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一章 三角形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第11章 三角形全章教案(共11课时)

第11章 三角形全章教案(共11课时)

总结概念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垂线的定义,中点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
4、你还记得三角形的高是怎么样作出来的吗?引入课
题----------
二、讲解新授
1、三角形的高线
(1)复习“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三角形的高是怎样画出来的?
(3)a、学生动手做一做: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能
标明垂直的记号和垂足的字母。

做一做:动手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即锐角三角形,直
同时画出它们三条边上的高。

每一个三角形的三天高有什么位置关系?
结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都交于一点。

学生在练
习本上画
图并思
所以BD=DC=
2BC.
(4)利用同样的方法动手做一做可得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相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
(1)提出问题:三角形中除了三角形的高线、中线外,还有没有特殊的线段?学生回答问题。

(2)回顾角平分线的定义?
(3)给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掌握得相对较好,他们能够迅速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然而,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部分学生对于SSS、SAS、ASA判定条件的应用还是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他们巩固这一部分。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这种方式似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案例的选择可能还可以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来自角相等。-判定: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5.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6.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海伦公式: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可以计算其面积。
-正弦公式: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夹角的正弦值,可以计算其面积。
-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SSS(Side-Side-Side):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AS(Side-Angle-Side):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Angle-Side-Angle):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的分类和全等判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基本原理。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二)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两边相等和有三边相等,以及三条边均不相等.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 ,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 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点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如下几条路线:a .从B →Cb .从B →A →C(2)从B →C 路线最短.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①AB+AC>BC②AB+BC>AC③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三、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老师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 cm,一条边长是6 cm,求其他两条边长.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1.1第1,2,7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版)》精品教案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版)》精品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问题1: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构成.问题2:结合你画的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问题3:什么叫三角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自主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探究前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根据右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三角形中,什么叫边?什么叫内角?什么叫顶点?(2)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3)如何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学生回答: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概念.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ABC的边AB为∠C所对的边,可以用顶点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边AC可用b表示,边BC可用a表示.问题2:如果将三角形分类,按照边的关系可以分成几类?按照角的关系又如何分类呢?学生回答:三角形按照“有几条边相等”可以分为:3. 通过观察实践,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1: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从点B本环节设计了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动手画图、回顾旧知、归纳总结三个过程.在归纳总结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归纳,教师也要适时进行引导和强调.自学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不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在表示方法上要注意:在表示△ABC 时,三个顶点字母A,B,C的顺序可以改变,所以△ABC,△ACB,△BAC,△BCA,△CAB,△CBA表示的是同一个三角形.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用符号表示,目前只有角和三角形可以分别用“∠”和“△”表示.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察与实践,【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练习三边关系定理解析【教学反思】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的关系,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准确区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能够独立完成与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能利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熟练运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将它们全部用符号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C,△ABD,△ACD,△ADE,△CDE.问题2:利用△ABC的一条边长为4cm,面积是24cm2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能够得出△ABC的高是12cm.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来巩固基础知识,并借此引入新课.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通过作图探索三角形的高学生画出三角形所有的高,并观察这些高的特点. 问题1:根据画高的过程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高?通过经历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形象,并能结合这些具体形象叙述高的定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书中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总结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分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强调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直观演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为后续的抽象思维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章的教学将更加深入地探讨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及应用。然而,学生在探究三角形相似、计算面积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三角形的数学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等。要求:版面设计美观,知识点清晰,能够体现出小组合作的精神。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一些特殊的几何问题?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本章将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和角(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基础上学习多边形的有关知识,如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本章后,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还可以了解一些几何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中考中,本章考查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本章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本章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解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的相关问题或与三角形高相关的问题,需要分类讨论.2.体会方程思想.如: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以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思想解决相关问题.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3课时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课时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表示法、分类法以及三边存在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提高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3.三角形的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4.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5.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6.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如下: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3,5 B .5,6,10 C .1,1,3D .3,4,9【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需判定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例2】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列方程求解;(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厘米→分类讨论:已知边长是腰长还是底边长→得三角形另外两边长→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解答】(1)设底边长为x 厘米,则腰长为2x 厘米. 根据题意,得x +2x +2x =18,解得x =3.6. ∴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 (2)分情况讨论:当4厘米长为底边长时,设腰长为x 厘米,则 4+2x =18,解得x =7.此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当4厘米长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 厘米,则4×2+x =18,解得x =10. ∵4+4<10,∴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可围成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且三边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4厘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时,需要分类讨论已知的一边长是腰长还是底边长,再解决问题.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③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a+b―c︱-︱b-c-a︱的化简结果是(D) A.2a B.-2bC.2a+2b D.2b-2c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6 cm,且它的周长大于14 cm,则第三边长为6 cm.4.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解:2,3,4;3,4,5;4,5,6;5,6,7.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2.能够准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过程与方法】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分别交于一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分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难点】会利用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解决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P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3.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1.画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注意:标明垂直符号和垂足的字母.教师点拨:回忆并演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讨论1: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高,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2.画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讨论2: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中线,观察中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则∠BAD=∠CAD.讨论3: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角平分线,观察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中,EF∥AC,BD⊥AC于点D,交EF于点G,则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C)A.BD是△ABC的高B.CD是△BCD的高C.EG是△ABD的高D.BG是△BEF的高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30度.3.如图所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8 cm,求边AC的长.解:∵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AD=BD.∵△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BD+CD)-(AC+AD+CD)=3 cm,∴BC-AC=3 cm.又∵BC=8 cm,∴AC=5 cm.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P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2.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这是为了防止窗框变形.3.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如图所示,在发射运载火箭时,运载火箭的发射架被焊接成了许多的三角形,这样做的原因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下列设备,没有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是(A)A.活动的四边形衣架B.起重机C.屋顶三角形钢架D.索道支架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1)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①如图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图1图2图3②如图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③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结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为什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学交流.(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应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是我们常常需要克服的,那么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有没有应用价值呢?如果有,你能举出实例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解答】(1)①不会改变.②会改变.③不会改变.原因:斜钉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从上面的实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有应用价值,实例不唯一,如: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B)A.平行四边形B.等腰三角形C.长方形D.梯形2.下列实际情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是(C)A.人能直立在地面上B.校门口的自动伸缩栅栏门C.古建筑中的三角形屋架D.三轮车能在地面上运动而不会倒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可以在任意两个点之间钉上木棍,各至少需要钉上多少根木棍?【互动探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怎样添加木棍才能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呢?【解答】①四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1根木棍;②五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2根木棍;③六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3根木棍.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n边形沿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添加(n-3)条木棍后就具有稳定性.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1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验证.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P1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图1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把∠B和∠C剪下拼在一起,如图.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 +∠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3.在△ABC中,∠A=60°,∠B=80°,则∠C=4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方法一)分析与解答过程见教材P12~P13.(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过点C作AD的垂线,求∠ACB的度数可转化为利用平角为180°来求解.【解答】∠ABC的求法同“方法一”.如图,过点C作CF⊥AD,则CH⊥BE.∵∠ACF=180°-∠DAC-∠AFC=180°-50°-90°=40°,∠BCH=180°-∠CBH-∠CHB=180°-40°-90°=50°,∴∠ACB=180°-∠ACF-∠BCH=180°-40°-50°=90°.故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例2】如图,D 是△ABC 中BC 边延长线上一点,DF ⊥AB 交AB 于点F ,交AC 于点E .若∠A =46°,∠D =50°,求∠ACB 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 ⊥AB ,∠D =50°→得∠B 的度数,结合∠A =46°→得∠ACB 的度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DF ⊥AB , ∴∠DFB =90°.∵∠D =50°,∠DFB +∠D +∠B =180°, ∴∠B =40°. 又∵∠A =46°,∴∠ACB =180°-∠A -∠B =9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形的内角,一般要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 中,∠A =80°,∠B =∠C ,则∠C =50°.2.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3.已知△ABC 中,DE ∥BC ,∠AED =50°,CD 平分∠ACB ,求∠CDE 的度数.解:∵DE ∥BC ,∠AED =50°, ∴∠ACB =∠AED =50°. ∵CD 平分∠ACB , ∴∠BCD =12∠ACB =25°.又∵DE ∥BC ,∴∠CDE=∠BCD=25°.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其逆定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教学难点】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3~P1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180°,即∠A+∠B+90°=180°,所以∠A+∠B=90°.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4.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20°,则另一个锐角等于7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 ⊥AB ,∠A =40°,∠D =43°,则∠ACD 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 ⊥AB ,∠A =40°→∠AEF =5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CED =50°(对顶角相等),结合∠D =43°→∠ACD =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在△ABC 中,如果∠A =12∠B =13∠C ,那么△ABC 是什么三角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法: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从三角形的边或角入手→已知∠A 、∠B 、∠C 的数量关系→△ABC 各内角的度数→△ABC 的形状.【解答】设∠A =x ,则∠B =2x ,∠C =3x . 根据题意,得x +2x +3x =180°,解得x =30°. ∴∠A =30°,∠B =60°, ∴△ABC 是直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三角形内角的数量关系,可以利用“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 中,若∠A +∠B =∠C ,则△ABC 是( B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2.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C ⊥CD 于点C ,若∠BOD =38°,则∠A =52°.3.如图,Rt △ABC 中,∠ACB =90°,∠1=∠B ,∠2=∠3,则图中共有5个直角三角形.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2.2三角形的外角(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和性质.2.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研究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与三角形的外角有关的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推导.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试结合图形写出证明过程: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点D,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2=∠A+∠B,即∠ACD=∠A+∠B.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12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方法一)见教材P15解答过程.(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考虑利用平角的性质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解答】∵∠BAE=180°-∠1,∠CBF=180°-∠2,∠ACD=180°-∠3,∴∠BAE+∠CBF+∠ACD=180°-∠1+180°-∠2+180°-∠3=540°-(∠1+∠2+∠3)=540°-180°=3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由此题可以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2)拓展: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同学们可自行进行证明).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果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那么∠1等于(B)A.120° B.105°C.60° D.45°2.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解:左图:∠1=90°;中图:∠1=80°;右图:∠1=95°.3.求下列各图中∠1和∠2的度数.解:左图:∠1=60°,∠2=30°;右图:∠1=50°,∠2=140°.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BPC=150°,∠ABP=20°,∠ACP=30°,求∠A的度数.【互动探索】∠A与已知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考虑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解.【解答】延长BP交AC于点E,则∠BPC、∠PEC分别为△PCE、△ABE的外角.∴∠BPC=∠PEC+∠PCE,∠PEC=∠ABE+∠A,∴∠PEC=∠BPC-∠PCE=150°-30°=120°,∴∠A=∠PEC-∠ABE=120°-20°=1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方法是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已知与未知的角联系起来计算角的度数.此题也可以延长CP与AB相交,还可以连结AP并延长与BC相交,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另外两种解法.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1.3.1多边形(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2.能正确判断正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三角形的概念归纳多边形的概念,能从实物中辨别寻找出几何图形,并由几何图形联想或设计一些实物形状,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类比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多边形、正多边形的概念.【教学难点】解决有关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9~P2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3.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4.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5.下列图形不是凸多边形的是(D)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合作探究,完成下表,将你的思路与同学交流、分享.多边形边数(n )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n 边形 现规律,总结出n 变形的对角线总条数.【解答】【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熟记n (n >3)边形的对角线总条数为n (n -3)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 D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长方形D .正方形2.九边形的对角线有( C ) A .25条 B .31条 C .27条D .30条 3.下列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C )4.连结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与其他顶点的线段把这个多边形分成了6个三角形,则原多边形是( D )A .五边形B .六边形C .七边形D .八边形4.一个n 边形共有n (n -3)2条对角线,那么十边形共有35条对角线.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若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变成十五边形,则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可能为( )A .14或15或16B .15或16C .14或16D .15或16或17【互动探索】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则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可能为14,15或16.【答案】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亲自动手画一下.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边、对角线、正多边形的概念. 2.正多边形需满足两个条件:(1)各边相等;(2)各角相等. 3.n (n >3)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n (n -3)2.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及其简单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1~P2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1)展示1:分成2个三角形,180°×2=360°;(2)展示2:分成4个三角形,180°×4-360°=360°;(3)展示3:分成3个三角形,180°×3-180°=360°.展示1展示2展示33.将下表填写完整:。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三角形》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不仅承载着对三角形基础概念和性质的全面介绍,还扮演着连接学生先前所学与后续几何知识深入探索的桥梁角色。

本章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三角形的奇妙世界,为他们构建一个系统而坚实的几何知识体系。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首先接触到三角形的各种线段,包括边、高、中线以及角平分线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是解锁三角形众多性质的关键。

通过学习,学生们将理解每条线段在三角形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形态与特性。

例如,中线不仅将对应的底边平分,还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一性质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理解更复杂的几何问题大有裨益。

除了线段,章节还深入探讨了三角形的角,包括内角和外角。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基础知识是证明许多三角形性质的基础。

外角的概念及其与相邻内角的关系,也将被详尽阐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三角形的角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章还拓展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几何视野。

多边形作为三角形的延伸,其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内在规律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几何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本单元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实际测量、作图、证明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被鼓励亲自动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几何之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十一章三角形》不仅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章节,更是学生几何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础概念和性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几何直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几何学习乃至整个数学学习旅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1章全等三角形教案(全章)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1章全等三角形教案(全章)

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只用无刻度的直尽和圆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

问:你能验证你所作的角与已知角相等吗?【问题2】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

分析: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第4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第5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第6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综合探究则可得到OD=OE,∠AEO=OBE≌△OCD,而由上可知(等角的补角相等),则可证得△COD,由外角的关系,可,BC=DC,将仪器,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第7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想一想】你能够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下面是三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你能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90EF AC DF FDE ==∠=︒→△ABC ≌△→∠DEF →∠ABC+∠DEF=90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所以△DEF 全等.这样∠ABC=ABC+∠DEF=90°.ABC 和Rt △DEF 中,BC=EF DEF ,所以∠ABC 与∠DEF 是互余的.第8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的长”这个条件行吗?的内部吗?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并进一步探究到角平分线的性质.第9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垂足为D、E、F.第10-11课时《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OED CBAGF。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内容: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概念;2、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特别注意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分别交于一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位于三角形的外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及其画法;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学准备:尺子、铅笔(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是处于青春期,有厌学的情况,所有以活动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从根本上理解定理、定义,搞清楚概念。

)教学过程:一、动脑筋(导入)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是怎么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三角形中线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二、新授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角平分线和高。

1, 三角形的高a 高的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AH⊥BC,垂足为点H,则线段AH是△ABC的BC边上的高。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自己学着画)B 做一做:如图试画出图中△ABC的BC边上的高。

(学生一般对锐角的高容易画出,让其做一做钝角三角形的高,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导)多训练几个特殊三角形的高,试问学生钝角三角形的高有几条在外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 角平分线的概念: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BAD=∠CAD,则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

b 思考角平分线所带来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和高的区别是什么,(讨论),教师指导完成,学会画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中线a 三角形中线的概念: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BE=EC,则线段AE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本章将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和角(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基础上学习多边形的有关知识,如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本章后,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还可以了解一些几何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中考中,本章考查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本章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本章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解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的相关问题或与三角形高相关的问题,需要分类讨论.2.体会方程思想.如: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以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思想解决相关问题.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3课时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课时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表示法、分类法以及三边存在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提高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3.三角形的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4.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5.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6.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如下: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3,5 B .5,6,10 C .1,1,3D .3,4,9【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需判定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例2】用一根长为18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列方程求解;(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厘米→分类讨论:已知边长是腰长还是底边长→得三角形另外两边长→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解答】(1)设底边长为x 厘米,则腰长为2x 厘米. 根据题意,得x +2x +2x =18,解得x =3.6. ∴三边长分别为3.6厘米、7.2厘米、7.2厘米. (2)分情况讨论:当4厘米长为底边长时,设腰长为x 厘米,则 4+2x =18,解得x =7.此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7厘米、7厘米、4厘米;当4厘米长为腰长时,设底边长为x 厘米,则4×2+x =18,解得x =10. ∵4+4<10,∴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可围成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且三边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4厘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时,需要分类讨论已知的一边长是腰长还是底边长,再解决问题.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③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a+b―c︱-︱b-c-a︱的化简结果是(D) A.2a B.-2bC.2a+2b D.2b-2c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cm和6 cm,且它的周长大于14 cm,则第三边长为6 cm.4.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三角形的周长小于20,求三边的长.解:2,3,4;3,4,5;4,5,6;5,6,7.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2.能够准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过程与方法】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分别交于一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分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难点】会利用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解决问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P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3.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1.画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注意:标明垂直符号和垂足的字母.教师点拨:回忆并演示“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讨论1: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高,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三角形的直角顶点.2.画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线段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讨论2: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中线,观察中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线段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则∠BAD=∠CAD.讨论3:分别在下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画出所有的角平分线,观察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结论:由作图可得:(1)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中,EF∥AC,BD⊥AC于点D,交EF于点G,则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C)A.BD是△ABC的高B.CD是△BCD的高C.EG是△ABD的高D.BG是△BEF的高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ACB=60°,那么∠EDC=30度.3.如图所示,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8 cm,求边AC的长.解:∵CD为△ABC的AB边上的中线,∴AD=BD.∵△BCD的周长比△ACD的周长大3 cm,∴(BC+BD+CD)-(AC+AD+CD)=3 cm,∴BC-AC=3 cm.又∵BC=8 cm,∴AC=5 cm.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P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2.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这是为了防止窗框变形.3.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如图所示,在发射运载火箭时,运载火箭的发射架被焊接成了许多的三角形,这样做的原因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下列设备,没有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是(A)A.活动的四边形衣架B.起重机C.屋顶三角形钢架D.索道支架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1)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①如图1,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图1图2图3②如图2,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③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结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为什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学交流.(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应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是我们常常需要克服的,那么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有没有应用价值呢?如果有,你能举出实例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解答】(1)①不会改变.②会改变.③不会改变.原因:斜钉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从上面的实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有应用价值,实例不唯一,如: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B)A.平行四边形B.等腰三角形C.长方形D.梯形2.下列实际情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是(C)A.人能直立在地面上B.校门口的自动伸缩栅栏门C.古建筑中的三角形屋架D.三轮车能在地面上运动而不会倒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可以在任意两个点之间钉上木棍,各至少需要钉上多少根木棍?【互动探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怎样添加木棍才能使多边形具有稳定性呢?【解答】①四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1根木棍;②五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2根木棍;③六边形木架至少需要钉上3根木棍.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n边形沿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添加(n-3)条木棍后就具有稳定性.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1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验证.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P1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图1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把∠B和∠C剪下拼在一起,如图.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 +∠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3.在△ABC中,∠A=60°,∠B=80°,则∠C=4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方法一)分析与解答过程见教材P12~P13.(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过点C作AD的垂线,求∠ACB的度数可转化为利用平角为180°来求解.【解答】∠ABC的求法同“方法一”.如图,过点C作CF⊥AD,则CH⊥BE.∵∠ACF=180°-∠DAC-∠AFC=180°-50°-90°=40°,∠BCH=180°-∠CBH-∠CHB=180°-40°-90°=50°,∴∠ACB=180°-∠ACF-∠BCH=180°-40°-50°=90°.故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例2】如图,D 是△ABC 中BC 边延长线上一点,DF ⊥AB 交AB 于点F ,交AC 于点E .若∠A =46°,∠D =50°,求∠ACB 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 ⊥AB ,∠D =50°→得∠B 的度数,结合∠A =46°→得∠ACB 的度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DF ⊥AB , ∴∠DFB =90°.∵∠D =50°,∠DFB +∠D +∠B =180°, ∴∠B =40°. 又∵∠A =46°,∴∠ACB =180°-∠A -∠B =9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形的内角,一般要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 中,∠A =80°,∠B =∠C ,则∠C =50°.2.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3.已知△ABC 中,DE ∥BC ,∠AED =50°,CD 平分∠ACB ,求∠CDE 的度数.解:∵DE ∥BC ,∠AED =50°, ∴∠ACB =∠AED =50°. ∵CD 平分∠ACB , ∴∠BCD =12∠ACB =25°.又∵DE ∥BC ,∴∠CDE=∠BCD=25°.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其逆定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教学难点】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3~P1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180°,即∠A+∠B+90°=180°,所以∠A+∠B=90°.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4.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20°,则另一个锐角等于7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 ⊥AB ,∠A =40°,∠D =43°,则∠ACD 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 ⊥AB ,∠A =40°→∠AEF =5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CED =50°(对顶角相等),结合∠D =43°→∠ACD =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在△ABC 中,如果∠A =12∠B =13∠C ,那么△ABC 是什么三角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法: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从三角形的边或角入手→已知∠A 、∠B 、∠C 的数量关系→△ABC 各内角的度数→△ABC 的形状.【解答】设∠A =x ,则∠B =2x ,∠C =3x . 根据题意,得x +2x +3x =180°,解得x =30°. ∴∠A =30°,∠B =60°, ∴△ABC 是直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三角形内角的数量关系,可以利用“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 中,若∠A +∠B =∠C ,则△ABC 是( B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2.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C ⊥CD 于点C ,若∠BOD =38°,则∠A =52°.3.如图,Rt △ABC 中,∠ACB =90°,∠1=∠B ,∠2=∠3,则图中共有5个直角三角形.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2.2三角形的外角(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和性质.2.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研究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与三角形的外角有关的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推导.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试结合图形写出证明过程: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点D,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2=∠A+∠B,即∠ACD=∠A+∠B.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12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方法一)见教材P15解答过程.(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考虑利用平角的性质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解答】∵∠BAE=180°-∠1,∠CBF=180°-∠2,∠ACD=180°-∠3,∴∠BAE+∠CBF+∠ACD=180°-∠1+180°-∠2+180°-∠3=540°-(∠1+∠2+∠3)=540°-180°=3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由此题可以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2)拓展: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同学们可自行进行证明).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果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那么∠1等于(B)A.120° B.105°C.60° D.45°2.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解:左图:∠1=90°;中图:∠1=80°;右图:∠1=95°.3.求下列各图中∠1和∠2的度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境教学: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3)举例说明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题: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1)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位线、角平分线、高、中线有哪些性质?
(3)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三角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实践活动:请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物体及其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自行车三角架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3.教师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性质方面,但对于三角形的高级性质和综合应用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性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三角形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第11章 三角形全章教案(共11课时)-9

第11章 三角形全章教案(共11课时)-9

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4、三角形具有性,四边形不具有性
5、叫正多边形。

6、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为。

7、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它将n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8、大小、形状相同,能直接进行平面镶嵌的单个多
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一幅美丽的图案,在某个顶点处由三个边长相等
的正多边形镶嵌而成,其中两个分别为正十二边形、正四边形,则另一个为()
A.正三角形B.正四边形C.正五边形D.正六边形
4、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B,④∠A=∠B=∠C
10、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15cm,AC=10cm,则∆ABD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大
_____________。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亲自体验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内角和定理的验证过程。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讨论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于三角形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掌握不够自信。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多关注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举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用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基本性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
a.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学生在理解内角和定理的基础上,需要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如角度求解、证明等。
-举例:给出一个已知两个内角的三角形,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或通过已知角度关系,证明三角形类型。
b.三角形分类的识别: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平面图形。它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类工程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在桥梁设计中,三角形结构因其稳定性被广泛应用。通过这个案例,了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教材章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
2.内容列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1章三角形教案(全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1章三角形教案(全章)

课题:11.1.1三角形的边【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学习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学习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自主学习】学前准备回忆你所学过或知道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并写出来。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1、学生自学课本63-64页探究之前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三角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如图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腰是__________,底是_________,顶角指_______,底角指_____________.等边三角形DEF 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DE=____=_____.图1 AB C练习一:1、如图2.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_?图2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分别量出AB,BC,AC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AB+BC_____AC AB+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从中你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章起始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章起始课》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画出符合特定条件的三角形。
4.学会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章起始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章起始课》为例,旨在探索和实践如何开展三角形章节的教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质。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建筑设计、物理学中的力学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知识的重要性。
2.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如三角形的秘密、三角形王国的冒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发现、探索和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本章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难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的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三角架、自行车的三角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性质的问题,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等,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回答问题。

三角形全章教案

三角形全章教案

三角形全章教案教案标题:三角形全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将能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3. 学生将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3. 三角形的推理和证明。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证明。

2. 学生能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三角形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思考。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它们的特点。

三、性质讲解(20分钟)1. 分别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2. 利用教学素材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验证三角形的性质。

四、应用练习(20分钟)1. 提供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思路,鼓励他们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证明。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网上资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寻找周围环境中的三角形,并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

2. 布置的作业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三角形§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投影:图形见章前P1图.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学生回答: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二、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四、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五、想一想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六、练一练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些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9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导:∵3cm+6cm>2cm∴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七、忆一忆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八、作业课本P8习题11.2第1、2、6、7题.§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析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难点: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把下面图表投影出来:的向所作顶点和的1.AD上的高线2.AD3.ADC=90连点中1.AD是△ABC的BC 上的中线.2.BD=DC=BC.个分对这个交线1.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2.∠1=∠2=∠BAC.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72的课文.2.仔细观察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 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还是代表射线或直线?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 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上.二、做一做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在三角形内.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并且交于一点.三、议一议通过以上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并加以总结且与同伴交流.四、练习1.课本P5,练习1.2.2.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五、作业1.P8-P9 习题11.1第 3.4.8§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重点: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难点:准确使用三角形稳定性于生产生活之中课前准备:小木条8个,小钉若干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想一想课本P6投影出来二、做一做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三、议一议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四、三角形稳定性应用举例、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的应用举例五、练一练课本P7练习六、布置作业:课本P8-9习题11.1第5,10.§11.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目标1 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2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二个由硬纸片剪出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可得到3 剪下,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图24 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的度数,会得到什么结果。

二、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用剪、拼的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呢?已知,说明,你有几种方法?结合图(1)、图(2)、图(3)能不能用图(4)也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成立三、例题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是多少度?四、练习:课本P13,练习1,2五、布置作业:课本P16习题11.2.1第1,3,4,5题补充练习1 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 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3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4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一个角不大于()§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1)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2)三角形外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定理的论证过程教学过程一、想一想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二、做一做把的一边AB延长到D,得,它不是三角形的内角,那它是三角形的什么角?它是三角形的外角。

定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有几个?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但这两个是对顶角三、议一议与的内角有什么关系?(1)(2),再画三角形ABC的外角试一试,还会得到这个性质吗?同学用几何语言叙述这个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