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六单元课时教学笔记1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笔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笔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笔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主题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笔记点:
1. 100以内的数数: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每个数在数轴上的
位置及大小关系。

2. 两位数的组成:了解两位数的组成,如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3. 加减法计算: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如用数数的方式、凑
十法、破十法等。

4. 解决问题: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和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如购物时找零、计算人数等。

5.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6. 连加连减: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7. 加减混合: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时,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解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米,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通过动物游乐园场景引出长度单位〃米〃存在的重要性,并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操作活动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贴标签,摆小棒,测量,寻宝大作战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以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来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欲。

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米的实际意义;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数学小故事〃我身体上漂亮的尺子〃。

师:哇,真没想到,我们身体上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测量单位呢?那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长度单位呢?生: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谁可以来比划一下?老师用尺子比一比,评价每个学生比划的1厘米长度……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纸条,想用它们量一量这个大讲台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可见厘米用来量较短的物体,如果要量大讲台的长度或者其它更长的距离,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生:米(板书“米〃)【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全部教案(含1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全部教案(含1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全部教案(含1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前一单元所学内容,理解乘法的概念。

2.学习数字20以内的乘法口诀。

3.掌握20以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复习前一单元所学内容,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教授数字20以内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背诵。

3.讲解20以内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示范。

4.练习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数字20以内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练习20以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1.复习前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

2.练习20以内乘法的口算题目,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应用乘法进行计算。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习得的知识。

…(此节略去,总共14节课时)第十四课时教学目标1.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较难的乘法问题。

2.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做适当的小测验。

3.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应用场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回顾和温故而知新。

2.给学生出较难的乘法题目,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4.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20以内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一个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勤加练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 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 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第1课时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经历数菊花、用涂色的方块表示数量和借助象形统计图比较树叶多少的过程。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据。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类和用图表表示的直观性,培养初步的数据整理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
据。

教学难点:能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说一说是什么花?还见过什么样的花?自己喜欢什么颜菊花?
二、探究与体验
1.学生数一数每种菊花各有多少?
要求:找一种容易数的形式,并提出“做一做”。

2.集体进行订正。

3.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学生仿上活动。

4.说一说:每种水果各是多少?哪种水果多?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6.班上交流同学们的问题。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
统计(1)
梨最多,桃子最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乘法的含义与表示乘法的定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例如,2+2+2=6,用乘法表示为2×3=6或3×2=6。

乘法算式的写法: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写乘号,接着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乘法算式的读法: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的数都被称为因数。

积:乘法运算的结果被称为积。

三、乘法的基本性质交换律: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即a×b=b×a。

结合律:虽然二年级可能尚未正式学习结合律,但可以理解的是,乘法中的数可以结合成组来计算,结果不变 (这将在后续年级中详细学习)。

四、乘法口诀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2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这些口诀是乘法运算的基础,必须熟练背诵。

五、乘加、乘减运算乘加运算:当一部分物体可以用乘法表示,而另一部分无法用乘法直接表示时,可以先用乘法表示出能整除的部分,再加上剩下的部分。

例如,3+3+3+3+2=3×4+2=14。

乘减运算:当一部分物体多算或重复计算时,可以先用乘法算出全部,再减去多算的部分。

例如,3+3+3+3+3-1=3×5-1=14。

六、乘法应用题的解答学会将乘法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如计算购物总价、物品数量等。

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找出题目中的乘法关系,最后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七、其他注意事项在进行乘法运算时,要注意因数和积的单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需要先进行单位换算。

在背诵乘法口诀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记忆,如手指操、儿歌等。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乘法运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课堂笔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建立统一的度量标准。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并能够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 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盲盒、1厘米小棒、学习卡。

2. 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摇动盲盒,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盲盒的长度。

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并板书课题。

(2)探究新知(40分钟)①认一认(15分钟)教师展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线、刻度数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表象。

②测一测(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手、铅笔、尺子等工具测量数学书、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总结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强调使用统一工具和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③议一议(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3)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学习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尝试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表象,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单元解读)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单元解读)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要求”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探索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法。

”在“学业要求”中也提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

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的总目标是: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内容分析《表内乘法(二)》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4方面的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为:如何使学生较好地记忆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1.重视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操作、自主尝试编写乘法口诀。

如在“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采用七巧板拼图形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知识需要亲自实践、探索才能获得。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_PDF压缩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_PDF压缩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1.让学生通过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几个7相加就是几乘7
2.掌握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几个8相加就是几乘8。

3.掌握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结合加法算式,理解“几个几相加
就是几乘几”
4.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5.综合运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单元梳理难点
1.对于乘法口诀的掌握和熟悉
2.培养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于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类型问题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易错点梳理
1.对乘法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例:7个5相加,得数是多少?
错解:7+5=12 正解:7×5=35或5×7=35
2.8的乘法口诀掌握不熟练,混淆了加法和乘法。

误将8×8当成8+8.
3.对乘法口诀的掌握不全面,积是18的乘法口诀只有“三六十八”
4.没有认真审题就列式计算出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主要是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主要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

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

但是,部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复习和整理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

2.难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相关知识点、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情境,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计算水果的总数。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不退位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六单元《6.1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案(1)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六单元《6.1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案(1)
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2、尝试测量。
第50页,练一练
#1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2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4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今天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
有什么收获?
1、学生独立பைடு நூலகம்察情境图。
2、口述情境图的信息。
习惯训练过程:仔细观察情境图,说全情境图的已知 条件。
习惯
训练点
仔细观察,大胆发言。
工整书写,认真计算。
课程
融合点
运用ppt出示情境图。
Ppt重点突出情境中的数量。
动画出示测量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
及时间
重点教学内容
学法及习惯的训练过程
复案
一、情境创设
5
二、自主探究
20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升。
15
四、课堂检测
五、作业布置
读懂情境图p()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
课题
教室有多长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4、德育渗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测量时单位尽量统一
教学反思
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2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

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读题,这道题有什么要求?请分一分,每个松鼠平均分得几个松果?
汇报,说出你的分法,请不同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3、活动三:练习十五第2题。
读题,把什么进行分?(把15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分几枝。)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4、活动四:包子真香呀。想吃包子吗?好,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12个包子,请大家每盘装3个,可以装几盘?
4、讨论:例2、例3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例2是将一些物体几个分成一份,看看可以分成几份?例3是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看看每份是多少?




三、课堂活动
1、第1题: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
请学生用小棒或其它图形分,摆在桌上。全班汇报,是怎样分?请学生上台用黑板上的图形边分边说分法。
教学反思
课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者
教者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时间
年月日
总课时
第周
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列出乘法、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小九九,用一句乘法口诀求出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教学重难点
知道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6、活动六:奥运会会旗是什么旗?有几个圆?现在请孩子们把一些圆圈一圈。读题,每次应该圈几个圆?请学生独立圈,回答还剩下几个圆?
7、活动七:糖葫芦好吃吗?现在请孩子们自己穿糖葫芦。
读题,要求怎样穿糖葫芦?请试一试,可以用小棒、圆代表糖葫芦摆一摆,回答问题。




三、拓展练习
1、请自己找同学,用一些物品用两种平均分分一分,看谁的方法最方便?

第6单元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介绍7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会快速准确地背诵7的乘法口诀。

2.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7的乘法口诀。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7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数字7的口算和数字7的乘法口诀背诵,为今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新知讲授
根据学生前期的口算和乘法口诀背诵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的讲授,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7的乘法口诀。

3. 实践操作
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如口算、乘法练习、出题等,加深对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巩固相应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7的乘法口诀,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们能够快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方法多样,针对性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口算和乘法口诀掌握不够熟练,导致理解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次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巩固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和乘法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进行练习,复习和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和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基本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课本和练习册。

2. 加减法运算卡片。

3. 乘法口诀表。

4.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通过讲解和练习,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3. 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乘法口诀、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练习课(第1课时)人教版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的结构,将每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题。

3. 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和复习,巩固了学生对第六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表内乘法法则及性质;
2.能够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进行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表内乘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表内乘法法则;
•进行相关基础计算。

2.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1.复习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
2.进一步理解表内乘法的运算法则;
3.进行相关实际问题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表内乘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表内乘法的重要性。

2. 学习表内乘法法则
•讲解表内乘法的性质和规律;
•演示相关简单算术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

3. 练习与巩固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辅导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4. 拓展应用
通过拓展性练习,让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五、教学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表内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它的基本法则和性质。

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应用,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能力,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巩固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配合!。

最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六、测量单元教材分析:通过一年级“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 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单元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 教室有多长 1 课时2 课桌有多长 1 课时3 1 米有多长2 课时4 练习四 1 课时5 单元测试+讲解 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第六单元检测题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8()一辆公共汽车长9()图钉的长大约是1()课桌高是70()小明的身高是135()数学书长28()一扇门高约2()操场跑道长约100()文具盒长约25()讲台高大约是80()门高约2()20 厘米床的长度大约是2()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伸开两臂的长约是1()。

橡皮长()厘米,宽()厘米。

小华今年7 岁了,身高约1()20()。

二、计算。

15 厘米+8 厘米=()厘米16 厘米-9 厘米=()厘米6 米-5 米=()厘米1 米5 厘米+1 米3 厘米=()米()厘米三、判断题。

①大人一步长5 米。

()②操场跑道长100 米。

()③1 米和100 厘米同样长。

()④火车每小时行驶900 厘米。

()⑤铅笔长约15 厘米。

()。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6单元 表内乘法(二)-第6课时 9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6单元 表内乘法(二)-第6课时 9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6课时 9的乘法口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够快速计算九九乘法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口诀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勤奋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9的乘法口诀。

三、教学难点•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快速计算。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九九乘法表的复制件,9的乘法口诀歌谣。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九九乘法表。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复习一遍九九乘法表,感受一下每一个数字的秘密。

2. 导入•为学生介绍9的乘法口诀,通过歌谣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记忆。

•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和演唱9的乘法口诀歌谣。

3. 讲解•解释9的乘法口诀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进行相乘。

4. 练习•让学生互相练习,快速计算出各种乘法题目,加深记忆。

5. 拓展•给学生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探索更多有关9乘法口诀的应用。

6. 归纳总结•总结学习成果,让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有更深刻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是否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9的乘法口诀?是否有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和运用乘法口诀?需不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七、板书设计•主题:9的乘法口诀•内容:9乘法口诀歌谣八、教学扩展•可以邀请学生自己创作乘法口诀歌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比较不同口诀的记忆效果,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轻松掌握9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课堂笔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课堂笔记一、教学目标1.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3. 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 教学难点: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知识点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2. 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3. 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测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讲解(一)激趣导入教师谈话:快国庆节了,老师想用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二)自主探究1. 独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测量?用什么工具?如何合作?怎么分工?2. 成立合作小组,准备活动。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1. 怎样量教室的长度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用拖把杆量。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写在书上。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度,让他们经历了测量活动的过程,体会到了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学生们在测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测量中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熟悉,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示范,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
2、在实际情景中初步体会分、秒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和引导把握时间的重要性(德育渗透)
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
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初步体会分、秒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
在实际情景中初步体会
教学
准备
教师
试一试: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那么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来数一数1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几次。(学生数出自己的脉搏)
练一练:一节课是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少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2.认识时分(1)会读写整时钟面逐一出示4个整时钟面师问:钟面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师:那么每节课有多长时间呢?每节课课间有多长时间呢?
2、学生填写作息时间表。教师指导个别生
3、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并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4、全班反馈各小组交流情况。
5、根据填好的作息时间表,回答说一说表中的问题。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节课8时上课,8时40分下课,从8时到8时40分经过了40分钟,所以第一节课用了40分钟。
四、总结检测
2、说时间拨钟表
上学时间、放学时间、吃饭时间、新闻联播时间等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3)认识钟表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没有秒针的教具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板书:12个大格)
从10:00到10:30分,经过了------时。
学生借助钟面所处经过的时间,不必列出算式
学生做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拨一拨,再说一说。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拨一拨说一说。
四、总结检测
这节的你有什么收获?
下午1:00上课,4:00放学,经过——时。
预设:小朋友们在玩呼啦圈,玩的很高兴。有一
个小朋友还问第二节课几时开始?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德育渗透)
重点
复习时间、乘除法的知识
难点
经过的时间
关键
精讲多练
教学
准备
教师
小黑板钟面
学生
数学书、卡片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27
三、
5
四、
6
一、谈话导入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坐上了宇宙飞船,淘气的心里可高兴了,他们迫不及待的问:还有多少分钟发射?同学们,你能帮帮他们吗?
三、练习巩固
从9:00到11:00,经过了-----时。
从10:00到10:30分,经过了------时。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他们可能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第二节课是从8时50分开始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看表知道的)
教师板书1分=60秒
学生动手验证。
三、实践活动:
数60下,看谁数的最接近60秒。学生数,体会一分钟。
做一做(填上适当的单位)
想一想:运动会10米气步枪射击比赛中,每发子弹必须在75秒内射出,75秒时几分几秒?
教师引导换算1分=60秒75秒里有一个60秒就是1分,还剩15秒,也就是1分15秒
你会计算吗?
小黑板、钟表
学生
数学书、卡片、钟表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23

10
三、5
一、导入
播放音乐,体验一分钟。
二、新授
1、研究“一分钟能干什么?
1、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秒针走得快,分针走得慢。分针走了1个小格,是1分。
秒针走了60个小格,是60秒
秒针走了60个小格,分针走了1个小格。
秒针走了60个小格和分针走了1个小格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1分=60秒
每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格?(板书:5个小格)
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根针?都是什么样的?
师说:短粗一点的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板书: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钟面上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同桌互相看一看。
重点
体会是课余经过实践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
难点
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关键
教学
准备
教师
小黑板
学生
数学书、卡片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5

20
三、
10

5
情景创设
二、填写作息时间表并回答问题
制作上午4节课的作息时间表: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天上午8时上课,每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间操20分钟)
三、实践活动:
小华每天睡9()
跳绳10下用了7()
小亮吃饭用了20()
小明跑50米用了12()
三、总结
小明每天睡9()
我跳绳10下用了9()
奶奶吃饭用了20()
豹跑500米用了12()
刘翔跑100米栏大约需要13()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分钟有多长吗?体验1分钟。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
师:你知道这段音乐有多长吗?学生猜想
第三组:写字,记录一分钟能写几个字?
第四组:画五星,记录一分钟能画几个五角星?……
组长根据各自的要求负责分工和指导。
小组同学配合活动并进行统计。全组交流,统一结论。各组依次汇报。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几组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1、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教师出示钟面,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而数数,数到60,分针、秒针停止。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课后
反思
第六单元课时教学笔记3
课题
作息时间表
内容
经过时间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2、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3、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德育渗透
了解非整时时间的纪录方法
9时30分
10时45分
6时5分
训练学生大声完整说话
什么时间,我在干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及表示的时间
12个大格60个小格
短粗——时针
细长——分针
1时=60分
1时4时
1:004:00
课后
反思
第六单元课时教学笔记2
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09年11月日
课题
一分能干什么
内容
感受1分钟的长短
2.认识时分
(1)会读写整时钟面
师说: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怎样才能把钟表上的时间记录下来呢?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汉字“时”、“分”来表示,也可以像有些电子表一样用“:”来表示。
(2)会读写非整时钟面
三、
巩固应用
小故事(小明的一天):
一个学生拨时间,问一问对方是什么时间,此时你在干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那么第二节课用了多少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并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经过的时间。第二节课设么时候下课?(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说一说)
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学生根据实际说一说)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Fra bibliotek解答。教师鼓励学生多提数学问题。
三、练习巩固
1、从9:00到11:00,经过了-----时。
你真是留心观察的好孩子,那么我们还想知道上午第一节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办呢?(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表)
是啊,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作息时间表吧。
二、填写作息时间表并回答问题
制作作息时间表。
制作上午4节课的作息时间表:
师:在做作息时间表之前,小朋友们先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第一节课呢?(8:00)
重点
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间
关键
实际操作
教学
准备
教师
小黑板、钟表
学生
数学书、卡片、钟表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23
三、巩固应用
10
四、
5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钟面
师说: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钟。教师用教具演示。问:1时等于多少分?(板书:1时=60分)
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走2号门比较合适。因为他们走2号门需要花22元,而走1号门则需要花26元
(票价是5元,非一圈需3分,飞船一次最多能乘坐2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