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
文学风格的理解
文学风格的理解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作家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风格种类风格1:情感体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道路。
生活实践对于作家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也使他们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
而这种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有着直接影响。
曹雪芹出生于受康熙皇帝所宠幸的贵族家庭。
曾祖父曹玺在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祖父曹寅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府。
曹雪芹的父亲担任过江宁织造。
但是,由于曹雪芹父辈的曹頫解送织物进北京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山东巡府塞楞额参奏,雍正皇帝降旨将曹頫免职,并查封其家产,从此家道衰落。
曹雪芹随遭罪之家由繁华的南京迁往北京,过着日渐艰苦困顿的生活。
往昔的锦衣玉食已成梦幻,如今成了“举家食粥酒常赊”。
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并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使他能够直面惨谈人生,正视鲜血淋漓的现实,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文学概论中的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论文
浅论文学概论中的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摘要:文学概论中的区域性风格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个性,地域性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依赖于独特的地域特点,还和作家内心深处的文化根性有关系。
欣赏地域性文学作品,不仅仅要在文本内通过文字来欣赏,还需要跳出文本,融入到文学创作主题的地狱文化环境中。
在具有明确地方母语特性的文学风格、本地特色的鲜明审视、地域性文化风格的普遍性等方面上,区域性文学作品可以引导民众的共同意识,以区域性的文化特色探究人类文化长远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学概论区域性文学风格文化根性文学概论是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纵观现阶段下被广泛应用的文学概论教材,可以发现,虽然对一些基本性的问题有着类似的共识,诸如文学本质、文学源远、文学创作等方面,但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种类的国家,所以文学活动就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现在关于文学概论的教材一般都是从文学的基本层面开展论述,不够深入;或者按照文艺思想史的路线上论述文艺活动的规律,比较注重新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想。
但是这样以来的话,前者注重概念基本理论,没有建立各种文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后者则是太过注重中外文学理论的关联,对文学原理概念论述不够。
本文着重讨论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以此展开对文学概论教材的探讨。
一、区域性文学风格内涵区域性文学风格又叫地域性文学风格,由于生存环境、生活理念、民俗风情等的不同,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就会有相应的反应,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风格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文学概论教材中关于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有着这样的认识:作家的文学创作总会受到其生活地域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渗入到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区域性风格并不只和区域自然环境有关,它还受到区域社会环境,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影响。
现阶段的文学概论教材中,很多都没有注意到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阐述,对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文学作品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文学的地域风格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与特定地域相关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它反映了文学作品与所处地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作者对这些环境的主观感受和表达。
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对于地域风格
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山川河流、湖泊海洋、草原森
林等自然特色的地区,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对自然
的热爱、描绘和借喻。
2.文化传统和习俗:地域风格也受到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会在作品中
得到体现,无论是在情节、人物形象、对话和价值观念的
刻画上。
3.方言和语言特点: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方言和语言特点。
地域风格会通过特定地方的方言和俚语的运用,以及特定
地方的语言风格和特色,从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来。
4.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文学作品往往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
历史情境中产生。
地域风格会通过展现这些特定的社会和
历史情境,反映出地区特色和个体的经历和观察。
5.地域意识和身份认同:地域风格也可以彰显作者对于特定
地域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
作家对自己祖籍地的深情表达,或对外地的旅居体验的思考和感悟,都能在作品中体现出
作者对地域的情感态度和身份认同。
通过了解和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处的地域背景和文化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主题。
地域风格是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它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情感共鸣。
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
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摘要:目前,各类教材对区域性风格问题的认识和论述过于简单,往往以作家的创作个性来掩盖地域性风格认识上的不足,使基本的理论问题模糊化。
地域性风格的评价尺度不仅在文本内,还应放在创作主体本地性体验的具体文化环境中。
具有区域性文学风格的作品在话语形式上应具有一定的地方母语色彩,在文化品格上应具有审视本地性文化特色的明确性,在文学价值上应具有普世性向度,并使之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的确认。
关键词:文学概论;区域性文学风格;文化根性;普世性文学价值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各类文学概论教材,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文学本质、文学起源、文体分类等等,众说纷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尽管有一定的共识,但依然难以阐述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复杂的文学生产活动。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不外乎两个:一是试图建立文学艺术的元理论,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上着墨较多;一是试图从文艺思想史的角度来阐述文艺活动规律的演变,着重将新的文学现象、文艺思想及流派糅合进去。
前者导致的结果使教材失去可读性,各概念之间的文艺关系不能很好地阐述,成为概念的堆砌;后者则是在教材编写中生搬硬套中外文艺思想的相关观念,成为缩减的文论思想史,抛弃了文学原理的“原理”属性。
笔者在此仅就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进行论述,以期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区域性文学风格在众多教材中,往往被称为“地域性文学风格”,笔者将两者通用。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中说:“在同一时代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反映在文学风格上,可能形成不同地域的特点。
”在此后的三次修订版中,基本形成这种认识,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认为地域性风格“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文学概论读后感
文学概论读后感《文学概论》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的定义、分类、特点、风格等方面的探讨,为读者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和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地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产物,是一种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
这一定义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小说、诗歌等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将文学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总称,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形式。
其次,书中对文学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将文学分为史诗、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几大类,并对每一类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介绍,我对文学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每一种文学形式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对文学的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文学具有言之有物、形象生动、意蕴深刻、审美情趣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文学在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书中还对文学的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
通过对这些风格的介绍,我对文学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每一种文学风格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文学概论》,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欣赏文学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人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文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更加热爱和欣赏文学艺术,让文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03
教学评价与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
过于依赖考试成绩
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期末 考试成绩,这种方式无法全面反 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忽视其他评价方式
除了考试,还有其他多种评价方 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论 文写作等,这些方式能够更全面 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忽视过程性评价
只关注结果
当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 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表现和努力。
及时给予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情况及时给 予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 建议。
明确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在哪些 方面需要努力和改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建立师生沟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和帮助。
质量。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 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
加强文学实践能力培养,如文学 创作、文学批评等,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
01
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理论和批评
方法。
推广小组讨论
02
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和感受,提高
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引入多媒体教学
0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影像资料等,增强
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学生追求实用功利主义的倾向,《文学概论》的教学处于被噎住的状况,但我们是否就废食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
那针对此种现状,我们该如何有的放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探索理论化实践教学呢?1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让人感到头疼,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教与学困难更大。
要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学中所要面对的矛盾。
1. 1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矛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初步具备从事教育、文秘、宣传、管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能说会写与交际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可要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具有逻辑体系性的文学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理论思维能力。
刘安海、孙文宪等认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课程不一样,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而理论又都是来自实践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统的,其论证又都是归纳的、演绎的、论证的、推理的。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理论品格的课程性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实现理论化实践,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1. 2 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矛盾。
《文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是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要素建构理论体系,共有十六章,体系完整、内容庞多。
文学概论之文学风格
最是那一抹风情—探讨李碧华文学风格摘要:论及如今文学风格最为吸引人的作家,在我心中首屈一指的就是香江名笔—李碧华。
文学风格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的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最终统一于作品的具体风格,并且在作品风格的本体构成中得以实现。
所以说风格是思想的外衣,当你了解一个人的风格时,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也可以说已经间接读得了他的思想。
关键词:李碧华,文学风格,瑰丽诡异,想象力作家自己独创的风格,需要长期匠心独运来得到。
到最后文体,语体和个性三者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李碧华的作品画面感一直极强,就算是天马行空的构图,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古今交错,时空变换,实在过瘾。
因而许多她的作品也得以被搬上大银幕,并且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碧华的代表作很多,有类似于诡谈的鬼故事,也有前世今生的奇缘。
她的文笔妖艳诡异,风格独树一帜。
无拘无束的情是她作品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感觉。
那么要达到这种奇异的感觉,便需要作家自己的语言组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①,而李碧华的语言无疑是独特的。
人生的无常在她浓墨重彩的笔下,给了人最深沉的思考,到头来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威克纳格说:“绝大多数人濒于缺乏个性的苍白之境”②而另外有一些人则释放出了自己的主观优势,有矫情的表现。
李碧华的作品无处不矫情,但处处让人动心。
似梦似幻之间,让人看不清。
宿命与因果在她的作品中是一个特征,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时空里有着剪不断的前尘过往,而这些又会影响他们在今世的故事。
潘金莲她鞠拒绝喝下孟婆汤,而要争个清楚。
“是有一句话得罪了她,“千古第一淫妇”。
女人细白的牙齿狠咬住薄唇,唇上一痕失血的青。
不要绝望,不要含冤。
要靠自己的力量,把坑害过自己的男人,一个一个揪出来算账!她不肯忘却前尘:“我要报仇!” 这“醒忘”茶汤,不喝了!她把孟婆递上来的另两杯,挥手一拨,杯子翻了,茶汤泻了,女人奋力推开赶路的人群,不管身后急唤,拚尽一身力气,奔往红水滚滚的转轮台。
文学概论读后感
文学概论读后感《文学概论》读后感。
《文学概论》是一部由余秋雨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对文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和意义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文学画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也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余秋雨对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形式。
他将文学定义为“言志”,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定义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余秋雨还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产生,而文学的发展则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征。
这让我对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书中,余秋雨还对文学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可以深刻地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世界。
这让我对文学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通过阅读《文学概论》,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也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文学的魅力,也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实践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考语文复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中考语文复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与特点在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艺术追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与特点的分析。
一、文学风格的分析1. 语言风格: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时,需要注意作者的语言运用。
例如,观察作者的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判断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华丽还是简洁,是生动形象还是抽象深远。
2. 叙述手法:不同的作家会采用不同的叙述手法。
可以观察作品的叙述视角、时间安排、情节展开等,分析出作者的叙述手法是直接叙述还是间接叙述,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等。
这些叙述手法反映出作者对作品结构的设计和情节的处理。
3. 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通过了解作品的文学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文学特点的分析1.主题:每个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通过读作品,可以从中找出主题的线索,并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来展示和阐述主题。
2.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他们的塑造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观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言谈举止、命运走向等,从而了解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
3.情感与意境:作品中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是作者通过文学艺术手法展示的。
通过作品中的描写、比喻、景物等,可以分析出作者所期望读者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所要表达的意境。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与特点,以下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福尔摩斯的勋绩》为例进行分析。
《福尔摩斯的勋绩》是一篇推理小说,以福尔摩斯这个经典侦探形象为主角。
文学风格上,莫泊桑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福尔摩斯的口述和心理描写,展示出其聪明才智和独特思维方式。
叙述手法上,莫泊桑运用了长短不一的句子,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浅谈
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浅谈作者:贾超胜来源:《神州》2012年第17期摘要: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主要从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的内涵、表征以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学概论;区域性文学风格;内涵;意义当前,地域性风格还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而且经过多种实例论证,仍旧缺少对地方性自然环境、地方历史、人文环境、地方性知识的思考。
一、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的内涵当前,不同的教材,对区域性文学风格有着不同的阐释,造成了其概念上的模糊性,但是,我们从作者的视野或者是作者本身的身份来判断或者区分地域性风格。
因此,当我们站在闯入者作家身份的角度来分析和判断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地域性风格时,就会深切地感知到作家是很难把握本地人们长期形成的心理认知及其过程。
这就像是一个游客,当他走入一个地方,带走的只能是一些影像资料,却无法带这个充满浓厚地域的大地。
一位著名的民间刊物创刊人曾经指出:“地域,即遗留异域色彩与保留独特文学气质的属地。
一般说来,在中国即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保留其特性并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地域文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生存的理由与归向还是其民族最初的自然法则与朴质理想”。
而当我们站在作家身份的角度来区分时,其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区分闯入者身份的作家主体和出本地性作家主体。
通常情况下,本地性作家主体的文学创作会根据本地区人们所独有的文化底蕴、思维习惯以及心理认知和地方习俗等方面,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性情感和心理意蕴,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区域性文学风格作品,而且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作家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其意蕴更加突显,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区域性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
所以,在创作人看来,文学作品中所突显的地域性风格不仅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在人们面前,更为重要的是融合在作家与作品的具体文化环境中。
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区域性,才激励作家去创作,进而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本地的特色文化。
谈谈对文学风格的理解
谈谈对文学风格的理解
文学风格是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不同的文学风格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描绘世界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特征。
文学风格可以反映出一个作家的文化、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
例如,一些作家可能更喜欢使用比喻和隐喻,一些作家可能更倾向于现实主义,一些作家则喜欢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等。
此外,不同的文学风格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一些作家可能会吸收其他文学风格的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文学风格也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
读者可能会因为作家的文学风格而选择阅读他的作品,甚至会因为某种特定的文学风格而喜欢上某个作家的作品。
因此,文学风格对于文学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反映出作家的文化、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也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
理解文学风格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文学概论读后感
文学概论读后感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文学定义的探讨。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分析文学的特点、功能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定义。
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通过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学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形式,还具有社会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通过对文学定义的探讨,作者使读者对文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
作者从古代的口头传承到现代的文字记录,详细地梳理了文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透过历史的长河,展示了文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过程,揭示了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梳理,作者使读者对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趋势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
作者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
文学通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也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研究,作者使读者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读完《文学概论》这本书,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以前,我对文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单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上,但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社会的反思。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思考,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文学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也受到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对文学的需求和期待。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只有深入了解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围绕文学概论课程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特点,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其次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的创新性;然后探讨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了数字化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重要性;最后对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为文学概论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 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 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 跨学科融合, 发展趋势, 评价, 改进1. 引言1.1 引言文学概论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等内容,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文学概论课程缺乏兴趣,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如何提高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文学概论课程与跨学科融合、文学概论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文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做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和总结,能够提高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之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程。
2. 正文2.1 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对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等内容的系统介绍和分析。
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与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的文学风格是作品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使得每部小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和意象风格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
叙事风格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文学风格之一。
它通过叙述事件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有些小说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将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如《红楼梦》;而有些小说则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现故事,如《百年孤独》。
另外,一些小说还采用多重叙述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呈现故事的多维度,如《追风筝的人》。
不同的叙事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语言风格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指的是作家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
有些小说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如《老人与海》;而有些小说则运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如《红与黑》。
语言风格的不同不仅影响作品的阅读难度,还表达了作家的个人风格和态度。
例如,鲁迅的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
意象风格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指的是作家通过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有些小说运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情感,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乡村风景;而有些小说则运用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题和思想,如《1984》中的大哥眼睛。
意象风格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小说中的文学风格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节奏感、结构安排等。
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作品赋予了不同的特点和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不同的享受和启示。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
总之,小说中的文学风格是作品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包括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和意象风格等。
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作品赋予了不同的特点和魅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写作风格
文学批评知识:批評文學作品的文學風格和寫作風格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写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写作风格一直是批评家们关注的重点。
文学风格是指作者用词、句式、语法等语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写作风格则是指作者的个人写作习惯和风格。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会对作品的阅读体验产生很大影响。
风格能够在不言之中传递人物情感和情境需要,构建起作品的气氛和色彩,让读者获得真实的阅读感受。
首先,文学风格能够反映社会和时代背景。
例如,唐代清谈文风,明清两代的言情小说和神鬼小说等,它们所呈现的文学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的文学风格还与作者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能力密切相关。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法国浪漫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影响,而钱钟书的小说则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学问和文艺修养。
其次,文学风格还能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和风格。
鲁迅的小说无一不体现了他语言上的卓越成就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钱钟书的小说则以其恬静舒缓的笔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
文学风格能够给作品锦上添花,也能让作品黯然失色。
第三,文学风格还能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渗透力。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表现来呈现出来的,所以语言表现手法的高超与否,与文字的传达效果息息相关。
近年来流行的网文所体现的言情小说、都市爱情小说就是对语言表现手法得讲究的典型代表。
写作风格文学作品中的写作风格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经验和个人风格,这也能够影响作品的评价。
从中可以发现作家的个人特征和写作风格,如笔触、笔力、心态、审美观等。
擅长批评文学作品的作家往往有着独特而典型的写作风格:胡适的批评文笔简洁有力、清晰明了,而且叙述流畅自然;鲁迅的批评文深刻犀利,横叙直述,用词精准。
写作风格的产生离不开作者的个人阅历和生命经验。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所面对的各种情境与诱惑都会影响到他的思想与心态;同时,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性格也会渗透到作品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例如余秀华的小说以温婉抒情见长,在她的作品中,语言流畅,文笔柔和优美,小说情节细腻而感人;而阎连科以自由写作风格见长,他的小说结构非常松散,在内涵表现上更为凌厉激烈。
文学概论 文学风格
• ‚我就写不出斗争比较强烈的戏, 因为天性不是爱打架的人,又没有参 加革命斗争,所以写起逗笑、凑趣的 东西就比较方便一些。我喜欢笑,写 悲剧就不合适。‛ ——老舍
三、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
现的特色 • 刘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 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黑格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适应‚主 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 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 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 和内核。‛ • 马克思:‚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 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 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 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 人本身。‛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 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 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 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 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 手不同故尔。‛
作家和作品风格。
单纯的模仿以宁静的存在和物我交 融作为基础,作风是用灵巧而精力 充沛的气质去摄取现象,风格则奠 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 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这种事物的 本性应该是我们可以在看得见触得 到的形体中认识到的。
——歌德《文学风格论》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 “style”最初属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 语言的修辞特色。‚知道我们应该说什么 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象是我们 应当说的。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的演说, 产生一种良好的印象‛——《修辞学》第 三卷 • 风格是思想的外衣。 • “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亚里士多德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行文学风格 论的探讨也正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艺 术鉴赏力,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
文学理论文学风格的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文学风格的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风格。
而文学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达以及读者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中与文学风格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写实主义写实主义是一种重视真实再现、注重描写事实和生活的文学风格。
它追求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观察和揭示,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来传达作家对现实的认识。
写实主义作品往往具有客观、真实和具体的特征,以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注重个人感受、讲究情感与幻想的文学风格。
它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浪漫主义作品往往富有情感激荡、唯美浪漫的意境,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理想等主题的狂热追求。
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现实、具有社会批判性的文学风格。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端的揭示,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
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力图真实地呈现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冲突,借以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一种以象征和隐喻为表达手段的文学风格。
它追求通过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投射来呈现主题和思想。
象征主义作品往往富有深意和内涵,需要读者通过解读符号和隐喻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追求超越现实和理性界限的文学风格。
它强调梦幻、不合理与超越常规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对人类思维和认识界限的突破。
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充满迷离、荒诞、奇特的元素,通过错位的场景和异质的形象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六、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观念进行颠覆和重构的文学风格。
它质疑固有的真实性和意义,强调戏剧性、多元性和相对主义的观念,追求对现实和语言的全新理解。
后现代主义作品往往以碎片化、模糊性和后设性为特征,以挑战传统文学规范和观念为目的。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的风格之简答题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的风格之简答题简答题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2. 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不变的标记,又是文体成熟的标记。
3.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不雅点?1. 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
2.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按照,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
3.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示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不雅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 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三、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1.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按照。
4.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5.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6.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1.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不雅、艺术不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不雅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按照,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1. 虚拟性。
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1. 两者密切相关,必然的体载要求必然的语体相配合。
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 言语属于个人,表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表现社会规则。
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解读
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运用来描绘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而地域文化则是指特定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在文学鉴赏中,地域文化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地域文化因素可以影响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这些特点会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情节展示出来。
苏州的园林、水乡和文人墨客风情常常成为了苏州地区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
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地域文化因素还可以影响作品的风格和语言表达。
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方言和口音。
这些语言特点会反映到作品的语言中,为作品赋予独特的地域色彩和风格。
四川方言的幽默、江南方言的柔美和北方方言的直接都可以通过作品中的对话或者描写来展现出来。
读者通过理解和感受这些特定的地域语言特点,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地域文化因素还与作品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集合体,它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的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常常也会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
苏州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以柔和、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北方地区的作品则更加直接和豪放。
读者了解并理解这些地域文化因素,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丰富性。
地域文化因素在文学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影响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风格和语言表达以及情感表达,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们需要注意并深入探索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摘要:目前,各类教材对区域性风格问题的认识和论述过于简单,往往以作家的创作个性来掩盖地域性风格认识上的不足,使基本的理论问题模糊化。
地域性风格的评价尺度不仅在文本内,还应放在创作主体本地性体验的具体文化环境中。
具有区域性文学风格的作品在话语形式上应具有一定的地方母语色彩,在文化品格上应具有审视本地性文化特色的明确性,在文学价值上应具有普世性向度,并使之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的确认。
关键词:文学概论;区域性文学风格;文化根性;普世性文学价值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各类文学概论教材,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文学本质、文学起源、文体分类等等,众说纷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尽管有一定的共识,但依然难以阐述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复杂的文学生产活动。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不外乎两个:一是试图建立文学艺术的元理论,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上着墨较多;一是试图从文艺思想史的角度来阐述文艺活动规律的演变,着重将新的文学现象、文艺思想及流派糅合进去。
前者导致的结果使教材失去可读性,各概念之间的文艺关系不能很好地阐述,成为概念的堆砌;后者则是在教材编写中生搬硬套中外文艺思想的相关观念,成为缩减的文论思想史,抛弃了文学原理的“原理”属性。
笔者在此仅就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进行论述,以期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区域性文学风格在众多教材中,往往被称为“地域性文学风格”,笔者将两者通用。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中说:“在同一时代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反映在文学风格上,可能形成不同地域的特点。
”在此后的三次修订版中,基本形成这种认识,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认为地域性风格“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
并在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引用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的例子加以佐证,反映出对区域性文学风格在具体文学活动上认识的匮乏,以及对具有浓厚地域性风格的民族文学的漠视。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最大的缺憾在于:将地理意义上的区域性和文化属性上的区域性等同观之,使文学的区域性风格问题成为地理差异的附属品,从而取消了地域性文学的文学属性。
其他一些教材也谈及地域性文学风格的问题,如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合著的《文学概论》中说“地域风格指文学作品具有某一地理区域的民俗风情、生活风貌等特点”。
吴中杰著的《文艺学导论》没有直接言明地方性或地域性风格,而是将地方特色作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在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也会形成不同特色,这就是地方特色。
我国自古以来,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艺术风格地方特色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水土不同,民俗差异,以致人们性情也不同。
其次,除自然条件之外,地方特色的形成还与政治经济条件有关”。
曹廷华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则仅仅提出了一些风格分类,并未作任何分析,“文学风格主要是指作家作品的风格,但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流派,在文学表现上往往各自有着一定的共同特色,因而也用来指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以及流派风格等等”。
上述所举各类教材,要么先验地认定在区域性自然地理范围内必定有属于自己的原生性文化,要么将社会关系在某一区域内的存在作为依傍来确认其文化的性质。
因此而推断出作家或在自然地理和某一社会关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其创作的作品就必定具有关于这个区域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色彩。
这些教材均简单地将区域性风格视为作家创作个性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整体性风格的派生物,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作家的个性与创作个性,把作家个性等同于作家创作个性。
这种认识逻辑在学理上是不能成立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生活经验和体验总是会影响其创作素材的提取、题材的凝练、审美倾向和审美理想等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地方性母语的表述和依托地方母语思维的独特方式,是造成作家在作品中对不同地域产生不同认识的根本原因。
这与民族母语和国家统一用语在文学文本中的话语呈现存在巨大的区别。
同时,作家是处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的存在个体,个人的生命记忆总是要依托具体的时空环境,叙述抑或抒情是以其内心符合生命体验中生活经验的那种洽适性为尺度的。
在这个层面上讲,地方性母语、地域性文化心理和文化蕴含往往制约着作家具体的创作构思及其话语呈现方式。
在上述各类教材中,大多以汉文学和外国文学为主要的论证实例,没有真正地从地方历史、地方性知识、地方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思考。
在我国,各大方言区内又存在众多的分支方言,地方性母语的普遍存在,使得人们的交流会选择一种通过接触彼此能理解的表述方式。
由此观之,中原汉文学传统及其覆盖区域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失去了地方性原住民的心理、语言和文化特色,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冲淡了明确划分汉文化的标准和尺度。
因此,单纯地以汉民族文学为论述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对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作深的认识。
二诸多教材对地域性风格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要区分地域性风格是站在作家主体身份的角度判断还是从他者视野来判断。
如果从作家主体身份的角度判断,那么又得细分出本地性作家主体和闯入者身份的作家主体。
其中只有本地性作家主体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作家的文学创作,依据本地区独特的心理认知、思维习惯、地方习俗、文化底蕴等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形象、情感、理性和意蕴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地域性风格的作品。
在这样的作品中饱含着本地性的历史观、世界观和社会实践的丰富内容。
如果从闯入者作家身份来判断文学作品的地域性风格,就好比一个旅游观光客,带走了些许的影像资料,却永远带不走他闯入的大地一样,作家是很难把握被闯入地区长期养成的微妙的心理和认知过程的。
民间刊物《彝风》、《独立》的创刊人发星在《自由野血》中道:“地域,即遗留异域色彩与保留独特文学气质的属地。
一般说来,在中国即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保留其特性并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地域文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生存的理由与归向还是其民族最初的自然法则与朴质理想”。
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中地域性文学风格的判断尺度不仅在文本内,更应在文本创作主体的具体文化环境中。
文化根性是促使作家进行写作,并使自己的作品体现本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尽管存在文化的融合、变迁及其转化等现象,但其浸染其中的文化诸多细微元素总是会在不司的书写语境中表征出来,在深层心理中对根性文化具有不可割舍的依赖性。
喻子涵在《民族精神的崇敬与地域文化的书写》一文中明确地阐述了地域概念、地域书写等重要问题:“所谓‘地域’,它除了指区域范围这层外在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内涵是指某一人类群体在这个区域长期生存及其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具有文化特质的时空环境。
这样的‘地域文化’所孕育的人们,对自己的时空环境具有长期的依赖性和聚合性,即使离开这个‘地域’的个体仍然背负着自己的乡土,忘不了自己的民族,永远消退不了自己的文化根性。
”那么“地域书写”就是将地域根性及地域文化体系进行诗性语言转换与传达的书写方式,“主要包括民族地域的风光、风景、风物、风俗的渲染与描绘,地域民族的生存、生产、生活和创造的歌颂与赞美,地域文化和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彰显与弘扬,民族的历史轨迹、文化特征、发展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落后、蛮味、狭隘等民族缺陷和弱点的审视、反思与批判……”。
这样详尽而全面的论述,足以反映地域性文学风格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那么在地域性书写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套用相关概念,而是应从基本的话语表述形式和视角人手,这是实现地域文化价值转换的合理方式,也是根性文化被重新激活为现实生命样态的有效途径。
要判断一个关于地域书写的文本是否具有地域性,就应从是否有效地将这种区域性文化价值和作家所洗染的生命形态两个方面来认定。
所以,在认识地域性文学风格的时候,不能仅看作家在作品中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判断是否传达了具有文化根性的独特性和地域个体性。
三同一作家在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依据作家的创作个性来判断这个问题,未必有很好的答案。
据笔者看来,作家在生活活动中首先是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次才是一个作家,通过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周边的世界。
当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洽适性的时候,作家才会使之转换为文学的话语系统加以传达。
而且这种洽适性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在这段时间中,作家的前经验不再起主要作用,甚至会和新环境产生冲突,经过磨合,才会最终同自己所处的新环境相适应。
在自我指认的层面讲,地域性文学风格的呈现就是唤醒沉睡于内心的根性文化的过程。
沈从文之所以能写出《边城》这样具有地域性风格的文学作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都市文化的不适应或者排斥,也可以说是站在都市的壁垒中遥望那虚幻的世界(湘西),并在地域距离、心理距离产生之后去加以想象,最终被地域文化唤醒而形诸于文字的结果。
作家变动的居住环境(主要是居住地的人文因素)是促使作家不断找寻适合内心那份洽适性的推进剂,在横向的环境比较中来指认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主动从中寻找归属感。
从这个角度讲,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呈现不同的风格,都是基于自身所依赖的地域根性文化。
我们不能说一个诗人站在长江边上写了一首关于长江的诗,就说这首诗具有长江文化上的特色,也就有了所谓的文学风格。
事实上,地域性文学风格的呈现类似于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发现地方、记录地方并使地方文化符号化为文字的过程,和融入当地的生命形态中为终极目的。
在地域书写中,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成就了作家的艺术气质、艺术品质和创作个性,而不是作家的创作个性成就了地域文化和地域性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在长期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本地性原住民集体无意识中的深层心理,它以当地的神话和具体的生命个体所显现出来的行为、语言及其内含着的心理、思维等方面来传递,而作家在地域性书写中只不过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集体无意识表征出来而已。
因此,具有地域性文学风格作品的创作主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者,而是本地性(地域性)根性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批判者和赞美者,也是重要的美的体验者和评价者。
四强调区域性文学风格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显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学者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强调文学的区域性或地域性风格是坚持文学创作上的文化保守主义。
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其逻辑而言,全球化进程应以牺牲地方性语言、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历史等一系列的本地性文化为前提,其预想的结果当然就是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能形成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