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笔记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笔记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曰:说,同“悦”,愉快。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虑、怕。
己:自己。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多次检查。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传授的知识、道理。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已学的。
新:新的、将要学的。
6.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诗歌。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
从:跟从(学习)。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流。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9.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的统称。
匹夫:普通的人。
1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了解。
好:喜爱。
乐:以……为乐。
三、内容理解1. 《〈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学习和做人?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的方法;②“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修身做人;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态度;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态度;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惜时;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修身做人。
2.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和修身的语句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6条,分别给这6条各写一句进行阐述。
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温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第12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观点和教诲。
1. 君臣关系
- 孔子提倡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德行和明智来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和尽职来辅佐君主。
- 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忠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君主应该珍惜忠诚的臣子,而臣子也应该尽忠职守,为君主尽心尽力。
2. 父子关系
- 孔子强调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的关系。
父亲对孩子应该给予关怀和教育,孩子则应该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
- 父子关系的优劣也体现了家庭的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将会有良好的家风家训。
3. 朋友关系
- 孔子指出朋友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实和真心相待,能够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互相支持。
- 孔子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将会在困境中孤独无助。
总之,第12章的内容强调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
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
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一、章节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主题思想《论语十二章》强调了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重要性。
其中,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被反复强调,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此外,篇章中还涉及了道德修养的内容,如“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
最后,关于为人处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观点也给人以启示。
三、名句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后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自我反省的重视,认为通过反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进而从中发现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此句强调了温习已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在温习的过程中发掘新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子”为什么是尊称,见《教材帮》《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文学常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论语十二章的课堂笔记
论语十二章的课堂笔记第一章:学而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并且时常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远方的朋友来访,不是很快乐吗?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遭遇人不了解的情况,但自己能保持平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第二章:为政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君子通过文学修养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行为。
2.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 君子无需争斗,但一定要射箭。
在比赛中礼貌地致意,赢了就上前喝酒。
第三章:子罕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孔子不喜欢谈论利益,却谈论命运和仁德。
2. 蔽器而不蔽志。
- 退避某个职位,但不放弃自己的志向。
第四章:公冶长1. 公冶长问于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公冶长问子贡:“有一句话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行吗?”子贡说:“要宽容!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第五章:子张1. 子张问于子路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之客有耻,毋违也。
斯可谓之士矣。
”- 子张问子路:“怎样才能称为一个士?”子路答道:“自己做事要有廉耻,对客人也要有耻辱感,不要违背这些原则,这才可以称为一个士。
”第六章:子罕1. 子罕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孔子说:“心诚则灵,诚意达到极致,连金石都能打破。
”第七章:公冶长1. 子曰:“君子动而不触,义闭而不先。
”- 孔子说:“君子行动时不踩踏他人,有道义的封闭而不先动手。
”第八章:子路1. 子路宿于石门。
- 子路住在石门。
第九章:宰我1.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孔子说:“我和颜回聊了一整天,没有违背过他的意愿,但回去后我会检查自己的私心,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回也不愚。
”第十章:子思1. 子思曰:“子温而厉,子威而不猛,文,襄,武,是可坐而致也!”2. 子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寒于水,而结于冰;檀香,取之于檀木,而香于木;人,罔可以无礼乎?”- 孔子说:“蓝颜料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还要蓝;冰从水中冷却但比水更冷;檀香从檀木中提取,但比檀木更香;人没有礼仪,怎么行?”。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 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土地。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2)形容词的活用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句式积累(1)倒装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2)判断句止,吾止也(“也”表判断)进,吾往也(“也”表判断)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笔记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笔记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笔记
第一章《论语集言》
1. 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意思是:有子说道:“回这个人真可贵!他拥有一个箪,一个瓢,在肮脏落后的路旁,别人都不敢忍受这种贫困,但回他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观情绪。
”
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意思是:子说:“只有粗糙的食物,只有水喝,只有用手肘做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不做正义的事而又财富又有贵族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是浮云,没有实质的价值。
”
第二章《八佾》
1.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豫者不履,倦者不舞。
意思是:犹豫者不站立,胆怯者不敢行,过度放松者不会行走,厌烦者不会跳舞。
2. 子曰:“惟舜其君之业与!”
意思是:子说:“只有舜才能胜任君主的职位!
- 1 -。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笔记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笔记一、文学常识1.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文章主旨《论语十二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三、重点字词1. 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 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3. 一词多义(1)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就)(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4. 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四、重点语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写作特色1. 语录体:采用简短的对话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字简洁,富有哲理。
2. 善于运用比喻:通过比喻来阐明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3. 思想深刻:表达了孔子对学习、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六、读后感想阅读《论语十二章》后,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伦语十二章笔记
《论语十二章》的笔记整理
一、主要内容:
1.讲述君子应有的行为和品德。
2.谈论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
3.阐述为学的态度和境界。
4.探讨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二、重点词句:
1.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强调了自我反思和修身的重要性。
2.人不知而不愠:指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要感到生气或愤怒,强调了心胸
开阔和宽容的态度。
3.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和发现,强调了积累经验和
思考的重要性。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会感
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会陷入困境。
5.三十而立:指在三十岁时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强调了成熟和自我
认知的重要性。
6.不逾矩:指不超过规矩和规范,强调了遵守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三、主题思想:
《论语十二章》主要探讨了君子应有的品德、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为学的态度和境界以及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其中强调了自我反思、积累经验、遵守规则和秩序等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深刻认识到修身、学习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规则和秩序,尊重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把这些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笔记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笔记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笔记学习态度:这章主要讨论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则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也提醒我们要善于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优点。
修身养性:这章中,“吾日三省吾身。
”强调了每天都要检查和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告诉我们在遇到别人的误解或攻击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同时,“贤哉,回也!”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人生观:这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述了孔子自己的人生轨迹,强调了年轻时就要立志并专注于学习;“三十而立。
”则告诉我们到了三十岁时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四十而不惑。
”意味着到了四十岁应该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五十而知天命。
”告诉我们在五十岁时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六十而耳顺。
”则表示在六十岁时应该能够理性地对待别人的言论。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紧密结合,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优秀读书笔记5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读书笔记5篇论语十二章优秀读书笔记【篇1】暑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
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
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
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
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十二章优秀读书笔记【篇2】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
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论语12章读书笔记
论语12章读书笔记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感悟:这一章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要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中获得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乐趣,志同道合者的相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情况,此时不应生气抱怨,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感悟:曾子的“三省吾身”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修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各种事务,很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为人做事要忠诚,对待朋友要诚信,这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而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要及时复习,这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相呼应,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感悟: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总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成长的参考框架。
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确立志向、开始求知的重要阶段。
三十岁的“立”意味着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和智慧不断增加,到了四十岁能够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达到一种道德和行为上的高度自由境界。
论语十二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十二章的读书笔记论语十二章的读书笔记1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
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
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
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
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的读书笔记2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笔记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笔记《论语》十二章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对这十二章的详细笔记:一、内容概述《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记录,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章节不仅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二、重点笔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是《论语》的开篇,强调了学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后及时复习,是一种愉悦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种快乐。
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的修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章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孔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是否对别人忠诚,是否与朋友交往诚信,是否认真学习了老师的教诲。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章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章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没有收获。
这一观点强调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章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
只知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喜欢和热爱。
只有真正热爱学习,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章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无论与谁同行,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我们应该选择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的不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描述了孔子一生不同阶段的追求和成就。
从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到三十岁成家立业、四十岁不困惑、五十岁了解天命、六十岁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反规矩。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课堂笔记《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论语12 章的课堂笔记:1.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2. 为人处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学会与人相处,结交更多的朋友。
3.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热爱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4. 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经常反省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学习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6. 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过得很快,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时间。
7. 谦虚谨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8. 坚持不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9. 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说话要算数,做事要果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0. 团结合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要与他人和睦相处。
11. 宽容待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不要生气,要学会宽容待人。
12. 知足常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要知足常乐,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些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论语12章笔记
以下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简要笔记:1. 学而第一:本篇主要论述学习的乐趣、交友的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 为政第二:本篇讨论了为政者的品质、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教育的作用。
孔子提倡“仁政”,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
3. 八佾第三:本篇讲述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在这样的制度下如何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遵循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4. 里仁第四:本篇主要讨论了仁的概念、仁者的品质以及如何践行仁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
5. 公冶长第五:本篇涉及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品德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本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6. 雍也第六: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冉雍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他品德的赞誉。
冉雍成为了孔子思想的传承者。
7. 述而第七:本篇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其道德理念的。
8. 泰伯第八:本篇讲述了吴太伯的事迹,他为了推行仁政而辞去王位,孔子将他视为仁的典范。
9. 子罕第九:本篇主要论述了孔子的谦逊品质、对待学问的态度以及仁爱的价值。
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诚实谦虚。
10. 乡党第十:本篇记录了孔子在故乡的言行,展示了他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践行仁道的典范。
11. 先进第十一:本篇主要讨论了孔子的弟子们的才艺和特长,以及他们在孔门中的地位。
同时,孔子提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2. 颜渊第十二:本篇讲述了颜渊请教孔子如何修身的故事,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制,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简要笔记,通过学习这些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十二章的笔记
《论语》中的第十二章主要涉及到学习和修养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1. 子夏问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
2.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进取心和勇气,而不是过于保守和犹豫不决。
3.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这句话强调了坚持和恒心的重要性,只有有恒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4.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表达了文质彬彬的重要性,即内在修养和外在文明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强调了学习、进取、恒心和修养的重要性,为人处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原则。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笔记
《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二、译文1.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业,三十岁时言行合于礼,四十岁时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辨明是非真假,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言行举止都不越出规矩。
”— 1 —4.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三、课堂笔记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通“中”,尽心竭力。
2.【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见贤思齐: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到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3.【重点词语】①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句式。
②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③传不习乎:传授的学业是否曾经复习呢?传,传授的学业;习,复习、实习。
七年级语文第11课笔记上册
七年级语文第11课笔记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是《论语》十二章,笔记如下:一、文章概要《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主要节选了《论语》中的一些经典段落。
这些段落涉及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二、重点词汇与短语1.学而时习之:学习后要及时复习。
2.不亦说乎:表示愉悦、高兴的语气词。
3.有朋自远方来:形容朋友间的情谊。
4.吾日三省吾身:形容人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5.传不习乎:形容传授知识前要确保自己已经掌握。
6.不耻下问:形容谦虚好学的态度。
7.温故而知新:形容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
三、主题思想《论语》十二章主要强调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勤奋、谦虚、好学的品质,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这些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典名句摘录与解读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只学习不思考会导致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则会导致疑惑和危险。
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平衡重要性。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读:了解事物不如对其产生喜好,对其喜好又不如对其感到快乐。
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孔子建议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询问自己是否忠诚、守信、好学。
这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读: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强调了深入学习和思考的价值。
五、课后思考与作业1.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2.写一篇关于学习态度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一、简介《论语》,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二、基础字词①、解释字词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 ,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 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信:诚信。
11.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2.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4.惑:迷惑,疑惑。
15.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6.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1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疑惑。
21.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2.堪:能忍受。
23.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4.者:代词,……的人。
25.好(hào):喜爱,爱好。
26.乐:以……为快乐。
27.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8.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9.于:介词,对,对于。
30.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1.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2.川上:河边。
川,河流。
3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4.三军:指军队。
35.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6.笃(dǔ)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37.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38.仁:仁德。
②字音辨析论语(lún)殆(dài)肱(gōng)箪(dān)巷(xiàng)瓢(piáo)传(chuán)笃(dǔ)不惑(huò)罔(wǎng)曾子(zēng)好之者(hào)三省吾身(xǐng)不亦说乎(yuè)③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代词,这)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们)5.而:学而时习之(连词,然后,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连词,却,表转折)博学而笃志(连词,并且,表并列)④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⑤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糙;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7.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8.思而不学则殆古:疑惑;今:几乎,差不多。
⑥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为动词。
以……为快乐。
三、课文解析①文言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有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②文言文运用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有一个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本文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修身做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本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体现在“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结构《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学习是为了更好学习态度第七、九章的做人修身做人第一、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珍惜时间第十章本文分别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珍惜时间四方面来谈,告诫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引申成语不亦说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其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单食瓢饮富贵浮云匹夫不可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