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导学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第1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学习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2.能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下图中的现象都是生活中()与()的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二、自主探究1.自学课本第60页例4。
(1)尝试按要求画图。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如果按照课本的要求缩小放大后的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1.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2.做一做。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
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综合算式18+12×3=18+36=54(分)=5角4分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
得出小冬有钱90分。
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
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
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
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
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6+6×4.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6+6+6+6+6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总结提升: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开展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图形放大与缩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掌握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了解图形的相似性,并初步体会相似图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的比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利用方格纸绘制简单的图形。
他们对比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图形的相似性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操作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张放大或缩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图形,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解释比的含义。
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展开讲解:教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展示一个图形),我们称它为原图形。
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放大;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小一些,我们称之为缩小。
那么,放大和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什么比来操作呢?学生:按照比放大和缩小。
教师:对,就是按照比来进行操作。
比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缩。
2.学会应用比例的概念进行图形的放缩。
3.能够通过图形的放缩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缩及其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的概念进行图形的放缩。
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缩的定义2.图形的比例3.图形的放缩因子4.图形的放缩应用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幅图形,问学生该图形是否有改变。
2.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长和宽已经改变,并进一步引入图形的放缩。
步骤二:讲解1.介绍图形的放缩的定义及其应用。
2.讲解图形的比例和图形的放缩因子的概念。
3.解释比例的作用和与图形的放缩因子的关系。
步骤三:实践1.将一幅图形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比例的要求对图形的放缩进行练习。
2.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图形的放缩和比例的操作。
3.进一步让学生自行找到图形进行放缩,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
步骤四:应用1.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图形放缩的具体应用。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比例关系和放缩因子。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效果检测1.知识测试:通过对学生对图形的放缩和比例的操作进行测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2.应用测试: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测试,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1.对于图形放缩的学习,由于涉及到比例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对比例的概念进行重点解释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放缩实际应用。
2.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际例子演示等,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放缩的练习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能正确画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图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2.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3.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4.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的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如照片、地图等;(2)提出问题: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们有什么意义?2. 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2)教师讲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引导学生理解;(3)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4)教师示范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学生跟随操作;(5)学生练习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画法,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拓展(1)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2)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总结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3)教师解答疑问,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倍数以及画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正确区分两种现象。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3)学会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4.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们有什么意义?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强调放大和缩小的区别。
(3)展示示例:展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示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3. 深入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强调比例尺的重要性。
(3)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应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强调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提升(1)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下面哪张是正常奶瓶在巨人国的样子?2、(1)分析:为什么图③才是正常奶瓶在巨人国的样子?观察原图和图③,说说你的发现。
(2)说一说:为什么另外两个图是变形的?我是这样想的。
(说一说、量一量、算一算、写一写都行哦)教师活动11.播放视频,引出格列佛的故事以及巨人国奶瓶。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放大后图形的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说一说,初步感受图形放大后图形的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通过算一算,感受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环节二: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1)想一想,在教室里可以设计哪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呢?按相同的比,我们该怎样设计这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呢?又要注意些什么呢?(独立思考,全班交流)(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试一试,小组交流。
1.小组交流(1)说说我的方法。
(2)听听TA的想法。
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设计的基本方法。
2.指导小组合作完成画图,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图形放大时,要使图形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相等,就是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想法一:想法二:1.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学生独立完成。
(1)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说说你的理解。
(2)我们把两条直角边按1:4缩小,斜边也跟着按1:4缩小了吗?理由?6.作业与检测1.P25:1、2题,完成在书上。
2.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按1:2缩小后,得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3.把下面的图形按1:2缩小。
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学习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习目标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培养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变换、位置、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现象,掌握图形的放缩方法,感受图形的放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对图形的变换、位置、大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缩现象,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现象,掌握图形的放缩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放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现象,掌握图形的放缩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灵活运用图形的放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现象。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图形的放缩方法。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素材和操作演示。
2.准备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供学生操作使用。
3.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图形放缩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缩现象,如图片的放大、缩小,建筑物的模型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放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图形,如一个三角形,向学生解释图形的放缩现象,并演示如何将这个三角形放大或缩小。
同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加深学生对图形放缩的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缩》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缩》导学案学习目的经过描观察、操作、思索、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反的比例放缩的进程中,初步感受扩展和增加的实践意义。
结合详细情境,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重点经过描观察、操作、思索、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反的比例放缩的进程中,初步感受扩展和增加的实践意义。
主要导学进程教学
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
一、创设情境,观察思索3分教员给先生出示一张照片和缩小后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像吗?你知道缩小或增加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求、反应交流15分1、出例如题:
〔1〕、以下图中那幅图和原图像?
〔2〕、你是怎样想的?
学组共同研讨,说出自己的想法。
〔3〕学组汇报结果。
〔4〕汇总: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反的比例来画,画的才像。
2、小结:
由先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3、生活中的现象。
明天我们一同研讨了图形的放缩,请同窗们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那些中央运用到图形的放缩吗?
三、入手操作,运用新知17分1、画长方形
〔1〕教员在方格纸上出示一个长方形,先生自在按一定的比例放或缩。
〔2〕学组一同讨论完成的状况。
〔3〕小组汇报。
2、画三角形。
先生一般试画,小组汇报。
3、完成课本的画一画
说出完成方法。
4、课本的探求活动。
〔1〕A(2,0)表示什么?
先生尝试说说自己的了解。
明白2表示列,0表示行。
〔2〕区分说说其他点表示的意义。
〔3〕描点
像吗,你知道为什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图形的放缩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导学案6、图形的放缩课题:《图形的放缩》课型: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学习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并能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导学流程:一、呈现情境图二、出示自学提纲,指名学生读题自学课本P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讨论谁画得像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小结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P28 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三、学生自学,教师督导四、交流展示五、达标测评1、把下面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六、弥补缺差(一)教师讲解(二)学生巩固练习七、谈收获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名校教案
《图形的放缩》名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具情境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笑笑、淘气和小斌在举行画画比赛,我们来当小裁判,看谁是合格的小画家。
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情境图。
2.一张贺卡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上面是三位同学画的作品,比一比,谁画得像呢?(每格边长为1厘米)3.讨论他们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3)小斌:不是按相同的比来画的。
4.小结: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像。
否则,不像。
5.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讨论)6.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然后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7.画一画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1)小组交流,说说准备怎样画(扩大或缩小),才能画的像。
(2)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画法,展示作品,评出优秀画家。
8.要想当为优秀的画家,如何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必须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像。
9.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图形的放缩?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29页的探究活动。
1.独立填空画图,师巡视指导。
2.交流答案,说说思考过程。
3.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猫像乐乐,有的不像?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生活中的照相是把图像放大还是缩小?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学案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学案设计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向学生渗透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1.情境导入由生活实例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出示一张贺卡,引导学生思考:这张贺卡这么大,怎样才能在比较小的纸上画出这张贺卡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在教学时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本设计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联合使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贺卡画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作业纸方格纸直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情境导入。
(4分钟)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一张贺卡,提问:这张贺卡这么大,怎样才能在比较小的纸上画出这张贺卡呢?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先独立思考,再各抒己见。
方法一:直接把贺卡画小一些。
方法二:先把贺卡拍下来,然后按照片临摹。
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选择。
生活中用到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知识的有( )。
A.拍照片B.复印C.房屋平面图D.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二、新知探究。
(22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上面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
2.组织学生在教材24页的方格图中画出“巨人”的教室。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知识。
1.小组内讨论后汇报:长和宽要按相同的比来画。
2.在教材24页的方格图中画出“巨人”的教室,并交流画图的过程。
北师数学六下(导学案)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比例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老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新知探究: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
(板书:按4:1的比放大)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追问: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归纳: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2、讨论辨析P25练一练第1题3、小结新知: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1.自学课本85页-86页例一完成。
(1)各组图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第三组、四组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小结: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
2.教学例2.
(1)独立完成(2)、(3)
(2)合作交流:
(2)题怎样缩小,缩小后的各边长是多少?
(3)题怎样放大,放大后的各边长是多少?
课
堂
流
程
一、导课。
在一样的图形中存在着不同形状、不同的大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二探索新知。
1.自学课本85页-86页例一完成。
(3)各组图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4)第三组、四组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小结: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
2.教学例2.
(3)独立完成(2)、(3)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导学案设计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使用日期
学习
目标
1.懂得图形相似的意义,会将简单平面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课
堂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课。
在一样的图形中存在着不同形状、不同的大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3.课堂练习
课本88页1- -5题。
4.课堂检测
练习十八3题。
1.自学课本85页-86页例1、例2完成自学提示。
2.课堂练习。
3.课堂检测。
六年级数学
学习
目标
1、懂得图形相似的意义,会将简单平面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5分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帮老师把学校的教学楼的平面图画在你的纸上吗?
3、在实际生活中还要哪些图形放缩的例子。
总结新知,进一步引深,为下节课比例尺做好铺垫。
板
书
设
计
图形的放缩
长:宽长:长宽:宽
原图3 : 2
图一3 : 2
图二3 : 2
图三3 : 1
店子街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图形的放缩
备课
教师
李瑛
执教者
备课
日期
3.12
学习目标
通过描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例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重点
通过描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例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
(3)学组汇报结果。
(4)汇总: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例来画,画的才像。
2、小结:
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3、生活中的现象。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到图形的放缩吗?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并经过组长对学评价,得出结论。
三、动手操作,应用新知
17分
1、画长方形
(1)教师在方格纸上出示一个长方形,学生自由按一定的比例放或缩。
(2)学组一起讨论完成的情况。
(3)小组汇报。
2、画三角形。
学生个别试画,小组汇报。3、Βιβλιοθήκη 成课本的画一画说出完成方法。
4、课本的探究活动。
(1)A(2,0)表示什么?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2表示列,0表示行。
(2)分别说说其他点表示的意义。
(3)描点
像吗,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画,小组讨论,说出放或缩的比例,并说出是如何想的。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略与方法
备注
一、创设情境,观察思考
3分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张照片和放大后的照片。这两张照片像吗?你知道放大或缩小的道理吗?
学生通过观察,体会按比例放大和缩小。
二、自主探究、反馈交流
15分
1、出示例题:
(1)、下图中那幅图和原图像?
(2)、你是怎么想的?
学组共同研究,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