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测试系统
EPS 便携式数字地震仪 用户指南说明书
EPS便携式数字地震仪用户指南在使用本产品之前,请仔细阅读并妥善保管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2016年11月尊敬的用户:您好!首先感谢您购买本企业产品,相信这一全新的产品会给您的工作带来帮助和便利;为了让您能更好的使用EPS系列仪器,请仔细阅读本用户指南。
本用户指南专门用于指导您了解该系列仪器的功能和使用。
在使用本产品前请您认真阅读产品使用指南,并妥善保存。
因违反本用户指南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使用说明事项而导致的事故,本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
请先阅读说明文件·使用仪器之前,请先仔细阅读全部安全注意事项和本用户指南,以确保安全和正确使用。
·本用户指南中的说明基于仪器的出厂设置。
·本用户指南中所用的图像、屏幕截图可能与实际产品的外观不同。
·本用户指南中所介绍的功能及配置可能与用户实际选择的配置和功能有所不同。
·本用户指南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与服务提供商或服务商提供的软件有所不同,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请访问获得用户指南的最新版本。
·可用功能和服务可能因为设备、软件或服务提供商而异。
·安装仪器配套软件请根据具体要求操作,因操作系统而导致的性能问题或不兼容性,本企业概不负责。
·您可以访问下载或致电我厂销售技术部索取最新的相关程序,对仪器的工作软件及操作软件进行升级。
·无线网络通讯功能的使用可能会产生其他费用,有关详细信息,请联系服务提供商。
·本仪器提供的软件、图像及其他内容被许可在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各所有人之间有限使用。
将这些资料引用并使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是违反版权的行为。
我们对用户的此类版权侵权行为概不负责。
如果您在阅读本用户指南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销售技术部,将会为您详细解释。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致电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务热线)。
感谢您对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的支持与厚爱,祝您使用愉快。
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在工程中的应用原理
地质雷达方法地质雷达检测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其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发射天线发送入地下一高频电磁脉冲波(主频为数十兆赫至数百兆赫乃至千兆),地层系统的结构层可以根据其电磁特性如介电常数来区分,当相邻的结构层材料的电磁特性不同时,就会在其界面间影响射频信号的传播,发生透射和反射。
一部分电磁波能量被界面反射回来,另一部分能量会继续穿透界面进入下一层介质,电磁波在地层系统内传播的过程中,每遇到不同的结构层,就会在层间界面发生透射和反射,由于介质对电磁波信号有损耗作用,所以透射的雷达信号会越来越弱。
探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计算机)等组成。
各界面反射电磁波由天线中的接收器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利用采样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从测试结果剖面图得到从发射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的双程走时t。
当地下介质的波速已知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求得目标体的位置和埋深。
这样,可对各测点进行快速连续的探测,并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质雷达剖面图像。
而通过多条测线的探测,则可了解场地目标体平面分布情况(如图2.2所示)。
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即回波信号)的时频特征、振幅特征、相位特征等进行分析,便能了解地层的特征信息(如介电常数、层厚、空洞等)。
红外探水仪简介地质体每时每刻都在由向外部发射红外能量,并形成红外辐射场。
地质体由内向外发射红外辐射时,必然会把地质体内部的地质信息,以红外电磁场的形式传递出来。
当隧道前方和外围介质相对比较均匀,且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沿隧道走向分别对顶板、底板、左边墙、右边墙向外进行探测,所获得的红外探测曲线,具有正常场特征。
当隧道断面前方或隧道外围任一空间部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隐蔽灾害源产生的灾害场就一定会迭加到正常场上,使正常场中的某一段曲线发生畸变,畸变段称作红外异常。
红外探测就是根据红外异常来确定隐蔽灾害源的存在。
地震速报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平台搭建与实现
REGION INFO 数字地方摘要:地震速报信息网络系统是地震监测、地震应急的基础,对于即时信息收集、数据采集、地震信息发布等都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论文根据目前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系统与地震速报信息网络系统的关系与现状进行阐述,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发布等新思路进行地震速报信息网络系统对外发布结构分析,提出目前地震速报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模式,为地震速报信息网络系统奠定了信息发布基础。
整体方案将更高效、更合理、更经济地适用于防震减灾信息发布系统,及时有利地保障民生、经济等各个行业与领域。
关键词:地震速报;信息网络;数据共享一、地震速报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一)什么是地震速报?地震速报是地震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直接体现了地震部门业务工作的成效。
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地震速报信息的显示度和影响面也越来越广[1]。
地震速报是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将发生地震时的地震信息三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快速、及时、准确地进行发布,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关行业损失,降低广大民众的恐慌心理,更加合理地为各行各业提供可靠保障。
(二)地震速报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领域。
防震减灾事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也与时俱进,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从纸质资料到数字资料,从信息滞后到即时信息的报送等,将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新兴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于地震信息网络系统中,无时无刻都体现着现代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高效性、客观性和合理性[2]。
目前,我国共有地震监测台站3000多个,这些监测台站实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
当有地震发生时,能够在2~3分钟内自动判断与计算地震三要素,后期需要人工校正后进行正式发布。
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的作文
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的作文《了不起的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大家都知道张衡吧,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古人呢!他发明了地动仪,这地动仪在当时可就像个超级地震预报员。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那地方偶尔会有一点小震动。
有一次,我正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快睡着的时候,突然感觉床好像晃了一下。
我一下子就惊醒了,心里还想着是不是有什么大怪物在房子下面捣鬼呢!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很小的地震波传过来了,还好不是什么大灾难。
当时我就想啊,要是那时候就有张衡的地动仪就好了。
张衡的地动仪就像一个大酒樽,周围有八条龙,每条龙嘴里还含着一个小球。
哪个方向要是发生地震了,对应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蟾蜍的嘴里。
这设计得可太妙了,就像现在的复杂机械一样,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在古代啊。
张衡肯定是个特别观察入微的人。
他可能就像我那次经历小地震后一样,在经历了各种地震的影响后,虽然古代的地震知识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是他就看着房子晃啊,地抖啊,然后就琢磨着怎么能知道地震是从哪里来的呢?于是就苦思冥想,不停地在纸上涂涂画画,再加上做各种小模型,说不定还拆了不少东西来研究构造。
你想啊,那时候又没有电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工具。
张衡就全靠自己的脑子和一双手,那种聪明才智真不是盖的。
要是现在我身边有个张衡这样的人,我肯定缠着他问好多科学方面的问题,说不定还跟着他一起做实验呢。
这个地动仪啊,虽然只是一个不能完全精准预报地震的仪器,可在那个时候就是伟大的发明。
它是张衡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人探索自然的伟大成果。
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对地震的认知,真希望我也能像张衡一样,能对身边的事情用心观察努力研究,说不定也能捣鼓出个什么新奇的东西呢。
《我眼中的张衡与地动仪》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啊,那可太有故事了。
我上历史课的时候,就对地动仪特别感兴趣。
有一次我们历史老师拿着一个简单的地动仪模型到教室来。
哇,那可把我们都吸引住了。
老师说这只是一个很简单模仿地动仪做的模型,但是还是能让我们大致知道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TSP超前预报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及结论
TSP超前预报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及结论1.现场测试2009年8月22日,椿树垭隧道进口开挖至K1535+650 处。
2009年8月21日下午进口施工现场布置钻孔、钻制激发炮孔和接收器孔,22日上午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工作。
接收器位置在K1536+702处,设在右侧洞壁处(面向工作面)。
炮孔与接收器孔的空间设计位置见表2。
数据采集时,采用X-Y-Z三分量同时接收,采样间隔62.5μs,记录长度450ms (7218采样数)。
激发地震波时,采用无爆炸延期的瞬发电雷管,防水乳化炸药(药卷包装,200克/卷),激发药量为50-67克/孔,起爆前注水封堵炮孔。
现场实际激发24炮,24炮参与数据处理,个别炮孔耦合不佳,产生一定的爆破噪声干扰,影响数据质量,对预报结果有一定影响。
2.处理结果解释与评估采集的数据采用TSPwin light2.1专用软件进行处理。
处理时,首先正确输入隧道及炮点和接收点的几何参数。
剔除质量差的记录道。
质量合格的地震道才用于数据处理和解释。
处理的最终成果包括P波、SH波、SV波的时间剖面、深度偏移剖面、提取的反射层、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反射层二维分布等。
本次预报出解译结果见表3。
预报相应探测解译成果图见图4。
表3 椿树垭隧道进口段TSP超前地质预报解译成果表3.预报结论根据以上的探测和解译工作,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所预报范围内,围岩以Ⅳ级围岩为主,部分地段可达Ⅲ级,岩体完整、稳定性较差,弱风化白云岩、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质坚硬,岩体破碎,易掉块,欠稳。
(2)探测范围内无大的断层破碎带、含水体等不良灾害体存在,仅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构造破碎带,含少量裂隙水。
(3)推测K1536+599-589、K1536+563-552段构造破碎带较发育,注意谨慎施工。
(4)本次解译的岩溶裂隙破碎带位置、规模,可能受数据采集质量影响,与实际有所差异,具体位置和规模以现场实际开挖揭示为准。
(5)所给围岩级别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应以现场实际开挖揭示为准。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介绍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为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避免地下水发育地段突水、突泥的发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失,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判定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并纳入工序管理之中。
经过超前地质预报,在开挖后对地质条件再次认知,通过对比反馈信息和分析,逐步提高对围岩的预报判释的准确性。
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程序参见图2图2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程序图地质素描地质素描预测法分为岩层岩性及层位预测法、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以及不规则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三种。
对掌子面已揭露出的岩层进行地质素描(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构造特征和特殊标志),给予准确定名,测量岩层产状和厚度。
测量该岩层距离已揭露的标志性岩层或界面的距离,并计算其垂直层面的厚度。
将该岩层与地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相比,确定其在地表地层(岩层)层序中的位置和层位。
依据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的岩层层序,结合TSP探测成果,反复比较分析,最终推断出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即将出现的不良地质在隧道中的位置和规模。
施工过程中,每次爆破后由地质工程师进行地质素描,内容包括掌子面正面及侧面稳定状态、岩层产状、岩性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间距、长度、充填物、数量)、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现象、涌水情况、水质情况、水的影响、不良气体浓度等。
同时定期对地表水文环境进行观测和监测记录,及时了解隧道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最终做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展示图。
及时对洞内涌水进行水质分析和试验,提交分析和试验结果,对影响隧道衬砌结构的水质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技术部门,以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超前探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发育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岩层接触带、构造及发育带超前物探长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距离约200m),对比方法为水平钻孔超前探测。
TSP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TSP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樊一平【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TSP; 超前地质预报; 隧洞; 地质分析【作者】樊一平【作者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1+.1物探法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探测距离较远等优点,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检测方法中占有非常高的使用比例,是超前地质预报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1-2]。
目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最先进的物探法,为隧道地震反射波法即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TSP)。
在隧道施工期间,利用TPS技术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测,是提前准备预防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保证隧道安全施工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今生态环境保护对隧道工程建设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3]。
1 隧道地震波反射法(TSP)检测原理炮孔布置在掌子面后方一定范围内,因此在检测前要在掌子面后方开挖一段隧道。
地震波由少量炸药卷发生爆炸时发出,且以球形形式在隧道岩体中传播,当地震波遇到阻抗较差的含水层、断裂带、软基层等介质层,一部分地震波会被反射回来,而另一部分地震波会沿着岩体介质继续传播,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能量越来越小,直到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为止。
地震波的反射波信号用三分量地震波检测仪接收,这种检测仪灵敏度较高,可以探测到距离较远的岩体介质,通过检测地震反射波的波速、时间及波形和能量的强弱,可判断检测段隧道岩体的地质组成条件。
如图1。
图1 地震波反射法的预报原理地震波由特定爆破点通过人工爆破发射,在隧道一侧每隔1.5~2.0m的距离布置激发孔(一般小于24),并在离最后一个发射孔20m远的墙体两侧墙位置分别布置一个地震反射波接收器,发射孔和接收器基本上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地震早期预报系统成为可能
G S定 位卫 星是如 何实现 精确定 位 的 P
当我们进入一 个完 全陌生 的地 区时 , 可借 助 G S 全球定 P(
位系统) 来进行导航。G S定位卫 星向地 面的 G S导航仪发送 P P
所提出的埃迪卡拉 ( daC rn E i aa ) 期包括从 6亿 年前 到大 约 5 4 . 2亿 年前的 5 0多个 万 年 的时 间 。当多
稳定运行 , 依赖于 G S定位 卫星空间轨道位置 的精确捕 获。 P 与在地面上寻找参 照物不 同的是 , 太空 中并不存 在所谓 的 “ 轨道线 ” 来定位我们 的地球 。更 糟的是 , 太空中的一切物体都 在运动之中。由于受 到来 自太 阳和月球 双重万有引力 的影响 , 地球在旋转过程 中始终处于一种 “ 晃动 ” 的状 态 中。其 他一些
工作提升 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ht / g oo y c m. t p:/ e lg . o
潘 潇 , 译 . 源骏 , . 编 刘 校
地 质年代 增加 了一个 新 时期
地质学 家早 在 10多 年前就提 2
出过 在 地 质 史 上 应 增 加 一 个 新 的
时期。
朱建 东, 编译. 刘源骏 , 校.
星发送信号 的时间差来计算获得。 每天都有百万计的用户在美国宇航局 戈达德太空飞行 中心 ( odr pc G d a S ae d
Fih C n r 的 肖邦 ・ ( hp a 博 士说 , l t et ) g e 玛 C ooM ) 全球 定位系统 的
“ eda ” 文丁期 ) V ni ( n 这个名 字 , 但是
当时没有被 采用。现在 的这个决定 是在地质 专家 们经 过 了 1 长期 5年 考虑之后做 出的。 国际地层委员会秘书长吉米 ・ 奥格 (i g ) J O g 教授对 B C m B
TRT6000与TSP203超前预报的比较表
维的视图, 对斜交隧道 (尤其是大角 的裂隙可能没有反映,对于所描 度斜交隧道)裂隙也能很好地反映。 绘的倾斜裂隙,会低估它们的距 离。设备也不能提供关于岩石和 土壤的工程性质等信息
机器自动化程度高,软件使用简单, 每次试验前需要钻 26 个钻孔,3 节省学习时间, 由电磁波发送器, 或 分量地质检波器也必须事先粘结 时间和 费用成 本 钻机, 或掘进机, 或风镐产生地震信 在岩石表面,炸药爆炸和波形记 号, 可以不需要炸药爆炸来产生地震 录的过程要相当快的,钻孔和向 信号,费用相对较低, 。 钻孔装药将需要时间,费用也相 对高
带高频过滤, 降低传输距离和土的噪 无高频过滤和低频过滤 声,低频过滤降低风燥 工作电压:直流 12 伏 工作电压:直流 6 伏
外接电源: 230/110 伏交流, 50/60Hz 外 接 电 源 : 230/110 伏 交 流 , 50/60Hz 温度范围:存放环境温度-100—600; 温度范围: 存放环境温度-100—600 操作环境温度 00~+500 工作温度: 操作环境温度:00~400 00~700 ;湿度:30-90%
隧道工程施工、 工程建设、 修建道路、 主要用于隧道工程施工 地层绘图、 采矿、 地下水文和地质测
应用领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量、 填埋物的描绘和定位、 判断地下 危险物的移动
震源
电磁波发送器,或钻机,或爆炸 接收器端口:9 个
钻机、挖掘机和爆炸 接收器端口:4 个
采样间隔:31,64,125,250,500, 采样间隔:62.5,125μs
电脑配置
工作温度:00~400;湿度:30-80%
Winxp 系统的专用型便携式电脑, Winxp 系统的专用型便携式电脑 配 内置打印机。 显示波的轨迹、 各种不同区域的三维 显示声波轨迹、频谱、速度及偏 图、 自动增益控制、 固定增益和采集 移结果 后的过滤, 内置软件直接绘出波形轨 输出评估范围内的岩石力学性质
如何编织能预测地震的电磁蜘蛛网
如何编织能预测地震的电磁蜘蛛网作者:蒋敏来源:《电子世界》2013年第10期【摘要】在空旷地上放置6~8个ASK(幅度调制)无线发射模块(3KM),就可以在方圆约30平方公里范围内感应到大地电磁场变化,改变FSK(频率调制)模块电阻,就能在中央接收端上分别收到信号,利用专门的定时器,就能每10秒接收一路信号,再由51系列单片机软件判断大地电磁场异常与报警。
专门用来地震前监视空间电场变化,这是一种有希望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关键词】电磁蜘蛛网;麦克斯韦方程组;地震短临预报;ASK(幅度调制)无线发射模块1.引言有资料介绍: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7.8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处存在强大的地震波电磁场,在收音机的接受端,强大的地震波电磁场就淹没了各个广播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所以唐山市在大地震前收音机收不到广播节目,又因为强大的地震波是外来的地下电磁场,它不是广播电台发出来的的声音、音乐等等,它是属于一种杂波,所以收音机收到的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杂音,听不到一点电台广播的声音。
如果地下发出的电磁波是比较弱的电磁波,将在收音机里调制在电台发出的调幅波上不是原来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失真,声音变味了。
2.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临近主震发生前,在震源区附近将不断地产生许多新的裂缝,裂缝的两侧带有相反的电荷,它相当于一个电偶极子充放电,向外发射电磁信号。
这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1)、(2)、(3)得到解释,方程组是由高斯通量定理、磁通连续性原理(又称为磁场的高斯通量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全电流定律(又称为一般形式下的安培环路定理)4个方程式所组成的:(1)上式中(2)是自由空间中的光速。
请读者注意麦克斯韦方程组各方程式的积分限:第1式和第2式中,等号左边是场矢量在封闭曲面S上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等号右边是在S所包围的体积V内的体积分;第3式和第4式中,等号左边是场矢量在任意形状闭合曲线L上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等号右边的曲面S是以L为周界的任意形状的曲面,S的正方向与L的环绕方向呈右手螺旋关系。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地质灾害是一种因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
为了及时预测、预警和防范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是非常必要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通过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预警、预报和防范。
三、项目内容和方法1.内容:(1)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存储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信息;(2)开发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3)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4)开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预测结果的动态展示和及时发布;(5)建立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相关应急救援的指导。
2.方法:(1)采集数据: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实时的数据信息;(2)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数据模型;(3)预测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并通过实时数据的输入和更新,不断优化模型;(4)系统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开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5)系统测试与应用: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和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本项目所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已有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技术可行性高。
2.经济可行性: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可以减少损失和提高救援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提前预警和预报,可以减少灾害的损害程度,具有很高的社会可行性。
五、项目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收集相关的地质灾害数据和资料,确定系统需求和功能。
2.系统开发: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分阶段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
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自动检测报警系统
刘 坚 ’
1 )中 国北 京 1 0 8 0 0 5中 国 地 震 局 地壳 应 力 研 究 所
该 系统 可实 现测 项 分 量 与 检测 方 法 的 自 由定 制 , 过 利 用 相 关 分 析 、 分 检 测 、 体 潮 相 关 检 测 、 通 差 固 方差检测 、 台阶 检 测 与 金 日光 第 四 统 计 力 学 群 子 统 计 理 论 等 多 种 检 测 方 法 , 现 了 对 数 据 的 自 动 实 异 常检 测 与 报 警 。试 验 证 明 , 系 统 有 效 可 行 , 为 地 震 数 据 监 测 人 员 与 地 震 预 报 人 员 提 供 一 定 该 可
地 震 前 兆 数 据 异 常 自动 检 测 报 警 系 统 通 过 对 前 1天 采 集 的 最 新 数 据 运 用 相 关 分 析 、 差 方
检测 、 差分 检测 、 台阶分 析 、 固体潮 相关计 算 与金 日光第 四统 计力 学群 子统计 理论 分析 等 方法 ,
实 现 自动 检 测 报 警 与 图形 浏 览 。 1 1 地 震 前 兆 数 据 的 相 关 分 析 检 测 .
自动 异 常 检 测 与 报 警 , 地 震 监 测 预 报 人 员 提 供 方 便 。该 系 统 适 用 于 服 务 器 、 机 运 行 等 不 同 为 单
的工 作模 式 , 配置 方式灵 活 , 多种 检测 方法 任选 , 同实现最 新地 震数 据 异常 自动检 测与 报警 。 共
1 检 测 原 理
0 5以上 。根据该 原理 , . 可通过判 断 相邻 2天 数据 的线 性 相关 程 度来 判 定数 据 是 否 异常 。理
论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一 — — 一 ㈩
√ X 一( x z . y 一( yzN z )N √ 2 ) / /
地震仪器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地震仪器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王辉【摘要】根据当前我国地震观测的形势需要及国产地震仪的研发现状,指出了我国应加强地震仪器自主研发的必要性.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地震仪器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地震仪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应用范围,并对如何提高地震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7(000)009【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地震仪器;自主研发;必要性;可行性【作者】王辉【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2引言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灾害每年都会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加强地球内部构造研究,探求地震产生的机理,以及加强防震减灾技术研究是当前我国地震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震科学是一门严重依赖于观测的科学,地震监测是地震和地球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的需要。
而地震监测则离不开地震监测仪器。
近年来,针对美国的“地球透镜”(Earthscope)计划,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1];在《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地震科学发展规划》)中也提到了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计划,这些研究计划都离不开大量的地震监测仪器。
例如,在华北地震台阵的建设中,除了已有的固定台站,又新采购了两百多套宽频带地震仪布设流动台站。
由于国产地震仪在性能技术指标方面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在新购进的地震仪器中,基本都是采用国外进口的仪器。
针对当前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2005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大力加强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实施“张衡工程”的建议》; 2006年科技部也启动了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计划。
鉴于地震科学界需要大量监测仪器设备,并且大多依赖进口的现状,加强地震仪器的自主研发是十分必要的。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介绍
2.3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为保证隧道的顺利施工,避免地下水发育地段突水、突泥的发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失,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判定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并纳入工序管理之中。
经过超前地质预报,在开挖后对地质条件再次认知,通过对比反馈信息和分析,逐步提高对围岩的预报判释的准确性。
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程序参见图2图2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程序图2.3.1地质素描地质素描预测法分为岩层岩性及层位预测法、条带状不良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以及不规则地质体影响隧道长度预测法三种。
对掌子面已揭露出的岩层进行地质素描(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构造特征和特殊标志),给予准确定名,测量岩层产状和厚度。
测量该岩层距离已揭露的标志性岩层或界面的距离,并计算其垂直层面的厚度。
将该岩层与地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相比,确定其在地表地层(岩层)层序中的位置和层位。
依据实测地层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的岩层层序,结合TSP探测成果,反复比较分析,最终推断出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即将出现的不良地质在隧道中的位置和规模。
施工过程中,每次爆破后由地质工程师进行地质素描,内容包括掌子面正面及侧面稳定状态、岩层产状、岩性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间距、长度、充填物、数量)、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现象、涌水情况、水质情况、水的影响、不良气体浓度等。
同时定期对地表水文环境进行观测和监测记录,及时了解隧道施工对地表水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最终做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展示图。
及时对洞内涌水进行水质分析和试验,提交分析和试验结果,对影响隧道衬砌结构的水质提出处理意见,上报技术部门,以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3.2超前探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发育地段的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岩层接触带、构造及发育带2.3.2.1超前物探长距离超前物探:首选方法为TSP203地质探测仪(探测距离约200m),对比方法为水平钻孔超前探测。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3.1.1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1.前言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是瑞士安伯格测量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研制的一套超前预报系统,到目前经历了从TSP202、TSP203到TSP203plus三次更新换代。
通过产品换代,该系统更加轻便、操作更加简单、功能更加强大、智能化程度更高。
我国于1996年首次引进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这十几年,该系统的应用得到大力推广,被大量应用于公路、铁路隧道,水力、电力输水洞,城市地铁以及其它洞室工程地质预报。
目前,TSP系统已成为超前地质预报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开展TSP超前地质预报可以及时了解掘进前方地质情况,为隧道施工和支护参数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提高掘进速度,为施工单位赢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概述2.1适用范围TSP203系统适用于对断层及其影响带、破碎带、溶洞、裂隙发育带、软弱夹层,以及地下水的预测预报。
2.2技术特点TSP203系统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一般预报长度在100 m~150m)、预报准确性高,提交结果及时,对掌子面施工干扰小等特点。
2.3基本原理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原理进行地质预报。
预报时,通过爆破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隧洞中的岩体内传播,当遇到波阻抗界面时,如断层、破碎带、溶洞,大的节理面等,一部分地震波被反射回来,反射波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传感器被记录仪接收,然后用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即可得到清晰的反射波图像。
通过对反射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如波速、延迟时间、信号强弱、波形等,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设计勘测资料、跟踪观测地质资料就可预测预报隧洞前方及周围地质情况,并确定地质异常的位置和特性。
TSP203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2.4仪器设备及主要参数TSP203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测震专业软件评估平台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测震专业软件评估平台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章静;林捷;杨乐
【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
【年(卷),期】2013(008)00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测震软件评估平台的基本架构和功能,通过具体测试实例阐述了评估平台的应用,为地震行业专用软件的测试提供了一个比测运行的软件支
撑平台.通过对被测软件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试,评价了被测试专业软件在数据汇集、数据交换、实时处理、交互处理、地震编目、数据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测震专业软件提供了相应的实验依据,为地震行业专用软
件的质量保证起到积极作用.
【总页数】8页(P326-333)
【作者】章静;林捷;杨乐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无线自记测震系统在露天矿山爆破地震控制中的应用 [J], 陈寿如;肖清华
2.“重复地震”在江西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定位精度评价中的应用 [J], 董非非;邓辉;郑斌;梁帅
3.测震学综合应用软件系统在地震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J], 李闽峰;李圣强;王斌
4.大型数据平台搭建技术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与研究 [J], 单德华;杨红艳;孙鸿雁;
吴野
5.测震学信息增益合成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孟保成;王志铄;张亚琳;苏莉华;陈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预报系统分析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
下面提出两种地震预报方法:第一种是紧急地震预报,主要原理是利用地震波P波和S波传递的速度差。
原来地震时会同时发生两种地震波:P波和S波。
P波也叫纵波,是地震初期微动,震动较小;S波,也叫横波,是主动波,震动大。
P波与S波的传递速度不同,P波每秒7公里,S波每秒4公里。
地震预报系统就是利用这个传递速度的不同打时间差,在监测到P波后,预测即将到来的S波,抢在S波到达之前向各地发出警报。
所以,虽然上面写“紧急地震预报”,严格来讲,它不是事前预报地震的发生,而是在地震确实发生之后,第一时间发出的地震警报,叫“紧急地震速报”。
第二种是测磁式,根据地震前后地磁产生变化预测,地震能量释放前,将有一定强度的地震前兆电磁波产生,这些电磁波高频部分将被地壳低电阻层吸收和反射。
而大部分低频波却可以直接透射地壳;反射部分在高电阻层中以波导形式传递到较远的地方,并在基岩露头或断层处逸出地壳表层,进入大气空间。
地震电磁脉冲观测系统观测的内容是临震前电磁辐射的强度(能量)和脉冲变化高幅值的组数。
系统设定一“门槛电压”,其值选在毫伏级(根据不同干扰背景可调整),当脉冲变化的振幅超过系统所选定的“门槛电压”值时脉冲数进入记录通道,小于“门槛电压”的脉冲被滤掉。
因此,所记录的观测值是大于“门槛电压”的脉冲数,而不是系统频带内的全部噪声,大部分背景性干扰已被屏蔽掉,而电磁辐射的强度(能量)直接进入到记录通道,便于频谱计算和分析。
地震预报测试系统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岩层受压变形破裂, 向外产生电磁波辐射或电磁辐射,这种过程在地震发生之后结束。
这种物理现象已在实验中被证实,也被国内外多次地震发生的情况所证实,利用电磁波成功预报地震的例子也有不少。
与地震有关的电磁波辐射频率范围很宽,从零点几赫兹至几兆赫兹都有。
在地震孕育到发生的过程中, 电磁波频率从低向高,幅度从小到大变化。
但是,孕育后期的中、高频、超高频的电磁波辐射容易与其他工业、通讯、新闻等的电磁波信号相重叠,很难从中提取异常成份。
相比之下,超低频电磁波的干扰少得多,正常和异常情况容易区别,并且比中、高频的电磁波传播距离更远,容易接收。
因此,记录和分析超低频(20Hz以下)的电磁波变化,可以了解地震孕育、发生的变化过程,从而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
为此,设计了地震预报测试系统。
一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地震预报测试系统有两路输人接口,可以接两个电磁波探头。
按东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可以接收不同方向的电磁波,便于分析。
该系统是一台电磁波脉冲次数数字化记录仪,每隔1小时统计一次结果。
工作时,仪器自动不停地接收记录电磁波脉冲信号, 当没有脉冲时(或当脉冲很微弱,低于检测下限时)记录单元的数不改变。
当一个脉冲到来时,先经过放大器对脉冲进行放大,再经过八阶数字滤波器,剔除大于20Hz 频率的信号,对20Hz 以下的脉冲二次放大,并进行模/数(A/D)转换,确定出脉冲的幅度大小,然后根据幅度值的大小、当前的日期时间和探头.在内存贮器相应的记录单元中,脉冲记录次数增加1次。
如此循环工作, 以达到按不同的脉冲幅度保存每小时脉冲次数的目的。
如果脉冲的幅度分得很细,这虽然有利于日后分析,但其数据量将很庞大,对仪器的设计、造价、数据存贮等不利。
因此,该监测仪将幅度值分成4级,即K>0V,K>1.5V,K>3V,K>4.5V。
使记录的电磁波脉冲有两个信息量,既有频度的变化量又有幅度的变化量,既有利于分析又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可靠性。
判断时可以根据记录到的数据,推算被接收电磁波脉冲信号的强弱变化情况:如果在几个幅度级别中都记录到数据,就表示电磁波的脉冲信号很强、幅度大;如果某个时间记录的次数很多,就表示电磁波信号很多、很密。
保存数据采用以小时为统计单位,每小时分别保存两个探头4个级别共8个数据。
并把仪器内存放某日某一时间某个探头数据的单元设成是固定的,预先在内存贮器中分配了固定位置。
一般情况下,每小时的数据会按时间顺序来逐小时更新,每个月只更新一次。
即某个月的数据能够保存到下个月同一时间的数据被更新的时候,所以数据在仪器内可以保存一个月。
当没有电或停测时,某单元的数据不被更新,仍维持上一个月的数据。
仪器接通电源后便可以开始工作,通过仪器面板上的按钮,可以显示记录在仪器内的数据,这时可把数据抄写下来。
若与近距离的电脑连接,便可以把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配合电磁波管理计算机软件,可以对数据进行查阅、显示图形、打印报表、打印图形等操作, 以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工作。
若再配有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便可以与其他监测点传递和交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与快速传递;还可以实现在一个监测点对另一个监测点的电脑和仪器进行遥控操作。
能够将几个监测点连成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快速传递和共享,有利于提高地方地震机构管辖范围内监视地震的能力。
二 测试系统各部分功能和特点该系统本身是一个集微机接口技术、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产品。
除具有放大、滤波、A/D转换、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功能外,还具有电脑自动化、智能化的功能和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等特点。
系统硬件框图如下图所示。
(1)要记录到电磁波脉冲信号就要配制好的探头。
探头要有高灵敏度,在0—20Hz有强电感量,能感应出电磁波的变化,抗干扰,易搬动,体积小,有坚固耐用的保护外壳。
探头磁芯采用导磁性能强的镀膜合金制成,外面绕两组线圈,一组是工作线圈,另一组是标定线圈。
探头外壳长约40cm,直径8cm,由铝型材料加工而成。
该探头将0~20Hz的电磁波感应成0—50Ouv电压输出。
探头干扰小,使用方便。
该探头用于记录时, 已记录过多次有别于正常情况下的脉冲信号和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若能把探头埋予地下则效果会更好。
(2)单片微机控制仪器以单片芯片89C51作为全机控制中心, 在监控程序运作下能自动、连续工作,有效地采集、存贮、显示和抄录数据以及进行数据通信(3)数据的可靠保存仪器采用E2PROM存贮数据, 能可靠地保存长达一个月的数据序列,并且不会因停电、干扰或搬迁等因素而掉失,从而提高其可靠性。
(4)电磁波信号的放大仪器放大器前级放大8000倍,后级放大lO倍,后级可以通过仪器面板上的按钮进行手工设置,使多台仪器的记录结果有定量化的比较。
(5)0~20Hz低通滤波采用美国MAXIM公司的八阶开关电容式数字滤波的芯片,设计成一个拐点频率灵活设定的高精确度的高阶低通滤波器。
滤波频率可以通过线路板上的插针式选择开关进行设定,选择测量范围为0~5 Hz、0—10 Hz或者0—20Hz的滤波频率。
(6)电磁波信号幅度的采样为压缩数据量,我们忽略每个脉冲的频率,只统计脉冲出现的次数,一个脉冲统计记录一次, 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分组统计。
还把脉冲幅度划分为4个量级 根据脉冲幅度的大小作相应的记录。
(7)数据存贮的时间性 仪器系统需要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基准,即实时时钟。
为此,仪器采用了美国DALLAS公司实时时钟芯片,具有百年日历,掉电后照常行走,保证时间日期的准确性。
(8)整机的高抗干扰性为提高仪器的抗干扰性能,采用美国XICOR公司的up监控芯片设计一个集上电复位、电源监控、WATCHDOG电路于一体的单片机监控电路,能在程序失控下自动唤醒CPU并重新进入正常的测量工作。
(9)数据采集的连续性 由于仪器长期工作且无人值守,一旦外界电力中断便会引起数据采集的不连续,为此,仪器设计了不间断电源电路,内置6V免维护干式电池,在断电24小时内,仍能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力,以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
(10)整机低功耗设计为便于借助后备电源或不问断电源实现不问断监测,仪器必须设计成低功耗工作方式。
因此,整个仪器元器件均由CMOS或HCMOS低功耗集成电路构成,使整机功耗小于5W。
(11)串行通信功能能通过仪器的通讯口与计算机串行口进行近距离数据通信,计算机可随时接收仪器存贮的数据,与计算机实现数据转存,波特率为9600BPS(12)能适应电压变动采用纹波少的稳压电源以适应电压的大范围变动。
(13)提供方便灵活的操作方式仪器面板上有6个键盘按钮,用户通过按钮, 以人机交互方式查阅抄录数据。
用于控制显示时间、显示数据、设置日期和设置放大倍数等功能。
能通过按钮修改日期时间值,自行设置两路探头输入的放大倍数,查阅指定时间的电磁波数据。
(14)电磁波信号接收显示仪器面板两旁各竖立8个指示灯,从中间向两端分别指示电磁波4个幅度级别的接收情况。
平时指示灯是不亮的,当接收到信号时,对应幅度的指示灯闪烁一次,这样就知道当前电磁波信号的接收情况和大小强弱。
(15)仪器内单片微机程序的编制记录仪器的控制程序由主程序和数据采集程序、存贮程序、定时中断服务程序、键盘及显示中断服务程序和通讯中断服务程序等组成, 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存贮及显示。
(16)计算机处理软件的编制能在计算机上对电磁波数据进行处理。
用户可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接收仪器的电磁波数据:显示查阅和修改数据;数据格式转换;数据的图形显示:图形打印; 日报和月报表输出。
三 结论在地震发生之前,电磁波脉冲频率都有由低逐渐变高的规律,从小于1Hz变化到十多赫兹 ,而数字化的脉冲记录方式为避免造成数据量太大,不能记录每个脉冲的频率。
如果要解决记录频率与压缩数据的矛盾,又要使仪器不用进行太大的改动,可设想增加一个统计每小时平均脉冲频率或最显著频率的数据项。
该项数据对每个探头每个小时只有一个数,以反映这段时间内的脉冲频率总体变化情况,从而为震前电磁波脉冲的研究多提供一个重要数据。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各个监测的电磁波资料,发挥监测网的作用, 在各监测站的计算机设备中,开发研制一个自动通讯软件,使各监测站能够在每天某个指定的时间(例如每天晚12时),把当天的数据自动传送到监测中心的计算机服务器中。
这样,既可以快速收集资料,又可以及早掌握各监测站仪器的运转情况。
要开展对地震前兆信息和外界干扰信号的判别研究。
尽管20Hz 以下的电磁波信号干扰较少,但还是有干扰,要利用国内外电磁波研究的经验,结合实际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制定数学模型,编制计算程序,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
附录:翻译一Weighing earthquake wavesM. Landes a, J.R.R. Ritter a and U. Wedeken ba Geophysical Institute, Universität Karlsruhe (TH), Hertzstrasse 16, 76187 Karlsruhe, Germanyb Sartorius AG, Weender Landstrasse 94-108, 37075 Göttingen, GermanyReceived 1 February 2007;revised 8 December 2007;accepted 16 March 2008.Available online 30 March 2008.AbstractHigh-precision scales have detected teleseismic waves by chance from an earthquake some 3700 km away. The interpretation yields excellent agreement between recordings of the scales and nearby seismographs. Ground displacements at the locality of the scale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range of 20–420 μm. The comparison of both data sets showed that thescales respond to local ground accelerations in the same way as a long-period seismometer (T0> 5 s), if observed displacements are larger than 5 μm.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we suggest to use high-precision scales as additional devicesto monitor earthquake waves as well as similar artificial vibrations.Keywords: High-precision scales; Seismographs; Earthquake1. IntroductionHow heavy are earthquake waves? This question may seem absurd, as seismic waves have no mass in a physical sense. But they excite acceleration forces, and therefore, a strong earthquake may cause considerable damag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At great distances, these ground accelerations generally remain unnoticed unless they are recorded by seismometers or, for instance, by high-precision scales. Such scales, as developed and produced by the Sartorius company in Göttingen (Germany), need to be adjusted prior to the actual measuremen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accuracy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asurement. The tests are conducted at the scales’ highest sensitivity, which makes them prone to any disturbance caused by seismic ground motions. Therefore, it is not unusual that tests have to be repeated, thus accumulating economical losses while hoping for a period of seismicquietness.2. Measurements of the GENIUS scaleOn the evening of 6 December 2000, several scales of type GENIUS ME215S (Fig. 1a) were set up in the basement of the Sartorius company in Göttingen in order to test load changes using built-in calibration weights. These scales have a weighing capacity of 210 g and a full-range readability of 0.01 mg. Their monolithic weighing cell uses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compensation and an optical feedback system [1]. In order to save electrical power, it is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scale is mechanically in balance if the load is about half the maximum range. The scales measure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F = m · g (mass m, local 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g = const. if the scales are stationary).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correct mass of any (external) weight, the scales must be calibrated via an internal weight with a known mass at the location where the measurement is conducted.Fig. 1. The strong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underneath Turkmenistan (east of Caspian Sea) on 6 December 2000, at 17:11:08 UTC was recorded by (a) GENIUS ME215S high-precision scales and (b) the Wiechert seismographs in Göttingen, Germany. The epicentral coordinates were given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as to 39.686°N and 54.856°E, with a hypocentral depth of about 30 km. The momentmagnitude of the December 6 event was determined to Mw = 7.0. The earthquake wa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Arabian and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s. (a) Measurement of the GENIUS ME215S scale (Sartorius, Göttingen) between 17:07 and 18:07 UTC. The jumps resemble load changes during the test from 0 to ≈203 g. Different types of teleseismic waves can clearly be identified, P: direct mpressional wave, SS: shear wave reflected at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Earth, R: surface wave (Rayleigh type). (b) Measurements of the Wiechert seismographs (Göttingen) plotted on smoked paper. The acceleration seismograms were scanned and the gray scale inverted. Parallel lines result from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circulations of the paper roll. The Z component was recorded with the vertical Wiechert seismograph (image on the left), the N–S and E–W (horizontal) components were recorded with the astatic horizontal pendulum (not shown here). The first arrival is marked at 17:17:47 UTC, further arrivals are indicated. P, S: direct compressional/shear waves, PP, SS: compressional/shear waves reflectedat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Earth, R, L: surface waves (Rayleigh, Love).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cale display, δF(t), during an earthquake are 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δg(t)(1)In the city of Göttingen, g was measured at 9.812 m/s2. In order to calculate δg(t) from δF(t),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F, which is electromagnetically compensated during the steady state, must be determined. When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waves (Rayleigh surface waves) reached Göttingen, both internal calibration weights with a total mass of 202.94 g were used. However, it has to be stressed that only the mass, which moves the scale out of balance, contributes to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In the case of the GENIUS ME215S, the scale is in balance (i.e. no electrical current flows) with a load of 91.53 g. Therefore, only(202.94 − 91.53)g = 111.41 g contribute to F, and Eq. (1) yields (1 digit equals 0.01 mg) (2)Without the calibration weights (0 g in Fig. 1a),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is smaller and, therefore,(3)Comparing Eqs. (2) and (3), the difference in 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due to external forces (as triggered by an earthquake) is minor when the scale is loaded with some 203 g or with no weight at all. However, if the scale is loaded with approximately 91 g, the additional acceleration forces will be balanced and thus no seismic data is recorded.The largest (additional) accelerations due to the Turkmenistan earthquake were observed when both internal calibration weights were used. Rayleigh waves reaching the city of Göttingen generated deviations of ±95–100 digits on the GENIUS scale (R in Fig. 1a; peak-to-peak 190–200 digits). Using Eq. (2), this amounts to about ±85 μm/s2 in additional acceleration. The maximal ground displacement Amax is then determined by(4)摘要高精度天平检波器随机从3700公里距离内检测到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