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新人教版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读】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①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 ________②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 ________③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 ________④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 ________2.在下列括号中填入适当的修饰词。
()的岩壁()的体格()的精力()的大风雪()的山路()的夜色()的轮廓()的估计3.选词填空。
①迈进前进他们________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________。
②衰弱虚弱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________,每走一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
在身体极度________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
③蒙眬朦胧曚昽太阳像遮上了一层纱,________可见其轮廓。
我在________中,眼前现出一片海边的沙地来。
举目四望,________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脚下。
4.词语解释。
①崔巍:②履践:③匍匐:④养精蓄锐:5.写出复述课文的要点。
6.登上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文本探究】7.本文的刘连满同《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
请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进行讨论、交流:①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②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③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④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⑤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导学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
2. 了解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和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4.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激励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勇气。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使用】【导学过程】一、预习领先一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耸.立 ( ) 砭.骨 ( ) 崔巍. ( ) 匍匐.. ( ) 阴霾. ( )窒.息()峰巅.()滞.留()履.践()余暇. ( )2. 解释下列词语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3.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训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训水记》《时代的回声》。
(2)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3)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穆朗玛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了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穆朗玛峰,他们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导学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组内探究飞渡成功因素。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登山队员。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精习
1.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2.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X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上地球之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某某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
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学习概括文章的能力。
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来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登山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看“注释”了解作者。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二、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砭.骨()窒.息()崔巍..()镶.嵌() 匍匐..() 锥.形()2.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三、整体感知你能不能在题目前面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内容。
四、局部探究1.在文中画出你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找出相关段落。
2.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他呢?3.复述一下他们攀登“第二台阶”的内容。
其中有些词句可以保留,有些地方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
4.在描写四人攀登过程的时候,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攀登的艰难的?参考答案二、基础积累1.biān zhìcuī wēi xiāng pú fúzhuī2.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三、整体感知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四、局部探究1.刘连满甘当人梯(攀登第二台阶);雪夜行军;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献出氧气;登山队员舍弃氧气瓶,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地球之巅时的自豪。
相关段落第6、7、11、14、15、16段。
2.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2、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某某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某某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预习
1、朗读。
2、思考:本段感人之处在哪儿?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展示登峰全过程的图片。
师小结课文情节:
陷入困境,凶多吉少;
舍己为他,绝处逢生;
团结一心,无私奉献。
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朗读第九自然段。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时习
1、阅读拓展:人类登月
2、对“阿波罗”飞船飞向月球成功这件事,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到言必有据。
预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23.《登上地球之巅》教课目的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研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培育开辟创新精神。
4、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教课重点:练习迅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归纳内容重点。
课时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奇特、漂亮是人类的神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此刻中国人把这一想象变为现实,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感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愉悦,在今日的讲堂上,我们依旧能够领会,让我们共同赏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沟通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状况。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要修业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认识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虑题,掌握文章粗心。
1、自主学习A、迅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爬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C、学习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议论达成,议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加议论,而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讲话,并由其余组的同学增补。
)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爬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派,团联合作、不怕牺牲、杀身成仁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述文的学习,能够从记述的六因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研究(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虑并体会)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绘,并体会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何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绘和动作描绘,从中能够看出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若是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议论,讲话时可睁开小组比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创作情 境引入 主题
2 分钟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对新课充满兴 趣
感知目 标
2 分钟
创设目标 情境
1、 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问题生成 单上的问题, 明 确本节目标。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 能够深入 进去,再次 提出疑问。 2、 能 够 解 决 生成单上
创设情 境引人 入胜
2 分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 教学兴趣
展示目 标
2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并进行记 忆以备新课教 学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能够 深入进去, 再次 提出疑问。 2.能够记录你 的疑问
自主教 学二次 生成
12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小组合 作二次 生成
14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1、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 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 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班级合 作问题 生成
9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己能够解决的额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 学生展示能够解决 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 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 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总结 归纳提 升意义
3 分钟
创设反思 情境生总结知识点 体会自主教 学二次 发现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10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3、登上地之巅
课题
23、登上地球之巅
课型
新授
导学内容: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重点: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难点: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尽写了X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X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X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X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四、问题探究1.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2.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5.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五、概括主旨和写法1.队员们征服“第二台阶”,刘连满作人梯、留氧气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2.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4.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六、分析人物1.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2. 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3.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七、作业:搜集整理有关探险家的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1。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 23 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迅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2、课文为何浓笔重彩描绘刘连满?3、商讨探险的意义。
[ 学习过程 ]一、快乐预习:1、给加线的字注音砭骨()履践()崔巍()2、把词语增补完好()精()锐()心()力()昏()花腰()背()勇()直()体力()()3、在古今诗文中有很多表达壮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一个:4、迅速默读,概括文章内容( 1)、不看资料在题当前加上一些信息来归纳课文内容:( 2)、迅速默读课文,谈谈“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人的细节?(五分钟准备)[ 可能的过渡 ]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很多笔墨集中描绘他。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段落,有(6)( 7)(11)( 14)( 15)( 16)。
二、合作研究1、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议论 ]2 、刘连满最后并无登上珠峰,作者为何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否是有点不知轻重?)3、刘连满怎样对待此次爬山行动,他会不会懊悔?作者是怎么议论此次事件的?你感觉这样的探险有没存心义?三、拓展提升:商讨探险的意义,1、2002 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爬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登攀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受雪崩,两人罹难, 3 人失踪。
山难发生以后就有好多人开始思虑大学生爬山的意义。
持反对建议的人认为,大学生不拥有爬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该当参加这类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成建议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表现的是一种踊跃向上的研究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前锋应当用这类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爬山也是何尝不行的。
2、你怎么看?1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学生说:3、我们听一听他人怎么说:别由于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我们不可以由于此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需性完好扼杀,更不可以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纳为无谓的青春激动,假如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只失掉了几个优异的孩子,我们还会失掉冒险的勇气、研究的精神和征服的盼望。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人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人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课型:自读课学习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敞的谷地上停下来。
那个地点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战胜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预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讲明。
课文内容把握: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冰冷、黑夜和缺氧。
构成对生命的庞大威逼。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查。
正是如此的考查面前,才充分表达了登山队员的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总结登山英雄是靠什么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重点写了战胜〝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能够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能够推断如此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咨询题探讨:课文中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能够求得放松,来观赏一下漂亮的珠峰景色。
在阅读成效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立()砭.骨() X.巍.()匍匐..()阴霾.()余暇.()2、解释下列词语。
①砭骨::②履践:③阴霾::④迫不及待:⑤侵袭:⑥哀思:3、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3)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4)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2、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X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二)议一议。
1、X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3、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
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
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________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________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________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________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
(夸张)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阅读一次难忘的远征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
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
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
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
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
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
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
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
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
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
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
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
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
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
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
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幽邃(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巩固训练1 A消蔽B截精C倦及D刚锲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
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迁移阅读1 jìniǎo lán suì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