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阅读”,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合集下载

教师读书笔记(通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通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通用20篇)教师读书笔记 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语)”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

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

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

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

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

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

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

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师读书笔记 2新学年九月份,《致教师》是我入手就读的第一本书。

该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以回答老师来信的方式展开,也许这就是以《致教师》命名的缘由之一吧。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未读此书时,我只是把教师当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读完此书后,我把教师等同于教育,看作是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

当我只想着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时,教师真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么样的谋生方式,活儿干的多,报酬得到的少。

路大班语言教案参考7篇

路大班语言教案参考7篇

路大班语言教案参考7篇通过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评估其教学多样性和趣味性,在制定教案中,教师可以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路大班语言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路大班语言教案篇1活动目标: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最高的山、最长的城墙、最大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课件ppt、童易软件《月亮船》、上海建筑图片、仙女棒一个、上海宣传片视频、歌曲《大中国》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引起幼儿兴趣师:(出示蒲公英在流泪的图片)这是谁?它怎么了?蒲公英为什么会哭呢?(引导幼儿自主猜测。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就知道蒲公英为什么哭了。

二、分段欣赏故事--知道故事情节1.第一段:(知道蒲公英哭的原因)提问:(1)蒲公英为什么哭了?;(蒲公英迷路了。

)(2)迷路的蒲公英碰到了谁?(好心的蟋蟀和善良的螳螂)蒲公英什么反应?(3)蒲公英迷路了要回家,我们怎样帮助它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原来蒲公英迷路了,很伤心很难过。

2.第二段:(知道蒲公英的家是中国)师:我们继续听下去,就知道谁帮助了蒲公英,是怎样帮助的?提问:(1)是谁帮助了蒲公英?蒲公英的家在哪里?(2)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什么?仙女告诉它那叫什么?(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小结:原来蒲公英的家是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最大的广场,天安门;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

二、整体欣赏故事--学说世界之最1.师: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一下故事《月亮船》吧!你觉得故事中什么地方很好听的!(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好听的话)师:黄老师觉得这些话是很好听的:月亮船在云海里飘呀飘呀!蒲公英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⑪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

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⑫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

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

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

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

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

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

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⑬“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⑭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⑮“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

哎,请问几点了?”⑯乔恩回答:“9点30分。

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⑰“我以为屋里没人。

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⑱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

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⑲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

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

“唉,那一美元不见了。

这可不行。

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⑳“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

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

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

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

教师读书演讲稿15篇

教师读书演讲稿15篇

教师读书演讲稿15篇教师读书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漫漫人生路,书香伴我行》。

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多读书、读好书息息相关的。

我任教X年,在这X年里,无论是担任XX、XX和XX 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我都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这一切,都得益于我爱读书。

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读书坚强了我的意志,是读书开阔了我的心胸,是读书成就了我在教书育人上的追求。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与我一样的困惑:教师工作辛苦,教师工资低廉,学生像皇帝一样难伺候,家长像上帝一样挑剔,压力像大军压境一样严峻……不瞒大家说我当年痛感,痛感人生暗淡,教育无望。

特别是刚到长乐学校,要不是意志还算坚定,理想还没破灭,我早就打点行装,打道回府了。

当时我觉得这种工作简直就是教师的炼狱嘛。

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深深地打动了我。

从他琐琐碎碎的叙述中,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积极想办法的。

命运把他仍到天空,他就做只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匹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头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条鲨。

他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犹如一泓清泉,流入我久旱的心田,从此,我知道,要做一个好老师,从好心态开始。

方法可以学,摆正心态是关键。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

从此,教学之余,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跟大师“交谈”。

我在《爱心与教育》里与李镇西老师交谈,李老师的对学生倾洒的拳拳爱心让我明白“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我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与苏霍姆林斯基交谈,那生动的实际事例,那精辟的理论分析,使我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让我明白,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值得用毕生心血经营的大事业;我在《教育文集》里与朱永新教授“交谈”,他对教育的诗性论述让我心潮澎湃,深情向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哦香雪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哦香雪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哦香雪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哦香雪知识点作品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的一分钟里踏进火车,用四十个鸡蛋,走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精选一】七月流火,在湘江边上岳麓山下的长沙市举行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7月2628日三天中圆满完成初中语文赛课,我们听了18节课,加上余映潮老师的读报示范课,我们一共听了19节语文课个中收获,其中的观察、交流、思考、碰撞,倘若任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悄悄流逝掉,那可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我亲自敲击键盘,整理出我的现场部分录音,与大家共享一下在整理录音的过程中,我对专家或课堂的细节之处(主要是语言)在反复推敲确定不会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微调,不会影响大家的阅读【专家评课】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现场录音整理: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孙旺)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3.《最后一课》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他们正处于发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说说他们的不足了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参赛的老师很注意课堂中的“冷”和“热”(冷场和热场的问题),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事先没有读课文,因此这节课应该教的是文本的初读课初读课文,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此时课堂的场面是处于“冷场”的状态;学生读书之后,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此时,课堂气氛才慢慢由冷转热一个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先冷后热的,它不能回避学生独立自学但是,在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时有的老师的课堂安排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在默读的时候一般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或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也就是给出让学生5分钟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给出思考题,一定要给出任务,否则这个默读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阅读效率,这是大家关注到的第一个教学细节第二个细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冷场的时候,即教师提问之后学生没有进一步“接答”,课堂迅速出现了冷场,原因何在?因为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读,即自学;第二步,自学之后跟附近同学做同伴交流,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步,在大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我们的问题出来之后,不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就迅速地说:“好,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讨论不起来,其实学生课堂此时的不活跃跟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当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教师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方面,应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第二点认识,谈谈关于教学要根植于文本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大家就执教赛课的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都感到不满意原因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肤浅化的问题非常普遍,原因在于:一是,教学处理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问答式此时,有两个问题是共同存在的:(1)要么是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教师的设问都是一般化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啊?”“你们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啊?”等等,所有语文课堂都会这么问,因此他对这篇课文的认识缺乏新鲜感,他就没有办法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答问意识不强”跟“教师提问缺乏讲究”是有关系的举个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我读文章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演说不同于一般的悼词,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伤,看不到爱怜,看不到怀念,这种在一般的悼词中弥散的情绪是没有的;反过来,它却是温馨优美的,甚至还带着点儿淡淡的喜悦——这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力的”因此,我当时就想,这篇文章不悲伤,不伤感,不怀念,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会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再说了,文章开头一再强调“我是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的”,意味着演说者左拉不是作为同行、同道来讲话,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之把握深刻的话,也许到后面我们去解读“兄弟”词汇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写私情的文章,它强调的是从文学传承的高度来表达对莫泊桑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健康气息的赞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们喜欢莫泊桑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喜欢他的为人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它(2)问答式教学中,问答的数量过多,教师问学生答,即问即答,追求问答的频率,很多老师考虑的是“热场”的问题,“我得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啊”,甚至还出现“接答”,即教师给出前半句学生接下去说后面的一个词,这种强调“短、平、快”的问答,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比较普遍在这样的问答中,学生只能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进入比较深刻的思考状态的因此,这种教学无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读的肤浅性就必然客观地存在了二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刻或者不够深入的话,或者说不能进入那种很动情的情境中的话,我们很多的铺设是出不来效果的比如《最后一课》,小说最后(高潮和结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刻,他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此时此刻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他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同学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连接,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是高度伤感的凝练;而他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法兰西万岁”(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这里是很长时间很丰富的情感爆发,是伤感、饱满、慷慨,因为前面有动作铺陈;此时,他是用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上这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用了多少力气呢?他写完这两个字他就没力气了,“头靠在黑板上”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气,他是在用生命呐喊这两个字,他的呐喊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包含着的这种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老师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在朗读这里的句子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随老师的指引进入深痛的感觉之中——以上两个问题都可能有害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第三个认识,关于教学自然状态的问题我们的比赛是借班上课,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课,我们的上课老师容易背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对课堂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融进了自己过多的东西之后,就很容易有害于怎么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跟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了,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教学语言上和动作上都跟正常状态不吻合比如,从声调上来看,这些教师都是在哪里大声地呐喊着上课,为什么呀?他看着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他紧张,他害怕大家听不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时应该是比较轻声地组织着说话,而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大声地呐喊着“同学们,这样好不好啊?!”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些老师很紧张还有,就是有些行为是很不得当的,比如,我们要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进行评说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一个词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来评价“当我看到此处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对这两个人物都要进行评说的话,学生消耗的时间成本要扩大还有,针对这两个人物进行评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讨论呢?你是两个人物共同讨论,还是一个一个人物的讨论,这就是老师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当然,老师比较聪明,着重于一个人物进行评说,但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两个人物的评说,时间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韩麦尔先生,用一个词来评价”,在学习行为结束之后总结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的行为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由“教”而“不教”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的处理过程欠妥当,如果我们来将它们全面铺开的话,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个过程,布置任务;第二个过程,学生自读;第三个过程,小组交流;第四个过程,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消耗时间非常大;而且,讨论又是散点讨论,你要不断地点评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发现课文时一会要到前面去找一会要到后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乱了,讨论也是分散的在散点阅读的状态下,要想让学生构建课堂学习和认知的完整体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消耗时间非常大”和“散点阅读”两个原因使得课堂上大的讨论环节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时间不够就讨论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过场,结果是结论似乎出来了,但感觉总是“不到位”,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么就没有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此——希望所有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技术专业发展的成熟再次,跟所有青年教师谈三点专业发展道路的建议(我不展开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道路可走(今天上午的三节课也给大家提供了三条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一条路,走技术发展的道路,做一个会教课的教师,甚至成为一位会构建艺术课堂的教师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于漪老师,我一直认为,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艺术境界上给老师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如果要走这条道路的话,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高度,于漪老师就是一个高度第二条道路,应该走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强调知识的先进性,成为知识先进性的教师为什么我们能教课呢,因为我们先学先教,我们在知识上有“先进性”很多老师在文本解读上达不到“先进”,和学生的认识在一个水平上,那我们怎么去引领学生发展呢!一篇很短的经典文章(今天课堂上的两篇文章都)很耐读,希望老师们在文本解读上要有独到的见解第三条道路,走教学思想发展的路子今天,余映潮老师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大家”上课,是能够压台的!同样是走上讲台,刚才我们分析了青年教师走上讲台的紧张感,而有风格的老教师能放下这些东西也许余映潮老师不会呈现一节非常艺术化的课堂,他本身也没有去想这样做,但他非常“压台”,那么他非常沉稳地站在课堂上的原因是什么,是他肚子里有积存,他知道“我这节课能给学生什么”,而且他坚信“我一定能给得到”、“我所给的学生一定能拿到”,也就是这节课我能够扎扎实实地给学生点什么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教学应该走扎实发展的道路嘛,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讲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嘛!这就是“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所坚守的课堂教学原则我们会发现,余映潮老师一上课就跟学生说,两年前我给同学们上读报课,我讲的是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节专题研讨课,我们要干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很多老师恐怕没有在这方面思考过,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余映潮老师的每节课是有预设的,也就是说“我希望这节课是一个什么课”,他非常清晰因此黄山赛课时(第八届)他上的是“浏览后的积累”;而今天他要上的是“阅读精选之后的思维方法的点拨”,于是,他就从这期报纸里精选了几个片段,让学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认识到思维方法是怎样的,并进而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因此,课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整体的反复是非常精致、非常清晰的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走教学思想发展的道路——以上的三条道路,是我今天听完课之后的有感而发,未必是科学的判断,仅供老师们参考谢谢大家!第五个竞赛单元(7月28日上午)1.《古诗四首》之《春望》《过零丁洋》执教者:甘肃兰州市六十四中学吴宇坤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执教者:四川成都市树德中学李解3.《诗四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执教者: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明园中学孙丽娟4.《走上辩论台》支教者: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魏新磊评课专家:楮树荣(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大学课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各位老师很辛苦啊今天上午的四堂课,我相信很多的老师都有很多的感受和看法,有些话不是在这么很段的时间里就可以出结论的,所以我想就有些话题和大家一起探索,我做一个开始;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在职业当中去进一步琢磨,去解决首先,我说一下我评课的标准和想法,提供一种参照的标准;然后,我具体说说四堂课的教学;最后,就这四堂课以及在此之前的赛课所表现出的一些共同问题,我提一些我的看法以一些话题,请大家带回去可以继续思考一、我评课的一些标准评课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有些是评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有些是评课堂上老师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比如说课件制作、朗读、提问、板书等等;有些是侧重评价教学的达成度,看学生在课堂里面有没有发展的地方;有些是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合不合适的角度来评点……就上午的四堂课,我想从教学内容选择的合宜性的角度来评,也就是说,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样?那么,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昨天晚上(互动评课专场)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价这样的课?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判定你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适宜的呢?在我看来,判定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合理,可以有这样几个维度,或者说几个框架,或者说几个参照,我们从大往小说、从高往低说:最首先是课程理念,即你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理念,你就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次是学科的规定或者说学科的特点,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身也是有制约的;再次,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正如余映潮老师昨晚所说的那样“文体教学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明确,拿来进行教学的文本,它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亮点、精彩点,这些才能形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学科到这个文本到它的文体,我们搞清楚了这些,如果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这个学科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做到适宜了二、上午的这几节课,我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的呢?第一个,从课程的理念和课程认识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不同的课程理念和认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合适不合适就有不同的看法了今天的四堂课,我们可以归为两类:两堂诗歌教学课和写作教学课,可以作为学科课程;最后一堂课《走上辩论台》可归为活动课程这是从课程的形态上来划分的学科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以训练为目的;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什么,是要追求活动的深度、广度、效度,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有一种深度的体验第二个,从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写作课和辩论赛的活动课先放在一边,先看两堂诗歌的教学课文本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古典律诗,这样大家就可以去想,这些古典律诗,它们在文体特征上有些什么要素呢?①“题材”和“情感”的要素要考虑;两首感时诗(《春望》《过零丁洋》)、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是不是题材,这种题材跟它的情感还有关系;②对于“意象”和“意境”,古典诗歌的教学肯定要考虑;③“表现手法”或者说律诗修辞、想象等艺术方面的特色,是要考虑的;④诗歌的“音韵和节律”,要考虑的这四个方面,在古典诗歌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需要考虑的如果教学中不去考虑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不注重文体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再看写作课和综合性学习这两种课:写作课是“写作训练课”,写作课就是要训练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形成,是要靠写作实践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传授写作知识来形成的,也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必须在写作实践当中扎实训练才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判,刚才大家也看到了,我刚才也说了几点《春望》和《过零丁洋》这堂课,基本上是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的,一个是朗读,一个是品析,一个是悟情;而且每一个教学版块中都有好几个教学环节,例如“品析”这个板块中,它是品析《春望》这首诗的,主要是叫学生自由地品析,“你喜欢哪一联就品析哪一联,”这样学生就展开了品析;单就尾联,学生就说了好多;这时候,老师又补充了杜甫另外几首诗中的句子,问同学们如何欣赏我觉得,这些教学环节,尤其是它在大的“品析”的教学环节上运用的就相当于“拓展迁移”的手法,杜甫另外几首诗的诗句(我注释:①《水槛遣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③《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为了进一步品析诗句的手法之美呢,还是要评析诗歌的词句之美呢,给多了品析就不够深入、不能做到相对完整了再例如,《过零丁洋》的品析,看是品析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但实际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品析内容都是在表现手法上,所以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教学环节是没有达到这首诗开始时教学设计的目的的我们再来看看“悟情”的教学板块,老师问“这两首诗有何相同点?”其中,老师把杜甫《春望》和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主题都定格为“爱国”上,这有点儿不是太合适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另外,老师带领学生在诗歌的韵律上、韵味上进行品析或者说是品味,这样看来,你的这一点是不是使得你当初的教学目标有些偏移了(老师要求学生读一读,当堂把诗歌背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需要),你的诗歌教学就有“散点分析”的怀疑了;再一个,诗歌的“爱国”的情怀,杜甫那几首诗歌和这首诗歌(《春望》)完全不是一回事;杜甫也好,文天祥也好,他们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那种“伤时忧时”的感慨,这种感慨更多的是当时士大夫的感时情怀,教师要带着学生去体会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我们常说的“爱国思想”呢?当然,这堂课的朗读处理得比较好,你看,齐读、师生分任务朗读、教师范读、分联品读朗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主题,我在此不多赘述孙丽娟老师的《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是一堂非常朴素、比较有效的古诗教学课先朗读、初步感知,然后想象、赏析、品词析句,最后再朗读,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得比较少,容易使教学集中:通过朗读来探究诗歌的格律之美,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诗歌字词的品味来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就是通过这第三个角度来探究诗歌之美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探究”这个词不够妥当,课堂上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三个角度来品味诗歌之美但是,老师对教材不是很熟悉,在两首诗的教学过渡与衔接上,表现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有时候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得有些琐碎,甚至有不成句的教学语言现象不断出现总体上来说,这堂课的教学还是不错的写作课,应是以“在书面上的写”为主体从写作知识的传授上来讲,这节课比较好,那它有什么问题呢?课题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它的中心就是“围绕写作中心处理好详略”,我们就可以对课堂这样思考:“是否是围绕中心处理详略呢?”那么,你是着重于写作过程的训练,还是写作思维的训练;这个过程是不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台阶式的训练呢?老师的课堂上,“说一说”“学一学”(包含“读一读”的小环节)“练一练”“改一改”,其中的“说一。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说来惭愧,于老师的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用了很长时间才断断续续地看完,这本书里有于老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教学经验,厚重非常,要参透里面的道理,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清楚的记得在与何校长交流的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地说着从书中看到的内容,但何校长打断了我,他问我的那句话直扣心灵:“你刚才说的都是书上说,于永正说,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告诉我你怎么说。

”我当时哑口无言。

回来后反复追问自己:现阶段的我到底能说什么?苦苦思索,抽丝剥茧,才发现自己嘴上说着别人怎么说,正是因为自己腹内空空,无话可说。

现在的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别人的理论经验能让我少走弯路,但万万不能少了自己的实践。

我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经过时间的磨砺,不负光阴。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书里的这一句话我觉得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铭记——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教育的汪洋里扬帆远航,不偏方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也曾经历过学生时代,不如也跟着于老师一起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l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l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l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l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l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这就是大浪淘沙后,我们留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

到底要怎么教呢?教学有三个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要求学生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如果老师喜欢写字、喜欢读书、能写点文章,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了。

(一)写字育人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最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优质10篇)

最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优质10篇)

最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优质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优质10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5篇)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5篇)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我比较喜欢读书,与书为伴,让我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的徜徉,我常常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与智者面对面的交谈。

促使我对生命和人生深切地认知和感知。

回想我从事教育事业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其实就是一条学习的道路。

尤其是今天所面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多读书,读好书,要坚持不懈的读书,已经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与书为伴的人生,一定是有质量,有生机,这样的人才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的资源,没有高品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而要有高的品质,有丰富的内涵,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得经常阅读,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细水长流,,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博天下书,采百家长,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解决现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多阅读,多读书,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也较成熟,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对一些事情的态度,观念,做法,我们也不能用过去的老皇历去对待,此时,作为教师的,就要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本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去帮助学生解答,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在学生心中有位置的,最受学生尊重的。

面对特别有个性的“问题”学生,我可以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去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他们的心里,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要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博学多才的好老师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的读。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

”我也赞同有人把知识分为根的知识和叶的知识两部分这种说法,通过阅读,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采撷自己所需,若得根的知识植入心里,它会让我更加聪慧,生长出新的知识,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若得叶的知识,虽然它不会再生,但可以丰富我桶中之水,让它总是充满,让我的学生尽情取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2)ppt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

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

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

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

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三。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教学勇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勇气》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

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

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

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

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

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

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

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

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心理学个人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心理学个人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心理学个人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个人的成长是一种幸福,是酸甜的,酸酸的味道新鲜而刺激,甜甜的味道温暖而美味。

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个人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参考报告,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心理学个人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自2023年7月,踏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我已经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三整年,我在这三年里,通过自身的努力钻研,通过前辈的指导和引领,我不再是曾经充满学生气息的新老师,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不断成长,以下是我的成长分析报告一、心中有“爱”:教师成长的灵魂教师要成长,首先必须让自己的职业理想得到升华。

在回答“我为什么要当教师”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假如一个教师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谋生手段――事实上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那么他倒不如及早放弃,去从事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工作。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工作是一种艺术,教师的使命是去塑造一个个有灵魂的生命,而不是去装配硬邦邦的机器零件。

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和技术来工作,也就是说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爱”。

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有了爱,教师才有灵魂。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爱学生、爱自己、爱职业、爱思考、爱创新……其中最根本是爱学生,爱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来思考问题,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点。

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孤立地谈教师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更不会有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去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哪一个优秀教师不是把学生成长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出发点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其中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基础上的。

不爱学生,教师就不可能爱事业;不爱事业,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用心思考、追求创新。

如果一个教师不是用口号,而是能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就会成为教师本人的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师发展的蓝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一个偶像还是一个综合的模型,还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后定下来的一系列子目标,最关键的是它要能“看得见”,能真正激励着自己去努力,模糊的目标几乎等于没有目标。

教师成长策略与路径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

教师成长策略与路径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

教师成长策略与路径的心得体会教师成长策略与路径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成长策略与路径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时刻坚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

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应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我,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我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

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

任何人都有自我的缺陷,都有自我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

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

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

此刻回顾自我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所以,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我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

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我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活力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善?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到达的高度。

心无旁骛的故事[8篇]

心无旁骛的故事[8篇]

心无旁骛的故事[8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心无旁骛的故事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心无旁骛的故事(一)雨果是法国著名大作家,他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

”1830年,他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

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的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进了小湖。

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

而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故事告诉我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作文时最忌讳的是思路的中断,一旦中断,创作就很难继续进行,最终写成的文章也会缺乏整体性。

心无旁骛的故事(二)“我相信照片能记录或明亮或暗淡的光影;能传载或高亢或低沉的声音;能展现或已发生或终将发生的历史。

”这是杨凯生写在自己的摄影作品集《浮生二十四小时》封底的一句话。

如果没有看过他的简历,你可否会想到,他今年5月刚刚从全球最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位置上卸任。

年少时,杨凯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偷偷拿着爸爸的相机到处去拍照,然后一个人躲在家中的储物间里,洗印和放大自己拍摄的照片。

可以想象,40多年前那个少年,沉醉于照片中的情景。

只是,如此痴迷的爱好却没有变成职业。

多年以后,杨凯生这三个字与金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幸而,他始终没有放弃摄影。

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杨凯生最享受的时刻,仍然是按下快门的那一瞬。

多年的积淀,终圆一梦。

他的摄影集《浮生二十四小时》于今年11月出版,这本书以一天的时间顺序,将不同空间不同纬度的照片串联在一起。

没有奢华与做作,孤独感却透过照片扑面而来――那是一种与红尘有距离的理性。

也许,每一个人对自见自心的探寻,必须是孤独的,就像任何追求从众的企图,都让我们迷失,只有夜深的孤立才有可能带来独立的思考。

爱的教育中有关读书的名言

爱的教育中有关读书的名言

爱的教育中有关读书的名言爱的教育中有关读书的名言1、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2、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3、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4、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5、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10、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11、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12、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

——陆珑13、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1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15、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1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7、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1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1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2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22、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23、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2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26、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2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28、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3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堂不是教师的主阵地,是学生知识狂欢的超市。

学生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是花开的聆听者。

花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生本之路上教师应该戒急戒躁、戒温戒怒,静待花开;用心做教育,用心爱学生,让学生在生命绽放的过程中尽情狂欢,教师去聆听花开的声音。

标签:绽放生命超市点拨抛砖引玉狂欢成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掀起了学习模式改革的新潮,课堂不是教师的主阵地,是学生知识狂欢的超市。

作为一线教师,在践行生本课堂的路途中,等待学生知识、能力的绽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只能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才能让那花儿的盛开早日到来,生本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案例一:小组在前面展示,每一位同学很顺畅的交流。

他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用词准确,该总结的总结,该拓展的拓展,台下的同学几乎是没有补充、争辩的机会,一节课相当顺畅。

案例二:小组在讲台上展示,交流者每交流一个问题都会征询: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还有补充吗?谁再与我交流?谢谢你的建议,谢谢你的补充。

台下的同学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小手高举,大胆质疑,都想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两个案例一比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我们要的不要一帆风顺,要的是跌宕起伏;要得不是平静,要的是争论;要的不是一个天使,要的是一群活放飞自由心灵的儿童。

怎样营造预设这种生本课堂呢?(一)小组展示采用轮流制或者抽签制,为每一位同学创设机会。

小组的编排我们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互学化,把优生分开、学困生分开、中间生分开,建立科学小组模式。

在班级展示这一环节,建议实行轮流制或者随机抽签制,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小组都有补充的机会。

当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后,案例一中那般如流水展示的机会是很少的,不过我们倒是期待案例一学生的表现,因为那是学生绽放的过程,也是生本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展示小组是“砖”,倾听的小组是“玉”,学会“抛砖引玉”。

幼儿园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幼儿园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幼⼉园教师培训研修⽇志幼⼉园教师培训研修⽇志(通⽤21篇) 在现实⽣活或⼯作学习中,⽇志记录⽣活点滴,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篇⽇志了。

你知道什么样的⽇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志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幼⼉园教师培训研修⽇志(通⽤2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园教师培训研修⽇志篇1 经过这⼏天的培训⼯作,我越发觉得⾃⼰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我本以来我已经进⼊了幼师精英的⾏列了,不曾想我竟然还就是简答的⼊门⽽已,我从来都没想到⼀个幼师居然还会⼼理学,从孩⼦的肢体动作、神情就能⼤致的知道孩⼦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吃饭,通过语⾔引导可以轻松的得知孩⼦们是因为什么躲在⼀边哭泣,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可以让孩⼦瞬间都认识到⾃⼰的错误在哪,并会主动认错……这些都是她拍摄的视频,都是她正确教育孩⼦的经典案例,真的不愧的我们幼师的榜样,我⼀⽣所追求的⽬标,这些对待幼⼉园孩⼦的⽅式我简直就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下⼦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门,我也是经常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孩⼦不吃饭,你好⼼相劝,没⽤,你拿玩具好处引诱他,也没⽤,你给他讲故事,还是没⽤,反正就算是你去喂他,他也是紧闭着嘴巴,不给你喂饭的机会,每次我都是束⼿⽆策,不了了之。

发脾⽓、打架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凡监控没拍到,那么你就永远弄不清楚是谁的错,这就是差距所在。

同样,这次也是充分的让我理解到了,各岗位之前的协作是有多么的重要,班主任、配班⽼师、保育员这三者都是⼀个班级缺⼀不可的,如果有⼈问,为什么我们交流甚少,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这的确是我们班的现状,这都是没有办法可解释的,这就是我班上⽬前的事实现状,我必须要有所整改,作为班主任,我会在接下来的⼯作当中,好好的拉拢三个⼈之间的距离,只有三个⼈齐⼼协⼒,才有可能把班级管理的班级重新的“活”过来,我相信经过这次培训,我也可以让⾃⼰班上的学⽣得到最为细致的照顾和教育。

再怎么样我也不想⽐别⼈班差,这是我对⾃⼰的最⼤底线。

学生成长档案家长寄语归类

学生成长档案家长寄语归类

学生成长档案家长寄语归类通向成绩和成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一定会加倍努力,加倍勤奋,一定会不断的超越别人,超越自己队精神是成功的保证,它妈妈也希望你对你的同学大喊鼓励加油!一个人地成功永远都是团队的成功。

团队合作与团的精髓是:诚信,共勉,宽容,进取!我们都很喜欢他,而且都对他很欣赏,尽管成绩不是很好,但在这个物流丰富的社会上,对品德是可取的,品德是重要的.这点我们很高兴.我们也相信他会更加进步,虽然学习成绩中上,但品行,孝敬父母,在为同学老师效力,在家帮父母劳动.是个说一不二的好孩子.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

现在的孩子有一股傲劲,希望老师严加管教,循循诱导,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是一个成功的人材。

子,妈妈看了你的自评后很感动。

这个高手如林的集体确实给你增加了许多压力,脸上的笑容也变希望老师多一点道德教育,多一点学习难点,不要让孩子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

孩少了……但妈妈觉得你成熟了许多,懂得,能及时调整心态。

望在尝试与失败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目标,并付之努力,理想就一定会实现的。

----王旦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学的路是漫长的;路途中的坎坷,希望能够让你增强承受风雨的能力……过去的已成为过去,汲取经验教训,努力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努力不让自己在考后后悔!这次测验已是一次逗号,后面还有无数的逗号等你笑着越过!-----万清甫粗心是你的死敌!像一个战士一样,下定决心,调整心态,找到你的武器,坚定、坚持、坚决地战胜它!如此,你的人生才不会有撼!-----陈莺中学习就像跑马拉松,一切才刚刚开始。

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节奏,保持轻松的性情,充满自信,坚定按照制定的向前。

虽然竞争很激烈,但这激烈的竞争更能增长你的毅力和精神,这对你的人生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天长小学蒋军晶教授竟然为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三种方案。

并且,最终采用哪种方案,他打算在研讨会上,让听课的老师现场投票决定。

我经常想象当时的场景,老师们开始意外、惊奇,反应过来后小小地激动,在教授的微笑中,气氛走向热烈。

可惜,这样的场景只能在想象中了。

这些天一直想透过这三份教案,进一步厘清教授的教学思想。

读教授的教案,并不吃力,每份设计,也就六七百字,但无论目标还是过程,每个旁观者都能一目了然。

同时,也就这六七百字,又足以让你“看”到课堂的面貌,甚至血肉。

反观我们自己的设计,总是拉拉杂杂一大堆话,看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絮叨、琐碎、繁杂其实是思想混沌不明造成的。

一份一份设计、一个一个环节条分缕析教授的教案,我倒不曾想过。

在教授眼里,我们的教学误区之一就在于过于精细。

精细的教学,势必导致教师的指导性过强,教师强势,又势必造成学生的收获有限。

今天,我想重点谈谈从教授的三份教案里凸显的一个关键词——“教阅读”,相对于“教课文”的“教阅读”,教授一直在呼吁的“教阅读”。

从2006年起,教授作为台湾小语会的理事长一直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并担任评委。

在我们一窝蜂地对那些获得一等奖的“优质课”习惯性赞美并挖空心思挖掘亮点的时候,教授发出了“教课文”还是“教阅读”的追问。

教授追问并不是刻意想否定什么,教授追问只是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很多“优质课”的教学价值需要被重新审视。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发现,这些“优质课”大多都是在“教课文”,都是侧重让学生学会这一篇文章里的生字新词,侧重让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老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围绕“这一篇”展开的,仅仅是“这一篇”而已。

而教授希望藉由“这一篇”来“教阅读”,也就是提供一些阅读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建构意义,最终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从教授的三份教案中,可以看到教授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教案里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置都是围绕一个读者在读“宣言”这类文本时将会遇到的困惑以及所应注意的事项设计的,教授着力想帮助学生学会怎么读“宣言”。

怎么读宣言呢?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专门的文章,但是,教授的三份教案却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其实也告诉了学生:第一,要想一想“这则宣言究竟表明了什么观点”。

读“宣言”的首要任务是“提炼”观点,你读了半天,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基本就是一次失败的阅读。

所以,我们看到在第一份教案中,教授一直在提醒、帮助孩子找关键句,并且教了怎么找关键句的“二级策略”。

第二,要想一想“宣言中表明的观点我理解吗”。

观点抽取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读懂了。

在我以前看到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中,大部分以“过于抽象、没有背景知识、距学生生活经验太远”等理由为名,“不求甚解”,或者干脆避开那些理解上的难点。

教授在教案里却直面难题:西雅图酋长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是如何理解“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句话的?教授不仅不回避难点,而且还主动挑起认知冲突,启发深层次探讨:既然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为什么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以我的实践经验来推测,抛出问题之后的课堂是不太会出现“小手直举、两眼放光”的场面的,一定是比较沉静甚至沉闷的,学生是未必说得清楚的。

但是面对问题本身就是阅读的应有勇气和姿态。

第三,要想一想“宣言中表明的观点我认同吗”。

在教授的教案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引导,他让学生针对西雅图酋长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赞同、反对或是质疑)。

很多老师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要这样问,难道西雅图如此正面、“绿色”的观点也可以质疑、反对吗?当然可以!只要是观点,我们阅读时就不能不问缘由地接受,当然也不能刻意否定,因为“肯定和赞美与批判一样重要,一样需要智识”。

这种对待观点警惕、理性的态度应该成为我们阅读观点性文章时的自觉。

教授是很重视批判性思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意识,将来我们的孩子如何应对“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社会啊?真的很难想象。

当然,有一点是教案中呈现不出来的。

什么?就是抛出批判性问题以后老师如何引导讨论,如何营造坦率、真诚、开放、富有探索性的对话氛围。

教授一直在寻找这方面有作为的老师,寻找无果后,自己就试着尝试。

有一次,他在我们天长小学和学生讨论“理想国”,他低调,话少,大多时候在倾听,开口主要是疑问、反问、追问……时间长了,你甚至开始觉得在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中,教授的回应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你根本想不到他是辅仁大学的地道的哲学博士。

可是课后回味,你忽然发现学生在这节课里说得特别多,特别“深刻”。

这就是教授,就像千岛湖研习班的一位学员说的:他说话总是轻轻的,怕惊退了我们的思考一般!似乎,他在说话的时候,也在倾听;在倾听的时候,也在无声地表达着什么——那不时的呵呵一笑,简单,质朴,却胜过万丈豪言!教授本来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示范的,可惜教授走了:再来梳理这三份教案,可以看出它们秉持了他一向主张的“教阅读”的理念。

即,教学设计立足在一个阅读者的立场来思考: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为了要掌握文本的内容,在阅读前会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更容易理解将要阅读的文本;阅读时,如何恰当地运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进行赏析,或是以自己的观点回应文本;阅读后,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这次阅读活动中,采取了哪种策略来帮助理解。

这就是“教阅读”。

可是,要让已经习惯“教课文”的老师放弃已有的经验,改变教学习惯,是非常艰难的。

对于“教阅读”,大致会有哪些疑问呢?一、“教阅读”,会不会导致理性有余,感性.诗性不足?很多人直觉,教授倡导的“教阅读”强化了理性,但弱化了感性,淡化了诗性。

纵观教授三份教案,确实如此啊——基本以内容梳理、理性思考为主,感性体验、诗性感悟的环节基本没有!我想这是和文体有关系的,教授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定位为“宣言”。

作为作者,写“宣言”重在提出观点、解释观点、宣传观点;作为读者,读“宣言”重在提取观点、理解观点、辨析观点。

尽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里有许多富有感染力的象征意味浓厚的语言,有许多诗意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并且这些语言会给你带来丰富的感受。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宣言”的阅读方向和阅读策略。

所以教授经常说,他很难理解有些老师在教知识性文本时也要“感情朗读”,也要“情境体验”,表面上这些措施增加了教学的趣味和情致,软化了整个教学过程,但实际上,这些教学是主动把学生带离了文本,老师辛辛苦苦带领孩子学了几年,一旦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协助,孩子就无所适从。

至于教“文学作品”,在我看来,教授不但不打算弱化感性和诗性,反而有加强的意思。

教授一再强调文学作品重在表达自我、抒发感情、渲染夸张和引起遐想,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是为了享受阅读,而非为了学习技巧。

但是,教授也质疑大部分老师在教“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方法——那种用过度结构化和修饰的语言所创设出来的情境,那种用音乐、画面营造出来的氛围,那种通过夸张的朗读推动出来的情感……教授也并非完全否定这些方法,我在台湾时,就经常听到教授用一种半调侃半认真的语调向台湾的老师介绍大陆盛行的“情境教学”“诗化教学”。

教授是学哲学的,他不会简单否定这些已有的尝试(李泽厚似乎就欣赏这种课堂的美感传递)。

但是,教授总是想在“感性”和“诗性”部分作一些新的探索。

他读文学作品,推广儿童文学,他自己还创作儿童文学。

他创作儿童诗和儿童故事,有人说教授脑子里储存了六百多个各种风格的故事,张口就来。

在“千岛湖研习营”上,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研习前,教授念的那些儿童诗,轻轻的,短短的,但是我们很快安静下来,大家都觉得应该安静下来,我也一向有些觉得“朗诵是可耻”的,但在那时那刻,我也很认真地在教授的朗读和讲述中走进了文学的世界,我觉得自己享受到了文学带来的美好。

在教授看来,真正的感性和诗性就应该是在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中浸润出来的,所以他一直在推动儿童文学阅读。

但是,除了让孩子多读,教授还是想有所作为,还是想通过教“阅读策略”帮助孩子进入文学世界,进入到感性和诗性的部分。

他觉得只要策略教得合适,策略和感性与诗性是不会对立起来的。

例如,他尝试和学生讨论一些文学概念,诸如角色、意象、情节、结构、场景……他觉得这些是文学的要素,对孩子来说也是接近文学的方法,读者在交流时高频率使用这些文学词汇,能够帮助读者发现文本当中的意义和趣味。

我相信教授非常希望在这方面研究出更多正面的实例,可惜教授已经走了。

二、“教阅读”,是不是就是教那些“洋”策略?在教授的很多文章中,教授介绍的“阅读策略”都有给人“洋策略”的感觉。

预测、连结、图像化、启动先备知识、自我监控……事实上,这些阅读策略确实是“洋策略”,对的就是对的,好的就是好的。

这些“洋策略”是建立在庞大的阅读社会学、阅读心理学的基础上的。

这些“洋策略”好在哪里呢?好在它们是真实的、实用的、具体的,其实,我的言下之意是,我们所提的很多阅读方法是虚假的、泛化的、笼统的。

教授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次,教授到一所实验学校(台湾)去听课,下课的时候,几个学生围着他,悄悄地对他说:“教授,拜托你下次编课本的时候,不要挑那么长的文章当课文。

”学生夸张地张开双臂,比划着,“上个星期读侯文咏的小说《单车记》,真的很有趣。

可是后来老师要我们写段落大意,天哪!教授你知道吗?总共有32段耶!快写死人了,而且写完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学生夸张的描述显得有些“黑色幽默”,笑完之后,却让我想起所谓的“学法指导”课中,老师所教的方法,不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是“归纳段落大意”,不是“归纳段落大意”就是“概括中心思想”,翻来覆去,也就这么几个。

当策略不分年龄、不分文体、不问目的的时候,就是笼统的、虚假的、泛化的策略。

“写段落大意”对于小说阅读来说就是不实用的策略,其实“写段落大意”在大部分真实的生活阅读中,都不适用,就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等策略一样。

当然,你可能会反驳,这些“洋策略”其实就是表述特别、另类一点而已,我们也早已有之。

比如“图像化”,不就是读文字想象画面吗?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不是经常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还有“自我监控”,说白了不就是自己问自己问题吗?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问题问得还不够多吗?其实,这些追问已经把自己拉到了真相的边缘。

我们确实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不管这段文字是不是容易被联想,不管这时候学生是否愿意联想,不管这时的联想对阅读是否有促进作用,我们都让学生联想。

总而言之,学生自始至终是被动的、消极的。

其实“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是学生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体验文本,主动地把文字扩展成画面,学生是主动的,是积极的,这就是区别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