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探索。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参与为核心,通过鼓励学生思考、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导向,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学习风格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行使学习的主体权利,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传授的角色,更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以设立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将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
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言论是被尊重和重视的。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高质量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和提高互动交流的质量,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栋梁之才。
大思政教育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
文 精神 与 人 文 素 质教 育 、科 学 精 神 与科 学 素 质 教 育为 一 博 士 本 学 院 目前 已引进 毕 业于 我 国名 校 的博士 2 0名 , 博
^
_
l
一
薯曩 一 霉
誊
誊任编辑, 旗 E m i x l3 2 .r } 王锋 - a:f 6@16 o l z j cn
G S Z J G 同圜圜疆圈匿覆I X X ZY Z 目疆
≥ 毒 蓦 ?
经 验 点 击
誊 。
羞 j 善
深 层 旧 有 体 制 和 陈 旧观 念 , 出 构 建 大 思 政 教 育 体 系 的 育 江 西 省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中 心 和 江 西 省 高 校 提 人 框 架 和 轮 廓 , 现 三 大 回 归 ,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向 国 民 教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会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专 业 委 员 会 均 挂 靠 实 即 该 育 本 位 的 回 归 。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向 全 面 素 质 教 育 本 位 在 思 政 部 研 究 中 心 为 了 加 强 建 设 , 研 究 中 心 还 成 立 了 大 思 的 回归 高 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者 向教 师本 位 、 校 思 想 几 个 分 支 机 构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育 教 学 资 料 中 心 和 陈 高
、
创 新 理 念 , 建 大 思 政 教 育 体 系 框 架 构
大 思政 教育 体 系 的构 建始 于 20 0 3年 南 昌 航 空 大 学 航 空 大 学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成 立 三 个 本 方 向 学 科 和 学 位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大思政教育方兴未艾在当今社会,大思政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思政教育的概念和实践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思政教育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当前,在大思政教育的推动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思政教育倡导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大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和推进,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1.2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在“大思政”视域下面临诸多困境。
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实效性,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现行的思政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的短缺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困境,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与思政教育脱节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无法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难以量化和评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些困境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2. 正文2.1 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时,往往采用框架化、死板化的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新时代高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推进,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政教师必须要明确形势特征,对课程的教学定位进行再构建,以整体视角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促进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相融合,从而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内涵。
基于此,本文围绕新时代高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展开探讨,以期为思政教师提供有效教学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引言:从高中学校的角度来看,“大思政”主要强调整合全部能够应用的教学资源以及素材,以此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丰富,而要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必须要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以“大思政”格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思政教师必须要对“大思政”提出的“通过怎样的理论指导教学”、“通过怎样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怎样的目标应用教学”三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拓展视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师要有效开展“大思政课”,必须要将思政课融入到国家发展与世界各局的大背景当中,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思想政治课程注入新的内涵,以“大视野”的视域下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
实践作为具有动态化特点的教科书,是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教学素材以及资源,把我整体局势,结合社会发展以及实践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能”、马克思主义的“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分别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理论内容方面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对民族、党、国、社会、改革等方面内容的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需要对新时代进行叙述,为此思政教师必须要将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进行联系,加强思政课与现实、与实践以及时代之间的关联性,让思想政治课程更加具有温度。
为此,思政教师需要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学习,正确认识大时代的格局。
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采取具有创新性的方式促进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有时代化特点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71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在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
正确认识“大思政课”,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思政课”就要放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来理解和把握。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是学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思政课”的提出则是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大改革措施的体现,有力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进一步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
一、“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大思政课”的提出给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经过近几年探索,“大思政课”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
理解“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反映了“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与育人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优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关键举措,在建设“学科课程”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其次,需要深挖思政课课程资源,发现并探索当下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及需要有具体的可实践的操作步骤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和指导思想,注重思政教育的质量、内涵和效果,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
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具体学科、人群以及课程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重突破课程思政教育的瓶颈,如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科研化,利用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专业素质和课程思政水平。
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打造特色实践教学环境,注重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实践形式。
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合作、管理和交流,形成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以上是几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建议,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操作和创新。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路径探索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需要达到哪些目标,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教学内容设计:将思政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思政知识和思想体系,具备思想政治素养。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实践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科学、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方案,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5.培养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理论知识水平,鼓励教师主动创新,积极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
总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反复实践和持续探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也给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大思政”理念,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总字数:215】1.2 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一些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认为思政课程“无用”或“无趣”,难以引起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协同。
一些学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卓越性。
【内容结束】1.3 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整体性建构,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探索▍消防员学校基础部 孟 淼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是当代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学生的内在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强化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可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
为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综合水平有效提升。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方式创新的必然性(一)意识形态教学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思想意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在学生日后工作中指导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要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将其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意识形态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完成意识形态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需求思想政治类课程的理论性极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极易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
这会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同自身的情况相结合,教学的实际效用无法发挥。
学校的其他课程任务较重,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教学,实践教学在多数情况下会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不系统、不全面,无法让学生消化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只有创新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方法,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升教学效果的需求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其教学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课堂的整体氛围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此外,理论教学中师生间互动极少,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高谈阔论,过于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无法理解或接收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降低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方式创新的途径(一)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思政成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就进行讨论和思考。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和目标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学生对人生、社会、国家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掌握,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的基本原则1. 现实关照原则: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应当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学生身边的问题和难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全面发展原则: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涵盖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社会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育人模式应该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 激发潜能原则: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4. 融合创新原则: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吸引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践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在教授政治理论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索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02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CHAPTER
主题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
内涵
主题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索
目录
CONTENTS
引言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意义
探索主题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背景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如何设计有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如何评估主题教学模式的效果?主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特点
主题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3、线上线下融合:SPOC教学模式不仅包括线上的学习资源,还结合了线下 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高职 混合式教学改革
在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分解,每个知识点制作成独 立的短视频或电子书,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新教学方式
在混合式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线视频、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究 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混合式教学 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法 庭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质。
4、完善评价体系
混合式教学需要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在线测试、课堂表现、 小组讨论、论文撰写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评 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要 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而是要更加注重。教师需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实 践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参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 学改革的趋势。其中,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以其小 规模、个性化、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为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探索和实践新的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大思政视野出发,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分析,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和总结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育人模式,如项目式学习、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并分析其育人机理和实施效果。
文章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进行深入剖析。
理论上,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践上,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文章将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一种全面、系统、创新的育人方式。
该模式强调以实践为导向,以育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内涵方面,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点上,该育人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实践性强。
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探索
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道路都有着引导作用。
文章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核心,从思政教师、教育格局、教育内容与职业教学优势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标签:“大思政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一、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发展。
以往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重视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导致学校师生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误差,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要明确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并强化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时,要积极开展对思政教室的专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不断改善并优化其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1]。
二、创新高职思政教学格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创新思政教学格局,对教育组织架构加以完善,并建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要强调思政教育的全過程与全方面,强调从各个方面调动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要求思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机制加以完善,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由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作为指导,由学校职能部门强化对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监督与管理,以保障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障思政教学效果的体现。
学校监督指导部门要强化与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团委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全面化与协同化的育人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思政教育环境。
三、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结合职业教学的特色,开展思政实践教学,以团学活动为依托,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完善,并不断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大学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大学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摘要:大班授课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互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本文提出四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形式:“大班授课 + 一对一答疑”、“大班授课 + 分组讨论”、“大班授课 + 小组实践”、“大班授课+线上论坛”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一、思政课大班授课的弊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数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班授课”的问题日渐凸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问题:首先,大班课堂中师生之间交互性差,学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低。
大班课堂人数一般在80到150人,授课教室通常需要能容纳百人的大教室。
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会选择坐在教室的中后排,而教师更像一位演讲者,在讲台上单向输出大量信息,很少走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互动。
因此,大班课堂的空间容易造成空空荡荡的氛围感,课堂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其次,大班教学模式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每一个大班的规模至少是2到3个普通班相加,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的学生合班上课。
在大课堂中,教师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讲授,不能有针对性的回应学生的个体化需求。
在被动接受的学生方式下,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
大班教学中的一刀切问题,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第三,大班教学效果停留在表层,不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其中道德章节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学生提问、举例、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道德的判断与选择通常在具体情境中做出,因此,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把书本中刻板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心中活的智慧。
综上所述,大班授课的方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差异化需求以及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渐显著,进而造成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佳,教学效果和影响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开展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现状1.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教育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等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2.现状然而,在实际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
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而学校的急于求成,快速完成考试,只是一种让学生死死地念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1.时代要求:新时代的背景下,时代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
2.学生群体:未来的学生群体信息丰富,思想更加成熟,需要更加注重交互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社会需求: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需求,需要我们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推行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学生真正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变化。
2.强化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会激励大家合作,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思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团队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3.使用新媒体教育。
利用新媒体,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展示统一性,来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和创新。
通过互联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技巧等领域。
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于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意识。
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培育高尚的思想和品格。
新时代大思政双轮驱动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大思政双轮驱动的实践探索新时代大思政双轮驱动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索。
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施,但这种方式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学思政教育开始探索思政课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的模式。
一、双轮驱动的概念和意义1.双轮驱动的概念双轮驱动是指思政理论和实践教育两个轮子相互推动,共同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思政理论为双轮驱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实践教育则提供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双轮驱动的意义双轮驱动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双轮驱动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政理论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双轮驱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双轮驱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双轮驱动的实践模式1.构建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在双轮驱动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是基础。
思政课程需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关注热点问题和现实挑战。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2.推进实践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是双轮驱动中的重要一环。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活动来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要加强实践教育的组织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将学到的思政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在双轮驱动的实践探索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增加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领导者的摇篮,其育人责任至关重要。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学生,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具有开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才能为未来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加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背景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通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思政”育人格局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针对这一背景,开展关于高校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分析实践路径和案例,评价实践效果,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南昌航空大学:坚持“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得 到 全 面 提 升 , 园文 化 建 设 成 果 丰硕 育 与解 决大学 生 实际 问题 的深 入 结合 。我 校全 力贯 彻《 校 国 前 湖 系 列 活 动 共 举 办 数 百 场 次 ,吸 引 数 十 万 人 次 的 学 生 参 家 中长 期 教育 改 革和 发展 规 划 纲要 》 神 . 建 立 现代 教 精 在 与 其 中 。 大 活 动 圆 满 成 功 , 生 表 现 出很 强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育 制 度 的 背 景 下 , 立 健 全 良性 运 行 、 学 发 展 的 思 想 政 重 学 建 科
鸯
≮ :
鏊 。 誓
_j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
_
我校 学生 党建 工作卓 有成 效 。 学生 党建 工作 已成为 我 援 玉 树 震 区 和 舟 曲 灾 区 等 活 动 中 。我 校 学 生 表 现 出 了 良好
校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 龙 头 , 本 部 学 生 党 员 比 例 在 的爱国 主义情怀和 强烈 的社 会责任感 、 校 民族 责任感 。
毫 篓 蓬 蓦
, # j
的教 学体 系 。 在考 试 改革上 , 实施开放 式 考核 机制 , 行思 教育教 学 改革 与实践 可 持续地 科 学 发展 . 形成 了比较完 实 还
l _
l ¨
^ 0 I蓦 l l ^ 绍 我 校 学 生 党 建 与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经 验 及 其 做 法 0i
_
六月份 高峰 时一 般达 到 1 %左右 , 国 多家 媒体 曾 多次 介 5 全
我 校 贯 彻新 要 求 , 应 新形 势 . 极 探 索和 建 立 符合 适 积 南 昌 大 学 特 点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新 模 式 。 不 断 深 入 解 读 世
大思政实践教学指导(3篇)
第1篇一、引言大思政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大思政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大思政实践教学指导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体现教育公平。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实践,实现教育公平。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大思政实践教学实施策略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构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2. 创设实践教学平台。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4.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参与度。
5. 强化实践教学评价。
大思政实践教学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大思政实践教学评价方法1. 评价内容。
大思政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能力、实践成果等方面。
2. 评价主体。
大思政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
3. 评价方法。
大思政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过程评价: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出勤率、参与度、团队协作等。
大思政的提出
大思政的提出大思政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大思政应运而生。
需要提出大思政的原因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缺乏实践和体验的融入,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不高,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冲击,他们往往容易受到一些片面、极端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的影响。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大思政的概念。
大思政是以“大学生成长为本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
大思政的核心要素以大学生成长为本位大思政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其在思想道德、学业、社交等方面全面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大思政的核心目标。
大思政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崇德向善、志存高远的情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在面临困难和选择时能够明辨是非、坚守底线。
知行合一为核心大思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能够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行动中。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思政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思政的实施方法为了落实大思政的理念,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实施方法:1.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讲座式教学,但其内容大多集中在文化、学术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
这些讲座虽然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最新信息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但由于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因而其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主流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
对此,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讲座的“大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讲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应指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学生培养成德智體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必不可少,而且应切实开展并形成常态。
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不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而往往被怱略;即使偶尔开展,也只流于形式。
那么,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在众多的讲座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必须对其进行定位;第二,其形式和内容都应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既不能只是教科书式的政治理论的重复灌输,也不能是偏离思想性的小道消息,更不能变成奇谈怪论的发布课堂,而应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课堂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1.“大思政”式教学观的提出及其内涵中央16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障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提出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到来,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思政”式教育教学理念自此而提出。
“大思政”式教学观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分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把教育范围由班级延伸到学生的社团。
“大思政”的要求就是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应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力度,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2.“大思政”式教学的方法与内容(1)根据团中央宣传活动主题和校团委规划主旨明确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
在高校中,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校团委也有同样的义务和职责。
因此,每个学期校团委都应以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依据进行思想政治类讲座的部署和组织,聘请学校或院系团委(支部)书记、辅导员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同时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主讲。
由于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缺乏联系与缺少沟通,因此,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之中,以整合盘活高校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并共同做好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
比如,某高校在某一时期内对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定为“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而校团委安排的讲座主旨是“与信仰对话,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那么,最后确定的思想政治讲座的主题则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幸福”。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还可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位置,从而促进其个人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通过调研可使思想政治讲座教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
对于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来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修养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这就会导致他们在人文修养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到对人才的培养。
而为使该类高校能较好开展深受学生欢迎且可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讲座,就需要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以掌握他们对思想政治讲座课内容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主讲人的期望等。
比如,某高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去了解与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与形式需求,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50%,而专业兼具文、理、工和艺术类等。
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为全面,不仅可了解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真正需求,而且因为专业较广,也有助于因材施教,更可大幅度地提高其教学质量。
在对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学生希望讲座能够多涉及一些社会现实,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指导和使修养得到提高,有益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而激发自身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那么,有关个人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规划的内容必然备受欢迎。
具体而言,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讲一些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等的相关内容,一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可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同时,可组织一些对人们关注且必须面对的民生、经济、政策和法律等问题的探讨,不要一味地宣讲空泛的政治大道理,要多讲一些学生最关心、最贴近他们现实的时政内容。
此外,还可通过时事的变化带来现实变化与影响的一些分析,以激发及提高学生对时政观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活动与其课程学习的热情。
在对主讲人的期望方面,学生希望主讲人有激情、有活力,表达清晰;讲课形式多样,风格风趣幽默,既富感染力,又具人性化;希望主讲人能够多与学生互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希望主讲人分析现今的热点,并给出鲜明的观点。
主讲人思想独立、追求真理,态度认真、求真及严谨,加上对社会现实现象的理性分析和真实问题的深层次挖掘,既可提升课程主题,又能活跃讲座气氛,更能引导学生闪现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
学生希望主讲人尊重学生意见,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对观点的阐述不过于理论化,对事物的分析不流于表象;既不单纯地灌输理论,照搬大道理,又不只空谈哲学与泛讲马克思主义;注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注重其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3.“大思政”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应围绕培养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施教。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多样性,使得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个人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现象。
改革带来了各种各样思想与文化的并存,随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出现碰撞。
这时,人的思想活动表现为独立而自主。
当前的高校校园,学生的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呈现多样性,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健康、主流、阳光和向上的要求出现偏离。
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科学技术的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元化,导致学生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的多样化,有的甚至出现消极化特征。
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到来及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呼唤并亟须高校学生能成为社会的创新和实用人才。
因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讲座形式时,应紧紧围绕价值观健康、要求进取、积极奉献的社会必需的创新型理论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展开。
(2)教师应联合高校团组织共同开展多领域形式内容的教学。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大,因而存在各行其是、标准不一与内容散乱等弊端,不仅限制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和教师研究方向的确立,更无法满足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多方面需求。
实践证明,由学校从校外请来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而开展的讲座能够较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相关知识,但是由于主讲人一般只研究某个行业和擅长某个领域,这使得他们在讲课过程中与校内教师缺少交流沟通,而且所讲内容之间关联性也不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所聘的校外专家不了解受学生欢迎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不仅所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而且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惑。
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类讲座,不仅是新的尝试,还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讲座的主讲人具有主要优势,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长期兼任学生的人生导师,既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信仰和激情,热爱学生和思维独立,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的需求,而且教学经验丰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由于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人生价值与“中国梦”之间的契合点,因而对讲座确立主题十分有益。
开展团队合作,不但能够使各种讲座互相联系,而且由教师作为讲座主讲人的教学内容也易于学生接受,因而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又可使讲座内容能够较好地关联并易于继续发展。
首先,可在明确宣传活动主题和讲座主旨的基础上,密切与校内各级团委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大思政式的教育观与教学模式以及新的管理模式。
其次,应在开展讲座的同时,要求校团委组织高校现有主讲人组建讲座平台,既可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可以确保组织开展讲座的成员做好讲座内容的准备工作。
最后,高校的团委应对讲座的组织、宣传以及后勤保障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提供高而有效和周到的服务。
4. 结语目前,高校的各种讲座虽然很多,但涉及思想政治类的却很少,这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的传达十分不利,也无益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对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类校园讲座“大思政”式的探讨得出四个结论:一要根据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和校团委讲座安排的主旨来规划课程和选择内容;二要通过调研,使思想政治类讲座满足高校学生对专业以外知识的需求;三要重点组织校内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主讲;四要与校团委组织共同合作。
唯有如此,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教学才会有新气象、好效益和新形态。
参考文献:[1]黄爱宝,高明.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0-105.[2]王华兵,蒋强军.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240-242.[3]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06-110.[4]钱结海.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的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开发[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154-157.[5]姜琳琳.高校“大思政”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