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恢复]

合集下载

420年前那个甲午的中日之战

420年前那个甲午的中日之战

420年前那个甲午的中日之战2014年06月02日第A7版:军事国防作者:蒋亚民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5251420年的追忆,是为了振兴波及四海的华夏文化。

中国强大,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和进步,不是战争。

但是,也不能一味为了无原则的和平而损失国家利益。

近期,一些日本学者把120年前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历史上至少还有一次中国完胜的中日战争,就发生在420年前明朝万历年间那个甲午之年(1594年)前后。

那时候,中国的万历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并没有把日本军队的入侵看得多么严重,甚至一时犯了过分轻敌的错误;那时候,中国的火器处于衰败前的最后辉煌时期,打得日军大败亏输;那时候,中国曾经是日本的宗主国,万历皇帝派钦差大臣封日本国统帅丰臣秀吉为日本王;那时候,中国军队与当今的美军可有一比,有能力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那时候,中朝联军曾经把日本军队在水陆两线统统打败,彻底驱逐出朝鲜半岛。

追忆这么多,就是要提醒中国和日本国研究历史的人们,注意认知中国强盛的主流轨迹,不要以为中国一弱数百年。

同时,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有大国思维,不能总以弱小国家的心态对待国际事务。

在丛林原则仍然起作用的世界政治与外交舞台上,莽撞示强与一味示弱都不可取,当韬晦时应韬晦,当自强时需自强。

需要告诉我们的后代,强大的中国是历史的常态,战略上绝不能养成习惯于被动挨打的小媳妇儿心态。

420年前的甲午前后发生了什么事简单地讲,420年前的中国处于明朝万历年间。

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黑白脸皇帝,既干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干了不少昏庸腐败的坏事。

但总的讲,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能是一位没有让历史学家们看得很清楚的高明皇帝。

万历朝用了一代名臣张居正,一代抗倭名将李如松,进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武略榜上,万历朝最著名的有“三大征”。

其中,两大征主要对付内部叛乱,包括万历二十年(1592)西征宁夏哱拜,万历二十一年(1593)南征播州杨应龙。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了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了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了什么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事件。

外交协定与领土让渡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中的规定,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同时赔偿了大笔战争赔款。

这一领土让渡举动对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造成了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探讨如何从衰落中复兴。

在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呼吁下,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如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

这些改革措施试图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防实力,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民族意识觉醒与思想启蒙甲午战争让中国人民意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探讨国家兴衰之道,提倡民族自强和革新思想。

这种民族意识觉醒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激发了人民对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的追求。

列强入侵与座谈会运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列强入侵的威胁。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中国各阶层开始探讨如何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座谈会运动兴起,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部挑战,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

社会变迁与启蒙思想传播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思想启蒙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少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新思想,呼吁自强自立,提倡进步和民族团结。

这种思想传播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深远影响。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人们认识到了民族自强和团结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正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甲午中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与意义。

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针对朝鲜半岛的主权争夺,中国和日本都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的腐败与落后,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的标志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前封建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中通过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清朝。

这场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并使其在列国围剿下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3. 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亟需进行自我革新和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展开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自强不息的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在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的象征,剥夺了中国对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等重要地区的主权,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5. 乙未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度,推行了乙未洋务运动。

该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知识和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中国工业、军事、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其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甲午战争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钓鱼岛是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无语当年,武松怒杀西门庆后,潘金莲知道大祸临头,慌忙跑出来逃命,她想啊,这事全是西门庆给惹的,西门不吉利,往东门逃。

最后发现没路了只得漂洋过海,在一个小岛上存身。

肚子里的孩子出世了,几年过后,孩子长得又矬又矮,她知道这是武大郎的,可给孩子起个啥名儿呢?叫太郎吧。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时间:1894年10月下旬
威海 战役
时间:1895年初 清军战略:“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
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 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 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 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 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 绝。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 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 然后吞鸦片自尽。广大爱国官兵先 后八次击退敌舰。2月,北洋水师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覆灭。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影 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为通商口岸。 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设工厂。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 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 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 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 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 至平壤。李鸿章仍命令:“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 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 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四: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 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军舰的 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 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 战中吃亏很大。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甲午战争-中日交手背后的大国阴谋

甲午战争-中日交手背后的大国阴谋

甲午战争:中日交手背后的大国阴谋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对彼此宣战,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交手正式拉开序幕。

甲午战争绝不仅仅是中日双边冲突的产物,而是国际关系持久大博弈的结果,它与当时的英、俄、法、美、德等大国博弈和全球战略息息相关。

中国终于开始展示军威了: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全军出动,从西到东,逆时针巡游朝鲜半岛。

自明朝抗倭战争之后,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在济州海峡亮剑,也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在危机海域亮剑。

1885年,远东最为强大的海军舰队,悬挂着黄龙旗,驰骋在北太平洋之上……巨文岛危机这一切,开始于巨文岛危机。

巨文岛,位于济州海峡、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要冲,与对马岛一样,既控制着日本对朝、对华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控制着俄罗斯南下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东方的直布罗陀。

英国人将它称为汉密尔顿港(PortHamilton)。

这一年的4月15日,英国远东舰队派出3艘军舰,突然占领了巨文岛,并在岛上修筑了永久性的炮台工事。

对于这个岛屿,英国人垂涎很久,早在10年前(1875),日本人曾试图染指该岛,在英国的坚决反对下缩手。

英国之所以选在此时动手,其目的还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核心:遏制俄罗斯南下。

英国人占领巨文岛,令俄罗斯措手不及,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在远东地区,俄罗斯的力量毕竟远不如经营多年的英国,不敢正面抗衡,只好逼迫朝鲜和中国。

对于朝鲜,俄罗斯提出,要拥有与中国、日本同样的出兵权;对于中国,俄罗斯则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中国实际上默认了英国对巨文岛的占领,要求也占领朝鲜的一些岛屿。

朝鲜形成了“多方博弈”,英、俄、中、日四国,及朝鲜国内的亲华、亲日、亲俄三大派系,捉对厮杀。

在俄罗斯的强压下,中国无法继续骑墙,因此,李鸿章开始主动出击。

他首先要求俄国政府公开声明,宣布俄国对朝鲜无领土野心。

这实际上是一个连环保证:俄罗斯“切实担保日后不取朝鲜土地,中国自可据俄国所担保者向英国担保。

”毫无疑问,也正是英国人所需要的。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简介1、简介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中日战争2、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对远东来说: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中日战争3、失败的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输得最惨、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战,此战大大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堪称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欢迎阅读。

目录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6月8日抵朝。

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入朝,后以此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

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

25日,日本军方突袭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时,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8月上旬,清军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的率军兵分四路抵达朝鲜平壤。

8月中旬,日本向朝鲜增兵,并伺机攻占中国奉天(沈阳)以及辽东半岛。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推进。

9月15日,日军攻入平壤,叶志超等弃城而逃。

26日,清军全部退回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日军在夺取朝鲜半岛的同时,又将舰队开赴黄海西部,取得黄海制海权。

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舰队护航赴朝鲜运兵船。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时遭到日军战舰袭击,5艘舰被击沉,4艘被击伤。

清军以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驻守鸭绿江。

兵力呈一线部署,防线分中、东、西三段。

九连城为主要防御阵地。

但防御各部之间缺少协同,纵深内又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很快就攻破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继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桥抢渡成功并攻取了虎山。

其余各部清军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战而逃。

9月26日,日军顺利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开始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登陆持续十多天时间,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属大连)。

7日,日军没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大连湾。

17日,日军逼近旅顺口。

驻守旅顺口的清军经互不统属,官兵军心涣散。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

甲午中日战争ppt

甲午中日战争ppt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战争,又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或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之间的一场重大冲突。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场战争的起因、战斗经过和结果,以及对两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背景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的重要国家,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

日本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逐渐强大起来,而清朝朝廷在内外压力下出现衰退。

此外,两国在朝鲜半岛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上也产生冲突。

起因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在朝鲜的利益争夺。

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但日本试图扩大在朝鲜的影响力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1894年,朝鲜出现了一系列内乱,清朝和日本决定派军队进入朝鲜以维持秩序。

战斗经过陆战甲午战争主要以陆战为主。

初期,日军迅速占领朝鲜,接着他们向中国东北地区进攻。

然而,中国军队在当时尚未现代化,战斗力低下,战场上频频吃败仗。

日本军队则利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战术优势,迅速推进。

海战甲午战争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

日本海军迅速击败中国北洋舰队,并夺取了对台湾的控制权。

这场海战打破了中国海军长期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使日本成为该地区的新权力。

和平条约由于战事的不利局势,清朝最终与日本达成了《马关条约》,结束了甲午战争。

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并支付大笔赔款。

此外,清朝还被迫割让对朝鲜的影响力,尽管朝鲜最终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

影响内外政治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内外政治有深远的影响。

对清朝来说,这场战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重大挫败,导致国内的不满和动荡。

战后,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恢复实力。

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证明了他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并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甲午战争标志着东亚的地缘政治平衡的改变。

清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导致亚洲地区的权力重新分配。

这场战争也震动了当时的世界秩序,西方国家开始注意到东亚的力量变化。

论甲午中日之战

论甲午中日之战

论甲午中日之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而告终。

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民之痛,国之殇。

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一场战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为其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可谓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临界点。

正如一贯谴责列强侵华的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指出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而引起外国殖民者新一轮瓜分中国的高潮。

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的失败,无情地证明了此前“洋务运动”的图强求富,不过是暂时延缓了大清帝国的寿命。

好比一艘破烂不堪在海上飘摇的舰船,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跌入历史的谷底。

甲午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遭此奇耻大辱,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孙中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此,“振兴中华”成了一代代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宏伟理想。

公元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大海战,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打败海上霸主的“无敌舰队”,一跃成为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而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慈禧太后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遼東之役(陸戰)
日軍隨即兩路進攻遼東。陸路渡鴨綠 ,連陷鳳凰城及安東等重鎮;海路 從遼東半島登陸,攻陷大連﹑旅順等 重要港口。
威海衛之役(海戰)
1895年2月,日軍海陸兩面包抄威海 衛,佔領炮台,炮轟北洋艦餘艦, 海軍提督丁汝昌與部下內訌,突圍 不果,服毒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 沒。
訂立和約
推動變法及革命
康有為及梁啟超推動維新運動,在北京 發起舉人聯署簽名,要求清廷拒和、遷 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另一方 面,持續的對外作戰失利令人民知道清 廷腐敗無能,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 動亦展開。革命的主張是推翻滿清,建 立共和政體。
洋務運動
當時所謂洋務指的是牽連到外國的一切 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務的人自然就成了 洋務派。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
1894年,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 終引發甲午戰爭。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平壤之役(陸戰) 黃海之役(海戰) 遼東之役(陸戰) 威海衛之役(海戰) 訂立和約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1894年,朝鮮東學黨事件亂平之後,日 本拒絕撤兵,佔領漢城,並迫朝鮮脫離 中國保護。其後,日軍更擊沉中國運兵 船高陞號(豐島之役),突襲駐朝鮮牙 山的清軍(牙山之役),清廷遂向日本 正式宣戰。
甲午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臺灣、 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 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 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 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 進一步的改革。
END
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 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 了,史稱“同光新政”。
“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
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泰西各國是以 工商致富,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 “求強”的先決條件。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维新运动开始,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被埋没。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也证明了李鸿章掀起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就此彻底失败。

今天要讲的就是李鸿章生命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起源于朝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

于是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日本也终于在朝鲜主权方面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在接战初始就有了伤亡,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管带方伯谦立刻怯阵,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就开始逃跑。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高升号运兵船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日军偷袭,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甲午战争简介

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战争的过程包括双方海军以及陆军的数次交战。

海上交战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陆军交战中,清军从朝鲜,辽宁和山东节节败退,导致京城危急,最后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与日军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

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

但就个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

从双方的训练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争之初,日骗满清政府出兵朝鲜平乱。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

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一般指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知识(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和危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清朝政府缺乏远见,当时的清朝沉浸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轻视西方。

2.中国在甲午战争时的作战战略不佳,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因此没能寻求好时机出击,进行决战。

3.中国武器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清军的兵力处于劣势的地位。

当时在黄海中作战,但火炮威力不足,水洋北师的各艘舰艇年龄较长,养护不佳,马力不足,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惨败,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随之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被大大地加剧。

值得庆幸的是爱国人民在觉醒,探寻新的救国之路,中国在失败后必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光明前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 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 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 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水均益《日本,听我对你说》
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 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 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 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水均益《日本,听我对你说》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战前:不作认真准备 战中:避战自保,消极迎敌 万寿庆典,挪用军费
如此腐败,此战岂能不败? 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飞 天 回 来
奥 运 来 了!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时说: “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 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 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 为一次融冰之旅。”
思考:中日两国政府关系上的 这层“冰”从何而来?
1、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清军致远舰管带是 A 左宝贵 B 邓世昌 C 徐邦道 D 丁汝昌 2、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 平壤战役 B 黄海海战 C 辽东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日本国力强大 B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 C 清政府军备废弛 D 清政府的腐败 4、《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 赔款白银2亿两 B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C 增开沙市、重庆为商埠 D 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刘步蟾
北洋水师提督。 威海卫之战中 宁死不屈,严 词拒绝投降, 最后自杀殉国。
丁汝昌
清政府为什么战败?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 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 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 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最终 清政府失败了。
慈禧太后: 忙于自 己的六十大寿庆 典,希望对日 “和平了事” 保全自 李 鸿 章: 身实力和北洋地 盘,幻想通过 “以夷制夷”的 外交途径遏制日 本的侵略
外因 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及教训
清政府: 1、避战求和 2、极端腐败 3、军事装备落后 4、一些将领的贪生怕死 日本:日本实力强大(制度、军事等)且蓄谋已久 列强:默许或纵容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三笠舰公园的致远号格林炮图片
军备废弛 毫无防范
材料四: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 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材料3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 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此 日 漫 挥 天 下 泪
邓世昌
有 公 足 壮 海 军 威
致远舰管带。 黄海海战中, 弹尽舰伤,仍 下令猛撞敌舰 吉野,不幸被 鱼雷击中,全 舰官兵壮烈牺 牲。
割地
赔款
二亿两白银
加 重 了 人 民 负 担
便 利 便了 于日 列本 强扩 控军 制备 中战 国 财 政
中国的赔款数额较前有 何变化?有什么危害?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心。 加重了人民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思维拓展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 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21世纪如果日中开 战,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如果 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输在 什么地方?
1966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国庆五十年阅兵式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辽东半岛
割地
威胁京津
澎 湖 列
破坏领土完整

日本割走这些领 土有什么危害?
台湾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心。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不同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中国
政治:直接割地
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 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 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南京条约》 割地 香港岛 银元2100万元 东南沿海 协定关税 (商品输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白银2亿两 长江流域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 (资本输出)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 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大陆计划
起因:称霸世界
材料二: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 作战目标的扩军备战活动,“以 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 准备进攻。”
蓄谋已久
材料三: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
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 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 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 购买了。钱都被慈禧拿去修颐和 园了。
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一、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
明 治 维 新 前 与 后
世界 材料一: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 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 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大陆计划 中 朝 台
亚 满 国 蒙 鲜 洲 起因:称霸世界

日本
材料一: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
思考讨论
《马关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 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 赔款有什么变化? ③ 开放口岸有什么变化? ④ 允许开工厂反映了什么问题?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心。 中国社会的 加重了人民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半殖民地化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阻 民碍 割地 的族了 发工中 展业国
赔款 开埠 设厂
允许日本在 中国开设工厂
便 利 了 列 强 的 资 本 输 出
过去的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设厂 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列 强 侵 华 由 商 品 输 出 进 入 资 本 输 出 的 新 阶 段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心。 加重了人民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赔款
通商口岸
输出
影响
苏州 重庆
汉口
上海
宁波
沙市
杭州
福州
广州
厦门
4、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 通商口岸(通商)
思考题: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1.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为什么 今已归日本? 2.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 3.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经远舰管带。 黄海海战中, 与四艘日军军 舰奋战,英勇 无畏,因中敌 弹,船沉人亡。
林永升
左宝贵
清军总兵。在平 壤战役中,慷慨 陈词:“敌人悬 军深入,正宜出 奇痛击,使其片 帆不返,不敢再 正视中原… … 若不战而退,何 以对朝鲜而报国 家。”后来壮烈 牺牲。
北洋水师右翼 总兵,黄海大 战中,刘步蟾 指挥“定远” 舰英勇作战, 重创了日本旗 舰“松岛”号。 在威海卫战役 中自杀殉国。
冰心的遗憾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 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 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 “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 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 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 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 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 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割地
赔款 开埠
列强的侵略势力 深入到中国内地
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位置上 有何变化?有什么危害?
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心。 加重了人民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国难当头,慈禧 做“万寿盛典”
普 天 同 庆 , 万 寿 无 疆
三 军 败 绩 , 割 地 求 和
明治天皇:以 饿肚皮的精神, 一天只吃一餐 饭,鼓动着他 的臣民为战舰 捐出口袋里的 最后一个铜板。
内因 (根)统治腐朽,制度落后; 清政府军备废弛,军事力量弱于日本; 避战求和政策; 寄希望于他国调停,指挥失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