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牛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独龙牛 - 牛的品种

独龙牛 - 牛的品种

独龙牛-牛的品种一、一般情况(一)中心产区及分布独龙牛原产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一带,为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珍贵畜类,中心产区为贡山县独龙江乡,分布于贡山县独龙江乡、捧当乡、茨开镇、普拉底乡;福贡县上帕镇、鹿马登乡、石月亮乡、子里甲乡、匹河乡、架科底乡;泸水县老窝乡、片马镇等。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贡山县西部独龙江流域一带,位于北纬27o29’~28o23’、东经98o08’,北部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接壤,东倚著名的高黎贡山,南部和西部与缅甸北部的克钦邦相邻。

受印度洋海风的影响,雨量十分充沛,年降水量达2500mm,河床两岸海拔较低,地形复杂,从河谷到山峰的气候呈显著的垂直分布,河谷气候较热,年平均气温23℃左右,全年无霜或偶有轻霜;冬季高山积雪,3700m 以上积雪期达7个月以上;中部夏季凉爽,形成谷底热、中间凉、山顶寒的立体气候。

独龙江两岸山间密布原始森林,树种按海拔高度垂直分布。

竹林遍布从谷底至3000m以上的高山,林间及山坡野草繁茂,多为禾本科茅属野草。

由于谷底狭窄、山势陡峭,河床两岸仅有小面积的台地,大部分耕地都在险峻的山坡上。

农作物以玉米、荞麦、豆类为主,北部亦产少量青稞和燕麦。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一)品种形成对独龙牛的起源和形成历史,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尚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没有文字记载,对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一带的独龙牛的起源也就无从查考。

但据当地民间流传,独龙牛是独龙江流域独龙族人民拘捕野生状态下的牛后长期驯养和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宜高山峡谷陡坡环境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珍稀牛种资源,其驯化时间据传已在百年以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地志书记载贡山独龙江一带有“曲牛”分布。

另有人认为独龙牛是印度野牛与普通黄牛杂交形成的一个品种。

据近年对独龙牛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认为,独龙牛不大可能是印度野牛与普通黄牛杂交形成的。

利用贡山县独特草场资源进行独龙牛扩繁饲养

利用贡山县独特草场资源进行独龙牛扩繁饲养

利用贡山县独特草场资源进行独龙牛扩繁饲养作者:钟建新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7期钟建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73500)摘要:独龙牛原产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江流域,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异地养殖遗传性能稳定,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具备较好的繁殖性能和优良的产肉性能。

本文对贡山县独龙牛的保种、利用贡山县独特的草场资源进行独龙牛的扩繁饲养,独龙牛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选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扩大独龙牛饲养的有效方法,希望对独龙牛的保种、选育扩繁和以后的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独龙牛;草场;保种;选育;扩繁作者简介:钟建新(1979-),男,怒族,兽医师,现任贡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独龙牛原产于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流域,为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畜种。

因额宽而得名“大额牛”,是独龙族人民世代驯养的牛种。

葛长荣等研究表明,独龙牛在完全野生放牧的条件下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相关的屠宰试验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了其肉质特性优良、肌肉细嫩、口感和保水性能好、高蛋白(19.56%)、低脂肪(0.36%),且有较高的屠宰率(65.89%)和净肉率(57.76%)接近优质肉牛品种。

多年来通过当地民间利用独特的草场资源进行饲养,种群不断扩大,自从国家鼓励开发草场资源以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观察认为当地草场资源异常丰富和特殊,尤其适合独龙牛的饲养,因此探讨独龙牛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方式,时机恰到好处。

1 独龙牛杂交扩繁现状1995年起,就有相关单位和养殖户用独龙牛公牛与本地母牛交配的杂交改良记录。

经畜牧部门统计分析,其杂交后代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比本地牛提高30%以上,役用性能比本地牛提高40%以上,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贡山县畜牧局、县民委、林业等部门自1995年起就从独龙江引种到怒江一线的丙中洛双拉、捧当那各洛、旺得洛、茨开丹珠、牛郎当等牧场及独龙牛保种场进行饲养,相对异地饲养都获得了成功。

寻甸县独龙牛杂交试验示范

寻甸县独龙牛杂交试验示范

有 限公 司 养殖 、屠 宰 、加 工 、销售 、配 送 为一 体 的平 台 开发 独龙 发 ,天牧 肉牛产 业有 限公 司提 供 独龙 牛 的冻 精及 推 广工 作 经费 ,
牛 杂交 肉牛 ,从 云 南省 冻 精站 引 进独 龙 牛 冻精 ,在 寻 甸鹏 远 牧 业 农 业 局畜 禽 改 良站 利用 现 有 的冻 精改 良点 、专业 技 术人 员 、专 用
大 ,如何 把 这一 独 特 的资 源优 势 转 变为 经 济优 势 ,推 动 肉牛 产 业
(3) :76—77.
做 大做 强 ,促进 畜牧 业转 型 升级 。我 们 的做法 是 :
显 著 。 人 员 流动 是 当前 各 个 养殖 场 的不 稳 定 因素 之 一 ,在 分析 本 猪
繁 殖 育 种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年 34卷 第6期
寻甸 县独龙 牛杂交试验 示范
余 树 文
(云南省寻甸县农业局 ,云南寻甸 655200) [摘 要 ] 独 龙 牛作 为我 国的一 种珍 惜 的拥 有地 方特 色的 种牛 ,其 自然分 布 范 围较 窄 ,但 是拥 有 体格 大、 肉质 好 、适应 性 强等 多 种特 点 。其拥 有 开发 高端 产 品的 巨大潜 力 。在 丈 中主要 就寻 甸县 独龙 牛杂 交试验 进 行介 绍 ,以期 为独 龙牛 的推 广提 出借 鉴。
养 殖场 选 择 了30头 本地 牛 与西 门塔尔 杂 交 I代 母 牛和 独 龙牛 进 行 车 辆 及设 备 ,在 遴选 的 l2个标 准 化 肉牛 规模 殖 场及 周 边养 殖户 进
杂交 试 验 ,杂交 优势 尤为 明显 ,主要表 现在 :
行 独 龙牛 冻 精改 良试 验示 范 、推 广 ,为 充分 调 动冻 改 员及 养殖 场

福贡县独龙牛发展的思路

福贡县独龙牛发展的思路

喜爱 。
独 龙 牛公 牛 额部 宽 而平 , 角呈 圆锥 型 、 满 、 饱 前
划 : 、 业务 部 门研究 部 署 全 州畜 牧 业 发展 工 作 , 州 县 认 识 到 强 化 独 龙 牛 良种 繁 育 体 系 建 设 是 确 保 独 龙
额 角 的两 边无 弯 曲 、 伸 , 睛大 而 圆 , 朵小 。母 平 眼 耳 牛 额部 中央 突 出 , 角呈 圆锥 型 、 满 、 额 角 的两 边 饱 前
肪 含 量 (.6 ) 03% 明显 低 于 其 它 牛 (. %~ .6 蛋 1 4 23 %) 2 白质 含量 高 达 1. %。 肉质鲜 嫩可 口 , 95 6 其 营养 丰 富 , 含 人 体 所 需 的 多 种 氨 基 酸 ,所 以深 受 消 费 者 的
2、 0 , \ 2 1 年 第 1 期 0 1 第 0期
5 8 O.4%
收, 符合福贡县畜牧业产业结构 的调整 , 加快特 色 养殖 , 加农 民收入 的重 要举 措 。 增 1 自然资 源概 况
福 贡 县位 于怒 江 大峡 谷 中段 ,怒 江纵 贯 全 境 , 地 形 呈 一狭 长 的“ ” 谷地 , V型 全县 辖 6乡 1 , 人 镇 总
口 1 .5 0万 人 。 01 3 少数 民族 占总人 口的 9 %以上 , 8 国 土 面积 2 5 .k 多 为坡 度 在 2 %以上 的 山地 , 7 67 m , 5 海
3 发 展 独龙 牛的依 据
3 有丰富的草场 . 1
福 贡县 有 各 类 草 山灌 木 地 面 积 9 . 1 3万 亩 , 4 其
福贡县 独龙牛发展 的思路
蔡 学忠 ,范 秀英 ,龙丽萍
( 云南 省福 贡县 农 业和 科学 局 ,福贡 6 3 0 ) 74 0

牛的遗传多样性

牛的遗传多样性

第11章牛的遗传多样性11.1 概述牛属(Bos)共有7个现生牛种(taurina),即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爪哇牛(Bos bangteng或Bos javanicus)、〔牛曷〕牛(Bos gaurus)、牦牛(Bos grunniens)、野牛(Bos bison)和大额牛(Bos frontalis)。

在这些牛的野生祖先中,Bos bison和Bos frontalis 是野生类型,欧洲野牛(Bos bonasus)已灭绝,除美洲野牛仅有野生种之外,其他牛都有自己的已被驯化的后代。

我国牛属品种间和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体型、外貌、生理指标、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等特点,以及历史文物资料等方面。

在现有的工作中,也只是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作了较多的工作。

在我国,黄牛是指除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属于偶蹄目(Artiodactia)牛科(Bovidae)牛属(Bos)中的牛种(taurina)(邱怀等 1986)。

黄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一直受到畜牧学家的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黄牛的起源是多元的,可以归纳为3个系统:普通牛系即无峰牛(Bos taurus),印度牛系即有峰牛(Bos indicus),中间牛系或巴厘牛系(Bos javanicus或Bos bangteng)是封闭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上的Bangteng牛小型化的有峰牛(Kikkawa 1995)。

Bos taurus和Bos indicus的祖先原牛(Bos primigenius)是相似的。

中国黄牛一直被中外学者认为是瘤牛(有肩峰)与普通牛(无肩峰)的混血种。

陈宏、邱怀等(1993)对我国一些黄牛Y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南方黄牛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受瘤牛的影响大,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介于两者之间。

陈幼春等(1990)根据6种血液蛋白多态性座位、体态特征和毛色等的研究认为,我国黄牛不但具有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血统,同时还含有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牛的血统,该血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另外,南方肩峰牛有可能源于与印度瘤牛不同的其他肩峰牛的祖先,而不单单是瘤牛。

贡山县独龙牛保种情况简介

贡山县独龙牛保种情况简介

贡山县独龙牛保种情况简介一、独龙牛保种现状(一)独龙牛的饲养情况全县饲养有一定规模的独龙牛基地共有11家,其中最高存栏230头,最低存栏21头。

散养户主要集中在独龙江乡,现共有126户饲养独龙牛,户均存栏在2头以上。

(二)全县独龙牛存栏情况多年来,在国家、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县独龙牛保种工作坚持以选育优质畜种,以原产地独龙江乡为主,在怒江沿线扩繁,增强供种能力,独龙牛群体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了独龙牛原产地和怒江沿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自八十年代初通过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发现以来,已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的保种工作,全县独龙牛种群数量亦从濒临绝迹77头,发展到现在的2045头。

(三)建立独龙牛课题研究组为做好独龙牛保种工作,成立了独龙牛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课题研究组,抽调了业务骨干技术人员10人,配备了电脑、摄相机、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定期不定期到各个种牛场,研究和掌握独龙牛这一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并对全县牧场草山地形情况进行了调查,制作植物标本450份。

并建立了独龙牛档案,配戴耳标,逐步完善分牛栏、围栏、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围栏4500米,对各个保种场进行草山改良和恢复,鸠木当种牛场获得了云南省农业厅颁发的种畜禽经营许可证。

近年来,国家、省、州专家和教授到我县调研独龙牛这一物种,特别是国家农业部派出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许尚忠研究员,到我县专题考察研究全县独龙牛发展情况,并到种牛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独龙牛的生物学特性,查看有关资料、图片、录像等,对保种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还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省农业大学专家和研究员多次到我县研究考察独龙牛,帮助指导独龙牛保种工作。

二、近年来对独龙牛保种的投入(一)制定设计方案近年来,独龙牛保种在国家、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对畜牧业的发展和项目扶持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对独龙牛的资金与技术帮扶。

大额牛及饲养

大额牛及饲养

62
90 68
100
85 91
100
100 Bifidobacterium ruminantium (D86197)
Bifidobacterium merycicum (D86192) Cellulomonas flavigena (AF140036)
H G CG PB
Actinomyces bovis (X81061)
Ruminobacter amylophilus (Y15992)
Succinimonas amylolytica (Y17599) Succinivibrio dextrinosolvens (Y17600)
P ro te o b a cte ria
Wolinella succinogenes strain ATCC 29543 (M88159)
88.5b 133.1c
4.9
4404b 6863d
254
2.10b 3.14c
0.12
80.0b 120.6c
4.4
630c 671c
55
411b
630d 1082f
56
0.30c 0.50e
0.03
11.5d 19.0f
1.0
大额牛对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
指标 干物质 粗蛋白 粗纤维 粗脂肪 粗灰分 无氮浸出物 非纤维 碳水化合物 有机物 中性洗涤纤维 酸性洗涤纤维 半纤维素 纤维素 木质素 酸性不溶灰分
1.59
1.00 1.21
3.50
2.84 2.66
2.38
1.75
时间点
0h
0.00
6h
竹叶
稻草+精料 青贮玉米
稻草

浅谈独龙牛基本情况

浅谈独龙牛基本情况


对 独 龙 牛 的 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认 识
牛相I 司
独龙牛学名大额牛, 分布于我国 云南省西部 高黎贡 山的独龙江流域 ,
遗传多样性研究
聂龙等 (9 5 采用水平切片 19 )
淀粉凝胶 电泳技术 , 3 头 分别 自独龙江迁移至贡 对 0
山和福贡的独龙牛进行 了4 种噩 白共计 4 个遗传 1 4 以及印度 的阿萨姆邦 、 东盂加拉及缅 座 位 的 等 位 酶 分 析 发 现 , 只在 " Hp A I F、 、 my和 E t s 4 甸 北 部 的 克钦 邦 。 “ 龙 牛 ” 词 是 独 一 个座位发现多态性 ,故认为从酶基因的角度看独龙 傈 僳语 “ 阿 尼 ” 汉 语 意 译 , 龙 语 曲 的 独 牛遗传 多样性贫乏 称“ 阿布 ”, 为体 大 有 野性 之 意 。 由于 肉用性能的研究 徐宝明等( 98 分 别对 4 19 ) 头 独龙牛生存环境 的艰苦 , 至今 国内外 弛龙牛 、 l 5头云南瘤 牛 、 7头中匈耗牛 、 5头中甸黄 的相 关研究甚少 ,但作 为一个独立 牛和 6 头中旬犏牛 的体尺 、 屠宰性 能、 肉质特性 、 横 的物 种 ,云南 省从 17 年 发现至今 的二 十余年 . 98 纹肌组织形态 、肌肉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等进行了 仍然进行过 一些断断续续的研究 ,长期的研究 积累 分析研究后认 为: 1独龙牛具有较为典型的肉用牛 () 使我们取得 如下一些基木认识 : 体形 和较 好的产肉性 能 ;2 ( )独龙 牛的肌纤维直径 分类 和起源 继 17 9 8年品种资 源调查 发现独 (74 u 明显 小 于 其 它 牛 (03 5 .8m) 9 .8~194 u . 纤 0 .8m)肌 龙 牛后 , 单祥牛 等(9 0 首次对 雌雄各 I 18 ) 头独龙牛 维密度 (0 根 / m ) 2 1 m 明显高于其它牛(O~15根 / 9 1 的核 型 进 行 了研 究 , 果 表 明 , 龙 牛 (lsfnas 结 独 / 't ) o i h o m z,而肌节长度 以独龙 牛最长 ;3 m) ( )牛 肉的系水 染色体的数 目、 态 、 构均不 同于黄牛 ( o t — 形 结 8s a u 率、 嫩度和多 汁性 明显高于其它牛 ;4 牛 肌肉脂肪 () rs 和 野 牛 ( o ars , 龙 牛 、 牛 及 印 度 野 牛 a) B sguu )独 黄 含量 ( . 03 ) 显 低 于 其 它 牛 ( .4 一23 %)( 6% 明 1 % 2 .6 ;5) 三 者的染色体数 目( n 分别为 5 、0 5 条 , 2) 8 6 和 6 其中 蛋白质含量高达 1. %。 95 6 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 牛有两对 , 野 而独龙牛 其它研究 郭戒 裕等 (9 . 对 独龙牛 的生 理常 19 ) 5 有一对 , 染色体 的臂数相等。 因此认为独龙牛不是野 数和系统解剖进行 了研 究; 李树 荣等( 98 对 独龙 19 ) 牛的家养型 , 也不可能是野牛和黄 牛的杂交后代 , 而 牛寄生虫进行过初步调 查; 家荣等( 00 对独龙 饶 20 ) 是 B s 的 一 个 种 ,与 Wa e 得一 致 结 果 。关 于 o属 l r获 k 牛红 细胞 的 免疫 功 能进 行 了初 步研 究 :和 协 超 独龙牛的起源单详年等(9 0 认为 , 18 ) 黄牛、 独龙牛和 (0 0 、 20 )赵家才和 刘国章 (0 1 对独龙牛 的采 精和 20) 野 牛近中着丝点染 色体数量 分别 为 0 1 、 对和 2 , 对 冻精方法进行过研究 ; 马月辉 和吴常信( 0 2 采甩 20 ) 正好依 次相差 1 罗伯逊 易位 , 个 据此推断独龙牛的 群体生存力分析方法模拟独 龙牛的生存过程 和系统 进化路线可能为 :1 由黄牛 的两对末端着丝点染色 () 压力及遗传等影响因素 ,分析后认为独龙牛 的生存 体通过着丝点融台而形 成独 龙牛的一对近 中着丝点 状况很危险, 群体平均 灭绝时间为 5 7 2— 8年。 染色体 ;2 由野牛两对近中着 丝点 中的一对染色体 () 二 、 形 外 貌 与 生产 性 能 体 通过着丝 点的断 裂而形成独 龙牛 的核型 。兰 宏等 ( 93 19 )以 m D 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 tN 分析了 1 头 云南黄牛 、 5 2头黑 白花奶牛 和 l 头独龙

地方牛品种云南独龙牛的研究进展

地方牛品种云南独龙牛的研究进展
dsr ue nyi h j n v r alyo n a r vn e i o o tn ei e pn at e i i tdo l nteNui gRie l f tb a v e Yu n nP o ic , f mp ra c k e igc tl g — s i n e
摘 要: 介绍 了 独 龙 牛 的 习 性 、 源 和 生 产 性 能 等 , 针 对 目前 存 在 的 问题 提 出 建 议 。独 龙 牛 是 珍 贵 的地 方 起 并
牛 种 资 源 , 分 布 在 中 国大 陆 的 云南 省 怒 江 流 域 。独 龙 牛 种 质 资源 的保 护 对 保 持 牛 种 质 资 源 多 样 性 有 着 重 要 意 仅 义 , 且 在 牛 的 新 品 种 培 育 方 面具 有 不 可 忽 视 的 价 值 。 并 关 键 词 : 龙 牛 ; 种 质 资 源 ; 方种 ; 南 独 牛 地 云
中 图分 类 号 : 8 3 8 ¥ 2 . 文献标识码 : A
Ad a csi u n n’ o a at a it t u ( s r na i) v n e n Y n a Slc l tl v reyMi n Bo o t ls c e h f
ZHANG — u , De f ZHA NG h —h n ~, S u s a DAIJ a .o W U if n i n i n 一, Ca . e g ~,
N u in e et r n a 7 1 0, h n ) a g Pr f cu e, n n6 3 0 C ia
Ab t a t The pa r r e l s r b d sr c : pe b i fy de c i e M ihun’ ha is orgi d r uc i n r is a m a e t s b t , i ns an p od to t a t , nd d

独龙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独龙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lgn t nls ewenC ria n o ia[] S lRu n n o e ei a ayi bt e evdeadB vde J . mal mia t c s
Re e r h,2 07。6 2) s ac 0 9( :4 — 4 65.
[ 5 L W eFW , i 。 t 1 n t iest mo gChn s i 1] vX P。 i L e .Ge eidvri a n iees M a c y —
k er a d e (C. i n ppo n) p p l to s a d e a i n hi s b t e o u a i n n r l to s p e we n Chi e e ns
a dJ pn s iade [ ] C iee SineB ltn 0 6 n a aeesk er J . hn s c c ul i,2 0 ,5( ) e e 4:
学 ,0 5 20.
in ruizto foets ad e ik , aa [] AcaZ oo i n e ti i o rs i eri Nk o Jp n J. t o lg— la n f k n
c nia。2 0 a Si c 0 6,5 ( ):2 5 2 1 2 2 3 —4 .
征 研 究 口] .浙 江 林 业 科 技 ,0 7 7 4 :1—6 2 0 。2 ( ) 31 .
r 3 LiY 1 ] C,H o mmaK ,Oh n a K, ta. u me m er n e sz n a k e 1S m rho a g iea d
[ ] 春 .梅花 鹿 染 色 体 研 究 [ ] 7阳 D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重 庆 : 庆 师 范 大 重

地方牛品种云南独龙牛研究进展

地方牛品种云南独龙牛研究进展

地方牛品种云南独龙牛研究进展张德福1, 2,张树山1, 2,戴建军1, 2,吴彩凤1, 2,张廷宇1, 2,罗天福3(1.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上海201106; 2.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工程研究室, 上海201106;3.云南省怒江州畜牧兽医局673100)摘要: 独龙牛是珍贵的地方牛种资源,仅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省怒江流域。

独龙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对保持牛种质资源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此外,独龙牛在牛的新品种培育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

报告简要介绍了独龙牛的习性、起源和生产性能等,并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独龙牛; 牛种质资源独龙牛(图1)是指分布于云南独龙江和怒江流域的大额牛(Bos frontalis),是一个仍处于半野生状态的濒危灭绝牛种,由独龙族人民最初驯养而得名[1]。

以其在恶劣生态环境下较强的生存能力、生殖年限长和良好的产肉性能等特性,在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牛的育种研究方面有重要的生物学地位。

由于独龙牛所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和和交通不发达,导致独龙牛受外界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仍处于半家养状态。

1980年以来开始展开独龙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最初的几十头发展至到2006年的数千头。

近几年来,随着优秀牛种质资源日渐匮乏,独龙牛开始受到牛育种者们关注和并得到重视。

2008年10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考察了该牛种的现图1 半野生半家养状态下的云南独龙牛Fig.1 The semi-wild Mithun in Y unnan Province1独龙牛简介1.1 独龙牛的生活习性半野生的独龙牛终年放牧,没有人工补饲,游走能力、攀登能力和觅食能力远强于普通家养牛,能在普通黄牛无法行走的陡坡上行走自如,并能泅渡湍急的江水。

独龙牛的采食范围广,能采食其它动物所不能采食的大蓟。

独龙牛喜凉怕热,它们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活动区域,夏季常活动于海拔2000 m以上的温凉地带的山林草地间。

独龙牛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独龙牛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独龙牛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等地。

独龙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牧业,其中畜牧业是独龙族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独龙牛是独龙族饲养的一种特有牲畜,其肉质鲜嫩,口感极佳,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由于独龙族地区地域交通条件较为艰难,加之牛只能在山区放牧,以致部分群众长年生活在贫困之中。

因此,研究独龙牛养殖的可行性,对于帮助独龙族解决生计问题,改善其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二、独龙牛养殖现状独龙村村民多以种植粮食和放牧独龙牛为主要生计来源。

独龙牛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优良牲畜,以其适应性强、繁殖率高、肉质鲜美等特点,广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

然而,由于养殖技术相对滞后,独龙牛饲养规模小,养殖户收益不高。

与此同时,独龙牛养殖面临的问题还包括饲料不充足、疾病防控薄弱等方面。

三、独龙牛养殖现有问题分析1.养殖规模小。

由于独龙族村落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其中大部分家庭只饲养了一两头独龙牛,规模较小。

2.饲料不充足。

独龙村地势险峻,土地资源有限,草场面积小,导致牧草资源不足,独龙牛饲料来源单一。

3.疾病防控薄弱。

由于独龙牛养殖户普遍在养殖技术方面水平较低,饲料营养不均衡,独龙牛易患疾病,但养殖户对疾病诊断和防治知识了解不足。

四、独龙牛养殖发展对策1.改善饲料资源。

加大对独龙牛养殖所需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料的品质和产量。

引进新的饲料作物,包括豆科植物、玉米、甘蔗等,丰富牛的日粮。

2.加强科技支持。

注重独龙牛饲养技术的培训,引进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升独龙牛的养殖水平。

同时,加大对疾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3.加强兽医保健。

加强独龙牛的疾病防控工作,开展定期的兽医巡诊,提高独龙牛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病率。

4.加强市场开拓。

积极引导合作社或养殖协会进行独龙牛统一养殖、统一屠宰和统一销售,增加销售渠道,提高独龙牛的市场竞争力。

五、独龙牛养殖可行性分析1.政策扶持。

独龙牛瘤胃细菌纤维素酶基因克隆

独龙牛瘤胃细菌纤维素酶基因克隆
we r e s t u d i e d f r o m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y g l e v e l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e e f o r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n e w c e l l u l se a s , a n d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2 0 9 5 - 1 1 9 1 . 2 0 1 7 . 0 5 . 0 2 4
独龙牛瘤胃细菌纤维素酶基 因克隆
杨天龙 ,王淑玲 ,顾招兵 ,朱仁俊 ,刘旭川2 张春勇l ' ,
杨舒黎 ,毛华明 ,冷
南方 农 业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n r A g r i c u h u r e 2 0 1 7 , 4 8 ( 5) : 9 0 1 — 9 0 6
h t t p: / / www. n f n y x b 1 1 9 1;C ODEN NNXAAB
Z HANG C h u n - y o n g , YANG S h u — l i , MAO Hu a — mi n g , L E NG J i n g '
( I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n i ma l Nu t i r t i o n a n d F e e d S c i e n c e , Ku n mi n g 6 5 0 2 01 , C h i n a ; C o l l e g e o f An i ma l

我科学家发布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我科学家发布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我科学家发布独龙牛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畜牧兽医》
【年(卷),期】2022(52)7
【摘要】独龙牛又称“大额牛”,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独龙江和怒江流域,是我国唯一的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发布了独龙牛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序列,揭示了独龙牛的起源与系统地位问题、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以及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对我国牛种质资源的优异种质和基因的精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下载及分析——以牛基因组序列为例
2.以中国科学家为首的国际团队发布马铃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
3.中国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首次通过国内生物信息平台向全世界发布大规模基因组序列数据
4.科学家完成牛基因组序列
5.我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序列和种群特异功能基因,并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

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

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
和占星;袁希平;张继才;和协超;亐开兴;何华川;黄必志
【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4
【摘要】大额牛(Bos frontalis)在我国又叫独龙牛,是一种半野生的珍稀牛种.本文较系统地介绍大额牛的起源、繁殖特点、生产性能与杂交利用、疾病调查、迁地保护、饲养管理等研究进展,提出我国独龙牛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和占星;袁希平;张继才;和协超;亐开兴;何华川;黄必志
【作者单位】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12;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12;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1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昆
明,650212;云南省家畜冷冻精液站,云南,昆明,650212;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1.5
【相关文献】
1.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议 [J], 韦柳花;罗小梅;林国轩;张凌云;宾哲源
2.大额牛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及保护利用探讨 [J], 毛翔光;赵家才;鲁增荣
3.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J], 多吉顿珠;尼玛仓决;土登群配;普布卓玛;片多
4.山东省鲁山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价值 [J], 任昌明;翟慧宁;焦娇
5.东北地区野生、半野生大豆在大豆育种中利用研究进展 [J], 杨光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和协超;沈放;季维智;赵家才;刘国章;杨国荣;和占星【期刊名称】《兽类学报》【年(卷),期】2000(020)003【摘要】@@ 大额牛(Bos frontalis)又名独龙牛,俗称野牛,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 为数不多的珍稀濒危牛种,仅分布于云南怒江州的独龙江一带.它有着典型的肉用体型,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腻,是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极有应用前景的珍稀品种[1 ],由于大额牛的发现比较晚[2],除了对大额牛的细胞核型、起源和进化、遗传多样性、肉质特性的研究外[3~6],目前,对大额牛缺少更多的研究.本文首次对大额牛进行电刺激采集精液和大额牛精液超低温冷冻方法研究,为保护和利用大额牛这一濒危物种资源提供一种技术方法.【总页数】3页(P239-240,232)【作者】和协超;沈放;季维智;赵家才;刘国章;杨国荣;和占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云南省家畜冻精改良站;云南省家畜冻精改良站;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92【相关文献】1.家鱼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II.冷冻解冻方法 [J], 张轩杰;刘筠2.海湾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初步研究 [J], 马培振;张哲;于瑞海;王昭萍;李鹏飞3.大额牛冷冻精液技术的研究 [J], 赵家才;何华川;张翠兰4.-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猪精液的初步研究 [J], 陈明明;王开林;杨林昆;李林辉;王宝英;王福兄;郝志明5.兰州鲇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及细胞损伤检测 [J], 邢露梅;肖伟;李兰兰;张利平;赛清云;俞兆曦;吴旭东;连总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龙牛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等位酶分析

独龙牛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等位酶分析

独龙牛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等位酶分析聂龙;施立明;和向东;赵玉龙;木文刚;张建良【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年(卷),期】1995(22)3【摘要】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进行30头独龙牛41种蛋白质共计44个遗传座位的等位酶分析,只在Tf、Hp、Amy、Est等4个座位发现多态性。

每个座位等位基因的平均数、多态座位百分比和平均杂合度值分别为A=1.0909、P=0.0682和H=0.0262。

贡山县和福贡县独龙牛群体从酶基因的角度上看遗传多样性贫乏,可能是分别由小种群引种而来,受到瓶颈效应的作用,并伴随着创立者事件的发生。

我们结合独龙牛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情况,对独龙牛的繁殖和保护进行了遗传管理方面的初步探讨。

【总页数】7页(P185-191)【关键词】独龙牛;遗传多样性;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作者】聂龙;施立明;和向东;赵玉龙;木文刚;张建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云南省福贡县农牧局,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兽医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2【相关文献】1.独龙鸡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J], 黄耀江;许宙;黄玉路;周文化;和志军;安迪;刘越;冯金朝2.四种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J], 南宫自艳;高宝嘉;刘军侠;杨君3.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等位基因酶分析的遗传参数及其计算方法(综述) [J], 葛学军4.微生境下羊草两种生态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等位酶分析 [J], 崔继哲;曲来叶;祖元刚5.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和RAPD比较研究 [J], 张颖娟;杨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龙牛研究进展( 孙金霞S090971 民族生态学)摘要:大额牛(bos frontalis)在我国又称独龙牛,是一种半野生的珍稀牛种。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大额牛的外貌,生活习性,起源、繁殖特点、生产性能与杂交利用、痰病调查、迁地保护、饲养管理等研究进展,提出我国独龙牛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额牛,外貌,生活习性,起源。

Advance about bos frontalisAbstract:Mithun (Bos frontalis) namely “Dulong Cattle” in China,was a half-wild rarely cattle.The paper introdules the advance in study of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habits ,Bos frontalis on origin,reproduction traits,producing capability,disease,investigating and so on.The problems in existence,coantermeasures and suggesions correspondingly were brarght forwand on conservation and using of mithun in China.Key words:bos frontalis,apparence characteristics,habits,origin.大额牛(Bos frontalis)仅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和怒江流域,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东孟加拉、不丹和缅甸北部钦邦海波1500m以上的山区,是一种半家养半野生的珍稀动物。

大额牛又称之为独龙牛,“独龙牛”一词来源于傈僳语“曲阿尼”,汉译为“独龙牛”,独龙族语将独龙牛叫为“阿布”,为体大有野性之意。

目前关于独龙牛方面的研究报道国内外主要集中在起源和系统分化、肉质、生物学特征、资源保护和利用、繁殖特性等方面,营养、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繁育新技术方面也先后开展了一些研究[14],1.大额牛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外貌特征:从外观看[2],大额牛体质结实。

结构匀称,呈长方形,体格大小适中。

从颈、耆甲到背部形成弧形隆起,到背腰部至荐尾部较平缓,酷似“鱼背”。

体形介于水牛和牦牛之间;大额牛被毛为黑色或深褐色,大多数四肢下部(腕关节和跗关节以下)为白色,俗称“白袜子”,少数为青灰色。

根据白毛在牛身上分布的部位,可分为“一白”(四肢下部白)、“二白”(四肢下部和头、颈部白)、“三白”(四肢下部、头部和尾尖白)和“全黑”4种;头部为重型头,额宽而平或微凸,近似三角形或梯形,面部短窄。

两耳中等大小,常直立或水平,耳内毛呈棕色或灰白色。

四肢短而有劲,蹄小而结实。

尾巴较短,行走或发情时常处于半扬状态。

公牛阴囊和母牛乳房发育比较紧凑,以适应丛林生活[1]。

身体结构或体型特征对肉用动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12]。

生活习性:大额牛好动喜游走,季节迁移[3];性喜群栖,合群性好,公牛好斗,母牛间争斗少;觅食力强,食谱广泛,以竹叶、灌木等为主,可谓“吃百草,疫病少,身体健”;酷爱舔盐,人易接近;昼间活动,夜间休息,夏天绝大多数牛有午休习惯,气温越高则休息时间越多;生性爱干净,排粪排尿时前肢直立,后肢半蹲姿势,不易被粪便玷污;理毛次数多,时间较长,以保持其身体的卫生。

母牛在产犊前,离群单独活动。

2.大额牛的分类和起源大额牛的外型和野牛相似,过去不少动物学家把它误认为是印度野牛(bos gaurus)的家养型。

一直到1968年Wallker才把它单独为bos属中的一个种。

我国1978年才发现大额牛。

曾养志等(1979)报道了大额牛的描述和染色体研究结果[4]。

单祥年等(1980)首次对雌雄各1头大额牛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bos frontalis)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均不同于黄牛(bos taurus)和野牛(bos gaurus),三者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在常染色体中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野牛有两对,而大额牛有一对;三者的性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的臂数相等,均为62条[5]。

因此认为大额牛不是野牛的家养型,也不可能是野牛和黄牛的杂交后代,而是bos属的一个种,与Wallker获得一致结果。

雷初朝等[6]认为黄牛的性染色体I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而1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多态性,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北方黄牛多为中部和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南方黄牛多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原黄牛三者均有。

关于大额牛的起源单祥年等[5]认为,黄牛、大额牛和野牛常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数量分别为0、1对和2对,正好依次相差1个罗伯逊易位,据此推断大额牛的进化路线可能为:(1)由黄牛的两对末端着丝点染色体通过着丝点融合而形成大额牛的一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2)由野牛两对近中着丝点中的一对染色体通过着丝点的断裂而形成大额牛的核型[4]。

兰宏等[7]以mt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分析了15头云南黄牛、2头黑白花奶牛和1头大额牛公牛的mtDNA多态性,结果表明mtDNA云南黄牛有两种类型,两者频率分别为33%和67%,黑白花奶牛与云南黄牛相同,而大额牛的mtDNA的限制性类型与瘤牛相同,从而推测云南黄牛可能有两种起源,即普通黄牛起源和瘤牛(bos indicus)起源[7]。

而大额牛的起源与瘤牛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雄性野牛和雌性瘤牛杂交的后裔,因为大额牛的mtDNA与瘤牛相同,野牛的Y染色体与大额牛相同。

Winter等[8]也认为大额牛是野牛和瘤牛的杂种[8]。

王兰萍等人(2009)[9]采用PER直接测序法测定我国大额牛13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并引用其它牛种的序列资料共同构建分子系统树,以探讨大额牛的起源及其系统地位。

结果表明,大额牛Cyt b基因全长1 140 bp,在所有样本中共发现了95个变异位点,定义为5种单倍型。

从母系起源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额牛种群存在明显的分化,它可能具有十分独特的起源。

综合多层次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推测[26,27,28],大额牛与印度野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较早的世代具有共同的母系起源,并且有可能是现已灭绝的某种野生牛的后代。

3.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聂龙等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30头分别来自独龙江迁移至贡山和福贡的大额牛进行了41种蛋白共计44个遗传座位的等位酶分析发现,只在TF、Hp、Amy和Est4个座位发现多态性,认为从酶基因的角度看大额牛遗传多样性贫乏[10]。

但该结果的获得很可能是由于小种群引种造成的结果,难以代表整个大额牛群体。

4.繁殖性能4.1性成熟年龄国内最初报道的是马运贵、张建良(1986)“独龙牛性成熟较晚,4岁以后才有生育能力”《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延用此述。

国外Ciasuddin[11]等报道(印度东北部独龙牛)第一次发情年龄为598.2 d士168.4 d。

4.2发情周期国内无报道,国外Ciasuddin[11]等报道(印度东北部独龙牛)发情周期为21.9 d士2.9 d。

4.3妊娠时间国内无确切的研究报道,根据原产地饲养户的观察,妊娠期为290 d。

国外Ciasuddin[11]等报道第一次妊娠年龄为723.0 d±169.9 d,妊娠期为296.1 d士3.9 d。

5.采食行为和瘤胃消化特点杨剑云等(2006)对从泸水县分水岭成宝养殖场迁养到兰坪县啦井镇富和山的5头独龙牛的采食范围与采食行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观察。

结果表明:独龙牛采食以箭竹叶为主,其次灌木叶(海棠梨叶、五角风叶、阿明五加叶、杜鹃叶、杉叶等),再次禾本科牧草。

经对5头牛连续7 d(7:oo一19:00)的采食行为观察。

结果12 h内采食频率为16.4次/min,累计采食时间为314min,反刍频率为2.3次/h,每一食团咀嚼时间为0.58 min,累计反刍次数为7.6次,累计反刍时间为140min,游走时间为208min。

毛华明等(2006)[16]在怒江州泸水县分水岭成宝养殖场对5头独龙牛以竹叶、细竹枝为主食的采食行为及相应瘤胃微生物区系、数量及不同日粮对独龙牛瘤胃发酵模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独龙牛瘤胃内纤维降解菌、蛋白降解菌、淀粉降解菌等活菌含量比黄牛更高。

独龙牛瘤胃发酵是乙酸型发酵,并以氨浓度低和脂肪酸浓度低为基本特征。

6.肉用性能范江平、叶绍辉等(2006)[17]对5头独黄F1代牛的屠宰性能与肉质特性进行研究(公母各2头)。

结果:pH值6.16士0.1,失水率(%)14.63+4.77,大理石纹3.5士0.58,嫩度(背)4.71 kg 士0.64 ks,嫩度(腰)3.08 ks+1.27 lkg,熟肉(%) 63.84+0.80,肉色△a*18.19±12.62、△E*72.37土7.16,眼肌(cm2)46.13士8.61。

屠宰率:公79.28%、母75.99%;骨肉比,公1:3.8、母1 : 3.2;肌纤维细度(眼肌)母32.45 mm、公36.4 mm。

大额牛的体重因其类型和饲养地不同而有所差别。

印度东北部山区成年大额牛的体重在400~600kg[18];中国大型大额牛成年公、母牛体重分别势600~800kg和400~500kg[19];中型成牛大额牛公、母牛的体重分别是461kg和433kg[20];小型大额牛3.5岁成年公牛体重170kg[21]。

泸水县农业局(2002)测定结果表明:成年公牛体重579.13kg,屠宰率65.9%,净肉率57.8%,眼肌面积loo.73cm2;1.5岁公牛的体重242.94kg,屠宰率50.5%,净肉率41.5%,眼肌面积63.2cm2。

葛长荣等选择全自然放牧条件下来经肥育的小型大额牛(n=4)、云南瘤牛(n=5)和迪庆黄牛(n=5)成年公牛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分别为52.56%、51.08%和51.25%。

净睫率分别为39.?6%、39.97%翻39.79%;眼肌肉面积分别为49.84cm2、76.07 cm2和33.2cm2,三种牛在放牧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

大额牛日增重324~497g[22],具有较典型的肉用体型和潜在的产肉性能[23]。

Mondal等[29]以6头生后235(220~250)d、体重124(110~126)kg、日增重540(340~660)g 的大额牛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浆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

结果表明:平均GH浓度为45.43±6.84ng/mL,平均峰值59.87±8.42ng/mL,低值45.20ng/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