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违法【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 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三、学情分析对于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初中学生存在以下特点:1.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行为即使出现违法行为,或者遭遇法律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3.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明辨是非、对法律加深了解,增强守法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提问:上述行为是“小事”吗?小A的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小A的两件“小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再思考,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小事可能涉及到违法。
七年级政治下册7.2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
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
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
(苏某向人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分子使用的
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剥夺。
人教版思品七年下7.2法不可违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探究讨论四、自学指导: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3. 什么是刑法?4.什么是犯罪?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6.什么是刑罚?种类有哪些?五、合作探究:分析讨论94页情境材料六、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七、课堂练习:背诵本课知识点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3. 什么是刑法?4.什么是犯罪?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6.什么是刑罚?种类有哪些?八、作业:《能力培养》九、板书设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谁都不能违法含义法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不类别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可含义犯罪相互联系,不可犯罪必特征刑事违法性—罚罪的法律标志分割,共同构成违受惩罚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后果罪与非罪的标准含义刑罚与刑法的区别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种类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十、教学反思: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doc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含课件)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0中学曹金花830063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资源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教案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学案例课题法不可违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
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一、课标具体要求本课落实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部分: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框题在第四单元第七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上一框题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离不开法律之后,本框题更深入地介绍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为下一框题《防患于未然》的教学打下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我校校风严正纯良,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案例,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五、课型:新授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的刑罚。
八、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异同;区分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
九、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攫取社会生活中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 新人教版(II)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新人教版(II)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护法的人二、学习重点1、违法行为的类别2、犯罪的基本特征3、刑罚的内容三、学习难点,1.违法行为的分类自主学习1.什么叫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分类?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3.什么叫犯罪?.犯罪的三个特征是什么?4.什么叫刑罚?5.刑罚的种类有几大类?分别有哪些?巩固与检测1、“从小偷钉,到大偷金”。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C.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D.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2、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A.违反继承法的行为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D.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3、法律的显著特征主要有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C.有期徒刑和死刑D.主刑和附加刑5、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A.是否触犯法律B.是否触犯刑法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是否应受到刑罚处罚6、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陈某的行为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B.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D.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7、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编写:胡春秀校审:谢厚义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处处保护教学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方法和技巧,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七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时事教育。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公开演讲能力。
新闻
导入
播放视频:2013年5月25日,有网友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发现其是南京一初中生,在微博上还公布了丁锦昊的个人信息。而丁锦昊曾就读的小学网站也被黑。
(1)开玩笑犯法吗?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课后辩论。
学生对法律常识了解不多也不深,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合作学习,采取填写表格这种比较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
发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效用,创设生活化情境,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举案说法,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法不可违”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问:(1)丁锦昊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网民的这些做法对吗?为什么?
观看视频。
就两个问题发表看法。
选取生活中可亲可感的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声有色有疑问,激发学习兴趣,渗透规则教育。
自主学习
5分钟
指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学课文91-96。检查笔记。设置好计时器 (提高效率的心理暗示)。
(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
(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大结局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过两次。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学案 新人教版 (2)
犯罪的特征
主刑: 法不可违 刑罚的种类
二、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完成 91 页的表格 三、展示反馈: (我能行,我最棒,100 分非我莫属) 1、广西贺州市钟山派出所执勤民警在 县城西路收费站附近的“打击盗抢机动车辆执勤 点”抓获了 3 名盗贼并缴获了 3 辆两轮摩托车。这 3 名盗贼将会受到 A.行政制裁 B.刑事制裁 C.民事制裁 D.道德谴责 2、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而受到刑 罚的是( ) A.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 B.李某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 了班长的姓名 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 橱窗 3、下列选项体现法律带有强制性的是( ) A.某影星因偷税漏税被绳之以法 B.提高银行利率,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降低纺织品出口关税,提高产品竞争力 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说明的道理是( ) A.违法者必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对黄鹂的判决,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法不可违
学习内容:第七课 第二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知道刑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重难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一、 自主学习: (看谁的收获多,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一)问题引导:
教学设计 (收获)
违法行为的加刑:
教学反思 (疑惑)
B.一般违法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严重违反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违法犯罪最终难逃法律制裁 5、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 了。这个案例中的中学生被警察带走的原因是( ) ① 他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A.① ② ③ ② 他的行为给国家、社会、集体、他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B.① ② ④ ③ 他不听父亲的话 C.② ③ ④ ④ 他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D.① ③ ④ 6.年仅 15 岁的小陈只因口角之争就将邻家 6 岁小孩用石头打晕后沉入粪坑淹死。小陈投案自首后, 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小陈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 ①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 ② ③ ② 违反了《中小学守则 》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① ② ④ ③ 违法了我国宪法 C.② ④ ④ 触犯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 D.① ④ 四、拓展提升(运用 知识处理现实问题) 正义网安徽 8 月 15 日电 :一女子摆地摊谋生,为使所销售的鸡块色香味美,过量添加亚硝酸盐, 致使食用过其所销售鸡块的 23 人中 毒。由安徽省利辛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黄鹂生产、 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人黄鹂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 黄鹂为什么被判刑?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2框《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刑事处罚的种类。
教学重点:三种违法行为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短片《开玩笑犯法吗》,引出本课课题。
(一)谁都不能违法
1、情景再现:请男女生分组比赛分别表演课本情景一、情景二,并填写表格;
(二)犯罪必受惩罚
2、新闻导读:儋州电信诈骗案
思考:(1)他们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2)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3)他们的犯罪行为会受到什么处罚?
3、案例分析:赵中社受贿案一审判无期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人教版思品七下《法不可违》word学案
巴燕中心学校七年级思想品德学(教)案第周课时课题:7.2 法不可违设计者:宋长发评价组长签字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情景链接】不违法(做人的底线)→守法→遵守规则→有素质→有道德(君子,做人的最高境界)。
看谁来说说这个做人之道。
【自主研学】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
2、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尤其不能。
3、和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4、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因而称它为犯罪行为。
5、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都要承担相应的。
6、我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合作探究】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4、犯罪的含义: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法律标志。
(3)应受刑罚处罚的当罚性。
——犯罪的必然后果。
6、刑罚的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7、刑罚的种类:(1)主刑。
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
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8、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1)不同点:①违反的法律不同。
②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③处罚的方式不同。
(2)相同点:①都是违法。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3)联系:有一般违法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攀登高峰】1.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A.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和所有违宪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2.“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石中学梁炽平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感悟法不可违,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知道什么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
3、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法律,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而且对抽象的纯理论的法律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学生对本框的内容感到比较陌生和难理解,必须通过案例和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感悟,从而让学生懂得法不可违的道理。
三、教材分析:本框由“谁都不能违法” 、“犯罪必受惩罚”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教材通过案例说明法不可违并设计 3 个情景说明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犯罪及其基本特征、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本框教学内容较多,而且都属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学生接触较少,了解也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想(1)依照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结合生活中的违法行为让学生自己试着对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进行说明和概括。
(2)通过案例《药家鑫撞人杀人案》的分析说明,学生归纳,老师对犯罪的特征逐个进行分析讲解。
(3)通过材料的阅读与资料的查找,使学生了解刑罚的种类及基本内容。
(4)通过对醉驾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区别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
六、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七、教学具体流程:教师活动【新课导入】实物投影展示朋友的一张《违法停车告知书》,提问学生为什么车主为什么会被开罚单?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不按规定停车是违法行为,任何人违反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罚款200兀),受到法律的制裁,法不可违。
(七年级政治教案)法不可违教案2
法不可违教案2七年级政治教案【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综合设计思路】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第一篇: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活动一:某中学生初二学生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
他先在学校操场边把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又被本人及时扑灭没有引起他人注意。
放学后他又一次来到同一地点用报纸把草点燃,之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火越烧越旺,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
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教师提问:促成王某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玩笑为借口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案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指导自学,探究新知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9页——94页内容,总结出主要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4.刑法的含义和种类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根据目标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七年级政治下册《72 法不可违》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歌曲欣赏、引起思考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情境模拟、分组探究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活动三: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
活动四:知识竞答、抢前争先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活动五:感知教材、质疑求索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
活动六:案例传真、探究解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
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
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1.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七:联系生活、以案说法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附板书设计: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法
不
可
违
主刑——
附加刑——
1、严重危害性(本质)
2、刑事违法性(标志)
3、刑法当罚性(后果)
活动八:课外拓展,学法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