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完整版)前言链球菌感染作为一种常见且具传染性的疾病,其进展不容忽视。
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中,一旦侵入机体,可迅速引发多种症状,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化脓性炎症乃至变态反应性疾病。
因此,对于链球菌感染的及时识别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链球菌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成对或链状排列,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部分嗜CO2。
生长依赖特殊培养基,如含血培养基,通过同型乳酸发酵分解葡萄糖。
无触酶,种类繁多,多数为人体正常菌群,少数可致病或条件致病。
根据溶血现象,链球菌分为α-、β-、γ-三种类型。
01链球菌分类链球菌是一类多样化的细菌,根据遗传关系和特性,可以细分为多个类别。
链球菌及其相关菌株的遗传关系,包括草绿色链球菌(Mitis Streptococcus)、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血链球菌(Sanguinis)以及牛链球菌(S.bovis,分为有荚膜和无荚膜两种)。
链球菌的分类不仅有助于理解其生物学特性,还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肺炎链球菌是引起肺炎等严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而草绿色链球菌则常在口腔中发现,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
此外,其他链球菌相关菌株,如肠球菌(Enterococci)等,这些菌株在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02人体常见链球菌常见的从人类分离的链球菌分类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草绿色链球菌,是人类呼吸道及肠道的正常寄居菌,致病力相对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化脓性感染、肺炎等。
其中,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是对人类致病性最高的链球菌之一。
丙型(γ)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引起感染。
此外,根据链球菌的抗原结构和DNA同源性等特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菌族和血清型,如变形链球菌族、唾液链球菌族、咽峡炎链球菌族等。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局解手术学杂志http ://2023,32(6)J REG ANAT OPER SURG 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胡明淼,周雪勤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妇科,广西 南宁 530199)[摘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进步,阴道微生态的研究成为临床热点。
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症、盆腔炎症、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宫颈病变、恶性肿瘤等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对阴道微生态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3-01-13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HU Ming -miao ,ZHOU Xue -q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Wum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19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olecular biology ,vaginal microecology has become a clinicalhotspot.Vaginal microecolog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such as vaginitis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infection ,cervical lesion ,malignant tumor.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studies o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diseases.Keywords: vaginal microecology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lactobacillus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阴道微生态是女性体内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阴道微生物菌群、解剖结构、机体内分泌调节系统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共同构成,他们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维持阴道微生态系统动态平衡[1]。
微生物学中的新研究成果
微生物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微生物是生命中最为基础的存在之一。
它们不仅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对于土壤、食品、水质、人类肠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打开了更多微小世界的奥秘。
一、单细胞真核生物——古菌的发现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研究人员对单细胞真核生物——古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古菌并不是细菌,而是一种特殊的真核生物,与其他真核生物相比,它们具有更高的温度耐受性,并且在一些高温、寒冷、高压等极端环境中依然可以存活繁殖。
例如,热泉、火山岩浆中或深海的黑海盆地等。
这也为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古菌有着更多的生态功能和科学应用价值。
例如,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质;在药物研发方面,古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应用于新药开发。
二、微生物来源食品和饮料的挖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食以安为天”的道理,对于健康的食品和饮料需求也越来越高。
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和饮料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含多种微生物和营养物质。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来源食品和饮料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中。
比如,小米酒,酿制小米酒时,小米中的微生物会发酵,不仅使小米的营养成分得以更快速的吸收,而且还含有丰富的活性酵素和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红曲米因为红曲霉的存在而具有健脾开胃、降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酸奶则因为添加的乳酸菌,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道的健康等。
不仅如此,当前,基于微生物的人造肉,被认为是未来食品发展方向之一。
这种肉类产品是利用微生物生产相关蛋白质,并将其运用到肉类产品中。
这种蛋白质具有与天然肉类相似的结构和口感,而又因为其是经过微生物生产,不含激素、抗生素等物质,食用更安全。
三、微生物参与肠道健康的探究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而肠道微生物密切关联着人类的很多生理功能,甚至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微生物对于人类的生产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1. 新型微生物的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微生物类型。
例如在2019年,中国科学家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元基因组技术,在青藏高原羌塘高寒沼泽地带发现了一种新的甲烷氧化菌,被命名为“种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
这种菌能够利用水解谷氨酰丙气和氧气,通过甲烷氧化发酵来合成ACCU。
这一发现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类似的,人们在海底、深宅、河流等各种环境中也发现了许多新型微生物。
2. 微生物增强环境治理微生物在生物修复、水处理、土壤改良、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在废水处理中,人们利用了脱氮菌和脱磷菌来处理有机肥料中排放出的氮磷污染。
同时,利用微生物也可以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还可以循环利用资源。
3.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本身引起的疾病。
例如,人们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所引起的疾病,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抗药性细菌的出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利用微生物控制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的疾病,在近年来也开始受到关注。
例如,协同合作的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免疫机制。
因此,微生物在药物研发和医学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学研究的展望微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将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微生物的研究。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编辑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等方面的基因。
生殖道感染进展
国内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
• 一律进行总体支原体筛查,不做分型
–一旦得出阳性结果全部予以治疗 –不孕症患者如果结果不转阴则不予实施助孕技术 –长期、反复的治疗,患者心理负担极大 –有些地区存在扩大经济效益的现象
常见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二)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 1.生理盐水悬滴法: 镜下见到活动的滴虫即可诊断 2.培养法:用于症状顽固、镜下未见者
常见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三)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 1.甲硝唑 2 g,单次口服
替硝唑, 2 g, 单次口服 2 甲硝唑0.4,每天2次 连用7天
注意事项:患者服用甲硝唑24 小时内或在服用替硝唑72 小时内应禁 酒;服用甲硝唑者,服药后12-24小时内避免哺乳,以减少甲硝唑对 婴儿的影响;服用替硝唑者,服药后3天内避免哺乳
滴虫性阴道炎
(四)关于甲硝唑耐药问题
耐药约占2.5%~5.0%。可加大剂量, 即用甲硝唑2 g,每天1次,3~5 d,但要注 意毒性反应;或换药,用替硝唑2 g顿服或 500 mg 每天4次,服用1天或多天。
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
1.治疗目的:减少反复发作,减少并发其他 感染而导致妊娠不良结局。
2.方法及剂量:同非孕期。甲硝唑在妊娠期 属B类药,经20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安全,孕 早、中、晚期均可用。建议用七天疗法。
体征
实验室检查
·外阴潮红、水肿 ·阴道粘膜附着白色膜状物 ·阴道内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悬滴法:10%KOH镜检阳性 ·涂片法:革兰染色镜检阳性 ·培养法:RVVC或多次镜检阴
性者做
单纯性VVC
复杂性VVC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概述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概述遗传因素:一些人由于基因缺陷或变异等原因,容易感染某些病原体,从而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
激素水平:女性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对阴道黏膜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阴道微生态的稳定。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注意个人卫生、滥用抗生素等都会对阴道微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其他因素:如性生活、妊娠、分娩等因素也会对阴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改善阴道微生态:使用药物:使用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药物可以杀灭病原菌,恢复正常的阴道环境。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加强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保护阴道微生态的健康。
了解阴道微生态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阴道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阴道微生态评价是近年来备受的研究领域,它对于了解女性阴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阴道自净作用以及预防阴道炎具有重要意义。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常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瘙痒、疼痛等症状。
本文将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在阴道炎中的应用。
阴道微生态评价通过对阴道分泌物的显微镜观察和细菌培养等方法,评估阴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在阴道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阴道微生态评价具有以下应用:阴道微生态评价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阴道炎。
患有阴道炎的女性,其阴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细菌或原虫等微生物的数量增多,种类也发生变化。
通过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阴道炎的病因,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阴道微生态评价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阴道炎的治疗效果。
治疗阴道炎的过程中,如果改变了阴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种类恢复正常,那么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分析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分析发布时间:2022-10-14T05:55:07.97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2期作者:罗长柳[导读] 阴道微生态属于生态系统当中相对复杂的系统,同时属于较为灵敏的系统,罗长柳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摘要:阴道微生态属于生态系统当中相对复杂的系统,同时属于较为灵敏的系统,会受到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使其产生内环境改变。
伴随临床针对于微生态的研究不断深入,较多研究技术及方法逐步产生,能够为微生态研究提供较多诊断治疗方法,使人们对于阴道微生态的认知加深。
本次阐述阴道微生态系统的新观念,并对于阴道微生物环境菌群以及治疗办法展开综述。
关键词:菌群;微生态;阴道;治疗女性阴道为临床中能够具备特异性的细菌寄生部位,一般会由于受到激素改变、生长发育变化而产生改变。
阴道微生态通常由于阴道菌群环境、内分泌环境、解剖结构组建。
阴道菌群种类数量较多,相互菌群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拮抗、共生作用,同时,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属于相对复杂的系统。
本次将针对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1.阴道微生态系统1.1研究历程阴道微生态系统研究从显微镜发明开始,河南人发明了显微镜,能够在管线昏暗的视野下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分布、形态。
因此,观察中逐步发现了滴虫、细菌、酵母菌以及阴道疾病的关联性。
同时,人们逐步提高认知,在正常妊娠女性的阴道中逐步发现了Doderlein杆菌,意识到细菌群落为引发阴道感染的原因。
1955年逐步从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内分离出嗜血杆菌,因此对于此类疾病进行命名,称作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
20世纪80年代,研究中发现此细菌一般会与其他嗜血杆菌之间产生明显差异,因此,将其改名为加特纳菌性阴道炎。
随后人形支原体以及动湾杆菌进一步被发现,主要原因为大部分细菌无法通过湿片镜直接观察。
阴道生态系统当中的微生物鉴定作为依据,可培养出特异性细菌。
因此,通过细菌培养基对于细菌引发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培养不够完善,非培养依赖性技术逐步产生为细菌探索的重要变革,逐步发展为微生物鉴定以及亲缘分类的有效方法[1]。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t i o n e ic f a c y i s d e c r e a s i n g . P r o b i o t i c s c a n i n h i b i t t h e g r o w t h o f H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t h r o u g h b i n d i n g t h e s i t e i n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a n d
・
2 0 6 7・
・
新进 展
・
微 生 态制 剂 辅 助 治疗 幽 门螺 杆 菌感 染 的研 究进 展
吕志发 ,谢 勇
【 摘要 】 幽 门螺杆茵与多种 胃 肠道疾病相关 , 如 消化性 溃疡、慢性 胃炎、 胃 黏 膜相 关淋 巴瘤、 胃癌等。 目 前 随
着传 统三联 方案及其他方案的广泛使 用,幽门螺杆 茵的耐 药率越 来越高 ,根 除率 日益 下降。微 生 态制 剂可 以通过 同幽
门螺 杆 茵 竞争 结合 位 点 、抑 制 幽 门螺杆 茵所 致 炎症 反 应 、提 高黏 膜 的 免 疫 能 力 、 产 生抑 制 幽 门螺 杆 菌 物 质 、 加 强黏 膜
屏 障功能等 ,抑制 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同时可以减轻抗幽 门螺杆 菌治疗方案引起的不 良反 应 ,因此 可安 全地用 于幽 门
r e g i m e n s . T h e r e f o r e ,i t c a n b e s a f e l y u s e d t o a d j u v a n t t h e r a p y f o r e r a d i c a t i n g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
感染根管内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感染根管内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以厌氧菌感染为主的混合感染性疾病,根管持续的感染状态是根管治疗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关于感染根管的细菌群落组成及菌群中细菌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且应用了克隆文库、核酸杂交、16S rDNA 指纹技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感染根管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牙髓病;根尖周病;微生物检测;分子生物学【文献标志码】A微生物种类繁多,自然界中仅有极少数微生物得到了鉴定,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种类则更少,至多为1%。
传统的牙髓感染细菌厌氧分离培养影响因素多,鉴定困难。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微生物在根管中检出。
16S rD-NA指纹技术、克隆文库、核酸杂交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牙髓根尖周病微生物组成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进一步分析其协同作用等致病机制有所帮助。
116S rDNA指纹技术指纹技术都是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础上的,其特异性的扩增产物代表着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传统指纹技术有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
传统指纹技术主要根据扩增产物不同的解链特性,使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分子根据碱基组成特点得以分离,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系统研究。
T-RFLP以PCR法为基础,扩增的是特定的标志基因(如16S rDNA),用荧光标志引物扩增产生的PCR产物携带荧光标签。
扩增产物来源于不同细菌,它们拥有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水解的PCR产物则产生不同的带形和指纹图谱。
《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范文
《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微生物种群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随着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对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微生物种群概述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其中,病毒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则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真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这些微生物在呼吸道内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
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测序等可用于检测和鉴定呼吸道微生物;生物信息学技术则可用于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等,从而揭示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和功能。
此外,还有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可以对呼吸道微生物的基因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互作关系。
四、研究进展1. 呼吸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发现,呼吸道微生物种群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不同个体、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呼吸道微生物种群存在差异。
2.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内过度繁殖,可能导致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病毒、细菌和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过程。
3. 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发现,呼吸道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抑制其他病原菌的生长,从而维护呼吸道的健康状态。
此外,呼吸道微生物还可以与宿主细胞进行互作,影响宿主的免疫反应和疾病发生。
4.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态学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态学研究微生态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它是生物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微生态学在生态系统研究、环境保护、医学、农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优势、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微生态治疗等方面介绍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的优势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其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生态群落。
微生物群落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包括极端高温、高压、低温、高盐和低氧等条件。
在农业生产、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共同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通常包括水、土壤、空气、消化道和皮肤表面等。
与微生物群落和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是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竞争、共生和捕食等。
三、微生物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生态环境和宿主产生多种影响。
在微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许多微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例如为了获得营养或生存空间,它们之间会进行竞争。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微生物之间也会有共生关系,例如它们可以相互协作分解复杂的有机物。
四、微生态治疗微生态治疗是通过调节微生物相互作用来恢复和改变宿主内部微生态平衡的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选择有效微生物和调节宿主内部微生态平衡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肠道疾病、皮肤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和癌症等。
总之,微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涉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学问题。
微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对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理解。
广泛运用微生态学的成果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_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1JR11RA220)。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白雁飞 徐丽娟 宋雅伟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关键因素。
阴道内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各菌群的动态平衡而处于稳定状态,由此构成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其中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各菌群间此消彼长,平衡状态由此被打破,导致阴道炎症病发率和HR-HPV 感染率上升,并引发一系列宫颈病变,如无有效预防及干预手段,将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本文综述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 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降低HR-HPV 感染率及干预宫颈病变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阴道微生态;宫颈癌;乳酸杆菌[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5-0030-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5.0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and cervical HR-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BAI Yanfei XU Lijuan SONG Yawei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anzhou City, Gansu, Lanzhou 730030, China[Abstract]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 infection is a key factor leading to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cervical cancer.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vaginal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in a stable state due to the dynamic balance of various bacterial communities, constituting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mong them, lactobacillus is the dominant bacterial commun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athogenic factor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s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s disrupted due to the shift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leading to broken balanc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vaginitis and HR-HPV infection, as well as a series of cervical lesions. Without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they will further develop into cervical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inal microecology and cervical HR-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lesion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eduction of HR-HPV infection rate and intervention in cervical lesions.[Key words]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Vaginal microecology; Cervical cancer; Lactobacillus当前,宫颈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宫颈癌的患者达到265 000例,其中我国每年死于宫颈癌的患者约占全球病死病例的1/10[1]。
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阴道炎症,其发病率在妇科感染性疾病中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阴道内菌群失衡有关。
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它们共同维持着阴道的微生态平衡。
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阴道内环境改变时,如频繁的性生活、阴道冲洗、使用抗生素等,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
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阴道内的优势菌群由乳酸杆菌转变为加德纳菌、厌氧菌等。
这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胺类物质等,会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等症状。
此外,细菌产生的蛋白酶、磷脂酶等也可能损伤阴道上皮细胞,破坏阴道的屏障功能,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二、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表现细菌性阴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伴有鱼腥臭味。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等不适。
在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但分泌物较多,且可附着于阴道壁。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阴道病的症状可能并不典型,有些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分泌物增多,容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三、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进行妇科检查,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气味以及阴道黏膜的情况,做出初步判断。
2、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这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中的细菌形态、数量等,如发现大量的线索细胞(阴道上皮细胞表面附着有大量的加德纳菌等细菌),则有助于诊断。
3、胺试验:将阴道分泌物与 10%氢氧化钾溶液混合,如果产生鱼腥臭味,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性阴道病。
4、 pH 值测定:正常阴道分泌物的 pH 值通常在 45 以下,而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 pH 值往往大于 45。
感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李兰娟一.感染微生态学的产生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
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相关基础学科如悉生生物学,厌氧培养技术,电镜技术,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有众多的生理效应,并提出了对应于宏观生态平衡的微生态平衡理论。
若是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生微生态失衡,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1]。
微生态失衡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
内源性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衡、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
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随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
耐药菌株的快速形成、流行,在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
微生物繁殖快,进化也很快,其一天的变化相当于人类一千年的进化。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所称:“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新药的速度差不多。
”因此,一惟地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急需新的理论加以指导、研究。
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国内感染病及微生态学家于2001年正式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的概念,并于2002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
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并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方向转移的微生态学分支,是微生态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与感染病学交叉而成的新兴生命学科。
它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感染的微生态学原理以及防治措施[2]。
感染微生态学的提出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二.感染的微生态学原理1.传统的感染性疾病认知模式是基于病原学的模式来研究人为什么会感染、感染的表现、发展以及预后。
干细胞和微生态学
干细胞和微生态学引言:干细胞和微生态学是生物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研究方向。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可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微生态学研究了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干细胞和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
一、干细胞1.1 干细胞的定义和特点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可以通过无限分裂产生相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向特定类型的细胞分化。
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多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1.2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多种干细胞,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胚胎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而成体干细胞则可以通过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技术,实现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1.3 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在再生医学领域,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损伤等。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然而,干细胞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伦理问题、安全性问题等,需要科学家们共同努力。
二、微生态学2.1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等。
微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2 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微生态学通过采集样本、分离纯种菌株、建立菌株库等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和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代谢功能等。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微生态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2.3 微生态学的应用前景微生态学在农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中,微生态学可以用于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李兰娟一.感染微生态学的产生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
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相关基础学科如悉生生物学,厌氧培养技术,电镜技术,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有众多的生理效应,并提出了对应于宏观生态平衡的微生态平衡理论。
若是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生微生态失衡,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1]。
微生态失衡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
内源性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衡、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
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随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
耐药菌株的快速形成、流行,在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
微生物繁殖快,进化也很快,其一天的变化相当于人类一千年的进化。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所称:“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新药的速度差不多。
”因此,一惟地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急需新的理论加以指导、研究。
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国内感染病及微生态学家于2001年正式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的概念,并于2002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
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并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方向转移的微生态学分支,是微生态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与感染病学交叉而成的新兴生命学科。
它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感染的微生态学原理以及防治措施[2]。
感染微生态学的提出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二.感染的微生态学原理1.传统的感染性疾病认知模式是基于病原学的模式来研究人为什么会感染、感染的表现、发展以及预后。
但是,实验证明病原体的暴露可能造成感染也可能不导致感染,而感染也不一定导致疾病。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及动物宿主携带有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情况下,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这些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形成机体的生物屏障,对外袭性致病性微生物起拮抗作用[3,4]。
动物实验发现正常肠道菌群对外来病原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如以鼠伤寒杆菌攻击正常小鼠,需104个活菌才能使其致死;若先给予口服链霉素抑制正常菌群,则10个活菌就可引起小鼠死亡。
另外无菌动物及悉生动物研究同样发现人类的免疫、生化指标均与正常菌群特别与肠道菌群密切密切相关[5]。
体外实验发现肠道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可通过磷壁酸与肠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黏附并占据肠上皮细胞表面空间,形成菌膜屏障从而抑制肠道内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肠上皮的黏附、定植[6] ;另外,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生理有益菌还具有多种生物拮抗功能,如通过营养争夺、产生各种有机酸降低肠道局部pH、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防御素、细菌素、过氧化氢、抗菌肽以及亲脂分子等,对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起抑制或杀灭作用 [7,8]。
它还可以刺激干扰素的产生,促进肠道内SIgA和其它免疫球蛋白分泌,增加肠道局部免疫力等。
最近研究认为它还可以抑制毒素和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从而间接起到抗病原菌定植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机体是否感染以及感染后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力、产生的毒素等因素,还要取决于机体的正常微生物平衡状态。
2.传统的生物病因论认为感染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
微生态学却认为,感染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相互转化的重要内容。
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不一定是致病菌或病原体,而是正常微生物群易位或易主的结果。
其中的肠道正常菌群易位引起感染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肠道易位的细菌主要为兼性厌氧菌,其中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占了很大一部分。
通常易位的细菌与其在肠道中的数量密切相关,细菌数量越多,发生易位的可能性越大,但在正常人群,肠道内数量上占优势的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并不发生易位。
肠道细菌易位的主要原因有肠道内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和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比如出血性休克、烧伤、外伤、肠道缺血、急性胰腺炎、严重感染、急性肝衰竭以及肝硬化等均可导致细菌易位[1,9,10]。
各种原因尤其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均可导致细菌易位扩散,如灭滴灵可显著增加肠道大肠埃希菌(E coli)易位到局部淋巴结的发生率,引起肠道外的感染(脓毒血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动物实验发现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时经常发生细菌易位,发生肠道易位的细菌数量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11]。
临床研究发现,许多患者虽有菌血症、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等,但没有明确的感染灶,肠道细菌和各种毒素易位参与其感染的形成和发展。
三.感染的微生态学防治在抗生素普遍应用,微生态失衡,耐药性的产生日益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式下[12],要想有效地防治感染,必须要从感染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上寻找预防、治疗感染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微生态理论可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手段。
1.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延缓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形成。
除此之外,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又给合理应用抗生素赋予了新的要求:保护原籍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定植抗力的下降,防止肠道耐药菌的形成与过度生长,减少由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2.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13])和益生元[14]2.1.益生菌目前已经明确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为人体有益生理菌。
补充医学益生菌的目的在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菌膜屏障,提高肠道定植抗力,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粘蛋白及潘氏细胞分泌SIgA,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等[8]。
早在1994年,WHO就认识到耐药细菌所产生的危害,建议用微生物干预治疗(MIT)或联合非病原菌辅助治疗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15]。
目前益生菌在体外、动物以及人体防治感染实验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1.1益生菌拮抗病原菌的体外和动物实验Gibson等实验表明,各种双歧杆菌能产生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弯曲菌、志贺菌和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的物质[16]。
Jeffrey Howard 和Gregor Reid两人第一次在实验外科伤口中用植物乳杆菌活菌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他们的一系列实验中证实了植物乳杆菌至少部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于聚苯乙烯表面,而这种起到作用的物质为它的外分泌胶原结合蛋白,但是目前尚未得知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否会对这种抗菌蛋白质产生耐药。
这也说明了通过微生物干预有着光明的前景,但正式应用临床还有待更多的实验[17]。
益生菌还可以减少大鼠器官移植前后细菌的易位,最近德国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在同基因骨髓移植前预先服用益生菌不仅改善了动物的存活率和减少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而且减少了肠道细菌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18]。
2.1.2人体实验益生菌在防治肠道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9],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用乳杆菌(L.GG)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后,其病程及住院时间均缩短,另外该株细菌还可预防营养不良特别是配方喂养儿的腹泻。
双歧杆菌(B.breve)能通过促进sIgA的产生,对轮状病毒感染也起治疗作用。
另外益生菌防治幽门螺杆菌(Hp)胃炎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智利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实验表明:252名无症状但经13C尿素呼气实验证实为Hp感染的儿童,连续服用Lactobacillus johnsonni La1 四周后发现其DOB值呈明显下降,认为其在治疗Hp感染有一定的疗效[20]。
除了防治胃肠道疾病以外,早在1987年,Reid等[21]第一次报道了通过口服益生菌Lactobacillus GR1和RC-14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复发性真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和泌尿道感染),十天治疗后10例病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目前认为其作用是通过增强黏膜免疫有关。
最近实验还发现先用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83972定植泌尿道可以预防一部分革兰阳性、阴性和真菌的感染[22]。
2.2益生元益生元包括乳果糖、乳梨醇、果寡糖、菊糖等制剂,是一种能选择性的促进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从而促进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低聚糖。
它能通过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以提高定植抗力,并籍此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及其有害代谢物的产生,以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如服用果寡糖后能减少猪肠道伤寒沙门菌属的排泄。
3. 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的联合应用问题由于在临床上,大部分伴感染的危重病人必须使用抗生素,而广谱抗生素必然对微生态活菌制剂产生影响,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紊乱,这似乎制约了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结果看,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对某些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Wullt M 等[23]在在治疗肠道难辨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时发现甲硝唑联用植物乳杆菌治疗方案的效果优于单用甲硝唑,且没有发现副作用。
Hamilton-miller[24]在统计分析了7个已经发表的协同使用益生菌和抗生素的体内实验后发现有两组实验Hp感染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另有四组实验显示副作用明显下降。
目前关于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和抗生素对病原菌有着一定的协同拮抗作用有关。
四.问题和展望:利用活菌制剂进行微生物干预的方法来治疗感染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研究显示仅有少数菌株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如何选择益生菌以及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进入肠道并起到相应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而且这些菌株在肠道中怎样杀灭和抑制病原菌、如何阻断病原菌致病过程和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的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综上所述,感染微生态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从微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促菌以及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
即选择性地促菌使失衡地肠道菌群恢复平衡,拮抗干预外袭细菌并同时增强对外袭细菌的抵抗能力,来实现对有害细菌种群的控制,以减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地易位,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但由于感染微生态学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相关理论以及实际应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