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合集下载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例如,国内学者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了一套包含生态活力、文明建 设和民生福祉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国际上,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出了 包含减贫、保护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等17个具体目标和130个子目标的指标体系^。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利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权 重赋值和综合评价^。
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指标不具可比性;某些重要领域的指标仍显不 足;部分指标缺乏普适性等。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完善指标体系的通用 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不同领域和层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案例等。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焦点。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于指导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 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某一旅游目的地,对其旅游 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旅游目的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均 表现出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与同类型旅游目的地比较,发现该评 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还需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实际情况,对各项 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政策、指标、实践等相关文献的 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方面,但仍 然存在一些空白和挑战。本次演示将对这些研究进行详细评述,并提出未来研究 建议,以期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 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之一。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衡量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找到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并分析各个方面的关键指标。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GDP增长率:衡量一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增长应该是稳定的、可持续的,而不是无限制的追求高增长。

•就业率:一个国家的高就业率代表着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

但也要考虑就业的质量,比如工资水平、劳动条件等。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以广泛分享,以减少贫富差距。

3.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衡量了社会公平、安全和和谐的程度。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教育水平: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衡量教育水平可以从普及率、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多个方面考虑。

•健康指标:衡量健康水平可以从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考虑。

•社会包容性:社会包容性指的是社会对各类人群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少数族裔等的容纳程度,衡量社会公平。

4.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衡量了环境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程度。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可以从二氧化碳排放、甲烷排放等多个方面考虑,以评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衡量水资源利用可以从水消耗量、水资源供应状况、水污染等多个方面考虑,以评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然而,这种发展对地球环境带来了可持续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影响未来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对环境有益,还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是指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三大类:基于指标的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方法和专家咨询式评价方法。

1. 基于指标的评价方法基于指标的评价方法是指将评价对象分解为可量化的因素,并通过定量指标的得分来描述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然后通过模式识别或组合计算的方法来给出评价结果。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资源流量分析法、全周期评价法等。

2. 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方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方法是指基于评价体系框架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个系统的框架和层次来描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然后给出评价结果。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多维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3. 专家咨询式评价方法专家咨询式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评价来得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结果。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数学法、随机处理方法、规则引擎方法等。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用于描述和量化可持续发展各个方面的指标集合。

这些指标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可持续发展,是评价方法的基础。

指标体系可以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来组织,包括区域、企业和项目三种类型。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地域单位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

它对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指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指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指标
这些指标旨在帮助评估和监测城市和人类定居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并为制定政策 和采取行动提供指导。具体的指标和数据收集方法可能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都旨在实现 SDG 11的目标。
SDG 11包含了是SDG 11的一些指标示例:
1. 城市人口增长率:衡量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2. 城市基础设施:衡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例如道路、桥梁、供水和供电设施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指标
3. 城市绿化率:衡量城市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 4. 污染和废弃物管理: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水平,以及废弃物处理和 回收率等。 5. 城市社区参与:衡量城市居民参与决策和社区活动的程度。 6. 韧性城市规划:衡量城市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7. 可持续交通:衡量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便利性和可持 续性。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1指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是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 的一项全球议程,旨在到203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SDG 11是其中的一个目标,它的全称是 "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使城市和 人类定居点包容、安全、具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下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经济发展指标:1.经济增长率:通过GDP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映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资源利用率:包括能源、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率等,反映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反映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反映了国家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

二、社会发展指标:1.教育水平:通过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反映了国民的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劳动力就业率:衡量就业率,反映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医疗保障体系:评估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反映了国家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收入差距:考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反映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状况。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衡量城市和地区的空气质量,反映了环境的健康状况。

2.水资源利用率:评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保护措施,反映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生态环境保护:考察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和效果,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情况,反映了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能力。

四、政策和法律指标:1.可持续发展政策:评估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程度,反映了国家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

2.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评估国家和地方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和执行情况,反映了法制环境的完善程度。

3.社会参与和意识:考察社会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反映了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态度。

以上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空气相关目标的评估和建议

中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空气相关目标的评估和建议
退和负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评估的是进展情况,
而不是仅仅比较绝对数字的差距。比如,SDGs 有关公共服务普及率目标是100%,如果2015 年达到99. 4%,在BAU模式下预测到2030年 达到99. 5%,虽然从数字上看已接近100%,但 是从进展情况看该状态为“需要突破”而非“处 于正轨”,因为2015年距离2030年的目标差距 是0. 6%,而预期进展仅比2015年提高0.1个
HUANJINGYUFAZHAN 29 V
/环境与发展
ZONGSHUYUZHUANLUN
status in achieving SDGs air-related goals is key to identifying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China is facing in combating air pollution,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SDGs air-related targets ・ This paper first identifies 5 measurable air-related SDGs goals, and through scenario analysis finds that China has shown a positive trend in achieving air-related SDGs goals: three goal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PM25 are on good track, and two goals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Recommendations in­ clude China should formulate measurable medium and long-term air targets and strengthen data collectio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achieve synergies in C02 and major air pol­ lutants reduction.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和措施,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评估各国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其应用。

二、文献综述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演变2.2 国际上已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3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2.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局限性与挑战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1 确立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3.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3.3 数据采集与处理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4.1 基于实证数据的评价指标计算4.2 地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4.3 横向与纵向数据分析五、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案例分析5.1 A国可持续发展评价5.2 B国可持续发展评价5.3 C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六、结论与展望6.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6.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前景6.3 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七、在本课题报告中,我们将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演变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国际上已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相关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其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方法。

针对实证分析,我们将采集相应的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计算评价指标,以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案例分析中,我们将选取A国、B国和C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结果,并探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安徽财贸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 陈年红一、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 D),主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WCE D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突出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不仅富人要发展,穷人更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特别要注意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目前,这一定义已演化成国际上通行的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解释的基础,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和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使子孙后代不受生态环境所困的永续发展。

该定义表达通俗、简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围绕这一定义展开。

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国政府已将可持续发展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在开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的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为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设置原则学研合作中介机构主要为信息中介机构、科研成果转移代办机构和创新、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

信息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非营利的政府科研成果推广机构、无偿或有偿服务的大众传媒、民间专门性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科研成果转移代办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两种。

营利性质的如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所属的工程技术咨询公司、技术开发公司,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部;非营利性质的包装技术协会、机电工程学会等专业技术团体。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国的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国的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国的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一、引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倡导的重要战略。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现状分析1.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已经在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在减贫目标上,中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成功将大量人口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还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2.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中国的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存在问题1. 资源利用效率低问题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

2. 不平等问题在中国,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平与包容。

3. 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水平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四、对策建议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应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还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水平。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中国目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进程分类研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中国目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进程分类研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中国目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进程分类研究刍15波1朱嬪2(1•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1;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各国推动和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框架和一套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参考标准,该目标由17个总体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组成,有244项指标。

将指标分解为一般指标、国别指标和分组指标,对剔除国别指标后的211项一般指标和分组指标按照数据可获取程度分为直接可获取数据指标、间接/修正可获取数据指标和未统计/不能获取数据指标等3类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SDGs目标完成得分情况,结合中央和各部门发展目标任务,将17个目标分为优先完成目标、确保完成目标和推动实现目标等3类并确定每类目标进程的时间节点,并对中国更好地实现SDGs从数据统计和指标完善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获取;目标进程分类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20)05-0015-11为持续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召开,通过了《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

SDGs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组成,通过构建可量化、具有可靠性和可获得的数据衡量各国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程度。

中国的法定统计数据与联合国统计数据在统计口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统计标准和统计结果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不一致。

目前,距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还有10年的期限,中国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既能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又符合国情的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要求的指标对接。

从文献梳理情况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的单个发展目标或指标(尹艳华和张静,2019)、数据处理和标准化(肖禾等,2018)、地球大数据应用(王卷乐等,2018)等进行,从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的获取性角度开展SDGs的研究不多。

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邵超峰陈思含高俊丽贺瑜周海林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04期摘要可持續发展目标(SDGs)是继千年发展目标(MDGs)之后联合国期望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发展问题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目标指标体系。

科学地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是确保实现SDGs的关键,也是各国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受制于发展的不充分性与不平衡性,不同国家及地区在实施SDGs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目标演变为基础,梳理了MDGs到SDGs的变化过程,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AEG-SDGs)提出的全球指标框架及动态发展分析了全球层面落实SDGs的进展情况,指出了当前中国实施SDGs的机遇与挑战。

以全球指标框架为基础,统筹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行动确定的关键指标,考虑中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相关指标的权威性及频度,对接SDGs语境下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231个指标的考核基础条件,对SDGs相对应的国内考核指标进行筛选,提出了构建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建立了由142项指标组成的SDGs中国本土化指标框架体系。

对接当前城市尺度可持续发展相关评价与考核基础,衔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立的目标指标,对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层面的二次本地化,建立了由71项指标组成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评估的现实需求,确定了23项关键指标,建立了由人类健康福祉指数、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指数及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可持续性指数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技术体系,以推动SDGs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结果的实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体系;本土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1)04-0001-12 DOI:10.12062/cpre.20201027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共同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确定了由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体系[1],这些目标的制定更加强调统筹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以往未能足够重视环境领域的弊端,解决人类和地球面对的持续性问题和新兴挑战。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我国的实施与评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我国的实施与评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我国的实施与评估一、引言如今,全球范围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聚焦的关注点也愈发广泛化。

联合国在2015年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解决诸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治等领域面临的挑战,从而围绕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的制定出各种举措,最终推动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施与评估。

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施概述中国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签署国之一,旨在在2030年之前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持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等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多项有力措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得到落实,包括但不限于:1.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全球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环保的结合,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2.推动绿色能源的应用。

中国通过调整电网规划,鼓励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17年,中国约有65%的新能源安装。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不断淘汰污染、高耗水、高能耗的企业。

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节能减排。

4.推进环境治理。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并实施了多项治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行动计划。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税收政策有力度地引导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加强老年人、残障群体、失业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三、SDGs在中国的实际效果评估在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也需要对各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基于国内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对部分SDGs的实施及成果评估进行分析。

1.消除贫困(SDG1)。

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已成功将近8亿人从贫困线以上提高到了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阶层,在未来也将继续努力实现全民脱贫。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联合国成员国共同努力的结果,旨在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全球倡议旨在解决全球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贫困、饥饿、教育、性别不平等、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对于了解其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改进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在经济领域,调查人员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发展等进行研究,以评估是否达到了减贫、促进就业和经济平等的目标。

在社会领域,研究人员可以关注教育、健康、性别平等和社会包容等问题,并评估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实施和进展情况。

在环境领域,调研人员可以研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并评估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为了进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相关研究机构和组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其中,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收集统计数据和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目标和指标的进展情况。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式,了解实施过程中的挑战、成功经验和改进的建议。

综合研究方法也可采用,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全面评估目标和指标的达成情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各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评估工作。

同时,跨国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调研与评估工作。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球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框架。

通过调研与评估,可以了解各国在实施目标和达成指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挑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目标之一。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机制,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现有的方法和工具。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目标,也称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议程,于2015年由联合国成员国通过。

这一议程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旨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和确保人类福祉。

这些目标涉及广泛的议题,包括贫困、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清洁水和卫生设施、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全球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对于了解目标的进展、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对目标的全面了解和评估有助于确定成功的领域和挑战所在,并为政府、组织和倡导者提供指导,以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以下是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衡量目标的进展和影响。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政策和计划,并使其基于实证证据做出决策。

数据支持还可以帮助组织和国际社群更好地了解目标的进展情况,并确定需要加强的领域。

2. 评估政策和倡议通过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施,我们可以了解各种政策和倡议的效果,并确定哪些是成功的,哪些需要改进或调整。

这可以帮助政府和组织优化资源分配,并推动政策和倡议的正确实施。

3. 促进合作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需要各方的合作与合作。

政府、组织、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收集数据、分享经验和分享最佳实践。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协调行动,以加快目标的实现。

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已经开发了一些方法和工具。

这些方法和工具旨在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并提供可视化和定量分析的方式。

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研究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此,我们国家在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背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中央重要文件中。

其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就是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13五”规划,明确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而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1.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和谐为前提。

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也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兼顾了社会、环境、经济三个方面。

2.注重衡量、评估和预警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囊括了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也注重了衡量、评估和预警,使其更为严谨和科学。

这不仅有利于政策制定和实施,也有利于公众了解情况、参与决策。

3.强调覆盖面和时效性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覆盖面广、时效性高的要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全国各地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了社会、环境、经济三个层面,其中社会、环境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持。

1.社会方面社会方面包括了就业水平、居民健康、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

其中,就业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教育、健康则对人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环境方面环境方面包括了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本书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还强调了开放 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社会建设方面,该书强调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是为了人民,要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也提出了加 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被书中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的全面梳理所吸引。作者董战峰通 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还加入了社会公正、文化传承等新的元素,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 面。
我被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入解析所打动。作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每 一个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使得这些目标变得更加 生动和具体。比如,在谈到资源节约目标时,作者引用了许多关于中国资源利用 现状的数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 这只是一本关于环境科学或经济学的专业书籍,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其 实是一本深度挖掘中国可持续发展内在逻辑的书籍,它为我们揭示了可持续发展 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保护,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 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一书不仅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 指导,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精彩摘录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2030年的全球愿景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2030年的全球愿景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2030年的全球愿景在2030年的全球愿景中,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挑战。

这些目标涵盖了从消除贫困、保障健康、优质教育到气候行动、和平正义等17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繁荣、可持续的世界。

首先,消除贫困是SDGs的首要目标。

到2030年,全球贫困率显著下降,极端贫困成为历史。

通过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健康和福祉的保障也是关键。

全球范围内,儿童死亡率大幅降低,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心理健康问题得到重视。

医疗资源的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教育是改变未来的关键。

到2030年,全球教育体系得到全面改善,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免费、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不再受性别、经济状况或地理位置的限制,而是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基石。

环境保护和气候行动是SDGs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全球气候变化得到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大幅增加,森林砍伐和海洋污染得到控制。

人们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减少碳足迹,实现绿色发展。

和平与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到2030年,全球冲突减少,法治得到加强,人权得到尊重。

通过对话和合作,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加,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SDGs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创新和教育是推动进步的两大引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

总之,2030年的全球愿景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世界,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潜力的世界。

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能够改善当代人的生活,还能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作者:朱婧孙新章何正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2期摘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以此为基础,用多领域指标监测可持续发展进展。

SDGs通过后,各国都将其作为自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中国政府也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并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等实践路径有机结合。

然而,SDGs的评价主体是全球和区域进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各异的国家进行统一评价并不适用,亟待研究一套适合于中国情况的评估体系,一方面形成国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综合现状评价,摸清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形成对SDGs评估的对标,以促成SDGs各项目标的落地。

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的出台过程、概念框架、以及评估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强调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理论支撑,对标SDGs的各项目标和具体目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国家层面可持续发展进展评估的指标体系,旨在形成对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评价指标建议。

选择2012—2016年为研究期,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针对民生改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与SDGs评价目标相对应。

评价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总得分在研究期内均保持增长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始终改善。

总分增长较快的年份,资源环境质量改善的得分也较高,其中贡献率较大的主要是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相关的指标,通过现状评价明确了发展的薄弱环节,形成了SDGs框架下适用于中国评估的指标建议。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指标框架;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F06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12-0009-10 DOI:10.12062/cpre.20180721寻求可持续发展源于如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环境事件频发,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影响的思考。

以《寂静的春天》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资源限制、环境损害等问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对生态系统承载人类活动的边界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1-3]。

1987年,联合国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即可持续发展关注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发展的效率,涉及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4-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确立到这一高度后,宏观经济存在最佳规模并且受制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思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利用的战略指导,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6]。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意味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制框架[7]。

2030年议程是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执行期满,因此,需要一个能够指导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和议程[8-9]。

2030年议程的基本原则是不让任何人掉队,面向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續能力的提升,以人为中心,以全球环境安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公正和谐及提升伙伴关系为宗旨,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议程包括政治宣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称“SDGs”)、执行手段以及后续行动,提倡国家自主贡献,并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普适性的目标[10-13]。

其中,目标和具体目标是议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减贫、消除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海洋和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伙伴关系等诸多方面,实质上明确了全球到2030年的发展愿景[7]。

为了进一步测度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落实情况,动态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在2030年议程指导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nteragency Expert Group on SDG Indicators,IAEGSDGs),就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后续行动以及审查工作,制定了一套全球指标框架,旨在客观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寻找差距,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措施始终在2030年议程目标的指导之下进行[14]。

1 对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的解读为动态监测2030年议程实施情况,IAEGSDGs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框架(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具体说来,2015年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确定了指标的概念及定义,汇编了指标元数据。

重点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出于评价有限目标的考虑,确定了一部分的评价指标是多用途的,即一个指标可以适用于多个目标进展的评价这一原则,初步形成了229个指标,其中149个指标带有未决问题。

2016年,IAEGSDGs提出要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在2020年和2025年进行全面审查,那么针对使用中仍有问题的指标,专家组成立了3个工作组,一是解决统计数据和元数据结构的问题,包括指标在全球和国家尺度上的使用差异,不同的国际机构提供的指标数据交换等;二是采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作为评价的补充手段;三是对有关联的、多用途的指标目标之间进行协调评价。

2017年报告中保留的指标有232个,也是截至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评价中使用的版本。

2018年IAEGSDGs集中解决仍无法直接使用的部分指标,进一步完善全球监测数据报告,编写全球可持续发展2018年进展报告[15]。

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依据2030年议程构建,由三级指标构成。

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对应2030年议程倡导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三级指标支撑具体目标的落实,并按照收入、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移徙情况、残疾情况、地理位置等不同群体收集数据、开展评价,目的是为了评估2030年议程的落实情况,策应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基本原则,形成一个监测全球可持续发展落实情况的指标数据库[16]。

由于各个指标仍在不断完善修订的过程当中,截止到2018年公布的最新指标共232个,根据指标和数据本身的完善程度,可将指标分为3类:第1类指标概念明确,有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有相应的统计数据(Tier I,93个);第2类指标概念明确,有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数据不完善或不定期发布(Tier II,72个);第3类指标还没有国际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或标准,但正在制定当中(Tier III,62个),此外还有5个指标由于涉及内容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类别(见图1)。

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数据库覆盖了第1类指标的年度数据,按照类型差异,可分為国家数据、经调整的国家数据、估算数据、全球监测数据、模型预测数据等不同类型。

数据来源多为各国际组织,例如,指标1.1.1低于国际贫穷线人口的比例,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劳工组织(ILO)提供[16]。

根据全球指标框架提供的指标及数据,从全球尺度上看,实现2030年议程目标的进展并不乐观。

数据显示若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完成2030年议程的各项目标尚有难度,尤其是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财富状况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17-18]。

例如,目标1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主要的行动措施是减少极端贫困、发展社会保障、实现体面就业和加强低收入群体抵御灾害的能力建设。

以2016年为例,全球有近10%的就业人口与其家人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社保系统对脆弱人群的覆盖率不高,全球的失业者只有22%领取了失业救济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达到2 500亿至3 000亿美元[19-20]。

正是基于全球指标框架的量化评价结果,才能为后续指导和落实2030年议程的目标实现,寻找差距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2 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2.1 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的特点应用全球指标框架评价的重要目的,是对全球完成2030年议程目标和具体目标的量化考察,旨在客观测度各指标的现状水平、改善程度以及距离议程目标的差距[17-18,21]。

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UNSDSN)自2015年起,连续对不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执行情况进行量化测度研究。

以全球指标框架为基础,在17项目标下分别构建二级评价指标,经过不断修正,2017年发布的报告评价了157个国家的得分,并将其按照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差距分为4类。

这一套评价指数在二级指标选择上主要采纳了全球指标框架中的指标,对于现阶段难以使用的则进行了指标修正,指数得分、目标得分、以及指标得分采用了数学平均的计算方法。

UNSDSN的评价指数在IAEGSDGs下构建,基本逻辑是一致的,都是评价对2030年议程目标的实现情况,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并识别距离各个目标不同的差距。

UNSDSN针对国家层面开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表明了各国对2030年议程目标完成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实际上是考虑了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差异,评价结果认为各国落实目标的难易程度、优先领域也是不一样的[22]。

目前,IAEGSDGs框架下对中国的评价指标、数据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Tier1的指标共有94个,对标了议程中的17项目标和73项具体目标(见表1)。

应用这一套全球指标框架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应该立足国家评估的尺度,基于17项目标的发展实践,评价中国为落实全球2030年议程目标的贡献和差距[23-24]。

因此,需要结合中国情况将IAEGSDGs提出的指标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指标的特点,开展中国指标本土化的工作。

2.2 全球指标框架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主要问题IAEGSDGs制定的全球指标框架目前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具体应用到对国家评价时,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中国具体应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