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
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
M
u s e u m
尹 伟 Y IN W
i
摘 感
,
要
:
本 文 探 讨 了 如 何 从 自然 中获得 创 作 的 灵
一
料与结 构 的和谐
述
。
,
是 形 态 对 物理 法则 的描
探询 了
条 建 筑 与 自然 的 有 机 结 合 的 理 想 途
,
因 此 深 入 到 具 体 的 设 计 策 略 时 ,我 们 能
,
个 既 有逻 辑性又 有 天 然性 的
,
该在雨 天 去看看
,
确认 场 地 的排水和 环 境
有机 整 体 每个 局 部都 能 为整 体 服 务 那 么
通 过 效 法 自然 也
一
变化
,
还 应 留意场 地 周 边 有 什 么 样 的 鲜花
,
定 能 帮助 我们 找 到建筑
,
盛 开 以 及 树 木 生 长 这 些 都 可 以 为 方案 提 供
维普资讯
基 于 自然 形 态 的 建 筑 创 作
A
—
rc
—
h it
De
e c
t
u r e
Cre
a
t io
n
B
a s e
d
o n
Na t
u ra
l Zo
o
lo g y
重 庆 市 自然博 物馆 设 计
s
Th
e
ig
e
n
o
f Ch
o n
g q in g N
a
t
u r e
与 自然 有 机 结 合 的 理 想 途 径 这 也 就 是 基 于
文森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的创作思想探究
2021·03文森特·卡勒鲍特是比利时著名的建筑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的表现力。
对于21世纪众多的建筑设计而言,文森特·卡勒鲍特的生态建筑设计对生态设计及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的前瞻性的引领作用,是那些已建的生态建筑无法相比的。
文森特·卡勒鲍特的设计,不仅外观优美、想象瑰奇,而且表现出对生态的忧虑和使命感。
他的设计,无论是单纯的生态建筑设计,还是垂直农业建筑设计,都是在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寻找新的出路[1]。
文森特·卡勒鲍特的作品很多,但目前国内针对他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被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创作思想的探究,以期为我国建筑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
一、生态乌托邦的概述乌托邦城市即为乌有之地,也可理解为完美之地。
乌托邦式的幻想始终存在,霍华德是一位伟大的城市思想家,他提出了“田园城市”概念,在霍华德之后还有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和佛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等等。
现代工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展时期,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文森特·卡勒鲍特注意到了城市能源的污染和浪费、有机体复杂性的增加,发觉人类精神文明需要持续进化,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设计,例如“睡莲”“鲸鱼形浮动花园”“大地叙事”“香味丛林”“蝴蝶”等生态建筑,阐明了生态建筑学理论“缩微化—复杂性—持续性”的概念,将城市同周围的环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减少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废弃垃圾量大等问题。
以下从城市伦理学和生态建筑学两个方面阐述文森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的特点。
(一)生态乌托邦与城市伦理学生态乌托邦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美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城市伦理学。
城市伦理学是以城市为依托创造一个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共生环境,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城市相适应的交往规则或游戏规则。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以攫取新的资源和空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如此恶性循环,人类也将难逃厄运。
探寻草房子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价值
探寻草房子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价值草房子,一座位于乡村的小屋,虽然看似简陋朴实,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作与审美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草房子中的艺术创作灵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1.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草房子位于自然环境之中,周围是青山绿水,阳光洒在房子上,使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风景中的色彩、形态和质地,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的作品。
2. 草房子的形态美草房子的简洁形态和朴素外观赋予它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种简约而富有韵味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建筑艺术的精髓。
草房子的墙壁以自然的材料构建而成,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色调,使人们在欣赏时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平和和宁静,融入其中。
3. 草房子中的艺术创作草房子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空间。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房子内的空间布局,将其作为工作室或画廊,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草房子中找到合适的展示空间,同时与草房子的独特氛围相辅相成。
4. 创作灵感源于生活草房子的周边环境和村庄的生活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这里,艺术家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村庄的日常生活,捕捉到平凡事物中的美丽和真实。
他们可以描绘村民的劳作场景,捕捉乡村风光的瞬间,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
5. 草房子的艺术社区草房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空间,更是艺术家们交流和互动的地方。
在这里,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可以相互启发,进行艺术创作的探讨和交流。
这种艺术社区的形成,促进了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提升了整个社区的艺术创作水平。
6. 草房子的节日与活动草房子作为艺术社区的一部分,也定期举办各种节日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例如,艺术展览、音乐会和乡村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到艺术的魅力,增加了乡村文化的内涵。
这些节日和活动不仅丰富了草房子的艺术氛围,同时也为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安徽新华学院图书馆方案设计
校园建筑群向城市建筑群的功能升级,又满足了校区 整体形象的升级,较好的解决建筑群在城市设计中的
边湿地的芦花野趣,也有展现历史片段的稳重端庄。 表达(图 2)。 阅读庭院利用围合界面使内外相互渗透,并通过景框
作用,形成对景与借景(图 1)。
安徽建筑
图 1 安徽新华学院图书馆方案总平面图
校区的规划理念,校园由北向南主轴贯通,舒展打开。 送交流中心,科技创新的交流平台以及传统文化的回
图书馆馆址居于校区中轴线南部,西面为已建成的学 科楼,南面是正在建设的科研办公楼,与科研办公楼
归中心。
之间的道路正对校区东大门。而北面紧临校区的如琴
湖,临湖远望大蜀山。环境优美,位置优越且交通便 利。图书馆基地因临湖岸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布局延 续原有校园肌理,点状体量成为中轴景观节点。图书 馆 总建筑面积 44634m2,其中地上 35923m2,地 下 8711m2。本项目是安徽省新华学院在“产、学、研”方面 重要的教育平台,建成后的新图书馆将成为校区功能 升级及城市设计的新亮点。
生活的一部分[2]。在网络阅读、即时分享和微型写作盛 行的时下,可以随时消费信息的学子们是否会在图书 馆中集中阅读,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更新成为新图书馆 迫切解决的问题,舒适的阅读环境,便捷的交通路径, 高效的阅读体验才是关键。设计方案最大的变化在于
手,采取了入口灰空间与虚空间庭院并行的方式,使 弱化原本作为图书馆重要构件的闭架书库,将其放置
建筑的大体量被这种软性的边界处理微妙的转化,倾 在局部覆土的一层,传统的纸质媒介图书馆采用藏阅
设计愿景希望创造一组水面上平静优雅的建筑
庭院”来增强虚空间的使用效率,弱化建筑体量,使其 群,优美的校园湖岸加强了新老图书馆的时间质感,
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与意义
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与意义自然元素是指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例如水、树木、花朵、岩石等。
在设计中,运用自然元素能够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传递特定的情感与意义。
本文将探讨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与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自然元素能够为设计作品注入生命力和能量。
自然界是繁华而多样化的,不同的自然元素代表了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力量。
例如,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可以选择自然的绿植来装点,这样能够增加空间的活力和清新感。
而在平面设计中,利用水、阳光等元素来传递能量感,可以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引入自然元素,设计作品不再是单调的,而是充满生命的。
自然元素能够传递情感和意义。
自然界中的每个元素都代表着特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例如,水通常与生命、流动、宁静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设计中运用水的元素,比如设计一个水面倒映的画面,能够传递出安静、平和的氛围,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感。
同样地,阳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和希望。
在设计中运用到阳光的元素,可以营造出明亮、舒适的氛围,让人感到愉悦和积极向上。
自然元素还能够借助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来美化设计作品。
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和结构都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所形成的,具有美学的价值。
将这些美学运用到设计中,能够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例如,许多建筑设计借鉴了植物的形态,利用曲线和弧度来创造出富有流线感的建筑形象。
而在平面设计中,花朵的形态和纹理则常被用于图案设计,赋予作品柔美和细腻的风格。
自然元素的运用也能够传递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设计作品中运用自然元素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进而促使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运用可再生材料、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设计室内空间,既能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又能呼唤人们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责任。
综上所述,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与意义不可忽视。
自然元素能够注入作品生命力和能量,传递情感和意义,提升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全球著名十大仿生设计建设
英国伯明翰塞尔福瑞吉百货大楼:其外型轮廓好像女性的身体,表面悬挂了 1.5 万个铝碟,创立出一种极具现代气味的纹理装饰收效,如同女人服饰上鳞片式的金属圆片,闪烁于阳光之下,使建筑的商业氛围表现到极致。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国际机场:是美国面积最大及全世界面积第二大的机场,丹佛国际机场已经有 18 年的运营历史,是美国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有二十二家航空公司供应1200 个航班。
此机场的特别之处在於屋顶用特别布料覆盖及采用张力构造的设计,令人联想到受冰雪覆盖的落矶山脉。
荷兰鹿特丹的“城市仙人掌”:是一个坐落在荷兰的住处工程,它将在19 层楼中供应98 个居住单元。
多亏了这种井然有序的曲线天台的设计,每个单元的室外空间能够获取足够的阳光。
美国波特兰“连跳商业中心”: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连跳商业中心”,由马来西亚建筑师肯·肖杨设计。
该中心使用了太阳能发电,而且装备有污水及雨水回收系统,建筑资料使用了可回收的建筑资料。
还设计了独到的园林景观,使得商业中心成为城市中心的绿色购物花园。
“树纹塔”摩天大楼:由美国出名的环境设计大师、建筑师威廉·麦克多诺设计。
他设计的“树纹塔”使建筑能够像树木相同进行光合作用,在设计中,他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不但实现视觉上震撼收效,同时使得整个建筑物被环境所包围,成为货真价实的绿色建筑。
巴黎“防烟雾”大厦:建筑所用的原料都是可回收可降解资料。
建筑的功能特别完满,有公共场所、会议室、画廊、餐厅和花园,采用太阳能发电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预计将修建在巴黎运河上,将成为教育巴黎市民保护环境普及可连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
美国辛辛那提的“罗布林大桥坡度”大厦:位于辛辛那提市最出名的罗布林大桥旁,是由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整体规划建筑师丹尼尔·李博斯金设计的。
最具特色的是顶层的倾斜坡度使用了仿生技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出名的城市标志罗布林大桥相当合。
哥斯达黎加“世界方舟。
浅析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没有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在精神追求与思想境界方面得到明显改善,逐渐开始对环境艺术设计引起了更高的重视。
在自然界当中蕴含着大量的自然现象,而这对于人们而言是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大量的构思与灵感,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基于此,本文针对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在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自然形态;环境艺术设计;运用1、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作用1.1加强环境艺术作品的创意性不管是用来居住还是办公,室内环境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大部分设计都比较相近,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点,缺乏独特的设计灵感。
而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合理运用自然形态,能够使设计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基于不同使用需求的居室,来选择最为合适的自然风景,以此来使居室的创意性得到加强,从而缓解由城市喧嚣对居住者所造成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满足居住者在个人情感上的需求,为其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
1.2促进建筑和自然间的充分结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以往的自然绿地逐渐被大量的高楼所替代,这就使人们的生活与心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自然形态,能够使人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将建筑设计和自然形态充分结合,充分展现出了设计所具有的自然韵味及其人文关怀特征。
采用了现代方式的艺术设计将会体现出更多的自然风格,减缓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步伐,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愉悦。
总之,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的融合更加深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亲切感。
2、自然形态的主要类型2.1植物形态植物形态不只是包括了植物的外形与结构,同时还包括了植物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等在其自然生长中外形结构方面的形态变化,这也是大自然中生命发展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刍论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刍论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人类为了生存建造了各式的建筑, 不难发现, 无论建筑如何复杂精巧, 几乎都能在自然生物中找到与其对应的影子。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有意识从大自然借鉴和模仿, 称为仿生建筑, 其含义是将生物界某些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繁衍的特殊规律及美学形态的法则应用到建筑创作中去。
并且仿生艺术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妙趣横生。
关键词:仿生;建筑造型;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生物界中动植物种类繁多,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为求得生存与发展, 逐渐具备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
这些各种各样的奇异本领, 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和模仿。
仿生建筑也应运而生。
仿生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和构造技法从现代主义机械式的零部件搭配时代迈向了更具活力、更进步的仿生建筑时代。
”仿生建筑对生物的模拟是建筑师自我实践的结果, 是对未来的有益尝试。
一、仿生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仿生设计作为建筑仿生的设计手法之一,主要是指在设计中模拟生物体的形状或颜色等,属于一种比较感性的仿生设计手法,可以提高建筑与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它与功能仿生设计、结构仿生设计等一样,体现了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造型的仿生设计主要分为象形仿生设计和抽象仿生设计。
1.象形仿生设计每个生物体都具有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认识,例如: 鸽子象征和平、圣洁和活力,蝎子象征憎恨和邪恶; 同时也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形成的其他观点,我国的牡丹和竹子是国家的象征,而日本是以樱花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基于生物的这种象征意义,建筑师也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设计想法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象形仿生建筑涉及了许多的生物,对它们的模仿体现了生物与人类的共同本质,那就是生命的本能。
在结构派的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中,鱼和蛇是经常会出现的象形仿生形象。
斐欧那·拉基普曾经这样分析盖里的设计: “鱼的频繁出现是功能对形势、结构灵活性的需要。
探析本土建筑——王澍自然美学的营造艺术
【城市建筑研究】一、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中国的建筑文化非常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特有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犹如一本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把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囊括其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建筑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也使得很多建筑开始脱离原有的环境的限制,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和欧式风情的建筑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这是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也是中国本土建筑重返大众视野的里程碑。
二、承载记忆建筑的灵感来源要想读懂王澍的作品首先得了解他的身份。
有人说王澍是个建筑师,是个文人,是个艺术家,这都是他但也不只是他,也许正是多重身份的结合带给了他看待建筑的多重视角。
王澍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设计的起点,积极向传统文化寻求答案,将他独有的文人情怀回归到建筑空间本身营造本土建筑学。
在对自然的追求下,王澍从传统村落、江南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中寻找创造灵感。
(一)传统村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似乎都在一窝蜂地推进城市化,高铁、高速公路已经密如蛛网。
乡村现在变化得特别快,传统的乡村被破坏的速度也特别快,中国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快速消失。
面对城市本土文化的支离破碎,2014年王澍向国家申请乡村建设保护计划并获得了批准。
这个新农村项目试点选在了浙江文村。
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在这些村落里,富裕起来的家庭都盖起了现代楼房,传统的古民居所剩无几,文村人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按照中国人的住宅观念,房屋的朝向最佳为坐北朝南,而文村的房屋的住房却恰恰相反。
在浙江有句话叫七山二水一分田,在用地这么紧张的地方,人口如此之多,土地如此之少,他们为了保留耕地宁可做出全村坐南朝北倒着做风水的选择,这种文化是有价值且值得保留的。
树人房子的心理解析
树人房子的心理解析引言树人房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引发了人们对于建筑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树人房子进行解析,探讨人们对于这一建筑形态的心理反应,并从中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树人房子的定义树人房子是指以树木的形态为基础建造的房屋,它将建筑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起来。
这种建筑形态的房屋,通常以树木的树干和树枝作为建筑的骨架,用其他材料填充制作出房间和门窗。
树人房子的特点•天然与人工相结合:树人房子既保留了树木的自然形态,又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人工创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
•环境友好:树人房子的建造一般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质。
•融入自然:树人房子的外观犹如树木一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树人房子的心理反应亲近自然的感受树人房子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
人们在接触到树人房子时,不仅会看到树木的形态,还能感受到树木的气息和温度。
这种亲近自然的感受会让人们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自然与人工的和谐树人房子将自然与人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在大都市中,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建筑充斥着整个城市,给人们带来的是冷漠和压抑的感觉。
而树人房子则是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自然和人性化的氛围。
探索与喜悦树人房子的独特形态让人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人们会好奇地想要了解这种建筑的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
进入树人房子,穿过温馨的门窗,进入到一片不同寻常的房间,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探索与喜悦的感受。
树人房子背后的心理需求渴望回归自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高楼大厦、混凝土丛林成为城市的主题,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树人房子作为一种将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的形态,满足了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对美的追求树人房子的外观犹如一幅美丽的画作,在城市中独树一帜。
灵感从自然中来_仿生建筑结构美学_张颖
摘 要: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值得学习研究的建筑结 构,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的仿生研究, 提出新的仿生 设计概念, 归纳仿生建筑结构模式, 最后着重对仿生 美学应该具有 “地域性” 的特征进行讨论。
关键词: 自然界;仿生; 结构Abstract:In nature,there are many worthy of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biomimetic research, This paper will made newconcepts ofBiomimetic design,and summarizedBiomimetic model of building structure.Finally,focus should be on the Biomimet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discussion.Keywords:nature; bionic;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2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422 (2009) 08-0049-03在社会发展史里,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对大 自然的探索。
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是人们从鸟 类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改变世界 的成就。
建筑同样如此, 从原始时期巢居、 穴居 到各类建筑的出现, 无不留下了仿生的痕迹。
但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在当今钢筋混领土的 丛林里, 人们似乎觉得不能从容地呼吸, 人类文 明发生了异化。
人类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使 自己的创作受到束缚, 成为僵化的机器制品。
1 灵感源:自然界的美 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是在模 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自然界 值得各个领域研究学习,但本文主要从建筑学 角度进行阐述。
浅析建筑的仿生性体现与设计创作
一
、
建筑 仿 生 学 的 研 究意 义
亚做 了一个如同飞翔 的鸟一样的城市规划。形态 与功能 的一
( ) 筑 形 态仿 生 二 建
建筑仿 生学认为 , 人类在建筑上所遇到 的所有问题 , 自然 个 有 机 结 合 。
界早 已有了解决方法 。 生物在长期 的生存与适应 中, 需要不断 的对 自身组织性能进行完善。目前存在于世的物种 , 无不是经
2 0 1 01 年 2月
Dec201 . 0
文 艺 理 论
L TE RA R Y T H Eo RY I
浅析建筑 的仿生性体现 与设计创作
沈 炯
( 东华 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 学院, 上海 2 0 5 ) 0 0 1
摘 要: 建筑仿 生是 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 功能组织和形 象构成规律为研 究对象, 寻 自然界 中科 学合 理的 探 建造规律 , 并通过这些研 究的运用来丰富和 完善建筑的处理 手法, 促进建筑形体结构以及建 筑功能布局等
建筑形态的仿 生有一个相对的历史轴线和一个具象与抽 象 的辨证发展的轴线 。这两条轴线是建筑形态仿生研究 中不
应该成为建筑的一个习 , 从而更好的“ 进化” 为适合于人类发展的载体 , 是建筑 仿生学的主要 目标 。 同时 , 建筑仿生学也 暗示人们尊重 自然规 律 的重要性 。 在环境 问题 E益严重 的当前社会中, t 作为能耗与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的建筑领域 。如何将 建筑仿生 的对 自然的 遵循与环保特性更好 的发挥 ,从而对社会的生态平衡和生态 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 是人们努力探索和研究的另一个方面。
程 度 上 模 拟 了人 的生 态 系 统 。在 东 西 郊 规划 建 设 的两 座 森 林 公 园 , 征着人的肺脏。 象 环行 的绿 化 同塞 纳河 以及 市 区 内环 行
环艺设计天然形态在居室中的应用
环艺设计天然形态在居室中的应用摘要:将以往积累的有关自然形态设计的理念更好地运用到环境艺术中,是与实用功能相综合,完成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是头脑离不开形象,或者说不能离开那些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用直观的形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天然形态居室应用当今世界五光十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文明时刻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也体现着工业材料的运用,比如不锈钢、铝材、抛光人造大理石等,这些都在大的主体建筑和公共设施随处可见。
霓虹灯的闪烁带来夜晚繁华的景象,似乎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喧嚣。
此时城市人开始向往宁静的乡村,尤其艺术家们开始远离大都市到乡村享受大自然的美,随之把居室空间布置得“原生态”,这样一来仿佛又回到了自然。
因此出现了以天然形态为时尚的环境设计潮流。
这种观念的出现使人们对环境居室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充分说明社会在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
如何使室内显得轻松且富现代感,色彩多变而时尚,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超前的意识,以配合不同格调的室内设计。
在设计上可以结合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
我们要想改变工业化带来的生硬无味,就需要设计师认真细致地研究自然界生长的万物,以及历史文化遗留的各种饰物作为环境设计最基本的素材加以提炼,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美无处不在。
我们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就应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装饰特点从中寻找对现代设计有用的东西。
1、将生活与设计相融合室内设计中强调“框与被框”的概念,作为自然景观的窗口,建筑物在其室内“框着”各种自然元素,而中心同时还“框着”了空间的景象,设计元素被视为介于人工和自然之间的某种东西。
一块用泥土搭建的厨房柜式框架和用水泥砌成的浴缸充分体现作为一个实时表像展示室内环境新的理念。
原本现代工业制造出来的装饰材料与自然形态并不矛盾,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不仅不会破坏整体的设计,而且更加烘托艺术气氛,处理好艺术与对比的关系。
建筑形态的仿生创作浅析
起到重要 的点缀作用 , 足人们 的猎奇 心理 , 的还更 能形 满 有
的抽象而得来的建筑形 态是建筑特有 的有机形 态。与 具象 的模仿相 比, 经过抽象的转换 得来 的建筑形态更具浓厚 的雕
塑 艺 术 味道 , 目前 大量 仿 生 建 筑 竞 相 采 用 的手 法 。 是
象地反映出该建筑物 的使用功能 , 甚至还可 以再现建 造地 区
形象 的表 现 ; 在建筑设计 上 , 这种方法 的运 用 , 则使建筑 的形
图 3 鱼 味餐 馆
式更别致 , 形象更生动 , 更具有 表现力 。因为 隐喻和 象征 手 法 的运用 , 特别 是抽 象的 隐喻 , 得人们 对建筑 形式 及其 含 使
然 的, 而是 因为它们 制作 得很 自然 。从 规模上来 看 , 我们 可 以将仿生建筑中运用 的具 象模仿分 为建筑装饰 和建筑整 体
的 形态 仿 真 。
建筑的装饰部分的仿生处理古己有之 , 在现代建筑 中的 仿生装饰手法也颇多 。例 如后现代 派大师格雷 夫斯为迪 斯
尼世界设计的天鹅旅馆和海豚旅馆 ( 12 , 建筑 的外 立 图 , )在
【 摘
要 】 建筑形态 的创作需要对现实存 在的 自然形态进 行有益的借鉴 和提取。本文通过对一些建 筑作品
的形态上体现 出来 的仿生特征进行简要地分析介 绍 , 出建筑形 态的仿生 创作是 当代建 筑创作 可以借鉴 的一个 指
重 要途 径 。
【 关键词】 建筑创作 ; 建筑形态; 仿生 【 中图分类 号】 I 一 5 ' 0 U I 文献标识码 】 B 【 编号 】 1 1 66 ( 0) 一 O4 0 文章 0 — 842 80 O4 — 2 0 0 6
该作 品后称他的“ ” 鱼 具有 完美的形式 和感人 的动态。建 造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自然环境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自然环境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艺术史上的一
个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艺术家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绘,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绘是他们创作的灵
感之源。
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艺术家们学会了描绘光影、色彩
和形态,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例如,达·芬奇通过对水面的
倒影和光线的控制,创作了《蒙娜丽莎》这幅举世闻名的作品,展现
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二、自然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常常选择自然主题作为他们的创作素材,
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描绘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率领一群学生在郊
外讨论哲学的场景,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三、自然环境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许多建筑师受自
然环境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作品。
例如,米开朗基
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采用了许多自然主题的装饰元素,如树叶纹样
和动物图案,使得建筑更加富有生机和动感。
四、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使他们不断探索自然之美,传承并发扬文艺复兴的精神。
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
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建筑结构设计的灵感源泉:探索自然与建筑的奥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领域中,寻找创意和灵感源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然界作为我们最大的艺术家,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文将探讨自然界与建筑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创造力。
一、自然界与建筑的共通性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形状、结构和材料。
与此类似,建筑结构设计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要求。
从树木的支撑结构到动物骨骼的坚固性,自然界中的形态和结构都蕴含着优秀的设计原则。
例如,树木的枝干分布呈分形结构,这种分形模式能够实现均衡的力学性能和高效的物质分配。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借鉴这种分形结构来设计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建筑。
二、自然元素的灵感源泉1. 水水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具有连续性、流动性和透明性。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水的特点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具有流动感和动感的建筑结构。
例如,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就以水的流动形态为设计灵感,建筑表面采用波浪状设计,使整座建筑产生了一种动感和流动感。
2. 石头石头是自然界中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坚固、持久和稳定的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岩石和山脉中获取灵感,创造出稳定和坚固的建筑结构。
例如,中国的长城就借鉴了山脉的形态,将石块嵌入地面,形成了宏伟壮丽的建筑。
3. 植物植物是自然界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吸引了无数的建筑师。
建筑结构设计师可以从植物的生长方式中获取灵感,设计出具有生态友好和绿色环保特点的建筑结构。
例如,垂直绿化建筑利用植物的生长方式,将建筑表面覆盖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创造力与自由度自然界给予了建筑结构设计师极大的创造力和自由度。
建筑师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形态、结构和材料,创造出充满艺术感和独特性的建筑结构。
例如,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贝壳的外形,建筑师借鉴了贝壳的结构和纹理,创造出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雕塑家的创作灵感从自然到人文的启迪
雕塑家的创作灵感从自然到人文的启迪在雕塑艺术中,创作灵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和元素。
而对于许多雕塑家来说,创作灵感往往是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启迪中产生的。
本文将探讨雕塑家是如何从自然到人文的灵感中获取启迪,并将这些启发转化为独特的艺术作品。
自然世界一直是雕塑家们获取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景观、生物形态和自然元素,都给予了雕塑家们丰富的创作灵感。
例如,雕塑家可以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借鉴其线条、比例和形状,将其转化为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
自然中的山水、河流和天空也是雕塑家们寻找创作灵感的宝库。
他们常常将自然景观中的流动、变化和平衡等元素融入到雕塑中,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动感的作品。
另一方面,人文因素也对雕塑家的创作灵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元素包括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方面。
雕塑家们可以从古代雕塑、民间艺术、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中寻找灵感。
他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的研究,获得对人类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将其表现在雕塑作品中。
宗教信仰也是雕塑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他们可以从宗教艺术中汲取灵感,通过雕塑作品表达对信仰和神秘的追求。
社会问题和现实主义也经常成为雕塑家创作的灵感之源。
他们可以选择响应时代的呼声,借助雕塑艺术表达社会问题和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自然的美丽与壮丽,还是人文的情感与思想,雕塑家都能够从中获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自然与人文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而有意义的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审美价值,还能够表达雕塑家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通过创作灵感的融合与转化,雕塑家借助自然和人文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作品。
例如,雕塑家亚历山大·卡布拉罗斯的作品《自由之光》通过对古代文明与自然元素的结合,寓意着人类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
该作品巧妙地利用雕塑的形式和材料,传递了深刻而积极的信息。
建筑的灵感之源探秘建筑师的创作过程
建筑的灵感之源探秘建筑师的创作过程建筑的灵感之源:探秘建筑师的创作过程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无数创造力的结晶。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建筑师,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将灵感转化为现实。
本文将探秘建筑师的创作过程,揭示他们从何处获得灵感,并且如何将灵感转化为建筑的奇迹。
一、灵感的来源在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中,灵感是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灵感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可能来自自然、来自文化、来自历史,甚至来自逆境。
1. 自然中的灵感自然是建筑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自然界的各种形态、颜色、纹理激发着建筑师的想象力。
建筑师可能从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汲取灵感,将其独特的曲线和色彩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例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Fallingwater住宅即受到了瀑布的启发,通过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2. 文化的启迪文化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灵感之源。
建筑师可能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的火花。
他们从文化中汲取元素,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例如,罗马柱和希腊神殿等古典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并且具有独特的美感。
3. 历史的回溯历史建筑是建筑师们常常为之借鉴的对象。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建筑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史建筑中所体现的构造技术、空间规划、装饰元素等都可以成为建筑师创作的素材。
例如,建筑师扬·霍尔登将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形态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打造了埃及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
4. 逆境中的启示逆境可能成为建筑师创作的一大驱动力。
面对资源有限、环境恶劣等挑战,建筑师们创新地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创造出适应环境的建筑形式。
例如,在撒哈拉沙漠中,建筑师将传统的穆斯林建筑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阿尔及尔艺术文化中心,以应对炎热的气候和沙漠环境的挑战。
二、创作的过程获得灵感只是创作的第一步,建筑师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将灵感转化为建筑的现实。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姓名:***学号: *********院系:航空宇航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0112301中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
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
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
通过组织和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和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一)、建筑要体现文脉特色。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
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
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和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
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建筑灵感来源
建筑灵感来源建筑是一门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师们需要从各种各样的灵感来源中获取创意。
本文将探讨建筑灵感的来源,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美丽而实用的建筑作品。
一、自然景观与环境自然景观是建筑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与形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
比如,在山脉起伏的地区,设计师可能会创造出波浪形的建筑外观,以融入周围环境并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二、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是建筑灵感的宝库。
这些建筑结构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格与建筑技巧。
通过研究与欣赏这些建筑,设计师们可以获得灵感,并将历史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例如,古罗马圆形剧场的半圆形结构启发了许多现代体育馆和音乐厅的设计。
三、城市肌理与街道布局城市肌理与街道布局提供了建筑设计的另一种灵感来源。
城市街道的布局、建筑物的高度、建筑风格的多样性等元素都可以给设计师带来灵感。
观察城市中不同立面的形式和功能,设计师可以在自己的项目中运用类似的原则。
四、先锋艺术与现代设计先锋艺术与现代设计是建筑灵感的常见来源。
先锋艺术家们通过创作独特的作品,推动了艺术的边缘,并成为建筑设计的灵感之源。
例如,立体主义的抽象形式启发了现代建筑中的几何化设计;波普艺术的色彩鲜艳和符号意象也出现在一些当代建筑中。
五、科技创新与材料发展科技创新与材料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建筑设计、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灵感。
例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立面的形态变得更加多样化;绿色建筑的兴起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
六、人类需求与未来趋势人类需求与未来趋势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灵感来源。
人们对于居住、工作、休闲等空间的需求会不断变化。
设计师需要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并通过作品体现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需求。
建筑灵感来源丰富多样,设计师们可以从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中获取创作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探询了一条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提出了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的策略,并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设计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自然形态;螺旋基因;博物馆Abstract:This text inquiried into how to acquir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artistic from the nature. Explored the ideal path that a building and natural organism join togeth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building. Finally,take the project design of the municipal nature museum as an example.Key words: nature appearance; spiral gene; museum建筑师们一直都在探询一种方法:如果说自然界是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天然性的有机整体,每个局部都能为整体服务,那么通过效法自然也一定能帮助我们找到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这也就是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根源。
然而面对极为复杂和无穷多样的自然形态时,如何与建筑结合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为例,对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初探。
1 理论探讨——基于自然形态创作的设计策略自然存储了物质构成的规律和生物进化的法则,是功能与形式高度的统一,是材料与结构的和谐,是形态对物理法则的描述。
因此深入到具体的设计策略时,我们能够通过从对具体形态的模仿到对要素的抽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
1.1对自然形态的直接模仿外部环境是建筑存在的背景,一开始就决定了建筑的一部分天然属性,而自然形态建筑最有益的一面就是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到设计中。
(图1)1.1.1从地形构思自然形态建筑创作强调了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
它包括基地的原始地貌,周边的自然景观,以及气候条件和城市文脉等等,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对建筑产生综合的影响,同时,建筑也是对环境缺憾的一次补偿。
例如,如果开始是晴天到场地勘查,那么也应该在雨天去看看,确认场地的排水和环境变化,还应留意场地周边有什么样的鲜花盛开以及树木生长,这些都可以为方案提供构思的起点。
1.1.2从物体的形态构思自古以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将熟知的物体形态运用于建筑当中,变为令人愉悦的装饰或是构件。
古希腊柱式中的草叶装饰柱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兽头排水口等也都是典型的例子。
建筑对物体形态的模仿可以带来最直观的语意,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便能一目了然地领会建筑师的用意。
1.1.3用自然空间构思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天然的空间形式,它们有着强烈的不规则的、含混的、有机体形态的特征,如海绵的内部、人体的血管、动物的腔室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天然的空间中得到启发,把它们应用到建筑的设计中,想象一下将人们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的,然而又是与我们如此接近的空间里,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1.1.4用天然材料构思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外部形态也是自然形态建筑创作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材料来源于自然,它包括竹、木等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原生材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需要我们对材料更为深入地认识,并在创作中加以表现。
如竹材体形细长,自重较轻,富有弹性,利于做成网状或曲面的有机形态。
1.2对自然形态的抽象与隐喻从抽象的思维构思,仍然来源于对自然的再认识。
抽象是经过思维提炼、组合,并将“印象”转化为“语言”,抽象的过程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提炼出自然形态最重要的特征作为表现的依据;二是找到某范围内自然形态的一般特征,并以建筑的方式再现。
抽象并不强调建筑形体与模仿对象的形似,甚至根本没有固定的模仿对象,形体只是多种自然形态体验的综合,因此要求设计者既要对自然形态有深入地了解,又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让思维不再受惯性的束缚,自由地组合脑中的形体。
(图2)1.2.1从自然循环构思建筑以日照、通风、采光、土和植物等能量循环作为构思起点。
例如:雨水落在建筑物的绿化屋顶上后,通过雨水收集,储存起来,再用于花园内植物的浇灌,让雨水取得了循环;又如,从表面上看,城市形态似乎杂乱无序,如果反过来想,这不就是“使用舒适”优先产生出来的景观吗。
看起来不规则的形态,却“有山有谷”,满足日照和通风,而接近于自然,因此“从自然循环构思”不是从视觉上“整理”自然,而是以更深层次的方式去适应自然的光、温度、湿度等等,塑造新景观。
1.2.2用生命的形态构思起伏的波纹、大地的褶皱、常年被风雨侵蚀的岩石、螺旋的藤蔓……,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呈现出“生命”的痕迹。
生命形态虽然有着无穷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形式的构成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基本规律的引导下,通过变异可以衍生出更加丰富并且符合建造技术的建筑形体,就可以不局限于对具体形态的模仿。
例如:高迪的建筑中,从屋顶到楼板,从立柱到墙体,从门窗到扶手,都栩栩如生地表现着生命的形态。
1.2.3用仿生结构构思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优美结构形式,它们几乎代表了最佳的受力模式和最为节约的材料投入,这些为我们的设计构思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形式。
这是对框架、剪力墙、桁架等常规结构的变异或是组合上的创新,并不改变结构的受力原理,从而获得新的建筑形式或是空间效果。
2实践探索——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选址于北碚新城,北倚缙云山,南临缙云大道,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对场地分析之后,我们确立了对自然博物馆规划设计的目标:寻求人工与自然,文化与技术,现实与发展和谐并存,既充满诗意又充分考虑实用性。
2.1模仿地层的大地景观景观主体是由三个连续模仿“地层”的大地景观组成,它们如同起伏的“波”,映衬到远方的山脉之中,让人分不清是此山还是彼山……。
同时,“地层”起伏的幅度逐渐减小,渐渐地隐没在地平线上,就好像一串渐远的音符,寄托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图3)每个地层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大地景观:入口广场中五种不同颜色、形态活泼的草坡,暗示宇宙形成之初由五种主要的元素构成;入口广场北侧的下沉鹅卵石铺地象征地球初期没有生命的海洋沉积;紧接其后,“地层”逐步抬高,暗示大陆隆起,山脉形成,河流奔腾,最终,视线落在水边巨大的螺旋形DNA形体上,暗示着生命的诞生,一切在此嘎然而止。
(图4)同时,不同时期的地层展示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从三叶虫到恐龙,从苔藓到乔木,物种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暗示了地球与生命一同进化的历程。
这些景观被置于城市肌理中,与周边的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它不只停留在对原有城市环境的附和,而是积极地探索新的可能,试图将活力引入所在的地区。
2.2螺旋体·源于生命形态的抽象与隐喻建筑形态的构思来源于“DNA”和“水”的抽象,两者代表了生命的核心和生命的载体,是对自然的重新认识与组合,是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
2.2.1螺旋形DNA隐喻生命起源我们知道生命是自然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生命的形态和演变又与基因密不可分,设计受到了“基因”(DNA)的启发,将两组对称的螺旋形基因组合,并截取出其中的一个片断,构成了设计的原型——双螺旋形体。
同时将螺旋形屋顶的直径分别设计为80m、60m、45m,使屋顶边缘形成变化的柔和曲线,应和着周围起伏波动的自然景观。
(图5)在此,建筑已经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屋顶沿地势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开,在高大树林的影映下,时隐时现,为原生态的景色更增添了几分浪漫的美感。
由基因抽象出来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勇敢之心,将建筑体量整体抬升置于岩石基座上,以现代的手法演绎传统光与影的变化,实现人与建筑的对话。
(图6)2.2.2“流动”的表皮液体的形状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可以将液体的性质应用在建筑上。
博物馆的表皮,通过真实或者视觉上水的特色,使表皮如同流动的水面,并与博物馆周围的水融为一体(图7)。
同时,“流动”的表皮包裹着“螺旋形的基因”,暗示着生命的诞生和演变离不开“水”,这种流动的感觉通过坡道贯穿于各展馆中,使建筑最终成为环境的延伸。
(图8)2.2.3“可呼吸的屋顶”重庆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如何使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成为本项目所要面对的又一难题,方案通过交叉的板形成“可呼吸的屋顶”,当百叶展开时,屋顶便充满了无数的空隙,多余的热量通过空隙排出,同时充足的阳光节约了电能;当调节百叶闭合角度时,便使得室内光线适合展示的需要,同时也利于保温。
(图9)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考虑上优先选择了当地的石材与木材,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内涵。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遮阳、雨水回用等技术,既表现了重庆的地域文化特征,又使其融于动态的和谐中,降低了维护和日常营运费用。
3结语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设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回归,将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生态和谐、功能舒适、绿色技术的自然形态建筑。
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是人们对自然、城市、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回归于对自然的尊重和敬仰,是对人类技术与艺术的不断反思与创造。
参考文献:[1] 【英】达西·汤普森著.袁丽琴译.生长和形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英】JoMo安德森著.环境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和人.辽宁大学出版.[3] 【西】夏威尔·古埃尔著.曹新然译.安东尼·高迪.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日】宫宇地一彦著.马俊里妍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6] 齐康主编.城市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项秉仁著.赖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