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教案

合集下载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筏子的定义、特点和用途;(2)让学生掌握筏子制作的基本技巧;(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独特的筏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珍惜团队协作成果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筏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筏子是一种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的水上交通工具,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易于操作等特点。

2. 筏子的用途:介绍筏子在古代交通运输、捕鱼狩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筏子制作的基本技巧:教授筏子制作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捆绑方法等基本技巧。

4. 筏子制作实践: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筏子,并进行水上试航。

5. 筏子制作比赛的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筏子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筏子制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难点:筏子结构的设计和创新,以及水上试航的安全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筏子的定义、特点和用途;2. 演示法:展示筏子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筏子制作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创新思维法:鼓励学生在筏子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筏子。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筏子制作所需的材料(如竹子、绳子等);2. 教学场地:具备安全水域的环境,便于进行筏子水上试航;3. 安全器材:救生衣、急救包等安全设备;4. 评价工具:评价表、奖品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筏子运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筏子在古代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筏子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春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第2课《筏子》word教案

春北师大版语文七下第2课《筏子》word教案

《筏子》(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筏子》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波浪汹涌的黄河、黄河上羊皮筏子及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美了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课文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同时,文章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惊心动魄的场面,行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和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

综观全文,结构严谨,层层渲染,突出了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教学重点】1.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2.筏子(第1课时)【教学建议】1.音乐导入。

教师可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

如《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之类的音乐或视频。

让学生通过《黄河船夫曲》或者《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来谈谈自己的感觉。

教师可引导《黄河船夫曲》、《黄河大合唱》等都是用音乐的形式赞颂了与水搏击的船夫,以及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

2.由学生进行简短的背景、作者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3.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在激昂澎湃的音乐声中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脉络和情感的起伏。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不仅是在赞美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更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

4.语言体会。

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

《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筏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黄河壶口图片或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二、背景介绍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三.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四.检查预习(投影)(一)给加点的字注音:规模()浊浪()心悸()相称()似的()篙子()吞噬()湍急()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二)选词填空: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的规模,但它那、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A万马奔腾B一泻千里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了A吞噬B吞没C打翻五、引导朗读全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一)正音(二)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三)教师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以及全方位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写作特色(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学情预测:对语言特色,学生的认识往往会比较习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方面例如本文的用词就比较有气势这些是学生认识语言特色的基础,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二)教师明确:1、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本文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结构紧密,文气贯通(板书:⑴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⑵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七、布置作业(一)反复朗读全文(二)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至四题第二课时一、探讨艄公形象意义,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一)第一课写长江,本文写黄河但两位作者都不是仅仅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比较一下,两个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学情预测:这里涉及到长江、黄河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课中对长江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课中对黄河的形象意义和黄河人的形象意义的认识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和理解)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关于《长江》这一课,作者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的作者对黄河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同样不是仅仅止于此,而是要依托这种描写,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两篇课文从表层到深层的转变,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区别:《长江》是以长江及沿岸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色来直接象征祖国的欣欣向荣的朝气;《筏子》则是以黄河的磅礴气象为黄河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从人与河的关系,尤其是通过艄公在汹涌的黄河上勇敢,机智、沉着地驾御筏子的描写,歌颂了人类的精神品质(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个道理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是关于课文主旨的把握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理解了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果本文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那么意义也就显得比较单纯,不够深刻了这里,应该告诉学生一个阅读破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方法: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学生讨论明确:本文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这个道理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对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来暗示的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二、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一)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描写黄河的写作意图)学生快速思考并讨论教师明确: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即把黄河的气势写得越充分,越形象,就也能表现艄公的技艺和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二)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学情预测:这个问题还是要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一般会忽略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好文章,每一个部分都是有其表达上的意图和作用的)学生讨论明确:不可删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衬托艄公技巧高超这样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描写,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三)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二者之间强烈的反差,也可以从这里想到手法的运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表现危险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四)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可以把那几个问题加以总结,就可以得出自己的思考)学生思考、总结、讨论教师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三、布置作业:(一)课后阅读“词句品味和积累”,自己也从课文中找出3个句子加以品味和揣摩(二)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筏子》教案(二)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2)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走上了“造反”之路。他被发配到沧州后,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请简述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回顾检测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篙子()吞噬()湍急()浏览()
化险为夷()如履平地()惊涛骇浪()
阅读理解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2.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例如;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
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3.我会注音: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篙子()吞噬()湍急()浏览()
化险为夷()如履平地()惊涛骇浪()
4.我会释义
化险为夷:吞噬:
如履平地:湍急:
一泄千里:景仰:
乘风破浪:惊涛骇浪:
马不停蹄:目不转睛:
阅读感悟
1.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并说说本文赞美了什么?(感受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2.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在文中划出)
筏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常识。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思想情感。
教学,初步感知课文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我收集了有关黄河的诗词:
(至少写出三句)
2.我认识了作者:袁鹰,原名,又名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等,本文选自《》。
3.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也赞美了,还赞美了。
拓展训练
1.下面是有关人生和生活的名言警句,请你仔细品读,并以“人生”和“生活”开头,各写一句名言警句。
例:人生是一把剪刀,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我会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
2.人物形象的描绘: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3.环境描写的作用:探讨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4.情感态度的传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传递的正能量,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敢和信心。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概括课文《筏子》的主要情节,提炼文章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体会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阐述其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拓展阅读:选择一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要求字数在500字左右。阅读后,撰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写作练习:以“我的勇敢瞬间”为主题,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情节生动、具体,能体现人物在困难面前的勇敢与坚持。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筏子》的背景,掌握生词、成语、短语等语言知识点,如“筏子”、“颠簸”、“惊涛骇浪”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炼文章主题,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 《筏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 《筏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筏子》 第 一、二课时 备 课 人 教 材 研 究 班 级 时 间
目 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通过艄公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阐明的道理。 分析并学习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 教 过 法 具 程 第一课时
重 点 难 点 教 媒 教 法 体 学
讨论法、讲授法、朗读法 课件、班班通
教学内容: 了解筏子;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体会情感。 把握黄河特点。 导入 欣赏图片感受黄河魅力: (1)师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 ,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 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2)欣赏图片感受黄河魅力; 2、欣赏图片并介绍筏子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 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 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 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读 资料助读 1、介绍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 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 《风帆》 《京华小品》 《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 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介绍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重点掌握四字词语;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乘风破浪 惊涛骇浪 浊浪排空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提心吊胆 风平浪静 胆惊心悸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筏子》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筏子》第二课时教案

筏子(第二课时)一、认知学习目标1.学生大声齐读一遍学练案学习目标。

2.教师强调、点拨本节要点:明确作者在文中渗透的道理。

二、预习成果展示1.指名两个小组的B1学生代表本组上板给加点字注音。

若有错误,同组B2学生或A层学生上板改正。

2.指名B层学生回答此题。

三、课堂学习研讨问题一: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定向: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独学: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

3.对学:两人小组互相交流,一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二看不理解的地方是否可以解决,把不会的地方向组长汇报。

4.群学:B组向A组请教。

5.反馈:学生展示、汇报。

6.修正:把重点内容整理到学案上。

(教师点拨: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

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

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问题二:艄公这一形象是是如何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明确:作者以乘客的大胆镇静衬托艄公技巧高超以黄河的惊涛骇浪衬托艄公技艺高超以羊皮筏子的小衬托艄公技艺高超问题三:课文中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你还能从中找出一些衬托来吗?(教师点拨: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

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

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既是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

)问题四: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研学过程同上)教师点拨:(1)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还要“小心”“大胆”和“镇定”。

(2)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要靠信念、胆略和勇气,也要靠智慧、知识和沉着。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2017年春季版)《筏子》教学设计1

(2017年春季版)《筏子》教学设计1

《筏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教具准备:黄河水车的图片,羊皮筏子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二、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

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

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

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

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

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四、学习生字词。

规模()浊浪()心悸( ) 相称(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五、自主、合作、探究:互动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筏子的定义、历史和基本结构。

让学生掌握筏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筏子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筏子相关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水上交通工具的兴趣和尊重。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通过课文《筏子》让学生了解筏子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分析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筏子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不同水域的特点。

2.2 教学资源:课文《筏子》。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筏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情况。

实物模型或道具:展示筏子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筏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3.2 课文学习:朗读课文《筏子》,让学生了解筏子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分析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筏子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不同水域的特点。

3.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筏子的优点和局限性。

每组选择一个筏子应用的场景,设计一个筏子使用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

学生设计的筏子使用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筏子的定义、历史和基本结构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筏子相关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筏子文化展览或实际使用场景,加深对筏子的认识和了解。

邀请筏子制作专家或筏子使用者进行讲座,分享筏子制作和使用经验。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余时间,调查和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筏子的使用情况,并在下一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筏子相关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筏子的应用。

6.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筏子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一、解释并熟记文中重点字词
化险为夷胆惊心悸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此环节先解决关键词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回顾上堂课学习内容——散文诗《长江》:借长江歌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景象。

三、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什么是筏子?
结合课本图片与课文内容认识“筏子”并强调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通工具(这是为后来的理解艄公的精神做铺垫)
四、赏析课文
师:作者写筏子要赞美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依据
生:艄公,第十段
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抒情段也是文中的主旨段需要师生的反复诵读来把握情感,老师在此环节进行指导朗读
师:结合课后题“为什么课文强调艄公的手里只有一根那么不粗不细的篙子”
生:为了强调艄公的
第10段: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智经验与判断
第8段:沉着大胆小心
第9段:意志毅力细心
生: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

艄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师:文中像艄公这样在黄河上运输的只有他自己吗?
生:是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五、总结课文的主旨
课文明是写筏子实则借写筏子来赞扬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北师大版七下《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筏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与筏子的惊险。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与筏子的惊险。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黄河壶口瀑布的印象和了解。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a.课文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b.课文中的筏子有什么特点?c.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人物形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a.筏子夫的穿着、动作、语言等。

b.筏子夫与黄河的关系。

c.筏子夫的内心世界。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筏子夫的形象特点。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a.课文中的筏子夫是如何与黄河相处的?b.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如:a.从筏子夫身上学到了什么?b.对黄河壶口瀑布有什么新的认识?3.教师布置作业:a.深入了解黄河壶口瀑布,查阅相关资料,下周分享。

b.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生1:“老师,黄河壶口瀑布在哪里啊?为什么那么有名?”师:“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处,是黄河上最大的瀑布,因其壮观的景象而闻名。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筏子》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筏子》word教案 (4).doc

2《筏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1、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

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

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

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2、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

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

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

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二、自主、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3: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该文作者袁鹰(1924年-),原名田钟洛,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毕业于之江大学,当代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以下是整理的筏子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筏子》教案课前预习:1、借助图书、采集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搜罗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味中所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社会阶层自己的赞誉;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表露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别具的语言。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品味的独特体验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筏子》教学参考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这篇文章是毛柱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中同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效用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

整个文章快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近来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内在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没能融合的,而在这样的现代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结构性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认知,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新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

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七年级下册)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七年级下册)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

提示: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

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

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

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

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序号 11----003 组长签字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修改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相关资料介绍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筏子》word教案 (3)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筏子》word教案 (3)
对比:羊 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反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六、当堂训练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 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总体构思的衬托: 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5.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最深刻的话: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这不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 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胆和镇 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2.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分别在文中的第3段和第4、8段)
3.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 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4.本文 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 法?
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
补充更正并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筏子》课型:精读课文上课日期:2014/02/19—2013/02/20张成龙枣庄市第七中学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筏子》(2课时)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评价任务:1、有关黄河诗词名句的积累竞赛。

2、理解艄公的形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

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这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牛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师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字词规模()浊浪()心悸( ) 相称( )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2、文学常识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

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

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

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初读感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读书感想2、集体明确:(1)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4)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5)文章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黄河是背景,筏子是纽带,艄公是主旨。

具体解释为:黄河为筏子的出现提供了背景,而筏子是联系黄河与艄公的纽带,凶险的黄河上,一只小筏乘风破浪,如履平地,完全是艄公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自然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同时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再读品味(一)再读品味1、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反复读几遍,并把喜欢的理由先小组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方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作答。

)2、集体展示、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如下:1、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赏析:反复、拟人的修辞,描绘出筏子在惊涛骇浪中平稳行驶的动态,给人轻快奔跑的感觉,与前文“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相呼应,也间接赞美艄公的高超技艺。

2、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赏析:对比手法反衬艄公的高超技艺。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一)师出示问题导读: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二)集体研讨后明确要点:1、作者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

2、黄河的“险恶”与艄公的“沉稳”的对比;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的对比;羊皮筏子的“体积小”和“承载重”的对比;羊皮筏子的“渺小”与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对比;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既是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以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3、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破解作者写作意图本文不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更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这对国家经济打击严重。

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一)字词胆惊心jì()惊涛hài()浪一xiè()千里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万马奔téng( )吞shì()tuān()急shāo()公gāo ()子(二)选词填空:1、黄河滚滚。

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B一泻千里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B吞没C打翻(三)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

(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2、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象征性1、学生读书后思考:筏子为什么可以代表艄公?(用原文的话回答)集体明确: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师生分析并小结文中的筏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写筏子就是在写艄公,筏子就是艄公的象征。

本篇散文运用大量篇章不断塑造筏子形象,这就是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一)比较阅读明主旨1、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长江》和本文,(从选材、表达方式、江河寓意、主题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可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2、集体明确:《长江》《筏子》选材繁忙的现代的建设、运输景象原始的、被淘汰的交通工具表达方式抒情记叙江河寓意长江成了祖国的象征黄河是叙事的地点、人物的背景主题赞美祖国不断发展,欣欣向荣赞美像艄公一样体力劳动者的英雄形象3、师生共同总结: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4、师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二)激情诵读学做人1、学生自由选择,激情诵读文章描述黄河雄浑气势的语段,展现“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语段,特别是直接抒发作者赞美之情的语句。

(要求读出气势、情感和意蕴)2、读书活动后,思考分析:学了本文,你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1)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还要“小心”“大胆”和“镇定”。

(2)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要靠信念、胆略和勇气,也要靠智慧、知识和沉着。

(3)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学技法(一)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

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集体明确: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即把黄河的气势写得越充分,越形象,就越能表现艄公的技艺和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

2、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

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集体明确:不可删。

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这样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描写,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3、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

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集体明确: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表现危险。

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

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

4、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共同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

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

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

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二)说话训练假若你是一位导游,请结合《筏子》一文内容和今日黄河雁滩风光,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赞美黄河,赞美黄河的主人。

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得真正的成功。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一)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六、作业:1、助学测评2、背诵课文第六段七、教学反思:《筏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堂课的教学,我遵循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充斥课堂始终,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点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