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销售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是一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号的产生、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和维护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我校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正确使用普通话。
(3)具有较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1 物理系列课程:大学物理;模块2 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模块3 信息处理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电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电子系统设计技术(3)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4)熟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四、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80714T一、培养目旳与基本规格1.培养目旳本专业面向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和视听设备等行业, 针对电子信息有关领域旳产品开发设计、设备生产与维护应用、技术管理等岗位,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具有从事本专业旳工程技术工作所需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
2.基本规格(1)知识规定①基础知识: 具有较扎实旳工科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 很好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扎实旳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知识,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知识。
②关键知识: 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系统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电磁场等方面旳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有关旳工程基础知识。
③有关知识: 具有与本专业有关旳职业和行业旳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旳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经济和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理解专业常用旳技术规范和原则。
(2)能力规定①基础能力: 较强旳中文体现、交流沟通能力, 具有一定旳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具有一定旳科技文献检索能力, 具有较强旳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关键能力: 具有较强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分析和处理工程技术实际问题旳能力;具有一定旳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应用能力;具有纯熟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设备旳能力。
③有关能力: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以及在团体中发挥作用旳能力;具有不停探索, 与时俱进, 适应目前社会发展旳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 能进行有效旳工程技术沟通、合作与竞争旳能力。
(3)素质规定①基础素质: 具有良好旳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团结友爱、乐于奉献旳人文情怀, 较强旳法制观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二、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2)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中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协作;(4)具备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通信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工程、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与通信安全等。
这些课程将深入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熟悉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和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实训,让他们接触实际的工程项目,参与实际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毕业设计(1)选题要求:毕业设计选择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提供学术和技术指导。
(3)实践能力要求: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4)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按规定要求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向导师和评审委员会展示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
六、质量保证为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平台。
(2)增加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学科为基础,结合通信、电气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
该专业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电子科技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技术,具备电子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能力。
3.具备电子系统的测试与调试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电子系统中的问题。
4.具备电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发。
5.具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微积分、物理学、电磁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
2.专业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与技术、电子器件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系统设计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等。
四、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开设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课程:开设电子系统设计、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实习实训学院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实训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学生将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实践课题报告撰写。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坚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能够服务于水利、电力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全面的电子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系统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现代FPGA应用开发技术和现代DSP技术;4. 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广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 获得较好的应用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6. 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六、主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电路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号处理、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以传感技术为隐含线,以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为主线条,培养学生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本专业适用于泛网络时代对智能电子信息设备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电路设计、传感器集成、嵌入式软件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硬件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安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泛网络时代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能够达成如下12个方面预期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复杂问题,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功能协议设计、系统效能分析等;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问题凝练、系统建模、关键信号和噪声分析,以获得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芯片/板卡)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化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信息感知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测试等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电子信息方面的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复杂系统、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创新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和实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领域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实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编号:839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与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基本要求: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具体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2.掌握电子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3.具有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从事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了解电子信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7.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
二、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VHDL语言与可编程器件、DSP技术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嵌入式系统。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续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续表)(续表)(续表)八、说明1.本专业前四学期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2.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5个模块(以专业课程编号左起第五位为准):“0”为公共选修模块,“1”为计算机应用模块,“2”为电子技术模块,“3”为信息、信号处理模块,“4”为通信技术模块。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针对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它依托于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2.培养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创新研究的人才。
3.培养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3.工程实践: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法:1.知识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实践:开设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践等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意识。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专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方向上的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指导。
四、培养环境:1.实验室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项目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平台,与社会环境进行衔接。
3.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书籍、论文等学习资料。
五、评价体系:1.考试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
2.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
3、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熟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5、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电子技术认识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路电路CAD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装配实习、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五、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作为第二专业辅修的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
七、专业教学任务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
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
3、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见附表4)
4、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5)
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
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与毕业学分统计表
附表2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附表3 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
附表4 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
附表5 课程学期进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