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个人整理完成,可直接打印使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胡荣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四、教学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先我想请问同学们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豪迈的词?好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下阕:厄运来临会使人清醒——当然也会痛苦—— 上帝在关掉一扇门的同时会另外打开一扇窗——回首先前的风雨,厄运不过如此。(如何面对厄运)
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 (丘吉尔语)
二者关系:只有勇敢面对厄运,才能轻松坚守自我
①“春潮带雨晚急,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胸臆:流露诗人生活于风雨飘摇的乱世,自己似野渡孤舟任由飘荡,无所适用。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胸臆:表达了作者贬官后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特征;
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胸臆:借渔父悠闲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的情怀。
3.其他材料:①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②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③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在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时所作。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余《苏东坡突围》。很是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
3.掌握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4.能够讲述课文的大意,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理解课文主旨,掌握本文表达方式,敏于发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并将历史和文学内在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华文化背景。
2、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述定风波背后的历史事件:米芾、苏轼、黄庭坚之间的交往,以及米芾对于黄庭坚的推崇和欣赏。
•学生跟着老师,读原文,感受诗人的艺术情感和深度。
3、分析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解析,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古代人文情感的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豁达胸怀、文化氛围、深情痛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激励,领悟其底蕴所在。
4、探究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以文化经验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名作中所深藏的文化内涵。
•带领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表达、诗句的音韵美、形象的立体塑造、意象的比喻抒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它的文学特征以及艺术价值所在。
5、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
•总结归纳,深入探究课文的意义、形式、历史以及文化价值,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定风波,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古代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以此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集体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保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没有涉及教材中每篇文章,但是,以定风波为例,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苏轼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重大的打击——“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在三月七日与同行外出游历而遇雨,先看到同行皆四处避雨,后见“山头斜照”而发出的感慨。
上阕首先貌似是在劝谏同行人莫惊慌,也可能是在说给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但是后边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可见其傲然的气骨,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远远比官服来得自在,可见作者不为官场所束缚的心境。
用一句现代散文的语句来形容就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只剩下“竹杖芒鞋”蓑衣,这类仅仅可以走出家门(杜甫《石壕吏》)的衣物,随身并无其他,还有什么害怕失去的呢,作者由游历途中所遇到的风雨而联想到的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作者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下阕则写的是天气转晴之后的感想,“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虽然刚下过雨的天气“微冷”,但是,也不妨事,因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就又是一个温暖的天气,那么这样的天气下,冷也没有冷多少,于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与无晴。
”在作者的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罢,都是没有差别的,联系到当时作者被贬的史实,可见她显然是用此句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者由自然的反复无常、联想到人生的起起落落,但是当回首自己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二、学生分析:此篇课文是选自高中人教版必修4的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的第二篇。
学生在前面学过了柳永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对于词的正宗婉约已熟知,但是在本节课的开设的是对于词的创作技巧有所变革的豪放词的代表苏轼的词作,这就要使学生在学习了豪放派的词风的同时,注意区别豪放词与婉约词在写作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区别,而且还要强调的是在词除了抒情的功能外,也还有叙事的功能,这是苏轼在词作方面的首创,因从具体的词作讲授中使学生主动的发现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对于词的一个整体认知能力,然后将词的抒情与叙事等功能融合在一起联系史实探究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教学课件,清晰展示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1. 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背诵。
2. 第二课时: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4. 第四课时: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际遇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了解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解读。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古典诗词文化素养的提高。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深层含义和主旨。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诗歌并理解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的文章。
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正确翻译诗歌。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5.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朗读和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苏轼《定风波》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理解古典诗词中“曲笔”手法,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通过对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精神;
5、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探究文章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鉴赏指导法;
3、合作探究法
4、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对苏轼产生倾慕和同情,然后诵
读初步入境,知人论世,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形象,探究品味作者深沉的感情。
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名句还记得吗?(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看一幅对联,同样表达了这种情怀。
(多媒展示画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释义: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
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点评:这是一种豁达、平和,笑对人生的境界
今天,我们将学习伟大词人苏轼的一首超旷词《定风波》(多媒体展示课题画面):
二、整体诵读初步入境
1、(多媒体展示诵读要求)
2、听朗读录音(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诗情画意)
3、全班齐读
三、知人论世景仰作者
(多媒体展示画面)
(一)作者简介
①成就:
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
书法:“宋四家”之首
画: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
②人生经历:一生五起五落,经历坎坷,他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二)词作背景
1、教师介绍词前小序的作用(结合《小调歌头》的小序):主要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2、背景内容:(学生对照课文小序,听音频介绍)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四、鉴赏词作点拨方法:
教师引导:诗词鉴赏有很多方法、技巧,我们针对本词特点用以下方法进行鉴赏(多媒体展示画面):
1、知人论世;
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
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或启迪的东西;
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
6、分析表达技巧。
五、整体感知 读出形象
1、提问:这首词上、下片都是写下雨的情景吗?
明确:雨中、雨后
2、提问:苏轼在大雨中以及雨过后有怎样的情态呢?
(多媒体展示画面):
六、感悟探究 悟透内容
(多媒体画面)学生思考(合作交流):
1、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不是这样呢?
2、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3、这两句词从字面看如何理解?有何深层含意吗?
明确:第一句:(多媒体画面)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
沉着:莫听 何妨 谁怕
豪迈:轻.胜马 通达:归.去 无(风雨、 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中) 蓦然回首,云淡风清(雨后)
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句:(多媒体画面)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这是何等的旷达!
七、分析鉴赏品味技巧
提问: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曲笔写胸臆
(多媒体画面)
曲笔写胸臆
1、概念: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情的写法。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2、作用:使诗词的抒情更加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3、《定风波》“曲笔”运用图示
(多媒体画面)
与《定风波》相关的“曲笔”诗词名句
1、“春潮带雨晚急,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胸臆:流露诗人生活于风雨飘摇的乱世,自己似野渡孤舟任由飘荡,无所适用。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胸臆:表达了作者贬官后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特征;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胸臆:借渔父悠闲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的情怀。
九、课堂小结:(多媒体画面)
品其文,论其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一蓑烟雨任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十、用心诵读体会意境
十一、作业(多媒体画面)
当代学生在心理上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很容易受伤。
当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为人处世中受到挫折,感到困惑,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心境去面对一切呢?
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说……》
要求:课后查找苏轼资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字数300字左右,多多益善。
设计自评:本教案借鉴了山东课改专家的“三五六”课堂教策略,
结合本词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注重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指导,以学生、师生的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重点,以人为本,自始至终贯穿情感教学。
不妥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