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袁雪芬越剧唱腔创新分析

袁雪芬越剧唱腔创新分析
袁 雪芬越 剧唱 腔创新 分析
魏 麦 云
( 许 昌市戏 曲艺术发展 中心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摘 要 :越剧是音 乐唱腔委婉抒 情,飘逸清丽。 自越剧诞生后 ,经过一代又一代越 剧艺人 的艰辛耕耘 ,不断创新 、变革和发展 , 创造 了缤纷 多样的流派唱腔和脍 炙人 口的唱段 。袁 雪芬是我 国著名 的越剧表演 艺术 家,她 勇于探 索,不 断改革 ,对越剧的发展与创新 作 出了 巨大贡献 。她常根据剧 中角色特定的感情进行创新 ,她在表 现剧 中人 物性格 方面进行选择 ,并按人物性格加 以创新 ,不断增添 新 的唱腔唱法 ,使原有 的流派唱腔赋予新 的表现意义。本文对 于袁雪芬在越剧 ( 《 香妃 》 、 梁祝衰史》和 祥 林嫂 》中的唱腔创新进行


又略有 区别 , 仿 佛有 说不尽 的千言万语激荡心头 ; 第二段落是逢 单句全是 “ 一眼开来一眼 闭”的六对 问旬 ,旋律迂回旋转 ,又层 层推进 ;第三段落节奏加快 ,情感的潮 水如同冲破堤岸 ,奔泻直 下,最后又用一个 “ 啊梁兄啊 ”的哭腔 收尾 ,声音带着颤抖逐渐 放开,使人感 到言虽尽而意未穷 。 袁派 唱腔 的节奏变化很有特点 。 节奏变化 的目的, 一是为 了 人物感情 需要 ;二是为了唱词含 意需要 。在 《 梁祝衰史》中,袁 雪芬将祝 英台 内心虽然 “ 早许梁 山伯 ” ,然而又遭突来 的挫折 的 复杂的感情在运腔节奏变化 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给了观众 , 让观众 感到非常真实又合情合理 。 三、袁雪芬在越剧 《 祥林嫂 》中的唱腔创新 在越剧唱腔的变化 中,加帽— —在句前加字。加帽分单句式 与多句式两种 ,其 唱腔形式都落在不稳定 的音上 。例如:袁雪芬 在越剧 《 祥林嫂》第一场 中,为了突 出祥林嫂的无助与悲凄的心 情 ,接连 唱出了三声 “ 祥林 啊,祥林啊,( 啊呀 )祥林啊 ! ”这种 多句式的加帽演唱方法 , 为刻 画剧 中人物形象起到 了补充说 明的 作用 。此唱句唱腔幅度 虽然 大,但 却不 是独立 的唱腔句 ,而是主 体 的唱词 向外部扩展的形式。 越剧唱词虽然只有上下旬,然而 ,有艺术造诣的艺术家可以将 其 演 唱得丰 富 多彩 。袁 雪芬 在越 剧 《 祥林 嫂 》 的唱腔 运用 中,根 据 剧情的需要, 将句后搭尾仅重复一个字, 使这个字作为重点的表达 , 增加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 “ 我拼着命, 山高路窄无处寻 ( 啊) ! 中,用搭尾的演唱形式重点突 出了一个 ”寻 “ 字,这种演唱方法, 将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后的深情恍惚、思维错乱的心理状况与遭受 打击后的精神状况惟妙惟 肖地展现给了观众。在越剧的演唱中,一 个唱段的结尾句往往具有总结的作用 。此时,袁雪芬运用搭尾—— 向外部扩充的形式加 以强调与说明,使之重点突出;创新 ;分析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十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对越剧十三大流派的简要介绍:
1.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唱腔婉转细腻,表演真切自然。

2.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3.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4.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5.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唱腔高亢明亮,表演激昂奔放。

6.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唱腔朴实流畅,表演自然大方。

7.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唱腔委婉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8.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刚健洒脱。

9.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10.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唱腔清新甜美,表演自然大方。

11.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12.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13.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以及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这些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越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深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越剧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唱段,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一、荀慧生荀慧生是越剧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越剧之花”。

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红楼梦》中的“秦淮河畔”等。

二、袁雪芬袁雪芬是越剧界的巨星,她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她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和《西厢记》中的“夜深人静时”等。

三、程砚秋程砚秋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深情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化蛇”等。

四、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戏曲界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越剧的名家,也是京剧的大师。

他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他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凤姐儿讲义气”等。

五、尹桂芳尹桂芳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六、秦怡秦怡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凤姐儿讲义气”等。

七、王文娟王文娟是越剧界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八、陈佩斯陈佩斯是越剧界的一位著名艺术家,他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越剧唱腔

越剧唱腔

越剧唱腔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5]流派形成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

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

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琐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6]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

即陈佩卿派。

毛佩卿派。

金宝花派。

高爱娟派。

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袁雪芬与范瑞娟,从1944年第一次合作《雁南归》,到1953年拍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到1984年最后一次合作灌制《双烈记》录音,整整40年。

袁雪芬创造了越剧【尺调腔】,范瑞娟创造了越剧【弦下腔】,和越剧传统的【四工腔】一起成为越剧声腔的“三大主旋律”。

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艺术家对越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这里辑录两位各个时期的合作剧目,限于最多只能一个音频、三段视频(其中两个也是音频制作成的视频),所以难免挂一漏万。

1946年《绝代艳后》唱片袁雪芬饰演戚姬范瑞娟饰演刘盈应菊芬饰演吕后陆锦花饰演如意这是1946年醒狮唱片的第二面,可能大家很少听到,第一面“遭害”主要是袁雪芬与陆锦花的对唱,已经在《越韵华章》里出版了,这里不再辑录。

1953年《楼台会》电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范瑞娟饰演梁山伯这是1953年拍摄的电影,大家非常熟悉了。

基于《楼台会》是越剧传统剧目,各个名家都有演出,留下的音响资料有最早的赵瑞花、李艳芳的3张丽歌唱片,还有尹桂芳、戚雅仙的1954年实况,徐玉兰、王文娟的1954年钢丝录音,戚雅仙、毕春芳的1962年实况和录音,竺水招、筱水招的1962年实况以及最为常见的范瑞娟、傅全香的多种版本(1950年电影、1952年10面粗纹唱片、1955年粗纹唱片、1961年密纹唱片以及1979年舞台实况)。

而袁、范版的《楼台会》反而对很多越剧迷来说印象不太深刻,其传人也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个版本,所以重温一下袁、范50年代初期的作品,更体会两大流派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1962年《祥林嫂》实况袁雪芬饰演祥林嫂范瑞娟饰演贺老六这是1962年舞台实况版本的《祥林嫂》“洞房”一折,也是最为经典的版本。

袁雪芬的越剧《祥林嫂》有四个版本,从1946年首演之后,分别于1956年、1962年、1979年进行复排、修改,历时三十多年的打磨,每次修改都幅度很大,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简介越剧袁派唱腔——兼析《祥林嫂》中一段唱

简介越剧袁派唱腔——兼析《祥林嫂》中一段唱

共同 目 的
人 们 感 到 歌剧 的 创 作 和 演出 艺 术 结 构
,
,
,
上 最 麻烦 的 事 是 如何使 综合 体 中的 各 种 因 素 在 完

兼 析 《 祥 林 嫂 》 中一 段 唱
成 塑造 音 乐 戏 剧 形 象 时 有机 整 体 的 同 题
, 。
,
能够 组成 一 个完美 统一 的
,
项 管森


革 新的 倡 导 者
、 、

艺 术上 她 吸 取话 剧 电 影中 的 现实
,
,
,
主义 创 作方法 和 昆 曲 的 传统 技 艺
切 细 腻 优 美 的 表演 风 格
, , , 。
形成 了 严谨
,



,
因此 培 养 一些修
,
,
她 的 唱腔 朴 实 深沉
,
,
养较 全 面 的 演 员队 伍 ( 包 括导 演 指 挥等 ) 同 时建 设

如戚雅 仙 自成一家 绮 丽 多姿 的 唱
群 众 的 生 活 中 吸 取智 慧和 力 量 努力 耕耘 让歌 剧 之 花 盛开 吧 I
的 戚派 唱腔 原 木 脱胎 于 袁 派
; 张云霞

,
也是在学 习
摹 仿 袁 派唱腔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56

的 金 采 风 和 吕瑞英 各具 风 韵 的 唱腔 则 是 受到 袁派 唱腔 的 长 期 薰陶衍化 而 成

心 酸 话 的 唱腔 就是 她 和琴师 周 宝财在排戏 中 配 合 默契 抒 发人物 感情 时 的 哼 唱 与 胡琴 的 即兴托 腔 相 互 启 发 吟 唱成 曲的

袁雪芬越剧唱腔艺术分析

袁雪芬越剧唱腔艺术分析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7 . 1 1 7
袁 雪芬越剧 唱腔艺 术分 析
关春 玲
( 许 昌职 业技 术学 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要: 越剧 唱 腔是 塑造 人 物形 象、 刻 画人 物性 格 的 主要 手段 , 也 是 演 员与观 众 交 流沟 通 的有 效 渠道 。越
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 , 为抗 日救 国、 振兴 据鲁迅小说 《 祝福 》 改编 的越剧 《 祥林嫂 》, 使越剧的
尺调腔是在四工腔基础上 , 吸收京剧二黄的过门而创 中华 , 树起 新 的越剧 旗 帜 , 对 越 剧进 行 大 胆革 新 。根
提供 了更有利 的条件 。因此 , 尺调腔很快 4 0 年代中期 , 袁雪芬形成 了委婉深沉 的袁派唱腔 , 特 音乐形象 , 点是朴实稳健 , 音色厚实 , 具有浓郁的韵味。 在越剧界流传开来 ,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 成为越剧 的 在长期越剧艺术实践 中, 袁雪芬不是一成不变地 主腔 。在 这 个基 础 上 , 进 一 步衍 化 、 发 展 出越 剧 唱 腔
各种创新唱腔表现方法, 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创 立 尺调腔 。 为 越剧 唱腔 艺术 开辟 新道路

有满足 , 她对越剧唱腔艺术的改革充满信心 , 并且继
续 向前 探 索 。她 在 唱 腔方 面 的进 步 , 不 是 孤立 的 , 而

越剧改革初期 , 音乐唱腔仍沿用原来的四工腔为 是 与 开 拓 新 的表 现 内容 、 加 深 对 人 物 的理 解 紧 紧结
中图分 类号 :J 6 1 7 .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0 7 . 0 2 4 9 — 0 2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尤伯鑫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在越剧打造经典剧目当中,袁雪芬殚精竭虑、倾力而为、久久为功、臻于至境。

《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自传统骨子老戏《梁祝哀史》,从近百年前由“小歌班”时期男班艺人在沪上编演后,一直是各个时期演员共演的剧目。

袁雪芬超越前辈之处是在传承中没有亦步亦趋,在她与马樟花、范瑞娟合演中,不断剔除剧中迷信荒诞低俗的糟粕,并“加强唱腔的表现力,丰富视觉形象”(宋光祖主编《越剧发展史》107页)。

到了50年代初华东戏曲研究院时期,又进一步“推陈出新”,去芜存菁,“使含糊的明显起来,歪曲的拨正过来,不完整的完整起来”(徐进《梁山伯与祝英台·前记》)。

经过袁雪芬和她的合作者之手(还包括傅全香创造的另一个流派版本),最后把它经典化了,成为对越剧传统继承和发展的一个范例。

剧作海量般涌现,圈内人将这阶段的剧目称为“第二传统”(所谓“第一传统”是指从男班到女班时期编演的戏)。

虽然“第二传统”中也有《祥林嫂》这样令人瞩目的作品,但是总体上缺乏完整的高水准的好戏,极少有剧目可一再复演。

个中原因一是历史短,缺少积累;二是商业化的环境催逼着高频率的更新剧目,势必创排时间局促,对剧目不可能做进一步的加工打磨提升。

在新旧政权更迭、社会发生大变局之际,越剧是幸运的。

“新越剧”的改革进程得以延续而没有中断,从“新越剧”历练中成长起来的骨干队伍得以保存而没有散失。

更有幸在上海,越剧遇到了发展的机遇期,作为当时“戏改”的典型示范,越剧首先建立了国家剧团。

由于国家保障、政府力量加持,让顶尖人才及其团队无忧无虑,心无旁鹜,致力于艺术创造,这就为经典剧目的问1950年4月袁雪芬率先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她舞台生活新的里程。

然而,从此后至“文革”以前,袁雪芬舞台艺术之途顺逆相生,跌宕起伏,波峰与波谷交替,辉煌与淡出互显。

它是越剧发展经历繁盛与波折的一个折射。

一、完成了剧目经典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剧一批经典剧目相继诞生,成为越剧黄金期的界碑。

1古代戏剧欣赏-越剧祥林嫂赏析

1古代戏剧欣赏-越剧祥林嫂赏析

[摘要] 越剧《祥林嫂》是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写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

婚后生子阿毛。

不久,贺贫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工。

但因她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深为主人所厌恶。

最终被鲁家赶出,沦为乞丐,终于在一个除夕之夜,倒毙在风雪之中的故事。

此片是越剧改革后的代表之作,本文旨在赏析其中的三个片段,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越剧。

[关键词] 祥林嫂;越剧;袁雪芬越剧《祥林嫂》在1946年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导,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1948年被摄成电影,演员是原雪声剧团演出时的原班人马,此片是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

本文主要赏析此部越剧电影《祥林嫂》。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越剧《祥林嫂》是越剧历史上倍受观众欢迎,经久不衰的戏剧,它是越剧改革后璀璨的一部作品。

祥林嫂的扮演者是袁雪芬,在当时被誉为“越剧新后”,正是她推动了越剧的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祥林嫂》这部越剧电影主要描述了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乡邻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

祥林嫂闻知此事,连夜逃离婆家,经人介绍在镇上鲁四老爷家帮佣。

数月后的一天,祥林嫂在河埠头淘米,被路过的卫老二发现,伺机用乌篷船将她抢进山里,卖给贫苦农民贺老六为妻。

她是越剧舞台的灵魂——缅怀老院长袁雪芬

她是越剧舞台的灵魂——缅怀老院长袁雪芬

专 门发 表 评论 :“ 此 我们 有 了 自 从
己 的剧 团 ,不 再 依靠 小 市 民 、投 机 者 养 活 , 再终 年 累月 地 迎合 过 房 不 爹娘 的 口味 ,不 再赶 戏 抢 戏 了,可 以 为工 农兵 、 别是 广 大 的农 民 真 特
剧 院相 继创 作 出了 《 山伯与祝 英 梁
上 海戏 剧




她 是越剧 舞 台的灵魂
Ch iht e er h Mem or e d s yof h OI DeanY anXu en t u ef
缅 怀 老 院长 袁 雪 芬
口李 莉
全 有 别 于 传 统
的排戏 机 制, 这
剧 团划 归该 院,周信 芳 任 院长 ,袁 雪 芬 任 副 院 长 兼 越 剧 实验 剧 团 团
种 综 合 性 的 艺
术 机 制 也 成 为
长 。1 5 9 5年 3月 2 4臼,该院 随 着
华 东行 政 区 的撤 销而 终 止, 其所 在
后 来 建 立 国 营 越 剧 团 的 基 石
属 的越 剧 实验 剧 团一 团 、 二团 的基
础上 又 成立 了上海 越 剧 院, 雪芬 袁 任 院长 。
台》 西 厢记 、《 楼梦 、 祥 林 、 红 嫂 》 《 鱼》 春 香传》 情探 》等 、追 、《 、

大批 优 秀剧 目,越剧 也从 乡村 小
戏 跃升 为一 个全 国性 的大 剧种 ,形
的, 它 以编 、导 、演 、音 、美综 合
艺术 机制 推动 剧种 的全 面 发展 ,完
实地 具 体地 服 务 了。 次 年 3月 华 ”
个 国营 剧 团, 时 的《 当 华东 戏 曲报

谈袁雪芬与20 世纪40 年代的越剧改革

谈袁雪芬与20 世纪40 年代的越剧改革

谈袁雪芬与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 马旭苒摘 要:越剧艺术在其百年的辉煌历程中,经过了袁雪芬等人的锐意改革,走在全国许多剧种的前列。

今天,我们重温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历史,回溯改革的历程,总结“新越剧”的特点,反思改革的经验,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于越剧发展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越剧改革;袁雪芬;创新越剧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剧种,在这风云变幻的百年中,她的足迹曾走过国内的许多地区,为大江南北的观众所喜爱;也曾远播海外,令世人瞩目。

2022年恰逢越剧艺术家袁雪芬诞辰100周年、越剧改革80周年。

今天,越剧艺术仍然以其勇于创新、关注市场的开拓精神,成为江南百花丛中艳丽的一朵。

越剧所以拥有这样的生命力,是因其在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勇于革新,诞生出许多优秀的演员,并以大胆的开拓精神,开辟出属于越剧的一方天地。

越剧的特色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自诞生以来便带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

与许多同时期兴起的其他地方剧种一样,越剧也是由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

因此,早期越剧的主要题材来源多是说唱艺术中原有的故事、嵊州附近的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一方面普遍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主要是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这也是造成人们普遍认为越剧的题材局限于“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刻板印象的原因。

但是,应当认识到,这种题材的局限性并非越剧的缺点,而正是当时越剧在绍兴、上海等地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正如洪深在其《越剧的前途》一文中所总结的:“它(越剧)所具有的优点,第一是它的‘人情味’的深厚。

‘风情’‘恋爱’,男女私事,更是它经常取用的题材。

”[1]越剧以唱为主,唱腔优美动听,长于抒情。

越剧的唱腔和念白都使用真嗓,这样更易于表演者抒发感情。

越剧是“外路人听起来觉得千篇一律,而知音的人觉得津津有味”[2],因此首先获得了许多本地观众的喜爱。

“越剧本从小规模的乡村舞台出身,而观众又都是乡村的农民,所以唱词不得不缓慢,行动不得不迟钝,以适合演出的场所,及观众的耳目。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创新分析56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创新分析56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唱腔艺术创新分析摘要:越剧音乐唱腔委婉抒情,飘逸清丽。

自越剧诞生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创新、变革和发展,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流派唱腔和脍炙人口的唱段。

越剧唱腔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主要渠道。

以袁雪芬越剧唱腔改革为例,本文对于袁雪芬在越剧《香妃》、《梁祝哀史》和《祥林嫂》中的唱腔创新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袁雪芬越剧唱腔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的农村。

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她在继承前辈艺术家唱腔流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越剧唱腔艺术,有效地发挥了“戏”与“曲”的并重作用。

20世纪40年代中期,袁雪芬形成了委婉深沉的袁派唱腔,特点朴实稳健,具有浓郁的韵味。

袁雪芬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那种对越剧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一、创立尺调腔,使越剧唱腔艺术有跃进一个高度在越剧改革初期,在音乐唱腔方面还是沿用原来的【四工腔】作为主腔,【四工腔】旋律较明快、跳跃用它来表演袁派的悲剧内容、悲愤的情绪明显不足。

袁雪芬感到很矛盾,最后在1934年11月演出《香妃》时终于以全新【尺调腔】表现出来了。

《香妃》这出戏表现了维吾尔族妇女香妃被乾隆掳到北京后,宁死不屈,不忘家乡的情节。

这些情感一直激荡着扮演香妃的袁雪芬,当香妃看到清兵捧上自己丈夫小和卓木的头颅的时候,悲从中来,以痛彻肺腑的声音起头:这种强烈的情绪使拉主胡的琴师周宝财深受感染,引起共鸣。

这时候,他情不自禁地从【四工腔】的6—3定弦,改为吸收京剧二黄的音乐元素的5—2定弦,拉出了如泣如诉的曲调,袁雪芬顺着琴声唱下去感觉特别酣畅淋漓。

【尺调腔】为越剧唱腔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曲调性质和功用方面,增强了抒情性,有很大的可塑性。

二、根据剧情发展需要,进行各种唱腔的变化从简单的看,越剧唱腔只有上、下两句,其实变化无穷无尽。

袁雪芬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

袁雪芬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

袁雪芬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曹凌燕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1期■曹凌燕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一生演出的剧目达数百个,塑造的形象包括了古今不同阶层的妇女,尤以典雅、纯情、气度大方的悲剧人物居多,有的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花木兰、祝英台、梁红玉、孟姜女、香妃、祥林嫂、崔莺莺……这一个个耐人回味的艺术形象是她不断求索、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她留给越剧舞台的宝贵财富,也是她艺术生命不朽的象征。

袁雪芬从1942年重返上海舞台,在大来剧场组班演出开始,即走上了对人生和舞台艺术自觉追求的旅程。

她的大胆改革与艺术实践,引领了越剧艺术的发展方向,提高了越剧的艺术品位。

她在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上的探索与成就,开启了越剧的流派艺术和独特的表演体系。

她所呈现出的朴实真切、淡雅清丽、柔婉细腻、含蓄隽永的整体艺术风格,影响了越剧的表演特色和美学风尚。

尤其是之后越剧旦角的表演,从唱腔、身段、台步、水袖到造型、服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她的影响。

仅就唱腔而言,诚如著名戏曲音乐家刘如曾所说:“从越剧的尺调来讲,可说是一个‘调’发展了一个剧种。

”袁派表演艺术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和艺术价值的确立,与袁雪芬清纯、淡雅、优美、高洁的性格素养和艺术气质相契合,但更源于她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虽然她生前没有留下完整的理论著述,但从她一生不懈求索的人生轨迹和对舞台形象的塑造、艺术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她系统的美学思想。

一、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创造,重视艺术整体的完美呈现袁雪芬由于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各种丑恶现象充斥的旧戏班中即抱定“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朴素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对不健康的因素深恶痛绝,以至在科班学戏时坚决不演《坐楼杀惜》中卖弄风情的阎惜姣之类有违自己审美意识的戏。

孤岛时期的上海,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艺术,尤其是像话剧《文天祥》这样的戏,让她懂得了为什么演戏,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演什么样的戏,她开始思考越剧的现状和发展,将越剧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心甘情愿承担起对越剧的责任,自觉追求戏曲的社会意义,形成了鲜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袁雪芬简介(越剧演员9)

袁雪芬简介(越剧演员9)

袁雪芬简介(越剧演员9)袁雪芬,女,原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

生于1922年3月26日,因病于2011年2月19日14时逝世,享年89岁。

中共党员,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5年4月获上海市“三八红旗荣誉奖章”,2006年4月获首次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09年10月,被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授予“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

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

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

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

同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

1938年2月再次随科班来上海,曾与"同春舞台"的绍兴大班演员同台演出。

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

"孤岛"时期与小生演员马樟花合演3年余,曾对《梁祝哀史》(附剧照1)作了初步的去芜存菁。

演出《恒娘》等新戏,并上电台演唱,扩大了越剧影响,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为了摆脱当时社会上恶势力的纠缠,她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拜"过娘"。

一代越剧大师袁雪芬

一代越剧大师袁雪芬

⼀代越剧⼤师袁雪芬旧时戏曲⾏当时兴⼥演员拜⼲爹、⼲妈、唱堂会,靠各种势⼒⾛红。

袁雪芬不为所动,相反,她穿青⾐、吃素⾷,把⾃⼰打扮成中年妇⼥模样,拒绝各种应酬。

⼀⽣都恪守着“认认真真唱戏,清清⽩⽩做⼈”的信条。

周恩来、邓颖超和袁雪芬中国⼀代越剧⼤师袁雪芬,2011年2⽉19⽇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在长达百余年的越剧历史中,袁雪芬⾛过了近⼋⼗个春秋。

她那具有开拓性的袁派唱腔和清清⽩⽩做⼈,认认真真演戏的名⾔,永远留在了中国戏曲艺术长河中。

⼩⼭村⾛出越剧新后袁雪芬的⼀⽣仿佛就是⼀部中国越剧发展史。

她灌录过第⼀张⼥⼦越剧唱⽚,拍摄了新中国第⼀部⼤型彩⾊戏曲影⽚《梁⼭伯与祝英台》;她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出席1949年的开国⼤典;她是国家级⾮物质⽂化遗产项⽬越剧代表性传承⼈、⾸届中国戏剧奖·终⾝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袁雪芬1922年出⽣于浙江省嵊县杜⼭村,⽗亲是⼀名乡村教师。

⼉时⽗亲的告诫,袁雪芬⼀直铭记于⼼,后来她还从中提炼出清清⽩⽩做⼈,认认真真演戏的格⾔。

-袁雪芬剧照-带着⽗亲的叮咛,袁雪芬⼀路拜师学艺,攻青⾐、闺门旦,兼学绍兴⼤班和徽班的武戏。

最初,袁雪芬曾与⼥⼦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到1936年赴杭州演出时,袁雪芬⾸次挂上了头牌。

1938年,她随越剧科班进上海,与同春舞台的绍兴⼤班演员同台演出。

上海被⽇军占领后,她⼜与⼩⽣演员马樟花合演了3年有余。

当年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并没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杂的⽂化环境中,萌⽣出改⾰越剧的⼤胆念头。

从对《梁祝哀史》进⾏初步的去芜存菁,到演出新戏《恒娘》等,并上电台演唱,戏迷越来越多,令她赢得了越剧新后的美名。

⾃掏腰包⼤胆改⾰越剧因担⼼越剧这样的草台戏被历史所淘汰,袁雪芬在上海通过观摩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偷师学艺。

她甚⾄设想出运⽤话剧编、导、美、演改造越剧的宏伟蓝图。

20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的改⾰设想必须取得演出邀请⽅的同意才能实施,不少剧场⽼板愿意出⾼薪请袁雪芬,但对改⾰却顾虑重重。

越剧名家名段

越剧名家名段

越剧名家名段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精湛的演技、独特的唱腔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而闻名于世。

在越剧的演艺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名家和经典的名段,它们不仅丰富了越剧的艺术内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几位越剧名家以及他们演绎的经典名段。

一、袁雪芬《红楼梦之秦可卿葬花》袁雪芬被誉为越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演艺生涯跨越了几十年。

在她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她出演了许多经典的越剧名段,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之秦可卿葬花》。

这个名段讲述了贾宝玉与秦可卿在庙会上相遇的故事。

袁雪芬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情的唱腔,将秦可卿的哀愁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二、程砚秋《西施秘史之相国寺》程砚秋是越剧表演艺术家中的一位翘楚,他以其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唱功而备受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西施秘史之相国寺》。

这个名段描绘了西施初出娘家与相国寺僧人相遇的情节。

程砚秋在这个名段中以他独特的嗓音和高度还原的表演,将西施的美丽与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领略到了这个传世美女的魅力。

三、武雪芹《红玉钗》武雪芹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越剧名家,她在越剧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

她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红玉钗》。

这个名段以贾迎春病重为主题,表现了贾迎春的深情与无奈。

武雪芹通过精巧的身段和细腻的表情,将贾迎春的情感演绎得深入人心,成为了越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范瑞娟《荣府会》范瑞娟是一位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她的演技一直备受赞誉。

她演绎的《荣府会》被誉为越剧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名段描述了宝玉春园与黛玉爱情的曲折发展。

范瑞娟以其高亢激昂的嗓音和出类拔萃的舞技,将黛玉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岳云英《何文秀起义》岳云英是一位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她的表演风格独特且富有个人特色。

她演绎的《何文秀起义》是越剧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名段描述了何文秀策划起义,并率领壮士们奋勇搏斗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 是音 乐 唱腔 委婉抒 情 , 飘逸 清丽 的剧种 。 自越 剧 诞 生后 , 经 过一代 又 一代越 剧艺 人 的艰辛 耕耘 , 不 断创 新 、
变革 和发 展 , 创 造 了缤纷 多样 的流派 唱腔 和脍 炙 人 口的 唱
段。
找突破。这种突破 , 在 1 9 3 4年 1 1 月演出《 香妃》 时, 以全 新[ 尺调 腔 ] 的产 生而 表现 出来 。
2 0 1 5年 7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0 4 . 0 4 1
越 剧 表 演 艺术 家袁 雪 芬 唱 腔 艺 术 赏析
许 琳
( 许 昌职业技术 学院 , 河南 许昌பைடு நூலகம்4 6 1 0 0 0 )

要: 我 国著 名的越剧 表演 艺术 家袁 雪芬是 “ 新越 剧” 的奠基 人之 一 。在 7 0多年 的艺术 实践 中, 她 勇 于探
索, 不断改革 , 对越剧的发展与创新作 出了巨大贡献。在唱腔方 面, 她长 于依 照角 色特 定的感情创 腔 , 旋律 纯朴 , 节 奏多变 , 感情真 挚。在越 剧 流 派 中, “ 袁 派” 是 最先 形成 的且 具有很 大影 响 的流 派。本 文对 于袁 雪 芬在 越剧 《 香 妃》 、 《 梁祝 衰 史》 和《 祥林嫂》中的唱腔 进行 了赏析 。
第 1 4卷
第 4期
漯河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L u o h e V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Vo 1 . 1 4 No . 4
J u l y 2 01 5
关键 词 : 袁 雪芬 ; 越剧 ; 唱腔艺术 ; 赏析 中图分类号 : J 6 1 7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0 4 - 0 0 9 7 - 0 2
寺 ・ 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牵 ・ 夺 ・ ÷ ・ ÷ ・ 夺 ・ 孛 ・ 夺 ・ 辛 ・ 寺 ・ 夺 ・ 幸 ・ 夺 ・ 夺 ・ 夺 ・ 夺 ・ 孛 ・ 牵 ・ 夺 ・ 幸 ・ 夺 ・ 夺 ・ 夺 ・ 夺 ・ 孛 ・ 夺 ・ 夺 ・ . 孛- ・ 寺 ・ 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起对《 梁祝哀史》 等传统剧 目做了初步的去芜存菁和艺
术上的加工, 删去了剧中部分色情庸俗 的唱词 , 她们 追求 表现真实的感情 , 唱腔委婉流畅。
1 9 4 2 年9 月, 她 回到 上 海 , 重新登台 , 倡 导 越 剧 改革 , 拿 出 自己包 银 的十分 之九 , 聘 请新 文艺 工作 者 , 废 除“ 幕表 制” , 采 用灯 光 和布景 , 建立 起 正 规 的 编 导和 排 练 制度 ; 她 从 话剧 和 电影 中学 习 了现 实主 义 的表演方 法 , 从 昆剧 吸收 融 化 了优 美 精 致 的舞 蹈 身 段 , 树起 了“ 新越剧 ” 的旗 帜。 下面 以越剧 《 香 妃》 、 《 梁祝 衰史 》 和《 祥林嫂 》 为例 , 对袁 雪
芬 的 唱腔艺 术进 行分 析 。

6 定弦 , 改为吸收京剧[ 二黄] 音乐元素 的 5 _2定弦 。 拉出如泣如诉的曲调, 袁雪芬顺 着琴声唱下去, 觉得特别 酣畅淋 漓 , 观 众也 听得 回肠荡 气 , 好似倾 吐 了胸 中块 垒。
袁 雪芬 和周 宝 财 创 造 的新 [ 尺调腔] , 为越 剧 唱 腔 艺 术开辟 了一个 新 的 阶段 。这 种 全 新 的 [ 尺调腔] , 便 于 表 达 当时群众 淤积 在心 里 的 悲 愤 、 反 抗 的 情绪 , 在 曲调性 质 和功用 方 面 , 增 强 了抒情 性 , 有很 大 的可塑 性 , 为 在戏 剧 冲 突 中塑 造人 物 的音乐 形象 , 提 供 了更 有利 的条件 , 因此 , 它 很 快在 越剧 界 流传 开来 , 并不 断丰富, 成为越剧 的主腔。 在 这个 基础 上 , 才衍 化 、 发展 出越 剧 唱腔 的各种 不 同流 派 。 著 名戏 曲音 乐家刘 如 曾认 为 “ 从 越剧 ( 尺调 腔 ] 来讲 , 可说 是 一个 调发展 了一个剧 种 ” , “ 袁 雪 芬 首先 应用 [ 尺调 腔 ] ,
袁雪 芬在 越 剧 舞 台上 和 银 幕 上 塑 造 的 祝 英 台 、 崔 莺 莺、 白娘 子 、 祥林 嫂 、 梁 红玉 、 秋 瑾 等 妇女 形 象 给 人 留 下难 忘 的 印象 。她 曾先 后与第 一代 女子 越剧 著 名演 员施 银 花 、 屠杏 花 以及 马秋 霞 、 竺 素娥 等 同 台演 出 , 在 上 海 开 始 崭露 头 角 。1 9 3 8年 到 1 9 4 1年 间 , 她 与名 小生 马樟 花搭 档 , 两人 合作 非常 默契 , 受 到 观众 热 烈 欢迎 。这 期 间 , 她 们 开 创 了 越剧 演员 在 电 台播 唱 的先 例 , 扩 大 了越 剧 的影 响 , 她 们还
夺 ・ 争 ・ 夺 ・ 牵 ・ 寺 ・ - 4 > ・ 夺 ・ 夺 ・ 争 ・ - 4 > ・ 夺 ・ 夺 ・ 夺 ・ - 4 - ・ 夺 ・ ÷ ・ 夺 ・ - 4 - - 4 - ・ 夺 ・ 夺 ・ 夺 ・ - 4 - ・ 夺 ・ ÷ ・ 夺 ・ 夺 ・ - 4 - ・ 夺 ・ 争 ・ 夺 ・ - 4 -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个叫头 : “ 小和 , 小和, 我那苦命 的丈夫啊 ……” 这种强烈
的情 绪使 拉主 胡 的琴 师周 宝财 深受 感染 , 引起共 鸣。宝 财
师傅过 去 长期 在京剧 戏班 拉琴 , 他 善 于随着 台上 演员 感 情 的变 化 , 主 动 配 合 。这 时 , 他 情 不 自禁 地 从 [ 四工腔 ] 的
《 香 妃》 这 出戏通 过维 吾 尔族 妇 女 香 妃被 乾 隆 皇帝 掳 到北 京后 , 宁死 不屈 , 不忘 家 乡的情 节 , 抒发 了沦 陷区人 民 不甘 当亡 国奴 的情 感 。这 些 情感 一 直 激 荡 在 袁雪 芬 的胸 中, 一次 演 到第 三场 , 当袁 雪芬 扮演 的香妃 , 看到 清 兵棒 上 自己丈夫 小和 卓木 的头颅 时 , 她用 颤抖 的手 掀开 罩 在 头颅 上 的红布 , 定 目细 看 , 悲从 中来 , 以痛 彻肺 腑 的声 音起 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