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复习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常考3大题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达标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常考3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合肥二模)读某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
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减少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D.生产成本提高
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①夏季气候凉爽②光照资源丰富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1.D 2.A 3.B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工、用地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减小。
第2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
第3题,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故D错;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故A、C错;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故B正确。
(2018·巴蜀模拟)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D.家庭农场为主
5.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解析:4.C 5.C第4题,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第5题,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可以通过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大米生产中很少用农药,堪称“绿色大米”,以其质优而畅销全国。
据此回答6~7题。
6.与东北大米质优无密切关系的是()
A.冬季低温B.夏季白昼长
C.黑土养分丰富D.年温差大
7.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都是我国产粮“大户”。
两区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好B.生产规模大
C.土壤肥沃D.交通便利
解析:6.D7.B第6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能冻死害虫,故病虫害少;
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再加上黑土养分丰富,大米质量好;年温差的大小对稻米生长影响不大。
第7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生产规模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且当地粮食消费量小,故商品率高。
(2018·福建福州测试)下图示意1978~2004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与水稻产量的变化。
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的提高B.耕地面积的扩大
C.交通条件的改善D.市场需求的变化
9.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地区()
A.土地盐渍化B.温室效应增强
C.水资源短缺D.土地沙漠化
解析:8.D9.C第8题,市场需求是决定农民种植什么作物、种植面积大小的关键条件,D对。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因素,与粮食结构无关,A错。
耕地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对粮食结构影响不大,B错。
交通条件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结构的变化,C错。
第9题,读图可以看出,粮食结构变化主要是水稻的产量增加,说明水稻种植面积增大。
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可能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的短缺,C对。
土地盐渍化是不合理灌溉造成的,A错。
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B错。
水稻产区用水量大,土壤水分含量高,不会出现沙漠化,D错。
(2018·江西师大附中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
地表崎岖,为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的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要素是()
A.农业技术B.养殖技术
C.地理环境D.灌溉系统
11.该农业模式的功能不包括()
A.具有适应市场的灵活性B.农产品的品质优越
C.减轻了环境污染D.减少了农业的田间管理
解析:10.C11.D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山地多,水与田少,所以该种农业生产模式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
第11题,该农业为混合农业,所以能灵活应对市场;由于没有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好,但不可能减少农业的田间管理。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滨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阿拉伯胶由胶树分泌形成,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产业上有广泛应用。
胶树扎根较深,能大量吸收地下水,最适宜生长在雨季短、旱季长的热带地区。
种植胶树5年后方可采胶,每年10月份出胶,一年内仅能收胶3次,主要依靠人工采胶。
苏丹树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下图中甲区域(胶树种植区北部)是该国胶树最适宜的生长区。
近年来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但该国却遇到了增产难度大的问题。
(1)分析甲区域比种植区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自然原因。
(8分)
(2)分析目前该国树胶产量难以大幅提高的原因。
(8分)
(3)政府决定在乙区域发展胶树种植业,是利大还是弊大,请你作出评价。
(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和甲处的纬度位置推测出甲处比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导致
的生产效率低、单产水平低和当地生产技术落后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可从该区域的位置、气候、水源、生态、劳动力以及交通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纬度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较短,雨季较短;受东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旱季较长。
(2)胶树生长周期长,产量增速慢;胶树出胶时间短,单产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变化大,产量不稳定;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
(3)弊大。
理由:该区域接近沙漠,降水少,胶树成活率低;胶树生长吸取大量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生态环境;采胶需大量劳动力,该区域劳动力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不利于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商品出口。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
野樱桃李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野生果木,它具有喜光、喜温凉、喜潮湿的生长习性,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伊犁,下图示意野樱桃李等野生果木的分布。
1993年专门从事樱桃李开发的甲饮料公司在该区域成立,至2010年该公司的樱桃李饮料已成为新疆三大品牌饮料之一。
2014年甲公司决定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野樱桃李生长地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公司尝试在伊犁河谷仿生试种野樱桃李,但因冬季河谷气温较低,导致野樱桃李大量死亡。
原料危机已经成为制约甲公司发展的瓶颈。
(1)从地形角度指出图中野樱桃李的分布特点。
(6分)
(2)简析野樱桃李仿生试种区冬季气温较低的原因。
(6分)
(3)简析当前甲饮料企业拓展市场的优势条件。
(8分)
(4)试为甲饮料公司克服原料危机提出合理化建议。
(10分)
解析:第(1)题,图示野樱桃李主要分布在博洛霍罗山的南坡,海拔在1 000~1 500 m 之间且密集分布在两条沟谷中。
第(2)题,首先明确野樱桃李仿生试种区在图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图示仿生试种区纬度低于原生地,则气温低的原因与地形有关;
又因海拔也低于原生地,故可能与地形因素导致的气流作用有关。
结合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可得出答案。
第(3)题,可从品质、交通、位置与市场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中关键信息:“1993年专门从事”“野樱桃李”,以及图中多种交通线、边疆位置等方面回答。
第(4)题,原料危机关键是原料不足,可从人工种植区选址、野生物种区保护,以及提高原料利用率、寻找替代原料等角度分析。
答案:(1)位于博洛霍罗山南坡;且分布于海拔1 000~1 500 m的山地;密布于大西沟、果子沟等沟谷地区。
(2)地处河谷,且河谷走向与西风一致。
地势西低东高,有利于(冬季)寒冷气流的堆积,导致冬季温度过低。
(3)原料优质(或珍贵、无污染等),产品知名度高;多年生产经营,工艺等基础好;地处边疆(靠近霍尔果斯口岸),便于拓展国际市场;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利于产品运输。
(4)(在1 000~1 500 m高度上)寻找适宜野樱桃李生长的人工种植区(或培育良种,增强野樱桃李的环境适应性)(或实施大棚生产),以确保原料的数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原料利用率;寻找其他野生水果替代,拓展饮料产品种类;加强野樱桃李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