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国家与近代日本宪政之路——以自由民权运动为中心
日本政体概要
日本政体概要一.日本政体起源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
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
1890 年开设国会。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二.日本政体结构1.天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恢复了天皇的统治权,并通过"明治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强调"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帝国议会和内阁对天皇只起"协赞"作用。
支持天皇的基本支柱是财阀、军阀、地主豪绅、官僚政客。
他们借天皇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
战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最高法院院长。
天皇行使有关国事行为,如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及公告举行国会总选举等等,都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和承认。
国权与民权的变奏
二、政体的选择——岩仓使节团(1871.11—1873.7) 政体的选择——岩仓使节团(1871.11—1873.7) ——岩仓使节团 目的:考察欧洲文物制度,修改条约(改订期是1872年 目的:考察欧洲文物制度,修改条约(改订期是1872年7月) 1872 参加者:政府主要官员和留学生,共100多人。 参加者:政府主要官员和留学生, 100多人。 多人 使节团主要官员:岩倉具視(右大臣) 木戸孝允(参議) 使节团主要官员:岩倉具視(右大臣)、木戸孝允(参議)、 大久保利通(大蔵卿) 伊藤博文(工部大輔)等共51 51人 大久保利通(大蔵卿)、伊藤博文(工部大輔)等共51人。 留守政府主要官员 西郷隆盛(薩摩) 板垣退助(土佐) 主要官员: 留守政府主要官员:西郷隆盛(薩摩)、板垣退助(土佐)、 江藤新平(佐賀) 後藤象二郎(土佐) 均为参議 江藤新平(佐賀)、後藤象二郎(土佐)等,均为参議 考察路线: 美国(旧金山→华盛顿) 考察路线:東京 → 美国(旧金山→华盛顿) → 英国 → 比利时→荷兰→ 法国 → 比利时→荷兰→ 普鲁士等地 → 俄国 → 丹麦 意大利→ → 瑞典 → 意大利→奥匈帝国 → 瑞士 → 東京 始惊,次醉,终狂。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掀起了一个学习 始惊,次醉,终狂。 西方的热潮。 西方的热潮。
五、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与政体 伊藤博文前往欧洲,以德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 伊藤博文前往欧洲,以德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 1889年 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特点:天皇拥有一切大权、行政权高于其他权力、 特点:天皇拥有一切大权、行政权高于其他权力、 立法权受到限制、 立法权受到限制、统帅权独立等 天皇是现人神,是少数军阀、官僚、 天皇是现人神,是少数军阀、官僚、贵族的寡头专 制政治体制,但是亚洲第一部宪法。 制政治体制,但是亚洲第一部宪法。 1890年 月首次众院议员选举,1%男性有选举权 男性有选举权。 1890年7月首次众院议员选举,1%男性有选举权。 地税为政府主要收入,300名议员多为地主 名议员多为地主。 地税为政府主要收入,300名议员多为地主。
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作者:贾占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法制化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宪政结果不同的原因,探讨了日本宪政之路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之处。
要加强思想领域的对外开放;正确认识宪政的实质;大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
以早日实现宪政与法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近代;宪政;中日比较;异同;原因一、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制化具有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1、中日两国近代以前同属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古代法为中心,影响及于东亚各国法律制度的法律体系。
受中国传统法律影响并共同组成中华法系的东亚国家主要是日本、朝鲜和越南。
中日两国在近代以前均属于中华法系的主要成员,两国的法律体系基本一致。
日本由于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以唐律为范本,引进并制定了律、令、格、式成文法。
日本的多数历史学家,把当时这种以律令法为基轴所形成的国家统治体制,称之为“律令制”。
在公元11世纪幕府政治以前,特别是大化改新后的头两个世纪,后世谓之“律令时代”,其特点是仿效唐代中国,国家掌握土地和人民,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律令时代是日本政治统一、法制完备、经济文化走向繁荣的新时代。
这一时代的开创在制度上得力于对唐代法律文化的输入。
2、都因列强入侵、主权遭到破坏而走上法制近代化之路日本与中国大致在1840年以前均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不同形式的封建制度,但是随后均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化的序幕也由此被拉开。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关税主权。
两次鸦片战争,英、美、俄、法等资本主义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6个,欧美各国纷纷攫取领事裁判权,对清政府的统治也造成了危害。
列强的治外法权成为各阶层民众一致要求废除的目标。
日本所面临的情况与清末状况大致相似。
日本从1853年被美国舰队敲开大门,到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的l5年中,英、美、俄、法等列强迫使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25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日本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享有治外法权,日本的关税不能自主,列强还享有在日本设立租界的特权等等,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课件6: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日
明治政府1889年2
本
宪
月日本政府以天皇
法
的名义颁布了“御
颁
赐”的《日本帝国
布
明治天皇睦仁
(1852—1912) 宪法》。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 (1)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政府领导人意识到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经济诉求分析可知, 实质是要求明治政府的政治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故本题 选A;B是其目的,C、D错误。
2.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 拉二世)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 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 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 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 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日本维新“仿效西法”的主要事实。 【答案】事实: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 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上: 宣传西学,文明开化。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全面欧化。军 事上: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任答4点即可) 【解析】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和军事上的内容来答。
2.内容 (1)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 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实施与发展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实施与发展近代日本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和发展随着近代日本现代化的进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议题。
在日本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涉及了政策、法律、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实施的历程、改革措施以及制度建设等角度,对日本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探讨。
政策实施的历程日本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可以追溯至明治维新时期。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政策变革,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是指日本政府在明治时期开始实施主导式的经济政策,旨在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发展贸易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私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产业实力。
此时的日本,经验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自由化。
政府在有计划的引导下,逐步放宽经济管制,推动经济自由化,实施市场化体制。
改革措施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贸易条约制度》和《税制条约制度》两部法律,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基础。
据该政策,日本可自由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外商可进口日本商品,日本也可以对外出口物品,但对出口物品征收一定的税费。
这两个制度,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灵活性。
其中,外侨税的废除使得日本与外国进行贸易时实行同等地位。
此举并未影响到日本国内的贸易,日本的贸易也开始不断地逐步扩大。
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由兴业银行创始人——山口半兵衛提出。
他在1881年创立的山口银行,成为了日本最早的现代银行之一。
这一时期,在金融领域,日本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迅速。
银行不仅为资本的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而且还在平衡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投资收益方面发挥了作用。
此外,日本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工部省”,以负责工业和运输事务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日本的竞争力,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工业化,并相应地制定出更多的政策来吸引本地和外国的投资者。
自由民权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
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
1874年1月,前政府参议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
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人在高知创立立志社。
此后,九州、四国等地纷纷建立民权组织。
1875年2月上述自由民权派组织以立志社为中心在大阪成立了全国性的结社——爱国社。
但早期民权运动显示出士族民权的局限性。
1877年6月立志社代表向天皇进呈建议书,系统地提出开设国会、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等3大要求。
以此为转机,自由民权运动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
1880年3月,爱国社改名为国会期成同盟,向政府递交了《开设国会请愿书》。
这一年全国各地要求开设国会的请愿签名人数达万余人,递交的请愿书、建议书达70件。
面对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十分恐慌,兼施镇压和收买手段,分化、瓦解自由民权运动。
不久,运动发生分裂。
1881年,松方正义(1835~1924)就任大藏卿,实行通货紧缩政策,把农民推向穷困的深渊,导致农民暴动迭起。
1882年福岛事件发生后,自由党下层党员逐渐与农民相结合,以武力反抗专制统治。
相继发动起义,均遭镇压。
1884年10月,自由党以失去对运动的控制为由,宣布解散。
不久,立宪改进党领导人也宣布退党。
自由民权运动走向衰落。
1887年10月发生的要求言论集会自由、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所谓三大事件建议运动,及其前后由后藤象二郎倡导的所谓大同团结运动,均由于明治政府的镇压而失败。
历时10余年的自由民权运动彻底瓦解。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19世纪中叶,日本被西方列强迫不得已地打开国门,进入了一个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
这个过程中,日本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变革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近代以来,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的漫长转型过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由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武家大名和朝廷贵族手中。
而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了一条向西方民主制度靠拢的道路。
明治维新派立宪政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日本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治体制也逐渐走向了民主共和的方向。
二、日本经济的飞跃近代日本也经历了一场从落后到崛起的经济革命。
在岛国封闭的年代里,日本的经济十分落后,也无法与欧美列强抗衡。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大力发展实业,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经济发展中,日本秉持了“市场主义+国家干预”的发展思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强化低成本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同时保护本土企业,发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已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三、文化变革和价值观变迁在整个近代日本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革和价值观变迁也是重要方面之一。
在社会文化中,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在价值观念方面,封建主义和等级制度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观念。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习惯,进一步拉近了日本与西方社会的距离。
四、社会风貌的变迁在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之后,整个日本社会的面貌和风貌也实现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民的生活方式方面,近代之前和之后的日本人的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
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作者:王新生原文刊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是少数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之一,学界通常将其成功的根源追溯到明治维新。
尽管近代后期因对外大规模侵略扩张遭到严重失败,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显然与其二战前奠定的基础密切相关。
为何近代日本从成功到失败,从中可以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政治革命与全面近代化政权从结论上看,作为后发型近代化国家,日本迅速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了有志于全面近代化的中央集权式政府,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了一场急行军式的赶超型近代化,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努力,接连打败此前一直主导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清王朝及欧亚大陆强国俄国,成为世界性强国。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黑船来航”后迅速实现政治革命与其前近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
学界通常将江户时代的政治结构称为“二元政治体制”,是指同时具有两个最高统治者及其特有的“幕藩体制”。
两个最高统治者一个是权威型政治人物朝廷的天皇,一个是权力型政治人物幕府的将军。
尽管将军掌握日本的最高统治大权,而且通过《公家诸法度》等法律约束天皇及朝廷的行为,但其职位由天皇任命。
也就是说,将军的权力基础来自天皇的委托。
这种带有双向性的关系既是各藩大名臣服将军的一个原因,也是将军在特定时刻失去其权力的基础。
因为天皇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将军权力的无限扩大,而且朝廷赐予的官位意味着各藩大名同时也是天皇的家臣,从而成为批判幕府的动因。
需要补充的是,正是由于天皇具有这种权威性影响力,而且在历史转折时期会发生关键性作用,因而“幕藩体制”一词难以全面概括江户时代的政治结构,应该将其称为“朝(廷)幕藩体制”。
此外,二元政治体制还包括规定将军与大名关系的“幕藩体制”。
大名是臣服于幕府将军、领地收获量在一万石以上的武士,德川时代大约有260家左右。
大名的主要义务是如有战事,则按照收获量一万石出200名军人的规格,带兵跟随将军作战。
浅谈明治宪法与日本军国主义
、
也 与 《 军人 救谕 》 精 神 背 道而 驰
。 。
这 一 体 制 为军 部 于 扰
“
,
宪 法 规 定 政 府 同 天皇
,
议 会间 的关系 是
:
国 务 大 臣 由天 皇 直 接 任 命
。
其 ,
。
议会 对 政 府 失 去 了 约 束 力
”
宪法 还 确 定 成 立
应 天 皇之 咨询
审 议 重要 国 务
的 枢 密院
,
实 际 上是 把 宫 内 体制
枢 密院 置 于 内 阁 之 上 的宫 内决 策 体 制
。
而 君 主 立 宪却 是 当 时所 必 需
,
在 日本 统 治 阶级 内部 曾
,
经 有过 英 国 式 立 宪 和 普 鲁 士 立 宪的争论
由于 普 鲁 士 的 历 史 条 件 与 日本 颇有 共 同之 处
结果 英 国 式 立 宪被 否 决 宪 的 宪法
布
,
。
日本 统 治 者 选 择 了 一 部确 立 和 维 护 日本近 代 天 皇 制 的 普 鲁 士 立
,
,
连 司 法 权亦 须
。
“
以天皇之 名
,
依 照 法律 行之
这样
资产 阶 级 国 家 最 高 权 力 机 关 一 一 议 会 应 拥 有 的 权力
毫 无 实权
,
被天皇 剥
1 8 9 0年 开
设 的 日 本帝 国 议 会
,
形 同虚 设
,
明治 宪 法 规 定 议 会 采 取 两 院 制
由 贵族 院 和 众 议 院 组 成
日 本 研
近代日本立宪政治源流研究
摘要摘要立宪政治是一种设立宪法、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权的政治模式,实现立宪政治是近代日本历史发展和国家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代日本立宪政治源流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日本立宪政治从无到有的形成轨迹和内生的逻辑矛盾,拓展对日本近代发展历程的理解。
近代日本立宪政治的实现并非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人为构建的产物,其诞生深刻受到政治、社会、文化等诸方条件的支配。
日本政府主导下的宪政调研和政权构建,塑造了其最终的形式和内涵;日本民间追求民权的活动,也在理念和行为上对立宪政治实现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以历史学的学科范式为基本,借鉴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将幕末政治变局下日本对西方政治知识的吸收与阐述视为其立宪政治构建过程的起点,以幕末维新时期、明治政权构建时期、自由民权运动时期三个时间段为主轴,尝试从理论的阐述、政府机构的演变、民间活动的推动等方面,考察近代日本立宪政治的源流。
本文在立足近代日本立宪理念演变和立宪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抽象出近代日本立宪政治源流中存在的独特特征和逻辑。
本文认为,日本追求立宪政治的过程中,天皇成为国家价值体系的顶点,其余主体的地位和权力根据其与天皇的距离远近判断,政治主体呈现单极化特征;政府历次政体改革下,行政权对立法权、行政机构对立法机构始终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立法权与立法机构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无论学者还是政治家,在其政治论述和政治行为中普遍贯彻实用主义思维,以国家本位为价值判断标准,对立宪政治理念和体制采取工具化的态度。
这些特征和逻辑的形成因于近代日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和面对的外部冲击,其延续塑造了日本立宪政体的形态,对日本立宪政治的发展和崩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立宪政治;公议舆论;政体构建;明治宪法体制IAbstractAbstractConstitutionalism is a political process and model that establishes the constitution, limits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and guarantees human rights.The real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history.The real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modern Japan is not the result of natural process, but is deeply dominated by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l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ve shaped the final form and connot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The activities of Japanese people pursuing constitutionalism have also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ir ideas and behaviors.The study for the origin of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modern Japan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constitutionalism from scratch and its internal logical contradictions, and to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modern history.The real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modern Japan was not the result of natural growth, but the result of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whose birth was deeply dominated by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other conditions.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 constitu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gime construction have shaped its final form and connotation.The pursuit of civil rights by the Japanese people has also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aradigm as the basic, political science, law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ory tools, will screen at the end of the political upheavals of the Japanese to absorb wester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build process are expounded, in the tent of meeting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reform period of Meiji regime construction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ree time for the main shaft, try from the theory of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governmentIAbstractagencies, private activities to promote, etc., the origin of modern Japanese constitutional politics.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id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modern Japan, this paper absorb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predecessors and abstraction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the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modern Japan.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Japan's pursuit of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the emperor became the apex of the country's value system, and the status and power of other subjects wer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and the emperor, and the political subject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olarization;Under the successive reforms of the government system, the executive power always plays a leading and decisive role in the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executive organ in the legislative body, and the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legislative body lack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Both scholars and statesmen generally carry out pragmatic thinking in their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political behavior, take the standard of value judgment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adopt an instrumental attitude towards the idea and system of constitutionalism.The form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as due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inherited by modern Japan and the external impact it faced, and its continuation shaped the form of Japanes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llapse of Japanese constitutional politics.Key words:Constitutional politics;Public opinion;Government building;Meiji constitutional systeII目录目录序章 (1)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二、既往研究综述 (2)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7)第一章幕末维新时期的“公议”探索 (9)第一节幕权衰落下的政治危机 (9)第二节公议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11)第三节公议政体论的勃兴 (15)第二章明治初期的政体构建 (20)第一节“公议”政权的确立与《政体书》体制 (20)第二节公议尝试:从公议所到集议院 (24)第三节三院制下的中央集权化 (29)第三章自由民权运动的立宪推动 (36)第一节民选议院建白及其论争 (36)第二节政治结社与国会期成运动 (39)第三节私拟宪法风潮 (42)第四章立宪实践的推进与立宪方针的确立 (46)第一节元老院的设立及其职能 (46)第二节元老院的国宪编纂活动 (50)第三节立宪方针的确立 (54)I目录终章 (61)第一节“公议”与政治主体单极化 (61)第二节基于行政主导的立法构建 (65)第三节立宪“外衣”下的实用主义与国家本位 (69)参考文献 (74)致谢 (78)个人简历 (79)II序章序章一、研究目的与意义近代日本对立宪政治的追求,从明治国家建立即已开始,并且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后半期。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近代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近代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摘要明治维新后,日本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权力等思想,对启蒙被封建思想压抑的广大民众,唤醒他们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起到了极大作用。
他们从开始信奉自然法思想,宣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转为把人际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扩展到国家间的,即国与国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把“天赋人权”发展为“天赋国权”思想,这就是日本近代的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是日本的宪政思想后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研究明治维新前后的宪政思想有利于弄清日本近代的政治走向,也有利于研究中国近代宪政之路,因此意义非常的明显。
关键词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宪政思想一、启蒙思想的传播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日本被迫结束了二百年之久的锁国政策而打开了国门,先后与美、英、法、荷、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的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他们开始以思想为武器试图改变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
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有福泽谕吉、加藤弘之、小野梓等。
这些启蒙思想家们把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一自然法思想引进到日本,创立了日本式的天赋人权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权利等人权是由上天赋予的,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由人的情欲派生出来的。
福泽谕古、加藤弘之等启蒙思想家,借用“天”、“道”、“人性”等儒教伦理来吸收和宣传西方自由平等的自然法思想的,他们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权力是“天”赋予的,具有不受他人制约而自由行动的权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成为向日本民族灌输近代西方思想的先驱者。
1866年,福泽的《西洋事情》和1872-1876年间的《劝学篇》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1875年,他的《文明论之概略》系统地反映了1870年代日本思想界在“文明开化”口号下的整个学术思想气候和世界观。
最新-2021历史人民版选修2-专题四三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课件-精品
大日本帝国的宪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 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 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 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3.《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仿照欧洲的哪部宪法制定的? 请 查阅相关资料,指出两部宪法的共性。(教材P84) 提示:(1)《德意志帝国宪法》。 (2)这两部宪法的共性是:①两部宪法都从 名义上 宣布 了两 个国家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却都赋予了帝国的皇帝或天皇很 大的权力: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 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议会权限很小,由国家元 首、天皇或皇帝控制。③内阁只对皇帝或天皇负责,《大日 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作为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而对 议会只是间接 的负“道德上”的责 任,而《德 意志 帝国宪法 》规定宰相是帝国唯一大臣,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 绝对权力。
二、自我测评(教材P84) 你认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同《大日本帝 国宪法》的颁布有什 么关系? 提示: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了《大 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自 由民权运动是在明治维新后的重重 矛盾中,资产阶级民主和 民族两股历史潮流合并成的一场浩大的具有资产 阶级民主主 义性质的群众运动。其中设国会、定 宪法、建立资产阶级立 宪政 体是运动 纲领的核心。所以其目的 不是改变 现在 的政 权,而是促进和推动明治天皇继续完成 资产阶级改革,加速 实现立宪政治的步伐,确立资产 阶级民主国家,以满足日本 资产阶级的利益 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其结果虽然以 失败告终,但其浩大的声 势使明治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和妥 协,加快了明治政府改 革国家体制的步伐,从而走上了立宪 的道路。
日本近代民主改革
三、日本民主 政治的发展
课标: 了解日本自由民权 运动及《大日本帝国宪 法》的确立. 掌握日本民主政治 的发展过程及君主立宪 政体的确立.
A
C
小结: 近代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1.明治维新
2.自由民权运动
3.《大日本帝国宪法》
课堂练习
1、日本通过《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 制,它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你得出的比较正确的 结论是 A.日本比英国经济发展更优越 B.日本比英国民主化程度更高 C.民主制度随国情不同有差异
C
D.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政体
四.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比《大日本帝国宪法》与《德 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
1. 政体都是君主立宪制, 2.赋予帝国皇帝或天皇很大的权力。 3.内阁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 4.议会权限很小。
材料: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 “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 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 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 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有联邦议会和 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 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选自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扩展》
经济: 文化:
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西学东渐
一、天皇脚下的自由民权运动
日本维新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
日本维新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明治维新(日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为什么日本的维新变法成功了,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日本维新变法的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
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
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
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日本当时的情势,以欧制美,以美抑欧,日本自己则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这就是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政治体制改革与日本经济崛起众所周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性质的主要体现。
近代日本国家第一部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其核心是“天皇主权论”。
该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纵览统治权”,把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有两个好处,其一,谁控制了天皇,谁就可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部控制了天皇,把日本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法西斯深渊当中;其二,东窗事发之时,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同时天皇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罪魁天皇没有判处绞刑,那么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军人,更不会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不妥,因为他们是为天皇而战。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首先对天皇权力做了明确规定。
宣布:天皇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格,天皇已经不是一个神的概念,而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中。
同时名义上保留了天皇制,这使广大国民不至于失去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精神寄托,使人们在经济生产中有自由民主的精神又有精神上的皈依,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在宪法序言中庄严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消除因政府行为再次发生战争的惨祸”。
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中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是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同步辅导:8-4《走向世界的日本 》
(2)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________》。
(3)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________。
2.侵略中国
(1)1872年,日本将________变成自己的藩属。
(2)1872年,日本派军队侵入________,后获清政府 ________白银的赔款。
1.(1)黑船事件 (2)江华条约 (3)殖民地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人教版)◆
祝
您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人教版)◆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__民__,他们享有法__律__范围内的自由。 (3)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的权力很有限 (4)规定设立_内__阁___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 __天__皇__负责;__枢__密__院__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 __决__策____机关。 4.评价 (1)进步性 ①承认了人民的_基__本__权__利_和参政权。 ②形式上也确立_三__权__分__立_的国家体制。 ③标志着日本地__主__资__产__阶__级_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④巩固了日本_近__代__天__皇__制__度_。 (2)局限性:具有浓厚的_封__建__性___。
4.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 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 了殖民扩张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iblioteka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民权家的东亚认识——以自由党“大阪事件”为中心
作者: 周晓霞
作者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东北亚学刊
页码: 58-6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民权家;大阪事件;东亚认识;朝鲜独立;日清对立;爱国心
摘要:明治时期,怀着民权革命志向的大井宪太郎、小林樟雄、新井章吾等人制造了自由民权运动史上著名的“大阪事件”。
这些民权家试图通过“借道”朝鲜,点燃日本与中国之间对立的导火索,实现日本国内的民权革命。
然而,所谓援助朝鲜独立的改革计划却体现出他们站在“文明主义”立场上对落后国家的强烈优越感,他们的东亚认识中显示出欲跨越疆域对朝鲜及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意图。
日本立宪历程及宪政状态分析
《日本立宪历程及宪政状态分析》10140160109 吴丽晨日本立宪历程:从《明治宪法》到战后《日本国宪法》说起日本,不得不提的就是同样作为闭关锁国的中国与之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抗中,高下立判,1853年“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之被动的开始了近代化改造,仅15年时间日本就觉醒过来,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造(明治维新),建立了资产阶级制度,使日本从被侵占国到侵占国。
在这个“反转”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其政治改革。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政治发生“质”的大变动,日本面临着政体选择,在伊藤博文等人考察欧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日本选择了与之历史较为接近的君主立宪制。
必须说的是:西方国家经过将近三个世纪的思想启蒙和其固有的宗教基础,有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文化条件,然而日本却是一个被迫进入现代化的后起之秀,由于民众缺乏“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启蒙熏陶,并且受制于已经存在了1000年的“牧民文化”的影响,制宪权自然而然就在政府的手中,并且基于历史的对天皇这个“精神领袖”的信仰也使这部宪法内容上埋下了祸根。
1868年3月, 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 从形式上表明了民主与宪政的决心。
1881年10月明治天皇颁布诏书,许诺于1890年开设国会、推行宪政,并派以伊藤博文为首的访欧学习参观团学习制宪工作。
1889年由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形式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
该宪法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将日本天皇制与西方立宪政治进行成功嫁接。
这部由政府草拟、天皇公布的钦定宪法体现了专制主义与民主自由主义的妥协,较稳定地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后来以天皇主权为中心的《明治宪法》由于以下3个相互依赖的因素随着二战战败而告结:第一, 以“天皇国家”或“国体宪法”为中心的极端神道式国家主义, 不久演化为要求对天皇无条件顺从的绝对君主专制;第二, 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上的侵略军国主义;第三, 完全的自我牺牲和对天皇的绝对忠诚, 转化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川 长夫 在历 史学 研究 会 1 9 94 年编 纂 出 版 的 《 论 国 民 国家 》 中 撰写 了 《 十八世纪 ? 法 国 》 一
文 , 提 出 国 民 国 家拥 有 的 H个 特 征 : “ 第一 , 从 理论 上讲 , 国 民 国 家具 有 国 民 主权 和 国 家主权 的 特征 ,
关键词 国 民国 家 :
日 本宪政体制
自 由 民 权运动
;
;
中 图 分类 号 文 献 标识 码 文 章 编 号 :
K3 1 3 4 .
A :
:
1 0 02 - 05 1 9 ( 20 1 9 ) 04 - 00 6 1 - 08
作 为 后 发 型现 代 化 国 家 的 典型 , 日 本在 西 方压 力 下 开 国 1 5 年 后 进行 了 政 治变 革 , 建 立 了有 志 于 现 代 化的 明 治 新 政 权 , 又在 20 年 之 后 实施 了 宪政体制 , 初 步 完成 了 国 民 国 家 的 内 部构 建 。 本文从 “ 国 民 国家 论 ” 与 “ 抗争政治 ” 的 视角 , 探讨 日 本 为何能 够在 较短 的 时 间 内 接受 西方思想 与精 神 、 形成 以 宪法 为核 心 的 近代 政治体制 , 尽 管该体制存在某些 较大 的 制度 性 缺 陷 。
学校 、
新 闻主 义、
宗 教 等意 识 形态 机 构 ) ,
同 时 为整
合 国 民 需要 强有 力 的 意识形 态 ;
第三 ,
国 民 国 家在 与其他 国 民 国 家相互关联 中存在 , 不 能单 独存 在 ,
即 国 民 国 家存在 于 国 民 国家 体系
( 国家之间体系 )
中 ,
具有 各 自 主张本 国 的独 特性 、
面;
既有普遍原 理
文 明 (
),
也有个别 主张
文 化 (
)。
正因如此,
国 民 国 家 本来就 是矛盾性 的存在 ,
其矛 盾 性 正是 发 展 的 动 力 所在 。 另 外 一 个是 国 民 国 家 的 模仿性 。 “ 不 是 自 主 的 国 民 国 家 集 合起来
形 成 国家 之 间 体系 , 而是 世界体系 或 国 家之 间体系 产生 了 国 民 国家 , 民 族 及 同 有 的 国 家产 生 了 民
―
、
“国 民国 家论”
与
"抗 争 政治 ”
日 本 学术 界通 常 将 近代 以 来形成 的 国 家称为
家 “ 国 民 国
”
,
特别 是 2 0 世纪 90 年 代 出 现 对历
史学影 响很大 的
家论 “ 国 民 国
”
,
其始 作俑 者 西川 长 夫早 年研究 法 国 的 波拿 巴 主义 。
在 1 98 4 年 出
族及 固有 的 文化 。 ” 正 因 如此 ,
1 87 1
年 的 岩仓使节 闭具有巡 视
开设 国会 ,
发动民众 ,
开 展轰轰烈 烈 的 自 由 民 权 运动 。
无论是 “ 国
民 国家论 ”
还是
“ 抗争政 治 ” ,
均 强调 了 以 宪政体制 为 中 心 的 国 民 主 权在近代 国 民 国家形 成过程 中 的
核心作 用 。 从此 视角 看 , 自 由 民 权运 动 是为 形成 国 民 国 家的 政治 文化运 动 。
* 现代 化研 究 : 日本现代化 专题 *
国 民国家与近代 日 本宪政之路
以 自 由 民 权 运 动 为 中 心
王 新 生
( 北京大学 , 北京
1
00
87
1 )
摘
要 作 为后 发型现代 化 国 家 的典 型
:
,
日 本 在西方压力 下开 国
15
年后进行 了 政治变 革 ,
建立 了 有
实 际上 , 无论何种政治 体制 , 均 以 国 家 主体是 国 民 为前 提 , 另 外在 国 际上 具有 何 种现 实地 位 , 需
要 通过其他 国 家承认其为主 权 国 家 ;
第二 , 在 国 民 国 家 中 , 为 国 家整 合需 要各种机 构
括 从议 会 包 (
、
政府 、
军队、
警察等统治抑 制 机构到家族、
2 0 1 9 - 0 5 - 3 0
王 新生 北京大学历史 系 教授 。 ,
20 1 9 年 第 4 期 EH
日 本的 近代 政权 。 因 为强 大 的 行政机构 独裁 是“ 近代 中央 集权 国家 ( 资产 阶级 )最 强化 的最 终形 态 ' 不能将 波 拿 巴 主义 看作 为 “ 过渡期 的 例外 国家 ”。 ①
版获得博士学 位的 专著
《 法 国 近代与 波拿 巴 主义》
书 中 一 ,
西川 长夫 认为波 拿 巴主 义是 近代 国 家
的典 型 , 类 似 德 国 的俾 斯 麦帝 政 、 俄 国 的 克伦斯基 内 阁 、 英 国 的 阿 巴德政权到 哈马 斯顿 内 阁 乃 至
收稱 日 期 :
作者简介 :
为 参加 法
国 大革 命
2 00
周年国
际学 术 讨论会 ,
西川 长 夫 在 1 9 87 年 发表 题为 “ 围 绕 国 家 与 民
族 主义 的 三个断 章—法 国 大 革命 的 消 亡
” ( 1)
的 论文 。
文 章认为 法 国大革命2ຫໍສະໝຸດ 0年 标 着 周志
一
个 时代结束 , 即 革命时代 的 终结 乃 至 国 民 国 家 时代 的终 结 , 由 于法 国 大革命是 近代 国 民 国 家 的 起 点 , 应 将今后研究 的 焦 点对准 国 民 国 家 。 ?
志于现代化的 明治新 政权 ,
又在 20 年之后 实施 了 宪政 体制 ,
初步 完成 了 国 民 国家 的 内 部构建 。
国 民
国 家对 内 争取 民权 、 对外 争取 国 权 , 两者相辅相 成 。 明 治 政权成立不久后 , 板 垣退助 等人组织政治 团
体 批 判 政府专 制
,
,
要求制 定宪法 ,
相互 模仿且
近似 的 倾向 。 ” ③
1 99 5 年 西川 又 为 国 民 国 家增 加 了 两个特 征 : 一 个是 国 民 国 家 的 矛盾 性 。 即 国 民 国家 既有 解放
的 侧 面 , 也有 压 制 的 侧 面 ; 既有 平 等 的 侧 面 , 也 有 差别 的 侧 面 ; 既有 整合 的侧 面 , 也 有排斥 的 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