调建模,将建模过程作为软件开发的核心,采用自动化工具将建好的模型转化为实际的代码,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可维护的软件开发。

二、发展历程模型驱动设计作为软件开发的一种新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面向对象技术(Object Oriented Technology)盛行。

后来,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加,软件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于是MDD应运而生。

同时,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也被引入到软件开发中作为MDD的一种工具。

三、作用1. 降低开发难度MDD可以使用图形化界面、拖拽操作等方式建立模型,将开发人员从代码编写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开发难度和复杂度。

2. 提高开发效率MDD采用模型驱动的方式进行开发,可以自动生成源代码和文档,减少了软件开发中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开发效率。

3. 优化软件质量MDD中,模型可以一直保持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这意味着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都可以利用一个模型,保证开发出的软件质量更加优良。

四、应用场景模型驱动设计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场景:1. 大规模软件系统开发对于大规模软件系统的开发,MDD可以对系统进行分系统建模,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2. 可扩展性软件开发通过MDD,软件可以实现快速构建和调整,提高软件可扩展性。

3. 复杂软件系统开发对于复杂的软件系统,MDD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规避系统开发中的风险。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

MDD将软件开发从底层的代码开发转向了基于模型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错误、加速软件开发进程等。

在软件工程的实践中,模型驱动开发愈发流行,下面将从以下四个切入点,简要探讨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一、模型驱动开发的概述模型驱动开发(MDD)将软件开发从基于代码的开发模式转向了基于模型的开发模式,即以模型为基础,生成应用程序的代码。

这种方法能够降低代码的难度和密集度,更加关注系统的高层抽象,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软件的开发,而且可重复、可维护程度高。

MDD的本质就是用模型来代替某些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中的规范和评估,最终生成可执行代码。

二、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在模型驱动开发中,模型是产生可执行代码的关键,模型可以具体到系统某一具体层次或者某个特定的行为,具体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确定应用系统的核心需求、关键流程、约束条件,然后设计模型。

在模型建立和使用中,还应该掌握相关的建模方法、建模规约、模型转换和应用软件生成等程序。

三、模型驱动开发的工具和框架模型驱动开发中的工具和框架可以提供各种可用的工具支持,方便进行模型驱动开发工作。

例如,Eclipse Modeling Framework (EMF)和其下相关插件,IBM Rational Rhapsody等面向模型驱动开发和代码生成的集成开发环境。

它们可以提供代码自动生成、数据字典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代码审核、系统测试等强大的工具,可以大规模推广模型化开发模式,高效、可靠地实现软件开发。

四、模型驱动开发的优缺点使用模型驱动开发方法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充分理解系统、重用性高、减少错误、提高生产效率、维护性强。

在缺点方面,因为软件模型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可能误差有所增加,此外,模型驱动开发的时间可能更长,因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工程师,来图纸、编写、维护模型等。

模型驱动开发的内容和原因

模型驱动开发的内容和原因

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MDD)是一种软件工程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从代码层面转移到更高层次的模型和抽象层面。

模型驱动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原因如下:
内容:
1. 建模:MDD注重对软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结构模型、行为模型和数据模型等。

这些模型不仅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还可以用于生成具体的代码和文档。

2. 自动化生成:MDD倡导利用建模工具和技术自动生成代码或其他工件,从而减少手工编码的工作量,并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3. 模型转换:MDD强调模型之间的转换和变换,例如将高层模型转换为低层模型,或者将不同模型之间进行相互转换,以支持不同抽象层次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协同工作。

原因:
1. 提高生产率:通过MDD,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模型的设计和规约,而不是过多关注底层的编码细节,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2. 降低错误率:由于MDD采用自动生成和模型转换的方式,减少了手工编码引入的错误,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3. 支持复杂系统:对于复杂的软件系统,MDD能够提供更清晰的抽象和模型化方式,便于管理和维护。

4. 支持标准化:MDD通常会使用标准化的建模语言和工具,有助于推动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的来说,模型驱动开发通过引入模型、自动化生成和模型转换等概念,旨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维护性,特别适用于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模型驱动开发原理

模型驱动开发原理

模型驱动开发原理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使用模型来驱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在模型层次上进行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最终生成可执行的代码。

MDD的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并加强软件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MDD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模型作为中心:MDD的关键是将模型作为软件系统开发的中心。

模型是对软件系统的需求、结构和行为的抽象描述。

通过使用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需求,避免低级别的工作,如编写代码和调试。

2.自动化生成:MDD通过使用模型转换工具,将模型自动转换为可执行的代码。

这种自动化的代码生成过程将大大减少手动编写代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错误的风险。

3.可视化和抽象化:MDD提供了一种可视化和抽象化的开发方式。

通过使用图形化建模工具,可以以可视化的方式创建模型,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沟通。

此外,模型还可以通过抽象化来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从而使开发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4. 领域特定语言:MDD倡导使用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简称DSL)来描述模型。

DSL是一种专门为特定领域设计的语言,它具有领域相关的语法和语义,使得对领域问题进行建模更加自然和高效。

5.模型驱动的开发周期:MDD按照一系列的开发周期进行开发。

首先,开发人员通过需求分析和领域建模确定软件系统的需求。

然后,基于模型对系统进行形式化的规格化描述,包括系统结构、行为和功能等。

接下来,进行模型的转换和验证,生成和执行代码。

最后,对系统进行集成测试、验证和部署。

MDD的优点:1.提高开发效率:MDD通过自动化代码生成、可视化建模和模型重用等方式,减少了手动编码的工作量,提高了开发效率。

2.提高软件质量:MDD使用模型进行形式化的规格化描述,可以帮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软件设计和实现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技术研究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技术研究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技术研究近年来,软件开发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更新迭代的市场需求。

模型驱动开发技术(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作为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方式,在企业级应用软件、物联网以及云计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DD的特点是以模型作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中心,借助于模型工具和技术,通过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方式来实现软件的开发。

相比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MDD让软件开发人员集中精力于业务需求的设计和模型构建,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低级别的编程工作上。

在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MDD可以有效地减少软件开发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软件质量。

在MDD的实践过程中,模型的构建和管理是主要的挑战之一。

通常情况下,模型的构建需要与领域专家协作,通过收集领域知识和相关文档来构建初步的模型。

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模型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偏差,模型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基于模型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基于规则的模型生成方法、领域建模语言、自动化生成代码等,来不断提高模型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当前的软件开发领域,基于MDD的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件开发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采用这种方式来构建高质量、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在实践过程中,MDD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短板,使软件开发无缝地与业务需求相结合,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总的来说,MDD的发展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次革命。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让软件开发人员更多地关注业务需求的本质,从而达到业务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模型驱动开发(MDD)介绍

模型驱动开发(MDD)介绍

模型驱动开发(MDD)介绍 模型驱动开发Model Driven Development (MDD) 是⼀种以模型作为主要⼯件的⾼级别抽象的开发⽅法,模型在⼯具的⽀持下,被作为核⼼资产被转换成代码或者可运⾏配置。

现在软件业存在多种MDD开发⽅法,本篇将对MDD进⾏概要介绍。

定义  在过去多年,软件开发⾯临了多个挑战,新的需求和存在系统不断增长,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于我们很难及时的构建它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就出现了很多新的⽅法,其中最突出的⼀个就是模型驱动开发。

MDD代表了⼀套理论和⼯业化软件开发的⽅法框架,在软件开发全⽣命周期中系统的的使⽤模型作为主要⼯件,它主要为了解决软件的两个根本危机:复杂性和变更能⼒ 。

使⽤模型作为⽂档和规范是有价值的,但是它需要严格的管理⽅式来确保模型是持续更新的。

在实际⼯作中,我们迫于时间压⼒经常会出现于实现不⼀致的模型,这对开发和项⽬其实是不利的。

⽽MDD的基本思想是让开发中⼼从编程转移到⾼级别抽象中去,通过模型转成代码或其他⼯件来驱动部分或全部的⾃动化开发。

模型是⼀种抽象的语⾔多种模型 模型是⼀种建模语⾔,它需要我们⾃⼰根据业务和技术需要去设计它,在架构、分析、设计、实现等不同阶段都会存在多种模型, 如企业架构模型、技术架构模型、领域模型、UI模型、数据库建模、业务规则模型、系统部署模型、测试模型等。

建模的过程是由不同阶段的成员来完成,有些模型之间有引⽤关系,应⽤软件通过所有⼈的建模⼯作⽽构建起来。

三个阶段1. 建⽴模型2. 建模3. 模型转换 模型和建模这两部分内容已经存在很多⽅法,它们在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已经处于重要位置,但是在需要哪些表达模型以及如何使⽤这些模型存在着差 异。

传统的模型只是⼀个设计蓝图,⽽MDD必须满⾜额外的要求,这些模型必须是可读的,也就是说必须存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模型转换:model to model (M2M) 和 model to code (M2C)优势提⾼产能:开发快、降低成本、提⾼质量可维护性:⾼级别模型与技术分类,技术架构的改变意味着只是模型的⼀种新的转换⼀致性:⼿⼯编码和架构决策容易出错,MDD可以确保⽣成的⼯件是⼀致的可重⽤性:模型、转换和架构都是可以重⽤的,由于架构和技术问题已经被解决,所以开发新功能的风险也低改善涉众沟通:模型忽略系统逻辑⾏为的底层实现,⽽直接展现问题域,这样可以保证和涉众使⽤同⼀种语⾔进⾏沟通改善设计沟通:模型与系统是匹配及时更新的,所以可以通过模型来改善系统设计的讨论和沟通捕获领域知识:可以加强领域专家对系统的直接影响,通过模型还可以帮助组织进⾏知识管理Business-IT对齐:关注问题域,关联技术域,⼀种业务和IT对齐的⽅法模型作为⼀种长期的核⼼资产:⾼级别的模型作为核⼼资产管理起来,只有在业务需求变更时才会进⾏更改推迟技术决策:应⽤开发在早期关注业务逻辑问题,对于技术选择可以推迟到后期提供及时的⽂档:通过模型可以⽣成很多同步的⽂档,利于与不同涉众进⾏交流经济模型MDD⽅法相关意图软件 Intentional Software。

软件工程中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中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中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化、规范化、可定量的方法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

而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是一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软件模型来指导开发的方法。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提供了一种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流程,可以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构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用模型来描述和构建软件系统的各个层面,从而实现从设计到实现的逐步转化。

这种方法注重将模型与代码进行解耦,从而使开发过程更具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关键步骤:1. 建立抽象模型: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抽象模型,该模型用于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这个抽象模型通常是基于标准建模语言(如UML)定义的,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系统的需求和设计。

2. 模型转化:建立抽象模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将该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

这个转化过程通常涉及模型的转化和代码生成两个阶段。

在模型的转化阶段,开发者需要将抽象模型转化为更具体和可执行的模型,这个过程涉及到模型的变换和细化。

在代码生成阶段,开发者将可执行的模型转化为代码,这个过程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来完成。

3. 模型验证和调试: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允许开发者在模型层面进行验证和调试,从而帮助减少错误在代码级别出现的可能性。

通过在模型层进行验证和调试,开发者可以更早地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从而降低软件系统的错误率。

4. 模型的演化和更新: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注重模型的演化和更新。

由于模型与代码的解耦,开发者可以在模型层面进行修改和更新,而不必担心对代码的影响。

这种模型的演化和更新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和系统的演化。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中有着诸多优势。

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系统设计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与软件系统的发展相关。

为了保证软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软件设计过程变得越来越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模型的软件系统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模型的软件系统设计(Model-Driven Software Design,简称MDSD)是一种通过建立模型来指导软件系统设计过程的方法。

MDSD从用例分析开始,使用建模语言来建立不同层次的模型,包括构件、框架、设计和代码,并通过模型转换技术将这些模型自动转换为可执行代码。

MDSD方法的核心是面向模型的软件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

MDD不仅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而且因为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发现设计中的问题,从而可以避免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缺陷。

由于模型是近似现实的抽象表示,因此它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设计,例如物理系统、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

在MDSD中,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不再是基于手动编码和手动测试的流程,而是基于模型的自动转换和代码生成。

在建立软件系统设计模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 ,简称DSL)是非常重要的。

DSL是一种专门针对特定领域的语言,既可以自定义语法也能按照需要提供特定语义。

因此,使用DSL建立的系统模型往往具有更好的表达能力和视图表达能力。

另外,在MDSD中,自动化的模型转换工具可以通过灵活的DSL语言来辅助模型建立和模型转换。

MDSD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多个设计底层模型可以自动转化为高层软件系统的模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模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由于这个设计模式的自动转换特点,使得模型转换的正确性更高,从而减少系统的故障。

这是传统软件设计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同时,MDSD方法支持面向构建的开发方法(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简称CBD)。

2011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考试真题范文(四)

2011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考试真题范文(四)

2011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考试真题范文(四)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属于软考中的一项高级资格考试,考试分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3个科目。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论文是一个考试难关,怎么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多看历年软考论文真题范文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论文写作水平的方式,希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考试真题范文论模型驱动架构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数控系统研究的热点,模型驱动开发技术是目前软件开发研究的先进技术。

为研究模型驱动技术在数控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作者分析了当前数控系统设计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在开放式数控系统软件常用的开发技术基础之上,采用MDD(Mode-lDrivenDevelopmen)软件设计的思想和开放式模式设计软件的模型结构,分析设计了数控系统的软件开发途径,提出了判断引擎和模式转换规则库相结合的数控模式仲裁模块设计,并利用有限状态机理论、利用Matlab和Stateflow工具箱建立了工作模式仲裁模块的行为状态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对建立的行为模型进行了验证。

通过在MATL AB中调试和进行模型的有效验证,可以建立一个无逻辑错误的可执行模型,可以仿真数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检验模型是否按照期望的模式在运行。

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开发软件,可使描述文档的问题尽早发现,也使软件的修改更新工作变得简单易操作,而软件的开放性特征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正文】良好的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加工高性能、高精度零件产品的保证,随着产品功能和结构复杂性的提高,对加工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秀数控系统的开发成为产品加工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放式数控系统成为数控系统研究的主流,许多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3],这些研究工作使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征更加趋于统一和清晰,如:模块化,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和可定制性。

如何进行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如何进行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如何进行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开发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系统的需求、设计和实现过程都建立在一个抽象的模型之上。

MDD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并且能够保证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软件开发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一、了解模型驱动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模型驱动开发是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的需求、设计和实现过程都建立在一个抽象的模型之上。

在模型驱动开发中,开发者首先需要了解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模型的元素、关系和约束等内容。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模型驱动开发的基本知识,才能够正确地进行软件开发工作。

二、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和方法在模型驱动开发中,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和方法非常重要。

建模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高效地创建和管理软件模型,而建模方法则可以指导开发者进行模型的构建和转化。

常见的建模工具有UML工具、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简称DSL)工具等,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三、定义系统的需求和设计在进行软件开发之前,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和设计。

在模型驱动开发中,需求和设计可以通过创建和构建模型来进行定义。

首先,开发者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使用建模工具创建用例图、活动图等模型,明确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然后,开发者可以使用类图、时序图等模型来定义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四、将模型转化为代码模型驱动开发的核心过程是将模型转化为代码。

在进行模型转化时,开发者可以使用模型转换工具将建模工具中创建的模型转化为代码。

模型转换工具可以根据模型元素和关系,自动生成相应的代码。

开发者只需要定义好模型和代码之间的映射关系,并配置好模型转换工具,就可以实现模型到代码的转化。

五、进行代码的调试和测试在将模型转化为代码后,开发者需要进行代码的调试和测试。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工程方法研究与应用随着软件开发的不断发展,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MDD)已经成为了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工程方法,它通过建立和操作软件系统的模型来实现软件的开发和维护。

本文将对MDD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MDD的相关概念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工程方法,它将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建立在模型之上。

在MDD中,模型是软件系统的核心,它代表了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行为、功能等。

通过建立和操作模型,可以实现软件系统的自动化开发和维护。

MDD的基本思想是:先建立一个高层次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转换自动生成低层次的代码。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生成不同的代码,从而实现跨平台开发。

同时,MDD还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和提高软件质量。

二、MDD的方法MDD的方法包括模型建立、模型转换和代码生成三个阶段。

1. 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MDD方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根据软件系统的需求和规格说明书来建立一个高层次的模型。

这个模型需要包括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例如:结构、行为、功能等。

2. 模型转换模型转换是MDD方法的第二步,它主要是将高层次的模型转换成低层次的模型。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和工具来实现模型之间的转换。

这些规则和工具可以将高层次的模型转换成低层次的模型,并且还可以进行模型验证和优化。

3. 代码生成代码生成是MDD方法的最后一步,它主要是将低层次的模型转换成代码。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代码生成工具来实现代码的自动生成。

这些工具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生成不同的代码,并且还可以进行代码优化和调试。

三、MDD的应用MD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领域。

下面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为例,介绍MDD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它包括多个子系统,例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刹车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等。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模型驱动方法研究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模型驱动方法研究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模型驱动方法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行业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在软件开发领域中,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编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

而模型驱动方法则是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模型驱动方法模型驱动方法(MDD, Model-Driven Development)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描述软件的模型来驱动软件开发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模型作为软件设计、实现和演进的核心,通过利用模型标识和描述软件系统不同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生成相应的代码和文档,最终实现软件系统的构建。

从理论上来说,MDD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软件开发更加高效、可靠和灵活。

使用MDD工具能够为开发人员提供先进的、直观的、可交互的操作界面,从而节省了开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二、模型驱动方法的优势1. 高效性MDD方法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通过可视化和自动化工具的支持,减少了软件开发人员的编码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开发效率。

2. 灵活性MDD方法强调模型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使得软件架构的变化变得更加容易。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对模型的修改和扩展来适应软件需求的变更。

3. 高可靠性MDD方法能够集中精力于建立模型来确保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此外,在开发模型时,开发人员也可以提前发现和处理软件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从而有效地降低系统错误和漏洞的风险。

三、模型驱动方法的应用场景1. 大型软件系统MDD方法适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尤其是在需要频繁更新和维护的情况下。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高质量且易于维护的模型来降低开发和部署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2. 跨平台软件开发由于MDD方法强调模型的独立性,因此适用于跨平台软件开发。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模型来描述软件系统的平台无关性,以及平台相关性和非功能性的限制。

3. 插件化开发MDD方法也适用于插件化软件的开发。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改变和进步。

作为软件开发的一种新方法,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就对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介绍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是以模型为中心来推动软件系统开发的方法。

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 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技术。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通常是以源代码为中心的设计开发,而模型驱动开发则把模型作为软件开发的主要工具。

以此方式进行开发,能够让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变得更加高效。

二、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特点1. 高度可重用性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模型是被大量复用的。

由于模型能够精确描述软件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和关键参数,因此可以重复应用于不同的软件开发任务中。

2. 易于维护和升级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以模型为中心,能够准确地定义和描述软件系统的各种部件,包括界面、逻辑和数据结构等。

这有助于软件开发人员快速准确地定位和解决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修改模型来完成升级和扩展,开发成本低,维护更加简单。

3. 加快软件开发进程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能够自动生成代码,可根据模型自动生成程序和组件代码,从而缩短开发周期。

因此,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更快捷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三、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流程在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 模型创建在此阶段,需要使用建模工具,例如UML,对系统进行描述并生成模型。

2. 模型验证对生成的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正确性、完备性、一致性和可行性。

3. 模型转换在此阶段,将模型转化为代码或其他形式的实现。

4. 代码实现使用生成的代码实现整个系统或实现子系统的细节。

5. 系统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通过测试来验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1. 优势(1)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软件工程领域中,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MDD)是一种以模型为核心的开发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软件系统的不同视图以及各个层次的抽象模型进行统一管理和描述,从而提高开发过程中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模型驱动开发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以及应用情况。

一、基本概念在软件工程中,模型是对软件系统的抽象描述。

模型具有层次性、可扩展性和形式化等特点,是对现实世界或系统的简化和抽象。

模型驱动开发通过建立和维护模型来推动软件开发过程。

1. 模型模型是对系统进行抽象和描述的产物,可以是概念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功能模型等。

模型可以用图形、符号、代码等形式进行表示,其中类图、时序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是常用的建模语言和工具。

2. 驱动驱动是指通过模型推动软件开发过程的过程和手段。

驱动可以是模型转换、代码生成、验证验证等,它们通过自动化工具和技术实现对模型的转换和计算。

二、核心原理模型驱动开发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对模型的定义、转换和生成来实现软件的开发。

具体来说,模型驱动开发包括模型定义语言(Model Definition Language,MDL)、模型转换技术和模型生成技术。

1. 模型定义语言(MDL)模型定义语言是一种形式化语言,用于描述系统的各个视图和层次的模型。

MDL可以是通用的建模语言,如UML,也可以是领域专用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DSL),如MATLAB、Simulink等。

2. 模型转换技术模型转换是将一个模型转换为另一个模型或者代码的过程。

模型转换技术包括模型变换、模型合成、模型映射等,可以通过模型转换规则和模板来实现。

模型转换技术可以实现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模型到代码的转换。

3. 模型生成技术模型生成是将模型转换为可执行的软件系统的过程。

模型生成技术通过模型到代码的转换,可以自动生成软件系统的源代码、配置文件、数据库脚本等。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驱动设计方法研究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驱动设计方法研究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驱动设计方法研究模型驱动设计(Model-Driven Design,简称M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旨在通过使用模型来指导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演化过程。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开发人员通常将关注点放在代码的编写上,而在MDD中,模型成为了主要的设计文档和开发工件。

MDD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模型作为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基础。

在MDD中,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旨在通过创建和维护模型来进行。

模型不仅仅是软件系统的抽象表示,还可以作为系统的完整实现,包括系统的结构、行为、数据以及和外部环境的交互。

MDD的关键步骤包括模型的创建、模型的转换和模型的解释。

在模型的创建阶段,开发人员使用图形工具或者代码生成器创建模型。

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符号表示,如UML(统一建模语言)等。

在模型的转换阶段,开发人员将模型转换为可执行代码或其他形式的实现。

在模型的解释阶段,开发人员使用生成的代码或实现来开发、测试和部署软件系统。

MDD方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通过使用模型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模型可以提供高层次的抽象,使开发人员专注于系统的概念和逻辑,而无需过多关注底层的技术细节。

其次,模型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

模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使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讨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最后,MDD方法支持系统的可复用性和演化。

模型可以被重用和扩展,从而减少重复劳动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然而,MDD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模型的创建和维护可能需要额外的开销和学习成本。

开发人员需要掌握模型工具和语言,并学习如何将模型转换为实现。

其次,模型可能难以表达一些复杂的系统特征和行为。

一些特定的问题可能不适合使用模型来解决。

最后,模型的转换和解释可能带来一些性能和容错性方面的问题。

生成的代码可能不如手写的代码高效和健壮。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MDD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工具和平台支持模型驱动设计。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基于模型驱动开发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团队开始采用模型驱动开发(Model Driven Development,简称MDD)的方法来进行软件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DD的软件架构设计具有更加高效、精准、灵活等优势,能够大大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一、MDD的基本概念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抽象为一系列的模型转换,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分析和维护软件系统。

MDD的核心在于利用模型来代表软件系统,从而使软件开发人员更关注于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而非代码实现。

在MDD中,一个软件系统的架构是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转换来完成的。

MDD 的流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需求分析、设计、建模、代码生成和测试。

其中,建模阶段是MDD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系统的各个方面抽象为一个或多个模型,并为设计和实现中的所有决策提供支持。

二、MDD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MDD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MDD能够大大缩短开发时间。

因为MDD是基于模型的,能够使开发人员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工作,避免了开发人员重复编写代码的冗长过程,使时间成本降低。

2.精准:MDD通过一组完整的模型,包括业务流程模型、领域模型、数据模型等,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完整的、明确的需求和设计方案。

这样,不仅能够降低错误率,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灵活:由于MDD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当业务或需求变化时,开发人员能够更加快捷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可以更容易地对软件进行修改,从而为升级和维护带来更多的灵活性。

三、MDD的实践MDD不仅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更是一种软件开发文化。

要实践MDD,需要重视以下一些问题:1.需求工程:由于MDD抽象程度高,建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需求工程非常重要。

需求分析贯穿整个MDD的软件开发过程,必须在开始进行模型设计之前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软件测试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

软件测试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

软件测试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软件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可以发现潜在的缺陷、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测试,软件测试中使用模型驱动开发方法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做法。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Model-Driven Development, MDD)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建模作为软件开发的核心活动。

通过利用模型在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代码生成、规范化的系统设计和快速的原型开发。

软件测试中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则是将MDD应用于测试领域,以实现自动化测试、优化测试效率和提高测试质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测试中使用的模型驱动开发方法。

1. 行为驱动开发(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BDD)行为驱动开发是一种通过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系统行为的方法。

在BDD中,测试用例是通过Gherkin语言编写的,该语言可以表达软件系统的行为和验证条件。

通过定义这些行为和验证条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软件的需求,并确定相应的测试策略。

2. 数据驱动测试(Data-Driven Testing, DDT)数据驱动测试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测试数据来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通过将测试数据集中管理,可以减少重复的测试工作,并提高测试的覆盖率。

同时,DDT还可以通过生成大量的测试数据,针对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进行测试,以确保软件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3. 模型驱动的测试(Model-Driven Testing, MDT)模型驱动的测试是一种通过使用模型来生成测试用例的方法。

在MDT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和系统模型生成相应的测试用例,并自动生成测试脚本。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手动编写测试用例的工作量,并提高测试的自动化程度。

同时,使用模型来生成测试用例可以更好地捕捉到系统行为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

软件工程中的模型驱动开发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中,随着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开发者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手动编写代码的开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软件开发的需求。

相比之下,模型驱动开发(MDD)的思想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

本文将从MDD入手,谈谈在软件开发中采用MDD所带来的好处、具体应用以及开发者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

一、什么是模型驱动开发?模型驱动开发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强调系统架构和细节设计是由一系列的抽象模型所驱动的,可以有效地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相比于传统的程序开发方式,MDD所依赖的模型可以更加高层次、更加抽象,籍此可以快速地提交用于生产和执行的软件模型。

二、模型驱动开发的好处1. 高效性。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模型驱动开发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地将抽象的模型转化为代码,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出现错误的概率。

2. 可重用性。

模型驱动开发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将模型抽象出来,不仅可以提高代码可维护性,还可以提高代码或者软件的可重用性。

定义了一个表达式的模型每次可以在调用时产生代码并被使用。

3. 易于理解。

在模型驱动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图形化的工具来表示和分析模型,使得模型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三、模型驱动开发的应用领域1. 系统级软件设计。

模型驱动的软件设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系统级软件开发,例如操作系统、批处理工具等。

在系统级软件的开发中,MDD可以很好的解决开发者面临的架构复杂性、交互复杂性和性能问题等问题。

2. 嵌入式软件开发。

当嵌入式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关注的瞬间倍增之时,嵌入式软件开发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上。

MDD对于嵌入式软件设计更为适用,这是因为嵌入式软件通常需要高可靠性、更强的性能和更严格的时间限制,而这正是MDD所擅长的。

四、模型驱动开发的技能1. UML建模技能UML是一种用于建模软件的标准化语言。

开发者需要熟悉UML的各种建模方式,并且使用建模工具来创建并管理软件设计模型。

模型驱动设计方法

模型驱动设计方法

模型驱动设计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模型驱动设计方法。

你说这模型驱动设计啊,就好比是盖房子的蓝图!咱盖房子不能瞎盖吧,得有个规划,模型驱动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超级重要的规划图。

你看啊,它能帮咱把那些复杂的系统呀、业务流程啥的,都给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像整理一团乱麻,给它捋顺了,让咱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咱要设计个软件系统,要是没有模型驱动设计,那岂不是抓瞎啦?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整出来个四不像。

但有了它就不一样啦,它就像个引路人,带着咱一步一步稳稳地往前走。

它能让咱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

就好比咱知道了房子有几个房间,每个房间多大,门朝哪儿开。

这样咱在开发的过程中,就不会走偏啦,也不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而且啊,模型驱动设计还能让不同的人更好地合作呢。

大家都看着同一幅蓝图,心里都有底,干活也更有劲,也不会出现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最后合不到一块儿去的情况。

你想想,要是没有模型驱动设计,那得乱成啥样啊?就像没有导航的车,在城市里瞎转悠,能到得了目的地吗?肯定不行呀!模型驱动设计还能让咱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就好像咱在蓝图上就能看出哪儿不合理,哪儿需要修改,早早地就把问题解决掉,而不是等房子都盖好了才发现这儿不对那儿不对。

它还能让咱的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呢。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咱可以根据模型来轻松地调整和扩展系统,而不是要把整个系统都推翻重来。

这多好呀,省时省力还省钱!你说这模型驱动设计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是我们的秘密武器,让我们在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准、更快!咱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要好好利用起来,让我们的设计变得更完美!它可不是什么花架子,那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呀!咱得重视起来,让它为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好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模型驱动设计(MDD)之灵活设计

模型驱动设计(MDD)之灵活设计

灵活设计可以使我们随着项目开发的进行,感到速度越来越快,而不是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

灵活设计是对领域建模的补充,当我们从领域中抓住那些隐隐约约的线索和概念原型后,就象准备好原料;下面就是通过迭代将原料锤炼成一定具体的形状,可以俗称“打铁”,那么打铁打到什么形状算可以了呢?也就是最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设计呢?有些软件打着“灵活性”旗号,却出现很多多余的抽象和间接层次,从而导致了复杂性,灵活性可能导致复杂性,但是灵活性不是导致复杂性的必然原因,如何将灵活性的发展通往简单,其中精湛技巧就需要学习和不断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模型驱动设计(MDD)提供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论。

在Eric Evans的“领域驱动设计”一书中专门探讨了这样提供灵活设计的模式和方法,下面简要述说如下:明显意图的接口接口的名称必须表达明显意图,而不是模棱两可,接口虽然是抽象,但是也不能抽象到别人不知你所云,如果其他开发人员必须查看接口的实现子类才能搞清楚你这个接口的意图,那么你的接口抽象无疑是失败的,使用明显意图的接口可以将整个子领域切分成一个个单独模块,每个模块使用带有明显意图的接口封装起来,这种切割方式用来调整项目的焦点和对付大型系统的复杂性。

如果仅仅有大型系统开发经验,但是没有大型系统的分割经验,更重要的是良好设计理论基础,那些大型系统开发经验也只是如过眼烟云,不会在你的程序生涯中占据多大的重要位置。

下面我们聚焦被划分成单个模块的内部设计模式:边界影响在软件中,操作分为:命令和查询,命令就是能够使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操作,如增删改等操作。

这些操作都可能需要有副功能,如希望增删改完成后还要返回一些结果,这些主要功能之外的副业,也称为边界影响(side effect)。

一些传统过程经验的程序员经常喜欢搞“一机多用”,喜欢将很多功能揉合在一起。

大多数操作会调用其他操作,造成任意深度的嵌套,这样形成一个树形结构的调用关系,这就容易使我们很难预测调用一个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调用一个操作变得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虽然Ioc或DI container使得这种嵌套关系的管理变得容易,但是不能保证每个操作本身的设计能降低复杂性,后者就是我们现在关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活设计可以使我们随着项目开发的进行,感到速度越来越快,而不是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

灵活设计是对领域建模的补充,当我们从领域中抓住那些隐隐约约的线索和概念原型后,就象准备好原料;下面就是通过迭代将原料锤炼成一定具体的形状,可以俗称“打铁”,那么打铁打到什么形状算可以了呢?也就是最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设计呢?
有些软件打着“灵活性”旗号,却出现很多多余的抽象和间接层次,从而导致了复杂性,灵活性可能导致复杂性,但是灵活性不是导致复杂性的必然原因,如何将灵活性的发展通往简单,其中精湛技巧就需要学习和不断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模型驱动设计(MDD)提供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论。

在Eric Evans的“领域驱动设计”一书中专门探讨了这样提供灵活设计的模式和方法,下面简要述说如下:
明显意图的接口
接口的名称必须表达明显意图,而不是模棱两可,接口虽然是抽象,但是也不能抽象到别人不知你所云,如果其他开发人员必须查看接口的实现子类才能搞清楚你这个接口的意图,那么你的接口抽象无疑是失败的,
使用明显意图的接口可以将整个子领域切分成一个个单独模块,每个模块使用带有明显意图的接口封装起来,这种切割方式用来调整项目的焦点和对付大型系统的复杂性。

如果仅仅有大型系统开发经验,但是没有大型系统的分割经验,更重要的是良好设计理论基础,那些大型系统开发经验也只是如过眼烟云,不会在你的程序生涯中占据多大的重要位置。

下面我们聚焦被划分成单个模块的内部设计模式:
边界影响
在软件中,操作分为:命令和查询,命令就是能够使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操作,如增删改等操作。

这些操作都可能需要有副功能,如希望增删改完成后还要返回一些结果,这些主要功能之外的副业,也称为边界影响(side effect)。

一些传统过程经验的程序员经常喜欢搞“一机多用”,喜欢将很多功能揉合在一起。

大多数操作会调用其他操作,造成任意深度的嵌套,这样形成一个树形结构的调用关系,这就容易使我们很难预测调用一个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调用一个操作变得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虽然Ioc或DI container使得这种嵌套关系的管理变得容易,但是不能保证每个操作本身的设计能降低复杂性,后者就是我们现在关注的。

为什么我们调用一个操作时会变得小心,因为这个操作设计时可能不执行主要功能,还有其他副功能,这些副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多余副作用,解决办法很简单:设计这个操作时消灭副作用;如果不能消灭,就将其分离显式分离并单独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设计增删改命令和查询功能时,尽可能分离它们到不同操作中实现,不要在
增删改命令执行的同时返回任何领域数据。

如果边界影响不能通过设计避免,那么我们就直面它,在增删改等命令执行同时返回数据,当这样做的同时,我们就使用断言assertion来约束我们这样的设计,通过断言能够易于使用单元测试Junit等工具测试。

从而保证你的命令简单有规则。

总之还是那句有些哲学意义的话:对于边界功能,首先要去除它,如果不能回避它,就承认它,但是同时会约束它。

边界影响主要的是Service接口怎么做的问题。

在实际项目中,Model和Service是相互结合不断重构的。

那么Model和Service粒度是如何界定的?
粒度界定
对象的粒度到底是多大?这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哪些属性或行为属于A对象,哪些属于B对象,有时又需要将这些属性和行为分离以便能够灵活组合。

我们一般很难确定类的粒度到底是怎样规模表示达到设计目的?
首先,粒度不能太大,造成重复和冗余,很多概念混在一起;当然粒度也不能太细,以至于太碎,不能完整表达一个领域概念,例如半个铀原子就不再是铀。

类需要尽量准确表达领域概念,大多数领域中都包含某种逻辑上的一致性,而很多程序员有时只注意单纯的设计原则,忽视领域逻辑,设计思考时需要两条腿走路,实现平衡,比如JdonFramework的缓存设计主要应对企业领域大量查询都是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查询(如本月度),因为领域中某种逻辑存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查询),才使得我们决定采取某种设计方案,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设计方案都是可行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讨论的业务场景。

每个人对业务领域中很多概念都可能不一致,但不能否认:领域中一定在某个地方存在一种旋律,我们的模型肯定能够与领域某个部分发生共振,问题关键是: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发现的过程来寻找这种共振,这过程就依赖反复的重构重整refactoring。

通过重构,使我们的设计适应我们重新理解了的领域概念和业务需求,概念轮廓(Conceptual Contour)就会浮现。

注意“概念轮廓”是指对领域中概念的主要轮廓,大概样子,需要忽视不重要的细节,设计人员必须理解领域中概念在哪些地方会发生改变?哪些地方保持相对稳定,然后使设计的模型尽量与领域中概念稳定面结合起来,这样,当业务领域中概念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模型才会随之一起翩翩起舞,发生共振,从而达到模型设计反应领域本质的目的。

所以,类的粒度是要能够反应领域的概念轮廓,将能够反应概念轮廓的那些重要元素聚合到当前正在设计的类中,这也是设计中高聚合原则的体现。

高聚合、低关联是两个设计基本原则,上面我们谈了如何做到高聚合,实际上,也是反映一种类或模块的粒度设计规模。

下面谈谈低关联:
消灭依赖
复杂的依赖关系无疑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加剧我们大脑负载,所以,我们的模型之间关系必须精练,减少依赖,最后保留下来的依赖代表了领域概念之间某种根本的关系。

有的系统中,甚至是0关联,从而得到一个个被完全孤立的单独的类(standalone Class),这才是方向(也有利于我们简化配置Hibernate这些模型持久化框架,无需考虑一对多等关联配置)。

每个依赖都是值得怀疑的,这是我们思考的前提,重构时,一个个去消灭那些象蜘蛛网一样密集的关系,斩断它们,低关联时减轻概念过载问题的基本方法,孤立类是低关联达到极致的一种标志。

减少依赖不是意味不考虑业务领域场景概念,武断实现,依赖和之前描述的边界影响一样,有时确实不能消灭,那么我们就承认它,但是会又有一套设计原则来约束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