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哲学_科学_关系的重新理解
历史记忆_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_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关于思想史写法的思考之一葛 兆 光内容提要:在过去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中, 影响!(influence)是一个习惯使用的词语,但是它可能偏重过去的知识与思想在后世的延续、外来知识和思想对本土的冲击,却可能相对忽略了后世对于遗产的 选择!和本土对新知的 接受!,其实,影响和选择应当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中的双向过程,所以本文指出,所谓思想的连续性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这样一种过程。
关键词:哲学史 思想史 影响 历史记忆 思想资源 重新诠释在过去的思想史研究中,总有一些习惯使用的词语,不仅隐约地规定着叙述的思路,甚至暗示着一种固定的写法。
其中,讨论思想的连续性时,常用的一个笼统词语叫做 影响!(in fluence),这个词语给人的印象,仿佛成语中的 雁过留影!,好像一种思想只要它曾经辉煌,总会薪尽火传影响后世。
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 雁有遗踪之心,水无留影之意!一样,这个词语的习惯性使用,表现出思想史家在无意中凸显了 施与!却忽略了 接受!,仿佛只要你是这个家族的子孙,就得把这个家族的徽章、荣誉和遗产,连同它的耻辱、债务和生理特性统统照单全收一样,全然没有考虑到后代有可能掩藏一些历史耻辱凸显一些历史荣耀,改写家谱,冒认阔亲戚攀上名先辈,甚至改姓换宗制造历史(M ake H istory),因而,总是讨论 影响!往往会忽略了思想史上后人的选择与诠释的力量。
拉夫乔(Arthur O.Lovejoy)在他的名著∀存在的大链条#(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 istory of an Idea)中,用了 链条!(chain)来隐喻观念史上的连续性∃,这个隐喻提醒我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承与连续,往往像锁链互相环扣一样,前一链要扣住后一链,后一链也得扣住前一链,任意一链的松动和开口,都有使连续中断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作业
博士学位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生姓名:考生学号:学院:专业:考生成绩:任课老师(签名)考试日期:年月日午时至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与问题综述摘要:文明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世界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球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可能性。
近年来,围绕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重读马克思”与文本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等诸多问题,众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笔者作为初学者,将讨论中各种观点进行了整理与探讨,希望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广开视野,有所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实践Abstract:The civilized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Glob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re at a critical period, so a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history after Marxism’s half-century birth shows that when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ocial change, often pregnant with Marx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In recent years, all the scholars extensivly and in-depth discussed many problem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Marx and text stud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s philosophy. As a beginner, I will discuss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finishing, and hope to study Marxist philosophy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broaden horizons.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practice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备战高考政治 纠错笔记系列 专题13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含解析)
专题13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19·江苏卷)“基因编辑婴儿”“人工智能作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健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为此,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希望科学技术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材料启示我们A.哲学源自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D.具体科学需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教材基础知识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技术伦理就是在哲学层面对技术道德的理论总结,“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反思”就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表现,D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哲学的重要作用,未体现哲学的来源,A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未体现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具体科学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哲学的发展”反映的是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同时,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数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的序言中说:“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
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
……哲学的功用是缓慢的,思想往往要潜伏好几个世纪,然后人类几乎是突然间发现它们已经在习惯中体现出来了。
”这一段话体现了①各门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基础,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对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③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答案】B【解析】“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
简明哲学通论
简明哲学通论第二章3、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有哪些基本特性?答:思想的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
人的任何思想,都蕴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
哲学反思的艰巨性,就在于思想前提所具有的隐匿性、强制性;思想前提批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则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它们构成了哲学反思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对构成思想的前提的哲学反思,才能揭示出隐匿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前提,并以哲学批判的方式去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从而使人们解放思想,创立新的思想。
思想前提自身所具有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为哲学的前提批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因为任何思想的前提或思想的任何前提都具有可选择性或可批判性。
4、思想前提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在于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这种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既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又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可能性。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具体地说,任何思想的自我构成,都是以某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前提的。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又表现在思想的过程总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
这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正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重要前提。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还表现在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提。
这就是说,任何思想的构成,都是通过常识的、神话的等或哲学的方式构成的,没有把握世界的某种特定方式,也就没有某种特定的关于世界的思想。
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最深层的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
因此,只有理解哲学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才能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
5、为什么说哲学的发展过程是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过程?答:哲学的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最深层地表现为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康德十二范畴表的新说法
康德十二范畴表的新说法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8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用于解释存在的不同方面和形式。
这个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被广泛讨论和引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康德十二范畴表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并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和观点。
一、现象与物自体康德将存在划分为两个领域:现象和物自体。
现象是我们感知和认识到的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物自体则是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实体。
然而,我认为这种划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在某些情况下,现象和物自体可能并不那么清晰地分开。
事实上,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时间与空间康德也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两个基本范畴。
时间被视为一种连续的流动,而空间被视为一种扩展的容器。
然而,我认为时间和空间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它们也与主体的感知和经验密切相关。
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个体经验的一部分,并受到主体观点的影响。
三、关系与数量康德将关系和数量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数量则涉及到度量和计数。
然而,我认为关系和数量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
在现实世界中,关系和数量经常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
关系的建立往往涉及到数量的度量和计算。
我认为关系和数量应该被视为相互依存的存在方式。
通过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并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和观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一哲学概念的多个方面。
康德十二范畴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新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扩展和更新。
这种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康德十二范畴表成为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总结回顾:通过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现象与物自体、时间与空间以及关系与数量等范畴之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重新审视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康德哲学的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不断更新和扩展我们对康德十二范畴表的认识。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时代的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成为了更加重要的话题。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关于创新的思考,并试图解答创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创新的本质。
创新,从根本上讲,是对现状的挑战与改变。
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颠覆和突破。
在哲学上,创新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与再造,是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挑战。
创新是一种对传统思维和固有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和解决方式的探索。
这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变。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是对现实的重新诠释与重构,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创造。
在当今社会,创新无处不在。
科技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新塑造着人类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制度创新改变着社会的关系与秩序。
创新也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方式,各行各业都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我们也要意识到,创新并非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要与传统有机结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正如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所指出的一样,创新的本质在于对待现实的开放、勇于批判和超越传统。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要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需要对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理解,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舒适圈,需要冒险和勇气,更需要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刻理解。
这种能力需要培养自由、开放的心态,需要探索未知领域和边缘地带,需要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更需要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和寻求解决的路径。
创新不仅是一种发明和创造,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创新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在哲学领域内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重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重新思考和提出新的见解。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更是对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颠覆和改变。
哲学创新的本质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质疑和重新建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开拓和推广。
二、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世界是由意识所构成的,启发了后人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全新思考。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思维”的概念,对后人的思维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哲学领域,经院哲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思想的质疑和批判,提出了“宗教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开辟了宗教哲学的新思路。
十九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是哲学思想的一次革新,启发了哲学家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新认识。
当代哲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哲学等新兴思潮层出不穷,推动着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哲学创新的内涵哲学创新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传统哲学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陈旧和僵化,需要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来重新审视和改造。
哲学创新还包括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新思想的出现是对既有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哲学创新的内涵还包括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创造。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更是对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颠覆和改变。
四、哲学创新的意义哲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创新有助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可以使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促进世界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哲学创新有助于对人类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改变。
通过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开拓人们的认知视野,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最后,哲学创新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相关知识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
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积累了大量的人类智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有根本性的缺陷。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缺陷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各派唯物主义哲学则带有朴素的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这些哲学都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尤其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影响比较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方法却是辩证的。
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带有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的缺点,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剥掉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清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且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融为一体,从而创立了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造成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生命科学的哲学问题思考
生命科学的哲学问题思考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推进和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命的本质和起源的疑问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科技和哲学交叉融合的时代中,生命科学的哲学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结合生命科学的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生命科学的哲学问题。
一、生命的定义生命科学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很多层面的意义。
在科学研究中,生命被定义为一种具有新陈代谢、能够自行复制和适应环境的自组织体系。
但是,在哲学上,生命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状态,具有自我意识和主观性,并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体相互作用。
生命的定义问题也引发了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由物质和能量的交互作用所产生,而其他学者则认为生命具有神秘的精神力量,不可能由简单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所解释。
无论怎样理解生命,这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生命的起源生命科学的另一个哲学问题就是生命起源的问题。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
根据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奥托·武尔德堡提出的生命起源假说,生命最初是从无机物质中诞生的。
这一理论获得了科学界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生命起源的详细过程远未解明。
一些学者认为,生命起源是依靠外界的介入和干预产生的,而其他学者则认为生命的根源是由自然演化过程中的奇妙巧合所创造出来的。
三、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生命科学的又一个哲学问题。
生命的意义是个人、社会和全球层面的。
个人层面上,人们往往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希望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
社会层面上,生命的意义可以涵盖道德和宗教信仰。
全球层面上,则是关于人类角色和生命拥有的最终目的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经验和世界观的不同,生命的意义是个人和个体层面上不同的。
人们往往通过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观察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标和意义。
这也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1、简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背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重要贡献。
这部作品诞生于19世纪中叶,正值欧洲工业革命的高潮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然而,与此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和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
恩格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新发现。
他试图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辩证分析,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且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如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等。
这部作品的问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自然辩证法》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阐述研究《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性在阐述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性时,我们不得不提到这部作品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还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对哲学的理解论文
我对哲学的理解论文尽管“政治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精神中宁静清晰的理性主义,然时至今日,“政治哲学”依然是一个意义较为含混的术语。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对哲学的理解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我对哲学的理解论文篇一尽管“政治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精神中宁静清晰的理性主义,然时至今日,“政治哲学”依然是一个意义较为含混的术语。
“政治”和“哲学”本身就是涵义丰富乃至歧义丛生的两个字眼,学界对于由这两个字眼所组成的“政治哲学”的理解自然也就见仁见智。
就字面意思理解,“政治哲学”就是政治学与哲学的融合,然而“政治哲学”决不是简单的“政治+哲学”,因为哲学与政治常常相去甚远。
柏拉图与黑格尔都崇尚理念,但前者发明了有浓重伦理色彩的理想国,而后者则把国家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点上;霍布斯与洛克都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但前者主张集权与专制,而后者却将分权与民主视为现代国家的基石。
本文试图在梳理总结中外学者对“政治哲学”这一术语理解诠释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回归施特劳斯的分析理路,分别从“政治”的维度和“哲学”的维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结构人手,以绵力对“政治哲学”重新理解。
一当今学界有着许多的政治哲学流派和政治哲学家,然而综观中外学界关于政治哲学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学科性质等基本问题,尚未形成相对公认的看法。
大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治哲学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视域出发研究政治世界的最深层本质与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哲学的方式探讨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语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
它无法归于任何一门经验的社会科学之下,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产的问题。
”在西方,秉承历史主义与理性主义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们殊途同归,都不约而同地将政治哲学看作是哲学的当然组成部分。
前者如乔治·萨拜因,他认为政治哲学不仅包括对于产生它的事物态势所作的事实方面的论述,更要“包括大体上可以称为因果关系性质的论述,即意为一种事情比另一种事情更可能出现,或容易产生;它还包括对某事应当发生或者发生某事才是合情合理的论述”;后者如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术语有着堪称经典的认识:“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物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
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融合
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现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
过去,科学和哲学常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科学关注着客观的、可证明的事实,而哲学则探讨着主观的、抽象的概念。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量子力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探索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和哲学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在物理学领域,量子力学的发展引发了许多哲学的思考。
量子力学深入探索了微观世界的本质,并提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概念。
例如,薛定谔方程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物体的本质,以及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对于现实的本质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的思考。
科学家们在面对这些概念上的困惑时,开始寻求哲学家的帮助来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神经科学是另一个现代科学领域与哲学相互影响的例子。
通过对大脑的研究,神经科学揭示了意识的神秘之处。
神经学家们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试图理解意识和思维的本质。
然而,他们却发现意识并非简单地由脑部活动所解释。
这引发了一系列对于意识、自我和灵魂等哲学概念的思考。
在这个领域,科学和哲学共同努力以寻找对于意识和思维的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个现代科学与哲学交叉的领域是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意识的本质。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认知和智能的定义。
尽管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达到人类的认知能力,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我们对于思维和意识的哲学思考。
科学家和哲学家一起探讨并解决关于智能、自主性和道德等问题。
科学与哲学的交叉融合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一个例子是伦理学和科学的结合。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人工生育和克隆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人类自由意志、道德和伦理准则的思考。
科学和哲学家们一起探讨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为我们为设计法律和政策提供了指导。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例子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例子科学和哲学,这两者听起来像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不太搭界,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想啊,科学家们日夜研究,推陈出新,把这个世界的种种奥秘逐渐揭开,结果发现,这些进步可真是给哲学家们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思考的素材。
就像一位画家,手里有了五彩缤纷的颜料,才有可能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下子就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时的哲学家们看到“哇!原来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苹果有这么紧密的联系”,瞬间就开启了一系列关于因果关系和宇宙本质的讨论,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再来聊聊达尔文的进化论。
那可是震动整个哲学界的一颗重磅炸弹。
想象一下,原本人们觉得人类是宇宙中的特例,结果达尔文告诉大家:“嘿,大家好,我们也是动物的一部分啊!”这一说法顿时让许多哲学家的想法碰了个满怀,纷纷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的地位。
人类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角色?这一问题可就深得哲学家们的心,他们开始琢磨生存、道德、自由意志这些话题,真的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从科学进步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的思考。
再说量子力学,这个神秘又让人捉摸不透的领域,简直就像是一场魔术表演。
你看啊,粒子可以同时在多个状态之间变化,这可是颠覆了我们对现实的传统认知。
哲学家们顿时就感到“哇哦,这不就是挑战我们的常识吗?”于是,他们开始讨论意识、现实、存在这些话题,探索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究竟有多么有限。
大家也许会觉得有点疯狂,但其实就是这个疯狂的进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那些本来没怎么思考过的问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的体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互联网的兴起,给哲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想想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大家的观点和思想随时都可以互相碰撞,这可让哲学家们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开始思考,信息的泛滥是否影响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还是说,这其实是促进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呢?这种信息流动就像是大海的潮水,波涛汹涌,而哲学家们则像是海上的小船,随时都要调整航向,避免被淹没。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精选10篇)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勒费布尔在195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旨在揭示哲学领域中的贫困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深入,收获颇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勒费布尔这一哲学家的思想深感震撼。
他以深入入微的观察力,深度探讨了哲学思维的陷阱和盲点,同时指出传统哲学对人类经验的解释过于狭隘和片面。
他通过对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分析,认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更迷茫和贫困,为哲学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在勒费布尔眼中,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解构,是对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在读完本书后,我对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传统哲学的缺陷在于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离实践和生活过于遥远。
而勒费布尔的思想则更加贴近现实,通过对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对理性和科学思维的反思。
他呼吁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超越传统哲学的束缚,思考属于自己的哲学之路。
勒费布尔的观点也引发了我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快速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勒费布尔强调科技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技与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救赎,而应该反思其带来的贫困。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和思考的方式,关注思维的自由与创新。
勒费布尔的思想激发了我思考哲学的启示,引导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追问和思考。
总之,《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触动。
通过对哲学贫困的分析,勒费布尔激发了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并呼吁人们关注现实世界的问题与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每个人的思考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哲学的思考与探索,我们才能超越贫困的束缚,追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
相对论如何改变我们的时空观
相对论如何改变我们的时空观关键信息项1、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2、时空观的传统概念牛顿的绝对时空观3、相对论对时空的重新定义时间膨胀长度收缩时空弯曲4、相对论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高能物理实验5、对人类认知和哲学思考的影响对因果关系的重新理解对宇宙本质的探索11 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
狭义相对论主要基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性原理指出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光速不变原理则表明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不变的。
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将引力现象纳入相对论的框架,认为物质和能量会弯曲时空,而物体在弯曲时空中沿着测地线运动。
111 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结论。
其中,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是两个重要的效应。
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长度会缩短。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截然不同,挑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
112 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描述了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
大质量物体如恒星和星系会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其他物体在这个弯曲的时空中运动。
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如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弯曲、水星近日点的进动等。
12 时空观的传统概念在相对论出现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占据主导地位。
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独立的,与物质和运动无关。
时间均匀地流逝,空间是平坦且无限延伸的。
这种观点在低速、宏观的世界中能够很好地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但在接近光速和强引力场的情况下就不再适用。
13 相对论对时空的重新定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的理解。
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有关。
高速运动的观察者会经历时间膨胀,即相对于静止的观察者,他们的时间流逝得更慢。
同样,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收缩。
此外,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是弯曲的,引力场越强,时空弯曲程度越大。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
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作者:陈先达臧峰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应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深入讨论了上述问题。
陈先达先生回顾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多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历史观;问题意识;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4-0004-09臧峰宇:陈老师,20世纪70年代末,您与靳辉明先生合写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探究马克思如何真正“成为马克思”的问题。
后来有10多年时间,您一直走向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处,这与您之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比较而言,可谓发生了一次研究转向,转向思想史研究。
记得您说过,发生这个转向的原因与您当时对国际国内哲学思潮的看法有关。
这次转向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您分析了“青年马克思热”的深刻社会政治原因,对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陳先达:情况确实如此,此外也与我这时到人大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工作有关。
当时,马列所还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列宁思想史》,这些书都是从整体性角度写的,就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思想整体。
我不同意一些国外学者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看法,不同意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于黑格尔哲学,归结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或以异化为核心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认为这样会曲解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应当反思过度强调单纯以文献手稿为依据的研究方式。
从常识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是越来越成熟的,不可能到老了反而没有年轻时思想成熟。
生态哲学:自然与人的关系
生态哲学:自然与人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潮,它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意义。
生态哲学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实现和谐共存。
一、生态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生态哲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问题频繁出现,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因此,生态哲学应运而生。
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承认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道德、文化与灵魂的重要源泉。
这一理念强调了只有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在地球上永续生存。
生态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观点。
二、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生态哲学建立在几个基本原则之上,这些原则帮助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性。
1. 系统性原则生态系统是由众多个体及其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
每个生命都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某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原则强调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繁荣。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尊重生命原则生命有其固有价值,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
生态哲学主张不仅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还要尊重其他生命体的一切权利。
这种尊重体现在我们对待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态度上,让我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的哲学,哲学的时代”——上海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天恩教授访谈
■王天恩(1954-),笔名王天思,江西莲花人,最早学习农学专业,1991年6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Rutgers大学和GIT作访问研究。
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出版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哲学描述论导论》《信息文明和中国发展》等著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描述和规定》《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大数据中的因果“时代的哲学,哲学的时代”———上海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天恩教授访谈王天恩,袁晓晶■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人生最珍贵的馈赠是相互激发。
收稿日期:2021-11-27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研究”(18JZD013)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17AZX0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天恩(1954-),江西莲花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及信息文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及其哲学基础理论等;袁晓晶(1984-),甘肃兰州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儒家政治哲学。
摘要:王天恩教授从事哲学研究三十余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哲学方面提出很多重要的理论。
王天恩教授现阶段的研究兴趣与研究重点集中在“人工智能与哲学发展”这一主题上,提出了重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人的信息存在方式去理解人类社会新价值的哲学理念,强调应加强哲学与科学的一体化发展。
2022年四川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真题
2022年四川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真题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
①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②增加国有企业上缴财政的利润③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④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入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C2.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现存古建筑数量居全国之首的是()。
A.陕西省B.江苏省C.北京市D.山西省【答案】:D3.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节日习俗的古典诗词非常多。
下列诗词描写了不同的节日景象,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④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A.②④③①⑤B.⑤②④①③C.⑤④③①②D.②⑤④①③【答案】:D1/ 164.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对()有利。
A.债权人B.债务人C.离退休人员D.公司员工【答案】:B5.从公文的分类看,该文件属于:()。
A.公布性公文B.法规性公文C.下行文D.上行文【答案】:C6.国家的起源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规定的契约D.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答案】:A7.“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答案】:A8.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近代中国 宇宙观
近代中国宇宙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中国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在近现代思想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
近代中国宇宙观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影响下,逐渐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得到了重新解读和创新,为中国当代的宇宙观建构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中国传统宇宙观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宇宙被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传统的宇宙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在近代中国,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逐渐深入,传统的宇宙观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宇宙观,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探讨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近代宇宙观的建构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
整体论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认为宇宙是一个千姿百态、相互联系的宏伟系统。
个体与宇宙、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传统宇宙观的精神内涵。
近代中国宇宙观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中国学者认为,宇宙不仅是自然界的物质世界,更是思想和精神的广袤领域。
在这个意义上,宇宙观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哲学理念。
中国近代宇宙观力图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文思考,探讨宇宙的奥秘和秘密,挖掘宇宙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近代中国宇宙观还强调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共生,提倡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发展。
中国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宇宙的支持和滋养。
人类应当尊重宇宙,促进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近代中国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更新和发展。
中国学者致力于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探讨宇宙的智慧和奥秘,推动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
近代中国宇宙观旨在拓展人类思维和理解的边界,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性的权宜。另外我们还会看到, 亚里 士 多 德 将 研 究“ 是 ”自 身 的 学 问 为“ 第 一 哲 学 ”, 将 自 然 哲 学 称 作“ 第 二 哲 学 ”, 但 无 论 如 何 它 们 都 是“ 哲 学 ”, 其 中 的 区 别 是 以( 他 认 为 的) 学 科 的 重 要 性 、高 尚 性 和逻辑上的先后等条件作依据的。
首先, 科学是一个现代的概念, 不是 古代的概念。在希腊语中, 甚至没有一个 词 语 恰 好 等 同 于 我 们 今 天 的“ 科 学 ”,《早 期希腊科学》的作者劳埃德认为, 希腊语 中 有 philosophia ( 哲 学) 、episteme ( 知 识) 、theoria( 沉 思 , 思 索) 及 peri physeos historia( 对 自 然 的 探 究) , 这 些 在 具 体 的 场 合 被 译 成“ 科 学 ”是 合 乎 情 理 的 , 而 不 至于误导。
普遍原理、一般规律与科学在理解上有 识”, 自然也不是什么“科学”, 而“形而上
一定的勾连, 所以“如何理解马克思哲 学”与形而下的“科学”也是有区分的, 等
学”“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等思考又为“哲 等。这种语义解释的说法流传很广, 造成
学 - 科学”关系问题加注了新内涵。
了一定的认同, 然而在古希腊社会,“哲
二 我们对哲学和科学关系的论断大抵 是基于历史上它们的发展状况, 但这决 不仅仅为了一个所谓正确的描述而已。 我们都知道, 更重要的或者说真正引起 争论的其实是关于未来的科学和哲学应 该是什么样。对未来哲学和科学的期许 使得人们要在哲学 - 科学的历史关系 中 寻 到“ 线 索 ”, 来 实 现“ 真 正 的 ”“ 哲 学 ” 或 者“ 科 学 ”。 “ 未 来 的 哲 学 和 科 学 将 是 怎 样 的 ”才
与 古 希 腊“ 哲 学 - 科 学 ”未 有 分 化 不同, 近代以来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 分化、分离却是事实。然而即便如此, 在 回顾科学史我们发现, 在近代早期人们 并 没 有 十 分 明 确 的“ 科 学 ”意 识 。 这 至 少 证 明 , 我 们 今 天 使 用 的“ 哲 学 ”和“ 科 学 ” 的“ 能 指 ”和“ 所 指 ”并 不 可 能 与 当 时 所 使 用 的 相 对 应 起 来 。“ 科 学 ”的 固 定 概 念 含 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已然形成, 甚至我们 今天使用的狭义的自然科学的含义也没 有 形 成 普 遍 性 。而 在 近 代 后 期 乃 至 现 代 , 从“ 外 延 ”的 角 度 来 看 , 每 每 新 兴 的 关 于 社会、精神、意识、语言等的思考, 总在哲 学与成熟科学的交织领域内进行。社会 学 、精 神 分 析 、认 知 科 学 或 语 言 学 长 期 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哲学难分解。所以在 我们的现时代, 不同于成熟的物理学大 家庭的一些思想仍然在以不同的方式对 把握、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进行着不懈 努力, 在这些领域里, 可以说, 我们曾处 在 一 个“ 哲 学 - 科 学 ”未 有 分 化 的 时 代 。 没 有“ 谁 ”在 剥 夺 哲 学 的 研 究“ 领 地 ”, 在 形成之前, 在这个所谓的领域本是一片 混沌, 根本不存在所属的问题, 而在任何 科学未能涉入以形成研究的建制的领 域, 而人类思维所及之处, 必是哲学的对 象( 或者说, 我们习惯将初进入我们思维 领域的新的把握方式称作“哲学”) 。
184
IN T ELLIGEN C E 人文论坛
技术; 治理城邦的技艺等等。哲学作为爱 智之学与智慧相分离, 一定程度上是与 古代希腊上的智者运动相关联的, 古希 腊时代的智者不是沿袭以前哲学家或哲 学学派的活动方式, 而是继承和发展荷 马以来吟游诗人的活动, 他们总的特点 是传授演说和论辩的技艺。由于智者运 动的兴起, 哲学往往被冠以“智慧”之名, 在这个华丽的外表下则是一些强词夺理 的诡辩, 为了突显哲学与诡辩论之间的 区别, 于是“降尊”为“爱智慧”, 并逐渐形 成了语义的固定。相应地, 哲学不是单纯 以资诡辩的修辞之学, 而是通往真理的 “对话”辨证之法( dia- lektikos) 。
在实际的讨论中, 由于对人们对“哲 学”和“形而上学”语汇的产生是否是“哲
学”“科学”的理解与期待的不同, 会对 学 - 科 学 ”分 化 的 现 实 反 映 呢 ? 我 们 认
“ 哲 学 - 科 学 ”产 生 不 同 的 态 度 。“ 哲 学 为, 回答也是否定的, 这是一种后天理解
是科学”“哲学将实现为科学”与“哲学不 上的教条。其实在古希腊, 这种关于世界
“ 哲 学( philosophy) ”的 词 源 考 察 指 出 ,“ 哲 学 ”即“ 爱 - 智 ”之 学 , 或 者 如 德 勒兹的说法, 是智慧的“朋友”。由此, 哲 学 在 源 头 上 似 乎 就 与“ 智 慧 ”做 了 分 离 , 哲 学 只 是 philo- sophia, 绝 不 是 什 么“ 智 慧 ”“ 知 识 ”。 这 种 理 解 当 然 没 有 什 么 错 误, 但是细究起来, 这一点在今天往往被 我 们“ 放 大 ”了 , 成 为 与 科 学( 知 识 之 学) 的分离或者分立的标志。真正的事情却 未见得如此。首先我们需考察一下 “sophia”在 古 希 腊 的 含 义 , 根 据《希 腊 哲 学史》的考察, sophia 除了“智 慧 ”“ 智 者 ” 的含义之外, 还包括㈠在技艺和占卜、预 言方面的特殊才能; 文学艺术才能; 医疗
科学发展迅速, 在许多的领域均有卓越 隐含了“如果我们理解的哲学和科学的
的建树, 同时这一状况也促使我们开始 真正含义是……, 那么哲学与科学的关
关注哲学以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尤其 系是……”的先行认可。本文试对“哲学
到了 20 世纪, 哲科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 - 科学”关系做一种语义的考察, 以 求 呈
IN T ELLIGEN C E 人文论坛
对“哲学 - 科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李红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哲学- 科学”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哲学讨论的热门话题, 既是哲学的一个元问题, 而且涉及到我 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与发展。通过对“哲学- 科学”做一种语义上的考察, 分析哲学与科学在各时代下的 具 体 发 展 状 态 及 人 们 的 相 应 的 观 念 。 澄 清 长 期 以 来 人 们 形 成 的“ 哲 学 ”“ 形 而 上 学 ”相 异 于“ 科 学 ”的 诸 种 误 解, 从事实与观念的角度分别进行历时态的考察, 指出哲学与科学的分化与统一的趋势分别在不同的层面 存在, 二者关系争论的实质在于构建未来的哲学和科学, 而不是简单的描述, 无视这种深层关怀和理解框 架, 将造成各说各话的对峙错位。
是科学”“哲学就是哲学”等观点形成了 所作的思考根本难以划分哲学和科学的
对立, 而各自都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找到 区别, 独立意义的科学概念甚至还没有
生成。我们时下的描述, 都是基于近代以 后, 科学逐渐形成独立形态, 并开始能够 与 哲 学 、艺 术 、神 话 等 形 式 之 间 相 互 审 视 之后的理解。
重视和反思。哲学是什么? 它是不是科 现两种不同理解观点各自的合理性及其
学? 我们将要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哲学和 对峙的错位。
科学?类似的问题构成了广泛的问题域。
一
大 致 说 来 ,“ 哲 学 - 科 学 ”的 关 系 问 题 思
追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一直追
考 始 于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 诸 溯至古希腊。“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概
关键字: 哲学 科学 历时态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直是个争论 合理的依据, 发现有效的“趋势”。然而,
不休的问题。这是因为, 它不仅仅是哲学 这 些 看 似 对 峙 的 观 点 往 往 有 一 个 前 提 ,
的一个“子问题”, 更是涉及到哲学“何所 那就是对自己理解的“哲学”与“科学”做
是”的“元问题”。近代以来, 自然 - 实证 一种前提铺垫, 于是各自的观点表达都
是 我 们 真 正 的 问 题 。现 在 的“ 哲 学 ”和“ 科 学”已经各自分化出两种不同倾向的涵 义: 哲学一方面代表了远离生活世界的 抽象的思辨形而上学, 一方面又代表了 不循旧规的批判精神、关怀人生意义的 教化精神; 科学一方面代表了实事求是 的理性认知, 一方面也衍生出刻意追求 原 理 、规 律 、公 式 的 教 条 意 识 。 这 里 的 诸 种 倾 向 自 有 可 以 明 辨 的“ 好 ”与“ 坏 ”的 区 别, 无须我们做多余的逻辑论证。我们放 眼历史上其他众多的悠久概念, 每一个 都会衍生出许多微妙的意味出来。然而 问题是, 究竟那一种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未 来 的“ 哲 学 ”和“ 科 学 ”呢 ? 如 果 说“ 哲 学 是科学”, 我们究竟如何理解? 我们要使 哲 学 变 化 成 为 一 种“ 原 理 ”“ 规 律 ”和“ 公 式”么? 还是要像“科学”一样脚踏实地, 勿 要 脱 离 我 们 关 怀 的“ 现 实 ”? 如 果“ 哲 学 就是哲学”,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是固执 地 保 持“ 过 度 地 思 考 ”, 还 是 恰 恰 要 穿 过 凝 固 化 了“ 沉 沦 之 思 ”而 达 到 或 重 返“ 真 实的世界”? 如果这些没有得到展开, 我 们 将 永 远 在“ 是 ”与“ 否 ”、“ 划 界 ”与“ 反 划 界 ”的 争 论 中 陷 入 历 史 的 二 律 背 反 。
如逻辑 - 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 - 存在 念的确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始存在了, 人
哲学传统, 然而在另一方面, 由于哲学教 们往往在语词的追溯上会发现一些印证
科书体系将哲学表述为普遍原理, 事实 “哲学 - 科学”分化的痕迹。第一个例证
上 造 成 了 马 克 思 哲 学 理 解 上 的 僵 化 , 而 是,“哲学”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知
支持哲学与科学相分离的另一个例 证 是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提 法 。 在他那里, 有着“物理学( physica) ”与“形 而上学( metaphysica) ”之间的划分。由于 物理学在近代成为科学的经典成功范 例, 于是人们很自然联想到“科学”与“哲 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明确的区 别甚至对立。其实, 这种观点同样值得商 榷。首先, 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使用 “ 形 而 上 学 ”这 个 词 , 而 是 安 德 罗 尼 柯 在 整理和编纂其遗稿时才开始使用的。安 德罗尼柯将亚里士多德论述关于自然中 变 动 事 物 原 理 的 论 著 编 成 一 本《物 理 学》 ( physica) , 将另外一些论述更普遍更抽 象的原理的论著也编集起来, 列在《物理 学》后 面 , 无 以 名 之 便 用 希 腊 字 meta( 之 后 ) 称 它 为 τα μετα τα φυσικα , 后 经 罗 马 人 缩 写 为 metaphysica。其次, 亚里 士 多 德 的“ 物 理 学”并不是近代以来的物理学含义, 而是 自然哲学, 它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当然 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 在亚里士多德所 处的时代, 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一回 事, 而与近代的自然科学不是一回事。有 着现代物理学知识背景的库恩曾经坦 承, 他一开始根本读不懂亚里士多德的 《物理学》, 一方面体现了科学范式的转 换 , 一 方 面 也 证 明《物 理 学》不 是 在 近 代 自 然 科 学 的 层 面 上 把 握 世 界 。《物 理 学》 的中文译者张竹明先生曾指出, 原本打 算 译 作“ 自 然 哲 学 ”, 只 是 有 一 个 翻 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