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城镇化是指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备受关注。
集镇作为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就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探析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镇在现代化改造中,许多传统的建筑和风俗习惯逐渐被淡忘,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其次是基础设施滞后问题。
许多农村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影响着集镇的发展。
再次是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有才华的农村人才纷纷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定居,导致集镇人才流失,制约了集镇的发展。
最后是环保问题。
农村集镇地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污水、垃圾处理不当,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二、解决集镇建设问题的对策针对集镇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是注重文化传承。
在集镇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一些古老的建筑,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让集镇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镇的城市化水平。
再次是引进人才。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有才华的人才返乡创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集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是加强环保治理。
政府应该加大对集镇环保治理的投入,加强污水、垃圾的处理工作,保护好集镇的生态环境。
三、农村集镇建设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要。
培育新型农村集镇,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新型农村集镇是指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集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医疗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集镇,注重提高农村集镇的城市化水平,创新功能布局,拓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服务周边农村居民和周边农业生产,推动农村集镇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推进措施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推进措施一、问题的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方面,如果不加以解决和改善,将对城镇化进程造成较大阻碍。
二、就业问题与解决措施1. 就业压力: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导致了大量农民工流失问题。
2. 职业培训:推行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3. 创新创业: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毕业生及其他群体创办自己的企业,促进创新创业。
三、社会保障问题与解决措施1. 城乡差别: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相对较弱。
2. 统筹城乡:通过实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平等化社会保障待遇。
3.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四、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措施1. 城市拥堵:交通拥堵对居民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2. 推广公共交通: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量。
3. 绿色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五、土地资源问题与解决措施1. 土地过度开发:长期以来存在对耕地的过度使用和占用问题。
2. 严格保护耕地:强化土地管理,限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农田。
3. 提高土地收益利用效益: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投资不均衡问题与解决措施1. 投资主体局限性:城镇化建设投资过于依赖政府和大型企业。
2. 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 引导民间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鼓励民众参与城镇化建设。
七、教育问题与解决措施1. 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基层地区的教育发展较为滞后。
2. 推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 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
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
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之一,它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持续扩张。
然而,城市化对于文化传统却带来了一些冲击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1. 文化多样性受到压缩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减少,文化多样性逐渐被压缩。
城市中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
2. 文化传承受到威胁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逐渐减弱。
一些传统技艺、民间工艺等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价值观转变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家庭观念、邻里关系等也发生了转变,这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应对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的解决方法1. 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建立相关的文化传承机构等。
2. 引导城市化走向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传统街区和建筑风格,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保持文化传统的连续性。
3. 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培养和挖掘文化传统的接班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借助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文化借助科技手段,包括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捕捉、传播和保护传统文化。
通过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传统文化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总结:城市化对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城市规划、教育宣传和科技手段等来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文化传统的保护,才能让城市成为文化的载体,实现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
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这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国民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
但是在实际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城市化由于理解上的误区,将传统文化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认为新时代如果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会阻碍城镇化进程。
如果想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摧毁传统文化,二者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这样的观点以及认知直接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这中间积累沉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我国现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思想的创造,饮水思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
城镇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
因此,在城镇化大力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城镇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
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特征。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以及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蕴含着优秀文化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单单依靠口头、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明显是不够的;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合理、过度开发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贵文化、历史价值的资料以及实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毁坏。
因此,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下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村落的历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那些承载着先辈智慧和记忆的古老村落,有的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凋零,有的在城市化的推进中被拆除重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也随之消逝。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村落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人们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的所在。
村落中的古建筑、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无一不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比如,那些古老的祠堂、庙宇,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凝聚着家族的血脉亲情;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村落被纳入城市规划范围,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迹被无情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流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村落中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导致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俗文化也日渐式微。
为了加强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保护等方面。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村落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关村落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文化,相反,城市化进程为文化保护和传承创造了新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平台。
比如,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我们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将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点予以保护,并且创造相关的旅游项目,提供给游客和市民更多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机会。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和支持文化的传统和发展。
例如,对于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区域,可以制定保护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方案,限制不适宜的建设和商业开发,以保护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同时,政府还可以投入资金支持相关的文化活动和项目,鼓励民众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政府的积极参与能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市民是文化的主体,只有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关注,才能保护和传承文化。
市民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项目,如文化节、展览、讲座等,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市民还可以通过参与文化创作和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等可以通过现代设计和创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性的作品,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传承。
最后,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引入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还原传统建筑和景点的原貌,提供给游客和市民更加真实的文化体验;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开发传统文化的学习工具,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学习和传承文化。
创新思维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因素,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1.社会不平等:传统的城镇化倾向于集中资源和机会在大城市,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扩大。
2.资源浪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人口过度集中: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人口压力过大等问题。
4.农民工问题: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常常面临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
5.社会文化冲突: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化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试图解决传统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改革创新:1.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公平分配: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3.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4.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和发展多样化的地方文化,构建多元共享的文化生态系统。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1.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民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2.资源分配不平衡:指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配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3.农民工:指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的农民。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传统的农村文化传统逐渐淡化。
许多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在农村逐渐失传。
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失,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追求城市的机会,导致农村文化基因逐渐丢失。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同步,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传统独特的农村文化面临着被商业化、碎片化的风险。
传统农耕文化、民俗节庆等本应传承和保留的农村文化也受到了资本的冲击。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
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扶持力度。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文化保护基金,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研与保护工作,推动农村文化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的保护与传承。
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与管理。
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理工作,对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庄进行保护,预防其被过度商业化。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农村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培养农村文化的传承者。
此外,应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农村文化传统教育。
在农村学校中加强农村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同时,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村文化,增进两者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将农村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农村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城市规划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城市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留和传承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建议。
一、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社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发展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独特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首先,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
城市作为一个繁荣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中心,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来吸引人才和游客,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吸引力。
文化传承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也可以为城市的经济产业和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其次,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城市发展的支持。
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有适当的城市环境和设施来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安排城市空间,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供文化场所和设施,以供人们学习和欣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二、实践经验和建议1. 文化保护和更新城市规划应该将文化保护作为首要任务。
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和政府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城市更新计划来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使其能够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
2. 文化教育和传承城市规划应该注重文化教育和传承。
可以通过建立文化教育机构,组织文化活动和节日,加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培养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城市规划应该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4. 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生城市规划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生。
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和合作机制,举办多元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城市环境。
城市更新如何实现历史文化传承
城市更新如何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和功能性的同时,如何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其与城市的新发展相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老旧建筑的拆除和重建,更是对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的保护与延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反映了城市的独特个性和精神内涵。
一座失去历史文化的城市,就如同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虽有现代化的外表,却缺乏内在的魅力和吸引力。
要实现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传承,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城市的历史。
这意味着对城市的发展脉络、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梳理。
只有真正明白城市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它将往何处去。
比如,有些城市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其街道布局和建筑形式都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城市则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或历史事件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挖掘,我们可以为城市更新提供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在城市更新的规划过程中,应将历史文化因素纳入整体考量。
规划者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空间利用效率,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
可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区内的建筑和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在新的建设项目中,也要注重与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协调统一。
比如,在建筑风格上,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特点,使新建筑与旧建筑相得益彰,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
在空间布局上,要尊重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城市格局,避免大规模的破坏和改变。
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的直观见证,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应当采取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使其恢复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这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在修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和材料工艺,使用恰当的修复方法和材料,确保修复后的建筑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历史价值。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一、经济驱动型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具备了发展经济驱动型城镇化的条件。
在这种模式下,北京市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同时,该模式还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的商业、金融、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驱动型模式下,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二、生态环境保护型模式该模式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
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并鼓励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该模式还注重生态农业和宜居环境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型模式的推动,旨在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北京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福利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在这种模式下,北京市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促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该模式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北京市注重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该模式还鼓励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型模式的推动,北京市旨在打造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提升。
北京市致力于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社区,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社区服务。
城镇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城镇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城镇化是否与文化传承存在密切的关系呢?本文将探讨城镇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一、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挑战。
首先,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居住,使得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农村的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变动,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冲淡,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的传承受到冲击。
其次,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形成冲击。
大量的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城市空间的改变,传统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和消失。
这些都对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城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
城市化的推动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例如文化艺术活动、博物馆和文化展览等日益常见。
城市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文化传承对于城镇化的影响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滋养人们的思想精神,激发城市发展的创造力和内在动力。
其次,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播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品牌塑造、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还为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新的理念。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传统的建筑风格、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被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市民来到这些城市。
城镇化与文化的传承作文
城镇化与文化的传承作文几年前,许多城市先后展出了一种名为《大地走红》的环境艺术,就是用几万把红伞把公园装饰起来,形成一种供人欣赏的景观。
但很快这一艺术就产生了一种事先谁也没有料到的效应:它在每个城市的展出几乎都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共话题。
话题就集中在市民们观赏这些露天展放的红伞时的行为方面。
在许多城市里,这种展出的后果可以说成是“惨不忍睹”:几万把红伞被前来参观的市民们偷的偷、抢的抢、糟蹋的糟蹋,最后一片狼藉。
而在有的城市里展出的情况却出奇地好,参观的市民秩序井然,红伞无一丢失,也几乎无人为的损坏。
这种反差的出现可能有几分偶然,但对于传媒来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这件事被与此事有关的城市当地传媒视为一件表现本地市民素质的大事尽力渲染,在一些城市的市民当中的确引起了一些震动。
这件事因此而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声誉的事件,有的城市为本市市民的良好表现而自豪,有的城市则感到有几分尴尬,似乎自己出了丑。
总而言之,这个事件使许多城市注意到了一个东西,就是城市的形象问题。
现代文化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讲就是都市化,人们的生存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都市为中心辐凑、汇聚了起来。
在这个辐凑、汇聚的过程中,都市不仅在物质上、空间上发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对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
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一个城市本身的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当代文化特有的现象,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伯里克利的雅典[1]以辉煌的卫城建筑、民主的公众生活、完美的悲剧艺术以及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奥古斯都的罗马则是以宏大的竞技场和水道、高贵而又残忍的罗马公民、所向无敌的帝国军人构成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形象;维多利亚的伦敦形象是雾气沉沉的天空、泥泞的街道、一本正经的商人和衣冠楚楚的绅士;“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曾为十朝故都的南京.…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同时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传统职业的转变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传统职业逐渐被现代化服务业取代。
农村的手工艺,如陶瓷制作、木工雕刻和手绣等,由于市场需求减少而逐渐式微。
这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逐渐丧失,农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同时,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被机械化农业所取代,这使得农村的农耕技能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城市化对乡村风貌的改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村庄的规模也不断缩小。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大量的高楼大厦、商场和车辆等都进入了农村。
这使得乡村的传统风貌受到了冲击,农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逐渐消失。
这种改变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可能无法真正感受到传统农村的美好与独特之处。
三、城市化对农村价值观的冲击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与农村传统的观念有所冲突。
传统的农村价值观注重家庭、亲情、邻里和谐等,而城市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新的价值观逐渐在农村传播开来。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将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一定影响,农村的传统道德观念可能出现动摇,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弱化或失传。
四、城市化对农村传统节日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传统节日面临着衰退的趋势。
传统的农村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与农村生活和农耕文化紧密相联,体现了农民对丰收、幸福和祈福的愿望和情感。
然而,随着农业的减少和农村人口的流失,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逐渐式微。
城市化带来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传统农村节日的庆祝活动逐渐丧失了其独特的盛况和意义。
结语尽管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化也为农村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城市的快节奏、多元文化以及技术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首先,城市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是过度商业化。
城市化过程中,商业活动迅速蔓延,商业利益成为主导力量。
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舞蹈、民间艺术等,被商业化包装,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和内涵。
艺术品、手工艺品也因商业驱动而缺乏了创作的初衷与价值。
这种过度商业化现象不仅使传统文化面临商业化泛滥的困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城市化还带来了传统文化的“辐射效应”。
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分布。
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关注和保护,而其他地方的传统文化则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这种不平衡的辐射效应使得一部分传统文化难以继续传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消失风险。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机遇。
首先,城市化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多元文化。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研究。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统技艺的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不仅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向城市居民普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城市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舞台。
城市的多元文化与城市居民的创造力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当代设计与艺术中,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文化产品。
这种创新不仅使传统文化更有吸引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应对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鼓励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设立相关机构,建立传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分析
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
然而,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一、城市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常常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文化遗产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例如,在许多城市的土地开发过程中,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被拆除,以腾出空间修建现代化的建筑物。
这种行为导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流失和人们对历史的遗忘。
其次,城市发展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的社会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忽视。
例如,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节日活动越来越少见,人们更加关注现代娱乐和消费。
二、传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尽管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是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传统文化是城市的独特标志之一。
许多城市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例如,北京的传统建筑和风味小吃吸引了大量游客。
城市可以通过保护传统文化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对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中的人们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存在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
三、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城市发展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好的宣传平台和保护机制。
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魅力和创新思路。
首先,城市可以通过在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例如,许多城市在市中心或旅游区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其次,城市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例如,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加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或者将传统的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新的产品。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农村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
1. 经济层面城市化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人们大规模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撂荒和农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的传统农耕经济遇到了严峻挑战,农民纷纷选择离乡谋生。
这种经济转移影响了农村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耕文化传统,不少古老的耕种方法逐渐被现代农业技术替代。
同时,城市化也提供了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的新机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社会层面城市化改变了农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儿童留守现象加剧,传统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减弱。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念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
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导致农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乡土文化传统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文化层面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但城市化使得农村传统文化日渐退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节日等文化元素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
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以及民间故事等无法适应城市化的快节奏生活,逐渐式微。
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城市消费和商业利益的侵蚀,很多传统技艺无人传承。
然而,城市化也为农村文化传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一些农村地区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农村主题民宿、文化节庆等项目的兴起为农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使农村文化传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弘扬。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农村文化正在面临着挑战,但是城市化也为农村文化传统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护和弘扬农村文化传统,使其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走向繁荣和谐的未来。
城市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
城市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中心,也成为了各种文化元素交汇的地方。
城市化给文化传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讨论城市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与多样性的推动城市化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环境,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城市中。
这种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接触并了解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以新加坡为例,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热点。
在这个城市中,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中东、印度、中国、马来西亚等各种国家的美食,并欣赏到各种传统舞蹈、音乐等文化表演。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城市化对传统手艺的挑战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化的兴起使得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术逐渐消失。
传统手艺的传承对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非常重要,然而城市化往往给传统手艺的传承带来一定的挑战。
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为例,城市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导致许多手工艺品制作工坊逐渐消失。
很多年轻人不再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转而选择了更具现代性的职业。
这导致了许多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失传,使得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的风险。
三、城市化对平民文化的影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经济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流。
城市中的文化活动多样丰富,然而这些文化活动往往面向特定的人群,使得一部分平民文化逐渐被忽视。
以某大城市为例,城市化过程中涌入了大量的高档购物中心、艺术展览馆和音乐厅等文化场所。
这些场所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然而其中的门槛和价格也限制了大部分平民群众的参与。
因此,城市化对于平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平民文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注重提供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文化活动机会。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断裂与传承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断裂与传承城镇化进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的文化诉求。
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
“赶超式”的城镇化导致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城乡文化的断裂,追求城镇化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需理性思考文化的传承。
依据哈耶克和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制度分析框架。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存在两条共存共依的基本路径:一是柔性的、非正式制度式的文化自由演进路径;二是刚性的、正式制度式的政府主导文化演进路径。
前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后者旨在通过文化制度的反馈反作用于文化传承,继而产生新的演进。
标签:城镇化;文化断裂;文化传承;文化路径新型城镇化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目标,这意味着城镇化需要从过去“大干快上”的粗放式发展,转为注重内涵质量的“人的城镇化”。
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桎梏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差距,加上当前“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空间的挤压,使得城乡文化发展出现了生态失衡。
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
事实上,无论是城镇化的硬指标还是城市的软实力,均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支撑。
本文将聚焦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缺失,剖析城镇、农村、城乡出现的文化断裂现象,进而分析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构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对策。
一、城市生长与文化的失衡党的十六大以来赶超式的城镇化造成了城市生长与文化的失衡。
1978—2010年间,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虽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较低,且工业化水平始终高于城镇化水平。
但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城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以来,地方政府逐步把“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土地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获得了赶超式发展,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当前的城镇化率为53.73%。
城镇化对文化的作用
城镇化对文化的作用城镇化对文化的作用介绍如下:城镇化和传统文化看似是不怎么相关的问题,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因为牵扯太多,所以只能讲其大概。
先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括了琴棋书画、传统文学、戏剧、传统节日、建筑、语言文字、医药医学、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神话传说等等方面,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到我们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说城镇化,城镇化代表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人口相对更加集中,百姓很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也间接造成了农村的没落,甚至淘汰。
在此过程中,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利用现代媒体和城镇化集中的人口发展优势,并且不断的吸收着外来文化与之结合,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并能不断发扬光大。
例如,文体传媒的不断引导和普及。
从一直保留的戏曲综艺节目到如今的“百家讲坛”,从大家喜闻乐见的评书相声到现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等节目,以及一些饮食厨艺、医药医学等,因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在部分程度得到了发扬和传承。
这些让国人经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更加热爱着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不可否认,很多未能得到现代文明融合发扬的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有着断层危险。
例如,一些民间工艺、戏剧、地域文化、建筑等等,有的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被破坏遗弃,有的因为观众或者受众较少,面临失传危险等等。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也融合各种各样的地域和外来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总之,与其说是城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不如说是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积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全国各地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
遗产,而很多遗产的发源地在农村,由于发展条件改变,这些
曾一度繁荣的地区变成了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如果在村庄合
并时不加以保护,他们很可能将从世界上消失,因此,对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村庄合并规划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冶山镇四合农民画质朴而典雅,在南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其源地的主要村庄根据前述的标准应当撤并,但为保护这些文化景观,在规划时不仅保留了重点源地村庄,而且还积
极创造条件发展这些村庄。
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作者:郭秀丽来源:学习时报添加日期:13年12月03日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
农村和城镇两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景观形态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样态。
从二者关系看,农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从文化的视角看,村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村庄是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
千姿百态的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村规民约等文化样态只能在村庄得以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保留。
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来附着于农村的各种文化元素有消有长,变化也是让人有喜有忧。
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居住、出行条件都有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方式文明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但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了改变。
旧有的看似繁文缛节的节庆活动、家族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礼仪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
制约,已不能再按原有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大都有了删减性的改变。
随之,传统文化因素隐退甚至消失。
从表面上看,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
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
这也说明文化的城镇化绝非像人口的城镇化那样来得迅速。
城镇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就像孔令宏先生在《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共时性》中所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
”“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
”“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
”而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
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土地、天气等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
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例如,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怎么饲养牲畜,看太阳月亮星辰云彩的变化也能辨识出时间、预报出天气的变化,等等。
这些都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
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的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
对此,歌德慨叹过:“空气清新的旷野更是我们的天国。
那儿仿佛有上帝的气息直接吹拂人类,那仿佛有神的力量产生影响。
拜伦爵士每天在野外度过几个小时,一会儿在海岸边纵马驰骋,一会儿在船上张帆划桨,一会儿在水中游泳锻炼体力,所以成了古往今来最富创造力的人物之一。
”我国宋代大儒程明道也说:“观鸡雏可以知仁。
”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
每个村庄都是一个熟人社会,都有固定的约定俗成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
熟人之间约束力很强,讲得更多的是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也更讲求公共治理的一些理念,有事大家一起协商解决。
城镇化以后,原来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得不发生各种各样的改变。
虽然城镇中法治水平较农村高,法治文化也会有所发展,这是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好多事情绝非法治能包揽的。
好多事情要靠道德、习俗等文化手段解决,解决起来摩擦小,成本低。
市民社会被公认的弱点是狭隘、功利,优点是讲求独立、法治,极少干涉他人。
城镇化后的农民变成市民,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
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
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追求,诸多益处自然不用再一一赘述。
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
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
城镇化对于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现明显,好多做法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作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
就像日本学者河西太一郎在他的《农民问题研究》中描绘的一样:“再把这样几百年以后的人类群众生活想象一下……农工业的调和,同农村和都会的融合,乃是那个社会的底色。
在那社会所存在的,可以说是‘农村式的都会’或是‘都会式的农村’……那样的时代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意义的人类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