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探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灾害探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灾害探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探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

其中地震和台风作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地震和台风的成因,并深入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一、地震的成因地球是一个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行星,地震是地球内部因自然原因而引起的地壳的抖动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板块构造理论:根据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外壳由多个大小不同的板块组成,它们互相相对运动。

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相互摩擦、相互拉扯时,就会产生地震。

2.地壳蠕变: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物质会对地壳产生压力,长时间的积累就会造成地壳变形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活动。

3.地壳破裂:地壳在长时间内受到地质应力的作用下,会达到破裂破裂的极限,当地壳断裂时,释放的能量就会引发地震。

4.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和气体爆发会引发强烈的地震,它们是由于地壳或岩浆的移动所导致。

以上是地震成因的一些主要方面,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台风的成因台风,又称飓风、台风暴等,是一种大规模的强风环流系统,具有强烈的风力和旋转。

台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带海洋热能:台风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热带海洋温度高,通常需要达到26℃以上。

海洋的热能为台风提供了水汽和能量的来源。

2.高温高湿气流:台风形成之前,热带地区通常存在着高温高湿的气流环境。

这种气流会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3.低气压:传统观点认为,台风形成时,需要有一个低气压的区域。

低气压是海洋水汽上升凝结成云团的结果,也是台风形成的基础。

4.地球自转效应:地球自转的效应会让空气物质受到离心力的驱使,使得气旋转动,从而形成台风的核心。

通过以上的因素交互作用,可以促使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其强度和规模也会逐渐扩大。

三、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地震和台风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一、地震灾害1.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主要是板块运动。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当板块相互挤压、拉伸或错动时,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可能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时,岩浆的上升和喷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的移动、破裂等都会产生地震波。

2. 地震的预警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一般来说,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相对较小,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但破坏力大。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检测到纵波后,迅速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及时向民众、企业等提供地震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3. 地震中的避险措施在室内时,如果来得及,应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

如果在厨房,要远离炉灶、煤气管道等可能引发危险的设施。

在室外时,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跑到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操场等。

如果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避免在山谷、陡坡等危险地带停留。

二、火灾1. 火灾的起因电气故障是引发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电线老化、短路、过载等情况,会使电线发热,进而引发火灾。

特别是一些老旧建筑,电气线路长时间未更新,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用火不慎也是火灾的重要起因。

如在室内吸烟时未熄灭烟头,随意丢弃在易燃物上;使用明火做饭时离开炉灶,导致火焰蔓延等。

另外,祭祀活动中,在野外违规用火,如烧纸、焚香等,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或草地火灾。

2. 火灾的预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现老化、破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避免私拉乱接电线,确保使用的电器设备功率在电路承载范围之内。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测技术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测技术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预测技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活动所引起的。

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其中地壳是地球表层,具有薄而坚硬的特点,由大块岩石组成,是地球表面上的生命活动所依托的基础。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表层物质内部由于构造变形和地幔物质作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球内部的结构属于动态平衡,其内部的运动和构造变形将孕育出各种地震现象,地震是构造变形的直接表现形式。

地震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又可以分为地球自转运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地球内部地幔的运动等多种因素。

地球自转运动在造成地震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与地幔内的物质运动息息相关,地幔的运动是地球内部的一个核心问题。

地幔内的物质通过地球自转的作用不断变化,进而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大尺度动作,将地球进一步推向无休无止的发展中。

地震预测技术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是毁灭性的,预测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目前,各国在地震预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出了多套地震预测技术。

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概率预测,另一种是物理预测。

概率预测是利用当前地震活跃性的变化规律,依据统计学方法分析,计算未来在某一地震危险区出现大震的可能性大小,来判断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

物理预测则是根据地震前期前兆观测到的物理现象与地震的因果关系分析,进行地震牵引作用的解算,对比不同时间观测得到的地震前兆数据,分析预测未来若干天内是否存在大地震迹象。

现代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很多工具和手段,例如地震仪、地震定位仪、测震仪和地震波检波器等等。

这些仪器能对地震预测和预警提供重要的帮助。

同时,还有一种新型的地震预测技术——深度学习,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可以从人工无法分析的原始数据中,进行特征分类、模型拟合、模型训练和实时预测等多种复杂操作,从而对未来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而,地震的发生是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预测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地震产生的原理

地震产生的原理

地震产生的原理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导致地壳产生振动和震动。

地球内部的能量来源包括地球自身的热量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移动,从而引起地震。

地震的产生主要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有关。

地球由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的最大层,它由固体和半固体的岩石组成。

地幔中的热流和地球的自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对流,导致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震的产生还与地震带和断层有关。

地震带是位于地球上的一些区域,它们是由于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形作用形成的。

这些地震带通常处于板块交界处和火山带中。

地震带中的断层就是地壳中的一些裂缝和裂隙,当地球内部的应力足够大时,这些裂缝和裂隙就会断裂和移动,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总的来说,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和地壳变形作用的结果。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是通过研究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产生原理,从而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 1 -。

地球自转证据

地球自转证据

地球自转的证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据:-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地球自转导致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例如,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我们相对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 傅科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1851年发明了一个摆,摆锤下面有一个沙盘。

当摆锤摆动时,由于惯性,摆锤的重心会在沙盘上画出一个圆形轨迹。

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这个轨迹应该是一条直线。

但是,由于地球自转,摆锤的轨迹实际上是一个偏心圆。

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 地球的极移:地球的极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移动。

这种极移可以通过观测地球的卫星或者地面上的天文台来测量。

- 地球的进动: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缓慢地旋转。

这种旋转被称为“进动”。

地球的进动可以通过观测天体的位置变化来测量。

-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会产生一种力,称为科里奥利力。

这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会向右偏转,而在南半球,河流会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是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会因为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球自转的速度。

这些证据都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第1 ( 期 总第 3 3期) 7 21 0 0年 N . (ei o33 o 1 Sr l .7 ) aN
Jn ay,2 1 au r 00
Re e tDe e o me t n W o l es lg c n v lp n si r S imoo y d
关键词 地 球 自转 ; 汶川地震 ; 地震成因 文献标识码 : A; d i 0 3 6/.sn0 3 -9 52 1. 1 08 o:1. 99 ji . 254 7 .00 O .0 s 中图分类号 : P 1 . ; 3 5 7
引言
地球 自 转与地震的关系一直受到专家们 的关注。 地球 自 转速率变化可能是全球地震 活 动 的一 种 主 要 的动 力 来 源 , 少 研 究 不
长呈下降变化 , 地球 自转加速。图 2中给出 了 10 90年以来地球 日长“ 十年起伏” 变化形态。
2 0 2 01 0 2 03 0 4 0 5 00 0 2 02 0 2 0 2 0 20 6 0 20 7 00 2 9 0 2 8 00
ta /
图 1 地球 日长季节性变化 ( )原始数据 。( )进行 低通滤波处理后的数据( a b 截止周期为 15天) 2
地区与地球 自 转减慢有关 , 的地区则与地 有
球 自转 加速 有关 。至于对 地球 自转与 地震 相
关性的解释则主要认为是地球 自 转所引起 的 附加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地震与地球 自转 之 间 的强相 关性 是客 观存 在 的 ,仅用 地球 自
1 地球 自转速率随时 间的变化
地 球 自转 速率 在 时间尺 度上包 含着 几天 到地质 年 代 时 间跨 度 的 变 化 ¨ ,这 种 变 化
变 化 。大气 环流 和 固体 潮 等可 引起 日长 的季 节性 变化 。而短周 期变 化 主要 是 大气 的 高频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

当地壳板块在地下深处移动时,它们会相互摩擦、碰撞,导致地震的发生。

具体来说,地震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地壳板块的移动。

地球表面被分为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漂移,相互碰撞、分离或合并。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岩石和地壳会受到挤压和摩擦,积累了大量的能量。

当地壳板块的能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地震,释放出积累的能量。

2、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

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也是影响地震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石的密度、强度和韧性等物理性质会影响地壳板块的移动方式和摩擦程度。

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地壳板块的摩擦方式和能量释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地震的形成。

3、地下水的压力。

地下水的压力也是影响地震形成的一个因素。

当地下水在地下深处积聚时,它会对地壳板块施加压力,增加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地下水的流动还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影响地震的形成。

地震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

初中地理【不断运动的地球】全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初中地理【不断运动的地球】全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全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配套练习题】1.(1)地球绕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方向旋转。

(3)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2.(1)走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也不的球体。

在统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而背着太阳的一半为。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3)晨昏线是半球和半球的分界线(圈),它由和构成。

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变成的界线是昏线,是日落之处;逐渐由变成的界线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答案:1.(1)地轴(2)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3)24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2.(1)发光透明白昼黑夜(2)地球自转(3)昼夜晨线昏线白昼黑夜黑夜白昼初中地理【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知识点总结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和释放能量的现象。

地震的成因是多
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等因素。


下将详细介绍地震的成因。

一、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是地震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地球的外部由地壳和上部
的岩石构成,其中地壳是由几块大陆板块和许多小的海洋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以致产生地震。

当板块之间累积
的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这种地震称为板块运
动地震。

二、岩石变形
岩石变形也是导致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外界
的作用力时,会发生弯曲、断裂或滑动等变形。

当岩石的变形程度超
过一定限度时,会破坏岩石的结构,产生能量释放,形成地震。

这种
地震称为岩石变形地震。

三、地壳应力
地壳应力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受到
来自地球内部的应力作用,使地壳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当岩石的应
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壳应力的来源主要有地球内
部的岩浆活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自转等因素。

综上所述,地震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岩石产生变形和能量积累,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释放出来,形成地震。

地震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也是地球自身构造和演化的表现之一。

因此,了解地震成因对于人类和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产生原因及汶川地震考察

地震产生原因及汶川地震考察

正 确 认 识地 震产 生 原 因 的情 况 下 进 行 防震 是 盲 目防 震 , 会 自转, 不 地球表面 的人和物体惯性地与地球 自转同一 方向同一 有 好 的 效果 。 速 度转 动 。 高 速 运行 的火 车 如 突 然停 止 , 车上 的人 和 物 必 火
火 火车 上 的人 必 然 突然 向后倾 。 因为 小块 地 壳 的 运动 受地 球 自转控 制 , 以小 块 地 壳 运 然 突然 向前 倾 。 车 突然 加 速 , 所
力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必须要有 四面与整体地壳脱离 的独 不 倒 , 不 少 基 本完 好 : 西长 , ( 2 有 东 南北 短 的房 屋 破 坏 的 只 是 东
立 小块 地 壳 存 在 ; )独 立 小 块 地 壳 的东 边 或西 边 有 小 块 壳 面 , ( 3 西面 无 破 坏 ; 北 长 , 西 短 的房 屋 , 坏倒 崩 的普 遍 。 南 东 破 建 移 动 的空 隙 。三 大条 件 具 备 , 然 产 生地 震 。 必 筑 设 计 问题 。凡 是 框 架 结 构 的房 屋 全 是 危 房 , 坏 严 重 。 十 破
地 球 自西 向东 转 , 球 表面 的人 和 物 也 惯 性地 自西 向东 地
转 造 成 的 裂 缝是 南 北 走 向 。 宇 宙 物 碰 击地 球 北 极 造成 二 次 运动。夜震是小块地壳向 自转反方向运动 。因此夜震的破坏 在 水 陆 分 化 时 , 造 成 东 西 走 向 的裂 缝 , 地 壳 出现 大 量 的 独 力 最 大 。 山地 震 是 夜震 , 此唐 山 的破 坏 最严 重。 又 使 唐 因 日震是 小 立小块地壳。 地 震 是 由独 立 小 板块 地 壳 移 动 产 生 的 。 块 地 壳移 动 造 小

地震的形成及预测

地震的形成及预测

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发现人:宫发勇地址:河北省平泉县狮子庙小学邮编:067503 联系电话:一、地震的形成“地震”,词典解释为:地球内部的变化引起的地壳震动。

高中课本称:地震是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内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二者都是把地震形成归结于“地球内力”的作用,国家甚至花大力气进行地球深层探测以获取有关地震资料。

事实上,这些关于地震的理论和研究都是错误的。

地震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火山爆发是由地壳挤压而喷发的,二者都不是地球内力的作用,而是受地球外部的力量“太阳风”作用,使地壳做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而形成的。

1、地壳水平运动与地震“太阳风”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风力”巨大,这一点我们从彗星拖着长长的彗发可以直观地发现。

风能使球体转动,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转动快慢与球体的大小、密度、风速、表面光滑程度等许多因素有关,此处略)。

地球是在“太阳风”作用下自转的。

“太阳风”作用于地球表面(即作用于地壳),因此,地壳部分的自转运动为主动自传,地幔和地核是在地壳带动下自转的,为从动自转。

主从两物体作匀速运动时,从运动的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由于地壳厚约30千米,约是地球半径的三百分之一,如此薄的地壳带动如此厚重的地幔与地核转动,加上地幔较地壳松软,这样的主从物体组合运动时,从运动速度略小于主运动速度,因此造成地壳在地幔上滑行,使地壳出现了水平运动。

但地壳薄厚不均,内层也凸凹不平,地幔只是相对地壳较松软,而且两者结合也较紧密,因此,地壳滑行的速度非常慢,所以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非常小。

地壳水平运动速度虽然很小,但各处地壳运动的速度也不尽相同。

因为地球表面分布着山脉、平原和海洋,海洋部分的地壳受海水的保护、因此三者的地壳接受“太阳风”的能力各不相同。

其中,山脉>平原>海洋。

三者的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也就不同,因此在三者的交界处,经常发生褶皱断裂和拉伸断裂而形成地震。

强烈破坏性构造地震的成因及预报

强烈破坏性构造地震的成因及预报

构 造差异 活动 带 、 动 断裂 带 ( 活 活动 断裂 的 端点 、 拐 点、 交点 、 闭锁 点等 部位 ) 断 陷 盆地 、 壳 厚 度 变异 、 地 带 、 内低速层 ( 壳 岩石 圈之下 、 壳 地 上地 幔上 部 地震 波 速局部 降低 的圈层 ) 地壳形 变 幅度 、 、 速度 、 强度 差
3 2
河 北 地 质
21 年第 1 01 期
强 烈 破 坏 性 构 造 地 震 的 成 因 及 预 报
张树宝 王 绍丽 梁 烽 孙 雅 丽
( 北 省 地 矿 局 水 文 工程 地 质 勘 察 院 石 家 庄 0 0 2 ) 河 5 0 1


强 烈 地 震 的 预报 是 一 个 世 界 性 的 问 题 , 预报 研 究 领 域 众 说 纷 纭 。其 一 是 地 震 形 成 的 机 制 问 题 , 震 地
探 、 内模 拟实 验 、 震 监 测 等 对 地 震 发 生 的地 质 室 地
条件 、 成 机理 、 震 规 律 的预 报 方 法 和 防治 对 策 形 发 研究 的综合 技术 。 地震 预报包 括地 震形 势预报 、 中长期 预 报 、 临震
() 1 地球刹 车理论 : 其理论 的核 心是 地震力 的主
近地震 ) 要 发 生 强 烈 地 震 的地 点 、 间 、 级 的 将 时 震
预报 。
的天文 观测表 明 , 地球 自转存 在着 多种 不 同的变化 。
地球 自转一周 耗 时约 2 h 6 n 约每 隔 l a自转 周 3 5 mi, O 期 会增加 或者 减 少 3 ‰ s 这 种 不 均匀 的 自转 角 ~4 ,
预报 。① 地震形 势 预 报 , 是指 对 未 来一 定 时期 内可 能发生破 坏性 地震 地域 的预测 ; 中长 期预 报 , ② 是指

地球内核的运动产生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

地球内核的运动产生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

地球内核的运动产生地球自转与地震活动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其内部有着复杂而神秘的运动。

其中,地球内核的运动对地球自转和地震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内核的运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地震现象。

地球内部结构简化为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球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球内核具有两个不同的层: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而内核则是固态的。

这两个核心层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之间的运动相互影响,导致了地球自转和地震活动。

首先,地球内核的运动对地球的自转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身轴进行旋转的运动。

地球内核的不均匀运动导致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外核的液态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涡流,而内核的固态运动则相对较慢。

这种不同的运动速度导致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即地球自转的加速和减速。

研究表明,地球每百年自转速度会增加大约2毫秒,这是由于外核涡流不断地加速地球自转。

其次,地球内核的运动也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球内核的运动是导致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内核中的流体运动会在地球内部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能量。

当压力和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引发地震。

外核和内核之间的运动会使地球内部的压力和应力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导致地球地壳发生震动。

此外,地球内核的运动还可以导致板块运动,即地球上大陆和海洋板块之间相对运动,进而引发地震。

地球内核的运动机制与地球自转和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尝试揭示地球内核运动的奥秘。

深海地震仪、地磁台和超级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探测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

总结起来,地球内核的运动对地球的自转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地震的发生都与地球内核的不均匀运动有关。

深入研究地球内核的运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球上的地震活动。

地震了解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震了解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震了解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突然释放的能量,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地震还可能对地球自转产生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可能的效应。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决定了一天的长度,也影响了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分布。

然而,地球的自转速度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和天文因素。

而地震则是其中一个可能对地球自转造成影响的因素。

首先,地震的发生会改变地球的质量分布情况。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能量释放会导致地球瞬间的形变,这可能会对地球自转的速度和轴线产生微小的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相对微小且短暂,但在长期的观测中可能留下一些微弱的痕迹。

其次,地震还会改变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

地震产生的能量会通过地球内部的波动传播,可能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重新分布。

这种物质分布的变化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地震造成地球内部物质的偏移,可能导致地球的转动轴发生微小的变化,从而影响自转速度。

此外,地震还有可能对地球的形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震会引起地壳的抖动和地质构造的变动,这可能导致地球的形状发生微小的变化。

而地球的形状变化也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地球的形状越规则,其自转速度越稳定。

因此,如果地震引起地球形状的变化,可能对地球的自转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通常是微弱的并且很难直接观测到。

地球的自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规模气候现象、海洋潮汐、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等等。

地震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导致微小变化的因素。

总结起来,地震可能会对地球自转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球质量分布、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地球形状等方面的微小变化。

然而,由于地球自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震对其影响通常是微弱的并且很难直接观测到。

因此,地球自转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观测来深入了解。

地理自然灾害成因

地理自然灾害成因

地理自然灾害成因地理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地球上的各种灾害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火山喷发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成因对于我们预防和减轻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和运动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它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由于板块之间的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发地震。

此外,地震还可能由于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地下水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

二、洪水成因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河流堤防决口或大面积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的地表水增多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两个方面。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量的多少、降雨强度的大小以及降雨的分布情况等。

地理因素包括地形的高低、地表覆盖的情况以及河流的形状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洪水往往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特定的季节性气候条件下发生。

三、台风成因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具有极大的风速和巨大的降水量。

台风的形成主要与海洋温度、水汽含量和水平风的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海洋温度达到28摄氏度以上,水汽含量充足,并且风场垂直切变小于10米/秒时,就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此外,季风和地球自转也对台风的生成和路径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火山喷发成因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喷发出火山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的现象。

火山喷发的成因主要与地壳运动和岩石熔融有关。

地壳运动使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岩石熔融则是岩浆形成的基础,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压力增大或岩浆中气体含量增加时,火山就会喷发。

总结: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涉及地震、洪水、台风和火山喷发等多个方面。

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地壳运动和岩石熔融等因素都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突然释放的能量形式,通常由地壳的变动引起。

地震的能量释放可以引起地球的各种变化,其中包括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效应。

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它对地球的物理特征和地球表面的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强大的地质活动,可以对地球自转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地震可以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微小变化。

当地壳发生位移时,地球的惯性矩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微小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暂时性的,但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

其次,地震还可以对地球自转的轴向倾斜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地震的能量释放,地壳的变动可能会对地球的物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地球自转的轴向倾斜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使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微小变化。

地震引起地壳的位移和扭曲,可能导致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微小的改变。

这种变化可能对地球的导航系统和地球观测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地震对地球自转可能会造成微小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通常是暂时性的,并不会对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产生长期的改变。

地球自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地震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变化、轴向倾斜和方向微小变化等方面。

然而,这些影响通常是暂时性的,对地球整体自转运动的长期影响较小。

地震作为地质活动的表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

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活动的结果。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地表产生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发生有其科学原理,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质断裂和能量释放等方面。

首先,地壳构造运动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块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和摩擦,导致地壳内部的应力不断积累。

当这种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无法承受巨大的应力,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地壳构造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基础,也是地震活动的主要驱动力。

其次,地质断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环节。

地球的地壳不是一个完整的壳体,而是由若干块板块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断裂带和断裂面。

当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断裂带和断裂面会受到应力的作用,产生破裂和滑动,释放出能量,引发地震。

地质断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媒介,它承载着地壳构造运动释放的能量,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另外,地震的能量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和地球自转的动能,当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质断裂导致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和位移,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发地表的震动。

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地震现象的直接表现,也是地震破坏性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质断裂和能量释放等方面。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质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主要途径,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表现。

通过深入研究地震的科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潮汐、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1. 四季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倾斜而导致的。

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会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变化。

2. 日出日落: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和下降,形成日出和日落。

3.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会在不同时间经历昼夜交替。

当一个地区处于黑暗中时,另一个地区则正处于阳光照射下。

4. 潮汐: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下,会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潮汐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引力引起的,在海洋上形成了周期性的涨潮和退潮。

5. 地震:地球的自转和地壳运动导致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摩擦和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是地壳中能量释放的结果,产生了震动和地面的晃动。

6. 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动和变形,产生山脉、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断裂等地壳运动现象。

这些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和地质构造变化的重要体现。

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例子

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例子

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例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个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影响,下面列举了10个例子。

1. 日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天;当太阳下沉时,黑夜开始降临。

这种日夜交替的规律让我们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和睡眠。

2. 季节变化:地球自转也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到的太阳光强度和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例如,北半球的夏季在地球自转使得北半球倾斜向太阳的时候,而冬季则是当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的时候。

3. 导航和定位系统:地球自转对导航和定位系统非常重要。

在导航系统中,卫星通过测量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来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基于地球自转的原理来工作的。

4. 天文观测:地球自转也对天文观测产生了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天空中的星星和行星看起来移动,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星轨。

通过观察星轨,天文学家可以研究天体的运动和结构。

5. 天气变化:地球自转对天气也有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从而形成了气候带和气候变化。

例如,赤道地区因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则因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气温较低。

6. 海洋流动:地球自转也影响着海洋流动。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受到的辐射不均匀分布,从而引起了大气和海洋的运动。

例如,赤道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使得海水变暖,形成了赤道洋流。

7. 轨道力学:地球自转对轨道力学也有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一个稍微扁平的形状,这个形状会影响到人造卫星的轨道。

科学家需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来计算和预测卫星的轨道。

8. 地震活动:地球自转也与地震活动有关。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了地球的变形。

这种变形会导致地壳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促使地震的发生。

9. 基准时间:地球自转对于制定和调整基准时间也非常重要。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地震成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7] 。

地震破坏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tfa
2005 2007
2009
图4地球自转减慢与加快时段内发生的地震数之
比随时间的变化(3年时间窗,4个月滑动)
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和加快时段长 度变化无关,说明在临近汶川地震发生的2
万方数据
第1期
陈学忠等: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关键词地球自转;汶川地震;地震成因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0.01.008
引言
地球自转与地震的关系一直受到专家们 的关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全球地震 活动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引,不少研究 涉及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研 究口-19J,这些研究几乎得到了相近的结果, 认为地球自转与全球强震的发生具有统计上 的相关关系,只是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有的 地区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有的地区则与地 球自转加速有关。至于对地球自转与地震相 关性的解释则主要认为是地球自转所引起的 附加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地震与地球自转 之间的强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仅用地球自 转所引起的附加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来解释 似乎并不充分,因为可以起到类似触发作用 的因素不止地球自转引起的附加力,况且这 种附加力不是所有地区的地震都可以解释
万方数据
国际地震动态
2010焦


(b)



2 ∞暑\出C


_\,。 ≮ N, 3

∞量\半f=I

沙‘\ U
\/

l 1993 1994
1995
1996
t/a
1997 1998
l 1998 1999
2000
200l
tfn
2002 2003
图3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与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上中小地震发生的关系 (曲线表示地球自转日长变化;竖直线表示龙门山段裂带上发生的M。93地震)
在发生“追尾”之前,一般情况下,块体 之间会有“预接触”。当青藏块体与四川盆地 之间发生预接触时,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就可 能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果然,从2006 年7月至2008年4月期间,龙门山断裂带 上几乎所有M。≥3级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 转季节性变化的减速时段,这正是青藏块体 与四川盆地之间发生“预接触”的例证。当两 块体碰撞发生较大地震后,块体会损失一部 分动能,两块体会逐渐分离。在分离初期, 若遇地球自转减速,块体之间还可能发生 “摩擦”,引起余震。这就是汶川地震的较大 的余震发生在减速时段的原因。
1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地球自转速率在时间尺度上包含着几天 到地质年代时间跨度的变化¨9|,这种变化 通常用日长变化来表征。地球内部地核与地 幔的耦合作用引起日长十年至几十年时间尺 度的起伏变化。这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在地球 自转研究领域中统称为“十年起伏”的趋势 变化。大气环流和固体潮等可引起日长的季 节性变化。而短周期变化主要是大气的高频
象。根据上述地震成因观点,地震释放的能
量来自于块体的动能,震前震源区不需要积
累很高的应变能,所以,震前可能不会出现
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如果地震发生前,两
块体曾经发生过“预接触”,则在其间可能出
现地震活动或其它地球物理异常,且异常出 现显著程度与“预接触”时两块体之间的作
用强弱有关。一般来说,大地震发生前,这
种“预接触”造成的块体之间的作用是比较
强的,可以预期在震前会出现明显的地震活
动和其它地球物理异常。但这种异常可能只 出现在块体之间“预接触”期间和相应的局 部地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 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是 青藏高原块体,东边是与华南地块相连的四 川盆地。青藏块体地壳厚,质量重,而四川 盆地地壳薄,质量轻。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时,青藏块体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可 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球自转加速时, 质量轻的四川盆地比质量重的青藏块体跑得 快,两个块体之间的作用减弱,作为两个块 体结合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表现为松弛;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质量重的青藏块体由于 惯性的作用使两个块体之间的作用加强,龙 门山断裂带上推挤作用会增强。当减速到一 定程度时,两个块体之间就会发生“追尾”, 引起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 就是在地球自转减速状态下,青藏块体与四 川盆地发生“追尾”引起的。
第1期(总第373期) 2010年1月
国际地震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dd Seismology
No.1(Serial No.373) January,2010
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水
陈学忠1’ 李艳娥1’ 赵晓燕2)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燕郊065201
万方数据
第1期
陈学忠等:地球自转、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19
震荡和潮汐波动引起的旧J。 目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以被精确观
测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Interna- 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在网上公布了 1962年以来每天的地球日长数据(http:// hpiers.obspm.fr/eop—pc/),图1给出了2000 年以来的地球13长随时间的变化。图中纵轴 为日长,单位为毫秒(ms),其意义是相对于
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 况:
(1)“追尾”。当地球自转加速时,西边 质量轻的块体就会追赶东边质量重的块体;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西边重的块体就会因为 惯性“追尾”东边质量轻的块体。这种情况会 引起逆冲型地震。
(2)“分离”。当地球自转加速时,西边 质量重的块体与东边质量轻的块体之间会产 生“分离”作用;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西边轻 的块体与东边质量重的块体之间也会产生 “分离”作用。这种情况会引起正断层型地 震。
标准日长的变化量。图1(b)中给出了经过 截止周期为125天的低通滤波处理后的日长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清楚地显示出地球 自转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情况下,在1年的 时间里,l_3月和8—10月日长呈上升变
化,地球自转减慢;4_月和11一12月日
长呈下降变化,地球自转加速。图2中给出 了1900年以来地球日长“十年起伏”变化形态。
外,还存在“十年起伏”的趋势性变化。1900 年以来,地球自转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的变化:1912年以前,地球自转处于减速状 态;1912--1929年处于加速状态;1929— 1944年处于减速状态;1944—1955年处于 加速状态;1955一】972年处于减速状态; 1972--1986年处于加速状态;1986--1993 年处于减速状态;1993--2003年处于加速状 态;2003年以来处于减速状态。因此,2008 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十年 起伏”趋势性变化的减速阶段(图2)。 2.2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
此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大的块体之间,这与我
们观测到的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巨型断裂带上
是完全一致的。因为那些巨型断裂带正是质
量较大的块体之间的分界带。
上述地震成因观点与弹性回跳理论之间
存在根本的差别。根据弹性回跳理论,震前
在震源区会产生很高的应力,发生很大的应 变,从而积累很高的应变能。预期在这个过
程中,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现
表1汶川地震前2年时间内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M。≥3级地震
汶川地震前2年,从2005年7月始,几乎所 有肘。.≥3级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 变化的减速时段(图中日长季节性变化曲线 的上升段),这种现象在其它时间段却没有 出现过。表1中给出了这些地震的发生时 间、地点和震级。
图4为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时段 与加快时段内,龙门山段裂带上发生的肘。 I>3地震数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时时间 窗取3年,以4个月滑动。图中显示2006年 起,减慢时段内的地震数与加快时段内的地 震数之比从1.5飚升到5.5。在此期间,地 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与加快时段长度之 比在1.5以下(图5),因此这个显著的变化
20
15
:/弋。
lO
∞硼,,半皿 O 5

厂\ 、、-一

图6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与汶川地震M。≥5.5级 余震发生的关系 (曲线表示地球自转日长变化;竖直线表示 汶川地震序列中M。I>5.5级余震)
3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
根据上述对汶川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
分析结果,汶川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十年 起伏”趋势变化的减慢阶段,汶川地震前2 年,龙门山断裂带上M,I>3地震几乎全部发 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时段,汶川 地震序列的M。i>5.5级较强余震发生也与 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有关。这说明汶 川地震在发生前后均与地球白转减慢有关。 据此,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地球自 转速率变化有关。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岩石 圈组成。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等、相 互挤靠在一起的块体组成,这些块体就像水 中的船一样漂浮在地幔上。由于质量存在差 异,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 体之间运动的差异性,块体之间就可能发生 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正是地震发生的根 本原因。
当ml》m2时



AE^=÷(1一e2)m2(Ml—u2)2

所以在速度差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块体
与质量很小的块体之间碰撞之后,动能损失
相对较小,不会引起较大的地震。反之,两 个较大质量的块体之间,当其发生碰撞后,
动能损失相对较大,引起的地震也较大。对 于地球岩石圈,由于其厚度相对变化不是很
大,一般来说,块体越大,质量也越大,因
21
图5地球自转减慢与加快时段长度之比随时间的 变化(3年时间窗。1个月滑动)
年内,地球自转减慢使龙门山断裂带上肘。 />3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2.3汶川地震的余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