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十三岁的际遇》课件(69张PPT)(共69张PPT)
合集下载
江苏省地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 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 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 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 情。
给划线的字注音:
jū xì 白 驹 过 隙 mò bèng qióng lóng 蓦 然 迸 溅 穹 隆
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 大做出贡献的心情。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 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渴望自由飞翔 渴望创造
• 十六岁依恋北大
我是不系之舟……轻轻依偎在你湖光塔
影的胸前……
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 材,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 七岁初识北大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 的?
北大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因为人是北大的主体)
档案馆夜景
北大理科楼
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 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 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 赏与感激。这样的情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名牌大学,如北 京大学等招收品学兼优的有超常自学能 力的少年大学生加以培养。 田晓菲,1985年在天津13中学读初 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 文是她1987年十月,为纪念北京大学建 校90周年写的。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 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 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次文, 我们就会有收获。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十三 岁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 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 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 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 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 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 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苏教版
16岁时的回顾(回忆)
第二部分:
事物: 北大的图书馆
400多万册 震憾、探索 渴望生活、创造、翅膀
犀利
人物: 北大的人
机智 生机勃勃
北 大 的 书
最初的感觉 个人誓言“苍 白无力”,心 中感到“近乎 绝望”
后来的感情
对学校评价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对学校评价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 淌。”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jū,xì) 蓦然(mò ) 积攒( zǎn )
ng ) 樯橹( qiá
n 絮语(xù) 安恬(tiá )
u chà ng ) 徜徉( chá ng yá ng 惆怅( chó ) ng ) 迸溅(bè ng ) 穹隆( qió 摒弃(bì ng) 弹指(tá ) 呜咽( yè ) 犀利(xī ) n )撷取(xié u 骤然( zhò )
四个年龄阶段
感 热 情 爱 二、我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线 索
感 激 依 恋
读书
读人
三、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渴望飞翔、创造
过去
现在
时间线索
未来
主题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 学习生活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北、感激北大
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
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表达了“我”对北大的赞美、热爱, 以及渴望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感情: 向往
热爱
感激
依恋
时间: 过去
现在
未来
思考:找出本文画龙点晴的议论的句子?
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多次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
自由行驶的小船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完美版
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但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 的努力,一个誓言和象征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较起来显得多 么轻微。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
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十三岁的际遇
言语
内容
七岁,十岁 十三岁,十六岁
我与北大尘缘
情感
总写对北 大的深情
喜欢读北大的书 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图书馆 北大人
抒发对北大的 感激之情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思考:
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 什么特点?
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
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
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 如何理解的?
专注、敏感、纯洁、机智 、犀利
学生
生机勃勃、清新自由
北大人
风格各异
铸就特质
变化
刚入校
一脑子的浪 漫念头
“对什么都 充满兴趣和 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 秋天
成熟的季节
见到新生“怅 然若失”
影响的因素
北大的书
沉静,愉悦, 安详
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专注而入迷,敏感,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
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十三岁的际遇
言语
内容
七岁,十岁 十三岁,十六岁
我与北大尘缘
情感
总写对北 大的深情
喜欢读北大的书 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图书馆 北大人
抒发对北大的 感激之情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思考:
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 什么特点?
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
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
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 如何理解的?
专注、敏感、纯洁、机智 、犀利
学生
生机勃勃、清新自由
北大人
风格各异
铸就特质
变化
刚入校
一脑子的浪 漫念头
“对什么都 充满兴趣和 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 秋天
成熟的季节
见到新生“怅 然若失”
影响的因素
北大的书
沉静,愉悦, 安详
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专注而入迷,敏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十三岁的际遇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
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 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 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 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 “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 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 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 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
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 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 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局部探究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 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 感情变化。
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
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 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局部探究
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 “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 是什么 不系意之思舟?,运比用喻了不什受么环修境辞的手束法缚?,始终勇往直前,驶 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文章呼吁青少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 斗。
06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问题设计
问题一
作者在十三岁时遇到了 哪些机遇?
问题二
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里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问题三
作者对北大的感情是怎 样的?从哪些描述中可
以感受到?
问题四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主题设计
她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 情感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爱 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读者关 注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02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 1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成为一
名诗人和学者。
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
01
总结词:强调语气
02
“居然”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进入 北大的惊讶和意外,表达了作者 对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和感慨 。
重点句子解析
总结词:修辞手法 总结词:表达方式 总结词:情感色彩
“我从未见过你,但我感到你的脉搏正以一种奇异的方 式跳动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和向往。
主题一
十三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你在这个年龄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主题三
你如何看待北大?你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主题二
你如何理解“机遇”这个词?你曾经遇到过 哪些重要的机遇?
主题四
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 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07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题
06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问题设计
问题一
作者在十三岁时遇到了 哪些机遇?
问题二
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里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问题三
作者对北大的感情是怎 样的?从哪些描述中可
以感受到?
问题四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主题设计
她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 情感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爱 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读者关 注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02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 1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成为一
名诗人和学者。
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
01
总结词:强调语气
02
“居然”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进入 北大的惊讶和意外,表达了作者 对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和感慨 。
重点句子解析
总结词:修辞手法 总结词:表达方式 总结词:情感色彩
“我从未见过你,但我感到你的脉搏正以一种奇异的方 式跳动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情感和向往。
主题一
十三岁是一个怎样的年龄?你在这个年龄有 哪些特别的经历?
主题三
你如何看待北大?你理想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主题二
你如何理解“机遇”这个词?你曾经遇到过 哪些重要的机遇?
主题四
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 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07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题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精品课件(共32页)
预习作业
(1)给粗体字注音 白驹过隙 迸溅 穹隆
呜咽 积攒 徜徉 絮语 撷取 樯橹
沉淀 骤然 摒弃 犀利 安恬 惆怅
(2)解词
际遇 莫名 不胜
迷离
涉足 古朴
通幽曲径 白驹过隙
徜徉 犀利 撷取 安恬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长检查,课前花十分钟小组 内交流。)
(1)(第10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 的人”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请同学在这一句旁 边批注上“热爱北大”。 (2)(第11段)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 渴望渡过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 的舵手与船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 问:“船客”比喻什么人?“舵手与船工”呢? 明确:比喻在北大读书的学生,比喻老师。
写作思路(以空行为标志)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82021/3/82021/3/82021/3/8
(1)给粗体字注音 白驹过隙 迸溅 穹隆
呜咽 积攒 徜徉 絮语 撷取 樯橹
沉淀 骤然 摒弃 犀利 安恬 惆怅
(2)解词
际遇 莫名 不胜
迷离
涉足 古朴
通幽曲径 白驹过隙
徜徉 犀利 撷取 安恬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长检查,课前花十分钟小组 内交流。)
(1)(第10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 的人”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请同学在这一句旁 边批注上“热爱北大”。 (2)(第11段)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 渴望渡过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 的舵手与船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 问:“船客”比喻什么人?“舵手与船工”呢? 明确:比喻在北大读书的学生,比喻老师。
写作思路(以空行为标志)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2、 “三读”课文,一读课文,将文中不 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 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 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二读课文,注 意勾画哪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 句;三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段 落做上标志,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82021/3/82021/3/82021/3/8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课件
《十三岁的际遇》创作背景及意义
创作背景
《十三岁的际遇》是田汉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和少年的成长历程。
意义
该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少年的坚 韧和勇气,对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此外,该作品也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课文之一,对于培养学 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02
03
04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人生哲 理和成长经验?
我觉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有哪 些收获和进步?
我认为这篇课文对我有哪些启 示和帮助?
我将如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 知识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和学习?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和 疑问?
老师和同学给出的答案是否解决了我 的困惑?如果没有,我将如何继续探 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作者回忆的顺序进行叙述,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写作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田晓菲
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女形象。她热爱北大,渴望知识, 对未来充满期待。
主题思想探讨和启示
珍惜青春时光
文章通过田晓菲的际遇,告诉我们要 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知识,不断 提升自己。
追求梦想与坚持信念
传承文化与承担责任
作为北大学子,田晓菲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承 担责任的重任。这启示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 命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 量。
田晓菲对北大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启示我们要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 信念的决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十三岁的际遇》课件ppt
自信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北 个人誓言“苍
开始“进行
书 白无力”,心 探
中感到“近乎 寻”,逐渐
绝望”
变
得“沉静、
北
学生
愉 师长
大 肖 “ 专注而入迷”“悦绅、士安风详度””
的 像 “高声争论” “谈笑风生”
人
品 质
““敏犀感利””““纯机洁智”“亲”和”蔼“可平易近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 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 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自信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际遇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
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 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优秀实用教学课件:35页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 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 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
的激情? 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 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 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 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 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 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 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局部探究
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 “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 是什么 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 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 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 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合作探究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 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 的回忆”为题呢? 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 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 分别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 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 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北大为她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 没有自信,“展示了一 “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 个动人的 觉得渺小 新世界”; 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因浸透了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 自信 汗水、泪 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 水与欢笑 提誓言。 而格外充 实。
初一语文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演示文稿
的 像 迷”
“谈笑风生”
人 品 ““敏高感声”争“论纯近 “生机勃勃” 人”“严谨治 学”“诚恳做
人”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四个“开 神奇之窗, 始”,三个 展示新世界 “渴望”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1、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 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 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 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 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 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 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 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 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 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 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叙,分叙的作 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 清楚,有条不紊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看了田晓菲在十六岁 时读大三时写的文章,你能体会到作者 心中是怎样一种情感吗?
2、画出不懂的字、词和不能理解意思的 词语,还有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2.8 十三岁的际遇 课件1(苏教版七年级上)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正确的划分段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档案馆夜景
北大理科楼
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辛 亥 革 命 后 ( 1912 年 ) , 更 名 为 “北京大学”。
抗战后南迁,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
北京大学占地面积2.72平方公米。 图书馆藏书703.21万册。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给文章
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要求语言
简洁、准确,无错字。 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 ”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 )1-3: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尘缘。
4-5:进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 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
6-9: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10-11: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12:总结概括了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
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回报北大)
13-15: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16-17:我是不系之舟。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文章按 的顺序,以 “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 与北大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 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 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解释词语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 凝固而又沉重。
向往北大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第一部分(1—3小节)
“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小节)
“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Fra bibliotek14—18小节)
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 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 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 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 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 ,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 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 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 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 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 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 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 ,心仪已久。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 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 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自信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际遇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jū,xì) 蓦然(mò ) 积攒( zǎn )
ng ) 樯橹( qiá
n 絮语(xù) 安恬(tiá )
u chà ng ) 徜徉( chá ng yá ng 惆怅( chó ) ng ) 迸溅(bè ng ) 穹隆( qió 摒弃(bì ng) 弹指(tá ) 呜咽( yè ) 犀利(xī ) n )撷取(xié u 骤然( zhò )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 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 “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 为题呢?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 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 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 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 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 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 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 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 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 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 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 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 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 东,1985年年仅13岁时被北大破格录取。 199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 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现在哈佛大学东亚语 言与文明系作讲师。被誉为在欧美国家从事 文学教育或文学创作 的年轻美貌的 “八才 女”之一 。著有5本 诗集及中篇小说《 哈 得逊河上的落日 》。 本文是为庆祝北大建 校90周年而作 。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档案馆夜景
北大理科楼
操
场
校 园 风 光
图 书 馆
未名湖景区
未名湖景区是 燕园的主体和 中心,是北大 校园中最美丽 动人的地方。
未名湖 春光
未名湖 之夏
未名湖的秋天
冬天的未名湖
北京大学历史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 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是北大的学风。
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 之情。
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 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 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 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 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 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 格录取,
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 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 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 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 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 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 们就会有收获的。
安恬(tian)安详恬静。 撷取(xie):摘下,取下。 惆怅(Chou Chang):伤感,失意。 通幽曲径:通向幽 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呜咽(ye):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 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 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 快地越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