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德芳中学黄斯青【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简介(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四)、学习前六章内容(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四、课堂小结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作业布置】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实践。

教学重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

教学准备:《论语》十二章课文PPT课件,包含孔子的生平简介、《论语》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论语》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儒家思想。

学生作业本、笔、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论语》”心得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和《论语》的历史地位。

2. 通过与《论语》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和《论语》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仁”、“礼”、“智”、“信”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讨论孔子的主要思想和道德观念。

深入探讨(15分钟)1. 思想解读:分析《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如仁爱、礼制、中庸、君子等,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2. 现代应用: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教学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

”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

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

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

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学情预估: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完整版教案:《论语十二章》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3.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2.把握《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发现《论语十二章》中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论语十二章》的背景、作者、内容和道德思想;2.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论语十二章》中的人物,理解和体验其中的道德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师生互动,介绍《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播放《论语十二章》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其内容和思想有初步了解。

2.讲授(1)讲解《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其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

(2)让学生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问答(1)提问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涵。

第二课时:1.导入(1)师生互动,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温故知新。

(2)让学生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2.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让学生围绕“仁、义、礼、智、信”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意义。

3.角色扮演(1)让学生自愿扮演《论语十二章》中的人物,理解和体验其中的道德思想。

(2)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通过互动和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2.学会理解《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2.60个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典故和成语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了解教材及本课内容教师示范学生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内容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书名,通过教师介绍本课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2.观看视频《论语》十二章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

教师在视频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举例子对课文进行解析。

3.分组学习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章进行学习;2.通过讨论和解读,小组合作完成共同学习的任务,而后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全班同学;3.教师引导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4.巩固练习情景演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表演稿,进行小剧场表演,以增强对经典语言的自信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5.总结提高教师领导学生反思总结,分两个环节进行: 1. 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针对教师提出的更高基础的理解问题,探讨自己的困难和答案。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2.语文阅读材料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出示一份读书记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则注重学生对《论语》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针对疑难点,我也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当中寻找答案,及时反馈,同时以本节课中的语言、文字和手势引导同学认识止,增强记忆效果。

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我在提问时注重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

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论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本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对待他人和自身))
三、诵读入境
1、字音(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诵读的首要任务,即是读准字音。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这些字词,究竟该怎么读?)(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二个通假字的读音。)学生读两遍字音
第三章
1、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通过他的自述你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循序渐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式,疏通文意。
2、通过朗诵,感受文言文语言之美,背诵前四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
2、合作成果展现,学生翻译剩下的三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1、这一章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对症下药”吗?用原文的话来填空。
阳阳是个中学生,每天晚上睡觉都无法很快入睡,他总会把当天发生的事在脑海里过一遍。如“我今天的作业完成吗?课文复习了吗?”(传不习乎?)“同学昨天要我帮忙找一下黑板报的模板,估计他会满意吧?”(与人谋而不忠乎?)“今天答应了隔壁班小丽,明天带她去买书,可不能失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觉得他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你能用对应的哪几句话地宽慰她?
5、全班大声地、节奏准确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学情分析】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论语》的前十二章。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张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论语》的内涵和孔子思想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孔子的思想。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论语》全文文本、相关注释、译文、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思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

《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

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论语》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学”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不同,通过例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儒家思想内涵:以故事、案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论语》中的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也意识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联系实际生活: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论语》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
四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道德智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和“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论语》十二章
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⑧一箪.食,一瓢饮。

⑨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音译等文学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则。

(2)学生较难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