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论语十二章朗读_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1(第2课时) (共2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1(第2课时) (共21张ppt)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仁德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分析文义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
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了。”
课文探究
L
O
R E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M
退出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军队
普通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分析文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改变。”
课文探究
L O R E M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 十二章子 不曰知/:而子 在“不学其夏愠/,而曰中不时:矣亦习“”之 /君,博子不乎学亦?//”说而乎笃?有志朋,/自切远方问来/,而不近亦思/乐,乎?仁人
E
M 贫困的品质。
第 七章子 不曰知/:曰而“不:学愠“/,而知不时之亦习者之 /君, /子不不乎如亦?好/”说之乎?者有,朋好/自之远者方/来不,如不乐亦之/乐者乎。?人”
代词,学问
• 子曰:“知 之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喜欢、爱好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
分析文义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 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分析文义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L O R E M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38张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38张

第10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 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译天文下:归颜渊(问称什赞么,是仁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孔子哉说?:”“颜约束渊自曰己:,使“言请语问和其行动目都(走条到礼目上,来细,则就是)仁。。”一子 旦做曰到:了“这非些,礼天(下名的复人作:都使动会.,.称.合许归你乎复有。礼仁)德一。勿日实视行:,仁非德要礼靠勿自听己,, 难道非是礼靠勿别言人吗,?非”礼由勿:依动靠。。”颜渊曰请::“请回允虽许不我敏。,请 颜渊事说(:实“践请问,实从行事仁德)的斯具语体矣细则。。””(《颜渊》)
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 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 制度。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 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第六章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 (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 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

第十二课 《论语》十二章

第十二课 《论语》十二章

(2)《论语》是 儒家 的经典著作之 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 语录体 为主,记 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 并称“四书 ”。
《论语》的体式: 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 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的回答。
叙事体: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 1.字音识记。
+ 论语(
+
Lún ) 三省(xǐng) wǎng ) 好之者( hào )
愠(
yùn )
曾子( zēng )
逾矩(
传不习乎( chuán)
yú ) dǔ )
+ 罔(
+
殆( dài)
曲肱(
箪(
笃(
dān)
gōng)
+ 2.通假字。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
分别译作“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饭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5.古今异义词。 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或能够 ) 6.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 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 + +
2.试着将这三则《论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②孔子说: ‚ 我不是生来就是有知识的人 , 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 , 勤奋 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几个 一定
选择 表顺承
9.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
走路 跟从、学习
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 自己的缺点。”
理解: (1)这一章又讲了一个怎样的学习态度?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 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 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 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 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共20篇。
(3)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学习 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吃饭。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表顺承 8.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正当手段
对于
乐趣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第二页,共六十一页。
孔子,名 丘,字
仲尼,春秋 (zhònɡ ní)
末期(mòqī)鲁国 (今山东曲阜市)
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
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孔孟
、教育家、政治家、______学派
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
儒家
七十二人。
(Rújiā)
第三页,共六十一页。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 于贫困(pínkùn)(安贫乐道)的高 尚品质。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一页。
第七章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一页。
代词(dàicí),它。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子曰:“知 之 者不如(bùrú) 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dàicí), ……的人
分析 文义 (fēnxī)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 头(zhěn tou),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 浮云一样。”
第四十页,共六十一页。
课文 探究 (kèwén)
知而不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分析(fēnxī)文义
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zhī shi))然后按时复习,不也
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 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06课《论语》十二章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06课《论语》十二章
君子修身
孔子的义利观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 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 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急促、仓猝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 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__子_ 和__再_传__弟_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贰 文章学习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 共二十篇。 ❖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 类型 语录体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2.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3.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4.由:凭,靠。 5.目:条目,纲目。 6.敏:聪慧。 7.请事:请,请求,主动表示敬意;事,从事。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 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 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 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 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 《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 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 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 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

顺 承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 第2句讲 • 第3句讲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每天,名词 作状语
zēng
自我检查,反省 wèi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我 自己

泛指多次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 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八章
粗粮 吃饭 名词作动词
冷水 弯着胳膊
乐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正当手段 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 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说就像浮云一样。”
朗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 / / /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转折 顺承 并列
这样的
他的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代词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动词
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代词)
倒装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判断句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十二章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罕》)

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 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 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能明辨别真假,七十岁可 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段解: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
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 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段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 调学思结合。
课文 评讲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 圆形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 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 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重点字词
重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忠:尽心竭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朗读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重点字词
重点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朗读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
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重点字词
重点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朗读理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重点字词
重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朗读理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重点字词
重点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说

《〈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说

4《论语》十二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易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语言障碍多。

《论语》关于礼乐制度和春秋士人生活的专有词汇多,学生不熟悉,需要一字一句解释。

如"八俏舞于庭”“射不主皮”“子贡欲去告朔之倪羊”“立不中门,行不履阙"等,其中加点词即属此类。

《论语》中很多常用字词的语义复杂,学生知道字面意思,但放到章旬中就很难把握。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举了不少例子。

譬如“天”字,在“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丧予,天丧予“三句话中含义显然不同。

诸如“命”“仁”“君子”“小人”等几十个常用字词,都存在类似情况。

《论语》虚词多,譬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虚词占大半。

这些虚词有语法功能,对表情达意有影响,用法又与学生熟悉的唐宋古文不尽相同,也需专门讲解。

第二,《论语》章旬虽短,但“微言大义”,加之年代久远,本意已经不甚了然,解读起来容易产生分歧。

虽然历代学者作了各种解读,但至今仍有很多章句没能形成统一看法,如“无友不如己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父母唯其疾之忧”等。

至于根据有限的篇幅还原当时的语境,了解独白、对话或动作、神态描写的本意,更需要下大功夫。

比如必修选篇《侍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哲究竟为何打动孔子,众说纷纭。

更重要的是,《论语》往往只说结论,不作解释。

譬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判断,为什么作这种判断,需要读者揣摩其中的因果关系。

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三个分句都不难,但合在一起究竟是何关系,也只能靠读者分析和推理。

第三,《论语》二十篇,各篇之间、各章之间联系不明显。

杨伯峻说,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而且这些片段的篇章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这种编纂方法带来两个结果: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是难背、难记——按原书顺序背诵起来非常困难;从有利的一面说,弱规律性组合丰富了言语的潜在意蕴,给每个读者以重构的可能。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1.(12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课内阅读】(12分)(23-24七年级上·安徽黄山·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4分)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传.不习乎传:(4)博学而笃.志笃:3.(2分)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5.(4分)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18分)(20-21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1.《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
题探究
27.匹夫不可夺志也 28.博学而笃志 29.切问而近思 30.仁在其中矣
乐: 以……为快乐 饭: 吃 疏食: 粗粮 水: 冷水 肱: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 介词,对,对于 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川: 河流 逝: 往、离去 斯: 代词,这,指河水 三军: 指军队 夺: 改变 匹夫: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 坚定 切: 恳切 仁: 仁德
【答案】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采分 点:义、于)
问题探究
知识帮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采分 点:择、善者)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采分点:逝、斯)
知识帮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9.三十而立 10.四十而不惑 11.五十而知天命
12.六十而耳顺 13.不逾矩
14.学而不思则罔 15.思而不学则殆 16.人不堪其忧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问题探究
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 迷惑,疑惑 天命: 上天的意旨 命: 命令 耳顺: 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 越过 矩: 法度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堪: 能忍受 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 代词,……的人 好: 喜爱,爱好
知识帮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 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是世 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孟子 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 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 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 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说,“仁” 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 灵公》)
《诗》?《诗》可以兴, 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 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 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
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
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明确地道破《诗》具有认识、教育、审 美三大作用。所谓兴、观、群、怨,指仁的 感情和情绪,而事父、事君则指《诗》的社 会功能。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 任,不是也很重大吗?
(《泰伯》)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远大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12/14/2021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 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12/14/2021
第九章
12/14/2021
几个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于此, “在其中”。
他们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学习
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 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 有)他们那些 缺点就要改正。”
v 《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第一章
12/14/2021
﹏先生,指孔子
子 曰:“学
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按时 复习
○ ↙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
通“悦”,愉
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
有快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
﹌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也…吗?表 委婉语气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 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12/14/2021
第八章
12/14/2021
分析文义
吃饭
弯着胳膊
名词作动词
• 子曰:“饭
粗疏粮食饮冷水水,曲g肱ōng
内容解读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12/14/2021
第四章
12/14/2021
旧的
新的理解
复习
知识

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

文言现象
• 1、“而的用法”: • 第一个“而”,连词, 表顺接; • 第二个“而”,连词, 表转折。
• 2、通假字:“说”, 通“悦”,喜悦、愉快 。
3、古今异义:君子 古: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 人。
4、词类活用:“时”:名词作状语, 按时。
时间——按时 time often
3、治学的人应该重视道德修养,也就 是曾子所说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十二则
《子张》
子夏,原 名卜商
名句: 1、“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分析文义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 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 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 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 的短处。 • 择,说明不是有人之处,就有可以做 自己老师的人,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 见,善于择其善,去其不善。只有这 样才能够从每个人的身上学到自己需 要的知识。
了解
懂得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朗读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论语〉十二章》教案主备人:徐芸菁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博:广博的笃:坚定切:恳切地
问:发问求教近:眼前的、当前的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博的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个人修养:求仁的途径
三.总结回顾
1.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回忆每个字词的意思
2.重点字词的快速复习(开火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通假字: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4.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12.“博、笃、志、
切、问、近、仁”
翻译
重点字词的复习:
回答相应字词的
解释、活用等。

全体学生一起回
答通假字
开火车的方式学
生一次回答,要求
能准确说出活用
的字的意思与词
性的转变
对于重点字词
的复习做到全
班每个人都能
参与进来,进
行一个整体的
回顾总结,加
深印象,便于
课后背诵。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作名词
5.古今异义词
三:古:多次,几次
今:表数量或次序;多次屡次
为人谋而不忠乎:古:竭尽自己的心力
今:忠诚、诚心尽力
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能够;许可
饭疏食:古:粗劣的
今:关系不亲近的
饮水:古:冷水
今:液体;江河湖海同城;附加的费用
不舍昼夜:古:停歇
今:给予;丢下
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
今:彼此有交情的人
6.一词多义(代词“之”、连词“而”)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仁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善者、不善者
而:回忆初中“而”的4种意思:表承接、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表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曲肱而枕之:表承接
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古今异义词:点名
回答
“而”的4种意
思,回答具体“而”
的意思。

适当改变回答
方法,提醒学
生思考
回顾复习“而”
的4种意思,
并联系本篇课
文所学,运用
分析。

《论语》读后感
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

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

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

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
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

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

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

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见他的境界之高。

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话。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虚心向别人学习,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广结良师益友。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们却在褪色,经常会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却无人尽孝。

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在“常回家看看”已纳入法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对父母尽孝。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100多次谈到君子,他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怀
天下,而且能经常反思自己。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君子应该先去做然后再说要有言行的标准。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今有些人每当有牵扯到个人利益时,经常互相漠视,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称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为什么当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大师语中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别人,为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而努力奋斗。

应用技术学院马楠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