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集下载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所在乡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的情况。

近年来,我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针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我乡提出了“联村、联党、联企、联社、联户”五联一大建设模式,形成了“城市带乡村、乡村支撑城市”的格局。

首先,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截至目前,全乡已有99%的村庄通公路,95%的农家小院通自来水,100%的村庄通电,并且全乡建成了一座供应充足、水质优良的水厂,解决了老百姓生活用水问题。

此外,还投资修建了一座集中供电站,实现了全乡村庄的电力全覆盖。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我们在产业扶持方面耕耘不辍。

我乡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适宜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向高效、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们支持农民种植优质农产品,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大农业产业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这些努力使我乡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再次,我们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们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通过修建新的学校和医院,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医疗团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我们还加大了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投入,打造了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景点,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这些举措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我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防护工程,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村庄的整体环境质量。

此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利用乡村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精)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精)

浙委办[2010]11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0年10月11日)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一直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发展中心镇摆上重要位置,部署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着眼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中心镇发展和改革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使中心镇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中心或副中心。

力争100个左右中心镇的建成区户籍人口达到5万人或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达到45%以上。

工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努力把一批规模大、条件好的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一)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

依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优化中心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条件。

首先,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修建和拓宽农村公路,提高道路质量,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方便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

其次,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同时,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此外,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在教育方面,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医疗方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文化方面,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某镇党代会初稿1

某镇党代会初稿1

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加快建设幸福xx——在中共xx镇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6月日)征求意见稿同志们:现在,我受中共xx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请予审议。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镇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镇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真抓实干,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体现在“六个新”。

——发展思路实现新创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xx发展的客观实际,五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一是突出“三大格局”,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坚持三箭齐发,科学布局镇域产业。

把xx河以北打造成镇域工业主战场,xx河以南打造成农业主基地,沿山边行政村打造成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主基地,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是突出城镇管理,破解城镇建设难题。

紧紧抓住中心城区重新规划修编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突出社会管理,破解维稳难题。

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使命,把维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落实,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七项经济指标综合排名从原来的第五、六名跃升到第三名。

一是狠抓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的工业经济。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充分利用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的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项目、企业责任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高园区效益。

二是狠抓以加强税收征管为重点的财源建设。

健全制度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不断完善征管措施,做到应收尽收。

三是狠抓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经济。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委[2003]5号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委[2003]5号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正文:----------------------------------------------------------------------------------------------------------------------------------------------------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委[2003]5号2003年4月2日)根据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特制定以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根据“破壁垒、跨门槛、拓市场”的要求,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实行项目业主制,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大户,提高农产品基地的集约经营水平;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加快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聚,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今后几年,全省要建设一批菜、肉、禽、奶、果、瓜、茶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和重要出口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

今后5年,省里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等建设。

各级政府也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2.推进种业大省建设。

充分利用我省种质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力量强等优势,大力培育种业骨干企业,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启动 建设 1 3个新 型 农村社 区 ,建 成 新 民居 7 2 0 0多套 , 2 3 0 0多户 农户 已
想, 经过充分论证 , 将全市 1 9 0个 村 搬 迁 入住社 区新 居 。 坚持 节约 集约 用
整 合 规 划 为 4个 中 心 镇 、 1 7个 中 心 地原 则。把 经济社 会 发展 、 城 乡建设 、 产业 集聚 区建设 、 基础 设 施建 设等 规 划 全 部 叠 加 到 土地 利 用 总体 规 划 上 来, 实 现 了土 地 规 划 与 中心 镇 、 中心
发展 之路 。

展“ 两 个规 划 ” 。 目前 , 城 市建 成 区面
积达 1 4 . 6平 方公 里 : 4个 中心镇 产业 支 撑 强劲 、 基础 设 施 不 断完 善 , 已成

坚 持 四个 原 则 。 统 筹 城 乡 空
间布局
坚持 高 起点 规 划 、 高 标 准建 设 原
小于 拆 旧面 积 , 户均 占用 集体 建设 用 地 由原 来 1 . 1亩 降 到 不超 过 0 . 4亩 , 全市 1 9 0个 村 占地 面 积 由原 来 的 7 . 1 1万 亩缩 减 到 2 . 7 8万 亩 ,腾 出土
” 工作 法 , 探 索 走 出 了一 条 以新
型城 镇 化 为 引领 的 “ 三化 ” 协 调 科 学
为统 筹城 乡发展 的重要 节点 。 全市 已
年新 增 绿 地 2 4 0 . 9万 平 方米 , 建 成 区 绿地 面积 达 到 2 6 1 2万 平 方米 ,城 市
公 园绿地 面积 达 到 6 7 2万平 方米 , 城
场 项 目已完 成 , 4座 生 活垃 圾 中 转 站
清 理 占道 经 营 、店 外 经 营 3 . 8万 余

科学谋划---积极探索

科学谋划---积极探索

科学谋划---积极探索科学谋划有效运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省、平顶山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坚持“四个重在”、“四个带动”和“学比看”实践要领,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以“两提、两创”为抓手,以构筑“三二一六”工作推动平台为重点,以实现农村发展方式“三个转变”为目标,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做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抢抓机遇,蹲位担当,科学谋划,有效运作,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汝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汝州市基本情况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6万亩,辖20个乡镇、街道,总人口9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

是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市、对外开放重点市、畜牧业发展重点市。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体育、广电、老龄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和河南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林业生态市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肉类百强县和商品猪生产基地。

近年来,汝州市紧紧围绕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走在全省县域发展前列的战略目标,强力实施“经济强市、和谐立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战略,经济社会保持科学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汝州已经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水泥、玉米淀粉、饼干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煤炭、电力基地,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无砟轨枕、轨道板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世界第三的L—色氨酸生产基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铁路重载高速机车合金钢配件和火车轮生产基地。

(一)新型农村社区设置情况。

我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等现状,共设置新型农村社区128个、中心社区21个。

按照“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我市设置示范新型农村社区37个、示范中心社区10个,市委书记、市长各分包2个示范新型农村社区,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15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分包1个示范新型农村社区,街道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各分包一个示范中心社区。

王京文在长清区四干会上的讲话

王京文在长清区四干会上的讲话

整顿作风干事创业奋力推动长清加快崛起——在全区四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29日)王京文同志们:这次全区四级干部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敏同志来长清调研时的讲话要求,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动员部署在全区开展“整顿作风,干事创业,大干一百天”活动,号召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立即行动起来,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加快推动长清崛起。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2011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呈现以下特点:——经济发展健康平稳。

实现生产总值269.6亿元、增长1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12.6%。

固定资产投资146.6亿元、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8.6亿元、增长17.5%,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面貌不断提升。

启动实施大学科技园第三安置区、刘长山路延长线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玉符街翻修改造、大学科技园北区污水管网建设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园中村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矿产资源非法开采集中整治等活动,促进城市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

加快实施城乡统筹七大工程,全面完成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质量有效改善。

圆满完成对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450元和9850元,均增长1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正式启动,阳光民生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校园安全进一步加强。

城镇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农合运行水平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被评为“省级文明区”。

对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 D 0 I 编码】 d o i : l O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4 - 6 2 8 7 . 2 0 1 3 . 0 2 . 0 5
【 中图分类号 】 I )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积 极稳步加快 中心城镇建设 , 是贯彻十八大报告提 出的“ 促进工业化、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
中 共 伊 犁 州 委 党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0 fYi Li Pr e f e c t u r e Co mm u n i s tPa r t yI n s t i t u t e
学 习 贯 彻 十 八 大 精 神
对加快中 心 城镇建设促 进城乡 一 体化的 几点思 考
奋斗、 务实进取 、 敢为人先” 的新时期沙湾精神 , 采 取“ 政府搭台 , 企业 赞助 , 农 民主演 、 市场运作” 的先 进文化发展模式 , 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 吸引群众 , 促进消费 , 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功能 , 为建设 幸福柳毛湾提供 了强大 的思想保证 、 精神动 力和舆论支持 。另外 , 柳 毛湾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资源 优势、 政策优势和 “ 示范 中心城镇” 品牌优势 . 建成沙湾县 重要 的优质棉生产基地 、 沙湾北部片区农副
镇 区总控制用地 1 2 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 9 . 0 6万亩 , 共有 4 个行政村 , 3 0 个企事业单位 , 总人 口 l 1 7 3 9 人, 有汉、 维、 回、 哈、 土、 壮、 蒙古等八个 民族成份。便利 的交通和人员的流动特点决定了该镇独特 的
交通和地缘优势 , 餐饮住宿 、 商 品流通 、 农资销售 、 农产 品批 发、 交通运 输 、 修造 、 娱乐业蓬勃 兴起 , 中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 〔2010〕8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 〔2010〕8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 〔2010〕8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发文字号】金政发[2004]124号【发布部门】金华市政府【发布日期】2004.09.17【实施日期】2004.09.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金政发[2004]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了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根据《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市委〔2002〕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1、总体思路。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把中心镇建设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头雁”。

2、工作目标。

力争到2007年,全市有15个中心镇基本达到“十个一”标准;到2010年,市级以上中心镇全部达到“十个一”标准,有5个中心镇形成小城市雏形;到2020年,市级以上中心镇初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良、经济实力雄厚、与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小城市。

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布局3、进一步明确中心镇的目标定位。

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把中心镇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要按照建成区5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人口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的要求,做好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工作。

4、科学设置中心镇空间布局。

各县(市、区)要按照中心镇建设的目标定位,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当地实际,重新整合,科学设置中心镇空间布局。

每个县(市、区)要在现有省、市级中心镇中选择1-2个重点中心镇,整合政策资源,支持其优先发展。

5、科学完善中心镇规划。

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中心和小城市的定位,抓紧做好中心镇规划的完善和修编。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精)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精)

浙委办[2010]11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0年10月11日)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一直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发展中心镇摆上重要位置,部署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着眼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中心镇发展和改革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以促进中心镇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发展之路,使中心镇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将全省200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中心或副中心。

力争100个左右中心镇的建成区户籍人口达到5万人或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达到45%以上。

工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努力把一批规模大、条件好的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一)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行政区划,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

依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优化中心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三农发展新思路——推进中心镇和卫生城市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发展新思路——推进中心镇和卫生城市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j .夯 实基 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优 化 环 境 ,促 进 公 城 镇化 道路 。
( ) 二
今 年 中 央 “ 号 文 件 ” 明 确 提 一
出 ,把 建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和 推进 城
建 设 用地 ,培 育试 点镇 土 地 自我 平衡 、 自我 统筹 、挖 掘 发展 空 间 的 能力 。 利 用 盘 活建 设 用地 的 出让 收益 、财 政 资
色 产业 基地 。 5 抓 内部挖 潜拓 空 间。健 全 集 约 .
观海卫镇、奉化溪 口镇、宁海西店镇 、
象 山石 浦 镇 、 江 北 慈 城 镇 、 鄞 州 集 士 5 左 右 的 试 点 ,将 这 七个 中心 镇 发 年
展成 为平 均 G DP 达 到 6 0— 1 0亿 元 、 0
限 赋 予 试点 镇 ,优 化 内部 行 政 职 能 设 置 ,进 一 步增 强 中心 镇 发展 动力 。 共服 务 均 等 化 。推 进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由 城 镇 向 农 村 延 伸 ,按 照 “ 步 实 施 , 分
符 合 宁 波 实 际 、具 有 宁 波 特 点 的新 型 地 增 加 与 农 村 建 设 用地 减少 相 挂 钩 试 点 。鼓 励 通 过 闲 置 土地 回 购 、建 设 标 准 厂 房 和 土地 综 合 开 发 等 方 式 ,盘 活
区 的 6个 中心 镇 以及 慈 城 镇 、溪 口镇
镇 化 作 为 保 持 经 济 平 稳 较快 发展 的 持
久 动 力 。为 此 ,要 在 现 有 的工 作 基 础
抵 押 贷 款 ,用 于 卫 星 城 试 点镇 基 础设
施 开 发 和 发展 公 共 服 务 。探 索 建立 高
上 , 以科学 发展 观 为 统领 ,统 筹 谋 划 , 深 化 改 革 ,积 极 推 进 城 镇 化 发展 的 制 推进 中 心镇 建 设 向卫 星城 市 跨 越 式 发

多形态加快推进江苏城乡一体化

多形态加快推进江苏城乡一体化
多 形 态 加 快 推 进 江 苏 城 乡一 体 化
周 俭初 孙 文化 吴正 林 李 宗尧
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从实际出发 , 通过在城乡空间内塑造若干形态来有效接收城市文
明的辐射 。基 于 江苏社 会经济 的发 展历 程 以及 阶段 性 特征 , 苏加 快 推 进城 乡 一体 化 的空 江
间形态可以分为四类 : 城市扩展型 、 中心镇集聚型 、 村企一体发展型、 乡村重塑型。
乡 一体 化进 程必 须从 实际 出发 , 过在 城 乡空 间 内塑造 若 干形 态来 有 效 接受 城 市 文 明的 辐 通 射 , 步实 现城 乡之 间从 垂直 差 距 向梯 度 差距 , 至 水 平无 差 距 的渐 进 性转 变 。江苏 不 同 逐 直 区域特 色差 异大 , 快 推进城 乡一 体化 进程必 须 因地 制宜 , 据不 同形态 的现有 基 础 、 加 根 特征
程。
城 乡经 济社 会一 体化 , 是一个 地 区 向现 代化 迈进 过程 中 , 城乡 居 民共 享现 代文 明 的发 展

成果 , 体现 了社会 经 济发展 到一定 阶段 后 , 市 生 产 、 活文 明向农 村 辐射 的历史 进 程 。在 城 生 这 个历 史变 迁过 程 中 , 要消 除长期 二元 结构 形成 的城 乡发 展 落差 是不 可 能一蹴 而 就 的 。城
业, 自然对 接 城市公 共服 务和基 础设 施 , 伸城 市 公 共产 品 的功能半 径 ; 过农 民就 地城 市 延 通 化, 既可 以最 大程度 地腾 出土地 , 可 以大力发 展 各 类 现代 产业 , 进农 村 集 体 经济 的持 续 又 促
发展 ; 通过 改 善农 民 的居住 条件 和环 境 , 入城 市化 功能 , 植 重构居 民生 产和 生活方 式 , 快改 加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的实施意见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的实施意见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1.18•【字号】新政[2010]19号•【施行日期】2010.1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的实施意见(新政[2010]19号)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中原城市群强市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城乡统筹的结合点,以“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和“新城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城乡建设为中心,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旧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集聚区)镇、建设新村”的总体思路,提升载体功能,构建城区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人口、产业、生产要素集聚,努力走“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

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城乡建设各个环节,把群众受益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城乡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

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三规合一。

发挥城乡规划引领作用,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确保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对接。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的意见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的意见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02•【字号】景府发[2014]5号•【施行日期】2014.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的意见(景府发〔201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赣发〔2013〕2号)精神,现就支持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一)主要目标经省政府批准,确定我市蛟潭镇、鹅湖镇、涌山镇、洪岩镇和鲇鱼山镇为全省首批百强中心镇。

到2017年,中心镇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居住人口3万人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1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努力实现特色鲜明、发展领先、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1.高标准编制规划。

按照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优先,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节约优先,塑造特色品位优先的原则,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科学规划定位中心镇性质,突出特色魅力,合理确定规模及空间布局,与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相衔接。

2014年3月底前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2014年6月底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五年项目建设规划,逐年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以上。

中心镇规划成果由省、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后按程序报批。

严格规划实施,认真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培育特色产业。

按照产城结合、产城融合的要求,依据资源禀赋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加工、服务、旅游、商贸流通、休闲农业等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村人口转移、集聚打下坚实基础。

城镇化背景下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情境方向与路径

城镇化背景下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情境方向与路径

城镇化背景下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情境方向与路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许多中心镇政府在治理转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心镇作为城乡结合部的重要节点,其政府治理转型对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镇化背景下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的情境方向与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心镇政府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一、情境方向1.城镇化进程加快,为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提供契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中心镇面临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新挑战。

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的情境方向就在于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推动中心镇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2.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配合,为中心镇政府治理提供新思路中国提出了实施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配合的发展思路,这为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

中心镇政府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寻求新的治理路径。

3.人民群众的期待不断提升,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需要更多关注民生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中心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中心镇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民生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展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要求更多关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未来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心镇政府治理转型的情境方向之一就在于更多关注城乡协调发展。

中心镇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治理路径1.完善中心镇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与效率中心镇政府在治理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

中心镇政府需进一步加强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的治理制度和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永寿巨变-----记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庞少波

永寿巨变-----记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庞少波

永寿巨变-----记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庞少波10年前,永寿的县城是又烂又旧,街道两边是高耸的土垒起的墙和房屋。

交通很不便利,人们赶集是走或者坐拖拉机、手扶车等。

而今的永寿,大家也可能有目共睹。

街道宽敞了,交通便利了,县城高楼林立,干净卫生。

并且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

大家要知道树大招风这句话。

随着永寿的发展,一些恶意诽谤之言也随之产生了。

一些小人便大做文章漫骂父母官,这期中的原因可想而知。

我作为永寿的一份子,公正、公平的来谈一下永寿的发展。

一、抓住新县城建设的有利契机,加速推进城镇化。

新县城建设初,县委县政府主要抓行政中心、交通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庞书记为加快各中心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失眠了,为了资金他费尽了心思,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扩大就业、完善保障为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他和领导班子们开了多少个会!但依然看不到他疲惫的身影。

为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他奔波于经济发达地区,苦口婆心的劝说外地老板到永寿来投资,外地老板来了,庞书记却累病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到2008年底,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8000万元。

二、着力引进大项目、蓄积发展后劲。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提高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和投资强度,全年实际到位资金8.8亿元,引进超1亿元项目2个,超千万元项目8个,工业园区摆放3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

到近几年,确保有一批大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的70%以上,实现项目年活动“开门红”。

这是县委县政府为永寿人民做的实事。

三、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工业强县上实现新跨越。

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底确保工业园全面实现交通畅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园区功能分区,集约摆放项目,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和城市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镇振兴的一项重要规划。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二、城乡资源整合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核心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享。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将城市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引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可以将农村的土地和生态资源用于城市周边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

三、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入城市的资金和技术,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的水平和效益,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需要建立适应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可以改革乡镇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提升其决策和执行能力,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乡镇的支持和激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五、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需要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优先保留农村耕地、生态功能区和农村居民的住房用地,同时合理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经济适用房用地,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六、农村社会治理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升乡镇社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可以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推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投入。

同时,要加强农村风险防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乡镇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位于台州市区东部,濒临东海,全镇陆域面积8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498元。

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省东海文化明珠、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文明卫生镇、村镇建设现代示范镇和绿色小城镇,是省级中心镇和台州市中心镇。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把金清建设成为台州现代滨海工业新城的目标,以城镇建设为核心,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中心镇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科学制定城镇规划,严格实施,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是龙头,是中心镇城镇建设的灵魂,规划决定着中心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科学地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把城镇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中心镇城镇建设既具有中心意识,又具有面向未来的领先意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1、增强规划意识。

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引导作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

按照“台州滨海工业区”的定位,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

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

优化资源配置,制定中心村规划、安置小区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及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规划。

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

2、注重规划的超前性。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镇始终坚持把规划工作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

1992年我镇首次制定了《金清镇城镇规划体系》,规划城区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为万人;1999年,按照中心镇的定位,委托同济大学对规划进行修编,规划城区面积扩大到5平方公里,人口为5万人。

随着省级中心镇和路桥区次中心地位的确立,原有的规划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按照台州现代滨海工业新城的定位和把金清“做大、做优、做特、做强”的要求,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做大:就是适度扩张金清的发展规模,我们立足区域范围和环境容量,规划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规划城区人口从5万人扩大10万人;做优:就是在规划布局上,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上大气,设计上超前,布局上科学,努力构筑现代滨海工业新城格局;做特:就是利用金清的地理特色,着力营造“水穿城过、海临城东、绿在城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形成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路转景移,步移景换的鲜明个性,全力建设东海之滨风情小镇;做强:就是把金清初步建成台州市有一定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镇。

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各项专项规划和中心村规划。

今年计划安排道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居住小区等55个重点项目。

3、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各项规划都要委托相当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提高规划质量和档次。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坚决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制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城镇新上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规划规定的用地性质和规划要求进行开发。

做到每周巡查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违章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树立经营城镇理念,狠抓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中心镇建设,解决资金是关键,单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必须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走社会化筹资的道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城镇建设。

1、强化经营城镇理念,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心镇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坚持“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的决策方针,不断强化经营城镇理念,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镇建设。

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出让、招标、拍卖等方式,增加土地收益,实现“以路建房、以房养路、路房结合、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全镇共投入建设资金12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平方公里扩大到5平方公里,形成了城东文教区、城西工业区、城南商业区、城北居住区、城中行政区的块状格局。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近几年来,按照“东拓、西接、南改、北延、中建”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行政区、文教区、生态农业区等各种功能区,整合空间资源。

东拓就是接轨台州滨海工业区,制定工业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西接就是以疏港大道、金清大道等道路工程建设带来的区位优势,制定工业集聚区规划,发展支柱产业;南改就是抓好与温岭市滨海镇的规划衔接,改善城镇形象;北延就是以商贸中心为依托,制定商贸核心区块规划,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改就是以“回”字形古街为中心,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制定古街改造规划,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道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居住小区等55个重点项目,美化城镇形象,完善城镇功能。

3、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品位。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我们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同时,始终把城镇管理摆到与城镇建设同等位置上,做到建设与管理同步。

专门成立城管办公室,并从社会上招聘16名退伍军人建立了一支精干务实的城管队伍;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目标,制定了《金清镇卫生目标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以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整治和外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塑造了良好的省级中心镇形象。

三、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快发展,增强城镇实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中心镇如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建设和发展必然难以为继。

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工业在城镇的集聚发展,加速人口、资本和各类要素向中心城镇集聚。

1、建设三大工业板块,促进产业集聚。

进一步完善金清工业布局,以组团发展形式,建设形成“三大板块”的工业布局,三大板块主要布局为东部板块、中部板块、西部板块。

以围垦后总面积为5万多亩的三山涂、黄礁涂为东部板块,接轨台州滨海工业区开发,积极引进大石化、风力发电等项目落户,在此区域形成精细化工、造船、空港、临港工业物流产业;以万亩盐场为中部板块,以吉奥汽车项目和循环产业为重点,在此区域形成汽车以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以省重点项目金龙电机、安露清洗机为龙头的3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为西部板块,在此区域形成五金机电、保险门锁、塑料纱管、摩托车配件、现代电子等支柱产业。

积极做好工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完善集聚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快捷的速度、较低的投资成本吸引企业向三大工业集聚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集聚。

至今,全镇500万元以上企业进入园区的达70%以上。

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亿元企业达5家。

2、培育规模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镇领导联系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制度,重点扶持三友、金龙等龙头企业,壮大五金机电、水产冷冻、汽车摩托车配件、塑料纱管、船舶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附加值,使主导特色产品占有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力争每年新培育亿元企业2—3家,新增1000万以上企业10家。

开发新产品20只,其中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10只。

3、注重外向拉动,加大引资力度。

以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为目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组团到国际博览会参展,大力开拓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

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引进“高新技术、轻污染、带动力强”企业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有选择、有准备地开展和参与投资环境推介会、美国周、法国周等各类招商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中心镇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中心镇发展规划。

一是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要按照“台州现代滨海工业新城”和“路桥区次中心”的定位,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划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心镇。

二是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和金清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确定金清的发展目标为“商贸繁荣、市场发达、环境优美、以洁净工业为主体的现代滨海工业新城”。

三是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在发展中心镇过程中,正确处理统筹安排中心镇行政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中心镇建设跃上一个新水平。

2、完善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抓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

鼓励社会资金、外资等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托儿所、学校、医院等,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以及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应积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土地的市场价值。

3、加快发展中心镇二、三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

以支柱产业和市场为依托,建设完善三大工业板块,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商业集聚效应,走以市兴镇的道路,兴建占地300亩、长达1000米,总投资为万元的商业街,提高金清商贸设施的品位和档次,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促进中心镇经济健康发展。

金清的中心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2 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