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回溯
历史解密井冈山会师是在哪一年?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会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井冈山会师是在哪一年?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会
师
导语:1928年4月28日,两支共产党武装部队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了,这在历史上称为井
1928年4月28日,两支共产党武装部队——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了,这在历史上称为井冈山会师。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一项大事件,井冈山会师的原因是什么呢?1927年可以算是中共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里大革命失败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宣告就此流产,共产党员遭到了大范围的屠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意识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
南昌城头武装暴动的第一枪,也因此而打响,中国共产党也从此走向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
然而这支来之不易的武装革命力量的生存并不容易。
起义之后,汪精卫加急向南昌派兵,起义军遭受重创,人员锐减。
意识到攻打大城市进行正规作战的困难性,朱德、陈毅等人当下决定要向民众基础强的地方发展,在湘南走农村革命路线,打游击,而不再与敌人鸡蛋碰石头。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对的。
1928年1月12日,湘南起义一打响,群众相继响应,军队同工农运动相结合,战果赫赫。
然而湘南特委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了群众,部队又一次步入了绝境,而此时朱德正好听闻毛泽东率领下的秋收起义部队已在井冈山安根,为保存革命力量,便放弃湘南,改上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的原因也由此而来。
在毛泽东部队的掩护下,井冈山会师顺利完成。
井冈山会师的原因,是国民党强压下的不得已,也是中共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摸索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史料】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历史史料】毛泽东的“三落三起”井冈山在江西西南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抵达这里,与随后到达的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部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在此制定“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模式,故有“革命摇篮”之誉。
井冈山山势险要、峰峦巍峨,易守难攻,兼具雄、险、秀、奇、幽的自然美景,陆定一称“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如今已是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名声大振,游者如潮。
在井冈山不禁想起“红都”瑞金来。
两天后笔者一行又一路颠簸,耗时五六个小时,经兴国、宁都赶到位于赣闽交界的瑞金。
瑞金,据说因唐代盛产黄金而得名。
1931年11月,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叶坪成立,所以瑞金也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
3年后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中央纵队正是从瑞金出发,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瑞金位于著名的武夷山脉中段,这里群山环绕、溪流密布,奇峰、峡谷、怪石、碧泉比比皆是,自然景观相当壮丽。
虽是炎炎夏日,这里却凉爽惬意,我们在叶坪住的小宾馆,夜里根本不需开空调。
那晚,我们从小卖部买来酒糟鱼、羹子肉丸、皇年米果、红都香芋等当地特产和一瓶四特酒,边饮边谈,话题渐渐集中到毛泽东身上。
同行者陈教授是中共党史专家,曾多次来赣南参访,对红色政权在中央苏区五年多里的艰难历程颇有研究心得。
他说,毛泽东在瑞金几度沉浮,承受了被怀疑、排挤和撤职等等失落之苦,甚至一度跌入谷底。
这些虽已鲜为人知,但对研究中共历史和毛泽东的传奇一生,却不无意义。
毛泽东在瑞金遭遇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第一落是1931年11月在叶坪召开的赣南会议上,当时他任红四军总前委书记,遭到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党内错误批判,失去了在红四军里“党的领导权”,被挤出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核心。
第二落是翌年十月,后方的中央局一味坚持“左”倾冒险主义的“积极进攻路线”,再次对毛泽东的策略横加指责,解除了其军事指挥权。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放弃攻打大城市,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在文家市决策中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胜利会师。
2、过程:(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还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它是把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揭秘井冈山的八个历史谜团:中国革命艰难的发展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8年是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80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短短3年的历史,解开这3年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历史谜团。
第一:毛泽东是何时选定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关于毛泽东何时选定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的说法,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成立秋收起义暴动委员会,由毛泽东任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领导湘赣边秋收暴动。
9月9日,暴动开始,参加起义的部队共5000余人,被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在攻打长沙遭到严重挫折后,9月19日,各路部队汇集文家市,毛泽东提出了上井冈山的建议,并被采纳。
第二种观点是,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汇集湖南文家市,毛泽东并没有提出上井冈山的建议,他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建议,主张"向江西萍乡退却"。
24日,工农革命军突然遭到敌人袭击,激战中,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
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原本5000多人的队伍,这时只剩下不足千人。
毛泽东就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共有700多支枪,毛泽东决定,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三湾来到江西宁冈县古城镇,当天在古城文昌宫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
首战五斗江——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军的第一个大胜仗
专题纪念ZHUANTIJINIAN首战五斗江——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军的第一个大胜仗□何小文95年前的4月下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余部与井冈山毛泽东部实现了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却引起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极大恐慌。
1928年5月2日,蒋介石对湘赣粤驻军下达了“克日会剿”朱毛红军的电令。
当天下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政府随即派出7个师的兵力。
江西以王均为总指挥,有第三军第九师(师长杨池生)、第三十一军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独立第七师(师长刘士毅)。
湖南以吴尚为总指挥,有第八军的第一师(师长熊震)、第二师(师长程泽润)、第三师(师长阎仲儒)、独立团(团长俞业裕)和许克祥的独立第三师直逼井冈山。
为抢头功的杨如轩指挥赣敌,首先兵分两路对井冈山展开进攻:一路由七十九团担任主攻,由永新烟阁向龙源口进犯,经过七溪岭直插宁冈腹地;另一路为八十一团,经拿山向五斗江、黄坳方向进犯,妄图楔入茨坪与龙源口方向之敌遥相呼应,造成南北夹攻,分进合击之势,一举歼灭红军主力于井冈山区。
敌八十团为战役预备队,驻守永新县城,担任守备任务,伺机在龙源口方向投入战斗,策应敌七十九团作战。
这也是赣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进剿”。
为打破反动军队的如意算盘,毛泽东和朱德决定采取对湖南敌军取守势,对江西敌军取攻势的方针,集中兵力打击杨如轩部。
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二十八、二十九团担任主攻,迎击敌八十一团,达到一路歼敌的目的;毛泽东、何挺颖率三十一团用攻击侧翼的战略战术到宁冈、永新交界的七溪岭,阻击敌七十九团。
1928年5月5日,敌八十一团由团长周体仁带领进至拿山。
其先遣营到达五斗江后,迅速向黄坳进犯,5月6日拂晓,周体仁的前哨在黄坳地母宫附近与红二十九团相遇。
二十九团系湘南暴动农军。
王尔琢担心二十九团兵力薄弱,正准备请示朱德痛击敌兵。
但朱德却让二十八团虚晃一枪,退守至小行洲。
另外命令二十九团悄然往黄坳疾进,并趁势包围敌人。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100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100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100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井冈山会师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27年,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率领共产党员在中国南部的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破裂后,面临着国民党的武装追杀。
毛泽东和一些党员被迫转移到了井冈山,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毛泽东组织了农民起义军,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革命斗争。
然而,井冈山的党员人数并不多,他们面临着敌人的围剿和武装镇压。
为了扩大力量,毛泽东决定与红军第四军会师。
于是,毛泽东带领井冈山的党员开始了一段艰苦卓越的行军路程。
他们时常遭遇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和敌人的追捕,但毛泽东和党员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一路上展现出了勇敢和决心。
在这段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茫茫大山,穿越了险恶的河流,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
最终,毛泽东和党员们终于成功地与红军第四军会师。
这次会师的重
要性不仅在于加强了革命力量,更在于井冈山会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开端。
井冈山会师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段,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个故事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井冈山会师 中国革命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1928年10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会师地点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当时正值南方革命根据地遭受挫折
和困难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队被国民党反动军队追击,许多革命领导人被迫离开原先的根据地,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井冈山组建了一支
由农民组成的农村革命武装队伍。
这支队伍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同时,毛泽东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
济等措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井冈山和云浮山两支革命武装队伍会合,举行了
井冈山会师。
会师代表了革命武装队伍的统一,也标志着南方革命根
据地的重新建立。
这次会师使革命武装队伍士气大振,农村根据地进
一步扩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最终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场会师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了重要
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井冈山会师的经典评述 -回复
井冈山会师的经典评述-回复【井冈山会师的经典评述】【引言】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合作框架内的初步取得,也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
本文将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第一部分将介绍井冈山会师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将详细描述井冈山会师的过程;第三部分将分析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远影响。
【背景与意义】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30年12月中旬,当时中国共产领导的农军组织在井冈山地区与国民军队展开激烈战斗。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通过运用游击战争战略和土地革命纲领,成功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局面。
在井冈山成立的革命根据地里,中国共产领导的农军组织,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革命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井冈山会师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会师的过程本身显示了中国共产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智慧。
会师之前,中国共产领导的农军组织面临着分散和困顿的困境,各个红军游击队并不协调一致。
而井冈山会师则是在共产中央领导之下,经过周密计划和精确指挥,实现了各个游击队的有序汇合。
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对于革命力量的统一、整合和指导能力。
其次,井冈山会师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凝聚了各方力量。
会师的过程中,不仅有中国工农红军的壮大,还有各地农民武装和其他革命组织的加入,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战线。
这一统一战线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向全国范围扩散革命的火种。
因此,井冈山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全国性革命力量的基础。
最后,井冈山会师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在会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及时总结和吸收了前期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和政策,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通过会师,中国共产也深刻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土地革命纲领,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井冈山会师故事简介300字
井冈山会师故事简介300字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
会师的过程充满曲折和艰辛,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927年4月,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失败后,被迫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地方红军进行合作。
这标志着井冈山成为了革命队伍的避风港,并奠定了井冈山会师的基础。
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讲话,鼓舞了士气。
随后,他领导的部队与地方红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的进攻。
这一系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
1928年1月,井冈山红军和湘赣边界的红军取得了顺利的会师。
这一事件标志着农民革命武装的壮大和统一指挥体系的建立。
两个军队的会师不仅加强了革命力量,也增强了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井冈山会师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组织上的胜利。
井冈山红军通过土地革命、群众斗争和党的建设,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军事和群众基础的统一。
这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事实上意味着一个农民游击战争局部的结束,也为全国性的农村革命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井冈山红军期间的斗争方法以及毛泽东的理论和领导能力,对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井冈山会师的胜利不仅给予了中国革命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韧毅力和领导能力,对于当今时代的青年人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像井冈山会师的革命者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100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100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共建立起来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小故事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当时红军主力和湘赣边界的游击队在井冈山会师。
会师的背后是一段既惊险又感人的故事。
1927年春,中共中央在南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但由于国共内战的爆发和党内分歧的加剧,造成了南昌起义后的红军领导层的分裂。
部分红军被国民党追击,被迫在井冈山周边的山林中展开游击战。
在井冈山的红军领导层中,毛泽东成为了主要的指挥者。
他通过优秀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不仅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周边的地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还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和革命者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然而,井冈山的红军和湘赣边界的游击队之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有效的联络,导致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分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和游击队的领导者朱德、彭德怀等人决定在井冈山会师,共同商讨对抗国民党军队的战略。
会师的过程并不顺利。
红军和游击队需要穿越险峻的山道和沼泽地,而同时也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他们不得不采取分散行动的策略,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
然而,毛泽东和游击队的领导者们的坚定决心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使得他们最终成功地在井冈山会师。
在会师仪式上,毛泽东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号召全体红军和游击队员们团结一心,与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
井冈山会师的成功,标志着中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崭新一页。
红军和游击队的结合,使得他们能够共同对抗国民党军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那时起,井冈山成为了中共在湘赣边界的革命根据地,也为后来的长征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会师的小故事,不仅反映了红军和游击队员们的英勇斗争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忠诚。
井冈山会师时朱德部有10000人
井冈山会师时朱德部有10000人
陈毅在29年9月<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写道: 四军的历史
一、四军未成立以前的来源:四军由三种力量组成,一为朱德率领之叶、贺残部,一为由毛泽东率领之卢德铭团(张发奎之警卫团)及湘东农军,一为湘南郴、未、永、宜、资五县农军,叶贺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在潮汕一带失败,三河坝一战,二十五师及九军失利,向闽赣边界撤退由朱德率领转入广东北一江,曾与范石生有一时期的合作,得范之补充不少,一九二八年一月脱离范石生到湘南连战击溃许克祥、周烂、白祟禧所一部,实力增加了两倍,是年四月湘南暴动失败,不战而安全撤至江西宁冈与毛部会合,同行有湘南郴州、来阳、永兴、宜章、资兴五县农民,计宜章第三师,郴州第七师,耒阳第四师,永资两县各有一独立团,毛部基础为卢德铭团,卢在八一暴动一之后二日由武昌率队至九江,见张发奎业已反革命,乃中途起举,初拟沿赣边去广东与叶贺会合,继因道途梗阻乃留在湘东赣北一带复与平浏农军会合并由毛泽东率领参加秋收暴动最先挂了红旗,秋收暴动失败后毛部被迫向南移动至宁冈,复得当时绿林(洪会)首领袁文才王佐之帮助乃留在井冈山附近各县游击,这是一九二七年底至次年三月间的事,到了四月朱部二千余人,湘南农军八千余人,毛部千余人,袁工各三百人,如.此庞大军队有统一指挥训练的必要.乃决定成立红军第四军以朱为军长,毛任党代表,改编为三师,率以枪械及人数不足乃改编为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六团,取消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
全军约万余人,枪仅两千余。
井冈山会师的经典评述
井冈山会师的经典评述
摘要:
一、井冈山会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井冈山会师的主要过程和参与者
三、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事件。
它发生在1927年,正值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之际。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井冈山会师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转战千里,来到了湘南地区。
接着,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失败后,也转移到了井冈山。
最后,在朱德、毛泽东的共同努力下,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参与者众多,除了朱德、陈毅、毛泽东等领导人外,还有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
这次会师使得革命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壮大,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会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实行了工农武装割据。
这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井冈山会师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领导人,如朱德、毛泽东等,他们
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井冈山会师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定信念,紧密团结,勇于探索,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
同时,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总之,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性时刻——井冈山会师,被广为传颂。
这个重要的事件为中国革命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奠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党领导地位。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一直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之地,下面我将为您呈现这段历史。
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山脉,当时为革命活动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军和红军主力在井冈山军事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这就是井冈山会师。
会师之前,革命军队处于困境之中,被国民党军队追捕和围剿。
然而,毛泽东和朱德等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困境中打破瓶颈,就意味着为实现革命事业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于是,他们决定在井冈山会师,共同商讨对策。
会师之初,毛泽东和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同时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以增强农民的支持。
他们也注重发动妇女参与革命,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并设立军队中的“妇女特用连”。
井冈山会师后,红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调整和军事行动,成功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夺取了一些地盘。
井冈山会师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全国的农民起义和革命浪潮。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者以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会师的成功体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和出色的领导能力,也为中国农民和劳动者提供了一个争取权益和革命胜利的典范。
井冈山会师的故事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新的阶段,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望。
井冈山会师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理想、为人民谋幸福的表率。
井冈山会师 中国革命历史事件
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节点一、背景:井冈山的特殊地位井冈山位于湖南、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然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井冈山却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早在20世纪初,井冈山就成为了革命先烈们蓄势待发的地方。
1918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红五军就在井冈山组建,为后来的井冈山树立了革命的基础。
二、胜利之路:井冈山的红军斗争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基础上,策动了北伐战争,以推翻北洋政府并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然而,直到国共合作的破裂,革命力量在南方遭受严重打击。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带领部分红军退守井冈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立了中国革命的先锋队。
井冈山红军以独立自主、群众基础广泛为特点,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组织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红军在井冈山崇山峻岭中游击战的基础上,实行技术革命,运用炸药对付敌人,并在山区建立了支持红军的群众基地,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节点:井冈山会师的意义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红军战斗精神和内部团结的象征。
1928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八军会师井冈山。
此次会师的背后,是红军顶住敌人围追堵截和严酷环境考验的情感告别与胜利凯旋。
井冈山会师的实现,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取得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红军在会师后,以井冈山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
红军的强大和群众基础的不断扩大,为未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在会师过程中确立了毛泽东在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在会师中畅想了改造中国的革命战略,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四、井冈山会师的影响和启示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井冈山会师表明了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展示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精神。
红军在井冈山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中存活并最终战胜敌人,激励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热情,推动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力量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在井冈山会师,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红军过草地
红军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没有东西吃,他们就在地下挖草根吃。
雷锋
雷锋是一个爱帮助人的一个人,每当有人有困难时,那里就有雷锋的身影。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在一次打仗的时候,敌人非常狡猾,他们躲在碉堡里,有一个小战士,跑到敌人的碉堡下面,拿起一包炸药,炸毁敌人的碉堡,他就英勇牺牲了,他就是董存瑞。
延安宝塔
延安宝塔是延安的一个美丽的景区,那里有座大桥,山上有座塔,那就是著名的延安宝塔。
邱少云
在一次战争中,邱少云为了掩护更多战士,自己被大火烧死了。
南京雨花台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在南京进行了血性大屠杀,人数可达三十万人,于是在南京立下了雨花台。
《会师井冈山》解说词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一座山峰屹立于湘赣两省交界,它的名字叫做井冈山。
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聆听《会师井冈山》的故事。
井冈山,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它的地理位置独特,群山环绕,地势险要。
然而,在这座山峰的脚下,曾经涌动着革命的激情与热血。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引兵井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此,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井冈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革命军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过程中,井冈山军民创造了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
这种精神包含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方面。
它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1928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
在这一天,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
会师之后,两支部队合并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回望井冈山,不仅看到了大自然的壮美风光,更看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支撑着他们前行。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树木都饱含着革命的激情与信仰。
当我们漫步在井冈山的群山之间,听着溪水潺潺、看着云卷云舒,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最后,让我们向井冈山致敬!向那些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致敬!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井冈山的故事和传说
井冈山的故事和传说(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井冈山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井冈山的故事:讲述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驱在井冈山斗争的故事。
3.井冈山的传说:介绍井冈山的神话传说,如黄龙洞、仙女潭等。
4.井冈山的意义:探讨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5.结论:总结井冈山的故事和传说,强调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正文(篇1)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井冈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还可以领略到井冈山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
二、井冈山的故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驱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在这里发动了农民运动,创建了红色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武装斗争和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井冈山的传说井冈山不仅是一个充满战斗精神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的神话传说和美丽景观,如黄龙洞、仙女潭、八角楼等。
这些传说和景观不仅为井冈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井冈山的意义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斗争的地方,也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
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
目录(篇2)1.引言:介绍井冈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背景2.第一个故事:讲述黄龙山和朱毛会师的故事3.第二个故事:讲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故事4.第三个故事:讲述红军在井冈山的斗争经历5.结论:总结井冈山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正文(篇2)一、引言井冈山,位于中国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西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进行斗争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井冈山会师的历史事件介绍
井冈山会师的历史事件介绍井冈山会师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井冈山会师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井冈山会师的简介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反抗国命党反动派的道路。
井冈山会师简介要从南昌起义开始说起,一九二八年二月,新城战斗胜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毛泽东派人去寻找南昌起义失败之后的军队,而同时,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朱德等人仍然拼死反抗、坚持作斗争,在听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经人联系,对井冈山简介之后,几经周折,两个武装力量终于联系了。
一九二八年四月,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之下,朱德等人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成功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
一九二八年五月四日,根据上级指示,毛泽东与朱德的两支队伍重组改编成了一支队伍,也就是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井冈山会师简介就是在一九二八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重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形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此时做了许多相关报告,鼓舞了士气,最终中国共产党成了燎原之势。
重组后的中国革命军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力量最为强劲的队伍,井冈山会师之后,毛泽东与朱德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吹响了前奏。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在于大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壮大了武装力量,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会师汇集了湘赣边界革命的武装力量,井冈山业已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汇合点、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中国胜利的出发点。
与井冈山会师有关联的故事
与井冈山会师有关联的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井冈山会师的背景2.井冈山会师的主要参与者3.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意义4.与井冈山会师有关的故事5.总结正文(篇1)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发生在 1928 年 4 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开始走向农村,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会师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人。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最终实现了会师。
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也为后来的长征和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井冈山会师有关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德的“扁担故事”。
在井冈山会师期间,朱德为了给红军筹集粮食,每天都要挑着扁担走几十里路。
他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红军战士,成为了井冈山会师的一个重要象征。
总的来说,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开始。
目录(篇2)1.井冈山会师的背景和意义2.与井冈山会师有关的故事3.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正文(篇2)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诞生,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井冈山会师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而且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井冈山会师前后,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要数朱德的“扁担精神”。
在会师途中,朱德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挑着扁担,与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后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这个处于湘赣边界,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的地方成功会师,并组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纪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和奠基石,迈出了向农村转移,农村包围城市的关键性的一步,从此,革命星火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至全国,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会师井冈山前的革命形势1927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仅在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间,就在全国各地屠杀了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31万多人,使得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大革命的失败及大屠杀的残忍使得中国成为当时全世界最悲惨和恐怖的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此而被吓倒,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牺牲战友的尸首,继续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战斗着。
1928年初,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军部分部队近八百余人经过与敌人艰苦的战斗,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在宜章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个时候,在湖南特委及各地党组织的组织与领导下,各地的工农群众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纷纷发动起义,并相继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最后壮大发展成为拥有工农红军三个师、两个独立团,共八千多人的革命力量。
1928年3月份,在国民党七个师的反扑下,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在不利的战斗环境下,朱德同志作出了明智的判断,当机立断引兵井冈山。
而在此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并协同彭公达、卢德铭等同志共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从此以后,毛泽东成为秋收起义的领导和核心人物。
秋收起义部队在向大城市长沙进攻的时候,遭到了敌人的疯狂反扑,损失惨重。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的最高负责人,力排众议,提出了退回萍乡再议的主张,并最后作出了将进攻的方向从城市转向了农村,引兵井冈山的决定。
二、井冈山会师的实施过程朱毛会师前,各自组织和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中国共产党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927年,朱德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前往南昌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及第三军军政要职和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并暗中组织力量准备随时起义。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朱德参加并领导了南昌起义,并领导第三军在战斗中英勇奋战,为起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起义胜利后,根据革命的需要,朱德被中央调到广东,准备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南下时,朱德作为第九军军长指挥军队驰援潮汕的南昌起义军主力,部队在途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仍保留了相当的队伍。
毛泽东受中央任命,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差距悬殊,起义处于被动地位,正当起义军面临全军覆没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果断放弃了进攻长沙的计划,率领一千五百多人向江西萍乡方向进军,为秋收起义和中国革命保存了珍贵的革命火种。
1927年10月,朱德率领了南昌起义军余部两千多人,在得知潮汕已经失守,部队不知道怎么往下走,面临被彻底消灭的风险。
朱德在这个紧要关头,认为现在革命军主力失利的情况下,反动派随时可能向我扑来,只能迅速脱离险境,保存有生的革命力量,把南昌起义的种子保存下来,以图以后革命。
为此,朱德率领部队沿福建、广东、江西等边境地区进军,以避开敌人主力围剿,并在转战中进行了整顿,使部队重获新生,最终在湖南南部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利后,率领一千五百多名工农革命军,进入萍乡时与敌人偶遇,损失惨重,在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并了解到了当地的情况及地势后,顺利拿下了莲花县城。
朱德和毛泽东在上山前,都对部队进行了整顿。
朱德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尤其是在部队思想方面进行了整顿,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和革命到底的思想。
朱德还从组织上对部队进行了整编,重点是强化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地位和党的基层工作。
在整改过程中,成立了部队党支部并撤销了军、师的空架子,令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底,朱德在崇义的上堡对部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整顿和训练,重点是加强对部队的军事培训,尤其是如何打小仗,即游击作战问题。
另外,部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工作,通过连、排分散的形式发动打击地主、乡绅,并有效开展了游击战争。
经过这次整顿,部队无论是在纪律性,还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提升。
在此时,毛泽东在部队不到一千人的情况下,在部队到达三湾时,对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那时,部队存在着人少枪多的情况,且部队中的军官多还保留着旧军队中的军阀思想,为此,毛泽东在部队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召开了会议,决定对部队在组织上、民主制度和军队建设方面进行改编,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和军队内部民主制度。
三湾改编是中国军队建设方面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形成。
1928年4月中旬前后,朱德和毛泽东率领各自领导的工农革命部队,胜利地实现了期盼已久的井冈山会师,并于5月4日,两支部队在宁冈市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大会。
三、会师井冈山的思想考证朱德的上山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1925年,朱德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就具有了游击作战的思想与准备。
毛泽东在对农民运动考察期间,早就意识到国共合作终究要破裂,并针对保存军事力量方面,提出了上山思想。
在朱毛会师井冈山前,朱德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与信念。
在工农革命出现暂时的挫折时,朱德与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并都开创了新的革命局面。
1927年下半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一面做好部队思想工作,一面及时审时度势,转变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的根据地,为新中国革命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力量。
朱德同志也在1927年9月份,由于南昌起义主力军受到重创,原来的两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同时敌人还在继续地疯狂反扑和围剿,朱德同志没有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毅然带队转入到农村与敌人继续战斗。
朱德和毛泽东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在创建什么样的革命军队上有着高度的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回溯□熊项斌档案·溯源·dang'ansuyuan44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一致,同时创建了共同性质的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在领导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以后,进行了彻底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并实行了军民统一,官兵一致和民主管理的方式,使革命队伍重新焕发了活力。
而与此同时,朱德带领部队也进入了赣南地区的农村,并为了适应新的革命形势,重新对部队进行了整顿,俗称“赣南三整”,朱德重点对部队的思想和纪律进行了整顿,并通过发动群众和团结了群众进一步壮大了部队的力量和提高了战斗力。
由此,我们知道,朱德与毛泽东在军队建设上是多么的相似,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会师井冈山和创建人民军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朱德和毛泽东在会师前,就已经互相派人联系了,由于革命方向和性质一致,热切盼望着能早日会师。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进军井冈山的时候,就马上派人前往大城市长沙,在与中共省委联系汇报情况期间,并利用机会寻找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的状况。
1927年底,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境况严峻,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德从敌人报纸上得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消息,他们于是急派人与毛泽东联系。
同时,朱毛会师也是中央的要求。
中共中央曾在1927年底先后两次致信朱德同志,希望它能与毛泽东一起发动群众和领导革命,并建立政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毛会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会师以后革命的大方向上高度一致,他们会师前的经历无疑将对以后革命的成长及以后的团结协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以上对朱毛二人的井冈山会师的实施过程的阐释,不难发现两位伟人不仅在会师思想上,更是在行动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朱毛会师井冈山为中国革命举起来一面坚持斗争、奋勇向前的革命大旗,同时也构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及壮大的基础,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根据地和坚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路线,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方面,产生了重要而又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余伯流.朱毛会师永垂青史[J].党史文苑,2008(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梅宏.试论朱毛会师井冈山的历史必然性[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7).★作者单位: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林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的倡导者,均对林纾的翻译文学有过论断,充分肯定林纾的“口译转述”的翻译小说,为中国接近外来文学和思想打开了一扇窗,起到了搭建中西文艺交流平台的作用。
有过文学翻译经验的周作人就曾经说过:“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味。
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1]131。
林纾翻译的小说在近代中国社会曾经有过风行一时,几令“洛阳纸贵”的传播效果,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文学部分疏于表述林纾,在现代文学的“前夜”文学处,也只是在与“新文学”阵营的对抗中“勾勒”出了固守传统的作古形象。
历史上影响巨大,而在后世“再现”中出现价值判断转向和缩减的情况,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不符合事情认知规律的“文学怪象”。
身处当下,还原历史记忆,在林纾其人其文中探寻一种公允,其意义并不在于是非判断本身,而在于给予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当事人以客观的评价视野。
一、林纾结缘文学翻译据华裔美人马泰来在《林纾翻译作品全目》中统计,林纾翻译作品达185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家。
在这180多种翻译作品中,而今闻名世界的名著占40多种,作者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司各德、笛福、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塞万提斯、伊索、易卜生、哈葛德、柯南·道尔、德富健次郎等世界著名作家。
正如谭正璧的“介绍西洋近世西洋文学最多的一人而且又是第一人”[2]12。
林纾祖籍福建闽县,19世纪50年代生人,幼年的林纾在时事动乱与家境贫寒中体会到民生之艰难,但在漂泊动荡中却始终用各种机会读书求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传统文化情感。
早年曾经在薛锡极的引导下取法欧阳修的文法和杜甫的诗风。
欧阳修的文章一直在宣扬“明道”、“致用”,而杜甫的诗格中言志的力道也是倾注在社会现实中的,这均为林纾后来的民众关注文学观念产生奠定基础。
而立之年的林纾,七次参加京城会试,但“七试七败”,无缘仕途的林纾迫于生存的压力,转念于文学翻译。
1897年,年过四十的林纾给读者带来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小说翻译作品,使他走上了一条直至生命终点的翻译著述之路。
事实上,林纾是在友人几次催促之下,才一同翻译小说的。
那时候,母亲刚去世,妻子也因病离世,林纾一度陷入了生活和情感的困境中,魏翰、王寿昌等人也正是借用这样的机会帮助林纾渡过难关,后辗转中林纾才与朋友合作“耳听笔著”外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